二期课改研讨会课件_第1页
二期课改研讨会课件_第2页
二期课改研讨会课件_第3页
二期课改研讨会课件_第4页
二期课改研讨会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期课改研讨会香山中学2005年7月10日上海课程改革——

方案特色与改革要点设计思路——调整课程目标

·民族精神、国际视野与现代意识。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

·一般(通用)能力:阅读交流与表达、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团队合作与组织、自我规划与管理能力等。

·学科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计思路——重构课程结构

(建立功能性课程)发展的新要求:传统课程的变脸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体现课程的现代整合学科课程经验课程对峙统一在实践中的创造——设计思路——精选课程内容

·精简与充实:删减共同基础,增加不同基础;精简知识,充实活动。

·内容选择:密切与学生生活、学习经验的联系;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学科内容:控制总量、把握要求、充实活动、联系生活、形成层次。设计思路——完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

·倡导充分、合理地运用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设计思路——改进学习评价

·倡导发展性评价,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

·倡导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倡导质性评价,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倡导综合素质评价,实现评价指标的多样化。

·倡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设计思路——改革课程管理

·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倡导科学管理与民主管理的结合。

·形成以校为本、立足发展的教学研究制度。

·推进高中课程的学分管理。

·建立学校选科指导制度。设计思路——加强课程整合

·课程知识范畴内的整合。

·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课程与社会资源的整合。

课程功能课程范畴确立新颖的课程思想使课程适应并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实施的时空得到广泛拓展课程设计关注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体现当代课程改革的认识变化:学生适应课程课程适应学生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经历注重升学奠基着眼终身发展遵循课程系统的时代变革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重视学力的培养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均衡发展的思想课程结构的组合趋向——增大学习者的选择课程理念的发展趋向——学生素质发展本位课程实施的改革趋向——着眼改变学习方式课程编制的统整趋向——技术整合与内容综合含开放课程评价的增值取向——重视过程与发展学科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言语信息能力数理逻辑能力探究实践能力创新质疑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突出以下通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科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社会责任、文明行为和诚信品质开放意识、文化包容与情感态度生命关爱、环境意识和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下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校课程的文化传承与育人功能

重点——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国家意识(国家观念、国情意识、国家安全、国家自强)文化认同(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革命传统、人文传统)公民人格(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生命教育:生命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课程结构知识获取学习要求素质培养功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组织内容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学会学习的方法基础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课程结构年级:123456789高一高二高三科学领域社会领域艺术领域

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品德与社会地理/历史唱游/音乐/美术艺术社会历史/地理“合—分”贯串,发挥不同功能,总体控制年级科目数与课时社会科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加强课程整体性、综合性课程体系学习领域(八个)科目学科、兴趣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专题教育模块或主题(层次、选择)共通性的核心概念、学习过程、教育价值;具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活动建议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个别化)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限定拓展综合实践专题教育团队活动自主拓展学科拓展跨科拓展社团活动源于经验源于学科项目设计课题研究预设性为主生成性为主改革的要点——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三维目标突出上海特点完善学习方式增大学校自主适应国际化大都市和多元文化的公民素养改革要点加强外语教育:小学一年级始设置外语课程,学生接受12年外语教育;加强英语、一纲多本,探索多语。加强外语教师队伍建设,培训、教研、引进并重,促进专业发展。营造外语的学习氛围,创造“习得”氛围,积极推进“双语教学”试验。改革要点加强信息科技教育: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认知的工具、交流的平台、管理的手段,运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和管理。改革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拓宽信息科技课程的内容,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与信息科技的运用有机地融合,逐步实现“学技术、用技术,与技术一起学”。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改革要点改变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建立学校选课指导制度,倡导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使学生学会选择。

改革要点拓展学习时空: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和各种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开展学习活动,加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体验性。从传统的课堂学习时间,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综合而富有弹性地安排学习时间。

改革要点充分关注学习训练方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充分体现训练体系中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加强信息技术在训练体系中的支撑作用,逐步建立与基础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学习训练支持平台。

改革要点关注过程与发展的课程评价过程性发展性个性学业成绩综合评价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审美、体育健身、技能特长认定学校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在现成课程库中选择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适当改编联系学校特色自主开发小大成本与难度——组成课程开发联合体学校课程开发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学习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概念建立基于信息资源的学习反映学习过程的评价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努力突出课程的开放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资源的利用过程现代学校课程的建设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条件;利用科学文化场馆参观条件;利用体验性实践活动营地条件。主要整合各类社会教育基地的资源突出主体,努力体现学校课程的人文性——课程设计有利师生的互动与感受现代学校课程的建设

关注差异,充分体现拓展课程的选择性——课程设计有利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现代学校课程的建设

不求完整系统,专题模块设计,多组合,少学习量——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知识,但要具有共同的学习意识;可有不同的行为体验的经历,但要具有共同的社会责任感;可对学习内容提出不同的认识和改善的建议,但要具有共同的创新精神等新课程机制。

基本指导思路课程新理念与教研工作的基本策略确立校长对校本教研的引领职责分层分类指导(注重个别化与个性发展);以课题为抓手的教研工作;多学科合作,加强综合研究;变“输血型”为“造血型”的教研工作;变“事务型”为“研究型”的教研工作。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建设抓教研常规建设——合格教研组主要特征建立校本教研的工作机制A、抓好课堂教学——从本学科及与本学科相关课程的教学常规、教学改革到教学质量。重视青年教师培养B、抓好集体活动——学习与活动一条线;

——计划、检查、总结一条线。抓教研组建设的与时俱进——优秀教研组群体性学习行为的与时俱进(学习制度建设);群体性教学行为的与时俱进——建立校本教研的工作机制1、注重学生素质发展,按促进学生均衡发展来设计教学。2、以改变学习方式为重点,带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3、树立群体成果意识,为学校积累校本经验和资源。建设教研组的辐射功能——优秀示范教研组在一个较大的地域范围内创“品牌”:

建立校本教研的工作机制1、涌现若干“叫得响”的名教师。2、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学风格。3、积累有一定影响力的教研资源(经验、理论、课程)。4、具有可持续的综合发展力。教师教学行为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新课程的实施研究不同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实际过程的应变意识——教学机智引导学生朝培养目标主动发展——情感激励——“把我捏碎了塑成一个你”教师教学行为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情景、问题、要求

——策略运用: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积累经验

——合作学习:团队精神、活动设计

——评价促进:发现成就、反思学习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对问题的生成意识与能力对不同探究方法的选择与体验设计开放性作业的训练与交流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的一般环节教育理论,课改书籍,高校、教研室专家,课程专家,——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不同学科教师以问题为中心,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平台,以公示型方式展示困惑与收获,互助共进反思自我教育教学行为,根据教学实录和具体案例分析并对照先进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找准薄弱点提高自我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教师的专业发展——成功的课堂教学(特征)学生敢置疑、会置疑,课后有问题学生自己有想法,能表达思想学生充满自信,敢说话,不怕说错教师对教材敢于调整、置疑教师充满活力师生关系和谐课堂非常开放,教师不包办代替课堂能让学生活动起来在小组合作中,能很好调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教学内容能与生活结合起来关注每位学生,不同学生不同要求学生学得轻松,压力不大学生敢于对教师说不学生之间经常有问题争论学生敢和教师开玩笑下课了,学生围着教师,不想走开⒈主要问题与初步分析(1)活动形式:教师欢迎集体研讨、有专家指导的研讨,认为随时随地的交流比常规的教研活动更有效。(2)活动内容:“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以应付考试为中心”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教研组活动目前我校教研活动中比重最大的是“听布置,执行具体事务”,与其核心工作“教学研究”相比,“管”的色彩似乎偏浓。“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也是当前我校教研活动的另一个普遍问题,而且随着年段的增高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我校教研组尚未成为群众性的、合作研究的实践共同体,离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校本研修还有相当距离。问题意识差。没有质疑,没有提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是形式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交流对话少。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任务布置多了自然讨论少了,还有一方面是教师们不会讨论,即教师缺乏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以及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的习惯与能力。(3)活动过程:“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教研活动中教师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学校研讨风气有待进一步开创(4)专业支持:教师对“专业引领的要求强烈,但实际得到的支持明显不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所需要的帮助是不同的。新教师的成长可以更多地借助校内专家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校内专家可以代替教研员与一部分专业工作者的作用。经验教师,尤其是教龄10年以后的教师,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可能更多地与教研员、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与支持有关。⒉有效教研群体的主要特征(1)问题引导学习:不断使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凭着群体大脑资源的再投入与撞击,解决新问题,“咬住尾巴”,连环改进。(2)差别推动进取:不断促使每个教师在各自能力最近发展区的上限处工作,并通过与自己、与同伴、与理论、与实践的四种对话,寻找差别,跨越研修的门槛。这些特有的应对工作和环境的方式,有效地推动了群体学习技能的形成及其知识的共享与创造,有效地促进了群体的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为什么要“聚焦课堂”,简介“行动教育模式”上世纪中叶以来,课堂研究经历了:从工程式研究到文化生态研究,从接受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的两方对峙到成为前进中的两极张力。人们的研究正在完成从外显到内隐、从行为到心理、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逐步形成了全面关注课堂学习的格局。“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聚焦课堂既是研究趋势,又是提高质量的内核。行动教育是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它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克服了学科缺失,案例讨论缺乏全程参与、行为跟进,伙伴互助缺乏专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