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读出故事性,理清文章线索。2.通过涵咏品味,品读体会作者所描述的和谐、自由、安宁的社会特征3.理解以实写虚寄托美好政治理想的写法,并体会世外桃源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读出文章的故事性,理清文章西安岁2.通过细致品读明确作者所描述的和谐、自由、安宁的社会特征教学难点理解以实写虚寄托美好政治理想的写法,并体会世外桃源的现实意义教学思路朗读读一个曲折的故事品读赏一处美好的仙境研读寻一处美丽的梦想教学过程一、导入(识文断人)教师出示一段文字,学生判断出人物。他,出身官宦世家,29岁入仕他,因不满社会黑暗,辞官归隐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东篱采菊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出示表格,学生识记陶渊明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先生朝代东晋二、朗读——读一个曲折的故事1.朗读揣摩师:课前同学们对这篇文章都进行了充分的朗读和字词的梳理,这篇文章情节生动、故事性强,那么如何读出文章的情节和画面,读出故事的味道呢?教师出示第一段朗读指导,并范读第一段。学生自行揣摩其他段落应该如何读。教师出示朗读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朗读要求和范读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段自行揣摩,读出故事的味道。学生展示朗读,教师出示朗读的指导,相机点拨指导文段朗读指导第一段读出一点平缓和曲折第二段读出一点神秘和美感第三段读出一点惊奇和感叹第四段读出一点焦急和遗憾第五段读出一点希望和失望2.概说文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说文意,并体会文章的线索和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学生概说文意,力求言简意赅文段文意结构第一段渔人迷路,忽逢桃林起第二段进入桃源,景美人乐承第三段互问来历,做客桃源第四段离开桃源,标记迷路转第五段再寻无果,无人问津合小结:这是一篇线索清晰的文章这是一篇结构美妙的文章这是一篇故事生动的文章三、品读——赏一处美好的仙境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让我们来细细品读第二三段,圈点勾画描写桃源风光、人情的句子,思考品味:你从中读出了桃花源怎样的特点,并简要批注理解或描述画面。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品味赏析,可以运用“_____个字/词/句很美妙,它写出了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批注赏析。学生自主圈点标划,批注赏析。小组合作研讨。学生展示品读的成果,教师适时点拨。教师预设:“便得一山”,“得”字很美妙,写出了山的突然出现,为下文桃源出现做铺垫。“仿佛”很重要,“隐隐约约看不真切”,写出了桃花源的神秘。“便舍船”的“便”字很重要,写出了渔人动作的连贯,侧面写出了景物的奇异,也侧面写出了武陵捕鱼人的奇。“初”和“复行”很美妙,写出了时间的推进,景物的前后变化,“狭”和“豁然开朗”形成对比,写出了洞天福地的奇景。“平旷”和“俨然”很重要,写出了桃源内人的生活富足有规划。“良田”很重要,与后文的“设酒”形成照应,写出了桃源内生活的富足。“鸡犬相闻”很重要,从声音的角度写出了桃源内人的生活和平宁静。“便要还家”“便”字写出了动作的连贯,没有停顿,在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事情的来龙气脉之后,桃花源人就热情有礼的招待起客人,体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善良淳朴。“咸”“各”“复”“皆”等副词的运用写出了桃花源内人们的思想行为高度一致,和谐统一,表现了他们的古道热肠、淳厚真诚刻画的淋漓尽致,人与人之间的人情美也跃然纸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一句很重要,是用写实的笔法,交代了缘由。“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说出了桃源人不愿意外界打扰自己的宁静生活,也与后文渔人违背诺言寻而不得做照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很重要,用省略的笔触,语言简洁,但意韵深远。教师重点点拨指导:1.追根溯源法“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指老人。垂髫: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后常用指儿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甲骨文作表示二人并立,很重要,选取了两个有代表性的群体,老人和小孩,“使老有所养,幼有所依”,来写桃源内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安宁祥和,与世无争,安居乐业。2.删词品味法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以上三个句子都体现了桃花源内的人热情好客,如果把“便咸复皆”等词语去掉是怎样的效果呢?学生去掉词语之后揣摩品味,加上之后再朗读体会,点拨:“便”于是,就,体现了桃花源内人面对陌生人的闯入,没有任何的戒备,毫不犹豫的招待,体现了桃花源内的人的民风淳朴,人民善良。“咸”“皆”的意思是“都”,运用成语印证的方式发现他们都是都,体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思想行为的高度一致,和谐的群体。桃花源内的世界:环境优美、和平富足、精神和乐、热情淳朴、和谐安宁。桃花源内的世界是一个人人向往的世界,请从课本上找出相应的句子品析:(渔人)处处志之做标记平民(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立即,马上高官(刘子骥)欣然规往高兴地计划名士3.想象补白法桃源外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抓住“皆叹惋”来想象补白:假如你是桃源内的人,听到了渔人的话,你会感叹惊讶什么呢?请你用“哎……”开头来对话。教师出示当时的社会环境的资料: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互相倾轧,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教师出示对联小结:入桃源,良田美池,怡然自乐出桃源,家园破败,民不聊生四、研读——寻一个美丽的梦想这样一处美好的仙境为何渔人处处志之,却“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欣然规往”却“未果”,最终“后遂无问津者”呢?明确:这是作者虚构的,是因为社会现实而构想的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作者政治理想的美好的寄托。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以实写虚的笔法。虚实出现的奇怪: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时间:晋太元中环境的奇异: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人物:武陵人(籍贯)农耕社会,土地的不可移动性源内人的奇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历史:秦时乱汉魏晋消失的奇怪: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名士: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晋书《隐逸传》有记载:“晉桓温之弟冲,為刺史.處士劉麟之為長史,不肯屈.冲親徃迎.。”出示《诗经》中的桃花的描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是美丽和谐的象征,桃花源是作者勾画的一个美好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一梦美丽了千年,让亿万中国人去追寻。五、拓展延伸——桃源深处一陶翁教师出示陶渊明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陶渊明其人,理解其社会理想的伟大。1.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大济苍生之志(改革做官)(个人)2.“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归隐园田之心(归隐园田)3.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情寄理想之梦(社会)他的思考也由个人生活方式的思考上升的社会理想的思考,何其伟大!教师出示梁衡的《心中的桃花源》的一段话:“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地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地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去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个社会模式、一种山水布景、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的心中,让人不断地去追寻。”——作家梁衡《心中的桃花源》陶渊明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种下了美丽的梦,历经千百年依然美丽如初,其实真正的桃源在我们的心中,同学们,你们心中有没有这样美丽的桃源?请大家闭上眼睛描绘心中的美丽桃源。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自己的梦,即使现实坎坷,也要像陶公那样“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勾画自己的梦想,追寻自己的梦想。愿大家心中有梦,愤然前行!《桃花源记》【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能力,能够独立的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自主的学习,且本文语言简练故事性强,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性强且容易理解故事内容。《桃花源记》【效果分析】这节课通过四个学习活动——朗读、辨析、品读、研读理解了文章内容并深入体会了文章的内涵,学习效果良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习得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再反复的涵咏品味中感受了桃源之美,并通过资料的研读,深刻理解了文章的虚构性以及世外桃源的意义所在。学生在丰富而多样的语文活动中或朗读或品读或自主或研讨,收获了知识能力同时也升华了精神品格。整节课的设计重在赏读,课前学生利用自主自习已经对基础字词和翻译的部分进行了自主疏通,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进行了文意的理解,因此没有在课堂上设计基础字词解释和翻译的部分,课后的评测练习中也对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了辨析整理习题的设计。从本节课来看,学生的预习效果还有待提高,只有充分的预习理解文意才能在品读赏读中更加细致深入。《桃花源记》【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所作的一篇构思奇妙,意境奇美的散文,文章语言精练却故事性强,仅三百多字就叙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描绘了一处令无数人心向往之的美好境地。本文是陶渊明面对社会当时的黑暗现实所作的一篇勾画理想社会的美文,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的政治理想,希望能有一个安宁、富足、和谐的所在。因为通过渔人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并且文章以实写虚、虚实相生造成了似真似幻的艺术效果,所以有的人把它化为志怪小说的范围,正是因为陶渊明高超的叙事技巧以及平实朴素而洗练的语言风格,用平淡的笔调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曲折而耐人寻味的故事。“世外桃源”也成了无数人心向往之的理想所在,被无数人传颂、追寻。耐人寻味的故事本文作者运用全知全能视角,通过以渔人的游踪为线索来写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的过程,向读者叙述了一个悬念迭起、曲折而神秘的故事。故事性强,耐人寻味是《桃花源记》较之《桃花源诗》流传更为广泛的原因。《桃花源诗》是作者的口吻来写理想的社会,而本文用写实的笔调用第三人称来写更耐人寻味。比如,渔人捕鱼为业,为何会忘路之远近?为何渔人处处志之会再寻不复得路?这些都让故事充满着神秘的美感。美好的仙境优美恬静的景物美。“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刻画了一处幽静美好的桃林美景,溪水潺潺,芳草萋萋,落红纷飞,如梦似幻,美在色彩搭配,美在动静结合。桃花源内的景物“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绘了一幅恬静和谐的山村美景,如诗如画。富足和乐的生活美。桃花源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绘出人们地广物封,富足的生活现状,“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写出源内人们的辛勤耕作,“鸡犬相闻”从声音的角度反映出桃花源内人们生活的和平宁静,“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中的“黄发垂髫”选取了老人和小孩两个有代表性的群体的自足自乐的生活状态,体现了桃花源内人们安静祥和、与世无争、安居乐业的生活之美。“皆叹惋”则是从桃源内人们的反映侧面写出了外面社会的战乱痛苦,表现出源内人生活的自我满足。热情淳朴的人情美。桃源内的人见到陌生的渔人“大惊”之后,一系列的动作表现了他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便”字写出了动作的连贯,没有停顿,在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事情的来龙气脉之后,桃花源人就热情有礼的招待起客人;“咸”“各”“复”“皆”等副词的运用将桃花源内人们的古道热肠、淳厚真诚刻画的淋漓尽致,人与人之间的人情美也跃然纸上。美丽的梦想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我们,这是陶渊明对社会蓝图的勾画,是陶渊明美好的政治理想的寄托,世外桃源也成了美好理想境界的代名词。《桃花源记》【评测练习】填空题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____________。2.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现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境界。积累辨析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悉如外人悉()(2)林尽水源尽()(3)芳草鲜美鲜美()(4)屋舍俨然俨然()(5)便扶向路向()(6)寻病终寻()(7)便要还家要()(8)处处志之志()2.辨析寻寻向所志寻病终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舍屋舍俨然舍其船词语古义今义交通妻子无论不足绝境3.积累请写出本文中的四字美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理解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原文语句作答:(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课后反思】《桃花源记》是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所作的一篇构思奇妙,意境奇美的散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疏通文意的难度不大,因此课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学生自读课文,并自主疏通了文意,本节课在学生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了四个学习活动的设计:朗读读一个曲折的故事——品读赏一处美好的仙境——研读寻一个美丽的梦想。1.朗读,读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个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的专业的朗读指导下,朗读的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