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_第1页
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_第2页
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_第3页
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_第4页
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对任何事物的认识过程都是通过感性认识在提高到理性认识一样,对音乐敏锐的感能还有待于提高到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没有深刻的理解,感能也难以深化,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演奏,纵使对听众有一定的感染力,也还缺乏说服力。所以,钢琴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能的同时,应当有目的、有系统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音乐的分析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全面性在音乐理解力的培养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提高音乐分析能力

音乐分析作为认识音乐的方法与手段在人类音乐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分析是以音乐本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对音乐作品用各种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它是音乐技术分析(调式、复调、和声、曲式学、旋律学等)与音乐学理论分析(音乐史学、音乐哲学、美学、音乐心理学等)相结合的重要音乐理论基础课程。在我们的听觉感知能够直接把握的音乐本体后面,总是潜藏着某种精神内涵,对于这种精神内涵只有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才能揭示它的本质。

动人心弦的钢琴演奏,是每一位学琴者所追求的,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深入分析、理解作品;进入角色,表现作品。钢琴的艺术魅力与存在的价值,取决于情感体现。练琴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和熟练运用弹奏技巧,生动准确的演绎乐曲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让凝固在乐谱上的音符使听者真正领悟到音乐作品的美感、意义和价值。如何实现这一切?音乐作品分析必不可少!分析理解作品对钢琴教学和演奏同等重要,是教学者和演奏者的重要基础,只有准确深刻的分析,才可能处理得当,得心应手并趋于完美地演绎乐曲。

钢琴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学习研究技术方法,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对作品进行系统、科学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给教者和受教者提供某一时代某一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和美学倾向的知识,并使教者和受教者能更深人地感受音乐作品,从而为准确地演绎作品并为发展其自己特有的音乐风格、美学趣味明确方向。

如:对作品时代背景的了解。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有一定的内容,它反映了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悟,都与一定社会和时代的实际息息相关。所以要比较深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内涵,准确地表现作品,就必须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特点有所了解,要审视作品中对人物、事物的描写,音里字间潜在的内容,把作者当时的社会生活予以准确“再现”。如此,分析作品的有关资料记载和介绍必不可少。

对调式调型的分析。调式是音乐思维的基础。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音乐,有各自不同的调式。它是区别不同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之一,因为调式主音和调试音级各音之间的从属与倾向关系,是形成调式风格与特性的基础。调式不同,其风格与特点也不同。当然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不仅仅这些,本文在这里将就不再一一举例。

总之,音乐分析的过程就是人们感知美、发展美的过程。所以,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不能只作枯燥乏味的纯技术分析。在分析作品时,要认识到技术、手法只是手段,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才是真正的目的。在音乐作品分析中,应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感知美、发展美感的积极性,用音乐启发人们的联想与想像;用音乐感化人的心灵。众所周知,手段总是为目的服务的。因此,分析音乐作品的技术问题只为进一步探索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提高全面的文化素养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它包括学、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而文化素养则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一个民族对人类精神活动创造物的认识、把握、运用程度的多寡和优劣。

语言与音乐共源,文字与绘画同宗,艺术与哲学一体,是人类早期文化的普遍现象,并在相当程度上延续至今。文化素养具有多重性和多种形式,文学使人丰富,历史使人厚重,哲学使人睿智,而艺术使人富有灵感和激情。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历史的厚度、人性的纯度去触摸生活和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

人创造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塑造着人,渗透在人的一切行为之中。因此,对于本身就是文化产物的钢琴来说,在从形式到内容不断的变化、充实、升华的过程中,渗透着人类智慧、思想、观念和音乐逻辑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是同人类的认识进步不可分割的。但是文化素养对钢琴演奏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地心理积淀,造就了其特有的审美心理,并由其去认识和表现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精神,从而融会和体现在他的演奏之中。

钢琴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钢琴演奏是演奏者思想感情的表现,所以,从钢琴上流淌出来的声音,带有强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韵味。钢琴家首先应是学识渊博的艺术家而绝不是仅能卖弄高超琴技的艺匠,通过具备音乐文化和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形成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思维定势,丰富对音乐的感受力及对音乐的控制力,而这一切都是文化素养在自觉的发挥作用。音乐审美情趣存在雅俗的不同,而无论雅与俗,自身的文化素养越高,理解的音乐内涵就越深刻。否则他的演奏则必然是空洞的,苍白而缺乏震撼力,无法将自己的本质力量最大限度的对象化。

着名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在朱丽叶音乐学院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人文学科,对于这段经历他曾经说:“正是在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到就像音乐本身一样,演奏好一种乐器,也是和哲学、历史、心理学和人类学有着重大的关系。”钢琴大师傅聪所受的教育就是一种全面综合性的教育,“花在文史和别的学科上的时间,比花在钢琴上的时间多”,这使得后来傅聪能把中国古诗的哲学意味透过钢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用他的话来说,他的成功是由于“我的文化在说话”。

每一种音乐背后都有它深厚的文化,其产生和发展也都是在历史特定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受当时当地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民族心理、民间风俗以及语言等文化传统的多方影响。如果能注重从其他学科去汲取养料,理解音乐本身就贯通哲学、天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多了解这些方面的知识,多读一些着作,多理解这些着作里所折射出的睿智的思想光芒,会对人的音乐审美产生极大的帮助,会使人的音乐思维更加广阔深远。

因此,不能把钢琴学习仅仅视为形态或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还要对与钢琴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互相借鉴和补充,只有横向融通,才能纵向深展,当对音乐与其相关文化有了深入的认识,则其形式技术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同文化紧密相连的,当了解了文化与音乐形态的联系机制之后,人们对音乐的表现就容易摆脱单纯的模仿,而是直接从对文化的理解、体验和领中发现其相应的形式和语言,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音乐系的学生,却常把技术控制的层面作为音乐学习的全部,很少顾及对音乐的意义及其文化的理解。这种重技艺、轻文化,重模仿、轻创造弊端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其中与音乐艺术院校长期不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也有着密切关系。像中外哲学、美学、艺术史、文化史及文化人类学等以往被忽略的课程,应在教育改革中予以重视。创造条件,以必修或选修形式逐步开设起来,以弥补课程结构的缺陷。没有文化内涵的音乐教育,既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也培养不出真正的艺术家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