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_第1页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_第2页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_第3页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_第4页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01设置背景培养目标发展历程培养规格目录03020405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条件发展前景目录070608基本信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化工与制药类(化工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数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资源科学、经济学等方面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系统掌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概论、产业生态学、废弃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工程、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清洁生产与能源审计、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发展、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理论与政策、能源管理工程、碳汇原理与技术等专业知识,具备从事资源循环利用的设计施工、规划管理、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设置背景设置背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为了满足中国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在2010年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涉及环境科学、经济、管理等诸多学科交叉与融合。采用课程教学与基地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发展历程发展历程2010年7月12日,教育部公布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新设置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专业代码为S,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学位授予门类为工学。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将原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S)与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W)合并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T,属化工与制药类专业。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T,属化工与制药类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学制为四年。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具备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工、资源、能源、冶金、环保、材料以及生物、医药、食品、信息与国防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运行与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等工作的人才。

培养规格培养规格学制: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参考总学时或学分:四年制本科专业的总学分为140~180学分,包含理论教学及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统―要求执行。2、业务知识与能力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吸收企业或行业专家的意见,在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特色。3、体育方面掌握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中国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理论课程课程体系理论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数学、物理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等知识。在保证中国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增加某方面的教学内容。

包括工程基础类知识,安全与环保类知识,专业概论知识,基础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核心知识以及反映不同专业特点的特色学科知识。1、工程基础类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化工常用设备及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和机械加工概要,电工电子技术、化工仪表和自动化等内容。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需要,增加工程基础的相关教学要求以及测量技术、过程控制等内容。2、安全与环保类知识主要包括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化学工业中安全生产规律,化工生产事故的预测、预防和紧急处理预案等内容。3、专业概论知识主要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及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实践教学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化工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和特色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安全化学与绿色化学,物质的合成、分离、鉴定与表征,常用仪器的使用,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基本物理量与物理化学参数的测定。除验证性实验外,应有适当比例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要包括化工原理实验和专业实验。通过化工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技术、数据处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全面训练。因此,化工实验教学要从培养目标出发,统一规划教学内容,综合考虑,分步实施并注意与理论课程的配合与衔接。应充实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应大于60%,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化工原理实验主要包括化工流体流动实验、化工传热实验、化工传质与分离过程实验。2、专业实验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具体情况开设。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包括基础数据测定实验、反应与分离工程实验、资源加工工艺实验。教学条件教师队伍教学经费设备资源教学条件教师队伍专业专任教师的数量和结构须满足专业教学需要,专业生师比应不高于24:1;讲授化学工程与技术类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课程,每个课堂教学班的学生人数不应多于100人。新开办专业的专任教师人数应不少于8名,当该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20名时,每增加24名学生,至少增加1名专任教师。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70%,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40%。所有专任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实验室人员应有固定编制,实验室主任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担任,每位实验指导教师不得同时指导2个及以上不同内容的实验。

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类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的专任教师,其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中,应至少有1个来自化工类专业,其中讲授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的教师的本科应毕业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35岁以下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80%以上的专任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应有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工程实践经历(包括指导实习、与企业合作项目、企业工作等)。专任教师应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应至少有参与1项科研活动的经历。设备资源1、实验室2、实验教学仪器设备(1)基础化学实验设备要求除常用的玻璃仪器外,还应有必备的测量仪器和分析仪器。基础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满足实验时每人1套,综合实验、仪器实验的台套数应满足每组实验不超过6名学生的要求。.①测量仪器:熔点测定仪、阿贝折射仪、电导(率)仪、电泳仪、流量计、黏度计、密度计、恒温槽、温差测量仪、数字压力计、微压差测量仪、金属相图分析仪等。②分析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电解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红外光谐仪、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分析仪器。(2)化工原理实验设备要求包括流体流动实验装置、传热实验装置、传质与分离实验装置,实验设备台套数应满足每组实验不超过4名学生的要求。教学经费教学经费投入应能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1200元,除此之外,用于购置、开发、更新教学实验设备的费用每年不低于现有仪器设备总值的5%,且教学经费的投入应持续增长。

培养模式培养模式1、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比例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坚持拓宽基础、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精选内容、注重应用、避免重复的基础上,将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3个层次。理论教学层次进一步分为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实践教学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安排课程实验教学、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4个阶段;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课程设置和培养规格,开设名家论坛、教授论坛、博士论坛、学术讲座、人文社科系列讲座、市龙头企业考察、尾矿库考察、高新技术企业参观、科技论文写作讲座和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等课外活动,并且对优秀学生实行导师制,进行课外科研活动辅导。2、打造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结合地方经济,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实验室建设,不断提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模与水平,强化认知、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6个方面,打造系统化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发展前景人才需求就业方向考研方向发展前景人才需求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中国国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培养系统掌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在资源循环利用、能源开发与利用以及循环经济等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工矿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