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夯基固本专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青山为证叶仲健“依弟,这信送岭上去!”端叔将一封信交给放牛娃。“给哪个?”放牛娃看出端叔十分急慌。“一个叫青山的人。”端叔叮嘱,“记住,只能交给他!”绊风岭,童安镇最高的山,上面有个村子,稀稀拉拉几户人家,眼下是游击队根据地,一般人上去得半天,对放牛娃来说,只消个把钟头。以前放牛,他常跑上面去,有条近道,得穿越一处崖洞,鲜为人知。绊风岭村口,一个小伙子拦住放牛娃,问他找谁。放牛娃说:“青山。”“找青山啥事?”“见到青山才能说。”小伙子搜遍放牛娃全身,才领他往村里走。信,躺在放牛娃鞋窝里,没被发现。将放牛娃带到一个汉子面前,小伙子退到屋外站岗。“找我啥事?”汉子不老,三十来岁模样。“青山横南北?”“绿水绕西东!”暗号对上,放牛娃脱掉鞋,掏出信,递过去。汉子扫了一眼,未立即打开,拍拍放牛娃的臂膀说:“好样的!”放牛娃是我的父亲。他自小是孤儿,被寄养在堂叔家,十三岁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半路逃脱,躲进苦竹村,给林伯家放牛。父亲说端叔过去是隐藏在我们村的地下党员,他帮他送过好几回鸡毛信。“有一回撞见一伙巡山的,不懂啥来头,我只管逃,他们在我背后追,跑出几里地,我上树躲了一宿,不知道多惊险!”父亲将他的故事对我讲了无数遍。20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县政府办,工作一年多后,意识到一个问题:父亲对革命事业也算有过贡献,按理应该享受优待才对,可父亲啥都没有享受过,修了大半辈子地球,一生清贫。我向民政局朋友咨询此事。朋友说对老地下党员和老游击队员,国家确实有优待政策,前提是你得去认定身份,具备至少两名在世的且同时期、同地点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证明。我回家向父亲提及此事,让他联络端叔和青山。“只要拿到他们出具的书面证明,每月就能享受好几百元补助。”“我看还是算了,当年我又不是奔着好处去的。”父亲将头摇成拨浪鼓,“黄土埋半截的人了,争这些做甚?”我说:“至少得让国家给你恢复名分吧?”父亲还是拒绝。我有些生气:“你要嫌害臊,我替你去办。”从父亲口中得知,端叔全名林端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童安镇政府工作,家就在镇上。只是,一番辗转,我打听到,曾任副镇长的端叔,十年前退休,两年前过世,不曾遗留与父亲有关的一鳞片爪。出师不利,也就失去寻找青山的必要,“青山”是否真名,何许人也,身在何处,也许死去的端叔才清楚。这事就此搁置,在父亲罹患胃癌过世后,不了了之。每每回想起此事,我难免遗憾。后来,我调至市司法局,听说我来自童安镇,一位同事说他知道那地方。“有个红色革命根据地遗址吧?我父亲当年在那蹲点过。他是老共产党员,参加过当地的战役。”文献记载,游击队在绊风岭设立根据地,前后不到两年时间,倘若他父亲在那里参加过革命,保不准会知道我父亲。我让他回家问问他家老爷子是哪一年的事,记不记得当时有个放牛娃给他们送过鸡毛信。同事当即打电话,挂掉电话后说他父亲当时不负责通讯任务,不记得有这么个人,得向王副局长打听。“王副局长?”“市公安局王青山副局长,早退了,跟我父亲是老战友。”听到“青山”这名字,我无比激动,迫不及待让同事引见。同事说没问题,周末让他父亲带我去。眼前这位老人,九十二岁高龄,谈吐清晰,据说还能每天看报。他问我有没有我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我说没有。父亲只照过一次相,晚年照的,那照片成为他的遗照。他说:“既然你爹已经过世,你找我的目的是啥?”我怔住,是呀,我的意图是让政府恢复父亲的名分,还是奢望上级照顾我的仕途,抑或只是为了印证父亲那段被埋没的历史?“不瞒你说,当时是有这么个放牛娃,至于是不是你爹,恕我不能下结论。”这是位相当睿智的老人。我尽可能表现得不卑不亢:“有您这话,不枉此行。”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转身离去的那一刻,苍老的声音追过来:“我给过他一枚弹壳!”我的心被抓了一下,回过头问:“刻着‘王’字的弹壳?”老人目光一亮:“对对对,我还让他有困难拿弹壳来找我哩,还给过他地址。”那枚弹壳,父亲看得很重,跟钥匙串一块儿,傍在身边几十年,只是他过世后,我忘记丢哪去了。回想起来,身份认定这件事,父亲一直是拒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拒绝享受国家优待,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哪怕再穷困潦倒,也不向政府伸手,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坐着的老人颤巍巍地站起,左手按住我手背,右手拍拍我的臂膀,“你爹,好样的!”回到老厝,我翻箱倒柜,那枚弹壳却怎么也找不着。我知道它真实存在过,如同父亲那段峥嵘岁月,青山可证。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放牛娃人小却灵活,别人得走“半天”的山路,放牛娃却“只消个把钟头”便能到达目的地。B.听说已退休的市公安局副局长名叫王青山时,“我”的内心又燃起了能找到证人的新的希望。C.“我怔住,是呀”后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道出了“我”找王青山老人的真实目的。D.辞别之时,王青山老人告诉“我”弹壳的事,说明他已经认定父亲就是当年送信的放牛娃。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人物对话时,多采用短句,刻画出端叔、小伙子、汉子等人机警、果敢的人物形象。B.小说围绕“我”为给父亲认定身份而寻找证人一事展开,两次于无希望处又峰回路转,跌宕起伏,有吸引力。C.小说善用伏笔,如要将信交给叫青山的人、交信时的暗号、得知端叔死讯时失去青山的线索等,都为后文找到“青山”设下伏笔。D.小说结尾处,青山老人拍着“我”的臂膀说的那句话,呼应小说开头故事中他对放牛娃的称赞,同时更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3.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作用。4.小说结尾关于“弹壳”的情节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催粮差赵树理崔九孩当了一辈差(司法警察),在那年虽是五十多了可还能说能跑。有一次南乡的催粮差使派到他头上,他不想去——虽然能说能跑,可总得有点油水跑得才有劲——差使多了跑不过来。就雇个人吧!他雇了煎饼铺里一个伙计。这人是从镇上来的,才到城里没有几天,虽说没有催过粮,可是见过别的差人到他家去催粮。他觉着这事也没有什么不好办——按单找户口、吃饭、要盘费。这有什么难办?他答应了。九孩就把票子、铁绳、锁子和自己的藤条手杖都交给他。走路比卖煎饼还轻快,不慌不忙走了十五里,取出票来看看,眼前村子里有一户叫张天锡。进了村,到了村公所一打听,村警说:“催粮啦?张天锡是张局长的老爷爷,早就不在了。”他又问村警说:“他住在哪一院?”村警说:“在南头槐树底那黑漆大门里。”到了村南头,找着槐树,又找着黑漆大门,一进去就有个大白花狗叫起来。有个人正担着水在院里浇花,见他进去,便挡住狗问他是哪里来的,他说从城里来。那人又问:“送信吗?”他说:“不是!有个事啦!”二先生在家里听见了,隔着窗问:“什么事?”说着就到门边,揭开竹帘用手一点说:“过来,我问问你!”他便走到门边。二先生问:“说吧!什么事?是不是财政局打发你来的?”他说:“不是!我是催粮的!”二先生问:“催粮的?给我捎着信啦?”他说:“没有!”二先生说:“那你来做什么?”他说:“票上有你的名字。”二先生看了看他,又问:“你是新来的吧?”他说:“是!”二先生摇了一下头,似乎笑了一笑说:“走吧!我已经打发人点粮去了!”他觉得奇怪了。他想:这先生怎么这样不讲面子?不给钱吧也不管顿饭?不管饭吧连屋子里也不叫进去坐坐?他还没有想完,二先生追他道:“走吧!”说了就放下帘子把头缩回去。他生了气,就向着门里喊道:“这是拘票啊!”二先生也生了气,隔着门叹气道:“哪这么不通窍的差人来!”又揭开帘道:“你叫什么名?”他更气极了:“我拿着票找你找错了?”浇花那个人也赶上阶台,推了他一把道:“你这人真不识高低!跟二先生说话还敢那么喊叫?”白花狗也夹掺在中间叫起来。二先生这会儿可真生了气:“我没有见过票,拿出来我看!”他在这种局面下,一时拿不定主意,也不知是拿票好还是不拿好。浇花的劝他赶紧走开算了,可是二先生认真要他取出票来,他也只好取出来。二先生不是没有见过票,他是要看看这差人叫什么名字。二先生一看见崔九孩这个名字便问道:“你就是崔九孩?”他拿着票,也只好顶住这个名,便答道:“是!”才说出个“是”字来,就挨了二先生一耳光。二先生说:“回去吧!叫崔九孩亲自来拿票来!”看样子是不便再商量了,只好返回城里去。来回跑了三十里,吃了一个耳光,满肚冤枉向崔九孩去诉。崔九孩问明了原因,便叹气道:“谁叫你到他那里去?算了算了!这是我的路途债,非自己去跑一趟不行!你挨了打还不算到底,我还得给人家说好话赔情去,要不,连票也拿不出来了!”他满以为回来见了崔九孩可以给自己拿个主意,谁知崔九孩也这么稀松!他便问道:“这家有多大势头?”崔九孩道:“势头也不大,只是咱惹不起:他哥哥就是现在咱县财政局的张局长,咱得伺候人家。算了!你回去歇歇吧!还是得我去!”二先生家是他常去的——送信、捎东西,虽不是法警分内的事,可是局长说出来就得去——路是熟的,不用打听,一直跑到二先生院子里。爬到玻璃窗子上一看,他嬉皮笑脸揭开帘子道:“二爷!我来给你老人家赔情来了!”说了就嘻嘻笑着,走进来蹲到窗下。二先生老婆笑着说:“老九孩,你怎么弄了那么个替死鬼?差一点把你二爷拴上走!”九孩说:“不用说他了,太太!都只怨我!我不该偷懒!二爷知道,催粮是苦差!我老了,不想多跑,才雇了那么一个人。”二先生也开了口:“雇人也看是什么人啦!像那样一个土包子,一点礼体也没有,要对上个外面来的客人,那像个什么样子?”崔九孩自然是一溜“是”字答应下去。答应完了,又道:“二爷,不要计较他!都是我的过!你骂我两句好了!”他停了一下,见二先生没有说什么,就请求道:“我走吧,二爷?”二先生道:“走吧!票在桌上那书夹子里!”他从书夹子里翻出票来看一看问道:“二爷,这村里有一户叫孙二则的住在哪里?”二先生道:“那是个种山地的,住在红沙岭!那可能给你赶个盘费!你们这些人还不是一进了山,就为了王了?”九孩笑道:“对对对!二爷是明白人!”崔九孩辞了二先生,便望着红沙岭走。快到上山的地方,他拿出一副红玻璃眼镜戴上。这眼镜戴上不如不戴,玻璃也不平,颜色又红得刺眼,直直一棵树能看成一条曲曲弯弯的红蛇,齐齐一座房能看成一堵高高的红墙。他到大村镇不敢戴,戴上怕人说笑话;一进了山一定要戴,戴上了能吓住人。一根藤手杖,再配上这副眼镜,他觉着够味了。(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崔九孩知道煎饼铺的伙计经历过别人到自家催粮的事情,所以便雇他帮助催粮,伙计到二先生家的做派也是学习他被催粮时别的差人的表现。B.煎饼铺伙计到二先生家催粮的遭遇与他预想的状况明显不同,说明二先生虽然依靠权势生活,但有着一点正义感,熟悉人情世故。C.崔九孩到二先生家赔礼道歉时极尽奴颜婢膝,再结合他去红沙岭时的打扮,能看出来“当了一辈差(司法警察)”的他在办差上有一套自己的方法。D.煎饼铺伙计挨了二先生的耳光回城后,怀着满肚子委屈向崔九孩去诉,这表现了伙计认定崔九孩是警察,一定能够主持正义、替自己出气的心理。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交代崔九孩的身份和年龄,以及能跑与否在于有无油水等,都是为后文他为了完成催粮差使雇请煎饼铺的伙计的事做铺垫。B.小说用了大量语言描写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人物语言富有地域特色,较易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C.小说在写伙计到二先生家催粮的情节时,多次写到“生了气”,通过不停转换生气的对象来表现矛盾冲突的逐步升级和二人愤怒的程度。D.小说前后两次提到崔九孩的藤手杖,结构上起到了伏笔的作用,意义上体现了藤手杖是催粮时权威的象征,是用来威吓普通百姓的道具。7.赵树理的小说具有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特征,请从视角、情节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特征的。8.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请结合小说任选三个方面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靠山(节选)铁流这段时间,也真是前线需要粮量最大、也最急的时候。江苏宿迁县(现为宿迁市)大兴区姊妹团团长朱永兰接到送粮任务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她急急赶回家中,对父亲朱寿全说:爹,我们要去前线送粮食了,夜里就走,你给我把车子收拾一下。朱寿全问:远程还是短程?永兰道:得好几天的行程呢。朱寿全看看女儿道:你一个女娃能行?永兰喝了口水说:在家里我也推过车子,咋就不行?前线急需粮食,现在还分什么男女?朱寿全知道女儿的脾气,说一不二,他张张嘴,没说出什么来。收拾好了独轮车,朱寿全突然道:我也跟你们去。永兰说:你就不用去了,中队长说人数足够了!朱寿全道:这样的天气人越多越好,我年纪四十多了,可力气还够用的。队伍刚刚上路,天上就飘下了雨,大家都把雨布和外衣盖在粮食上。刚到睢宁地界的时候,阴沉的天空就落下了大片大片的雪花来,风很大,雪也越来越密集,漫天飞舞着。前几日的雪大都化了,泥路上只冻了表层,脚落在上面,泥水一下子就漫过了鞋子。大家开始试探着往前走,后来也管不了那么多了,都甩开了步子。下半夜,朱永兰和中队副队长高全忠带着一路人马到了张湾河,朱永兰说:你们先不要下来,我先试一试。说着提着马灯就往前走,河岸坡度很陡,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朱永兰刚走了几步,就踉跄几步,一下子滑了下去,河底里的淤泥顿时没过了她的膝盖。永兰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对岸,又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回来。她大声说:河里没水,就是淤泥太深,我探了探,这段浅,还硬些,我在前边带路,抓紧过吧!高全忠对大家道:过了这道河,前边还有一段山路,老蒋的飞机一直盯着那地方,三天两头就炸几次。咱们过河后,都要快速跨过那段路去。他说着,就带着几个拉车的先下到了河底,大家七手八脚,才把一辆辆车子滑到了河床。过一条并不多宽的河道竟然用去了两个多时辰。高全忠在村里当过民兵队长,这一次主要是负责安全的,他见大家都上岸,就喊道:天快亮了,大家先别松劲,抓紧过了前边那道山梁子。人们听了,顾不上歇息,又推上车子往前赶。东方已经有了一缕亮色,催得更急。大家上岸后,浑身都冻麻了,只顾上张着大口喘气了,并没有留意自己的双脚,很多人脚上的鞋子已经被淤泥拔掉了,有的剩下一只鞋子。山路上,都是些大大小小的碎石,朱永兰赤着双脚,她只觉得脚好像比之前轻快了,并不知道鞋子没了。有的人脚上的鞋子磨破了,走起路吧嗒吧嗒直响,朱永兰一面举着马灯,一面借着这节拍喊着顺口溜:同志们快点赶,不远就是收粮站,前方将士吃饱饭,才能齐心协力打老蒋!天空突然响起了飞机的引擎声,车子大都走进了安全地带,王大强年纪大,跟在后面,高全忠接过他的车子,一边推着一边说:你快跑,跟上大家。正说着,国民党的轰炸机已经到了上空,飞机打了个盘旋后,就俯冲下来,接着从机头射出了一串串子弹,又扔下了一颗炸弹。那炸弹与空气摩擦,发出疹人的嗤嗤声。泥地太滑,车子跑不快,这时前面的人喊:快放下车子,快放下车子!高全忠舍不得放了车子,还是挣扎着往前跑,最后连人带车滑到了路边的一条沟里。飞机又投下了一颗炸弹,高全忠下意识地扑在车子上的粮食上。爆炸声过后,高全忠头部被一块弹片击中了,血流如注。朱永兰他们跑了过来,见高全忠已经不行了,嘴里冒了一股股的血,他眯着眼艰难地说:粮——食,粮食。永兰急忙道:高队长,你放心,粮食都好好的!高全忠嘴角嚅动着,点点头,闭上了眼睛。不远就是黄庄,为了防备飞机轰炸,朱永兰带着一百多号民夫来到了这里,黄庄的乡亲们看到支前的民工,都往家里领。朱永兰让大家在房间歇息,自己和爹住进了乡亲们的牛棚。这时很多人才发现自己还光着脚,脚都肿了,血淋淋的。缓过劲来后,又是一阵阵钻心的疼。乡亲们给大家煮了姜汤,又烧了一锅锅热水洗脚,还找来了一些鞋子。永兰向房东借了把剪子,回到牛棚对朱寿全说:爹,把你身上的马褂脱下来吧?朱寿全一时不知干什么,疑惑地看着女儿。永兰说:好几个人没鞋了,铰几块布给大家包脚,这布禁磨。朱寿全当年在澡堂里给人搓澡,一个有钱的主顾是他的常客。他每次都把主顾伺候得很受用,主顾就把自己的马褂送给了他。朱寿全一直没舍得穿,这次他怕遇上大风雪,觉得马褂压风,就带了出来。听女儿这样一说,他还有些不舍,永兰笑道:爹,等咱们解放了,别说马褂啦,就是牛褂也有的是。女儿一句话把朱寿全逗笑了,他脱下马褂道:就是不舍得也得拿出来,打老蒋的事大,这算啥?(选自《当代》2021年第3期,有删改)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最大”“也最急”暗示出前线粮食告急的情势,这也是百姓紧急支前送粮情节的前奏。B.朱寿全知道女儿要去前线送粮时不仅问讯半天,还要跟着前去,只因为很疼爱自己的女儿。C.运粮的队伍在黄庄休息,黄庄乡亲们又是煮姜汤又是烧洗脚水,突出了他们高涨的革命热情。D.末尾安排朱寿全舍不得将马褂铰成布给大伙包脚这一情节,体现了他对马褂的喜爱,也衬托了女儿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0.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时间为序组织行文,写了朱永兰等人的一次支前送粮的事,这种叙事方式使文章脉络清晰。B.过张湾河时,高全忠提醒乡亲们路上有一段山路是敌军飞机轰炸的重点,这为后文写他牺牲埋下了伏笔。C.送粮路上,队伍遇上了恶劣天气,先是下雨,后是刮风下雪,这段环境描写突出了朱寿全先知先觉的形象特点。D.小说中有多处细节描写,如朱永兰在过张湾河之前先去探路等,让朱永兰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富有感染力。11.文中详写高全忠牺牲的经过,有什么作用?12.请探究本文标题“靠山”的意蕴和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追赶队伍的小兵王羽①枪声和爆炸声忽然停了,山上山下顿时一片寂静。②抗联官兵陷入了绝境——弹尽粮绝。山下的日军讨伐队一时不明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趁着难得的空隙,战士们趴在皑皑积雪上,慢慢爬到了连长的周围。连长从怀里取出仅有的两颗手榴弹,低声说:“最后的时刻到了。”战士们谁都不说话,只是悲壮地点了点头。③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性的日军禽兽不如,抗联战士如果落入日军手里,生不如死。所以,无论战斗多么惨烈,抗联战士都要留下最后一颗手榴弹,或与鬼子同归于尽,或用于自爆,决不当俘虏。突然,一个一直看天的老战士说:“连长,要起大烟炮了。”连长一愣,忙追问:“老程,快看看,得多长时间才能起?”老程非常有把握地说:“一袋烟吧。”连长兴奋地说:“有救了!”战士们看看黑沉沉的天空,也不觉面露喜色。连长命令道:“两人一组,大烟炮一起,立刻向山上跑,别犹豫,只管跳下去。”连长又命令说:“只要能走,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活下去,然后追上队伍。”④老程拍拍身边的小战士说:“柱子,咱俩一组,跟紧我。”说着,老程解开腰间的麻绳,将一头递过去,让柱子系在腰上。柱子的脸冻得发青,两手僵硬,好不容易才将麻绳系好。⑤山下的日军终于反应过来,判断山上的抗联战士没有弹药了,嗷嗷叫着向山上冲。鬼子离得越来越近了,连长猛地甩下去一颗手榴弹,巨大的爆炸声响起的同时,战士们用尽力气高喊:“冲啊!杀呀!跟小鬼子拼了!”⑥突然的爆炸声和呐喊声,吓得鬼子惊慌失措,急忙又趴在雪地上,拼命向山上开枪。山上仍然没有还击,鬼子很快又停止了射击,只是不敢轻易地往上冲了。又过了好一会儿,鬼子试探着爬起身,往山上摸。连长看看老程,老程指指天空,肯定地点点头。连长毅然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山下。⑦爆炸的声音刚刚传来,天就变了。肆虐的北风突然膨胀了无数倍,狂风打着旋,笼罩了茫茫林海。大雪从天而降。因为狂风的作用,雪片都变成了雪粒子,狂风裹挟着雪粒子,呜呜怪叫着抽打着大地万物。眨眼的工夫,雪粒子抱成了团,变成了一个个雪球,大大小小的雪球旋转着,飞舞着,铺天盖地,天地之间顷刻变得一片混沌。这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东北大烟炮。⑧趁着山下的鬼子一片混乱,抗联战士们立刻爬起身,两人一组,用尽最后的力气,向山顶拼命攀登。狂风暴雪中,人们睁不开眼睛,大大小小的雪球打得人浑身生疼。战士们顾不得这些,凭借脚下升高的地势辨别方向,做着最后一搏。柱子人小腿短,力气早已经用尽,全凭老程在前面拼命拉,才勉强迈开腿。很快,老程凭借以往的经验,知道到了山顶。老程转回身将柱子拉进怀里,凑到柱子的耳旁喊:“要下山了,死命抱紧我。”⑨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倒退着跳了下去。⑩两人先是在狂风暴雪中急速落下去,接着重重地跌落在冻得坚硬如石的山坡上,然后快速向山下翻滚。落地的一瞬间,体力早已透支的老程摔成了重伤,在昏迷前的一刻,他将柱子搂得更紧了。⑪柱子终于清醒了,他轻轻推推老程,又摸摸老程的脸,没有感到丝毫的暖意。柱子心慌起来,摘下狗皮帽子,将帽子覆盖在老程的脸上,将冻僵的两手焐在老程的脸上,试图让老程在这一丝温暖里缓醒过来。让柱子惊喜的是,老程真的慢慢醒了。⑫柱子喜极而泣,流着泪问:“老程叔,你醒了?”老程断断续续地说:“我,我,不行了,你,你要,追上,队伍。”冰凉的泪水在柱子脸上流淌,他紧紧地抓住老程的衣襟哽咽着说:“老程叔,你别离开我,我怕。”老程喘息了好一会儿,又艰难地说:“孩儿呀,虽说,你还,不到,十五,可你,是抗联战士。”柱子说:“老程叔,别说了,你再睡会儿,再歇歇。”老程真就不说话了。⑬柱子耗尽了力气,才将两个人身上的雪推到一旁。这时柱子才惊讶地发现,两人被一棵粗壮高大的红松树挡在了半山腰,自己的胳膊腿都能动,说明第一个撞上树的是老程叔,他拼命拂去老程身上的雪,却发现老程已经静静地走了。⑭柱子将没有子弹的三八大盖枪从老程的身上轻轻摘下,又将老程的狗皮帽子扶正,然后跪在老程身前。柱子大哭着说:“老程叔,没有你,我早就死多少次了,我向您老人家保证,我一定活下去,一定追上队伍!老程叔,我一定多杀鬼子,给你们一家人和我爹我娘报仇。”⑮柱子用洁白的雪将老程掩埋了,然后毫不犹豫地背起沉重的枪,慢慢地向山下走去……⑯终于下了山,柱子一下子跪倒在厚厚的积雪上。他喘息了好久,连吃了两口雪,然后站起身,继续跌跌撞撞地往前走。⑰实在走不动了,柱子才休息一会儿。天黑透了,柱子才找到一个地势低洼的地方,用刺刀挖一个深深的雪窝子,钻进去,搂着冰凉的枪睡一夜。醒来后,仍是重复前一天的一切。在茫茫林海里无休止地翻山越岭,柱子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追赶上队伍。⑱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了,再次爬起来。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崇山峻岭中顽强地行进着……(有删改)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写忽然停下来的枪声和爆炸声,既能让读者紧张起来,又以简洁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去探寻故事的原委。B.虽然小说没有过多地描写战争,但是从抗联官兵的处境中,读者不难想象这场战争的惨烈,感受到侵华日军的凶残。C.小说通过描写抗联战士的一次战斗过程,既交代了柱子的成长经历,也表达了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的主题。D.小说写柱子“毫不犹豫地背起沉重的枪,慢慢地向山下走去”,说明柱子成熟了,他应该可以追赶上革命队伍。1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并且“倒退着跳了下去”,为下文柱子的“胳膊腿都能动”做铺垫,使情节合乎情理。B.小说写没有人性而又胆小如鼠的日军,与机智、英勇无畏的抗联战士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说情节由此发生转变,战士们突围成功也成为可能。C.小说人物对话语言通俗明了,而且大都比较简短,这是由紧张的战争氛围所决定的,老程临终的话语则是因为他受伤严重而断断续续。D.小说着重刻画老程这个老兵形象,运用语言、肖像、动作等细节描写,写他革命经验丰富、不怕牺牲、善于保护年轻战士的一面。15.请简要分析第⑦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16.小说题目为“追赶队伍的小兵”,却详写“小兵”“追赶队伍”之前的事,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石碑无声安谅①井冈山云遮雾绕,细雨绵绵。我们从茨坪镇红军南路出发,沿山路逶迤而下,车行约4公里,就到了半山区地势较低、海拔400多米的一个平坦洼地,这就是五井中的“小井”了。②云雾缭绕之中,群山环抱之间,满目峰峦叠嶂。有溪水淙淙流过,令这一片天地更显秀美。蓦地,就见到前方一栋古色古香的楼房了,坐北朝南,全木结构,质朴得如同普通山民的居屋,但又有一股子庄重的特质,令人肃然起敬。③那是1928年的秋天,红四军在三湾整编之后,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战斗频繁而激烈,伤病员自然也增多。为此,毛泽东决定在小井建造一座医院,经过红四军党代会审议通过后,就开始了兴建工作。红军官兵纷纷倾囊相助,他们的钱款是自己的零用钱,还有从每天菜金结余中分得的本来就微薄的部分,当时就叫作“伙食尾子”。费用不够,大家都投身建设工作,用心出力,就地取材,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把一个大约900平方米、上下共两层的楼房迅速建成了。这就是红军第一所正规的医院。就是这样一个狭小、潮湿、条件十分艰苦的地方,成百上千的红军伤病员在此疗伤。④有一张年轻人的相片,挂在屋内的墙壁上,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走近一看,虽然影像略显模糊,但相片里的年轻人抿着嘴唇,目光坚定,英气逼人。这活脱脱一个小帅哥!还来不及想象,相片下方简短的文字,已让我们屏气凝神,什么话都说不上来了。及至讲解员生动地述说后,我们的眼眶已满含热泪。这位毛泽东极为赏识的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叫张子清。他作战英勇,有才有识。在一次战斗中,脚踝部中了弹,由于毫无医疗条件,子弹不仅没能及时取出,伤口也发生了严重的溃烂,他不得不住进了红军医院,设法治疗。但当时缺医少药,特别是消炎用的药水一滴都找不到了。医生用竹镊取夹他骨肉深处的子弹,也没有一点麻药,他紧咬着牙,浑身衣裤都被汗水湿透了,但他不吭一声。最终,子弹还是未能取出,伤口仍如刀割一样的痛。有战友来探望,给了他一小包食盐。他舍不得用,把食盐包珍藏在自己的枕头底下。在伤口痛得实在难以忍受时,他才用手去摸一摸盐包,手指象征地再轻抚一下伤口。他知道食盐太宝贵了,他不想自己就这样用掉了。⑤果然不久,有重伤员被送进了医院,手术时急需食盐消毒。张子清二话没说,就从枕头底下掏出了这包食盐,坚决地塞进了医生的手里。医生看着他已严重感染的伤腿,不忍接受。他沉下了脸:“抢救重伤员要紧!”执意让医生拿走了食盐。⑥张子清的伤口进一步大面积感染,最终危及生命,他停止了呼吸。那一年他还不到而立之年。面对他安详的面容,被抢救过来的重伤员哭了,医生护士们哭了,红军战士们都哭了……而此刻,面对他年轻英俊的面容,我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长大的这些人,怎能不心有触动,心怀感动呢?他还只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呀,却为了信仰和事业,早早地献出了生命!人和人,究竟怎么比?人的生命,究竟又用什么来衡量?⑦步子沉重,心更沉重,站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墓地前,我又一次经受了心灵的震撼。这墓地90多年前还是一片稻田,这里面竟埋葬了130多位红军战士的忠魂,虽然,遗骨并不完全,130多位战士,也只有18人如今还有名有姓。大多数人,无名,甚至无骨,永远长眠在这片红土地上。⑧事情发生在1929年1月29日。在战斗中失败的敌军,买通一位当地游民,由他作向导,偷偷绕过黄洋界哨口,直奔小井进行突袭。红军医院的重伤员和医护人员手无寸铁,仍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敌我力量悬殊,伤员们被驱赶到了这片稻田里,敌军烧了医院,还对伤员们严刑拷打,威逼利诱,让他们说出红军的去向。寒风凛冽刺骨,敌军的蹂躏也无所不用其极,但红军战士昂首挺胸,像一尊尊不倒的铜像,怒视着敌人。敌军气急败坏,竟然架起了机枪,向他们拼命扫射。在这最后关头,战士们还用尽全身力气,齐声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鲜血染红了小溪,染红了大地,映红了树木,也映红了天空。⑨讲解员娓娓讲述着,哽咽着,晶莹的泪水在脸上流淌。我们的热泪也从眼眶溢出,滚落在双颊。我想起了来小井之前读到的一首当地歌谣:“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茅草过火不断根,春风一吹万万千。”想起了仅仅两年多时间,在井冈山牺牲的4万多位烈士。还有那位可敬可亲的母亲曾志,她就在红军医院工作过。她一生历经磨难,但从未失去过对党的忠诚。她说:“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临终前,她还再三叮嘱:“(我的)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她的坟墓就在小井红军医院附近的山坳上,她是魂归小井呀!⑩我们站在墓前,向先烈们充满崇敬地三鞠躬,又缓缓走近墓地,虔诚地献上了一枝枝洁白的花朵。⑪同行中有人问这位名叫姚王珍的讲解员:“你天天在这里讲解,天天这样动情吗?”⑫她扬起脸,坚决地说道:“是的!因为他们是最有信仰的人,我也是红军的后代!”⑬苍松挺立,烈士无名,石碑无声。⑭小井是多么安宁。我听得见自己的心脏在怦怦跳动。从山涧里蜿蜒奔泻的小溪,仿佛在述说着什么,是的,它告诉了我们许多许多。⑮阳光乍现,云雾正在散去,雄伟奇峻的井冈山愈显峥嵘……(有删改)1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坐北朝南、全木结构的红军医院,虽然看起来与普通山民的居屋一样质朴,但其内在气质却庄重,令人肃然起敬。B.红军第一所正规医院的快速建成,体现了红军官兵甘于奉献、不畏艰苦的精神,也体现了军民团结、官兵平等的红军风尚。C.张子清作战勇敢,有才有识,舍己为人。他身负重伤,疼痛难忍,仍然将战友给他的一小包食盐留给了更需要它的战友。D.“苍松挺立,烈士无名,石碑无声”抒写出“我”的强烈感受,表达了对烈士们为了信仰不惧牺牲的精神的赞美和敬仰。1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井冈山的云雾,这样写既衬托出井冈山的雄伟奇峻,也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B.文章在叙写张子清的故事时,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特别是细节描写,令其形象栩栩如生,感人至深。C.文章借助语言描写,表达了可敬可亲的母亲——曾志——对党的忠诚,彰显了她坚守初心、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高贵人格。D.文章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将“我”在小井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组织在一起,脉络清晰。19.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20.文章第⑧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项,放牛娃能快速到达目的地,是因为他对路熟悉,知道少有人知的近道。C项,“我怔住,是呀”后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的是“我”对自己寻找证人目的的反思。D项,王青山老人是在“我”回复弹壳上刻着“王”字的时候才确定父亲就是当年送信的放牛娃的。2.答案:C解析:伏笔指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交信时的暗号“青山横南北?”“绿水绕西东!”在后文并未再次出现;“我”得知端叔死讯时失去青山的线索,而后文中“我”找到青山是因为调岗后的一个同事的引见。所以“交信时的暗号”和“得知端叔死讯时失去青山的线索”不是为后文找到“青山”设下的伏笔。3.答案:①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围绕着“我”要为父亲认定身份而寻找证人这一事件展开,叙述了寻找端叔未果、让同事询问父亲、找到青山老人、证实父亲身份等情节。②衬托父亲的形象。“我”为父亲认定身份的出发点是较为功利的,这更加衬托出父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③就效果而言,“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参与者,小说以“我”为叙述视角,使得故事更加真实。解析:分析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等方面入手。如情节方面,整篇小说紧紧围绕“我”想要为父亲认定身份而寻找证人这一事件展开,叙述了寻找端叔未果、让同事询问父亲、找到青山老人、证实父亲身份等情节,所以“我”在小说中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人物方面,文中“我”的想法“只要拿到他们出具的书面证明,每月就能享受好几百元补助”和后文青山老人质疑“我”后“我”的思考“是呀,我的意图是让政府……被埋没的历史”,与父亲的态度“我看还是算了,当年我又不是奔着好处去的”形成对比,突出父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4.答案:①在“我”已经打消了再去为父亲认定身份的时刻,弹壳这一线索的出现,使故事柳暗花明,使故事于结尾处再起波澜,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使故事更加完整。②父亲手握弹壳这个有力的证物却不去找组织要待遇,突出了父亲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③通过弹壳,青山老人联想到众多的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的高尚情怀,由“个体”到“群像”,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④“我”虽找不到弹壳,但知道它真实存在过,表明经历了这次事件,“我”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为人,精神上受到洗礼。解析:分析小说重要情节的作用,可以从人物形象、文章主旨等方面入手。弹壳出现前,“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转身离去”,说明“我”已经打消了再去为父亲认定身份的心思,但弹壳的出现让父亲的身份得以证实,这使行文出现转折,文章再起波澜。文中父亲一直拥有这枚弹壳,但他一直没有拿弹壳去找组织要待遇,这进一步说明父亲没有认定身份要待遇的心思,突出了父亲的形象,而“我”也在这一转折中更清楚了父亲的为人。因为弹壳的出现,“我”和青山老人得以进一步交流,由此青山才能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这使拒绝优待的高尚情怀从父亲个人扩散到诸多类似的人身上,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回家后“我”也找了弹壳,“翻箱倒柜……找不着”,但“我”知道“它真实存在过,如同父亲那段峥嵘岁月,青山可证”,经历了这次事件,“我”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为人,精神上受到洗礼。5.答案:C解析:A项,“崔九孩知道煎饼铺的伙计经历过别人到自家催粮的事情”错误。从文章开头看,崔九孩并不知道煎饼铺的伙计经历过别人到自家催粮的事情。B项,“但有着一点正义感”错误。文中并未体现出二先生有正义感。D项,“这表现了伙计……替自己出气的心理”错误。伙计给崔九孩诉说自己的遭遇是希望崔九孩给自己拿个主意,不是认定崔九孩能主持正义、替自己出气。6.答案:D解析:“结构上起到了伏笔的作用”错误。没有伏笔的关系,藤手杖主要是催粮时权威的象征。7.答案:①采用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像绝大部分传统小说一样,《催粮差》采用全知视角讲述故事,使读者易于通晓故事涉及的方方面面。②叙事以情节为中心。《催粮差》围绕着故事情节叙事,情节连贯。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崔九孩雇煎饼铺伙计催粮,伙计被二先生打耳光;崔九孩给二先生道歉;崔九孩要到孙二则家催粮。解析:“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知视角,讲故事的人全知全能;二是以情节为中心讲述故事,小说所有的内容都紧紧围绕情节展开。《催粮差》采用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叙述者灵活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让读者易于通晓故事涉及的方方面面。《催粮差》讲述了催粮的故事,叙事以情节为中心,文章的每个部分都在围绕催粮这件事来叙述,情节紧凑连贯。先叙述崔九孩雇煎饼铺伙计催粮,伙计被打;然后叙述崔九孩道歉;最后叙述崔九孩要到孙二则家催粮。8.答案:①语言富有乡土特色。小说使用方言,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比如用“稀松”“我的过”等。②人物富有乡土特色。无论是崔九孩、二先生还是煎饼铺的伙计,说话、做事都具有乡土特征。比如崔九孩到二先生家后“走进来蹲到窗下”。③故事具有乡土特色。小说很像民间故事,无关紧要的情节都被忽略掉,无关紧要的人物连名字都没有,比如二先生家浇花的人等。解析:小说的乡土特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小说的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等具有乡土气息。从语言上看,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都具有乡土特色,具体呈现在方言的使用上,如用“稀松”“我的过”等。②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体现了浓郁的乡土特色。小说中的崔九孩、煎饼铺的伙计、二先生、浇花的人等都具有乡土特征,比如浇花的人见伙计进去“便挡住狗问他是哪里来的”,崔九孩到二先生家后“走进来蹲到窗下”。③从故事的角度看,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可分为崔九孩雇煎饼铺伙计催粮,伙计被打;崔九孩道歉;崔九孩要到孙二则家催粮。无关紧要的情节都被忽略掉,无关紧要的人物连名字都没有,如二先生家浇花的人等,使故事通俗易懂,像民间故事。9.答案:B解析:“只因为很疼爱自己的女儿”错误。根据后文“他脱下马褂道:就是不舍得也得拿出来,打老蒋的事大,这算啥”可见,他并不只是因为疼爱女儿,还因为有爱国之情。10.答案:C解析:“这段环境描写突出了朱寿全先知先觉的形象特点”错误。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既照应了上文中朱寿全说的“这样的天气人越多越好”这句话,也表现了送粮路上环境的恶劣。11.答案:①刻画了高全忠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革命者形象。②烘托出运粮途中的艰苦程度,从而赞美了以高全忠为代表的广大支前百姓对解放战争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突出主题。解析:从“王大强年纪大……跟上大家”“高全忠舍不得放了车子,还是挣扎着往前跑”“高全忠下意识地扑在车子上的粮食上”“他眯着眼艰难地说……闭上了眼睛”等内容可以看出,高全忠是为了帮助年纪大的王大强推车,才会落在后面;而当敌机投下炸弹时,他舍身护住粮食;自己被弹片击中快要不行时,还一心牵挂着粮食。这就塑造出一个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革命者形象。从文章主题上来看,文章主要写了朱永兰等人支前送粮的事,“支前”不但路途遥远,而且可能遇上敌人袭击,非常危险,高全忠的牺牲烘托出运粮途中的艰苦程度,文章详写高全忠牺牲的经过,高度赞扬了以他为代表的广大支前百姓对解放战争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突出了主题。12.答案:意蕴:①百姓是前线解放军战土的靠山,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强大后盾;②解放军战士是百姓的靠山,解放军战士代表百姓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权。表达效果:①以“靠山”为题,产生悬念,激发读者对标题内涵的思考;②解放军战士和百姓互为靠山,以“靠山”为题,意味深长。解析:标题是“靠山”,先要理解“靠山”的含义,指可以依靠的有力量的人或集体。意蕴:文中的百姓为支持解放战争而踊跃运粮,不怕艰难险阻,可见百姓就是解放军打胜仗的靠山;而百姓之所以会支持解放军,正是因为解放军关心爱护百姓,代表百姓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而奋斗,所以他们也是百姓的靠山。效果:“靠山”带有悬念,可从激发读者思考:什么是靠山?文中谁是谁的靠山?从而让人深入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靠山”在文中并非仅指一方为另一方的靠山,而是指解放军与百姓互为靠山,显得意味深长。13.答案:C解析:“也表达了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的主题”于文无据。根据题目“追赶队伍的小兵”可知,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兵”的故事,刻画的是他的成长经历,并没有提到与“‘我们’应当如何做”有关的内容。14.答案:D解析:“小说着重刻画老程这个老兵形象”错误,小说着重刻画的应是小兵和老程两个人物形象。同时,“运用语言、肖像、动作等细节描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产3000吨精梳棉纱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备案审批
- 《AS的用法总结》课件
- 美术与幼儿美术创作(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客源国概况(海南联盟)(三亚理工职业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单细胞生物生物》课件
- 工业机器人生产项目建设申请报告
- 儿童医院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续编童话故事》课件
- 装在套子里的人自备课件
- 《孤独之旅》第一课时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 剑桥雅思14Test2雅思写作真题及范文解析
- MOOC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培训学校安全工作总结(三篇)
- 发生心脏骤停的应急预案
- 咸阳中心医院门诊综合楼装修改造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 全国高考数学新课标Ⅱ卷第11题说题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全一册Unit5大单元教学设计
- 2021版集成电路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
- 新软件推广营销方案
- 生物免疫与疫苗研究
- 湘美版四年级美术上册每课知识要点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