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回顾分析_第1页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回顾分析_第2页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回顾分析_第3页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回顾分析_第4页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回顾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精心整理精品文档可编辑的精品文档2003年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回顾作者:

2004-03-3111:10:07.0

点击数:928本文作者:《广播电视信息》杂志社社长曾会明日前,由《广播电视信息》杂志社(R&TI,cncatv)市场研究部推出的《2003-2004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报告》在CCBN展会期间正式发布,该报告建立在对电视台、网络运营商、付费频道开办机构、数字电视设备/系统供应商、节目提供商的深入调研基础之上,提供了详细的市场数据,其内容包括全球数字电视发展概况、我国数字电视产业背景、我国数字电视产业政策及规划、2003年中国数字电视总体情况、数字电视运营商调查、数字电视试点发展状况、运营个案分析、我国付费电视发展状况、移动电视发展状况、设备市场分析、投资机会分析等十五个部分。笔者主持了这份专业研究报告的主要研究及撰写工作,本文根据该报告的部分调研数据,对2003年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回顾,并对其间数字电视的发展特点进行总结,对有关政策、市场及业务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广播电视的的数字化和产业化进程提供一些参考借鉴性的信息。一、2003年全球数字电视发展状况从单纯的角度来看,数字电视似乎只是传统模拟电视的一种技术升级而已。实际情况却远非这么简单,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经引发了媒介产业的一场革命,信息化、网络化成为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广播电视作为媒介产业的核心领域,迎接这场深刻的变革已经不可避免。此外,数字电视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将诱发整个广播电视产业链条的深刻变革,它已经被各国视为信息时代的一项“战略技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字电视影响着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发展。对于2003年全球数字电视的发展状况,以下摘选自《2003-2004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报告》的部分数据即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2003年全球数字电视用户达到5600万;■2003年全球数字有线机顶盒的发货量为997万台,较去年的1003万台有所下滑;n■美国2003年的数字机顶盒(含)销量大约为1530万台,较2002年下滑了2.3%,2004年这一数字预计将接近1600万台;n■2003年欧洲数字卫星电视用户为370万;n■2003年欧洲人总共购买了7万台高清电视机(HDTV)。n该报告认为,2003年全球数字电视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政府大力推动。图1从上图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亚洲的日本、韩国,对数字电视都非常积极,并制定了相应的分步骤实施的数字化时间表。其主要原因是数字电视的发展将引发、带动整个国家媒介领域的深刻变革。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跨国媒体公司四处扩张的今天,把握数字电视产业意味着掌握国家许多相关产业的命脉。数字电视已经不仅仅是技术升级,而是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战略意义。德国柏林2003年8月3日关闭模拟了地面模拟电视信号,成为第一个完成模转数的城市,德国政府采取了近乎强硬的相关规定及措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政府为了推动数字电视的发展,对机顶盒进行了补贴,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促销。在韩国,为了推动数字机顶盒的推广,政府对机顶盒销售价格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此外,欧盟将电视的模转数定位于“建设信息社会的重要步骤”,欧盟各国政府也分别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推动。日本在2003年12月1日开播地面数字电视时,小泉首相亲自主持开播仪式更是政府推动的典型信号。第二、运营商进度快过市场反应。从美国的情况来看,截至2003年底,全美已有1129家电视台实现了数字过渡,覆盖202个市场,有99.35%的美国电视家庭可接受到数字电视信号。而美国2003年的数字机顶盒却比2002年还下滑了2.3%,当然,这与数字电视一体机的销售上扬有一定关系。但总体来讲,用户对数字电视的需求在2003年里仍显不足。第三、高清电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2002年,包括美国及欧洲在内,对于是否应发展高清电视还有不少争论。而且,由于高清节目源以及播出平台的成本因素,甚至有的高清频道转向标清播出。在2003年,全球的高清电视取得一定的进展,欧洲在2004年元旦开播了第一个高清频道Euro1080;美国的高清播出、高清电视机的销售也取得突破。在全球数字机顶盒市场中,摩托罗拉仍然居于龙头老大的位置,但紧随其后的美国科学亚特兰大公司(SA)市场份额已从2002年的31%增加到了2003年的39%。而这一增长主要是由SA的HDTV机顶盒和支持PVR功能的数字机顶盒所带动的。高清晰度电视、PVR功能成为2003年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新卖点。值得关注的是,2003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高清频道在深圳开播。第四、有线与卫星竞争加剧。图2上图是美国付费电视业中有线、卫星及地面三种方式的对比。可以看出,自1993年出现直播卫星之后,其在付费电视市场中的份额节节攀升,对有线电视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虽然这一数据并非是三种传输方式在数字电视方面的比较,但数字化也主要是对于已有用户的数字化终端销售而已,该数据的对比具有同质性。图3再看一下In-Stat/MDR对2003年全球数字付费电视订户现状的统计及到2007年的预测,数据显示,在付费电视方面,卫星的数字化先行一步,订户数量领先于有线,而到2007年,有线的数字付费电视将与卫星持平甚至胜岀。而在这个过程中,将一直伴随着有线与卫星的较量。除了以上几个特点之外,R&TI仍然坚持去年报告中的观点,即认为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在数字化进程方面制定的时间表有过于匆忙之嫌,有可能会略微往后推迟。二、2003年我国数字电视总体情况2003年是我国广电系统的“网络发展年”,数字电视作为我国广播电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产业化的核心业务,在经历了此前略显自由无序的发展之后,国家广电总局开始对其发展进行全面的规划与布局。在前两年技术试验的基础上,去年开始全面启动了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工作,初步建立了由数字节目平台、传输平台、服务平台、监管平台构成的有线数字电视新体系,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和技术规范,批准开办了38套付费电视频道和8套数字广播节目,建立了49个有线数字电视示范网。经过一年的探索,对数字化的认识更加深化,逐步由技术层面、业务层面、行业层面上升到社会和国家层面,更新了思想观念,调整了工作思路,探索了以丰富的节目和本地化、信息化服务带动数字化发展的新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有线电视数字化之路。有线数字电视试点及付费频道(率)的具体情况见下面的两个表格。表一表二对于我国2003年数字电视的总体情况,该报告的数据表明,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数字电视用户数为27.6万;机顶盒平均价格936元,比去年的1329元下降近400元。据我们去年发布的《2002-2003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报告》数据,2002年我国数字电视用户为9万户左右,2003年虽然距广电总局原来发展100万用户的计划有不小的差距,但也实现了100%的增长率。但同时应看到,这27万多数字电视用户中,尚有一些属于试用型用户,如北京目前仍采取用户缴纳押金试用的方式,其近1万个机顶盒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数字电视用户。此外,苏州目前的两万多个机顶盒中有一部分并没有继续付费。图4图5以上两个统计图分布显示了2003年我国数字电视用户的试点分布及地区分布。统计显示,在试点中,广东省网、上海市网、深圳市网、苏州市网、南京市网在数字电视用户数量方面处于领先位置,其中广东省网的DTV用户为5万户,上海为3万户。在地区分布方面,广东、江苏、上海目前处于前三位。而在去年的报告中,广东省网以3万户的数量占了2002年全国数字电视用户42%的比例,在2003年中其5万户的数量则仅占据全国的17%,这也充分说明了随着数字电视业务的推广,其它试点的用户数量正在成长。图6三、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调查我国的数字电视从有线开始切入,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作为传输平台及服务平台的担当者,他们对于数字电视相关问题的观点与看法尤为重要。以下摘选了报告中的部分数据供业内外同仁参考。1、业务竞争认知图7根据我国的规划,2005年将发射直播卫星,对此,有线运营商普遍感受到了业务渠道竞争的压力。56%的有线运营商认为直播卫星将严重冲击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认为直播卫星不构成很大冲击,有线与卫星各有优势的占25%,另有19%的单位认为2005年将仅是直播卫星的技术性试验,并不会进行大规模用户发展,直到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发展到一定程度。图8对于地面传输,有线运营商则并不惧怕,44%的单位认为地面数字电视主要覆盖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主要解决数字电视普及问题,短期内没有太大的商业价值;39%的单位认为,地面对有线不构成很大的冲击,各有优势,只有17%的比例对此感到有所威胁。图9而对于前些年在我国广电业有所发展的数据广播业务,绝大部分有线运营商认为数据广播将逐步统一到数字电视平台之上;认为二者并行单独发展的仅有13%的比例。由此可见,下一步数据广播业务将主要依赖于数字电视平台,这也充分体现并发挥了数字电视作为多媒体业务平台的功能与优势。2、业务关系认知2003年初,广电总局制定了以付费电视来推动数字电视发展的策略,但在实践中发现由于付费节目的缺乏以及整体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仅以付费电视作为数字电视的主要推动力确有不小的难度,因此提出了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的战略,以数字化促网络整合。随着数字电视、付费电视业务的开展,各地有线运营商对此也逐渐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图10对于付费电视与数字电视业务关系的认知,调查显示,75%的有线运营商认为以整体转换方式进行数字电视的普及和以市场方式开展付费电视可同时操作。这也正是目前我国数字电视、付费电视业务开展的模式,大家对此的认可度还比较高;同时,也有25%的单位坚持认为,应先开发付费电视的高端市场,而后再进行普及式的整体转换。图11广电总局张海涛副局长提出了“以数字化促整合”的思路,对此,61%的有线运营商给予了充分的认可,认为数字化与网络整合相互促进,并积极支持此项工作;28%的单位认同这种思路,但对于利益协调方面的问题而感觉不易操作。2003年3月,广电总局提出了建设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的要求,即建立节目平台、传输平台、服务平台及监管平台,并对各平台的主体单位进行了界定与分工,希望以此来明确有线数字电视的运营主体,并形成完整的业务价值链。对此,多数的有线运营商基本认可,其中38%的单位认为比较明确,28%的单位虽认为尚存问题,但可以操作。另有今30%的单位则认为对数字电视的运营主体还需进一步明确。3、机顶盒运营整体转换、整体平移战略决定了有线数字电视终端——即机顶盒的普及在整个运营体系中的重要性。图13对于目前的机顶盒性能质量以及服务,调查显示尚存在不少的问题,55%的运营商认为机顶盒的性能与服务只能满足眼前的需要,至于能否满足下一步运营的要求还有顾虑,仅有11%的运营商对机顶盒的现状表示满意。由于机顶盒的运营模式目前尚处于摸索过程之中,各地试点在机顶盒选型、价格、销售及推广方式上各有不同的策略,因此这一数据基本可反映目前尚未进入规模性运营的机顶盒市场现状及问题。图14对于“机卡分离”技术及营销模式的采用,38%的运营商表示支持,认为机卡分离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推广;而39%的单位认为想法很好,但对因此而增加的成本表示了顾虑。对此明确表示不看好的比例则比较低。4、与中央节目平台的合作图16目前,根据广电总局的有关规定,跨省付费电视频道必须通过中央节目平台进行传送。因此,作为推动数字电视发展的业务形式之一——付费频道,能否发挥其作用,在内容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之外,有线运营商与中央节目平台的合作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各地有线运营商作为服务平台,六成的单位认为应由各地运营商与中央节目平台、付费频道开办方进行三方的协商来决定具体的合作模式,其它方式的选择比例都不高。图17对于中央节目平台对节目包采取的加密策略,多数服务平台的运营商不希望进行加密,而以清流的方式传送,由服务平台决定加密及打包的策略。对此,R&TI认为,在数字电视、付费电视发展的初期,应尽量避免因CA等技术因素造成的业务壁垒,充分发挥监管平台的作用,建立完善、透明的用户数据管理体系,从而创造一个诚信的市场环境。图18对于付费频道的价格如何制定,有线运营商多数的意见倾向于由服务平台与付费频道开办主体协商或根据当地情况自行制定。有线运营商对于加密策略及频道价格方面的态度,表明了作为直接面向用户市场的服务平台,希望能够在商务模式上有更多的自主权,这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图19对于全国性节目平台的意见也反映岀这一呼声。83%的运营商希望除了目前唯一的中央节目平台之外能够有其它全国性平台供选择。竞争的引入也是市场发展的普遍性要求,2003年12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付费频道业务工作会议的会议纪要,其中就强调了“按市场原则运行”的态度及要求。5、存在的问题至于目前我国的数字电视发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有线运营商对这些问题的排序又是怎样的?对这个问题的调查将有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图20调查显示,虽然“节目为王”主要是针对付费电视业务而言的,但对于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而言,他们仍旧认为好节目的缺乏仍然是首要的问题,其次是政策、体制的问题,然后才是资金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广电人已经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市场操作经验方面的欠缺,被调查者认为这一项在数字电视发展中造成的阻碍与资金的缺乏甚至不相上下,比标准问题更为关键。而对于技术,确实如调研显示,已不是核心问题。图21对于广电总局提出的整体转换,有线运营商认为“节目质量不吸引人”仍然是首要的问题,其次是机顶盒的资金问题。从上述两个调研数据来看,节目质量的问题已经被有线运营商提升到了首要的位置,这充分说明有线运营商作为服务平台在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用户的过程中,已经能够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即使是整体平移进行机顶盒的补贴甚至赠送,也要给用户一个接受的理由,运营商认为这个理由最核心的就是节目。当然,数字电视之于传统模拟电视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图像及声音的改善,也不在于能够为付费电视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而在于它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正如张海涛副局长在今年CCBN主题报告会上所讲的,“青岛模式”的核心是把电视变成了“多媒体家庭信息平台”,对于数字电视平台上信息服务的开发,其实也是让用户接受数字电视的的重要“理由”,这一点还需要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付诸实施。四、主要特点与问题我们对有线数字电视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以不同的问卷共上百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以上仅摘选了《2003-2004中国数字电视产业报告》中的部分数据,对2003年我国数字电视业务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对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的一些认识进行分析。报告总结了2003年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以下几个特点。一,由厂商推动转为政府推动,以整体转换为主要战略,青岛模式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二,以节目、传输、服务、监管四大平台进行价值链划分;三,数字电视与付费电视并行发展;四,价值链尚不完整,尤以节目及信息内容的匮乏最为突出;五,系统平台多样阻碍业务互通,中间件应用尚少;六,标准清晰度为主流;七,移动电视开始受到重视,上海、长沙、北京相继开办了移动电视业务。报告对2003年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2004年的发展特点进行了探讨。报告指出,目前数字电视的运营主体不明导致业务整体性不强,其中包括网台关系、干线与分配网的关系、省网与省会网及地市网关系在数字电视业务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与矛盾;而节目源的缺乏仍然是数字电视发展的主要障碍;此外,付费频道、传输平台、服务平台之间商业模式尚未建立,系统平台各异导致业务互通不畅,机顶盒运营的资金缺乏,都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报告指出,2004年,青岛模式为代表的整体转换将进一步展开,机顶盒营销模式将更加多样,而节目平台、传输平台、服务平台的商业模式将逐步构建。去年《广播电视信息》杂志社就发布了数字电视产业年度报告,在业内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2003年3月发布的年度报告中,对我国数字电视用户发展进行了预测(如下图)。在去年的调研中,我们将各地运营商自己对本地区的用户发展预测相加,全国将达60万户;去年年初总局提出了年内发展100万户的目标。而我们的预测指出,2003年我国数字电视用户将发展到40万户,去年的报告指出,“悲观预测的主要原因在于节目源的极度缺乏”。图22从今年报告统计来看,2003年我国数字电视用户仅27.6万,比我们认为的“悲观”预测还要低一些。今年的报告我们仍然沿用去年报告中的预测数据,即2004年数字电视用户将发展到200万,至于2005年能否大大地突破我们原来预测的500万目标,主要依赖于整体平移战略的实施程度。最后,再沿用一下在2003年3月我在CCBN进行报告发布时说的一句话,“希望我们的预测是错误的,最好是大错而特错!”记得当时,广电总局刚刚制定了年内100万户的目标,我们的预测虽然参考了国外数字电视发展的曲线、国内VCD/DVD及手机的发展规律,并依据各种综合因素进行复杂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出,但也颇有“顶风而上”的风险。即便如此,我们必须看到,随着广电总局对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规划,以及各方面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开放与落实,例如针对付费频道的业外资金准入、按照市场原则运行的思路、对有关资费及税收政策的积极争取等等,尤其是3月25、26日在青岛召开了“全国有线电视数字化推进工作现场会”,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了会议并把发展有线数字电视提升到“一项新的事业和社会系统工程”的高度,这些都将大大推动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的迅速发展,希望我们能够在明年的数字电视年度报告中对上面的发展预测图表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全文完)精品文档精心整理精品文档可编辑的精品文档中国水泥行业投资分析一、行业概况水泥行业是建筑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心脏和国民经济的生命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重大作用。1.1水泥产业链分析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用水泥制成的砂浆或混凝土,坚固耐久,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水利、国防等工程。水泥生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石灰质原料、粘土质原料、以及少量的校正原料,(立窑生产还要加入一定量的煤)经破碎或烘干后,按一定比例配合、磨细,并制备为成分合适、质量均匀的生料,称之为第一阶段:生料粉磨;然后将生料加入水泥窑中煅烧至部分熔融,得到以硅酸钙为主要成分的水泥熟料,称之为第二阶段:熟料煅烧;熟料加入适量的石膏,有时还加入一些混合材料,共同磨细为水泥,成为第三阶段:水泥粉磨。所以习惯把水泥生产过程简称为“两磨一烧”。1.2水泥行业生产成本及盈利能力分析水泥生产成本主要由煤炭、电力、原料、折旧等构成,一般而言,1吨熟料需消耗石灰石1.1吨,而1吨熟料可生产水泥1.3吨。整个生产过程中,综合能耗在115-160公斤标准煤,吨水泥电耗在90-120千瓦左右。煤、电成本在整个成本中占比较大,一般在60%以上。09年煤炭成本达35%,电力成本达27%,原料成本(石灰石、石膏、矿渣、粘土、铁粉)仅为15%左右,人工和折旧成本在23%左右。图2.水泥成本结构图由于煤、电价格的变化,生产工艺的改进尤其是新型干法水泥占比的提高,综合煤耗的降低以及余热发电技术的提升,水泥的综合成本不断发生变化,不同企业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煤、电仍是每个水泥企业最为关注的成本因素。水泥行业在煤炭总需求中占比不断提升,但总需求比例仍然低于8%,电力需求中占比也在3%左右,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从水泥、煤炭、电力等行业的集中度角度分析,国内水泥行业的集中度也明显低于煤电、电力行业,集中度与需求占比的低水平决定了水泥行业面对电力、煤炭企业时议价能力较差。中国由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能过剩、竞争激烈,导致价格不能顺利的向下传导,同时生产工艺由传统的立式为主向新型干法水泥转移,能耗降低反而使价格出现一定的下行。国内水泥价格远低于国外的价格水泥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于煤炭、电力行业:从水泥行业的下游需求分析,水泥应用的主要领域一般为新农村及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及房地产投资等三个方面,基本比例约为3:3:4。相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水泥企业更加分散,在其成本中的占比也较小,因此更加缺乏议价能力。水泥行业盈利能力弱于上下游行业(电力价格管制,盈利能力弱于水泥)1.3全球水泥生产工艺分析近几年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体上还是粗放型的发展,虽然产能获得了很大提高,但大部分企业对于能耗指标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能耗的平均水平与国际一般水平存在15-25%的差距,而我国的先进水平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约5%的差距。表5国内外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能耗指标对比(kg标准煤/吨熟料)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际一般水平国内一般水平熟料烧成热耗97101.5101.5115水泥综合电耗(kWh/t)8590-9595-100110-115资料来源:世经未来,Nautrust分析目前,国际上水泥生产技术指标最高的国家是印度和日本。其中2005年印度吨水泥(0PC)综合电耗达到了82kWh,熟料烧成热耗为723kCal/kg。而2000年时,日本水泥生产已全部采用干法生产工艺,其中新型干法比例达到89%。在能耗方面,1998年~2003年,日本吨水泥综合电耗一直在98kWh~100kWh。2004年~2006年在100kWh~103kWh;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本水泥熟料烧成热耗一直低于770kCal/kg,1998年之后降至735kCal/kg以下。相比之下,目前我国新型干法水泥能耗水平差强人意。对我国177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统计,平均熟料烧成热耗为828kCal/kg。其中熟料烧成热耗小于750kCal/kg的生产线数量23条,仅占13%;吨熟料电耗平均为69.34kWh,其中小于60kWh的仅有27条,占15.25%;吨水泥综合电耗平均为98.31kWh,其中.大于100kWh的比例为45.92%。2、国内外水泥行业现状分析中国是水泥生产大国,目前全国共有水泥生产企业5,000余家,水泥总产量连续20多年一直居世界第一位。30年来,中国的水泥产量以超过年均10%的高速度持续增长。不过,目前中国的整体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的国外,干法占比较低,综合能耗较高,产业集中度也处于较低的状况。2.1国内外对比2.1.1全球产量分布世界五大水泥生产国分别为中国、印度、美国、日本和俄罗斯。全球水泥产量主要集中于中国,10年产量达18.68亿吨,占全球的60%以上,2001年,中国水泥产量是6.61吨,2007年水泥实际产量超过13.5亿吨,2008年为13.88亿吨,2010年更是高达18.68亿吨,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国内水泥产量前两位分别为江苏和山东,其中10年江苏产量达1.56亿吨,而四川省以49.51%位列增速第一位。图6.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国华东水泥产量全国第一西南和西北水泥产量增速处于龙头位置产量最大的省份是江苏、山东、四川,人均产量最大的地区是内蒙古、宁夏和浙江供给方面,全球水泥产量主要集中于中国、印度、美国、日本和俄罗斯,其中中国占比已超过60%,而国内水泥产量主要分布于江苏和山东。我国过去立窖等落后产能较多,虽然我国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的加强和新型干法产能的上马,从2001年至2009年中国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总量的比例已从12%迅速提高到73%。需求方面,中国年均消费量在13亿吨左右,占全球需求量的50%以上,印度及美国紧随其后。其中美国为满足其需要从加拿大、中国及泰国共进口水泥量超过3000万吨。09年前我国水泥整体呈过剩的状态,主要为立窖等落后产能占比较高,但由于水泥具有一定的运输半径,因此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区域可能会短期存在一定的短缺,价格基本稳定在300-400元/吨左右。我国是水泥的净出口国,主要出口区域为安哥拉和台湾,由于运输半径的问题,主要的出口地为上海和山东等沿海城市。由于水泥行业具有极强的区域性特征,所以对于企业的影响而言,国际水泥企业或者与公司相距较远的同行业公司并不对处于本地的企业形成实质性的竞争威胁,相反,由于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先进企业在生产管理、技术工艺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可以很快的为企业所用,对国内企业而言,利远大于弊。二、水泥行业特点水泥行业属于重要的基础建设工程材料工业,水泥产品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建筑、军工、交通、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民生活等国民经济各领域。其产品受保质期影响,产品没有市场沉淀性,基本处于随时生产、随时消费的状态。不具有成品二次回流市场的情形,价格只取决于产能与需求的动态平衡。水泥行业是资本密集型和资源高消耗型行业,其最主要的特点有两点,即产品的无差异化和产品运输半径所导致的区域性特征。当然,作为基建、房地产等行业的上游企业,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和季节性波动。同时,煤炭、电力等成本占比较高,短期供需所导致的价格上涨对水泥成本影响较大。目前国内整体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未来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是必然之路。目前中国的水泥企业与其他流程生产类型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相似的特点,也存在很多本行业的特征,水泥行业兼有采掘工业和窑炉工业特点,既有矿山开采,又有大型窑炉设备,整个生产、工艺管理过程复杂,自动化程度较高,生产工艺已经比较成熟,产品趋于同质化。水泥行业的特性决定本行业的特点:(一)行业发展特点1、水泥属于典型的标准化、无差异产品,竞争集中于价格和服务水泥属于典型的标准化无差异产品,尤其对于新型工艺而言,消费者心中对产品质量并无的差别,工艺、技术、专利等问题已经不是困扰企业发展的根本性或者重要性问题,最重要的是经营管理层的操守、对企业的忠诚度及生产经营管理水平问题。因此市场的竞争主要集中于价格和服务上,另外,良好的品牌和口碑也是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关键。09年水泥品牌满意度排名产品具运输半径,区域性特征明显,市场相对封闭水泥产品属于体重、量大、低值类产品,水泥产品单位价值低而单位重量大,运费占水泥售价的比例较高,产品的销售受到运输半径的影响,水泥企业的销售区域也相应局限。由于水泥运输成本较高,水泥生产企业的竞争优势及经济利润以工厂为圆心向外逐步衰减,路程越远衰减越快。通常情况下,受水泥价格及运输成本的影响,水泥的销售市场半径控制在300公里范围内,有效市场在100公里范围内,企业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区域范围内。300公里是在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区域内,可以实现经济价值的最长理论距离。地图上直线距离为200公里时,实际的公路运输里程大约在250-300公里。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里,当运输路程达到200公里时,水泥生产企业将无法实现经济利润。以都江堰拉法基为例,80%左右的水泥产品销售在以工厂为圆心的半径在60公里(实际运距约75公里)左右的区域内。混凝土搅拌站的运输半径约为20公里。当然,产品采取不同的运输方式,具有不同的运输半径,一般而言,水运运输半径最大,在1000公里左右;铁路次之,在500公里左右;公路最小,一般在200-300公里左右。正是因为这一特性,水泥虽然全国集中度较低,但部分区域集中度较高;容易出现区域性的季节性短缺;各地水泥价格差别较大,主要受当地供需影响;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及企业。全国各区域水泥价格及走势并不完全一致:本行业毛利率一般在10-20%之间,西北区域水泥毛利率最高统计发现,本行业的产品毛利率一般维持在10%-25%之间。3、水泥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泥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受下游房地产、基建施工淡旺季的影响。一般而言,5-6月份以及10-12月份是一年水泥消费的旺季。4、煤炭、电力价格变化对水泥成本影响较大煤炭电力成本占水泥成本的60%以上,尤其是煤炭成本,占比一般在32-35%左右。由于煤炭是市场定价,而电力价格受国家管制,因此,煤炭价格的波动对电力成本影响较大。图21.煤炭价格与水泥价格走势基本一致5、国内水泥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但区域集中度较高尽管我国水泥产量已占全球60%以上,但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能耗和污染较高,企业规模小,集中度较低。我国水泥企业的平均规模较低,还不到国外平均水平的25%,只有20万吨,而国外平均规模达90万吨,与日本、韩国和泰国的企业平均规模更是差的较多。而前十大企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水泥生产能力占比仅为28%,仅相当于拉法基集团的产能规模,熟料产能市场占有率也仅为36%。图中国水泥企业规模远低于日本、韩国我国水泥集中度仍比较低不过,虽然我国水泥行业整体的集中度较低,但就区域而言,我国水泥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并不低,从下图可以看到,华东前五强集中度高达53.4%,西北五强甚至达62%,集中度非常高。通过对其他国家的国情综合分析后认为,由于水泥行业的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美国进入了国家基础建设稳定期,受国内资源构成限制,企业不多,集中度相对较高,而市场集中度较高的国家基本全部为小国如日本、韩国、泰国等。中国地域广阔,水泥生产原料遍布全国各地,而中国又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水泥行业整体市场集中度较低的行业特点是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是正常的,并没有什么缺点,也没有什么不利于国家或者企业发展的问题,刻意提高本行业的整体市场集中度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水泥行业整体集中度较低对行业、企业的发展影响不大,而提高区域性市场集中度则有利于行业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行业发展受国家政策、区域资产影响较大:水泥主要用于工程建设,区域性政策如果对基础产业有倾斜性,则水泥行业肯定是最大的受益者;反之,对水泥行业就具有灾难性,特别是对大型的水泥企业更是如此。水泥行业是一个污染大、能耗高的重工业企业,竞争激烈,行业完全开放,进入门槛较低。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国,但产品结构与国际水泥市场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不同生产工艺能耗和污染相差较大,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政策下,积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全球水泥企业主要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占比一般在90%以上,我国干法水泥占比快速提升,2005年占比仅为40%,09年已达72%,而根据最新的十二五规划预计2015年我国新型干法占比将达90%,追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与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相比,机立窑的单位热耗高39%,湿法窑的单位热耗高81%,干法中空窑的单位热耗高111%。(二)企业生产经营特点:1)资金投入大,资金支出控制是关键:企业建设、生产过程中的投资巨大。大量的投资用于设备采购、维护和生产过程的原、燃材料采购,资金支出的有效管理非常关键。2)设备管理是生产管理重点:生产是在高温、连续下进行的,对设备运行维护要求较高,意外停产损失大,因此除必要的设备定时检修外,还要进行设备运行监控与运行检查,企业生产管理重点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稳步提高产量和质量。3)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由于其生产过程控制的需要,新型干法线水泥企业都使用DCS(集散控制系统)对生产线的各类设备的开、停、运行维护以及工艺参数的监控和调节进行自动化的管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实时数据多。对DCS数据有效分析能够对生产过程优化提供有力的指导。4)计量设备要求高。水泥生产由于属于大规模自动化连续生产方式,因此,各个环节的投入产出、工艺参数等均需要通过专用的计量设备进行采集,生产管理过程和水平极大的依赖于计量设备的精确性、稳定性。5)能耗控制是控制产品成本的关键:水泥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主要是煤和电两个方面。所以,水泥企业的生产优化过程尤为重要,如何有效降低能耗实现经济生产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一大挑战。6)化验室是水泥生产企业的监督中心:水泥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产品,水泥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从原燃材料入厂检验、生产过程控制到产成品出厂,水泥企业化验室在整个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监督与指挥作用。7)大物流特征:新型干法生产线日生产量大,厂内物流尤其是采购、销售物流流量大,每天都要进出大量的运输车辆,物流过程涉及企业门卫、磅房、采购、销售、仓储、化验等多个部门,管理复杂、漏洞较多。加强物流过程的管理,使物流活动透明化能够快速提升企业效益。三、行业内企业的竞争环境水泥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行业内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由于受经济运输半径的影响,企业的竞争者主要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半径之内,面临的主要是区域内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于本行业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特点,将来的发展格局将会向逐步形成区域寡头垄断的方向发展,尽管行业内会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形成大的企业集团,但是小格局不会改变,大型企业集团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占地盘”的性质上,所谓的扩张并不是到处扩建生产线,与本地企业进行竞争,而是表现在并购重组上。水泥产业集中度低,缺乏与上下游的谈判能力,不能有效的转移煤电成本,水泥行业的景气度主表现在区域市场需求与区域市场产能的平衡关系变化。(一)行业内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分析1、政策壁垒目前,我国在政策导向上,已对进入水泥行业的企业资质、规模、技术装备等提出了具体的准入标准,对不符合发展方向的新建项目亦提高了行政核准的级别与审批难度。如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中,已明确规定“除一些受市场容量和运输条件限制的特殊地区外,限制新日产2000吨以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此类项目,必须经过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因此我国水泥行业具有较高的国家产业政策壁垒。2、资本壁垒水泥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尤其对于政策鼓励的大规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生产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巨大,并且项目建设周期一般需要1-1.5年,还需数额较大的流动资金维持正常的生产周转。资金方面,新建水泥项目,企业自有资金比例必须达到35%以上,对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的项目,银行根据独立审贷原则,提供信贷支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及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银行不得提供信贷支持。3、水泥原材料资源壁垒水泥是资源高消耗型行业,按矿石开采回收率90%、开采运输损失10%、生产工艺损失1%计算,1吨水泥熟料约需消耗石灰石1.21吨。近年来,为满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风景旅游等方面的需要,特别是随着我国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不断完善和落实,国家对矿山资源开采进行统一集中管理,整顿关停了大量不合格石灰石小矿点,直接导致石灰石开采量、供应量的逐渐减少和石灰石价格的上升。是否拥有稳定的石灰石供应渠道将直接限制水泥企业的发展。对于水泥矿产资源的管理,新建水泥生产线必须有可开采30年以上的资源保证。4、行政性区域壁垒水泥行业属于高污染型、高能耗性、高资源依赖型、高资源消耗型行业,生产的环境依赖性较强,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要得到当地政府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否则很难生存,所以该行业上市公司多为国有企业。由于新企业进入一个地区的市场,特别是资源消耗和高污染型企业,必须要得到当地政府的允许和支持,而当地政府更加偏向于支持本地的水泥企业,形成一定的区域性壁垒。水泥行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区域市场垄断严重,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实力比较雄厚的水泥企业。比如河北水泥龙头企业有冀东水泥和太行水泥,甘肃有祁连山水泥,湖北省有华新水泥,新疆有天山股份,安徽省有海螺水泥、S巢东,山西有大同水泥和狮头股份,江西省有江西水泥,陕西省有ST秦岭,内蒙古有西水股份,宁夏有赛马实业,浙江有尖峰集团,四川省有四川金顶和四川双马,福建省有福建水泥,吉林有亚泰集团。这些地区水泥产量足以满足当地的需求,新的水泥企业很难进入,当地政府更加扶植本地的水泥企业的业务发展,对其他地区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区域壁垒。各地水泥龙头分布图:区域分析:中西部地区面临的投资机会更大一些,中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较为发达,基础建设正在趋于稳定,而中西部地区面临的开发、基础建设还有相当大的空间。(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对水泥企业而言,产品的无差异性以及运输半径是行业的最主要特点,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水泥行业成本的控制能力(煤电成本、石灰石成本以及余热发电、不同生产工艺下的综合能耗等)和成本转嫁能力(区域市场占有率、兼并重组)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水泥行业五力模型分析如图:四、行业发展趋势分析4.1兼并重组提升集中度2009年全国水泥产量16.48亿吨,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50%左右,而前10家企业水泥产量3.69亿吨,占比仅28%,行业集中度较低,水泥企业间无序竞争,盲目建线和价格战此起彼伏,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水泥企业利润率低下。同时,09年38号文件的出台,限制新型干法水泥熟料年产能超过人均900公斤的省份停止核准新建扩大水泥(熟料)产能生产线项目,而且加大了准入的条件,这必然会促使大型水泥龙头企业从新建产能向兼并收购方向发展。并购重组过程中,受益最大的应该是以海螺水泥、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为代表的央企和国有企业,政府的背景意味着雄厚的资金实力,而与金融机构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都将使得他们在兼并过程中抢得先机;另外,全国性的龙头企业海螺,冀东和华新拥有充足雄厚的资金和优秀的经营管理能力,在收购兼并过程中也拥有一定优势。当然,由于兼并涉及到区域间的差异,水土不服以及地方政府的意愿如何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量,因此,更多的兼并收购在当前还是出现在同区域间,相对而言,山水股份、亚泰集团和塔牌水泥较为突出。水泥上市公司兼并优势分析性质上市公司特点跨区域集团冀东水泥“三北”战略海螺水泥华新水泥中部崛起中联水泥央企,上下游互补中材集团央企,上下游互补区域龙头山水水泥山东北部,产能全国第二亚泰集团东北市场,延伸至黑龙江塔牌水泥福建龙头赛马实业区域集中度高,环境封闭祁连山区域集中度高,环境封闭江西水泥区域集中度高,环境封闭福建水泥区域集中度高,环境封闭外资水泥拉法基与香港瑞安合并,控制西南市场豪西蒙增持华新水泥,控制湖北市场4.2余热发电规模的提升----节能降耗,降成本在水泥的生产成本中,煤炭和电力成本支出是最大的两项,通过使用新技术来降低两项成本也成为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从目前我国掌握的技术来看,余热发电是相对成熟的技术。通过余热发电的推广使用,不但实现了水泥生产的循环经济,还能有效降低水泥生产的电力成本支出。企业发展低温余热发电的动力在于能降低熟料的生产成本,根据国产低温余热发电设备的投资效果来看,以日产5000吨的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为例,得出的结论是吨熟料生产成本降低13.8元,全年成本节约空间为2000万元左右(从海螺水泥的进口设备实际运用情况看,效果更好)。国产低温余热发电设备经济效益测算表装机容量kw每千瓦投资(元)总投资万元余热发电综合成本吨熟料余热发电量吨节约成本全年节约成本7000700049000.12元/吨32吨13.8元2060万元从外部环境来看,水泥企业发展低温余热发电已经具备比较好的基础。首先,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基于的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单线规模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发电效果越好。而大规模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发展将为低温余热发电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政策面上,政府部门明确要求到2010年,我国新型干法水泥采用余热发电的生产线要达到干法水泥生产线的40%,而目前尚不足10%,发展空间较大。4.3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进军混凝土业务混凝土行业是水泥行业和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相结合的产物,预拌混凝土使用方便快捷,质量稳定有保证,便于监管,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主要直接供货方,预拌混凝土是消耗散装水泥的主要下游方向之一,由于水泥行业在面对上下游行业时均没有明显的议价能力,因此,在成本价格大幅上涨,而下游价格无法快速转嫁的时候,水泥行业的盈利能力将出现明显的下降。因此,向上下游延伸,加大对煤矿、电力等的控制以及混凝土行业的深入,是增强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方法。水泥行业向下游混凝土行业延伸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相对于专门的混凝土生产企业而言,拥有更大的原材料和技术优势。我国混凝土产量和产能稳定增长,增速超过10%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进入门槛并不高,但是要形成较强的竞争力,需要企业在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企业的竞争实力建立在综合性实力上面:1、充足的流动资金促进企业做大做强:虽然预拌混凝土行业虽然没有高的技术进入门槛,所需要的资金量不会太大,初次8,000万的投资可以形年产能120万立方米的现代化搅拌站,但是投资后的企业要实现良好的运营则需要较大的流动资金。2、多站点布局产生协调效应,提高服务效率:多站点布局是与搅拌混凝土企业的主要特点,预拌混凝土运输半径约为20公里(出于经济及混凝土特性的综合考虑)。预拌混凝土企业的服务不仅仅是一个混凝土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产品运输、泵送、与客户的沟通交流,如果当混凝土泵送在现场遇到困难时,要有能力及时解决问题。水泥生产企业有沦为混凝土企业大宗商品供应商的趋势。我国混凝土产量与水泥产量比值远低于发达国家4.4水泥巨头海外扩张谋求新发展我国建筑业海外扩张主要以非洲、亚洲等地区为主,而我国水泥业也以此为契机,大力向这些区域出口水泥。在亚洲、非洲部分国家水泥短缺,而我国基建在海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建筑业不仅要大力向这些国家出口水泥,更重要的是向海外扩张谋求新的发展。尤其是在目前我国落后产能过剩,而国家原则上不再批准扩大产能的项目基础上,综合实力雄厚的水泥企业开拓海外新兴水泥市场是较好的选择,未有望呈现出建筑带动水泥业发展的新模式。由于本行业产品的特点,向海外出口水泥面临着很大的经济运输半径限制,海外建厂无疑是进行海外扩张最佳的选择。五、水泥行业周期和前瞻性分析5.1周期性分析水泥行业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紧密相关,周期性发展规律明显。受经济波动影响,水泥行业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国家或者区域经济繁荣时期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利润丰厚,如1991年中至1998年底,中国经济经历了第四次景气周期,1991年水泥产量迅速回升,1992年增速见顶,达22.01%,1993~1995年保持12%以上的增速;萧条时期企业缩减开支,艰难度日,多数企业会出现亏损,如1996年水泥产量增速见底(3.28%),行业出现亏损,开始进入萧条期并一直保持到2000年;之后又进入上升通道,2005年由于受宏观调控影响而处于阶段性周期底部区域;2006年由于前期产能大量释放,产量大幅提高,但到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率和水泥产量增速双双下降。如下图所示,水泥行业周期性与社会经济周期有一个响应期,即滞后期,但随着产能逐渐过剩,这一响应期变得越来越短。水泥行业略滞后于GDP增长水泥行业盈利能力已基本见底此外,水泥行业还呈现季节性特征:北方冬季、南方雨季因施工减少为淡季,水泥呈现一定的季节性波动。一般而言,3-5月,10-12月为水泥需求的旺季,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而1季度的前2个月一般为水泥价格的低谷。一般而言,水泥股领先于市场对价格的预期提前上涨,这一点从下图可以清楚看到。图32.水泥股股价上涨领先于水泥价格上涨,两者具有一定趋同性具体到水泥板块股价的季节性波动,可以从以下两张图做对比分析。如果相对于A股市场而言,水泥板块的季节性表现并没有非常明显,但如果只考虑水泥股的上涨幅度,则可以看出,2001-2010年间,水泥股在1、4季度表现相对较好。2000年以后水泥板块上市公司较多,板块的样本数并不一致,但结论应该变化不大。图33.水泥净增幅(相对A股)存在一定季节性水泥业增幅1、4季度上涨概率较高此外,水泥行业还呈现季节性特征:北方冬季、南方雨季因施工减少为淡季,水泥季节性差价高达50~100元/吨。受季节性影响,上半年盈利水平较低,到下半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