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浏览新闻的能力,进一步掌握概括新闻事实的方法。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多角度挖掘本文作为新闻的独到之处。3.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惨无人道,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并由此引导学生对生命和人性做深入的思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944年,在纳粹的一个集中营中,关押着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有一天,他的妈妈被杀害了,小女孩哭泣着问,我的妈妈到什么地方去了,人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去了,不久就会回来,小女孩真的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她甚至唱起了妈妈曾经教给他的许多儿歌,还不时的爬上窗户张望,盼望他的妈妈快点回来。一天,小女孩和许多犹太人被押上了刑场,他们将被活活埋掉,当一个纳粹士兵要将小女孩推入深坑的时候,小女孩睁着她那漂亮的眼睛说:“叔叔,请你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这是发生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一个故事,这样的悲剧在40年代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每天都在发生,在上演。那是一段没有人性,没有良知的历史。今天我们将在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新闻名作《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带领下,走进这段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历史。二、明确学习目标三、学案反馈优秀个人:陈倩、胡雅楠、郝薏歆、文地曜、王雯芳、马敏敏、刘平平、刘冰、王亚新、李肖楠、张立傲、任绪增、于佳琦、刘建壮、史纯朴、佀传昊优秀小组:二组、三组、五组四、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1、小组派代表讲述他们了解的奥斯维辛。2、老师课件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让学生获得更深一步的了解,达到情感共鸣。3、老师顺势提出问题:看到这些图片和场景,你有什么感受?明确:可怕、惨绝人寰、恐怖!4、本文体裁是新闻,那这篇新闻写了什么?又是如何写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全文。(二)文本研读1、本文以怎样独特的视角来写的?明确:作者以冷峻(冷静严肃)的视角,写了参观者的感受与反应,作者透过一系列的细节刻画,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板书:参观者的感受与反应冷峻的视角)2、请同学们找出关于参观者感受与反应的句子,并说一说写了参观者怎样的感受与反应?并与同桌交流。3、展示找出的句子,并由同学分析,老师点评补充。PPT展示:7段:“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这句话能表现出他们参观时内心的压抑与恐惧。9段:还有“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10段:“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11段:“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15段:“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14段:以及“他们感到自己也在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4、探究: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为何要做祷告呢?明确:遇难者想求得庇护,却不能获得;法西斯残忍的行径也是不能被原谅的,所以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5、这篇文章,作者跳出了传统“零度写作”的窠臼,在客观陈述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找出文章中其他的体现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的句子。(板书:记者的主观情感“零度”突破)1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嬉戏”。2段:“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的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明媚,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微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8段:“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三)、重点探究1、为什么要把废墟和怒放的雏菊花组合在一起?两者分别代指什么?谁来说一下?明确:废墟是罪恶的见证,雏菊花是生命的象征。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对照式放在一起,是在向人民昭示: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的开放。这也是对灭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的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为着一个美好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女孩为什么微笑,微笑的背后代表了什么?明确:20岁的美好女孩,她的微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有着信念与信仰的乐观的人,她的微笑让我们对生命与人性产生思考。3、新闻原本是真实、客观地记录事件,作者为什么要打破这个规则,在此渗透如此强的主观情感呢?(也就是他要渗透什么样的情感?)明确:这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同情,对迫害者的痛恨,希望和平的意愿。4、思考本文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原因。(板书:普利策新闻奖)明确:着眼细节,召唤出对生命与人性的思考,震撼读者的心灵。这就是这篇新闻能获奖的原因,展示颁奖词。(多媒体投影颁奖词)(四)拓展延伸1、二战早已过去,同为侵略国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在面对滔天罪行的时候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PPT展示),让学生发表对于这种差异的看法。2、处在和平年代的你,应当如何做?和平的当下,我们要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我们更要团结一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真诚地希望生活能像文章最后一段写的那样,孩子在明媚的阳光下追逐嬉戏。3、齐读最后一段,让课堂结束在这美好的希望中(齐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板书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美)参观者的感受与反应冷峻的视角普利策新闻奖记者的主观情感“零度”突破强烈的对比反差生命的思考学情分析1、

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文章写于“二战”胜利后的第十四年,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远,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二战”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多。因此,我将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学生对这则新闻中蕴含着的作者情感比较难把握,我会通过初读、再读、研读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去体味文中蕴含的情感。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明确此篇新闻的主旨内容,理解本文能够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原因。效果分析

总体看来,这节课的目标达成度是比较高的,今后需要在课堂上多多关注目标的达成度,通过观察、提问、同伴交流互检等多种方式来掌握每个环节的目标达成度,然后决定课堂深度和进度。老师不能一味的只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和预设,更多要关注学生。教材分析1.本篇新闻的独到之处本课曾获得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作者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是“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但本文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度,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难度。2.本课在落实新课标方面的特殊意义新课程标准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本课在对现实信息的筛选和处理等方面就有独到之处,所以准确解读本课,把握新闻事实,对这些独到之处进行探究,能更好落实新课标关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3.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的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教材选编《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以培养学生在信息过热的时代浏览新闻、快速把握新闻事实的能力,通过分析对本文在“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等方面的恰当处理,来提高对新闻的鉴赏能力和对经典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感知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阅读体验。4.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能力起点和增长点高一学生在初中学过比较规范的新闻,又在这课刚学过《别了,不列颠尼亚》,新闻文体知识进一步丰富,鉴赏能力逐步提升,也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而本篇新闻突破了一般新闻纯客观报道的原则,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文学性,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感受和价值取向。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这也是学生能力的增长点。因而,我认为,应当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在筛选和处理信息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入思考,挖掘本篇新闻的独特价值。《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测评练习预习案一、背景链接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陆军司令希姆莱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是波兰南部奥斯威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二战期间,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因此又有“死亡工厂”之称。杀死110万~150万人——据英国《卫报》报道,路透社和英国广播公司等机构公布数字显示,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存在的4年多期间,先后关押过数百万人。其中有110万到150万人在这里丧生。100万犹太人丧命——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为实施犹太种族灭绝政策而建立的,惨死在该集中营的犹太人达100万左右。逃生20万人——在1940年到1945年期间,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运逃生的人总数仅为20万。1.4万条人发毛毯——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该集中营中发现了1.4万条人发毛毯。幸存7650人——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其中有130名儿童。7000名纳粹警卫——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担任警卫的纳粹德军人数大约为7000人,其中包括170名女纳粹成员。每天屠杀6000人——1944年前后,纳粹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屠杀达到了非常疯狂的程度。几乎每天有大约6000人被残忍杀害。42座集中营的总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党卫军首领希姆莱于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3座主营和39座小集中营的总称。关押者波及30个国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关押的大多数是犹太人,此外还有吉普赛人,波兰、苏联等国的战俘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的平民。7.7吨头发——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在该集中营发现了纳粹德军没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曾经在此饱受折磨,经历不幸。二、普利策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其颁奖词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客观地陈述)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三、学习方法1.熟读课文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2.理清这则消息的背景材料,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3.从文中摘取一些富有意蕴的句子,品味语言的含义,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四、基础知识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毛骨悚然()和煦()纳粹()踉跄()()不寒而栗()呆滞()嬉戏()

课堂案一、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分析参观者先后参观了哪些地方,在不同的地方又看到了什么?

三、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的含义,及蕴含的情感。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3.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巩固案一、课堂检测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凝(níng)重怀疑(yí)规模(mó)模样(mó)B.瞩(zhǔ)目叮嘱(zhǔ)婆娑(shā)袈裟(shā)C.明媚(mèi)倒霉(méi)嬉笑(xī)喜悦(xǐ)D.凋(diāo)谢绸(chóu)缎撰(zhuàn)写编纂(zuàn)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是()A.漂扬 掩印 紫荆花 婆娑起舞B.恶梦 心志健全 绿树成阴C.雏菊嬉笑巨幅表情默然D.致敬 夜幕 细腻世人瞩目3.填入下文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①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②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随意地铺着③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④树上的枝芽儿密密的⑤咕咕的冬水在田野里起着水泡⑥田里的冬水也在咕咕的起着水泡。A.①③⑥

啊B.②④⑤C.②③⑤

D.①④⑥4.(2010全国卷Ⅰ)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下面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关键词:二、课文链接1.奥斯维辛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有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使用这个地名也就同时说出了适用于所有民族屠杀的关键词。A2.相关文章日本为何又“独特”?有感日媒体报道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近日,世界各国媒体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记者发现日本的同行们却在以“敏锐独到”的眼光,报道着这一人类当代历史长卷中极不平凡的事件。24日,第59届联大召开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特别会议。《读卖新闻》在25日的晚刊,《朝日新闻》在26日的日刊以很小的篇幅予以了“关注”,这两家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不约而同”将报道聚焦在“阿拉伯国家缺席这一特别会议”上;《产经新闻》在26日的日刊中以较大篇幅对27日将举行的纪念活动做了报道,但它的重点是分析欧洲的扩充前景及影响。日本媒体对此“独到”的报道,仅仅只是显示了他们独特的新闻观吗?日本驻联合国大使大岛贤三,在此次联大特别会议上表示,日本对其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和痛苦”表示懊悔和道歉,但那时日本也有所善举——日本驻立陶宛使馆的一名官员曾经通过签发签证救了近千名犹太人,而且战后的日本已经从联合国的敌人变成了对联合国做贡献最多的国家之一。其言外之意,今天的日本已经完全超脱了那段历史,成为了一个充满功德的国家。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所谓的“独特”、“功德”,其根源正在于对历史的浅层反思,对错误的轻描淡写。如果说日本已深刻认识到其过去的滔天罪行,那么它就不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不会在教科书编写上篡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烁其辞。“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再次站在善和恶的门槛前,日本到底是“择其善者而从之”,还是继续与撒旦为伍呢?(2005年《文汇报》驻东京记者丛云峰1月26日电)课后反思《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对于现在的高一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了,所以达到这一要求还是比较容易的。一、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之所以能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会意义,人们应该永远牢记那段悲惨的历史,不要使悲剧重演,这正是本篇新闻的价值所在。如何让学生深深体会这一点呢?于是我让他们自己查找相关资料,以自己的体验感染自己,然后我课上借用多媒体手段,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