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乞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会认“宵、渡”两个生字,会写“乞、巧、宵”三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掌握一些古诗文学习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4.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以及乞巧节的民风民俗,体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教学重难点:能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掌握一些古诗文学习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以及乞巧节的民风民俗,体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单》的要求进行预习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解诗题、知诗人1.谈话导入老师了解到咱们班的同学已经积累了很多古诗,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杜牧《清明》会背吗?指生背。这首诗写的是什么节日?是刚刚过去不久的清明。看来这难不倒大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会背?齐背。知道这首诗是写什么节日的吗?2.揭示课题,指导写“乞巧”两个字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我国传统节日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与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请同学们看老师认认真真地写诗的题目(写在田字格里),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注意这个“乞”字。(老师从大家做的自主学习单中看到,有的孩子第三笔的弯拐得太小了)第三笔要写得饱满,这个字才能立得稳。“巧”左右结构,左边写得窄一些,最后一笔变成提,右边这一笔是竖折折钩,一笔完成。来读读这个词。把这两个字在你的练习本上工工整整地再写一遍。知道什么是乞巧吗?从哪儿知道的?课文注释,能够结合注释理解诗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3.了解诗人林杰,学习“查找资料”方法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文中没有对林杰作注释,老师从百度中搜到了关于林杰的资料。是这样介绍他的(指生读):林杰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作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古诗离我们年代久远,有不懂的问题就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解决(板书:查找资料),除了像老师这样从电脑上查找资料,我们还可以从哪里查找资料?(工具书等)二、明诗意、品诗境(一)初读古诗1.有人说,诗是语言的贵族,语言太复杂就不是诗了,看这首乞巧一共只有28个字,多简练!我们读的时候注意一定把每一个字音都不能读错,要做到字字落实。课前,大家都根据自主学习单进行了预习,古诗读得怎么样了?2.指生读。大家认真听,看他是不是能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把诗句读通顺了。读后师评。3.齐读。4.指导朗读方法。读得正确熟练也还不够,古诗在古代是可以吟唱的,所以它具有很强的音乐感,那我们在读的时候也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老师这里有几个小窍门:(1)一二声读得长,三四声读得短。看,老师把三四声的字都打成了蓝色。(2)划横线的地方要注意拖音,划斜线的地方要稍做停顿。(3)还要注意读得时候音断气相连。5.逐句指生试读,师纠正、范读后学生再读。7.齐读。同学们真聪明,进步多了!(二)吟诵古诗1.听吟诵。刚才老师说诗在古代是吟诵的,想听吗?注意听,在吟诵中,一二声长、三四声短表现得更加明显。(放录音)有趣吗?想不想跟着学学?2.师逐句领学生吟诵。3.齐吟诵。其实吟诵的调子并不是固定的,可以一首诗一个调子,也可以几首诗一个调子,让我们一起来吟吧!4.总结板书:学习古诗就是这样,读一读、吟一吟、诵一诵,通过这样反复地诵读,读着读着,我们就读出了诗的节奏,读出了韵味。(板:反复诵读)(三)品悟前两句1.随文识字“宵”“霄”(1)观察部首,猜测字义。第一句中有两个字,读音相同,长得像,是哪两个字?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能通过部首猜测它们的意思吗?第一个宵,宝盖表示家,月亮出来了,人们回到了家里,说明已经到什么时间了?指夜晚第二个霄是雨字头,雨是从哪里飘下来的?所以是云、天空的意思。你看,汉字啊,就是这样神奇,不同的部首就表示着不同的字义,你注意了它的部首就不会用错字了。(2)组词也是区分字义的一个办法。能给它们组组词吗?老师跟大家一样,也给它们组了几个词,一起来读读吧!认清了这两个字,再来读读这句诗。2.讲故事,想象画面(1)七夕的夜晚,人们遥望浩瀚的夜空,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美丽的故事,是什么?(板: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个动人的故事吧!(师配乐讲述)其实这个民间故事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都大同小异。故事中织女和牛郎那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喜鹊,打动了天上的神仙,更牵动着无数颗善良的心灵,唤起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听完这个美丽的故事,再来读这两句诗,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齐读。(2)此时,透过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谈。总结板书:我们了解了故事,再读诗句,就能透过文字想象出诗中的画面。这也是我们学习古诗重要的一个方法。(板:想象画面)(3)指导朗读。牛郎和织女盼啊盼啊,盼了整整一年啊,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谁能让牛郎和织女幸福地相会,指生读。让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幸福吧!齐读。(四)品悟后两句过渡:天上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人间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齐读三四句)1.了解乞巧习俗。家家户户望秋月穿红线,为的是什么呢?课后资料袋里,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出示资料袋内容)指生读。大家课前都搜集资料了,你还知道哪些乞巧的习俗?生简单介绍。总结:原来,在乞巧节,还有这么多有趣的乞巧活动呢,其中望月穿针,是七夕节最普遍的一种乞巧习俗。(板:习俗)2.想象诗中画面。了解了乞巧的习俗,用刚才学过的“想象画面”方法,透过这两句诗,透过每一个词,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生谈。你想象得真好,想象着情景,再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就使抽象的文字灵动起来了,3.补充《乞巧歌》每到七夕节,家家户户的少女们,来到院子里,来到小河边,……来到每一个能望到月亮的地方,对月穿针,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她们穿啊穿啊,穿尽了多少红丝线?这几万条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是数不清的红丝线啊!为什么要穿那么多的红丝线呢?她们仅仅是在有一双巧手吗?来读一读民间流传的《乞巧歌》,课件出示:“乞手巧,乞容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zǐ妹千万年。”读懂了吗?原来乞巧节人们还在乞什么?生谈。这乞巧节,不仅可以乞求自己有一双巧手,还可以乞求有一副漂亮的容貌,还可以为父母,为兄弟姐妹,乞求平安和长寿。怪不得人们要穿那么多的红丝线呢!三、悟诗情、诵诗文1.创设情境,许下心愿。让我们一起来到七夕之夜,加入到这乞巧的人群之中,望秋月,穿红线,许下美好的心愿吧!同学们,你想乞些什么呢?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姑娘,你姓什么?王姑娘,你要乞的是什么?生谈。……把你的祝福送进诗句中,读出来吧!生读诗句。读出你的愿望吧!这一根根的红丝,凝结着人们多少美好的愿望啊。难怪要穿那么多的红丝啊!把这美好的愿望带进诗中,一起读。2.感情朗读、背诵全诗。红线穿尽了,愿望却是穿不尽的,让我们深情地读整首诗。读到这里,能把这样一首表达人们美好心愿的诗记下来吗?试一试。生齐背。这首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脑海中。3.师总结。诗人林杰,用简短的二十八个字再现了唐朝时人们望月乞巧的盛况,为后人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四、拓展延伸,感知文化1.补充诗句。关于七夕节,历代文人墨客都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看这两首诗,自己读读,你对哪首感兴趣?等会读给大家听!(出示两首诗)七夕唐白居易烟霄微月澹(dàn)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七夕宋杨朴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同样是以七夕为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是这样写的(指生读)。诗人仰望浩瀚的星空,想到千百年来牛郎织女只能在秋天的七夕这一夜相会,心中便充满了对牛郎织女的无限同情。宋代诗人杨朴是这样来写七夕的(指生读)。年年人们都向织女来乞巧,却不知道人间的巧多得很哩!不仅古人有很多关于七夕的诗作,现代诗人郭沫若先生也在他的《天上的街市》中,这样写到(齐读):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在郭老先生的想象中,牛郎和织女,每天都可以怎样?这是诗人多么美好的愿望啊!2.补充图片资料。七夕节已经和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一样,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沿袭着七夕乞巧的习俗,每到七夕节,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播放课件)师配合课件讲述:看,这是姑娘们在虔诚地祈祷,跪拜祈福,对月穿针,蒸各式巧果、穿上盛装走上街头表演;人们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为题材,制作了邮票、金银纪念章、明信片,在全国发行;值得一提的是,在甘肃西和,人们把乞巧的习俗编成了诗歌、写成了成套的书籍、还编成了连环画呢;在全国各地还举行隆重的乞巧文化论坛和盛大的乞巧文化节。这些活动,都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文化受到了国家保护。3.总结全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林杰的《乞巧》,重温了一个故事,了解了一个习俗,感受了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板:文化)下节课,我们将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来学习下一首古诗,了解另一个动人的故事。板书设计:巧巧乞乞故事查找资料习俗反复诵读文化想象画面附:学生自主学习单《乞巧》自主学习单读一读反复读古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写一写生字只有三个,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结构,把每个字都写五遍,写得最满意的字,把它圈起来吧!乞乞巧巧霄霄查一查搜集有关乞巧节的图片、资料,了解乞巧的习俗。想一想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边读诗边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和同桌说一说。讲一讲查找牛朗织女的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乞巧》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情为落角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我都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展开教学,举例如下:一、关于识字写字。本课只有两个要求认识的字:霄、渡,三个要求会写的字:乞、巧、霄,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强的识字能力了,所以,两个要求认识的字让学生自己通过读古诗来学习,重点把古诗第一句中出现的两个形近字“宵”和“霄”引导区别,并教给学生区分形近字的方法,一个方法是关注字的部首,通过观察字的部首来猜测字的意思,这样就不会弄错了,另一个是用组词的方法来区分形近字。三个要求会写出字都不难写,三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通过观察把这三个字写好,所以我在自主学习单中设计了“写一写”的栏目,提示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结构,把每个字都写五遍,并把写得最满意的字圈起来。”课前,我通过对自主学习单的查看,发现学生们都能写对,只是个别孩子写得不太规范、美观,所以,课堂上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强调,并范写了“乞巧”两个字,让学生再次书写。二、关于资料搜集。三年级学生有一定上网、查找工具书搜集资料的能力,这首诗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乞巧节在我们临沂这个地方民俗活动并不是很多,学生年龄又小,所以古诗中蕴含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乞巧的民俗学生都不够了解。因此,我从学情出发,在“自主学习单”中设计了“查一查”和“讲一讲”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乞巧节的图片、资料了解乞巧的习俗,搜集牛朗织女的故事讲给同桌听。学生通过资料的查找,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丰富有趣的乞巧活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兴趣。三、关于诗意的理解。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诗意的理解如果只是分析讲解,显得有些枯燥、乏味。我通过让学生透过诗句想象画面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古诗,课堂上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想象,并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入乞巧的人群中,共同许下心愿,乞取智巧,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地领悟到古诗的含义和意境。基于学情分析的课堂教学策略,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尊重,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总之,本堂课的教学,以本校三年级孩子的现有情况为基础,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现能力、潜在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不再一一赘述。《乞巧》教学效果分析教学流程效果分析备注一、解诗题、知诗人1.学生对诗人林杰有了大体的了解。2.知道了“乞巧”就是“七夕”,会写“乞巧”两个字。3.知道学习古诗可以用“查找资料”的方法解决不懂的问题。课前学生写过“乞巧”二字,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指导,写得更加规范、美观了。二、明诗意、品诗境1.在读正确、熟练的基础上,能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2.对古诗的吟诵产生极大的兴趣,乐于尝试吟诵。3.了解了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和乞巧的各种民间习俗。4.能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走入古诗,了解诗意,感受古诗意境。对于“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教师下了很多功夫来指导,先是传授“密诀”(一二声读得长,三四声读得短,即我们常说的“平长仄短”);然后请节奏线帮忙,帮助学生读得更准确;最后通过学习吟诵的方法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音乐美,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三、悟诗情、诵诗文1.创设情境,带学生走入七夕之夜,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之中,望秋月,穿红线,许下美好的心愿,学生的愿望有的为自己,有的为父母,还有的为家为国,虔诚而美好。2.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诵读更加深情生动。通过民间《乞巧歌》的补充,学生懂得了乞巧时人们所想表达的美好愿望有很多很多,接着音乐渲染,带学生入情入境,走入七夕之夜,水到渠成。四、拓展延伸,感知文化1.补充进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宋代诗人杨朴的两首同名诗《七夕》以及现诗人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的片段,学生有大体的了解。2.补充了大量民间乞巧习俗的图片资料,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听老师讲述,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补充的两首古诗和《天上的街市》片段,课后打印好发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下自己进行背诵积累,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乞巧》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二、教材分析《乞巧》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编排,再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讲故事的快乐之中。《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名篇,也是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前两句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了解七夕乞巧的习俗,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可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这首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牛郎织女这一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乞巧》评测练习一、读一读。把《乞巧》这首诗读给同桌听听,看看你能得到几颗星。要注意不但要读正确、熟练,还要读好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哟!自评:同桌评:二、写一写。给古诗填上空缺的字,一定要把每一个字都写得正确、美观。七夕今宵,牵牛织女渡。家家,几万条。三、填一填。《乞巧》的作者是唐代诗人(),乞巧就是()节,这一天是农历的()月()日。四、查一查。乞巧的方式在民间有很多,古诗中提到的望月穿针是最普遍的一种,搜集资料,查一查民间还有哪些乞巧的习俗,试着写几条吧!五、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你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者同学朋友听吧!《乞巧》课后反思古诗的教学在各种体裁中算是较难把握的一种了。或许是因为古诗那深远的意境,或许是因为几千年文明的积淀,古诗,显得厚重而深邃。而我,对古诗却情有独钟。从最早观摩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后深受震撼,于是磨刀霍霍亲自上阵,到后来参加市赛课执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再到参加省赛课执教本课,对古诗的教学,竟然摸索出了一些门道,生出了一种亲切的情感。下面就简单地谈一谈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一些所做、所思、所得。一、学法指导,扎实实用1、课前预习的方法。课前我精心为学生设计了“自主学习单”,通过“读一读”、“写一写”、“查一查”、“想一想”、“讲一讲”五个栏目,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前预习,就把诗句读通了,学生通过自己查找乞巧习俗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对诗意也会有初步的了解,为课堂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了自主预习的好习惯。1、学习生字的方法。本课只有两个要求认识的字:霄、渡,三个要求会写的字:乞、巧、霄,两个要求认识的字让学生自己通过读古诗来学习,重点把古诗第一句中出现的两个形近字“宵”和“霄”引导区别,并教给学生区分形近字的方法,一个方法是关注字的部首,通过观察字的部首来猜测字的意思,这样就不会弄错了,另一个是用组词的方法来区分形近字。2、诵读古诗的方法。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对于“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下了很多功夫来指导,先是传授“密诀”(一二声读得长,三四声读得短,即我们常说的“平长仄短”);然后请节奏线帮忙,帮助学生读得更准确;最后通过学习吟诵的方法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音乐美。这样,学生在读正确、熟练的基础上,不但能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还对古诗的吟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乐于尝试吟诵。我告诉学生,学习古诗就是要在读一读、吟一吟、诵一诵的过程中“反复诵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3、走入诗境的方法。在学习古诗诗意的过程中,不是枯燥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意境,并发挥想象透过灵动的文字,想象诗歌的画面,带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之中。而后又通过民间《乞巧歌》的补充,学生懂得了乞巧时人们所想表达的美好愿望有很多很多,接着音乐渲染,带学生入情入境,走入七夕之夜,加入到乞巧的人群之中,望秋月,穿红线,许下美好的心愿,学生的愿望有的为自己,有的为父母,还有的为家为国,虔诚而美好,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诵读更加生动深情。二、环节明确,主线清晰本课的教学,我遵循古诗教学的基本思路,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品诗境、悟诗情、诵诗文,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试讲过程中,经过一再地打磨和提升,将本课的内容升华形成由“古诗——故事——习俗——文化”这样一条清晰的主线。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学生有所耳闻但却不够了解,教学中我结合画面和音乐,娓娓讲来,讲学生带入故事的那凄美的情境之中。习俗乞巧节是我国最富情感的一个传统节日,诗作为我们描绘了古人乞巧最普遍的习俗——望秋月,穿红线。这习俗的背后蕴含了人们共同的心愿和祝福:乞人安、乞团圆、乞家和、乞国富、乞幸福……红丝穿尽,心愿不止。教学中在教师的引领和资料拓展下,学生逐步感知了习俗的魅力。文化随着历史的沿袭,乞巧的习俗得以传承并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乞巧的人群不断扩大,形式也多种多样。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不同形式,七夕望月乞巧穿针,表达的都是共同的心愿。乞巧成为联结华夏儿女心灵情感的纽带和桥梁,并衍生为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节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习一首古诗,重温一个故事,了解一种习俗,感受一种文化,这种内涵的提升与变化逐层推进,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朗读中,逐渐入情入境,受到熏陶。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受古诗体裁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活动较为单一,师生互动,特别是生生互动体现地还不够,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为古诗教学开拓一片更为广阔、美妙的天地。《乞巧》课标分析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中国古诗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浓缩着丰富的情感,凝聚着智慧的结晶。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加厚他们文化底蕴,养成高雅的气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纵观平日的古诗教学,我们不乏看到古诗教学课成了诗意的串讲课,枯燥烦琐的字词分析,句意的理解,缺乏应有的创新与想象,更难以带领学生走入古诗幽远的意境,一切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轮胎平衡机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回收合同
- 2024年度大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同
- 2024年度技术服务补充合同
- 家用清洁剂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空化妆用滴管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无菌罩布外科用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体育赛事赞助与广告植入合同
- 贝雷帽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保温板质量保证及施工安全合同
- 新疆昌吉州教育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
- 外科学-第三十六章-阑尾疾病
- 新课标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课件:孤独的小螃蟹(二上)
- 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
- 《观察教室》(教案)-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5《协商决定班级事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 2024股权质押合同(工商局范本)
- 2024年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6.1 丰富的数据世界
- 2024年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4.3 多边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化学实验技术赛项)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大型集团公司IT信息化顶层规划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