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3.在统计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前面我们研究过“统计”,你还记得,有关统计的哪些知识?师:我们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统计图、统计表,然后分析,最后帮助我们决策,用统计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的问题,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帮忙解决个问题,愿意吗?师:最近,我们县里要举行篮球比赛,有两位队员,各方面条件差不多,我找到了他们近期比赛中的得分统计,请大家帮我分析分析,派谁上场合适呢?二、合作探究1.出示统计表代表数第1场第2场第3场第4场第5场7号911138号713128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你的课前小研究,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补充,看看哪个小组讨论最积极,小组长做好记录,完成后坐好,时间为5分钟。2.小组讨论:用哪一个数代表他们的投篮水平呢3.小组汇报:组1:7号;9+11+13=33(分)8号:7+13+12+8=40(分)学生讨论发现:这样比不合理,两个运动员的上场次数不同,不能用总分比,应该比一比他们平均每场的得分。组2:7号:(9+11+13)÷3=11(分)8号:(7+13+12+8)÷4=10(分)用11可以代表7号的投篮水平。用10可以代表8号的投篮水平师:像这样先把每次投中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三次(板书:求和均分),能使每一次看起来一样多吗?还有别的方法吗?组3:我觉得7号的代表数可以用11,因为13给9两个,,3场的得分就都变成了11,11就可以代表他的水平。8号的代表数可以用10表示,13拿出3给7,12拿出2给8,这样,他的4场得分就都成了10,10可以代表他的投篮水平。(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求和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生: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我们就说10是9.11.1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师:不过,这里的平均数11代表的7号第一次的得分吗?师:能代表小刚第二次、第三次的得分吗?师:奇怪,这里的平均数11既不能代表7号第一次的得分,也不能代表他第二次、第三次的得分,那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呢?生:这里的11代表的是7号三次投篮的平均水平。师:对,平均数表示了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那现在,我们选谁呢?大家观察一下刚才我们移多补少的过程,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生:我发现平均数总是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师:其实,这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三、应用新知看来,平均数真的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一起看几组信息,1.这是我们校篮球队员的身高统计表,思考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在哪个范围之内?2、小明的体重一定比小强轻吗?3、神奇的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大,我们看这样一道题目:像这样,我们抽样5个鸡蛋的平均质量,就可以估计出一篮鸡蛋的大约重多少,这样的方法在生活中很多,比如说,我国的男性的平均寿命是岁,不可能统计到每个人,而是抽样调查一部分人,用来估计整体,平均数就是一个这样的统计量,我们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四.总结提升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五、拓展请你测量一下白天教室内的温度。时刻8:0010:0011:3015:0016:30温度(℃)白天教室内的平均温度是多少?与当天的天气预报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学情分析《平均数》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学习一种新的统计量——平均数,这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的开始。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平均分”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较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所以本节课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根据本班学生学情实际,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准备从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以各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效果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本信息窗中呈现的是篮球比赛中蓝队教练准备换人的情境,用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7号、8号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引导学生解答“该换谁上场”的问题,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时,我首先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建构知识。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特征。平均数的概念和过去学习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本课充分让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每个人都得到了充分的发言机会,也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且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和知识点也初步得到了解决。再有不明白的知识点,组长汇总记录,最后师生共同在全班展开探讨。本节课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效果较好,目标达成度也较高。《平均数》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信息窗1。

二、教材简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经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课标中叶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选择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知识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本信息窗中呈现的是篮球比赛中蓝队教练准备换人的情境,用统计表的形式提供了7号、8号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引导学生解答“该换谁上场”的问题,展开对平均数知识的学习。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本节课,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特征。平均数的概念和过去学习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3.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形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平均数》评测练习一、判断。

1、平均数一定比这组数据中最大的数小,但并不一定比最小的数大。(

2、平均数一定这组数据中的一个。(

3、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4、三个连续的自然数,它们的平均数就是它们最中间的那个数。(

5、五个老人的平均年龄是76岁,那么其中一定有三个老人的年龄超过76岁。(

二、解决问题1、校篮球队员的身高统计表队员1号2号3号4号5号平均身高身高(厘米)155153151146145思考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在哪个范围之内?并计算。2、小明的体重一定比小强轻吗?请说明理由。3、一箱鸡蛋50个,任意取出5个分别称一称。结果如下表:编号12345质量(克)6462616563(1)取出的这5个鸡蛋,平均每个重多少克?(2)估一估,这箱鸡蛋大约重多少克?《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例如,跟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因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在课前,学生首先进行了《平均数》前置性学习:1.如果要派1名运动员参加学校投篮比赛,你认为应该选几号运动员呢?根据统计图,尝试用画图、计算或文字描述的方式说明你的理由。2.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经历、感悟平均数,在课上交流、合作中认识到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比起以前单纯地教给孩子们解题方法,更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其次,这节课重在让学生在多个层次中体会“平均数”。1感受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2选择合适方法求平均数。3先估一估平均数是多少,感受平均数的区间范围。4进一步理解个别数值不能代表整体水平,体会平均数的易变性。本节课的遗憾: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的价值最应体现于学生紧密相连的生活中。在备课时,将练习与生活中的比例相结合,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有去、有用。除此以外,我感觉课堂中出现的生生互动较少和课堂节奏不明显。我觉得首先要有热情,而且热情要达到那种足够点燃学生热情的热度,第二要有激情,教师要有激情这节课才能抑扬顿挫,才能或舒或展,快慢结合,才能把这节课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然后产生思维的碰撞,来迸发出整节课的活力,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再有就是,我还要再大胆放手一些,如部分重复性语言可安排学困生来回答,加强对他们的关注;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交由学生自己通过相互解释、补充来解决。这样学生参与度提高了,课堂气氛也更加的融洽。《平均数》课标分析在青岛版教材中,新教材在这一学段的第一册中都安排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内容。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数据整理分析最基础的一步: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个统计量。在传统的教材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其侧重点在于从算法的角度理解平均数,把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甚至是解题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导致只会算,不理解。现行教材把平均数安排在《统计》中,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是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不仅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所以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节课是四年级上册《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