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朝“科举制”巩固练习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1.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3.唐朝时,面对考生众多而又要选拔人才的情况,主考官专挑那些生僻、容易混淆的偏题、怪题进行考查。“今之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每至帖试,必取年头尾月,孤经绝句”。据此可知,当时的帖经考试()A.提高了参加科举的门槛 B.降低了科举选才的公平性
C.影响了人才选拔的效度 D.加深了考生对经典的理解4.唐初,科举考试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诏令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中举及第的士人还要参加由吏部主持的以身、言、书、判为内容的铨选考核,铨选合格后才有资格被授官。这一变化表明,唐玄宗前期()A.中枢权力机构的相互制衡 B.士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
C.君主专制制度正发生变化 D.官员的行政能力受到重视5.虽然唐代文人可以通过科举、门荫、军功等多种方式为官,但只有科举成为文人为官的最体面方式,且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这实质上反映出唐代()A.地方割据势力走向没落 B.士族势力难以影响国家政治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D.文人社会地位逐渐超过武将6.下表为唐代关于科举进士科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反映出()言论出处(692年谏官薛谦光疏称)炀帝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故后生复相仿效,皆以浮虚为贵。《通典》卷17(763年礼部侍郎杨绾奏称)至高宗朝……进士加杂文,明经填帖,从此积弊,浸转成俗。《旧唐书》卷119(扬州刺史赵匡著论称)进士者……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以此为贤,不唯无益无用,实亦妨其正习,不唯挠其淳和,实又长其佻思。《通典》卷17A.进士科影响人才选拔的质量 B.科举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C.士族阶层反对选官制度变革 D.制度变革与非议相伴而行7.唐以来“士人登第必展欢宴,谓之‘烧尾’”;许多地方修建了“文峰塔”“文昌阁”,还修建了题名碑和牌坊彰显功名荣耀。这些现象可以说明()A.崇文抑武成为治国方针 B.民间向学风气日益浓厚
C.社会风俗受到科举影响 D.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8.唐高宗时期,大臣刘蛲评述当时士风专注“驱驰于才艺”,以致出现“朝登科甲而夕陷刑辟”的情况,并认为“日诵万言,何关理体;文成七步,未足化人”。这实际上()A.提倡关注官员文化素质 B.提出了复兴儒学的希冀
C.要求反思当时选官制度 D.主张以科举来引导士人9.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都有轻耕重读的倾向;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提出“要当穑而食,桑麻而衣”;唐末章仔钧的《章氏家训》明确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此后人们从宣扬“勤耕之家,苦读荣身”,进而提倡“耕读传家,立己达人”。耕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农耕时代价值观的演进
C.儒家伦理与现实相悖离 D.科举选官制度影响深远10.唐代科举下,学馆授课、考试均以儒家经典书籍为基础,首先保证学子领悟律法之精神。在策问这一环节中,也有关于律法的内容。学子们登科之后,将断狱之职纳入官员考课范围。唐政府此举旨在(
)A.规范科举考试的程序 B.落实律法儒家化原则
C.提升官员的行政效能 D.确保士大夫法律素养11.下表是武则天至唐代宗时期有关宰相的统计情况。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时间宰相/人进士出身/人进士出身成为宰相者的比重武周(690~705年)731115.1%玄宗(712~756年)34720.6%肃宗(756~762年)16425.0%代宗(762~779年)12433.3%A.选官制度不断完善 B.科举制的地位逐渐提高
C.科举取士人数减少 D.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12.737年,唐朝规定每年诸州贡士人数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北方除陇右、河东两道的下州比例较高外,其余各道下州占比均低于20%;而南方除江南东、西两道,其余各道的下州占比均大于50%,黔中、岭南的下州比例达90%以上。由此推知,当时()A.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社会门第观念受到冲击 D.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13.武则天称帝后,对高宗时的“南选”制度进行完善,使岭南、福建等较为落后地区的人才获得科举入仕机会。她还令九品以上官吏及一般百姓,皆可毛遂自荐。又遣存抚使十人分巡十道,举荐本道人才。这些举措()A.契合了南北分卷选才的要求 B.完善了科举取士的程序
C.适应了政局变动的现实需要 D.提高了儒生的社会地位14.唐后期,在“请托”(即通过关系谋求录取)之风盛行的背景下,每榜进士中权贵子弟都占相当大的比例。长庆元年(821)科举复试制度化。复试一般在礼部录取放榜之后,由中书门下主持,主要是“覆落”那些权贵子弟中艺业尤差者。唐代科举复试制度()A.提升了官僚的文化素养 B.革除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C.抬高了人才选拔的标准 D.开辟了全新的选官途径15.唐代科举中第的考生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相互称“同年”。唐武宗会昌三年,中书上奏称:“今日已后,进士及第,任一度参见有司(座主),向后不得聚集参谒,及于有司宅置宴。不得聚集同年进士,广为宴会。”武宗准奏。此规定()A.避免了朝政大权旁落 B.加强了朝廷对官僚集团的掌控
C.完善了科举选官程序 D.改变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局面16.唐高宗时,商贾入仕为官的实例已见史乘,当时官阶较高者不多,参加科举考试者尚无一例。安史之乱后,商人入仕人数猛增,入仕途径越来越广,且高官显要不乏其人。这反映出该时期()A.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B.政府对商人依赖加强
C.官员队伍整体素养下降 D.贱商轻商观念的淡化17.唐公主之子刘得仁,出入考场三十年而无功名,尝自言道:“外家虽是帝,当路且无亲。”唐宗室子弟李洞,在昭宗时屡次应考却榜上无名,于是写下“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的伤感诗句。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A.导致士庶矛盾尖锐 B.受学以致用原则制约
C.相对客观公平公正 D.有利于选拔才学之士18.隋炀帝针对科举选拔人才,曾下诏:“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爱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又有史料记载(唐)元和二年十二月敕:“自今已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由此可见,隋唐科举制度()A.特别看重士人学业文才艺术水平 B.特别注重对科举士人品德的考查
C.有特别突出的技艺就能被科举录取 D.强调地方州府报送进士要注重质量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据《新唐书》(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高宗时“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始奏进士加杂文”,包括诗、赋各一篇,试赋既要精通文理、擅长词句格律,又须别出心裁、意境独到,难度超过帖经和策问,因此成为士子潜心研究的重点,莫不自幼研习。凡是用心科第的士子,常与人斗诗以比高低,名人诗歌常作教材广泛流传,于是吟诗放歌的风气便弥漫整个社会。在唐朝,要想考中进士须先有诗名,士子到长安,拿出作品去拜访名人权贵,借以自荐。但唐人惯以吟诗作句争高下。开元二十四年,主考官李昂与应试举子李权互相指摘诗句瑕疵,酿成科场风波;更为严重的是,士子们用心于雕饰辞章,而忽视了治国的真实才千,由此产生浮躁世风;这种风气在唐朝中后期愈演愈烈,李德裕等不少朝臣反对考诗赋,甚至要取消进士科的考试。——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下)(1)根据材料,指出唐诗与科举制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进士科遭到反对的原因。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维视角下的唐代科举
材料一进士举人,曾为官司可罚,曾任州县小吏,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任,考试官贬黜。——【后晋】刘昫《旧唐书》唐代社会成员有“良人”与“贱民”之别,“贱民”主要是指官私奴婢、官户(番户)、杂户、工乐户、太常音声人、部曲、客女等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不许参加科举。
——摘编自李季平《唐代奴婢制度》全唐时期统治阶层之中,士族占百分之六十六点二;小姓占百分之十二点三;寒素占百分之二十一点五。若将唐代二百八十九年(618一906年)分十一个代,则士族比例最低的第六代(安史乱时),亦达百分之五十六点二,若将小姓阶层视为广义的士族,则士族加小姓几占唐代统治阶层的五分之四弱,平民寒素仅占百分之二十许。可见实施科举制度的最初三百年间,就其统治阶层的社会架构而言,与实施九品官人法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相同的。
——摘编自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材料二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苛求古人,而应承认科举考试在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的典范价值,但同时也应注意,科举考试并非想象中的那样亲民,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而言,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能不过就如“高山上的花朵那样遥不可及”。
——摘自胡天佑《论科举考试的社会经济限制》问题:结合唐代科举制度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D.根据题干可知,刘得仁与李洞均为显贵身世,但难以科举及第,反映了科举制下不论出身,以才能学识为标准的官员选拔机制,体现了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
A.题干未体现科举考试内容,且唐代科举重视诗赋才能,故排除A。
B.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排除B。
C.题干未体现,故排除C。
2.【答案】D【解析】A、B两项说法太绝对。C项正好与题图反映的情况相反,题图反映的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从题图可以看出虽然有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被科举录用,但是士族子弟依然占大部分,因此D项正确。
3.【答案】C【解析】
A.题干中只是提及增强了考试难度,并未说提高了参加科举的门槛,故不选A。
B.题干中并未提及科举选拔的公平与否,排除B。
C.题干中科举考试用偏题、怪题增加了考试难度,从而出现每至帖试,必取年头尾月,孤经绝句的现象,说明这样的考试影响了人才选拔的效度。故C正确。
D.为应付考试,考生每至帖试,必取年头尾月,孤经绝句。由此可见并未加深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排除D。4.【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举及第的士人还要参加由吏部主持的以身、言、书、判为内容的铨选考核,铨选合格后才有资格被授官”可知对于通过科举考试的士人要对其进行行政能力方面的铨选考核,且考核合格才会被授予官职,反映了重视官员的实际的行政能力,D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变化,并没有体现中枢权力机构的运行,不能反映中枢权力机构的相互制衡,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通过铨选选拔具有行政能力的官员,与士人的社会地位无关,且根据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士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上升,排除B项;
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秦汉至明清,一直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
5.【答案】C【解析】据材料“……但只有科举成为文人为官的最体面方式,且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统治者通过科举选官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逐渐成为文人为官的体面选择,并愈益受到社会重视,这实质上是专制统治强化的结果,C项正确;唐代中期以后地方藩镇势力日益壮大,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门荫为官”可知,就是体现士族仍可以做官从而影响政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人社会地位逐渐超过武将”,而且唐代武将社会地位一直较高,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692年⋯⋯置进士等科,后生复相仿效,皆以浮虚为贵”、“763年⋯⋯进士加杂文,从此积弊,漫转成俗”、“进士者⋯⋯主司褒贬⋯⋯不唯无益无用⋯⋯亦妨其正习”可知,唐代的科举制不断进行改革,但产生了一些不良价值导向、缺乏实用性等问题,引发了时人的批评和非议,这说明制度变革与非议相伴而行,故D项正确;
A项说法过于绝对化,进士科一方面也选拔了大量人才,因此评价应一分为二,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在不断变革,而且科举制也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的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士族阶层,无法看出士族阶层反对选官制度变革,故C项错误。
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以来士人登第必展欢宴,许多地方修建了“文峰塔”“文昌阁”,还修建了题名碑和牌坊彰显功名荣耀,这都是科举制对社会生活及风俗影响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中信息,无法判定是否是崇文抑武成为治国方针,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科举制的影响,而非民间向学风气日益浓厚,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传承发扬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士风专注‘驱驰于才艺’”,“出现‘朝登科甲而夕陷刑辟’的情况”可知科举应试好尚文词,崇尚进士,带来不良风气,这是反思当时选官制度,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弊端,不是提倡关注官员文化素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复兴儒学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是反思科举制,不是主张以科举来引导士人,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解析】略10.【答案】C【解析】由“首先保证学子领悟律法之精神”、“将断狱之职纳入官员考课范围”可知,唐代科举考试重视读书人的法律素养和司法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官员行政效能的重要途径,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考试程序的规范,排除A项;落实律法儒家化原则是材料所述举措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B项;确保士大夫法律素养并非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B【解析】AC.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知选官制度不断完善以及科举取士人数减少,故不选AC。
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代这段时期,进士出身者担任宰相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反映出科举制的地位逐渐提高,故B正确。
D.根据材料得不出君主专制的情况,故不选D。12.【答案】A【解析】题干所示为唐代737年科举取士的相关信息,规定按照“州的大小、人数多少”确定科举取士人数,而南北州的大小占比不同,南方小州较多,北方大州较多,这样一来科举取士的士人数量也会出现地域性差异,由此可见科举取士存在地域差异,A项正确。尽管科举取士加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但是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没有涉及阶层流动的信息,排除B项;尽管科举取士使社会门第观念受到了冲击,但是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没有涉及到寒门地位上升、平民跻身官场、取才不问出身等信息,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了录取人数的地域分配,并不能说明行政区域划分存在弊端,唐代上、中、下州的划分主要依据人口多少而定,这也是衡量州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使岭南、福建等较为落后地区的人才获得科举入仕机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称帝,武周代替李唐,遭到部分唐朝旧臣和李姓宗室的反对,为了巩固统治,她不拘一格选拔任用官员,C项正确;
A是明朝,排除;
武则天增加了选才的途径,并非完善科举取士的程序,排除B项;
武则天选才并非仅仅限于“儒生”,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复试制度打击了“进士中权贵子弟”,淘汰权贵子弟中艺业尤差者,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官僚的文化素养,A项正确。
古代贵族政治一直存在,排除B项;
材料与选官标准无关,而是强调唐代科举复试制度提升了官僚的文化素养,排除C项;
复试制度不是选官制度,而是考核选官制度的,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后不得聚集参谒……不得聚集同年进士”可知,这一规定减少了“门生”“座主”和“同年”等考生与主考官之间的私人联系,有利于加强朝廷对官员的掌控,B项正确。
“避免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这一规定是科举之后对官员的管理措施,不属于科举选官程序,排除C项;
科举制的实施改变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局面,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根据“安史之乱后,商人人仕人数猛增,入仕途径越来越广,且高官显要不乏其人。”可得出,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依赖性,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商人政治地位,没有反映官员素质,排除C项;
材料只反映商人入仕,没有体现社会的观念变化,排除D项。
17.【答案】C【解析】A、材料无法反映士庶矛盾尖锐,排除A;
B、受学以致用原则制约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
C、材料中刘得仁和李洞皆贵族子弟,但屡次科考榜上无名,说明唐代科考选才标准相对客观公平公正,无论出身贵族还是平民,只凭考试成绩及第,而不适应者则屡试不中,因而十分落魄,1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科举制关注科举人士的品德,认为科举人士需要德才兼备才能被录用,B项正确;
材料特别强调科举取士的人才品德,而不是特别看重士人学业文才艺术水平,排除A项;
材料强调科举取士的人才品德,没有体现“有特别突出的技艺就能被科举录取”,排除C项;
D项只符合材料中唐代科举制内容的描述,与题干中隋炀帝的科举选拔人才标准不符,排除D项。
19.【答案】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小题1】(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医推拿基本知识
- 烧伤功效康复和功效锻炼课件
- 比较适合做课件背景的图
- 《护理专业价值》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大合集【职员管理】
- 《蒙牛集团供应链》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收录大全【员工管理篇】
- 《局封的临床应用》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品读选集员工管理篇十篇
- 类比与归纳课件
- 2025年包钢(集团)公司新员工招聘【941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义务教育法解读》课件
-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 2025年工程春节停工期间安全措施
- 【头颈】颈动脉CTA及MRA评价课件
- 寒假安全教育
- 2024版人才引进住房租赁补贴协议3篇
- 电力行业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 川藏铁路勘察报告范文
- 新零售智慧零售门店解决方案
-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的口算题(可直接打印A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