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大全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篇1
在读书上学的时候,接触老子《道德经》的机会并不多,相对而言,孔子的《论语》我们会更加熟识,可能是因为没读过,我比较好奇,所以选择了它来写我的第一篇读书心得,而没选《论语》。当我看到这本书第一章时,就觉得挺熟识的,里面的句子常被作为电视剧的台词,为人所知。看《道德经》有的地方会觉得难懂,里面的句子很玄奥,就像在讲一些深奥的大道理一样。所以在读的时候,我有借助一些词语句子的解释,来帮我理解里面的资料。我曾听有人说道德经一经翻译就不再是本来的道德经了,的确,这样藏着老子这位伟大先贤智慧结晶的作品,里面的资料不是用来翻译,而是用来感悟的,你仅有专心去读了,你才会听到老子想说的那些,而不是仅仅从字面上去获得,这样的获微乎其微。可是假如翻译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老子,读懂《道德经》,这又何尝不行。
那句在电视剧里反复出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章,我不明白别人在看电视剧时明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看时只觉得好玄奥的句子,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一章讲的是老子他自我的哲学理念,认为“道〞生万物,为万物根源。其实翻翻这本《道德经》,你会发觉“道〞的出现很频繁,“道〞是作为老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代表着他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深刻感悟和体察,对自然界,世间万事万物的观看和思索。“道〞不行言说,也不易轻易领会,它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历程。
我们高中的学校有一块石头,倚在一棵很高大的树下,那块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个字,是深绿色的字,与那棵大树倒是衬托得挺好看。“上善若水〞这四个字也是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它讲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擅长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爱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也是如此。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滴穿。人的品性当如水一般,已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四个字虽然简洁,却决不易做,仅有真正和善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道德经》里讲的道理还有许多,虽然也有些在此刻已经失去了意义,但里面还有许多在今日仍有着重要进取的意义,仍值得我们去珍藏和学习。《道德经》教给我们的许多,假如真正专心地去读去体会,你会收获许多。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篇2
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爷爷跟我讲了许多的古代传奇,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奇——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奇中的太上老君。小时候听着这些传奇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解并描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为何做此书的种种缘由,那就与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只能牵强称为写作工罢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如今许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肯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改变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此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许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家乡在中国!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学问。
修身为本的主见在《道德经》中有诸多名句:“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细细体味一下老子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我觉得他的许多话语,句句启迪心灵,不时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复醒,感到似乎在痛饮千年陈酿,愈久愈香。做人修身处世,是一个古老却又常新的话题,每每与人细谈老子哲学时谈到修身处世这话题时,心中总会荡漾起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在立身处世这个主见中有一个极为经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顽强者莫之能取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弱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柔弱胜刚毅,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充满相反想成、对立转化的辩证法的命题,带有普遍真理性的意义。刚刚提到老子以水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东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顽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胜过强大的,柔弱的胜过坚硬的,天下谁都知道。可谓水滴石穿,柔软的水能够把顽强的石头穿透。在老子看来,柔弱胜刚毅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它比起强能胜弱,刚能胜柔这一外表肤浅的认识而言,柔胜刚,弱胜强,无疑是认识论上的一个飞跃和深化的实例。这句话告知我们,新生的、弱小的、临时处在劣势的事物,最终是要战胜旧的、临时貌似很强大的事物的强有力的论证。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中大家最熟识的当属“上善若水〞了,老子提倡应当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即守柔。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推及到人,若人能够做到“上善若水〞,所给予的精神和意义,那么他的心胸会像水那样曾经深邃,待人像水那样爱亲,言谈像水那样真诚,处事像水那样敏捷圆通。这样德行高尚的君子,你说是不是一个完善的人,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效仿的人呢?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篇3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辩。依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洁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着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如今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学问,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学问。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独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把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改变,使老子的地位发生改变,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开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见,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如今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着,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很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改变。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特别道。名可名,特别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根源就是道,它是永久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定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进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篇4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篇5
《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看法,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目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举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__了仔细看,看了后,有了严厉 的思索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劝说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即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__后我们依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改变,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推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姿百态的事情出如今我们身边。有些把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__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__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__受贿。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推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留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遗忘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后来得知__后,特别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穿着褴褛,仪态沉着,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全部的人。
二是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定出现偏差。所以观察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惊奇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改变。“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爱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或许我们无力转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转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看法。《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知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由、安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常常依靠子贡的周济。孔子赞扬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清朝有个清官任满回家时候,因为没有收受__,觉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装了许多石头,以示“宦囊丰富〞,竟然还被人举报,上面竟然还派员“调查〞,结果查出了一个清官。笑话之余,这个清官清政不留名,表达了安贫乐道思想。我们不排斥富有,我们不崇尚贫困,但假如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怜悯、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假如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肯定要站起来;假如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敬重。现代人一般都期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敬重。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索。有的人挺起个冬瓜一样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脏〞,开口就是粗话脏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讲社会公德,随地乱丢脏物,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喧哗、吸烟、吐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敬重。特殊是生活中原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快乐的人,更不简单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美国原总统里根说他在中国的一次经受是他一生中教育的事。里根访华到西安,当然是微服私访式。观察街边有个小女孩卖甘蔗,里根突然想买根甘蔗来吃,一根甘蔗一毛钱,里根没零钱,拿出一张10元“大团结〞付钱,小姑娘找不起,涨红了脸。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对卖甘蔗的来说,10元相当于巨款了。里根也知道这个事实,于是以一种“周济〞的心情,“美国式的宽容〞,摇手说不要了,然后怀着一种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了奉献的满足离开。没料到一会儿小姑娘叫喊着,快速追上来,把该补给的钱补给里根。里根后来说,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贫乏和空虚,他以一种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强的中国小女孩对他进行了施舍。使他从前的施舍成了一种不敬重他人,不礼貌的行为。里根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总统因素外,他以敬重他人心做事,敬重的对象不光是经济巨头、国家首脑,对一个一般老百姓也留意到详情,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埋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仔细领悟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很多共鸣。在多年忽视文化、漠视文化之后,最终发觉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态、生活艰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调整社会行为的作用。但要真正到达论语的境界并不简单,还要靠自己继续深入学习,英勇实践。以前只要一谈论语,或者引用一句古话,马上有人说“宝气〞,更不用说身体力行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们应当重新解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对比自己的行为。
阅读《道德经》个人心得体会篇6
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好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__名句。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机会,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语录体的《论语》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记载__、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耀智慧、蕴含精深思想的语句。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依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髓不断的特点。俗话说,文能会人,读着《论语》,孔子的伟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隧道,活灵活现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怀各种谋生技能、又对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见的能人;一个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示自己除恶向善的高尚贤人〔我觉得称为“圣人〞还是夸大了点〕;一个平生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靠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就让后人受用终生,并因之仰慕和传诵的奇人;一个自强不息,处于乱世而不放弃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宽阔地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长期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创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全部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艺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大智慧。
读《论语》,不外乎在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当然,这期间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学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独立思索一些自古以来有争议的处世交友论调,比方“中庸之道〞,比方“无友不如己者〞。而且,我们还会发觉,当今很多为人、治学、从政的原则都出自古老的《论语》。譬如:父母在,不远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胜枚举。于是乎,对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几份仰慕之情。
“在其位,谋其政〞。身为教师,读《论语》过程中我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事实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为辉煌。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敬重个体、弘扬主体,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育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明显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前后相隔两千多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修养与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也要牢记教育的使命,努力培育当今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毕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则是危急品。
孔子主见,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无疑需要极大的革命士气与魄力,值得后人敬佩。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
学生众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缘由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行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行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留意对自己学生的观看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23092-1: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Genomic information representation - Part 1: Transport and storage of genomic information
- 二零二五版果树病虫害防治与种植承包合同3篇
- 影视项目2025年度演员选角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餐饮业与旅行社跨界融合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电力设施拆除与再利用合同模板3篇
- 安徽省二零二五年度事业单位图书馆管理员聘用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集体房屋买卖合同及社区文化活动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酒水品牌对外承包经营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速公路收费员劳动合同解除与补偿标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果园租赁与农业循环经济合同2篇
- Unit 3 We should obey the rules. Lesson15(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精通版英语五年级下册
- 绵阳市高中2022级(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二诊)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4年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医院招聘备案制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2025年极兔速递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一般固废处理流程
- 《健康体检知识》课件
- 《AIGC应用实战(慕课版)》-课程标准
- 政府机关办公用品配送方案
- 生产计划主管述职报告
- 永威置业项目交付前风险排查表
- 《储能材料与器件》课程教学大纲(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