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45张)_第1页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45张)_第2页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45张)_第3页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45张)_第4页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45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2)原因/措施:相关史事

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清朝前期,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②在水利兴修方面: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3)表现/原因:云南布政使司发给沙立目的开荒执照在粮食种植方面: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④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发展,A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B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c促进城镇的繁荣以及人口的增长(4)作用/影响:相关史事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已经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的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①传统手工业: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②手工业工场: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1、手工业发展补充:工场手工业特点早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①规模大,人数多②出现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③分工合作。机户:早期资本家机工:早期工人阶级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清珐琅彩

①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前门街市图2、商业发展

②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③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盛世滋生图》(局部)

④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意义:晋商,俗称“山西帮”,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乔家大院全景图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人口的增长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2、表现: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1、原因: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B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3、影响/问题:知识拓展康熙时期国库充盈清初,统治者注重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康熙时期,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约3000万两白银,最高的年份达到4736万两。财政收入增多,国力大为增强,为国家的安定提供了财政上的保证。

1.阅读下表并回答问题。1661年—1766年,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耕地面积大幅增加。主要因素: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2.从国外引进的作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