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冲刺】2023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模拟语文试卷(附答案)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1010页2023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假使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zhū)两悉称(chēng),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了。B.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suí),腰背颤(chàn)了一下。C.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yùn)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juè)强挺立的一种树。D.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lòu)琢(zhuó)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科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B.可是他辛辛苦苦把个要关张的福聚德拾掇得名噪京师,就落了这名声,就太冤枉人了。C.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D.我们航天员是很重视这段过程的: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妄自菲薄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B.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见异思迁,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C.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D.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设身处地,长期观察。4.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B.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C.他们眼中,这幅图卷是否有其特殊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D.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耕耘着,播种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一首歌谣,不但口头唱,还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指使用纸和笔以前的时代而言)。B.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C.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D.所以,实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6.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叙写了当地几个医生为“我”父亲治病的情形,医生开的药方里常有奇特的药引。B.《简·爱》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作品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简·爱虽然相貌平平、身份卑微,但一直坚守地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尊严。C.《美丽的颜色》选自《居里夫人传》,和《列夫·托尔斯泰》《回忆我的母亲》《邓稼先》《老王》一样,都是传记。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基本要求。D.“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二、现代文阅读阅读《壶口瀑布》,完成各题。①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②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A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③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B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④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C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⑤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⑥D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7.把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哪一段的开头更合适?(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A.③ B.④ C.⑤ D.⑥8.文中划线句子分别表达出作者对所见景象的感受,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A处句子通过写作者观看壶口瀑布时产生的“可怕的警觉”,突出了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B.B处句子通过写作者在枯水季看河水急坠跌人深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突出了瀑布本身的“奇”。C.C处句子是作者的感叹,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D.D处句子作者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使用拟人手法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准确生动,易于理解。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在简略描写雨季的壶口瀑布时,作者采用站在河岸上俯视的视角,虽能感受到黄河的气势,但这种感受是模糊的,疏远的,甚至是“可怕的”。B.描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时,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C.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趺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D.文中描绘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10.下列对选文语言特点判断有误的一项(
)A.畅达自然、典雅凝练。 B.用词精准,表现力强。C.善用修辞,生动形象。 D.古朴隽永,整散结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与泰山对视①第一次,这样整天地坐下来,静静地与泰山对视,是因陪朋友登山受风雨所阻而形成的。②好友自远方来,专为登临久仰而未谋面的泰山。谁知一冬一春少雨雪的好雨偏偏下在了今天。雨雾笼罩了整个世界,天湿了,地湿了,登山的心情全湿了,沉甸甸的,烦躁躁的。看看雨丝在微风中舞啊舞,不紧不慢,没完没了。无奈,我们在窗前坐下来,望着山,等……③泰山是一道世人瞩目的风景,居室楼是山怀里的颗颗纽扣,我的蜗居仅是纽扣上的一个小点,高挂楼顶,恰恰与大山形成极好的对视角度。只可惜整天疲于奔波,人乏心更累,哪顾得上认认真真地看它一回。值此闲暇,静下心来,细细看风雨中的山,好似酷夏午后慢慢品一杯“雨前”,慢慢品出诸般滋心润肺的味道。④山整个地浸在雨里,湿漉漉地装在我窗口里。正对着的是主峰,两翼延绵东西。草木葱茏的繁华让寒冬褪去,雨幕挡住了雀跃攀登观赏膜拜的人群,连同纷乱与嬉杂,只有细雨微风裹着无言的沉默,在山的脸颊上抹。⑤挂上主峰的是雪,白皑皑的,落进低处起伏山包的是水,悄无声息地把土石树木濡湿浸黑,黑和白随意一叠,自然构成一幅茫茫大海上泊着艘洁白巨轮的写意。简单、清丽,透着初春疏雨特有的朦胧、柔和、静谧。所有细节被删去了,令人心仪的景观珍宝,被人忽略的山岩顽石统统模糊成没有差别的一片,平日里闹得满山沸沸扬扬的历史卷帙和永远说不完的荣枯生灭故事,早已收藏进大山深处。山,头顶着天,脚踏着地,袒露出自自在在、从从容容的风骨,留一个空空灵灵、清清静静的境地,任我们审视。凝望它安然端踞的姿容,体验到一种肃穆的深邃,一种由静而升腾起的苍莽大气。古往今来,那么多人频频临访、苦苦思辨泰山伟大之所在,是否只在感受到了它守中持恒、超然物外的从容宁静气质之后,才有了“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的结语?⑥友人也在全神贯注。突然头不回地问我:“山上有河吗?”有啊,直贯上下的中溪、通天河,穿行西麓的彩石河,还有……何止一条。不过它们随季节变化而消长,不像大山,始终如故地迎送无常的四季。雨季来了,任雨暴风狂、雷劈电击,山默默承受,把创伤埋进心底,坦然地把丰水供给草木,送给河流。于是,河水翻腾飞溅,随势应变地跳跃奔流,水声回响在山城间。多彩的卵石趁机拥挤碰撞得唧唧喳喳,热闹得令人炫目。⑦雨季去了,山无言地忍受烤裂的曝晒,不惜输出脉管里的血支撑草木洒下一片绿阴。而河顿失滔滔,消落到流细声微,枯竭到河道自身迷失。此时此地,你怎能看得到呢?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句哲言吗:自然界的奇迹都在相对的静态中酝酿,动是宇宙的本能,静是自然的灵魂。静是动之后的一种沉淀、修整、提升。静是一首诗,一种美,一种境界,具有超凡的影响力。泰山悟出了这一道理,从而获得了对事物对自己把握的力量,凝结出任物变依然故我、宠辱不惊的庄重品质,不愧是自然界的仁者。⑧主峰西侧平坦的一段,那是天街,是这座城市最北边的一条街。①其实山与城本来就是一体,山与人始终共生共存、相亲相伴。城从南向北走到头便是山,由盘道接天街直到极顶,沿途的各种营生与城里一样红火。这影响不了山的静,它形态静心更静,静到了人们一走进它,自觉不自觉地多了一种持重和规矩。从山顶开始就有居民,一路下来到山脚,汇聚成人挨人的城池。山因有了居其中、行其中的人,除去许多横空盖世凌人的孤苦和傲气。正因如此,山在泰城人心中更增加了分量,增加了敬仰的虔诚。②外地人诚惶诚恐地前来对山顶礼膜拜,却对挑山工气使颐指、不屑一顾,殊不知,在这里山与人不可分离,伟大与平凡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线。⑨一种心态导致一个时代的风尚。⑩一旦静到泰山一般,还有什么能失去的,又有什么不能得到的?⑪与友相对。⑫我说:山,是我窗上的一幅巨画,有了它,高挂的斗室就是我灵魂的栖息地,永远。她说:不虚此行。11.因风雨而未能登山,作者的朋友却说“不虚此行”,为什么?12.文章标题是“与泰山对视”,文中为什么要插入朋友对河的询问?13.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义。14.本文在构思、语言方面有什么别致的地方?请结合具体句子分析。三、课内阅读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各题。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A.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B.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C.呼尔而与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16.下列句中的文言现象表述正确的一项(
)A.周亚夫军细柳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词类活用)B.故患有所不辟也
百废具兴
(通假字)C.此之谓失其本心
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D.乡为身死而不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被动句)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A.文章开头从讨论物质需求,过渡到精神修养,并顺势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举例浅近,说理深刻。B.第①段结尾的“贤者能勿丧耳”和全文结尾的“此之谓失其本心”都是文章的重点语句,具有结论性质。C.第②段用排比将“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人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对比,与“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没有构成对比。D.第①段中用假设的方式一正一反的话,说明“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道理。“贤者能勿丧耳”,在结构上是引出下文“此之谓失其本心”,表明平时修养之重要。18.下列对于选文的文风及特色判断有误的一项(
)A.气势充沛
议论犀利 B.正反对比,论证有力C.议论严密
逐层深入 D.善用拟人,形象生动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桃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9.下列对这首词中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B.引用“的卢”的典故,从侧面烘托出了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人物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分别从声、形两方面着笔,有力地烘托了豪迈激烈的气氛。D.词末一声浩叹,凝聚着词人万千感慨,由梦境返回现实,情绪一落千文,此为欲抑先扬的写法,化“雄壮”为“悲壮”,从而完成了对失意英雄的心灵塑造。20.下列对这首词中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作战的目的,也是词人的理想,现实的无奈终在梦中“了却”,充满了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B.“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音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C.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D.辛弃疾作词多用典故,他的用典不只贴切,且寓意丰富,这首词中就运用了“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沙场秋点兵”等典故。五、句子默写2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3)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4)_________________,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5)___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蒹葭》)(6)寂寥无人,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7)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六、语言表达22.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徽主体图形,运动会组委会拟向社会公布会徽,需要写一段文字介绍它。请拟写这个会徽介绍,包括会徽主体图形的构图要素和图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形象,语意连贯,不超过9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五四”青年节之际,朝阳学校将举办一次以“青春万岁”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晚会。现在请你以学生的身份,为主持人写几句串台词,引出下面的节目。要求:语言简洁有力,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60字以内。下面请听大合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词)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啊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啊亲爱的朋友们/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啊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自豪地举起杯/挺胸膛笑扬眉/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啊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自豪地举起杯/挺胸膛笑扬眉/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七、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①怿,开封雍丘人。怿举进士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又尝之郏城,遇尉方出捕盗,招怿饮酒,遂与俱行。至贼所藏,尉怯,阳为不知以过,怿曰:“贼在此,何之乎?”下马独格杀数人,因尽缚之。京西转运使奏其事,授郏城尉。②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使送三班。三班用例,与之兵马监押。未行,会交趾獠叛,杀海上巡检,往者数辈不能定。因命怿往,尽手杀之。还,乃授阁门祗候。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遂让其赏归己上者。③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饭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④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有删改)2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2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遂与倶行
(2)阳为不知以过(3)会交趾獠叛
(4)聚其里人饭之26.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遂让其赏归己上者。(2)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27.欧阳修在文末感叹说像桑怿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义勇之士”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桑怿的“义勇”表现在哪些方面(至少答出两点)。八、作文28.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作文。材料一:成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已竭尽全力。材料二:人生中有些事情你不竭尽全力去完成,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出色。材料三: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内容积极向上;②自拟题目;③联系生活,有真情实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600字;⑥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答案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1313页答案第=page1313页,共=sectionpages1313页参考答案:1.D【解析】【详解】A.铢两悉称(chēng)——chèn;B.脑髓(suí)——suǐ;C.倔(juè)强——jué;故选D。2.A【解析】【详解】A.科板——刻板,刻板:比喻呆板没有变化;故选A。3.C【解析】【详解】A.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此处用来修饰一些自以为可以一下子读懂经典的人,不符合语境,可改为“狂妄自大”;B.见异思迁:见到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此处用来形容“你”因为手指头受伤而想获得赔偿费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不符合语境;C.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此处用来形容写生速度过快的作者无法留下深刻印象,符合语境,运用正确;D.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此处形容亲自到达观察对象的环境中去,不符合语境,可改为“身临其境”;故选C。4.A【解析】【详解】B.否定不当,可去掉“不能”;C.两面对一面,可去掉“是否”;D.语序不当,将“耕耘着,播种着,收获着”改为“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故选A。5.D【解析】【详解】A.有误。有语气词的地方不能用顿号,所以“刻呀”后面的“顿号”改成“逗号”;B.有误。本句没有表示疑问的语气,句末不能用“问号”,改成“句号”;C.有误。“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美不胜收”指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这两个词语不是并列关系,所以不能用“顿号”,应该改成“逗号”;故选D。6.C【解析】【详解】《老王》是当代文学家杨绛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不属于传记;故选C。7.B8.B9.B10.D【解析】7.考查句子的衔接。这句话写的是黄河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大水向龙槽里隆隆冲去的情形。第④段“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是紧接着这句话来写的,由此可知应仿在第④段开头合适。联系上下文可知,写的是枯水季节的黄河水的情形。第③段“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引出下文对枯水季节的黄河的描述,故不能放在第③段开头。第⑤段开头“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由水写到了脚下的石,故也不能放在第⑤段开头。故选B。8.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仔细阅读附近的上下文,结合文章第③段“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由此可见,“壶口”的水流之凶险使“我”“不觉打了一个寒噤”;故选B。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第③段描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时,观赏时立足点在河心,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趺入”龙槽,碎为水雾,接着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税,最后视线回到立足点写河底巨石,这样的写法叫“定点换景”。由此可见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不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故选B。10.考查对文章语言特点的分析。A.本文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畅达自然与典雅凝练相得益彰。从整体来看,《壶口瀑布》是用畅达、自然的书面语写成的,文字精致凝练,极少冗词赘语。同时,作者又非常善于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吸收语言的精华,然后自然地融会在自己的文章中。本文中随处可见的四字短语,就是作者借助古典、锤炼语言的明证。如第⑥段“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些四字词语精练生动,简洁整饬,余味无穷,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而有韵味。B.本文语言畅达自然,典雅凝练,有节奏感。在用词方面也十分准确,如第④段“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句中的“凝重”“猛烈”二词,把黄河奔腾至此,从河床跌入了深谷,那种惊人、磅礴之势,写的生动准确。C.结合文章第③段“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第④段“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可知全文写景细腻,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水的威武雄壮、奔腾不息展现读者眼前,生动形象。D项说法有误;故选D。11.答案示例:①作者的朋友欣赏到了雨天泰山的写意之美。②从另一个角度读懂了泰山的深刻内涵,悟出了某些道理:如静与动,伟大与平凡等等。③进一步了解了朋友的情操,增进了彼此的友谊。12.答案示例:将河与山形成对比,突出山的特点,赞美山:(1)不随季节变化而消长,始终如故地迎送无常的四季;持恒。(2)山默默承受,任雨暴风狂、雷劈电击,把创伤埋进心底;隐忍与包容。(3)坦然地把丰水供给草木,送给河流。无私奉献。开启下文,有写河过渡到静与动,引发作者的思考,表达对自然的敬仰。13.答案示例:①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与人互相影响:人们一走进山,自觉不自觉地多了一种持重和规矩。山因有了人,除去许多横空盖世凌人的孤苦和傲气,因而在人们心中更增加了分量。山让人们多了生活的自信和情趣。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②批判了外地人对山顶礼膜拜却对挑山工不屑一顾的错误做法。引出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突出深化文章的主旨。14.答案示例:构思方面:着笔在景,落笔在理(或借写景谈哲理)。就写景而言,妙笔描绘,具有画的意境;就说理而言,依形而发,既切合山的精神又有生活的哲理。语言方面: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文采。(1)拟人。例如:山整个地浸在雨里,湿漉漉地装在我窗口里。(形象地写出透过窗看到的朦胧山景,赋予山景轻柔缥缈的动态美,也拉近了人与山的距离。)(2)叠词的运用。例如第2段“偏偏”“沉甸甸”“烦躁躁”叠词的运用,暗示了下雨造成的不良情绪;口语化的风格,更感亲切。【解析】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③段“值此闲暇,静下心来,细细看风雨中的山,好似酷夏午后慢慢品一杯‘雨前’,慢慢品出诸般滋心润肺的味道”,第④段“山整个地浸在雨里,湿漉漉地装在我窗口里。正对着的是主峰,两翼延绵东西。草木葱茏的繁华让寒冬褪去,雨幕挡住了雀跃攀登观赏膜拜的人群,连同纷乱与嬉杂,只有细雨微风裹着无言的沉默,在山的脸颊上抹”,第⑤段“挂上主峰的是雪,白皑皑的,落进低处起伏山包的是水,悄无声息地把土石树木濡湿浸黑,黑和白随意一叠,自然构成一幅茫茫大海上泊着艘洁白巨轮的写意。简单、清丽,透着初春疏雨特有的朦胧、柔和、静谧”等语句可知,雨中的泰山给人以滋心润肺的感受,摒除繁杂,有写意之美;根据第⑦段“自然界的奇迹都在相对的静态中酝酿,动是宇宙的本能,静是自然的灵魂……泰山悟出了这一道理,从而获得了对事物对自己把握的力量,凝结出任物变依然故我、宠辱不惊的庄重品质,不愧是自然界的仁者”,第⑧段“在这里山与人不可分离,伟大与平凡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线”等语句可知,在欣赏雨中泰山时,更加理解了泰山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如静与动的关系,伟大与平凡,等等;第⑫段“我说:山,是我窗上的一幅巨画,有了它,高挂的斗室就是我灵魂的栖息地,永远。她说:不虚此行”,写“我”赏雨中泰山的感受,友人认为“不虚此行”,进一步体现了朋友的情操,增进了彼此的友谊。1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第⑥段“友人也在全神贯注。突然头不回地问我:‘山上有河吗?’有啊,直贯上下的中溪、通天河,穿行西麓的彩石河,还有……何止一条。不过它们随季节变化而消长,不像大山,始终如故地迎送无常的四季”,由友人的问题,引出“我”的回答,将“随季节变化而消长的河流”与“始终如故地迎送四季的山”进行比较,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山的“持恒”,表达对山的赞美;“雨季来了,任雨暴风狂、雷劈电击,山默默承受,把创伤埋进心底”,体现山默默承受考验,把创伤埋进心底,体现山的隐忍与包容;“坦然地把丰水供给草木,送给河流”,写山把水供养给草木,送给河流,体现山的无私奉献;联系第⑦段“雨季去了,山无言地忍受烤裂的曝晒,不惜输出脉管里的血支撑草木洒下一片绿阴。而河顿失滔滔,消落到流细声微,枯竭到河道自身迷失”“自然界的奇迹都在相对的静态中酝酿,动是宇宙的本能,静是自然的灵魂。静是动之后的一种沉淀、修整、提升。静是一首诗,一种美,一种境界,具有超凡的影响力。泰山悟出了这一道理,从而获得了对事物对自己把握的力量”可知,引出了下文,由写河过渡到静与动,引发作者的思考,表达对自然的敬仰。13.本题考查语句理解。①“其实山与城本来就是一体,山与人始终共生共存、相亲相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山与人互相影响,共生共存、相亲相伴;联系后文“这影响不了山的静,它形态静心更静,静到了人们一走进它,自觉不自觉地多了一种持重和规矩。从山顶开始就有居民,一路下来到山脚,汇聚成人挨人的城池。山因有了居其中、行其中的人,除去许多横空盖世凌人的孤苦和傲气。正因如此,山在泰城人心中更增加了分量,增加了敬仰的虔诚”可知,人们一走进山,自觉不自觉地多了一种持重和规矩;因山中有了人,除去许多横空盖世凌人的孤苦和傲气,山在人心中更增加了分量,增加了敬仰的虔诚;山让人们多了生活的自信和情趣;承接第⑦段“泰山悟出了这一道理,从而获得了对事物对自己把握的力量,凝结出任物变依然故我、宠辱不惊的庄重品质,不愧是自然界的仁者”的内容;承接上文山的自然持重;引出后文“在这里山与人不可分离,伟大与平凡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线”,引出山的平凡与伟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②“外地人诚惶诚恐地前来对山顶礼膜拜,却对挑山工气使颐指、不屑一顾”,将外地人对“山”与挑山工的态度进行对比,批判了外地人对山顶礼膜拜却对挑山工不屑一顾的错误做法;联系后文“殊不知,在这里山与人不可分离,伟大与平凡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线”,引出山的平凡与伟大,表现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深化中心。14.本题考查文章特色。明确构思、语言方面的特点,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即可。构思上:寓理于景;写雨中的泰山给人以滋心润肺的感受,摒除繁杂,有写意之美;写山不随季节变化而消长,始终如故地迎送无常的四季,展现山的持重;写山默默承受,任雨暴风狂、雷劈电击,把创伤埋进心底,展现山的写隐忍与包容;写山坦然地把丰水供给草木,送给河流,展现山的无私奉献;进一步揭示泰山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如静与动的关系,伟大与平凡;蕴含生活的哲理。语言特点上:多用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文采;第⑤段“凝望它安然端踞的姿容,体验到一种肃穆的深邃,一种由静而升腾起的苍莽大气”,赋予山以人的情态(安然端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山的从容、静穆、持重,展现了山的美好。长短句结合,如第⑫段“我说:山,是我窗上的一幅巨画,有了它,高挂的斗室就是我灵魂的栖息地,永远”,长句“是我窗上的一幅巨画”“高挂的斗室就是我灵魂的栖息地”与短句“山、永远”相结合,体现“山”对“我”的重要意义(深远影响)。15.D16.B17.C18.D【解析】15.A.两个“于”分别是:介词,比;介词,对;B.两个“为”分别是:动词,做;介词,为了;C.两个“与”分别是:动词,给;同“欤”,语气词;D.两个“是”均是代词:这、这样;故选D。16.A.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辩,是通假字,通“辨”辨别;B.辟:通假字,通“避”,躲避/具:通假字,通“俱”,全,皆;C.“此之谓失其本心”是正常语序/“甚矣,汝之不惠”是倒装句,状语前置;D.“乡为身死而不受”是省略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被动句;故选B。17.C.有误。第②段将“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人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对比。故选C。18.D.“善用拟人”有误,应为“善用比喻”。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与义”,以“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巧妙地比喻“舍生而取义者也”。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19.C20.D【解析】19.C.八百里分麾下炙”为形,“五十弦翻塞外声”为声,选项“分别从声、形两方面着笔”的表述颠倒。故选C。20.D.“沙场秋点兵”并没有用典,词中用典的还有“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故选D。21.
人不知而不愠
芳草萋萋鹦鹉洲
寒光照铁衣
宿营地上篝火红呵
蒹葭萋萋
悄怆幽邃
英雄末路当磨折【解析】【详解】本题中“愠”“萋”“洲”“篝”“蒹葭”“邃”“磨折”等是易错字词,作答时要注意。22.(内容)会徽主体图形由腾飞向上的龙、凤及两侧纽带组成:龙凤比肩形似数字“11”,两侧半圆的纽带如黄河与长江;整个轮廓与汉字“中”相似。(寓意)龙凤相伴腾飞,寓意“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抓住图标的用途,分析其中的各构图要素,明确其寓意所在。题干给出的是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徽,由上方的图案与下方的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所以介绍时可按由上到下的顺序,或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介绍。整个较长案由一龙一凤的飞舞构成,一龙一凤形成“11”,表示这是第十一届,飞舞的幻影书写着“2019郑州”,表示举行的年份与城市;而两条飞舞的幻影与龙凤又能正好是“中”字的变形。再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可知一龙一凤寓意着龙凤呈祥。结合以上分析作答即可。示例:会徽主体图形由腾飞向上的龙、凤及两侧的色带组成:龙凤形似阿拉伯数字“11”,恰为本届运动会的届次,又寓有“龙凤呈祥”之意;两侧旋转成半圆的橙色与蓝绿色的色带分别代表着黄河与长江,寓意天南地北各民族的团结凝聚。会徽轮廓与汉字“中”的轮廓相似,龙凤相依相伴腾飞之势,突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23.青春是一树鲜艳盛开的花,青春是一堆激情燃烧的火;青春意味着奉献,青春意味着事业;青春写满活力,青春歌唱年轻。请欣赏大合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拟写串台词的能力。拟写串台词时,一定要抓住节目的特点,用适当的衔接词进行表述,注意按照要求使用修辞方法,不要超过规定的字数。分析歌词内容可知,应该围绕“青春”这个关键词来拟写,可以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最后介绍节目名称。如:青春,充满着个性与张扬;青春,充满着友谊与关爱;青春,充满着智慧与力量。下面请欣赏大合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24.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25.(1)一起(2)假装(3)恰巧或适逢,正赶上(4)给……做饭26.(1)桑怿说:“这次行动,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有地位在我上面的,我是尽力辅佐他们(我是他们的副手)。”于是把朝廷的赏赐让给自己的上司。(2)勇武和力量是人们所具备的,但能够了解体会并使用勇武的人就很少了。27.①表现在行为上不畏危险:在缉捕盗贼时不顾危险;亲手杀尽叛军;②表现在性格上对上官的索要贿赂敢于拒绝,刚正不阿;③表现在精神(情怀)上,心系百姓,仗义疏财:运粮时,看到百姓遇难,丢弃粮食救百姓;看到老百姓遇到收成不好的年景,就将村里人集中起来,用自家的粮食给他们做饭吃。【解析】2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长句一般根据句意断,短句一般根据句子成分断,注意连词、语气词、虚词等,一般在连词前面、语气词后面断,本题限断三处。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他长得不太高大,但经过自己的修习也显得很有威仪;言语如果不出口(指桑怿是口吃),人们偶然遇见他。“其为人不甚长大”写桑怿的身高;“亦自修为威仪”写桑怿有威仪,和身高形成对比;“言语如不出其口”写他不说话的时候(写的是桑怿口吃的情况),是后面的“不知其健且勇也”的原因之一;“卒然遇人”写的是突发状况,是后面的“不知其健且勇也”的原因之二。
故断句: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2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答题技巧:把握句子翻译,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和用法,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1)遂与倶行:于是和他一起出行。俱:一起。
(2)阳为不知以过:假装没看见就走了过去。阳:假装。(3)会交趾獠叛:恰巧碰到交趾地方獠族叛乱。会:恰巧或适逢,正赶上。
(4)聚其里人饭之:就将村里人集中起来,用自家的粮食给他们做饭。饭:名词活用为动词,给……做饭。2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思路:运用“增删调补增”的方法,达到“信达雅”的目的,翻译时要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遇到省略句要补全,遇到倒装句要调整语序。(1)是:代词,这次。行:行动。独:只。位:地位。乃:是。佐:辅佐。遂:于是。归己:属于自己的。上者:上司。(2)而:连词,表转折。知:了解。用:使用。2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和内容分析。“义勇”指了解并能用的勇武和力量。(1)结合第①段“至贼所藏,尉怯,阳为不知以过,怿曰:‘贼在此,何之乎?’下马独格杀数人,因尽缚之”,第②段“因命怿往,尽手杀之”可知,面对令县尉害怕的盗贼、面对敌人,桑怿毫无畏惧,勇敢地捉拿盗贼、杀尽叛军,表现出他的义勇,这是行为上的义勇。(2)结合第②段“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使送三班。三班用例,与之兵马监押”可知,面对上官的公然索取贿赂,桑怿严词拒绝,表现出义勇,这是品德方面的义勇。(3)结合第③段“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饭之,粟尽乃止”可知,当遭遇灾荒,看到百姓受苦,桑怿不仅扔了粮食用船运送百姓,而且把自己的粮食送给百姓吃,心系百姓,仗义疏财,这是一种义勇,是精神(情怀)上的义勇。【点睛】参考译文:桑怿,开封府雍丘县人。桑怿参加进士考试,两次都没有考中。(于是)离开开封到汝洲、颍州一带游历,得到汝州龙城的几亩荒地,退出科举考试,依靠体力,耕种庄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 Unit2 Growing pains Section Ⅲ Grammar教学设计 牛津译林版必修1
- Unit 6 Section A 2a - 2d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
- 1《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论教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基于时尚风格的毕业设计学术答辩模板
- 水利监理规范解读
- Unit4《Bobbys House》lesson4(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上册
- 线上推广引流培训
- 小学教学管理观摩材料
-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3章 代数式3.6 整式的加减 1整式的加减教学设计(新版)苏科版
- 供电所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 剧本杀剧本大全
- 2024年股东间的利润分配协议
- 模具技术转让合同范本
- 酒店安全隐患排查奖惩制度
- 博物馆布展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 大学藻类课件教学课件
- 报关实务-教学课件 第一章 海关概念
- OECD -二十国集团 经合组织公司治理原则2023
- 体育中国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