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孟子》两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强调“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理解文意不是难事,但是要理解文章就比较困难了,因为这也是一篇议论文。可以通过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目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了解孟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教学难点】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朗读体会,合作探究。【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孟子:东汉学者赵岐注解《孟子》时说:“天地万物,仁义道德,性命祸福,无所不包。”也就是说,我们关注的问题,从宇宙到人生,到人生应该如何,全部都在里面。所以读《孟子》,帝王读了,士大夫读了,有心上进的人读了,都会有收获。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名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展示目标,明确方向:三、简介作者,初识孟子:师:请同学介绍你了解的孟子。生根据了解介绍。师补充:老师也整理一些,我们一起读一读,增进对孟子的认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四、初读课文,走近孟子: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师:我们就从朗读这篇文章开始,走近孟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一会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生自由读课文。)师:学生展示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给朗读的同学做点评。生评价朗读。欣赏名家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译读课文,读懂大意师:文言文学习,字词积累很重要。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遇到不会的标注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独立疏通文意。)师:哪位同学有问题,请举手。生质疑答疑。积累文言字词对我们今后阅读文言文会有很大帮助。(再给大家点时间准备,争取能够不看书说出这些词句的意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疏通文意有助于我们朗读,朗读课文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意。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次齐读课文。要求:放慢速度,读出文言文的味道。五、整体感知,了解孟子:孟子,久负盛名,周游列国,所到之处享受的都是部长级待遇。他经常向君主建言献策,极力说服他们采纳他的政治主张,本文表明了孟子怎样的观点?可能有三种答案:①文章的题目就是本文的观点。明确:《孟子》一书中每一章都是没有标题的,教材的编写者为方便教学,特意拟制了标题。因为题目是编者自己加的,所以不是作者的观点。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究竟是什么?引导:两个答案的关键词是“得道”与“人和”,“得道”与“人和”哪一个是目标,哪一个是手段?(明确:“得道”只是实现“人和”的手段,“人和”才是“得道者”的终极目标。文章最后“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其实也正是“人和”的结果。)2.孟子是怎样让君王接受自己观点的?请结合课文谈谈理由。预设: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师: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攻城)师:这件事做起来难吗?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这场战争结果怎样?(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原因何在?(天时不如地利)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师:能和刚才一样解说一下吗?明确:运用双重否定,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追问:结果如何?(弃城而逃),为什么?(地利不如人和)③追问:仅仅是战争的攻守需要“人和”吗?君主怎样才能做到“人和”?(得道)师: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师:文中说“得道者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就是“人和”。播放微课:借助微课清楚地梳理文章论证思路。结合板书总结:本文开头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以战争中攻守的得失加以证明,证明了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据事论理,论证严密。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师边总结边板书勾勒“和”字。(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碰到问题讨论,教师则于无疑处生疑,于有疑处释疑。)六、品读课文,读懂孟子:出示背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各个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提倡统治者施行“仁政”。假设你就是一位君主,是战国七雄之一,正欲一统天下,做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君王,你能被孟子的言论说服吗?请同学品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的理由和依据。预设: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得道”与“失道”,“多助”与“寡助”形成对比。)追问:这样对比的好处?(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力。)指导朗读:请带着信服的口吻给大家读一读。学生朗读。如果学生朗读不到位,继续指导朗读:朗读时把对比表现出来,重读“得道”,读“多助”时语调要高一点。设计朗读:(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女)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男)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合)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战必胜矣!除此之外,还有能够说服各位君主的句子吗?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比较阅读:屏显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明确:原句是双重否定句,极力强调地利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举例:非清华不上,比直接说“要上清华”坚决性表现得更突出。)师:你能读出其中的气势来吗?指导朗读:音调越来越高,气势也越来越强。带着气愤的语气读“委而去之”。)找生朗读。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里的排比句,更有气势,强调“得道”的重要,使论证更加的有力。指导朗读:用高亢的,铿锵有力的气势齐读。总结:孟子长于言辞,朱光潜先生评价:“《孟子》说理文之犀利痛快,明白晓畅,后来却没有人能赶得上。”我们从本文之一斑,即可“窥”孟子散文之全豹。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设计意图:孟子的文章,往往一气贯注。但是,如何读出这种气势,如何读懂这种气势背后的道理,却是十分困难的。采用“设计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反复涵咏揣摩;用“比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琢磨并领悟文章气势背后的句法结构;用“示范读”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层递语势的妙处。)七、拓展延伸,感悟孟子:孟子的言论让我们心服口服,但在战乱频繁的战国,却是不被采纳的。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意思是迂腐,空谈,对争霸天下没有价值)最后他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然而孟子的思想,却被后世开明的君主所吸收,以此治理天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一代盛世。唐太宗李世民,继承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现代散文家林语堂写到:“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因为孟子是一位圣人,乱世中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是一位仁人,他有宽广的胸襟,他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是一位伟人,他有救世的责任感,他高呼:“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就是孟子,他的精神永载史册!最后让我们带着对孟子的了解齐声背诵课文。八、布置作业,深读孟子1、查阅资料为孟子写一篇100字的颁奖词。2、推荐阅读:《孟子》《孟子说》《孟子现代读》。九、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地利战争天时不如地利人治国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初步具备了朗读文言文的能力,朗读能读准字音,读得流畅,但对感情以及语气的把握不会很到位,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解文意也不是难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也基本上能够疏通,只是个别词句需老师点拨指导。但是要理解文章就比较困难了,因为这也是一篇议论文。初三学生对文言式的议论文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文中蕴含的思维的美,论辩的美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通过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关于论证方法不用多讲,只要能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就行了。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的理解可能只是浮于表面,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去品咋孟子语言的魅力。关于孟子的思想,学生不可能理解得很透彻,学习课文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时代,帮助学生了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效果分析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难点是品味孟子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基于以上认识,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这节课的教学定位于“巧设主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本着语文课要教①写了什么,②怎么写的,③为什么这样写的原则。我设计教学主问题为:本文表明了孟子怎样的观点?学生有争论时,以“得道”与“人和”哪一个是目标,哪一个是手段?巧妙化解学生心中的误解,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写了什么。明确观点,就势追问:孟子是怎样让君王接受自己的观点?请结合课文谈谈理由。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纷纷深入文本,集体交流时,结合课件和板书,使学生能够清楚明了地理清文章论证过程。接着设计情境,假设你就是一位君主,是战国七雄之一,正欲一统天下,做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君王,你能被孟子的言论说服吗?请同学品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理由和依据。一下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纷纷深入文本找理由。又通过个人读,比较读,男女生分读,齐读各种形式的品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推进,使整个教学环节能够巧妙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整体课堂学习情况来看,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形成了师生良好互动。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既解决了本课的疑点,也实现了难点突破。从评测练习的批阅情况来看,85%的学生能够达到优秀的标准,剩余15%,有的词句解释出现错误,有的赏识语言能找出典型词语,但分析的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如果说我的这节课算是“成功”的语文课,我认为是预设和生成共同成就的。在备课的时候,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既备了教材,又备了学生,并按新课标的要求尝试一些较为成功的新的教法和学法。“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但也正是这种“遗憾”,让我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更加执着地去探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材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鲁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属第五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短论,主旨十分明确。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由此引申到治国,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单元的选文范围是先秦诸子散文,其代表性著作阐述的思想和主张系统、完备、深刻,因此可看作哲学著作,而从文学的角度看,它们又具有一定的文学魅力,被尊为难以企及的文学典。因此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本章具有短论的特色,以高度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中心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文章运用了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文中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评测练习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曰,____,___,___。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将原文横线处补充完整。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
(1)夫环而攻之
环:
(2)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3)委而去之
委:
(4)寡助之至
至: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8)池非不深也
池: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4.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5.“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A.正确的道理B.作战的规律C.施行“仁政”D.统治的方法6.翻译句子。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7.作者认为君王怎样才能得人和?得人和的结果是什么?
8.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巧设主问题,优化课堂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对于初三学生来说,理解文意不是难事,但是要理解文章就比较困难了,因为这也是一篇议论文。并且我觉得文言文的学习,不只是理解词义、句义,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学习几个句式,还应该有着丰富的内容——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众所周知,要想上好一堂课,选准突破口是关键。那怎样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呢?余映潮老师认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就是“主问题”的设计。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能真正得以实现,课堂气氛也会变得生动活泼。基于以上认识,我就结合本次教学实践,谈谈在这节课“主问题”设计中的一点思考。一稿设计,主问题是:请大家想一想,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关系如何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什么?本意希望借助前两个问题,引出文章的论点,继而用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对文章论证过程的梳理。可是问题太大,导致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老师的意图是什么?也很难投入对文本的解读中。结果导致课堂上碎问碎答,老师累得要命,学生的学习思考也变得很被动。品读课文环节设计问题——选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想象自身为孟老夫子正在边写边吟诵自己的著作)放声朗诵课文,并谈谈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学生虽然能按照品读语言的规律进行赏析,但总觉得学生是浮于文字表面的理解,没有真正感受到孟子语言的特点。二稿设计,我想怎样才能设计出一个主问题,找出一个好的切入点,引领整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学习本课,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哪一个是论点上总是辨别不清,我想何不在这一点上下文章,于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文章的主问题设置成: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同学们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当定下主要的两种答案时,我将学生分成两个团队——人和队和得道队,让两个团队展开辩论,找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理由。执教的班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一时间学生旁征博引,展开了激烈地辩论,可是远远地将课文抛之脑后,完全脱离文本展开辩论。一时间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很难把学生拉回来。结果辩论环节变成了无效的环节,这节课成了想出新意,却弄巧成拙的一课了。三稿设计,我仍然在思考怎样才能设计出主问题,找准切入点。终于想出了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问题,由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哪一点最重要?(人和)引出主问题:为什么人和最重要?自己觉得这个问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可是实际上课的过程,又给我泼了一盆冷水,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似乎绕了个弯,让学生来梳理文章的论证过程,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品读课文环节,为了让学生能深入文本品读语言,我设计情境:假如你就是君王,是战国七雄之一,准备逐鹿中原,争霸天下,孟子的言论能够说服君王吗?请从文中找出你的理由和依据。本以为学生能够进入情境,深入探究文章气势磅礴、说理透彻的语言了。可是学生大多回答是不能说服自己,理由是:欲逐鹿中原,争霸天下,没有武力的强大是不行的。我知道是我的假设情境,给了学生一个错误的导向。四稿设计,我反思自己,其实这是一篇短小的古文,也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不能当文言文遇上议论文,就把问题搞复杂了,应该设计出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究课文,让学生轻松把文章论证过程梳理出来的主问题。那究竟怎样才能设计出来呢?我抛开一切自己整理的数分教案和资料,静心思考语文课要教什么:①写了什么,②怎么写的,③为什么这样写。于是我就按照这个宗旨重新设计教学问题:本文表明了孟子怎样的观点?学生有争论时,以“得道”与“人和”哪一个是目标,哪一个是手段?巧妙化解学生心中的误解,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写了什么。明确观点,就势追问:孟子是怎样让君王接受自己的观点?请结合课文谈谈理由。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纷纷深入文本,理清论证过程。接着还是设计情境,这次改成:假设你就是一位君主,是战国七雄之一,正欲一统天下,做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君王,你能被孟子的言论说服吗?请同学品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的理由和依据。这次情境设计给了学生正确的导向,也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纷纷深入文本找理由。又通过个人读,比较读,男女生分读,齐读各种形式的品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这次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逐层推进,真正做到使整个教学环节巧妙化解重点,突破难点。教育家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07版工程合同示范文本的颁发与管理机构
- 《深圳市工程建设监理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年银川货运从业资格证科目一考试答案
- 2024年养老机构入住须知3篇
- 2024年度智能制造项目农民工劳务合同2篇
- 2025年贵阳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2025年阿里货运从业资格考试
- 2025年三门峡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下载货运
- 2025年泉州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2024年某影视公司与导演之间的影视制作合同
- 承揽业务责任人任命书(精编版)
- 北京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项目申报书
- (完整)高中常见沉淀
- 组合数学讲义 2章 母函数
- 施工图审查意见告知书
-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总结连词成句
- 云南省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手册
- 砌体样板验收汇报报告 (5)
- 鼓谱——海阔天空
- 新世纪超市收银员管理制度与处罚标准
- 燃气蒸箱使用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