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情节段落作用(解析版)(全国通用)_第1页
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情节段落作用(解析版)(全国通用)_第2页
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情节段落作用(解析版)(全国通用)_第3页
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情节段落作用(解析版)(全国通用)_第4页
202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情节段落作用(解析版)(全国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精讲精练(全国通用)

文学类文本情节段落作用(解析版)

(知识点回顾

小说阅读常从此角度设题,其经典问法是“某段作者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技巧]

分析时一般是从段落在内容'结构、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同时要

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段落.

1.插叙段

如果插入的是一个史实段,一般回答:由眼前的某人(或物,或事)引发对历史的联

想或反思,说明某个道理(或指出某种现象);具有例证的作用,说明某一观点;或起为

后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的作用。

如果大量引用文言或诗词名句,则增加文章的典雅之美。如果插入的是一个神话传说,

则多为增添神秘色彩,引发读者联想。如果插叙段讲述了某一事件,则可作如下分析:内

容上,说明的是什么(概括该段的段意即可);或表现了人物形象某方面怎样的特点。结

构上,对主要情节是否有补充作用,利于表现怎样的主题。从主旨方面看,表达怎样的情

感。手法上,与某一内容形成对比,或衬托某一对象。

2.引用段

主要表现为大量引用诗文或格言,其作用一般是:内容上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强化

作者的观点。形式上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加文采。

3.描写段

如果是景物描写段,应重点分析:内容上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结构上交代了怎样

的背景,或衬托了什么样的形象,或是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或暗示了某种情节的发生,

或象征着某种精神。

如果是人物描写段,重点关注:交代了人物怎样的特征(如年龄、职务、经济等情况);

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品质、精神等。

(2022秋•广东广州•高三广东实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生

林斤澜

这天晚上,诊所里接到一张条子,告诉他们难产的事。这位姑娘准备睡觉,可是婵婵床单,想着产妇

躺在那里挣扎呢!拍拍枕头,仿佛看见了产妇一头大汗!猛地转身,拾起药箱,冲到街上。街上漆黑。道

怎么走?河怎么过?山怎么爬?那手术独自又怎么拿得下?可是,难产一定要去抢救,这个念头压倒了一

切。姑娘跌跌撞撞一直往前走,忽听见背后鞭子响,过来一辆黑糊糊的大车,打个招呼,爬上车子,原来

满当当地装着沙子呢。姑娘在沙子上坐定,看见拉车的,是两条驴,摆着细水长流的神气,一步一步地挪。

车把式坐在车头,佝偻着腰身,看不清眉目,只见半脸乱蓬蓬的胡子。姑娘焦躁,跳下车来,自言自

语地小声说:

“还是自己走吧,这得什么时候走到山里去呀?去晚了耽误两条性命呀……”

车把式听见,挺直了腰身,那半脸胡子仿佛都一根根立了起来。叫一声"等一下",把车赶到道边,跳下

来就卸驴。

姑娘狠狠心往驴背上爬。还没有坐稳,听见背后飕地一鞭,那驴吃一下好打,直往前窜。姑娘觉出胡

子手里的鞭子,管得前后两头驴服服帖帖,跑得快,走得好,直跑得两耳里塞满了哗哗的流水声。胡子一

声吆喝,驴站住脚,姑娘定睛一看,已来到河边。两人下了驴,胡子说声找个会水的去。

胡子引着一个人来了。那人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径直走到姑娘面前。那是一个端端正正、干干净净

的小伙子。小伙子打量了姑娘一眼,就顺下眼睛,去打量河水。然后向后退,蹲下,柔柔和和她说:“来吧,

背你过去。”

姑娘伏在小伙子背上,才下水,岸就看不见了,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那起伏的黑浪,没头没脑地拥

挤过来,只有那哗哗的水响,塞满了天上地下。姑娘闭上眼睛,闭紧嘴,水淹了脚,淹了腿,只是不看不

作声。不多会儿,心定下来,才在水响里,听见那小伙子呼哧呼哧的喘气声,睁开眼来,觉着没有什么好

害怕的。

上了岸,小伙子领着姑娘左拐右弯,来到一间小屋门前,叫了声什么,推门进去,只见一位白发红颜

的老爷子,在划火点灯。

小伙子说明了来意,老爷子挥着手说:

“去吧,你去吧,我送大夫上山。”

姑娘这才看清楚,他那身上湿漉漉的,是一身草绿军装。

心想:一个复员军人吧。不错,这个周到的小伙子,军人那样跟老爷子点了个头,跟姑娘点了个头,

向左转,开步走,端端正正走了出去。

老人从门背后摸出一根棍子,自己拿住一头,把另一头塞在姑娘手里,说:

“大夫,当一回瞎子吧。“

老人在前,姑娘在后,牵着上了山。走不多远,老爷子站住脚,朗朗念道:

“天上红彩霞。”

姑娘抬头望天,只见那一片黑,比地上的黑要淡些,可是哪里有什么红霞呢?老爷子使棍子指指地,

地上暗中透亮,那是一洼水。老人朗朗念道:

“地下绿水洼。”

念着,牵着姑娘绕过洼子。一边上坡,一边说这是抬轿子的报路的行话。遇见上坡下坎,过桥跨沟,

抬前边的,就比划山川日月,编成一句话,暗指给抬后边的。后边的留神了脚下要注意的情况,也编一句

来回答。

“南山飞过九头鸟。”

“北沟架着独木桥。”

“明月蹲山头。”

姑娘叫了声好,想想这蹲字有点意思,不觉忘了脚底下有一步高坎,"咕咚",险些儿跌个嘴啃泥。老爷

子叫道:

“大夫,白给你报路了。”

“忘了底下了。”

“大夫,平地起高楼。”

这九岭十八弯,这么走起来,第一岭平常,第二岭稀松。

眼前仿佛全是青山绿水,花香鸟语。翻过一道小梁,看见了村坊。

这时,姑娘一脚跨进门,奔到产妇床前。当断定必须使钳子钳时,心倒抽紧了,从来没有独自动过这

个手术呀,那去取钳子的手,颤颤地有些哆嗦了。忽听得背后好像有人笑了一声,这时候,还有谁发笑呀?

刚一回头,姑娘的小手,叫一双大手握住了。不紧不松,握在厚敦敦的手心里,且不放开。姑娘抬头一看,

却是一位中年妇女,嗓音厚重。可是她说些什么,姑娘心乱,都没有听真。

只觉着那意思是:

“别怕,别怕。你行,你行。”

姑娘浑身平添了许多把握,把小人儿巧巧地钳了出来,母子平安。石头房子里,新生命吹号一般,亮

亮地哭出声来。新媳妇的男人跳到鸡窝跟前,探手抓出一只母鸡,不容分说,连刀都顾不得拿,拧断了鸡

脖子,随手扔在姑娘大夫脚边,叫道;

“你有一百条规矩,也吃了这只鸡走。”

侯到晌午时分,姑娘大夫勉强吃了一只鸣腿,眼见母子平安,就告辞下山。

山下有一块湖光的青石头,姑娘坐了下朵,就摸出纸和笔。空山人静。笔在纸上沙沙走着,小声说者

体己话。说了些什么呢?

说的不是自己过河上山,救下人家的性命。说的是,自己在工作上,遇见了困难,可是一路得到帮助:

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仿佛她的一堆困难,都叫不知姓名的人们抢着分走了。这不是谦虚一

番,姑娘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她觉得这样充实的生活,这样幸福,是什么也比不了的。

这比个人的无论什么"幸福”,要高得多,美得多。或者根本是两种东西。

(《人民文学》1960年12月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车把式先是“佝偻着腰身",后来"挺直了",前后变化中,突出了人物急人所难的仗义和热情。

B.小伙子"好像走着上操的步子”,直到临别才确定其复员军人的身份,这样写增加了悬念,也使情节前后

照应。

C.通过新媳妇的男人的语言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这个山里人直率真诚的感激之情。

D."驮上她,背起她,牵了她,握住她",既回应了第一段四个问题,又对小说的主要情节作了高度概括。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连续使用感叹、疑问等句式,凸显了夜间进山的困难,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B.全文以姑娘大夫的视角展开,使人物出场转换自然巧妙,塑造出淳朴友善的群体形象,

C.小说中对中年妇女的描写,未见其人,先闻其"笑",传达出她为人爽快泼辣的特点。

D.作者有意淡化惊险的情节及过程,真实而不完全写实,体现出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

3.小说中"报路行话”的情节用墨较多,请分析其作用。

4.结合全文,请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丰富意蕴。

(2022春•宁夏固原•高三隆德县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死亡重奏

西元

战壕里的黄土微微动了一下,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停歇了片亥L黄土又轻轻动了一下,并鼓出了一

个小包。这个小包不断壮大,一些黄土屑从小包的顶部快速滑落。然后,一片带血的指甲露了出来,再然

后,是一根又黑又粗的手指。指甲龟裂乌黑,手指满是伤疤,这只手努力地向上举,仿佛要找什么。后来,

整个一只手掌也露了出来,五指如钩。接着是一只手臂,啪的一声,拍在了战壕壁上,指甲深深嵌进冻硬

的黄土中,向下用力,留下了深深的沟壑。许久,这只手臂似乎在积蓄着力量,又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猛然间,一个浑身烧伤的战士从黄土下站了起来,军装碎烂,几缕布条在风中飘荡,铺天盖地的沙尘

从头上,从身上洒落。他满脸血红,脸颊上几片白肉翻卷着。他瞪着垂死挣扎的公牛一般的红眼珠,推开

战友的尸体,操起了一挺重机枪。

接团里命令,我们连守7号高地,阻止美军一个集团军和南朝鲜十来个师向南逃窜。

守多长时间?

五天、七天,说不好,一二三师什么时候到,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下去。

连长,我得守多大的一块地呀?

富贵,你是个老兵了,这事儿还要问我吗?

你还是给我划道线吧,没这道线,我心里就是不踏实,没办法呀!

好,好,好,我用脚尖给你划道线,你这个富贵啊,榆木脑袋。

嘿嘿嘿,你划了这道线,我心里就亮堂了。你放心,我不会让鬼子越过去半步,这一亩三分地儿,就

交给我了。

二十年前,上官富贵他爹把自家那一亩九分地的地契攥出了血,狠狠心,卖了个女儿,换回了十斗粮,

使全家活过了荒年。十六年前,河南大旱,上官富贵他爹饿死在了炕头,枕头下面还压着这张地契,临死

前对上官富贵说,记住,有地就有命,没地就没命。十年前,全村男子与临村发生了械斗,死伤数百人,

就为了能给自家的地里多浇几桶水。八年前,黄河决口,上官富贵家的地成了一片汪洋,颗粒无收,全家

九口逃往陕西,但仅他一人活了下来。彼时,上官富贵浑身上下没有一颗粮食,只在衣襟里缝了一张地契。

无数颗炮弹,像犁一样,把高地深深地挖了个遍,就像用五指梳理一小块沙地,你觉得这沙地里不可

能再有什么生命了,可是,炮击停止的时候,仍然有数不清的战士,像遗落在土里的黄豆粒一样,从雪地

下钻出来。

上官富贵晕晕乎乎地坐起来,拍了拍头发里的土,摸了摸浑身上下,没少一个物件。他既不庆幸也不

后怕,这一刻,没有眼泪,没有语言,没有笑容。他像拿起一根锄头一样拿起落在身边的步枪,趴在地上,

从容不迫地向冲上来的美军士兵瞄准射击。

才打了三五发子弹,美国人就冲到了连长给他划的那道线跟前,眼看就要踏过去。上官富贵这才有点

急了,他用和爹一样黑粗、皴裂的长手,握住刺刀,猫起腰,向跑在最前面的那个美国人冲去。美国人蓝

眼睛,长胡子,样子很陌生,又很凶神恶煞,他狂叫着外国话,似乎想吓唬眼前这个瘦弱的河南农民。他

一手拿着刺刀,另一只手里握着把手枪,枪管对准上官富贵。可是上官富贵的眼睛并没看他,对那黑洞洞

的枪口也很漠然。他不过是低着头,死死盯着那条划在地上的线,心头总是想着爹临死前说过的那句话,

有地就有命,没地就没命。一颗子弹穿过上官富贵的胳膊,扯开了一缕布条,可他竟然没什么知觉。又是

一颗子弹穿过他的肚子,上官富贵低头看了看,觉得自己既然能活着逃到陕西,就一定能再冲上几步。美

国人到死也没看清楚,这个瘦得像野狗,衣着破烂得像叫花子一样的人是怎样冲到自己跟前,又是怎样从

斜下方,用刺刀戳穿了自己的脖子的。

不知过了多久,美国人撤退了。上官富贵觉得自己身体里的血也在流尽,他特别疲劳,好像自己走在

逃荒的路上。他晃晃悠悠地走在破败不堪的高地上,看到一个美国大兵仰躺在地上,腿断了,睁着眼睛,

还活着。他走过去,美国人伸出双手,仿佛是投降,也仿佛是向他求救。上官富贵木然地望着地上的俘虏,

良久,他似乎从这双眼睛里看到一丝软弱,一丝无助,最重要的是看到一丝歉疚,如同当年村子里的男人

抢吃他家青苗时的眼神。于是,他叹了口气,走上去,弯下腰,拽住他的一只手,用尽力气将他拖进了战

壕里。

天黑了,严寒来了。上官富贵一屁股坐在俘虏对面,慢慢闭上眼睛。

一片雪花落在弹药箱盖上,大风吹来,它微微颤动了几下,又一次飞起,落到一张苍白的脸上。这张

脸和雪一样白,一样冷,眼睛睁着望着天空,眼眶乌黑,深深下陷。雪花滚过冰冷的鼻尖、额头,又一次

在风中高高飞起,打了几个空翻,挂在一杆步枪的刺刀刃上。刺刀覆盖着一缕缕干涸的血迹,翘起一层一

层的硬皮。

(节选自西元《死亡重奏》,北岳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无名连队的战士们在天气极度严寒的情况下,坚守高地并最终献出生命的故事,谱写了一曲

英雄主义的赞歌。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开头两段利用动作、外貌细节表现了战争的惨烈,更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宁死不屈、

视死如归的精神。

C.小说以抗美援朝为背景,运用回忆、对话等方式勾勒出上官富贵经历过的巨大伤痛,将个人苦难与旧中

国命运勾连在一起。

D.小说以景物描写结尾,一方面表现了天气的寒冷,另一方面又委婉地暗示读者主人公上官富贵已牺牲,

增强了悲剧效果。

6.小说特意交代了上官富贵地契的故事,这样写有何作用?

7.有评论家说,西元的战争小说是典型的"以凸显小人物的方式建构英雄伦理与宏大叙事”。请结合小说,

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2022•西藏林芝•校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年在思

冯骥才

①今年算冷够劲儿了。绝迹多年的雪挂与冰柱也都奇迹般地出现。在这久违的大雪里,那些点灯的窗

子充满金色而幽深的温暖。中国人的年是红色的,那飞雪中飘舞的红吊钱,被灯笼的光映红了的雪,还有

雪地上一片片分外鲜红的鞭炮碎屑,深深嵌入我们儿时对年的情感里。

②旧时的年夜主要是三个节目。一是吃年饭,一是子午交接时燃放烟花炮竹,一是熬夜。儿时的我,

首先热衷的自然是鞭炮。鞭炮都是父亲遣人到炮市上去买,用三轮运回家。我怀里抱着那种心爱的彩色封

皮的“炮打双灯”,自然瞧不见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得意洋洋的姐姐和妹妹们。至于熬夜,年年都是信誓旦

旦,说非要熬到天明,结果年年都是在劈劈啪啪的鞭炮声里,不胜困乏,眼皮打架,连怎么躺下、脱鞋和

脱衣也不知道。

③在儿时,我从来没把年夜饭看得特别非凡。只以为那顿饭菜不过更丰盛些罢了。可是轮到我自己成

人又成家,年饭就渐渐变得格外的重要了。

④每到年根儿,主要的事就是张罗这顿年饭。70年代的店铺还没有市场观念。卖主是上帝。猪的“后

座”是用锄刀切着卖;冻成大方坨子的带鱼要在马路上摔开。做年饭的第一项大工程,是要费很大的力气

把这些带着原始气息的荤腥整理出来。记忆中的年饭是一碗炖肉,两碟炒菜,还有炸花生米,松花蛋,凉

拌海萤和妻子拿手的辣黄瓜皮——当然每样都是一点。此外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那是一只我们宁波人特

有的红烧鸭子,但在70年代吃这种鸭子未免奢侈,每年只能在年饭中吃到一次。这样一顿年饭,在当时可

以说达到了生活的极致。那些岁月,年就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来实现出来的生活的理想啊!

⑤然而,这年饭还有更深的意义。由于年饭是团圆饭。就是这顿年饭,召唤着天南海北的家庭成员,

一年一次地聚在一起。为了重温昨日在一起时的欢乐,还是相互祝愿在海角天涯都能前程无碍和人寿年丰?

此刻杯中的酒,碗里的菜,都是添加的一种甜蜜蜜的黏和剂罢了。那时.父亲在世,年年都去他家,钻进

他的阴暗的小屋,陪他吃年饭。他那时挨整,每天的惩罚是打扫十三个厕所。于是我们的年饭就有了另一

层意愿——叫他暂时忘了现实!

⑥我有时奇怪。像旧时的年,不过吃一点肉,放几个炮。但人们过年怎幺会有这么大的劲头?那时没

有电视春节晚会,没有新春音乐会和新商品展销,更没有全家福大餐。可是今天有了这一切,为什么竟埋

怨年味太淡?

⑦我想,这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误解了年?

⑧我们总以为年是大吃大喝。这种认识的反面便是,有吃有喝之后,年夜饭似乎就没什么了。其实,

吃喝只是一种载体,更重要的是年赋予它的意义。只要我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

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有改动)

8.为本文划分结构,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9.①自然段中,不属于儿时对年的情感的一项是()

A.绝迹多年的雪挂与冰柱

B.飞雪中飘舞的红吊线

C.被灯笼的光映红了的雪

D.雪地上一片片分外鲜红的鞭炮碎屑

10.③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1.请找出⑧自然段中与④自然段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12.对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内容更丰富,增强了语气。

B.写出了年夜饭使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时的温馨甜美。

C.年饭时,会在酒杯和菜碗中添加一种甜甜的黏合剂。

D.写出了家人聚在一起吃的年夜饭很丰盛。

13.对④⑤自然段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年夜饭的材料和样式中可以看出年夜饭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意义。

B.年夜饭虽然费力和奢侈,但却是年根儿最重要的事儿。

C.年夜饭更深的意义就是家庭成员团员在一起享受幸福。

D.⑤自然段中关于父亲的事件,重点表现我们的孝心。

14.下列各项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物抒情

B.描写与议论相结合

C.思想深刻

D.形象鲜明丰满。

15.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文B.小说C.议论文D.散文

1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记叙小时候守岁和成长过程中做年夜饭的故事,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孝心,歌颂了亲情的伟大。

B.本文围绕我成长过程中对年夜饭的认识展开回忆,揭示了年味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于传统年夜的怀念

之情。

C.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描写了年夜习俗的变化,揭示了现代社会习惯对年味的强烈冲击。

D.本文主要说明年味的原始状态、发展情况及社会意义,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2022•黑龙江佳木斯•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死亡和疾病

【俄】列夫•托尔斯泰

这是一个流传在南美洲印第安人中间的故事。

那里的人们说,上帝最初造人时,不是非要他们劳动不可的。他们既不需要房屋,也不需要衣食。他

们都能活到百岁而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疾病。

过了一段时间,上帝想去看看人们生活得怎样,他看到的是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而且互相争吵,只

顾自己,不仅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反而诅咒起生活来。

此时,上帝对自己说:“这是因为他们都能独立生活的缘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上帝做了重新安

排:人们要活下去,就不能不劳动;为了避免受冻挨饿,人们就不得不建造房屋、耕种谷物。

“劳动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上帝心想,“要是他们不合作就造不了工具,伐不了树,盖不了房

子,种不了地也收不了庄稼,纺不了纱,织不了布也做不了衣服。”

过了一些时候,上帝又来查看人间的生活情形,看看他们现在是否幸福了。

可是他发现,人们生活得比以前更糟了。他们在一起劳动是出于不得已,而且也不是大家全在一起,

而是一伙一伙的。每一伙都想把另一伙的活儿抢去干。他们互相倾轧,把精力和时间都浪费在争斗之中了,

所以他们的生活还不如从前。

上帝看到自己的安排并没有使人们的生活好起来,于是便决定让人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人们随时

都会死亡,并向他们宣布了这一安排。

“要是人们知道自己随时都会死亡,”上帝心想,”也许就不会为争夺那些身外之物而浪费自己的年华

了。”

但是事情还是与上帝的意愿相反,当他再次来视察时,发现人们的生活还是同以前一样不幸。

那些强有力的人,利用人随时会死的事实,降服了一些软弱无力的人,杀掉一些,用死亡去威胁另一

些。结果,强者及其后代都不劳动,闲得百无聊赖,而弱者则不得不拼死劳动,终生不得休息,两种人互

相害怕,彼此憎恨,人的生活变得更加不快活了。

看到这种情况,上帝决定用一种补救方法,他把千奇百怪的病魔打发到人间,上帝认为,当人们都受

到疾病威胁时,他们就会懂得,强者应该怜悯并帮助那些弱者。

当上帝再次回来查看人们有了得病危险以后的生活情形时,他看到人们的生活甚至比以前更糟了。上

帝的本意是要让疾病使人们能够互相同情关照,岂不知,如今疾病,反使人们陷入更大的分裂。那些强壮

得足以强迫别人劳动的人,得病时就强迫他们来侍候自己,但临到别人生病时,他们就置之不理。那些被

迫劳动、在别人生病时又得去侍候他们的弱者,其劳累程度便可想而知了,他们有了病就只能听天由命。

为了不使病人影响健康人的精神状态,人们把病人和健康人的住宅远远分开。其实健康人的同情本来是会

使那些可怜的病人的心情快活起来的,这些病人只好待在他们的房子里受煎熬,死在那里。那些雇来看护

他们的人,不仅没有热情,反而还厌恶他们。此外,人们还认为有许多,病是传染的,由于害怕传染,他

们不仅躲着患者,甚至把自己同照看病人的人都隔离开来。

上帝自言自语道:“如果连这样都不能使人们懂得他们的幸福所在,那就是咎由自取。”于是,他撇

下人们不管了。

过了许久,人们逐渐明白,他们是应该而且也是可以过得幸福的。只是到了近代,才有少数的人懂得,

劳动不应该成为人生中的苦差事,也不应该认为是服苦役,而应该是使所有人联合起来的共同事业。他们

开始懂得,死亡时刻威胁着每个人,人类唯一合乎理性的事,就是在团结和友爱中度过有生之年的每一分

钟。他们也开始懂得,疾病不应该把人们分开,恰恰相反,它应该为人类相爱提供机会。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佳作选》,春风文艺出版社)

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简单质朴,情节多有起伏,层层推进,揭示出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

B.对比、反语手法在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有集中体现,本文也多处运用这两种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讽刺

和批判力度。

C."上帝心想""上帝认为”等语句在文中多次出现,以上帝的心理活动来推动情节发展,构思巧妙。

D.本文看似虚构,实则有很强的现实性,是现实生活中人性及社会性的缩影,这很好地诠释了"文学是生

活的浓缩''这一观点。

18.有人认为,本文尾段显得赘余,你认为呢?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19.本文作为寓言体微型小说,艺术特色鲜明,试简析其中特色。

(2022•河南•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香

宋晴

一切妥当后,中年妇女对老谢说,我叫许艳红,是这里的院长。你先休息一下,中午到食堂吃饭。

老谢绷着脸不作声,开始打量这间屋子。屋子不大,摆设也简单,但装了空调,还有单独的厕所,这

是其他几家幸福院不具备的。

盯着“敬老院"三个红色大字,老谢心里阵阵刺痛。他不明白为何自己要走到这一步。他本住在另一小街

上,房子宽敞,环境舒适,整日西装革履,一个茶杯不离手,街头街尾东游西荡,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的逍遥日子。

谁知年初,老伴忽然撒手尘寰。他们唯一的儿子回来料理好丧事,要忙着回去工作。儿子全家住在西

藏,高寒地带,老谢没法过去生活。小街三六九逢场,平时馆子不营业,老谢不会煮饭,加上年岁大了,

手脚迟钝,吃饭是第一大难题。儿子给老谢请了几次保姆,都说他脾气刁钻古怪很难侍候,几天就辞职不

干。儿子又联系了几家幸福院,老谢进去后,稍不顺心就拌碗筷,大吵大闹。这也难怪,老谢平时爱面子,

会享受啊。

坐一会儿,老谢闲不住了,捧着茶杯,沿着过道依次向每间屋子里面张望。看见一些老人歪嘴巴流口

水的遮遢相,他的眉头又紧皱起来……

中午到食堂吃饭,老谢要了两个荤莱,远远避开那群老人,单独选了位置,从兜里摸出一个小陶罐,

咂起小酒。

许艳红走过来,拿起酒罐说,我们这里不准喝酒。

老谢脖子一梗,瞪眼道,我喝自己的酒,关你啥事?

是到这里的人,我们都要对他们负责。你血压偏高,应该戒酒。许艳红慢声细语。

老谢倔脾气上来,把酒罐在桌上重重地碰出声响;我这是泡的药酒,花了很多钱的,对身体有益。

你一天喝多少酒?

一日三餐,每餐一两。

许艳红让步了,要喝也行,减量,一天一两,早上不喝。

老谢满脸不屑,忽然话锋一转,我儿子每月给你们不少钱吧?

许艳红哈哈大笑,慢慢你会知道的。

这是由镇政府开办的敬老院,目前总共不足二十人,都是些无法自理的五保孤寡老人,性情乖戾,不

好沟通。许艳红给每人单独分一房间,年纪小一点的住楼上,年长的住楼下。生活统一安排,许艳红既当

采购又兼厨师。这女人五十来岁,细皮嫩肉,干活时捞衣挽袖,灵巧麻利。早上稀饭包子馒头,中午晚上

荤素汤合理搭配,不节俭不铺张,吃好就行。老谢觉得许艳红的厨艺真不错,比他以前吃过的几家幸福院

饭菜更合胃口。价格应该不便宜吧?问几个老头,支吾不清,白问。

平时,老谢单独玩耍,不与那些老头相处。他看不惯他们。偶尔,他故意挑刺,生一些事端,争强好

胜,发泄一通情绪。许艳红找他谈话,问他有啥不满意的,他高高地昂着头,满脸不屑。

敬老院大门外是小街,老人们有时想逛街了,必须向院里管理人员请假,然后结伴而行,按时回来。

老谢在草坪上散了步,也想出去逛逛,却没人与他做伴。许艳红把他领上小街,开导他,你目空一切,

谁敢跟你做朋友?在这里要互相帮助,你把架子放下,主动与他们亲近试试。老谢不语。

许艳红还规定,夏天要天天洗澡,衣服被子勤换勤洗;寝室一天打扫两次,保持整洁;公共场地严禁

乱扔垃圾乱吐痰……老谢爱干净,却不愿出力做事,抱着茶杯指手画脚,老人们狠狠喳眼,他只得掉头离

开。

眨眼间半月有余。这天,许艳红把老人们聚到一起,排队到街上的信用社。

许艳红拿着一把钱和一沓存折本,大声说,你们上次每人交三百元,我们食堂统一安排伙食,大家吃

好没有?

老人们齐声说,吃好了。

许艳红又说,需要改进的地方,欢迎大家提意见。食堂有专门财会,每笔,费用都作详细记录。这月你

们的钱没用完,请输入自己的密码存进银行吧。顺便核对下,政府汇给你们的补助款是否对数,然后再交

给我保管,避免乱花。有需要添置用品的,到我这里预借。

老谢望着许艳红,喉头上下滑动,欲言又止。许艳红告诉他,儿子替他预交了半年费用,余下的你可

以自己存入银行。老谢说,我相信你。

天气渐冷,老谢每天除了锻炼,也开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人扫地,打开水,自愿融入老人堆里。

他的脸上有了笑意,话也多起来。

儿子给他打电话,问他习惯不。老谢回答,暂时不会离开。

一日阳光明媚,老人们都坐在院里晒太阳。许艳红把他们的被单枕头全部拆完,放进洗衣机里面清洗

后,挂在树上的绳子上晾晒,老谢赶过去帮手。傍晚帮忙收叠时,老谢摸着干酥酥的被单,凑鼻孔嗅嗅,

眉开眼笑,小孩子般天真地说,嗯,有股太阳香呢……

(有删改)

2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绘形见神,例如写老谢在敬老院"捧着茶杯",两次面对许艳红都"满脸不屑",就刻画出老谢的

性格特征。

B.小说中老谢问伙食费用,许艳红"哈哈大笑",几个老头则"支吾不清",既是悬念,也为下文信用社存款

做了铺垫。

C.小说人物语言个性鲜明,活泼生动,叙述语言通俗平实,简洁精炼,二者巧妙融合,行文针脚绵密,表

达耐人寻味。

D.小说结尾"太阳香"的出现,既暗示了人物心理状态的积极变化,又与小说的标题相互照应,成为贯串全

文的线索。

21.小说第三、四段插叙部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2.小说的主人公是老谢还是许艳红?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2•河南•校联考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①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

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但于我来讲是陌生的。有一个

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这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最难抹去的,

当属鲁迅先生了。

②2017年岁尾,在某文学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

空,吃过早饭便直奔四川北路,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

③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推,苹果、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

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着整齐划一的舞。身上热了,多数人

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着舞者,走进广场。文豪们的铜像都是全身像,或坐或站。托尔斯泰右手握着手

杖,此时手杖被挂上了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莎士比亚和狄更斯手握鹅毛笔,

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缀着色彩艳丽的轻薄羽绒衣。只有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人们便难以

附着,因此雕像成了一首流畅的诗。

④走出世界文豪广场,向前是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排到了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

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

“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

包裹出那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⑤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声响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在世俗生活

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械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满身红红黄黄的彩

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着,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

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透着春的消息。

⑥鲁迅墓很好寻,在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

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

塑像有高大的基座,再加上草她四国有密实的冬青做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太高了,

那端坐其上的雕像,如一团阴影挡在鲁迅墓前。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都要面对自己高高

在上的背影。

⑦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

着它走向鲁迅先生的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吧。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

花儿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写到蜡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

的花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写的,是《药》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无名之花。

⑧相比鲁迅的杂文,我更偏爱他的小说,尤其喜欢《故事新编》。其中的《铸剑》惊心动魄,我是把

这个短篇当史书来看的。鲁迅是高超的人物雕塑家,他小说中的人物,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

的回声。而且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动人的光芒——悲凉的诗意之光,如《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

《药》《伤逝》《明天》等堪称经典的篇章,是作家以笔蘸着自己的生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时,播撒于

春日晚雾中的纯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鲁迅公园中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那些雕塑,如果换成

阿Q、孔乙己、单四嫂子、九斤老太、眉间尺、吕纬甫,也是极相宜的——这些人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

⑨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

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

言中表达了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能如愿——怎么可能如愿呢?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

快收殓,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

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绝非故作超拔,符合他的脾气。

⑩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

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离开。我想鲁迅被葬在

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

该享有的宁静清寂,所以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⑪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里所有的树,此时

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灭了嘈杂的人声。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

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以"旧书""名言"为喻,形象说明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独特魅力。

B.作者笔下的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雕像,栩栩如生、各具美感,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C."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中,有广场上的舞者、排队买早点的人们和练习格斗的男人。

D.第⑩段写鲁迅墓虽有绿树青草等相伴,但缺少宁静清寂的气氛,作者为此感到遗憾。

24.作者在写拜谒鲁迅墓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⑧段对于鲁迅小说的感受?

25.从最后一段画线句看,作者认为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有着怎样的态度?请从文中找出两处依据并加

以分析。

(2022春・江苏徐州•高三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村边的野地

张蛰

①我喜欢泡在村东的野地里,有时一群人,有时就我一个。野地很大,杂草、灌木丛生,那些粗细高

矮歪直不同的杂树聚在一起,气象万千。在它的西南方向,废黄河一股水流蜿蜒而来,又在它东边很远的

地方轻轻滑过朝东北方向平缓流去,河面时宽时窄,水量丰沛,水草丰满。那里有视野更为开阔的田地,

村庄都被零星甩在某个角落里,我们叫它漫河滩。

②野地里,小路纵横交错,说明很多人来过且又走路的习惯不同,但真正泡在这里,一天到晚又见不

到一个人影。除了人,村里的狗也来,我在野地里碰到狗的时候比人多,狗来这里东嗅西嗅,有时会对一

只野鸡狂追,但从来不会成功,对一闪而过的野兔子,狗却只当没看见。狗跑野地里来干什么?

③其实人来似乎也没什么目的性,我们一群孩子泡在野地里,除了玩爬树捉迷藏,有时会了结一些江

湖恩怨,有时会商量到哪块大田她偷生产队的东西,有时会满地里寻找兔子窝和老鼠洞。这些事,在其他

地方一样可做,但我们却莫名其妙地跑到野地里来了。了结江湖恩怨,被揍得鼻青脸肿的倒霉蛋,出了野

地会自觉说成是自己爬树掉下来磕的,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半点同情,还会被他们咬牙切齿地痛骂:咋不摔

死你哩,你就野吧!上野地来,就是为了给挨揍找个好借口吗?在野地里商量偷生产队的东西,偷来再跑

到野地里分赃,在哪里不能商量不能分呢?我们习惯性地选择了野地。还有秋天,我们在野地里从老鼠洞

中挖出的黄豆,每个人脱下裤子装都装不完,但在大田里同样如此,我们为何喜欢来到野地里找?为什么?

④更多时候,我们在野地里无事可干,像狗一样到处闻闻嗅嗅,无目的地到处走动,或是忽然卧倒在

杂草丛里看一尘不染的篮天。不知是谁最先想起来的爬树,先是爬到树上捉迷藏,后来我们爬到树上去发

呆,每个人都茫然地抱着树干坐在树杈上,猴子一样东张西望或什么也不望。有一回田鸭子兴奋地发现远

处走来的是自己的爹,立时扯起肚皮拼命嚎叫,但很快发现努力没有意义,嚎叫声刚出嘴就被风收拾了。

后来我们越爬越高,但能爬到树梢的只有宁五,他能爬到十几米高的地方,把自己挂在树枝上被风摆来荡

去地像个驴屎蛋。

⑤感觉自己长大后,我更喜欢一个人呆在野地里,一个人呆着,能听到树上的鸟叫,再多的鸟同时叫

也能听得出不同。我能听出哪只鸟的叫充满饥渴,哪只鸟的叫充满快乐。我还能听得出鸟对话与鸟自言自

语的不同,清晨鸟叫得清脆,黄昏鸟叫得兴奋。有时候,一朵云都从视野里消失了,一只鸟的叫声却没停

息。我一个人爬到树上眺望的时候,总觉得东边的漫河滩虽然看起来阔大,但实际上很小。漫河滩的尽头

是什么呢?我会问自己。我爬树,爬得越高,觉得天空越远。一个人既远离了地面又远离着天空时是惶急

的,有无法自信的恐惧。

⑥受了委屈,不高兴,觉得无聊,不知道到哪儿去,我溜溜达达就到了野地里。我喜欢一个人跑到野

地里听动静,露水的叭嗒声,野鸡踩在草丛和落叶上的脚步声,兔子啃啮青草的窸窸窣窣声,鸟起飞时拍

打翅膀的呼喇声,都能让我平复不安。许多少年才有的烦恼,都是野地里的风抹平的。我用一根青草去抽

打另一丛青草时,痛苦就消失了。我夸张地躺在草丛里,正莫名苦恼地睁大眼睛,一群人字形的大雁忽然

此起彼伏地叫着从野地上方飞过,立马一身轻松。

⑦我们的少年时代就像被大人遗忘了一样,除了一口吃喝和衣不遮体的穿戴,其他的一切交给了我们

自己。我们满世界游荡,见风而长。宁五学会了生吞鸟蛋,拴柱学会了剥刺猬,我学会了抓兔子……我们

大呼小叫地在野地里跑过,在树上闲荡或是发呆,时光从琐碎的落叶、干草尖慢慢流走后,我们的小胳膊

小腿也在鸟鸣与露水里悄然拔节。这个过程里所有来自内心的悸动,最终帮助我们解决的,都是村边的野

地。野地收容了我们所有的秘密,安抚了我们最初对世界的恐惧,它用自己的有声世界和无声言语悄悄地

照亮了一群少年幽暗的心门。不然,何以解释我们在那个年代的天真烂漫,何以解释我们对人世葆有的这

份善良?

⑧野地是伟大的。

⑨野地的伟大我在多年后认识的更仔细,它天然具有的安抚和疗伤功能,它天生就有的启迪和疗伤功

能,对我的少年时代是多么重要。我在自己的少年时代虽然缺吃少穿,却有幸拥有一片荒芜的野地,在无

意间接受了它最完美的自然启蒙教育,这是今天生活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孩子再也难以享受到的自然待

遇。今天,还有多少少年能在自家门外拥有一片自在的野地呢?

⑩因为工作关的关系,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远离自然的少年是多么脆弱,这些缺失了身处自然中成

长机会的儿童,体格与性格中普遍缺乏一种东西,例如很少父母意识到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症结与孩子

难以接触真正的自然有关。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很少关注这个问题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11)在这个冬日,在灯下,我似乎又听到冬天的风从野地里呼啸而过的声音。雪厚厚地覆盖了整个

漫河滩,河水停止流动,野地一片寂静,那些巨大的无叶树冠在风里晃动,正有雪被风雾一样地扬起,鸟

都躲在了村庄里,兔子都在了雪下的干草窝里。我驻足而立,小手冻得老高,脸蛋赤红发黑,正看一群同

伴在风里向野地里跑过去。野地更野。

26.赏析第①段的景物描写。

27.第⑦段画线句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28.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29.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2022春・天津河西•高三天津实验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

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

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

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堂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

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

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

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

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

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那

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涌泪: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武庙街的颐楼,是蒙自十分有特色的民居。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十分幽雅

闲静,被作为了联大女生的宿舍。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

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

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

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

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

同学竟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冯

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

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

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

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一

个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

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

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

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_……”钱穆教授则每天都

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

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

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

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

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行。……在全面抗

战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

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

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

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

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而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激施的水。

(11)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

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有删改)

3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m的两项是()

A.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学院的师生到达蒙自后,他们的生活与南湖融为一体;南湖也成为师生们的精神家

园。

B.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师生,常在湖边从事读书、唱歌、诵诗等活动。他们的生活平静、惬意,每天无忧

无虑。

C.听风楼的得名,只是因为山风呼啸,使联大女生不能成眠。此名表达了女生们因居住环境差而引发的思

乡之情。

D.冯友兰先生为清华毕业生题词,用"屡经艰苦”概括了西南联大学子由北平终至昆明蒙自所经历的种种磨

砺。

E.本文的语言富有诗情画意。"鱼翔浅底""如怨如诉"等,会令我们想起《沁园春•长沙》《赤壁赋》中的名

句。

31.西南联大师生的哪些言行体现了"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请列举两例,并简要分析。

32.第③段中,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涌泪",请对此诗的节选部分进行赏析。

33.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并插入了大量对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生活的追怀,请简要分析这种叙事方

式的效果。

34.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题目中“这一湖水"的魅力体现在何处。

(2022•天津•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山水间

金仁顺

初听“仙岩”“瓯海”这两个名字,很像一副对联,对偶工整。瓯海是小海,或者说,一小块海,酉已

着仙岩,熨帖得很。“仙岩”之名,自然是有些来历的。此仙是轩辕黄帝,大神。传说大神在此地修成正

果,“仙岩”之名,由此而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岩有一潭水,梅雨潭,没有龙,却有点睛之笔——朱

自清的《绿》,写的就是梅雨潭:“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以前读的时候没

觉得怎么样,真到了潭边,把这篇文章重新读过,惊诧于朱先生的《绿》写得如此之好。

我们也是在秋季建阴的天气来到梅雨潭边,也是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

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我们也是写作的人,却没有任何描述的冲动,“眼前有景道不得",我们能描述的,

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

瓯海,或者说温州,古时名为永嘉。永嘉太守中,出了个谢灵运,“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

嘉。”提起谢灵运,得先说说他曾祖辈的谢安。

谢安是个天才,故事很多。谢安年少时,风采神态清秀明达,青年时期风流倜傥,名闻天下,他醉心

于与当时的名士、名僧交游,寄情山水,吟诗弄文,酷爱清谈。曲水流觞这种雅宴,于他们是日常,于历

史就是传奇。谢安40岁前没认真当过官,40岁时谢氏一门日渐式微,他才萌生了出仕的意愿。

谢安才华横溢,名满江湖,当官也当得风生水起。著名的溯水之战,全靠他运筹帷幄,以7万兵力打

败苻坚的15万大军。捷报传来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看一眼捷报,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客人追问,

才淡淡一句:“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肥水一战,谢安名垂千古。他多年隐居东山,甫一出

世,便是惊世骇俗。

谢安的侄子谢玄,当年是祀水之战的重要指挥者;谢安是后台,谢玄等人是前锋。谢玄的孙子是谢灵

运。谢灵运小时候跟谢安一样,聪慧过人,家底丰足,人脉深厚。他也和谢安一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