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思想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思想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思想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思想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授课老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三、学法和教法分析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关东文化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

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闽南文化、闽台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过程与方法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②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③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六、【教学方法与手段】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多媒体展示七、教学过程【创境激趣——关注文化现象】(引言)欣赏中国风歌曲《龙文》思考:从歌词中你能看出哪些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中国书法、诗词、琴棋书画、神话传说、饮食文化、茶文化、江南水乡文化)[导入新课]对,博大精深,这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第六课第二框题——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引思明理——领悟文化观点】[引导过渡]说起中华文化,你对中华文化又知之多少呢?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环节——[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知多少】我们是海外华侨出资兴建的,去年盛大举办了60周年校庆活动。假如海外华侨来我校参观很想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你会向他介绍些什么呢?[学生展示]学生依据所见所闻所知进行展示交流[教师过渡]同学们介绍的很广泛,主要涉及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传统思想等几个方面,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粹,也是世界文化的奇观,那同学们说这些外国有吗?没有。对,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它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上,即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板书: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教师过渡]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突出表现,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共同印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板书:1、文学艺术[教师过渡]中华文化,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吸引住世界的目光。从瑰丽的远古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起彼伏,高潮迭起,绵延数千年。让我们一起品读古典诗词,共同领略诗中的独特意境,深刻领悟诗人的情感世界。[课件展示]品读古诗词老师选取了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两篇作品,请同学们结合语文知识[问题探究]试比较李清照早期和晚期作品在意境上有何变化?李清照和辛弃疾的作品在风格和情感上有何不同?[学生活动]从二者的对比中你总结出中国文学艺术有何特点?作用怎样?[课件展示](1)特点:(2)作用:[老师总结]两位词人的作品,风格不同,情感厚重,内涵丰富。正是这品味,成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可以很自豪地说,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引导过渡]如果说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板书:2、科学技术[课件展示]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做过这样的统计——《中国科技》图表数据[教师总结]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处于怎样的地位?对,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下面让我们通过一项古代科技成就,共同感受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课件展示]:董必武诗词《观都江堰》[学生活动]学生依据诗词判断所描述的是我国哪项科技成就?[播放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科技生态工程:都江堰[合作学习]探秘都江堰,总结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作用,感受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学生总结]归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作用。[教师总结]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彰显着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创造力。(幻灯片展示)(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1.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引导过渡](展示地图)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文化是有差异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让我们进入第二环节——板书、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情景设置]【带我去旅行】假如这位海外华侨很想到中国的一些地方旅行,你会推荐他去哪儿?为什么?[学生交流]蒙古草原、西部高原、东北地区、江南水乡等。[课件展示]依据诗词,判断其所描写的特色地域是哪里?[交流讨论]咱们都是山东人,那同学们能体会到在我们山东人身上都有哪些特点?(淳朴厚道、与人为善、任劳任怨、顾大局、重实干)因此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基本内涵: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引导过渡]除了齐鲁文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地域文化?(吴越文化、滇黔文化、关东文化等)其中最具诗情画意的便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烟雨江南了。[课件展示]欣赏视频《在水一方》[学生交流]同学们说江南美不美?请你用几个关键词描述江南水乡文化的特点。[课件展示]齐鲁文化: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水乡文化:江湖纵横、清秀圆润、古朴淡雅、庭院深深、水韵唯美[问题探究]请同学们结合齐鲁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差异上的对比进一步思考造成区域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老师总结]不同区域文化各有差异,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也彰显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各有差异,但他们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回答](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师强调]注意是渐趋融合而不是完全趋同。[引导过渡]各区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情景设置]【领略民族瑰宝】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假如这位朋友还想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你最想介绍的是哪个民族及其文化?[学生活动]展示交流学习小组所搜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板书、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教师点拨]同学们的讨论非常积极和深入,哪些同学起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探究成果?这些同学的回答让我们明确了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进一步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过渡]56个民族56朵花,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譬如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字,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三大英雄史诗的……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合作探究]1.面对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经典,你有什么感悟?2.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为什么能够共生共存?[学生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生代表展示成果(3位同学)[教师点拨]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1)中华文化同根同源同心,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2)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3)各族人民拥有着对中华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民族凝聚力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引导过渡]通过第六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再次品读经典,从中寻找答案。[课件展示]从中感悟包容性的经典名句[学生活动]品读经典,感悟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师点拨]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为包容,中华文化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那什么是包容性?它又有何意义呢?[学生回答]结合教材回答包容性的含义和意义。[引导过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也是我们前行的力量,它深深地流淌在我们中国人民的血脉中。[课件展示]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问题探究]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又在哪里呢?[学生回答]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中华儿女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教师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这种力量的支撑,它使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有底气,这种底气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彰显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所以,我们要大力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课小结]学生总结。教师点拨提升。[教师升华]学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老师颇有感触,赋诗一首与同学们共勉。[情感升华]师生共读自赋诗词《文化复兴》中华文化五千载,博大精深满园春。独领风骚数百年,文艺科技俱超群。区域文化显特色,民族瑰宝共长存。绵延不绝缘何故?兼收并蓄存异同。吾辈自当荷重任,继往开来铸丹青![体验导行]------解决文化问题布置课后实践作业1、搜集资料,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主题做一期手抄报交流展示。2、自觉传承中华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板书设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1、文学艺术2、科学技术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1.成因2.关系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1.关系2.意义3.包容性4.中华文化的力量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效果分析一、教学设计效果分析1.本节课采用“三部曲”教学模式,“[创境激趣]------关注文化现象”“[引思明理]------领悟文化观点”“[体验导行]------解决文化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思路清晰,很有文化味道。2.一案到底,其他案例作为辅助。一案到底教学贯穿课堂使课堂思路清晰,一气呵成。案例选取带领来本校参加60周年校庆的外国友人如何更好的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切入点并贯穿课堂,情景设置接地气,问题设计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其他案例作为辅助,弥补一案到底教学法单薄的弊端。3.学生刚期中考试复习结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迁移文化生活一二单元有关知识,既巩固了以前所学,又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4.本节课通过两个预设问题处理课本中的重难点,尤其是第二个关于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问题,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以及要注意的问题。5.用带领外国友人浏览中华文化贯穿本堂课,分为三个环节:中华文化知多少、带我去旅行、领略民族瑰宝,通过品读古诗词、探秘都江堰等具体情景提升理论的高度、深度,争取上出文化生活的“文化味”。本节课依据课程标准,体现新课改理念,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与要求。二、课堂实施效果分析1.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很好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师生互动较好,学生积极踊跃回答问题。2.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很好实现预设,本节课通过两个预设问题处理课本中的重难点,尤其是第三个关于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问题,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以及要注意的问题。3.学生基础知识理解很好,并且能够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三、课件制作效果分析1.课件制作服从服务课堂教学的理念,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统一。课件中有视频、图片、古典诗词等大量内容,争取做到内涵丰富,形式多样。2.课件采用超级链接帮助学生回顾前面呈现的内容,采用插入视频等技术有效实现教学。3.课件画面清晰,色彩搭配美观,同时课件的制作很好体现本节课内容,特别是古典诗词和国学经典的引入使课堂富有浓厚的文化生活味道。四、录课效果分析1.本录课视频采用多机位自动录制和多文件相结合的模式,多镜头切换,整体呈现与局部对焦有机结合。2.录课视频画面清晰,声音,没有杂音。呈现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过程完整。并进行适当的后期剪辑处理,在适当环节插入教学资源呈现画面,保证资源呈现画面清晰。教材分析1、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

基本要求知道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把握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形成的因素及发展的态势了解我国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贡献发展要求分析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而形成的道理。说明1、不作拓展的内容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2、不作要求的内容我国各地区文化的区域特征2、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第二课时。第六课包括两个框题。本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既是对第六课中华文化内容的一个诠释,又是对上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一种深化,在第六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本框,要在人类和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探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内涵、独特的特点。3.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本框题分为三个目。(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观评记录(一)张锡海老师评课1.本节课采用“三部曲”教学模式,“[创境激趣]------关注文化现象”“[引思明理]------领悟文化观点”“[体验导行]------解决文化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思路清晰,很有文化味道。2.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师生互动较好,学生积极踊跃回答问题。3.学生刚期中考试复习结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迁移文化生活一二单元有关知识,既巩固了以前所学,又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4.用带领外国友人浏览中华文化贯穿本堂课,分为三个环节:中华文化知多少、带我去旅行、领略民族瑰宝,通过品读古诗词、探秘都江堰等具体情景提升理论的高度、深度,争取上出文化生活的“文化味”。本节课依据课程标准,体现新课改理念,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与要求。5.教师个性魅力的展示有待加强教师在本堂课中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在情感升华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感染力还需继续加强。(二)田秀梅老师评课1.温故而知新,新旧知识实现了有机衔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复习期中考试范围的有关内容,在不断地复习中增强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理解。2.预设与生成较好。本节课通过两个预设问题处理课本中的重难点,尤其是第二个关于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问题,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二者的关系以及要注意的问题。3.课件制作精美,采用超链接等结束很好呈现课堂内容,实现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三)陈仁亮老师评课1.课前准备充分:教师课前准备充分,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情;认真查找典型的和最新的资料,补充课堂的教学。用带领外国友人浏览中华文化事例贯穿本堂课;用带领外国友人浏览中华文化贯穿本堂课,分为三个环节:中华文化知多少、带我去旅行、领略民族瑰宝,通过品读古诗词、探秘都江堰等具体情景提升理论的高度、深度,争取上出文化生活的“文化味”。本节课依据课程标准,体现新课改理念,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与要求。2.“文化味”。本节课运用品读古诗词、探秘都江堰、领略魅族瑰宝等环节提升理论的高度、深度,争取上出文化生活的“文化味”。3.需要继续挖掘学生资源。本节课中学生在带领外国友人领略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大量的资源可以在后面的授课过程中可以继续运用,本节课仅仅把学生的资源作为导入新课内容学要进一步挖掘。(四)崔鹏老师评课1.课件设计突出文化的氛围和文化的味道,符合模块特点。2.教学环节设计环环紧扣,力求实现生活逻辑与思维逻辑的有机结合。3.选材丰富,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贴近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历史知识的依托,有对社会发展现状的反思,教育意义显著,引导学生深层思考,关注情感升华。4.问题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活动设计具体、可操作性强,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5.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

1.在论及中国的“四大发明”时,鲁迅曾说过: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其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鲁迅的话对今天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启示是①科技交流不利于提升本国的实力

②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③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④要弘扬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B。外国人把这些发明运用于实际,促进社会的发展,②入选;而中国人却将这些发明用于迷信活动,④入选;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交流有利于提升本国实力,①观点错误;③不符合题意。

2.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赏月和吃月饼。但中国各地中秋节的过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南京人中秋除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等。这表明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④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中国各地中秋节过法的多种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材料未体现。

3.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具有的特点是①辉煌悠久的历史

②实用性和整体性

③鲜明独特的风格

④博大精深的气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②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征,④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与题意不符。①③符合题意,故选C。

4.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理解正确的是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

[解析]选A。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表述的,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目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目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5.千余年来,孔老夫子的智慧光芒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心灵。他提出“和而不同”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包容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

[解析]选A。包容性指中华文化能够处理好与外民族文化的关系,做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和而不同正说明了这一点;和而不同的观点与阶级性无关,B项错误;民族性是指中华文化独具、外域文化没有的特点,C项错误;中国幅员辽阔,56个民族文化给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带来了很大影响,但这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选。

6.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融合,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相互融合

[解析]选C。京剧是由多种戏曲交融而成,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项正确;京剧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多”到“一”的过程,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关于京剧的形成过程,主要强调了对多种戏曲的吸收、借鉴,B项与题意无关;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7.岭南文化能与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和睦相处,而且敢于和善于同异质文化进行直接嫁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流派。岭南文化独特的文化流派的形成过程表明A.岭南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不同民族的文化逐渐走向同一

C.岭南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和睦相处[解析]选C。和睦相处”“直接嫁接”等信息体现了岭南文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因此C符合题意。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在“走向同一”上;D不符合事实。

8.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黄河流域80万平方千米,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千米,而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流域加起来的面积也只是中国的1/15。所以,气魄、宏伟的统一文明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由此可见①中华文化就是中华文明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④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严格意义上讲“文化”不等于“文明”,①错误。③“一直”表述错误。“气魄、宏伟”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统一”体现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④正确。

9.汉语言文字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并成为中华民族通用语言,重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字吸收了许多词汇。而这些词汇又多源于少数民族语言。例如,“胡同”来自于蒙古语,“妞儿”来自于满语,许多民族乐器在汉语称谓上也多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谐音。这说明A.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首先是语言文字的交融

B.汉语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特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推广普通话有助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D.不同民族的语言融合可以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解析]选B。A不符合客观情况;推广普通话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是两回事,C不选;D错在“消除”。故选B。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至今为众人所喜爱。从唐诗到宋词,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这表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①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②具有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③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④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选D。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故①与题意不符。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故④与题意不符,②③符合题意。

11.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这说明A.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B.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整体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C.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古代就大放异彩

D.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选B。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从题干中“天人合一”“就地取材”“功能齐全实用”等信息,可以看出B项符合题意。

12.朱炳仁先生在《云彩》中写道:天上一抱云彩/信步舒卷/你剪我裁/相际洒人间/你落西湖三潭/我去日月双潭/西岸东岸/三潭双潭/你是汪伦/我是李白/知我深浅/懂你甘甜/西湖潭印月/日月湖印潭/你我同是/天上一抱云彩。这首诗①表达了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

②表明两岸同胞对同根文明和文化的认同

③表明两岸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优秀的文化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A。由“你我同是/天上一抱云彩”可知,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你是汪伦/我是李白/知我深浅/懂你甘甜”表明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故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④在材料中未体现。二、非选择题

13.近年来,汉语词汇“走出去”日益激增,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词语Confucius(孔子)、Laozi(老子)已进入到英语的日常词汇中,“kongfu(功夫)、Tai

Chi(太极)”等词更是随着中国功夫电影的传播而广为人知。汉语在进化中也不断“引进来”,引入了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出现了诸如GDP、卡拉OK甚至3G、AA制、GB(国家标准)等由拉丁字母(包括汉语拼音字母)等构成的字母词,使得汉语更具生机和活力。运用“文化交流”和“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说明汉语词汇“引进来”、“走出去”的积极意义。

[答案]

①汉语词汇“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这种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②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汉语在进化中引入了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汉语的包容性,使得汉语更具生机和活力,也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课后反思教学需要经常反思,及时反思,在反思中寻找不足,在反思中不断提升。众人拾柴火焰高,首先感谢组里老师们的帮助与指导。下面首先对本节课的收获进行一下分析:(一)课前准备充分:第一,要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情。只有准确地分析材情和学情,才能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才能更准确地选取材料、设计问题,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第二,本节课采用“三部曲”教学模式,“[创境激趣]------关注文化现象”“[引思明理]------领悟文化观点”“[体验导行]------解决文化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努力上出文化生活的“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