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沥二纵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横沥二纵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横沥二纵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横沥二纵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横沥二纵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施工图设计说明施-路102一、工程概况1.1项目概况横沥二纵路工程位于广州南沙区横沥工业园区,横沥镇工业园区位于南沙开发区的中、西部,珠江洪奇沥水道东侧,临近珠江八大出海口之洪奇门,与中山化工区隔江相望。场地分布在群结村、太阳升村、冯马三村之间,万环西路以西,洪奇沥大桥两侧,本项目是南沙区中、西部组团内重要的配套道路。横沥二纵路道路全长2422.106m,本次工程为甩项工程,设计桩号范围为K0+415-K0+520、K1+740-K1+860路段,含两座桥梁。道路红线宽度为20m,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内容包括:(1)道路工程(2)桥梁工程(3)排水工程(4)交通工程(5)照明工程本次施工图设计文件共分六册:第一册:道路工程第二册:桥梁工程第三册:排水工程第四册:交通工程第五册:照明工程本册为第一册:道路工程1.2设计依据及相关批复文件(1)1:500电子版地形图、地下管线探测资料及勘察报告(2)《广州南沙开发区横沥工业园配套道路工程勘察设计中标通知书》(3)《关于横沥二纵路工程规划设计条件的复函》穗规南函【2016】542号(4)关于同意《广州南沙开发区横沥工业园(汽配园C区)配套道路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复函穗国土规划业务函【2017】2号1.3规范及标准(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2)《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3)《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4)《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6)《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7)《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9)《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10)《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11)《广州市城市道路永久性材料运用规定》2014年10月(1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13)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15-38-2005(14)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16(15)《广州南沙新区市政基础设施设计指引》(16)《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7)《复合地基技术规范》GB/T50783-2012(18)其他现行规范及标准1.4对施工图专家意见执行情况补充项目的现场情况,落实已施工部分的工程情况,做好与已施工部分的衔接。回复:本项目在2007年已进行施工,本次因道路线路及规模发生变化,故本次以变更的形式出施工图,未进行初步设计评审;已落实已施工部分的工程情况,并做好了与已施工部分的衔接。补充航道、水务、各管线单位的批复意见。回复:本项目为变更设计,按原设计相关批复执行。建议完善横沥二纵路与番中公路的交叉口设计,设置渠化,保证番中公路的交通顺畅。回复:2016年已与规划部门衔接,番中公路改造工程正在进行,道路升级改造后道路红线宽度将由原道路16m宽增加为60m宽,故本次不考虑设置渠化。(4)全线未见公交车站设计,建议核对完善。回复:本项目在2007年已进行施工,原设计无公交车站设计,遵从原设计的方案,故本次未考虑设置公交车站。完善现有河堤路的连接设计。回复:已进行完善设计。进一步完善软基处理设计,细化桥头、与现有道路衔接的过渡段设计,处理好软基处理与现有管线的关系,明确搅拌桩应优先保证雨污水管道基础的处理。回复:已进行软基处理设计优化。完善交通工程标志版面设计,无信号灯控制的路口补充注意人行标志和人行预告标识。回复:已完善,无信号灯控制的路口已补充注意人行标志和人行预告标识。为确保人行和行车安全,建议部分人流量和车流量较大的路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回复:原设计未考虑设置交通信号灯,且各较大交叉路口均不在本设计范围,为遵从原设计,故本次不考虑设置信号灯控制系统。细化完善番中公路临时疏解方案。回复:已完善。二、总体设计原则与技术标准2.1总体设计原则设计遵照景观优美、安全适用、服务社会、尊重现实、整体协调、经济美观、自然和谐、生态环保等原则,结合本项目特点精心做好总体设计。(1)充分吸收广州市及南沙区内的城市道路的成功经验,认真做好道路及相关配套工程的方案比选,优质的设计将为优质的工程打下基础。(2)按照规划设计要点,结合现状周边环境,综合分析本工程与区域路网结构的关系科学合理的设计道路通行能力充分发挥路网的交通功能使道路和城市路网建设有较好的衔接。(3)充分调查道路沿线的各种现状情况充分结合原有地形地貌,尽量保存现有管线同时道路设计还应充分考虑道路沿线、甚至整个区域的远期规划目标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基础支持。(4)路线交叉工程应以路网规划为依据,合理选取各种设计参数,尽量减少拆迁和征地。(5)注意环境保护和景观效果,设计出高质量的人文景观和环境景观反映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体现出现代气息。(6)道路雨水排放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道路沿线河涌情况并结合河涌规划情况减少管线起点至河涌的排水距离,减低施工难度,减少投资。(7)积极协调与其他工程建设的关系,使地下管网、河道、相交道路等总体系统协调、配套,形成完整的综合体系。(8)充分考虑各种管线的设计,结合现状道路上既有的管线,认真研究和分析道路沿线给、雨、污水系统及电力、电信规划,设计合理的管线横断面综合布置。(9)加强科学研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10)注重设计与施工的协调性,做好施工期间的交通疏解方案设计与措施,减少项目建设期间对沿线区域居民的出行及生活影响,减少对社会的负面影响。2.2技术标准与指标综合考虑交通预测、道路等级与功能以及地形条件等因素,确定项目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主要技术标准表(二纵路)序号技术指标名称单位实际采用的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支路2设计速度km/h303基本车道数条双向4车道4停车视距m305交通量达到饱和设计年限年156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圆曲线半径m10057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无8最大纵坡%1.2429最小纵坡%0.6210纵坡最小坡长m11011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230012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350013标准车道宽度m3.514竖曲线最小长度m10015路面结构类型沥青路面16路面设计轴载kNBZZ-10017桥涵设计荷载m城—A级18抗震设防标准按地震基本烈度7度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0.10g三、工程现状及沿线自然地理概况3.1、地形地貌场地位于广州南沙开发区横沥镇,属珠江三角洲冲积、淤积平原地貌,工程场地内现主要以农田、菜地为主,部分路段建有鱼塘。地势平坦开阔,地面高程一般为4.10~5.30m,河涌、沟渠纵横交错,水系发育,交通不便。居民均分布在河涌的河堤上。3.2、气象广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具有温和和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广州市平均气温20.8℃,最高气温38.7℃,最低气温0℃。一月平均气温12.9℃,七月平均气温28.2℃,年平均降雨量1227mm,日最大降雨量284.9mm。广州属季风气候,风向及风速随季节变化。夏季多偏南风,温暖潮湿,冬季多偏北风,干燥寒冷。风速变化较大,变幅一般在1.3~10m/s之间,夏秋季节偶受台风侵袭。3.3、地质条件(1)地形岩性根据1/200000《区域地质图》及勘探资料,工程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mc)海滨相沉积层和第四系上更新统(Q3mc)海滨相沉积层、第四系风化残积层(Qel)及下伏燕山三期(r52(3))花岗岩,在勘探深度内地层由新至老为:(1)第四系全新统(Q4mc)①-1耕植土:褐色、由粘土及少量粉砂组成,软塑,含少植物根茎,层厚0.7~0.8m。①-2灰色、灰黑色淤泥质粘土,夹簿层粉细砂、细砂,下部夹中粗砂。稍密,饱和—富水,呈软塑状态,层厚6.3~8.8m。①-3淤泥:灰色、灰黑色淤泥,含大量粉细砂或呈互层状,流塑,层厚为6.4~12.8m。①-4粉砂、细砂、中砂:灰白色,含大量淤泥或与淤泥互层,层厚为4.2~13.5m。(2)第四系上更新统(Q3mc)②-1淤泥质粘土:灰色、灰黑色,含大量粉细砂,软塑,层厚为2.6~11.3m。②-2粉砂、细砂、中砂:灰色、灰黑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级配差,分选性较好,局部夹薄层淤泥,层厚为4.4~16.9m。②-3砾砂:黄褐色、灰白色,含大量粗砂及砾石,呈次园及次棱角状,粒径一般为1×2㎝,级配良好,分选性差,呈中密状态。层厚为2.9m(仅在zk4见到)。(3)第四系残积层由燕山三期花岗岩原地风化而成,褐黄色、灰白色,含少量粉细砂,稍湿,硬塑,仅在zk4见到,层厚为2.9m。燕山三期花岗岩(r52(3)):④-1燕山三期花岗岩全风化层:褐色、灰色,岩芯呈坚硬土柱状,野外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介于30~50击之间,层厚为2.2—2.4m。④-2燕山三期花岗岩强风化层:灰色、灰绿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野外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大于50击,岩芯上部呈半岩半土状,下部呈碎块状。层厚为5.0~5.5m④-3燕山三期中等风化花岗岩:灰色、麻灰色、肉红色花岗岩,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成分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组成,岩芯呈块状或短柱状。揭露层厚为3.1~3.2m。(2)地下水工程区内位于万顷沙横沥镇,河涌、沟渠以水闸等与洪奇沥水道连接,地下水与海水联系紧密,并受潮汐影响较大,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中的孔隙潜水和孔隙微承压水。孔隙潜水:主要赋存在第四系全新统的松散层中淤泥质粘土、淤泥,粉砂细砂、中砂层中,迳流条件差,水交替循环能力较弱,局部尚属上层滞水性质,水量较丰富,水动态受季节和潮汐变化较大,受大气降水和海水侧向补给,地下水埋深一般距地表0.6~1.5m,雨季或潮汐季节地下水位埋藏更浅。孔隙微承压水:主要赋存在第四系上更新统的松散层中的粉砂、细砂、中砂层中,含水量比较稳定,水量较丰富,涉及范围大,受岩性控制,形成多层承压水。承压水层顶板埋深一般大于19.7m,对公路路基的稳定影响不大。(3)场地地震基本烈度工程区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划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s,对应地震烈度为Ⅶ度。

四、道路工程设计4.1道路线形与平面设计横沥二纵路工程位于广州南沙区横沥工业园区,横沥镇工业园区位于南沙开发区的中、西部,珠江洪奇沥水道东侧,临近珠江八大出海口之洪奇门,与中山化工区隔江相望。场地分布在群结村、太阳升村、冯马三村之间,万环西路以西,洪奇沥大桥两侧。本项目是南沙区中、西部组团内重要的配套道路。横沥二纵路西起于横沥四横路,东止于规划六路,道路全长2422.106m,为城市支路,本次设计桩号范围为K0+415-K0+520、K1+740-K1+860路段,道路红线宽度为20m,双向四车道。横沥二纵路全线需跨二涌、三涌,故本次设置两座中桥分别为:K0+469中桥(2×25m)、K1+802.5中桥(3×20m)。道路全线地势平坦,起伏不大,现状周边主要为住宅农田、村庄、鱼塘及农地,周边有部分房屋及鱼塘需要征拆,。4.2纵断面设计(1)控制性标高①道路最低标高控制:最低标高不得低于6.5m.(穗规南函(2014)689号)②与在建道路横沥四横路的标高(7.667m)相衔接及各相交道路的控指标高及区域规划场地平整标高。③填挖方控制,设计在满足功能要求前提下,结合现状地势,减少填挖量。④按城市道路的高标准设计,采用较缓的纵坡值和较大的竖曲线长度,减少道路纵坡起伏,尽量做到平缓、顺畅、行车舒适。⑤全线交叉口高程根据广州南沙新区横沥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确定,交叉口位置的道路设计标高以交叉口竖向设计为准。4.3横断面设计2.5m(人行道)+1.5m(树池)+2.5m(临时停车带)+7m(机动车道)+2.5m(临时停车带)+1.5m(树池)+2.5m(人行道)=20m。4.5路基工程设计4.5.1筑路材料本项目填方高度普遍在5米以下,路基填料采用中细砂填筑,同时采用60cm粘性土封顶及120cm的包边土。路基陆地段先清表0.3米。路基水塘和河涌段先清浮淤0.8米,再回填0.8米厚的中细砂。开挖出现淤泥、淤泥质土等软弱土基,严禁用于道路任何部位的填筑。4.5.2填方基底处理(1)当地基顶面存在滞水时,应根据积水深度及水下淤泥层的范围和厚度,采取排水疏干、挖除淤泥等处理措施。(2)当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宜小于2.0m,并应设置2%的反坡向。(3)地基表层应碾压密实。在一般土质地段,压实度不应小于90%。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应将地基表层土进行超挖并分层回填压实,压实度按“零填及挖方路基”的规定值。4.5.3路基边坡及防护(1)边坡坡率填方边坡坡率:道路全线填方高度均小于5m,坡度采用1:1.5。挖方边坡坡率:沿线有局部路段由少量挖方,坡度采用1:1.5。(2)边坡防护①本项目填方路段均小于5m,因此坡面采用植草的防护方案,植草应以当地常用及易于生长的台湾草。②局部挖方路段,坡面采用植草防护,植草应以当地常用及易于生长的台湾草。③过河塘段路基,临河、鱼塘路基受水流冲刷的路段,采用浆砌片石护坡。水面上0.5m以下部分采用浆砌片石护坡,坡脚设置深基础,水面上0.5m以上部分采用植草防护。(3)路基排水——道路沿线基本上是农地区域,需设置排水明沟将路基坡面雨水排入自然沟渠,因此,在填方路段坡脚设置了排水沟。排水沟每隔300米~400米排入现状水系。道路上设置横过道路的临时排水管。(4)水塘填方路基设计水塘路段先清淤0.8m后,再回填中细砂至水面标高以上0.5米,振动压实后,再回填路基填土,边坡坡度为1:1.5。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基范围内管道沟槽回填土的压实度应不低于路基一般地段的填方要求;挖方路段开挖后应保证路基的压实度(若达不到,则应采取超挖回填等措施)。本工程填方量较大,路基填料采用中细砂填筑,同时采用60cm粘性土封顶及120cm的包边土。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应符合下表要求。路基压实度及最小强度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0~30≥9210下路床30~80≥9210上路堤80~150≥9115下路堤>150≥9015零填方及挖方路堑0~30≥921030~80-10道路使用的路基必须做到密实、均匀、稳定;路槽底面土基应保持中湿状态,其车行道土基设计回弹模量不少于30Mpa。人行道位置压实度不小于90%。4.5.5新旧路基衔接处理道路K1+126处为已建道路(番中公路),因此,新旧路基衔接处采用挖台阶的处理方法,台阶宽2米,向里倾斜坡度为2%。路堤填筑工程中,于每级台阶上铺设一层长5.0米双向土工格栅,并用长30cm锚钉将双向土工格栅锚固在台阶上,锚钉纵向间距1.0米。双向土工格栅技术要求几何要求指标每延米纵向拉伸屈服力.KN/m30每延米横向拉伸屈服力.KN/m≥30纵向屈服伸长率.%≤13横向屈服伸长率.%≤16纵向2%伸长率时的拉伸力KN/m≥11横向2%伸长率时的拉伸力.KN/m≥13纵向5%伸长率时的拉伸力KN/m≥15横向5%伸长率时的拉伸力KN/m≥15`4.6软弱地基处理工程(1)设计参数①容许工后沉降桥台与路堤相邻处≤200mm,涵洞或涵洞式通道处≤300mm,一般路段≤500mm。②工后基准期为路面设计年限。③稳定验算和沉降计算按成层地基进行。路堤整体抗剪稳定验算采用圆弧条分法,稳定安全系数采用有效固结应力法计算。(2)软基处理根据本项目的地质钻探资料可知,场地地下软土厚度在15m~30m左右,本项目路基主要为填方,如果直接在原地面填筑路基土,其工后沉降不能满足规范的要求,因此,必须经过软基处理后才能进行路基土的填筑。原设计机动车道及管道下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处理,人行道及放坡范围采用袋装砂井进行处理。根据业主的工期要求,本项目计划于2017年底建成通车,因此取消原设计的袋装砂井,道路全线均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处理。①一般路段水泥搅拌桩按正方形布置,桩径为50cm,桩间距1.4m,单桩承载力不小于90KN,复合地基承载力不小于90KPa。②二涌桥头两端采用30m过渡段,三涌桥及番中公路衔接路段采用20m过渡段,过渡段水泥搅拌桩按正方形布置,桩径为50cm,桩间距为1.2m,单桩承载力不小于90KN,复合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00KPa。③水泥搅拌桩顶设置0.3m的级配碎石垫层,并铺设一层双向土工格栅。④要求搅拌桩端部应穿过软土层,并进入下卧砂层或粘土层0.5m以上,当软土层底面埋深超过15米时,桩长按15米控制。⑤水泥搅拌桩选用32.5号复合硅酸盐水泥。水泥掺入量应从现场取土根据设计要求28天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大于等于0.94MPa进行试配确定,一般应控制在17%左右,建议水泥用量不小于60Kg/m。⑥实施前需经成桩实验以确定适用性,试打确定实际的掺粉量。桩体完工后,经检测合格后方能进行填土。位于雨污水管和检查井位置的水泥搅拌桩在基底以上部分空搅。(3)质量检测搅拌桩的检验标准请严格按照《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规范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检测工作的通知》(穗建质〔2016〕926号)的要求执行。4.7路面结构设计本项目道路规划为城市支路,设计行车速度为30km/h。路面设计年限10年,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交通等级为中等交通。路面结构设计参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及相关规范,针对本项目的特点,本项目采用沥青砼路面,上面层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路面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8.4(0.01mm),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LS=279~300(0.01mm)。(1)沥青混凝土新建车行道路面结构:上面层:4cm改性沥青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Ⅰ机械喷洒道路用乳化沥青粘油层(PC-3)0.3~0.6L/m2下面层:8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Ⅰ机械喷洒道路用乳化沥青透油层(PC-2)0.7~1.5L/m2基层:30cm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分2层施工)底基层:15cm4%水泥稳定石屑(3)人行道路面结构5cm彩色混凝土面砖2cm(M7.5)水泥砂浆调平层15cm4%水泥稳定石屑基层压实土基(压实度≥95%)树池压条及侧平石材料选用混凝土材质,大样见路面结构图。盲道砖采用30×30×5cm中黄色混凝土砖。混凝土材质抗压强度Cc40,抗折强度不小于Cf4.0,防滑等级为R3,相应防滑性能指标BPN≥65,耐磨度≥1.5%,吸水率≤8%。小半径的路口、转弯位及侧石应加工成弧线安装;路缘石如需避让井盖等障碍物时,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用成品特制路缘石进行安装,避免使用标准缘石拼接。靠近人行道平石的横坡与路面横坡方向一致,坡度是路面横坡2倍,一般为4%。4.8附属设施设计4.8.1人行道及人行过街设施道路两侧分别设有人行道,在交叉口及规划路口处均设置人行横道,详见平面设计图。按照道路两侧土地利用情况和现状人流特点,设置人行过街设施,平交口设置人行斑马线,斑马线宽度5米,人行道上设置连续的导盲带。在交叉口人行横道对应的人行道及被路缘石隔断的人行道上设置无障碍通道。4.8.2无障碍设施(1)关于缘石坡道的铺设①城市道路过街路口及交叉路口与人行横道对应的缘石坡道应采用全宽式单面缘石坡道,坡度不得大于1/20。②在人行道中段的缘石坡道,有条件的可采用全宽式单面缘石坡道,如条件限制可采用扇形坡道,坡度不得大于1/20。(2)关于人行道上盲道的铺设①盲道的铺设应连续贯通,在人行道拐弯处应顺弯道弧位铺设。渠化岛上人行道位置必须铺设盲道。②盲道行进方向遇到与地面平齐的井盖,可在井盖前后对称铺设4-6块提示盲道砖,不必绕开井盖。但如果遇高出地面的井盖或其他障碍物则应绕道铺设。③盲道铺至缘石坡道口或梯级时,应距离坡道底边300~600mm处铺设与坡道口或梯道口长对应的宽300mm的提示盲道。④盲道行进方向如遇叉道需铺设盲道的,应在交叉位置按不同方向各铺3-4块提示盲道砖,如行进盲道是并排铺设盲道砖的,则需相应增加铺设提示盲道,在盲道的终止位置也需铺设提示盲道。⑤人行道上设置的公交车站应在站亭前候车位置铺设提示盲道,并与行进盲道连接。盲道砖应按规范要求采用的块材,颜色为中黄色。五、路面材料要求(1)沥青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附录A,本区的气候分区属1-4区,即夏炎热冬温区,沥青选用符合“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标准”的A级70号沥青。沥青砼上、下面层所用的沥青都必须符合“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其中上面层所用沥青为SBS类Ⅰ-D型改性沥青,基质沥青标号为A级70号,改性沥青采用成品改性沥青。下面层用普通沥青,标号为A级70号。①沥青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指标70号A级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0.1mm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T060660℃动力粘度Pa.s不小于180T062010℃延度cm不小于15T060515℃延度cm不小于100T0605含蜡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密度(15℃)g/cm3实测记录T0603TFOT(或RTFOT)后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09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cm不小于6T0605②改性沥青改性沥青采用成品SBS改性沥青。改性沥青的质量应符合下表的技术要求。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指标SBS类试验方法针入度(25℃,5s,100g)dmm40~60T0604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T0604延度(5℃,5cm/min)cm不小于20T0605软化点TR&B℃不小于60T0606运动粘度(135℃)Pa.s不大于3T0625T0619闪点℃不小于23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T0662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0661③透层沥青、粘层沥青和封层沥青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施工完后应浇洒透层沥青和封层沥青,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沥青层间,及路缘石、雨水口、检查井等构造物与新铺沥青混合料接触的侧面必须喷洒粘层油。透层沥青采用阳离子乳化PC-2沥青。粘层沥青采用阳离子乳化PC-3沥青。透层沥青的各项指标应符合规范要求。透层油深入基层的深度不宜小于5mm。透层沥青和粘层沥青施工时必须采用机械化施工。(2)粗集料结合当地原材料情况,拟选用碎石集料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粗集料,其应满足下表所示的技术要求。沥青混合料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中、下面层用集料上面层用集料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422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028T0317表现相对密度不小于g/cm32.52.6T0304吸水率不大于%3.02.0T0304坚固性不大于%1212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181520101218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0.8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53T0320磨光值PSV4242T03211个破碎面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90%80%100%90%T0346沥青粘附性4级5级T0616(3)细集料沥青混合料宜采用人工砂(机制砂)作为细集料,其质量要求及规格分别如下:沥青混合料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试验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5T0328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12T0340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3T0333砂当量,不小于%60T0334亚甲蓝值,不小于g/kg25T0349凌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T0345破碎人工砂规格方孔筛mm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4.752.361.180.60.30.150.075机制砂10090~10070~9050~7035~6020~500(4)矿粉填料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矿粉中不能含有泥土和有机物质。使用时要足够干燥以便自由流动并不得成团,塑性指数不应大于4.0。其质量要求应符合下表:沥青料用矿粉的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视密度不小于t/m32.50T0352含水量不大于%1T0103粒度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5~100T0351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T0353塑性指数-<4T0354(5)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集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对于沥青面层,宜选用抗滑、耐磨的玄武岩或辉绿岩。若采用花岗岩,必须添加抗剥落剂。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定量的425级水泥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代替量应通过试验确定。(6)沥青混合料①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压实度上面层不小于98%,中、下不得小于97%,但禁止超过100%。②路面抗滑标准抗滑技术指标年平均降雨量(mm)交工检测指标值横向力系数SFC60构造深度TD(mm)>1000≥54≥0.55③应用于本工程路面铺装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沥青混合料级配要求混合料类型AC-10AC-13AC-16AC-20筛孔(㎜)通过率(%)通过率(%)通过率(%)通过率(%)31.526.510019.010090~10016.010090~10078~9213.210090~10076~9262~809.590~10068~8560~8050~724.7545~7538~6834~6226~452.3630~5824~4020~4816~441.1820~4415~3813~3612~330.613~3210~289~268~240.39~237~207~185~170.156~165~155~144~130.0754~84~84~83~7粗型密集配沥青混凝土的关键性筛孔通过率混合料类型公称最大直径(mm)用以分类的关键性筛孔(mm)粗型密级配名称关键性筛孔通过率(%)AC-109.52.36AC-10F>45AC-1313.22.36AC-13C<40AC-16162.36AC-16C<38AC-20194.75AC-20C<45④配合比设计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应参考上述级配范围,选用实体工程原材料,采用马歇尔实验法进行配合比设计。⑤沥青混合料的技术要求对于沥青路面各沥青结构层,除要求其使用的沥青或改性沥青、矿料等原料应满足规定的要求外,施工单位必须根据设计要求的技术指标,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关于热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以及试拌铺验证的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提供满足设计参数的沥青混合料。路面结构上面层采用AC-13I,下面层AC-20I,马歇尔实验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见下表。对于改性沥青混凝土要求马歇尔实验温度提高10~20℃。同时要求进行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水稳定性性能等实验。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标准试验项目单位技术指标AC-13I、AC-20I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次两面击实75次稳定度KN>8KN空隙率VV%4~6沥青饱和度VFA%65~75流值FLmm1.5~4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技术指标上面层技术要求中下面层技术要求车辙试验动稳定度≥2800(次/mm)≥1000(次/mm)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85(%)≥80(%)冻融劈裂试验的残留稳定度比≥75(%)≥75(%)(7)基层施工要求①基层施工要满足《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G/TF20-2005要求。②雨季施工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勿使水泥和混合料遭雨淋。降雨时应停止施工,但已经摊铺的混合料应尽快碾压密实。③应严格控制基层厚度和高程,其路拱横坡应与面层一致。④水稳基层应采用12t以上的压路机分层碾压,压实厚度满足规范要求。⑤基层中碎石要求压碎值不大于30%。⑥水泥稳定类基层及底基层,其集料的级配范围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水泥稳定类材料集料的级配范围37.531.5199.54.752.360.60.075液限塑限基层10075~9546~7130~5518~409~250~7<25<8底基95~10085~10060~8240~6525~5018~409~250~7<25<8级配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