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感与幸福教育_第1页
控制感与幸福教育_第2页
控制感与幸福教育_第3页
控制感与幸福教育_第4页
控制感与幸福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控制感与幸福教育丁道群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410081认知与人类行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410081

你幸福吗?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调查节目,深入基层对几千名不同各行业的人进行采访,面对的问题都是“你幸福吗?”一时间,“幸福”一词成为媒体热词,也引发了中国人对幸福的思考。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个“每个人都知道其含义,但却无人能够精确定义。康德说:“幸福的概念如此模糊,以致虽然人人都想得到它,但是,却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意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的清楚、条理一贯”,为此,康德只好无奈而富有韧性地将幸福定义为:“幸福”乃是尘世间一个有的存在者一生中所遇到事情都称心合意的那种状况。”究竟什么是幸福?它是一种感觉,一种状况,一种意向,还是一种态度?英语中的幸福多用Happiness,源自形容词Happy,其意为:l、愉快、满意、满足;2、快乐的;3、幸运的;4、恰如其分的、令人满意的。科学、规范化的术语使用的是合成词Well-Being,这个词直译过来就是“良好存在”,是指指健康、快乐的状态,新英汉词典释义为健康、幸福、福利。西方围绕幸福的争论,可以归结为两类:快乐论与实现论。快乐论(hedonic)快乐论(hedonic)幸福论是以“快乐就是幸福”为其核心命题,认为幸福就是快乐的主观心理体验。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困扰。伊壁鸠鲁明确认为:“快乐是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幸福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终极目的仍是得到快乐。”将幸福与肉体的快乐和由此达到的心境密切联系起来。快乐论是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SWB)的哲学基础。在主观幸福感看来,快乐就是幸福。实现论(Eudaimoni)在实现论(Eudaimoni。)看来,幸福是客观的,不以自己主观意志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在很早的时候,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322)就提出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观点,他的理论通常被称为幸福论(eudaemonism)或自我实现论(Self一realizationism),由于他强调幸福是人的一种完善自我的活动,因此,他的幸福论又称为“完善论”。实现论者更为关注自我实现与人生意义。实现论是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WellBeing,PWB)的哲学基础幸福在哪里?(歌词)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啊!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啊!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幸福在哪里朋友我告诉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睡梦里它在辛勤的耕耘中它在知识的宝库里啊!幸福就在你闪光的智慧里啊!幸福就在你闪光的智慧里就在你闪光的智慧里中国文化中的幸福涵义在我国文化中,“幸”的基本涵义是:1、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2、幸福;3、高兴;4、希望(《新华字典》,P546)。“福”的涵义是:l、幸福,跟“祸”相反,2、“福利”,幸福和利益。《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的定义:l、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2、(生活、境遇)称心如意。1989年版的《辞海》将“幸福“定义为“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

中国传统文化对幸福问题的系统探讨,始于春秋中叶以前的《尚福,威用六极》的思想,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传统幸福观的发展,“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富足、健康平安、爱好美德、善终正寝这五方面内容构成了幸福的要素,

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六极的内容则是遭横祸短命夭折、不健康而常抱疾病、多忧愁而不得开心、困乏于财、貌状及丑陋而遭人厌恶、志力懦弱而常抱惊惧之心。由此可见,五福皆是吉祥好事,而六极则皆是穷极恶事。福者,人之所欲,皆向往之;极者,人之所恶,皆畏惧之。重要的特点:一是把福与祸视为综合性概念,福与祸包涵有丰富的内涵,福有五种,祸有六极,五种幸福要素的综合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获得幸福的标准;二是把福与祸放在一起讨论,要认清什么是福,就必须分析祸,从福与祸的比较中寻找幸福的真义;三是把幸福与道德联系起来,将爱好美德看成是幸福的一种表现形式,“攸好德”既体现为个人的品德,同时也是个人获得幸福、避免灾祸的实践路径。心理学对幸福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把快乐定义为幸福,具体来说就是拥有较多的积极情绪,较少的消极情绪和更高的生活满意(Diemer,1999)。而心理幸福感研究者认为,幸福不能等同于快乐,应该从人的发展、自我实现与人生意义的角度进行理解,幸福感是人们与真实的自我谐调一致(Waterman,1993),是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Ryff&Singer,1998,2000),是自主、能力、关系需要的满足(Deci&Ryan,1985,2001)。主观幸福感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生活满意度,令人愉快的情绪和低水平的不愉快的情绪。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①主观性,幸福感的评价完全依赖于个体本人的标准②整体性,它是一种综合评价,是对生活的总体满意感③相对稳定性,幸福感并不随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一个高幸福感的人,心理一定是健康的。(马斯洛的高峰体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更多地体验到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理念:心理健康,不是去关注心理疾病的治疗,而更多关注如何使人过得更幸福!中国人为什么普遍感到焦虑?这世界变化太快,我们失去了控制感!

电梯中的乘客,哪位最有幸福感?控制感(perceivedcontrol)控制感是指个人认为自己能对外部情境和内心感受加以改变和操控的知觉,是对于自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事物结果的判断(E.Skinner,1995)。控制感受到行动者的参照系(referenceframe)、知识和技能、在相似情境中控制或失控的经验以及个体特征和文化信仰的影响,与个人在某一情景中所获得控制的实际水平有所差别。

控制感与心理健康人们生来就带有强烈的控制欲,在他们进入社会之后还是带着同样强烈的控制欲。婴儿很早有独立进食的要求。研究表明,一旦在某个时期失去了控制的能力,人们就会变得郁郁寡欢、茫然无助、悲观绝望,并陷入抑郁的深渊。极端情况下,他们还会因此而死亡。控制感与心理健康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送给当地养老院的老人们一盆室内植物。其中一半老人被告知,这株植物的照料和浇水施肥是由他们控制的(高控制组),而另外一半老人被告知,工作人员会负责这株植物的照管工作(低控制组)。6个月后,低控制组30%的老人去世了,而高控制组只有15%的老人去世。该研究证实了掌握控制权对养老院的老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为什么一些人(尤其是有一定权力的人)退休后(或失去权力后),老的特别快?金钱与控制感的关系金钱概念启动的被试更少对他人施以援手,也更少的向别人请求帮助,同时与新认识的人保持更大的人际距离(Vohs,K.,Mead&Goode,2006)。(金钱使人更孤独还是更愿意孤独?)(为富不仁)金钱在人们发展共情、关心和爱的关系时会有阻碍作用(Zhou&Gao,2008)金钱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效能感、力量感、自信心(Zhou,Feng,He,&Gao,2008)金钱能让人们有能力去操纵社会资源,以使得在无他人帮助情况下,实现自己的目标(Lea&Webley,2006)金钱能减轻人们心理和生理痛苦(Zhou,Vohs&Baumeister,2009)。受到社会排斥或身体疼痛的被试会拥有更多的金钱愿望,而金钱概念启动的被试报告的社会排斥痛苦和实际身体痛苦更少。一、问题的提出有关金钱的理论1、自足理论(self-sufficiencytheory)金钱概念的启动可以使人产生自给自足的状态。该状态不仅会驱使个体有效地达成个人目标,而且还会使自足的个体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对他人感受不敏感,不愿意帮助他人和被他人帮助。2、社会资源理论(moneyassocialresource)金钱之所以能够使人们在不愿意别人帮助的情况下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是因为金钱能够让人们有能力和资源操纵社会系统以得到他们所想要的(Lea&Webley,2006)一、问题的提出一、一、问题的提出3、心理定势理论(mind-settheory)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J.Aaker提出了心理定势理论(mind-settheory)。该理论认为,与金钱联系更紧密的概念是“价值最大化”,因而接受金钱概念启动的个体会陷入效用(utility)定势;而与时间联系更紧密的概念为“情绪意义”,被试接受时间概念启动后会使其陷入情绪定势(W.Liu,&Aaker,2007)。W.Liu和Aaker(2007)通过检验金钱和时间启动对个体慈善捐款行为的影响,发现因时间启动而陷入情绪定势中的个体,会更多地体验到情绪与慈善捐款的关系,从而更多地体验到幸福;而因金钱概念启动陷入效用定势中的个体,则更多地将慈善捐款与效用建立关联,使捐款所能带来的收益很不明确;因此接受时间概念启动的个体捐款数较多,而接受金钱概念启动的个体捐款数较少。一、一、问题的提出控制感(perceivedcontrol)控制感是指个人认为自己能对外部情境和内心感受加以改变和操控的知觉,是对于自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事物结果的判断(E.Skinner,1995)。控制感受到行动者的参照系(referenceframe)、知识和技能、在相似情境中控制或失控的经验以及个体特征和文化信仰的影响,与个人在某一情景中所获得控制的实际水平有所差别。

一、一、问题的提出有关控制感的理论1、控制点理论Rotter(1966)将个体分为两类,一、内控型(internallocusofcontrol),二、外控型(externallocusofcontrol)两种。内控型的个体认为自己可以影响事情的发展方向,在面对困难时,内控型的个体通常会积极调动自己的能力,努力地去解决问题。在事情结束后,面对结果的归因,内控者往往会采取内部归因的方式,认为是自己的努力程度、能力大小、身心状态等内部的因素导致了结果的发生。外控型的个体认为自己对于事情的发展是无能为力的,在面对困难时往往采取退缩或听天由命的态度,他们往往相信是外部的因素,比如运气、任务难易、外部环境导致了结果的发生。一、问题的提出3、次要控制理论(secondarycontrol)该理论强调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认为在控制感低并且个体无法对事情的结果产生很大的改变的条件下,次要控制是对首要控制(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事情的结果)的很好补充。在某些情境下,次要控制比首要控制更有效。替代性控制指个体在一些不可控的环境中里,通过与权力他人的相连而获取控制感;预测性控制指当面临一个个体无法控制的情境时,个体选择退出或放弃的方式以避免失败;解释性控制指当出现不可控的情境时,人们通过寻求情境或事件中的意义,从而提升控制感;

一、问题的提出4、可协调命运观(negotiablefate)在欧美等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体的内控性一般较强,更相信是自己的力量左右了结果的走向,在归因方面,更多地采用内部归因。而在东亚等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由于更依赖外部力量,更多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更相信是命运的力量决定了他们的生活,个体的控制感水平往往低于欧美等国,(赵志裕,区颖敏,陈静,2008)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东亚人跟更喜欢结伴旅游)

一、问题的提出5、控制感补偿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人们无法从情境中获取控制感时,个体倾向通过信任某种外部事物或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或者巩固自己的固有世界观的方式来进行控制感上的补偿(郭昫澄,郭永玉,2012)信任社会公正和拥有宗教信仰都能显著地提升控制感水平。相比于一般收入的群体,低收入群体更支持现行的社会制度与社会体系(李琼,刘力,2011)宗教提升个体幸福感的机制,是通过提高控制感水平而进行的,同时,在个体控制感受到威胁时,有信仰的个体也通过寻求信仰的方式重获控制感

(Jackson&Bergeman,2011)。

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1、在东亚等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由于更依赖外部力量而非个人内在的力量,更多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个体的控制感水平往往比西方偏低。2、当人们无法从情境中获取控制感时,个体可能倾向于通过信任某种外部事物或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或获取更多的可用资源,来进行控制感上的补偿。3、根据金钱的自足理论和社会资源理论,金钱能够让人们有能力和资源操纵社会系统以达到目标(Lea&Webley,2006),面临突发情况时,金钱作为一种保障,可用使人更自足和更有把握。在很多突发情况下,钱能减轻人们的焦虑和恐慌,增强控制感,避免绝望的产生。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4、因此我们推测,金钱与个体的控制感密切相关,金钱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可以给人带来一种效能感、力量感、自信心(Zhou,Feng,He,&Gao,2008),能提升个体的控制感水平。

我们设计了2个实验:

实验一:考察金钱概念启动对控制感的影响。实验二:考察不同控制感水平和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对金钱的渴望程度。实验一实验目的:采用混词造句任务范式,考察金钱概念启动对个体控制感水平的影响。实验假设:相比于中性启动,金钱启动下的被试控制感水平更高。

实验方法被试:中南林业大学的本科生215人,自愿参加实验,回收有效问卷203份,回收率为94.4%。其中男生124人,女生79人,年龄范围为17到19岁,平均年龄18.02岁,所有被试无情绪障碍病史,均为右利手,矫正视力在正常范围内,此前并未参加过类似实验。为排除作为人格特质的控制感的干扰,在正式实验开始前,先将所有的被试随机分为A、B两组,并要求所有被试填写Rodin特质控制感问卷。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被试的特质控制感分数没有显著差异,t(201)=1.07,p>0.05,详见表1。

实验材料

1.混词造句测验,用于启动金钱概念或中性概念(周欣悦,2009)。测验分为A、B两种,分别适用于中性启动和金钱启动。中性启动组包括30个分任务,每个分任务中包含5个词或短语,其中仅有4个词或短语能组成一个语义明确的句子,如“让生活、充满、书本、乐趣、阶段”,可组成“书本让生活充满乐趣”;金钱启动下的混词造句测验也包括30个分任务,其中15个分任务中的词或短语包含“工资、存款、价钱”等金钱概念,如“除非值很多钱房子一套“,可组成“一套房子值很多钱”,另外15个分任务中的词或短语则为中性概念。2.Michinov控制感问卷(perceivedcontrolquestionnaire),用于测量被试的状态性控制感水平。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

实验设计:实验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启动任务(金钱启动vs中性启动),因变量为被试在Michinov控制感问卷上的得分。实验过程:为了不引起被试怀疑,被试到达实验室后,询问他们,由于有两位同学同时在做毕业论文的问卷收集,所以能否请他们一起完成两份问卷,并将由此获得一份额外的小礼物。对此,所有被试都表示同意。之后,给A组被试发放混词造句测验A卷,给B组被试发放混词造句测验B卷,告诉他们这是一个语言理解和运用方式的测试,约5分钟后回收答卷。混词造句测验完成后,发给被试Michinov控制感问卷,要求他们完成后上交。在Michinov问卷的末尾,附有一个问题:“你认为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什么?”。回收问卷后分析发现,无人发现实验的真实目的。

实验结果与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金钱启动下被试控制感分数的均分为3.32±0.62,中性启动下被试控制感分数为2.78±0.77。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金钱启动下的控制感分数显著高于中性启动,t(201)=5.42,p<0.001。详见表2、图1。研究结果表明:在金钱概念启动下,个体的状态控制感水平显著提高。启动金钱概念,激发了个体对金钱的拥有感。而金钱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资源和支持系统,能帮助人们产生自足感,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对情境的把握感增加,因而表现为控制感水平上升。

以往研究发现,当人们面临困境时,会本能地寻求社会资源的保护和支持。控制感的补偿理论认为,当人们无法从情境中获取控制感时,个体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补偿控制感的不足(郭昫澄,郭永玉,2012),作为重要社会资源的金钱,是否对控制感具有补偿作用?实验二试图通过操纵控制感水平,来考察不同控制感水平和家庭社会经济条件(SES)的个体对金钱的渴望程度,从而验证金钱对控制感的补偿作用。实验二实验目的考察不同控制感水平和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对金钱的渴望程度实验假设1.与高控制感水平被试相比,低控制感水平被试对金钱的渴望程度更大,更愿意为获得金钱而放弃重要的事物。2.与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高SES)相比,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低SES)对金钱的渴望程度更大,更愿意为获得金钱而放弃重要的事物。。

实验方法被试:中南林业大学本科生297人参与本实验,其中男生145人,女生152人,年龄范围18到20岁,平均年龄19.26岁,所有被试无情绪障碍病史,矫正视力在正常范围内,均未右利手,此前并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实验材料:经济社会地位问卷(socioeconomicsstatue,SES)。计算四个项目的均分,分值越高表示家庭经济条件越差。该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SES的计算方法为父母受教育程度得分与家庭经济困难量表的总分除以总的项目数,分数越高表示SES越低。SES的数值范围为1.2~6,将其分为两个等分:1.2~3.6,3.6~6,分别代表高SES组和低SES组。实验设计:2(控制感水平:高vs低)×2(SES:高vs低)的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控制感水平和SES。因变量为画下硬币的面积大小和愿意为大额金钱放弃重要事物的数量。

实验程序被试来到实验室后,填写人口学资料、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写下他在生命中最看重的十样事物。之后,将被试随机分到不同的控制感水平组,要求按照具体的指导语写下一段考试经历和当时的感受。高控制感组的指导语是:“回忆某一次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考试。在这次考试中,你很努力地复习,最后考试结果非常理想,你很满意。请仔细地回忆整个过程(复习、考试和得知考试成绩的过程)和当时的感受,并在纸上写下来。”低控制感组的指导语是:“回忆某一次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考试。在这次考试中,你很努力地复习,但最后考试的结果却并不理想,你很不满意。请仔细地回忆整个过程(复习、考试和得知考试成绩的过程)和当时的感受,并在纸上写下来”

。随后,请被试根据自己的回忆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一元硬币,以往研究表明画的硬币面积越大,表明对金钱的渴望程度越高。最后,要求被试回顾之前写下的他最看重的十样事物清单,并询问被试“假设现在给你一千万人民币,但前提条件是最大程度地放弃清单上的事物,你会放弃哪些?对于你愿意放弃的事物,请在该事物旁用‘√’标注出来。”

实验结果与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硬币面积大小和放弃物数量的描述统计如表3所示。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被试在所画硬币的面积大小上,控制感水平主效应显著,F(1,293)=63.02,p<0.001,低控制感水平的被试所画硬币面积显著大于高控制感水平者;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主效应显著,F(1,293)=6.20,p<0.01,低SES水平的被试所画硬币面积显著大于高SES组;控制感水平与家庭经济社会地位间交互作用不显著,F(1,293)=0.30,p>0.05,具体结果详见表4、图2。在放弃物数量上,控制感水平主效应显著,F(1,293)=11.47,p<0.01,低控制感水平被试的放弃物数量显著多于高控制感水平者;家庭经济社会地位主效应显著,F(1,293)=4.94,p<0.05,高SES被试放弃物的数量显著多于低SES被试;控制感水平与家庭经济社会地位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293)=2.98,p>0.05,具体结果如表5、图3所示。实验二研究结果发现:

1.与高控制感水平被试相比,低控制感水平被试所画硬币面积更大,更愿意为获得金钱而放弃重要的事物,表明对金钱的渴望程度更大,验证了假设1;2.与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被试(高SES)相比,低社会经济地位的被试(低SES)所画硬币面积更大,但是,与假设不一致的是:高SES组比低SES组更愿意为了大额金钱放弃更多生命中重要的事物。

对此,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的价值取向不一。由于父母忙于事业,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加上部分富裕家庭的家长追求奢侈、势力、攀比的负面生活态度,导致孩子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富裕家庭的孩子相比于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亲子关系、同伴交往方面和危险行为上,如抽烟、饮酒、醉酒、吸食毒品、过早性行为和打架,出现了更多问题,也更容易形成拜金主义思想,互相攀比,愿意为了金钱放弃一切。小结在东亚等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由于更依赖外部力量而非个人内在的力量,更多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更相信是命运的力量决定了他们的生活,个体的控制感水平往往比西方偏低。当人们无法从情境中获取控制感时,个体可能倾向于通过信任某种外部事物或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或获取更多的可用资源,来进行控制感上的补偿。根据金钱的自足理论和社会资源理论,金钱能够让人们有能力和资源操纵社会系统以达到目标(Lea&Webley,2006),面临突发情况时,金钱作为一种保障,可用使人更自足和更有把握。在很多突发情况下,钱能减轻人们的焦虑和恐慌,增强控制感,避免绝望的产生。结论1、金钱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能提升个体控制感;2、低控制感被试具有更高的金钱渴望程度,尤其是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被试。这表明金钱对控制感的补偿作用;3、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当下的中国,拜金主义盛行Why?结论亚洲人比西方人更低的控制感(“一切都是命”,东亚人更喜欢结伴旅游)社会巨大变迁的语境下,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中国人普遍的低控制感。以往的研究发现:信任社会公正和拥有宗教信仰都能显著地提升控制感水平宗教提升个体幸福感的机制,是通过提高控制感水平而进行的,同时,在个体控制感受到威胁时,有信仰的个体也通过寻求信仰的方式重获控制感(Jackson&Bergeman,2011)。现实情况是:社会公正度低,信仰缺失。金钱,是当下中国人弥补控制感不足,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值得深思!金钱总能使人幸福吗?如何提升控制感?一、客观环境因素二、主观因素客观环境因素1、收入水平2、社会保障体系(低水平、广覆盖)3、政策相对稳定4、社会公平公正5、重建社会信仰(弘扬传统文化)6、宗教的作用?(敬畏感、神圣感)个人因素1、人格特质:罗特的控制点理论,外控型和内控型。个高内控者会认为,事情的后果主要依赖于自己的努力。相反,一个高外控者则认为,事情的后果主要归因于无法控制的外在力量。2、相信社会公正:“傻人有傻福”3、个人信仰与信念:在个体控制感受到威胁时,有信仰(信念)的个体通过寻求信仰(信念)的方式重获控制感。民主革命时期4.适当的目标和欲望5、替代性控制:个体在一些不可控的环境中里,通过与权力他人的相连而获取控制感。6、预测性控制:指当面临一个个体无法控制的情境时,个体选择退出或放弃的方式以避免失败.7、消极情绪的控制:改变认知8、积极的自我认知:运用心理效应,形成积极的自我。如何提高学生的控制感?

如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学校幸福感?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选修课、圆桌式讨论、智慧教室)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给教师、学生“留白”的空间(寒暑假)韩少功:唐代如有互联网,唐诗会减少80%适当的目标(最近发展区)“欲望是魔鬼”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如何看待家长退群?消极情绪的控制

我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么?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戴项链的少女可怜的老妇人你看到了一對情侶或是一個骷顱頭?

你看见他们在唱歌了吗?谁控制我们的情绪這世界真是太美好了,在这丑陋、有刺的梗上,竟能长出这么美丽的花朵這世界太悲惨了,一朵漂亮、美丽的花朵,竟然長在有刺的梗上换种想法,快乐自然来!减压运用心理效应,形成积极的自我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是谁?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第1步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

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欲望、动机和个性等的认识。包括:生理自我:对自己身体、衣着、外表、生理状况等的认识与评价心理自我: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智慧、能力、道德水准、气质、性格等)的认识与评价社会自我: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角色、地位、作用及与他人关系的认识与评价自我体验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自尊、自爱、自信、自卑、自怜........自我调控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自强、自立、自律、自制、自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