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达标名校2019年高考三月生物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1-20题每小题1分,21-3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表示水稻根尖细胞呼吸与氧气浓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和根尖细胞的呼吸类型相同
B,氧气浓度为a时,I、m单位时间内产生的能量相等
C.根尖细胞的细胞呼吸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直接联系
D.曲线m中产生能量最多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基质
2.某湖泊中存在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今鱼类,该湖泊由于环境污染导致鱼类和浮游动物大量死亡,
进一步加剧了湖泊的污染,据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环境污染导致鱼类死亡,鱼类腐烂后的尸体会加速环境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
B.若该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疯长,会使鱼类获得的能量增多,数量增加
C.未受污染时,该湖泊中各生物的数量关系为鱼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
D.鱼类每增加lkJ的能量,至少需要浮游植物提供100kJ的能量
3.科研人员提取出真核细胞中的RNA后,将其作为探针与基因组DNA进行分子杂交,得到如下的实验结
果。
以下关于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突起的环状结构是DNA或RNA分子
B.不完全杂交的原因是DNA中存在非基因片段
C.科研人员提取的RNA经过了剪接加工过程
D.RNA经逆转录后再做分子杂交,不会出现突起
4.图1、图2为激素发挥调节作用的两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细胞膜细胞般细胞膜d
跳获IIII•-------•一日
rTcTi发悻作川南。
图1国2
A.结构d为受体,激素与受体d一结合,激素b即被灭活
B.胰高血糖素的调节方式如图1所示,其受体位于细胞膜上
C.表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以及信息交流的功能
D.性激素的调节方式如图2所示,其受体位于细胞内部
5.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是()
A.激素都是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
B.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C.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
D.动物的激素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时间长
6.2019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是“社区动员同防艾,健康中国我行动”。意在强调个人健康责任意识,
为遏制艾滋病流行和健康中国建设做出贡献。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性疾病。
下列与艾滋病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
B.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C.HIV破坏免疫系统,使机体无体液免疫,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D.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危险行为,因此要拒绝毒品、洁身自爱
7.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B.在免疫细胞中,吞噬细胞和浆细胞对抗原均没有特异性识别能力
C.对植物激素的研究发现,同一种激素,在不同情况下作用也有差异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就会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逆转
8.下图是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④中的物质释放到⑤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B.神经递质和其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C.若刺激A点,图B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反向的偏转
D.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不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
9.关于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与衰老、癌变共同组成细胞的完整生命历程
B.有丝分裂有一个细胞周期,减数分裂有两个细胞周期
C.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DNA与核DNA的数量之比是1:2
D,每种分裂后期都会出现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基础
B.人类需求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输入
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但恢复力稳定性强
D.生物多样性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间接价值
11.关于叶绿体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共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合成都不需要光B.都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
C.都能吸收和传递光能D,都易溶于有机溶剂
12.为了选择适合内蒙古高原地区的造林植物,科研人员对该地区A、B、C三种锦鸡儿属植物的叶片的形
态结构、渗透压、气孔开放度日均值等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表。
叶片厚度叶片面积气孔开放度日均值/
种类叶片形态叶片被毛渗透压/kPa
/mm/mm2
A种平展或微瓦状0.20895.10少许绿色柔毛1276234.56
B种瓦状0.23514.88密灰色柔毛1807211.37
C种卷筒状0.32311.90密直立或伏贴绢毛2286152.93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选择C种锦鸡儿属植物作为沙漠植物最合适
B.渗透压升高有助于植物在干旱条件下吸收水分
C.增加叶片厚度和被毛、减少叶面积能提高植物抗高原辐射的能力
D.AfBfC叶片结构的变化保证植物在降低蒸腾作用的同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变
13.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主要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它们共有的特征是
A.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B.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
C.亲、子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D.出现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14.如图为某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部分组织切片显微图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组织切片来源于卵巢
B.甲细胞中有2套遗传信息
C.丙细胞基因型为AABB或AAbb或aaBB或aabb
D.按分裂过程判断,图中标号的先后顺序为甲今丙今乙
15.尺蛾的体色(黑色和浅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20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开始实行煤烟控制计划,
大气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下图是1960年-1990年间地衣、黑化蛾及SOz的量变情况,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那
叫厂■*-、。树干上地衣敷信
值'■属化.比例
林气中汕今・
Io—a
I9601970I9K0'IWO
A.树干上地衣数量的增加是地衣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
B.黑化蛾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C.大气中SO2含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黑化蛾比例的下降
D.环境改变使控制蛾体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的改变
16.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Oz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图所示。
据图中信息推断错误的是
A.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没有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
B.当氧浓度为b和d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过程会不同
C.当氧浓度为c时,然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酒精发酵
D.a、b、c、d不同氧浓度下,细胞都产生[H]和ATP
17.植物具有"周期共鸣”的特点,即植物内在的生物节律与外界昼夜的时间变化(正常昼夜周期为24h)
相互匹配。科研人员检测了某野生型植物在T20(光照和黑暗各10h)、T24(光照和黑暗各12h)和T28(光
照和黑暗各14h)条件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结果如图所示。科研人员又使用化学诱变剂处理该种野生型
植物,诱导其发生基因突变,筛选得到周期节律改变的纯合突变体Z(周期节律比野生型短)和T(周期
节律比野生型长)。为了探究植物生物钟周期与环境昼夜周期之间匹配程度是否通过影响叶绿素含量来影
响光合作用,应设置的实验组数是()
18.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sp汰e)位于病毒囊膜表面,是已知最大的病毒表面蛋白。病毒通过刺突蛋白
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进而进入宿主细胞。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刺突蛋白在病毒的核糖体中合成
B.用于消毒的医用酒精可以使病毒表面蛋白脱水变性,从而使病毒失活
C.病毒通过囊膜与细胞膜融合后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宿主细胞
D.只有人细胞膜上才有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所以它只感染人类
19.(6分)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河泥中的细菌都属于水体中的污染物
B.大量猎杀野生动物、引进外来物种都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
C.全球降雨格局改变、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都是温室效应影响的结果
D.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是解决资源、粮食短缺问题的唯一出路
20.(6分)如图表示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与增长速率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渔业上既要获得最大捕捞量又要使资源更新不被破坏,应使捕捞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启
C.种群数量超过K/2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K值,从而达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目的
21.(6分)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
B.利用加入刚果红的含纤维素培养基培养细菌,根据透明圈大小来筛选出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C.可以根据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红棕色菌落的数目,计算出水样中大肠杆菌的数量
D.用加入酚猷指示剂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培养细菌,若培养基变红,则该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22.(8分)如图是人体有关激素分泌调控的模式图,图中X、Y、Z表示相应内分泌器官,①〜④表示相
应激素。有关叙述塔堤的是()
A.X是下丘脑,Y是垂体
B.寒冷刺激引起①②③分泌增加
C.③对X、Y的调节方式依次属于正反馈和负反馈
D.④可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23.(8分)科研人员利用秋水仙素干扰植物小抱子的有丝分裂过程,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镣
误的是
营养细胞
(L基因表达)
生殖细胞
(L基因不表达)
营养细胞
(L基因表达)
2个营养细胞
(L基因表达)
A.生殖细胞的形成需要经过不均等分裂
B.生殖细胞的形成经历细胞分裂和分化
C.高浓度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D.分裂结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24.(10分)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
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25.(10分)下列关于人体骨骼肌细胞中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厌氧呼吸时有机物中的能量主要转化为热能
B.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CO2来自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C.线粒体内膜含有与ATP合成和电子传递有关的酶
D.厌氧呼吸第二阶段是对丙酮酸进一步氧化形成乳酸
26.(12分)关于同位素标记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给小白鼠提供iso?,一段时间后,在其尿液中能检测到18。
B.给植物浇灌出叫),一段时间后在周围空气中的0人CO2、水蒸气中都能检测到18。
C.核DNA分子的两条链都用】5N标记的一个精原细胞,放入含"N的培养液中完成一次减数分裂形成的
四个精细胞都含有15N
D.分别用含有35s和32P的两种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上述细菌分别培养病毒,检测子代病毒的放射性可
区分是DNA病毒还是RNA病毒
27.(12分)如图为某家族两种遗传病系谱图,其中有一种遗传病为红绿色盲,甲病基因用A、a表示,
乙病基因用B、b表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19T1正常男、女口。
DSn-i0-rO甲病男、女目㊂
]j心__J乙病男、女删©
inO直笛而?两病皆患男H
12345
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若His为正常女性,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
C.Uh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现
D.若nis为XXY型红绿色盲个体,最可能由口3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分配异常引起的
28.如图为研究某一种群迁入两个新环境(理想环境和适宜生存但条件有限环境)后围绕种群数量变化而
建立的相关数学模型,其中对Y的含义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若①为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某模型,则Y代表种群数量
B.若②为有限条件下种群的某模型,则Y代表种群数量
C.若③为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某模型,则Y可代表人或入-1
D.若④为有限条件下种群的某模型,则Y可代表增长速率
29.为研究细胞分裂素对营养物质调配的影响,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储水中(图1),对插条的
处理方法及结果如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0
叶回对照处理组
面4.0
积3z.-
相0
对L-
0
值
2
n
实蛤编号[BkLIV
实蛉处理A*&Aor
图
1表示用细胞分裂素处理的叶片
图2
A.图2的四个对照组所用的处理剂及处理部位相同
B.营养物质在A叶和B叶之间的运输只能是A叶至B叶
C.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施用该激素的部位运输
D.除去插条的根系和幼芽主要是为了减少内源生长素的影响
30.下列关于细胞的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减少,因此能无限增殖
B.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线粒体和细胞核体积减小
C.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通常对生物的生存不利
D.根尖中的各种细胞都是由分生区细胞分化形成的
31.Ca2+泵分布于细胞膜及细胞器膜上,能催化ATP水解并将Ca2+运出细胞,以维持细胞内Ca?+的低浓度
水平。下列叙述镇课的是
A.Ca2+泵参与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B.Ca2+泵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Ca2+泵运输Ca2+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Ca2+泵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
32.某科研小组连续多年跟踪调查一新建学校校园中的一种鸟类,该鸟在4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
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年份第4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44年第44年第44年
增长速率4.664.544.844.694.944.444.44
A.这44年,该鸟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第44年时,该鸟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该学校中,该鸟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D.用样方法可调查该鸟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33.超级细菌艰难梭状芽泡杆菌(CDI)通过分泌两种蛋白毒素TcdA、TcdB感染人类,目前的治疗手段主
要是抗生素,最有效的是万古霉素,约有80%CDI可以用抗生素有效控制,但易复发,复发后CDI可能威
胁生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其分泌的两种蛋白毒素可以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宿主细胞
B.毒素的合成是多种细胞器参与的结果
C.该病容易复发是抗生素耐药菌出现的结果
D.该生物属于生命系统的细胞层次
34.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
述正确的是()
A.在t°-t4时间段,甲种群和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相同
B.甲种群在t2时刻数量最大
C.若甲种群是有害动物,则在t3时刻进行防治效果最佳
D.乙种群的数量在t4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会继续增加
35.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某人大脑皮层受损则可能无法正常交谈,不能有效进行学习记忆和思维等
B.若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则可判断是脊髓受损
C.若某人小脑受损,则不能对体温、血糖、水平衡和生物节律等进行有效地调控
D.若某人下丘脑受损,则不能准确完成用左手食指交替轻击右手中指和鼻尖的动作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50分)
36.玉米是二倍体植物,风媒异花传粉。自然界中的普通玉米(AABBDD)粒中蔗糖含量低,无甜味。现
有2个超甜玉米和1个普甜玉米品种,它们都是普通玉米单基因突变的纯合体,其控制基因及其生化途径
如下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狗因B薪四。
I
酰特二二二二产匚二淀*
AMfi
t
玉米品种(纯种)隐性突变基因染色体(号)甜度
普甜玉米a4微甜
b3甜
超甜玉米
d?甜
(1)普甜玉米和超甜玉米提高细胞内蔗糖含量的原理分别是。
(2)表中普甜玉米品种的基因型为;表中超甜玉米品种的基因型为o
(3)两株不同品种的超甜玉米杂交,子一代为非甜玉米。请利用子一代玉米为材料,设计实验方案,鉴
定d基因是否位于第3染色体上。请写出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不考虑突变及交叉互换)
37.一个由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和芬兰图尔库大学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日前开发出一种通过大肠杆菌制
造丙烷的新技术。科研人员要对大肠杆菌进行研究和利用,需要对大肠杆菌进行培养、分离、鉴定与计数
等,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配制时需要对培养基进行灭菌,采用的方法是,实验室常用的三种消毒方法的
名称是o在接种前通常需要检测固体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检测的方法是
(2)图1所示的方法是,对分离得到的大肠杆菌可通过观察菌落的进行形
态学鉴定。在5个平板上分别接入1.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5个平板上菌落数分别是19、61、64,
65和66,则1g土壤中的活菌数约为个。
图1
(3)图2是某同学利用不同于图1方法分离菌株的示意图。下列对其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有
图2
a.操作前用无水乙醇对双手进行消毒处理
b.不能将第⑤区域的划线与第①区域的划线相连
c.整个过程需要对接种环进行6次灼烧
d.平板划线后培养微生物时要倒置培养
38.科研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删除小鼠母本基因组的相关印记区域,培育出了由母本单倍体干细胞融合
发育而来的孤雌生殖小鼠,为探索生殖奥秘作出了贡献。过程见下图:
•尉除相关(S)
印记区域.或&
母本单倍编辑后的母本
瓶熊生殖小鼠
体t■编电单价体干细附
(1)上图孤雌小鼠的获得,用到动物细胞培养胚胎移植等生物技。
(2)孤雌小鼠培育过程中需要用基因编辑技术删除母本基因组的相关印记区域。为了检测删除是否成功,
在分子水平需要应用技术进行检测。
(3)常用的基因编辑系统是crispr-cas9,其过程为:先让一段RNA与特征DNA序列结合,由此引导Cas9
酶对特征DNA序列切割。因为"一段RNA”能与特征DNA序列,才能特异性结合。Cas9酶作用
于特征DNA序列的(填DNA分子的相关结构)。
(4)上图中的"卵母细胞"应处于(时期)。应用卵母细胞培育孤雌小鼠容易成功,其原
因是。并且由上述卵母细胞发育而来的胚胎能在代孕母鼠体内存活的原因是
39.纤维素酶种类繁多,来源很广,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其活性差异较大,科学家从羊胃中筛选纤维素分
解菌,并对发酵得到的纤维素酶活性进行了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前,需要使用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为确定灭菌是否彻底,通常会随机
选用先行培养一段时间。
(2)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不与纤维素降解后的发生这种反应,科
研人员通常根据来对固体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分解菌进行优选。
(3)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
和O
(4)为探究发酵得到的纤维素酶活性,有人将其与已知高效纤维素酶进行了活性对比实验如下:
实验步骤
锥形发酵得到的纤高效纤维素
缓冲液纤维素粉实验结果
维素酶溶液酶溶液
瓶号步骤一步骤二
10mL0mL10mL10g加入一定量
35℃保温5
的斐林试剂
21mL0mLA10g分钟后终止+++
55℃保温22
酶促反应
30mL1mLB10g分钟+++++
+越多表示颜色越深
①表中A处应该加入mL缓冲液。
②若某同学在实验中将酶的用量都改为了2mL,为使显色结果不变,则需
40.细胞的结构、代谢、遗传等都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而对蛋白质的研究和应用,首先需要
获得高纯度的蛋白质。从红细胞中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的流程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流程图中步骤A、B分别是,步骤B所用方法的原理是。
(2)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此过程中若离心速度过高和时间过长会导致。
(3)在利用凝胶色谱法纯化血红蛋白的过程中,色谱柱不能有气泡存在,原因是»在洗脱过
程中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pH为1.0)的目的是。
(4)在上述实验中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目的是。
(5)下图1、2是某同学利用电泳法和凝胶色谱法分离同一种样品得到的结果,则在图2中与图中蛋白质
P对应的是»
阴极(-)
P
SDS一聚丙烯酰胺SephadexG—75凝胶色谱分离结果
凝胶电泳结果
图I图2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1-20题每小题1分,21-3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A
【解析】
【分析】
水稻根尖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IC6Hl2。6(葡萄糖)今2c3H4。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2c3H4。3(丙酮酸)+6HZOT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24[H]+6Ch612H2。+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的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ic6Hl2。6(葡萄糖)T2c3H4。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2c3H4O3(丙酮酸)+4[H]->2C2H5OH(酒精)+2CO2
【详解】
酵母菌的细胞和根尖细胞均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产物都是酒精和二氧化碳),A正确;氧
气浓度为a时,I、m单应时间内产生的co?量相等,I是无氧呼吸,产生能量少,m是有氧呼吸,产生
能量多,B错误;根尖细胞的呼吸作用产生ATP与细胞内的放能反应直接联系,C错误;曲线m中产生能
量最多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内膜,D错误。
【点睛】
注意: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C02量相等时,由于前者消耗的葡萄糖较后者少,所以有氧呼吸的强
度小于无氧呼吸的强度。
2.A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越多,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强,恢复力稳
定性就越弱。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详解】
A、环境污染导致鱼类死亡,鱼类腐烂后的尸体会加速环境污染,这种调节方式会导致生态系统偏离稳态,
属于正反馈调节,A正确;
B、若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浮游生物疯长,最终使得鱼的数量减少,B错误;
C、未受污染时生态系统各生物的数量关系为鱼类〈浮游动物〈浮游植物,C错误;
D、鱼类每增加IkJ的能量,至少需要浮游植物提供25kJ的能量,D错误。
故选A。
3.C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的基因都是由能够编码蛋白质的编码区和具有调控作用的非编码区组成;真核细胞
基因的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分为外显子: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序列和内含子: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
列。
【详解】
A、真核生物RNA与基因组DNA杂交后,突起的是基因中的内含子片段,是DNA而非RNA,A错误;
B、RNA是基因转录出来的,没有配对的部分也是基因DNA中的内含子片段,而不是非基因片段,B错误;
C、转录出来的RNA经过剪接加工,切除了内含子对应的RNA片段,C正确;
D、RNA逆转录形成的CDNA也没有内含子,与基因组DNA杂交仍然会出现突起,D错误。
故选Co
4.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激素a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调节细胞的代谢;图2激素b的受体位于
细胞膜内,激素b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和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
【详解】
A、结构d为受体,激素与受体d结合发挥作用后,激素b才被灭活,A错误;
B、胰高血糖素为生物大分子,不能直接穿越细胞膜,其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其调节方式如图1所示,B
正确;
C、激素a不能进入细胞,激素b能进入细胞,激素a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激素b与细胞
内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表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以及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
D、性激素属于小分子固醇类物质,其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并与细胞内相应的受体结合,因此性激
素的调节方式如图2所示,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动物激素的调节,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和
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A
【解析】
【分析】
动植物生命活动都有激素调节,其中动物激素是由特定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而植物激素是由特定部位的
细胞分泌的;激素对动植物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动物除了激素调节以外,还有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
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详解】
A、植物激素不是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动物的促胰液素是小肠粘膜细胞分泌的,A错误;
B、激素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
调节的一部分,B正确;
C、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C正确;
D、与神经调节相比,动物的激素调节的作用时间较长,D正确。
故选Ao
6.C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
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
A、艾滋病病毒是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有高度变异性,A正确;
B、HIV破坏免疫系统,防卫功能减弱,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B正确;
C、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可以保留部分体液免疫,C错误;
D、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D正确。
故选C。
7.D
【解析】
【分析】
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导致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使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
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导致突触后膜对阴离子的通透性增大,
最终会导致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电位差变得更大。
【详解】
A、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其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A正确;
B、在免疫细胞中,吞噬细胞对抗原没有特异性识别能力,浆细胞也不能识别抗原,B正确;
C、对植物激素的研究发现,同一种激素,在不同情况下作用也有差异,如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
表现的生理效应不同,C正确;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由于神经递质的种类不同,故会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逆转或电
位差更大,D错误。
故选D.
8.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左侧为神经元细胞的胞体,①②③分别为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图
右侧为突触结构,①②④⑤分别为线粒体、高尔基体、突触小泡、突触间隙。
【详解】
A、④突触小泡中的物质释放到⑤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A错误;
B、神经递质受体的化学本质一定是蛋白质,但神经递质不一定是蛋白质,B错误;
C、若刺激A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会先后传过电流表的右侧和左侧,所
以图B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反向的偏转,C正确;
D、由于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要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同时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时
通过主动运输将钠离子排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所以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D错误。
故选C„
9.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
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
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A、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与衰老、凋亡共同组成细胞的完整生命历程,A错误;
B、连续进行有丝分的细胞具有细胞周期,减数分裂过程没有细胞周期,B错误;
C、有丝分裂中期经过了DNA的复制,所以中期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之比是1:2,C正确;
D、有丝分裂后期会出现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的情况,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也会出现着丝点分
裂的情况,但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不会出现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情况,D错误。
故选C。
10.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
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内、
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
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详解】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A正确;
B、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如养鱼场要向鱼塘中大量投放鱼
食,保证了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同时获得较高的渔业产量,B正确;
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弱,在遭到破坏后恢复慢,恢复力稳定性也弱,C错误;
D、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正确。
故选Co
11.A
【解析】
【分析】
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又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又分为胡萝
卜素和叶黄素。光合作用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详解】
A、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类胡萝卜素的合成有光、无光均可进行,A错误;
B、叶绿体中光合色素都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B正确;
C、两种色素都能吸收和传递光能,C正确;
D、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都易溶于有机溶剂,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光合色素的合成、分布和作用,要求考生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
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D
【解析】
【分析】
叶片形态的筒状改变、叶片厚度加大、叶面积减少、被毛度大、渗透压加大、气孔开放度低等有助于提高
吸水能力、保水能力和抵抗高原强辐射的能力;
据题表可知,C种锦鸡儿叶片厚度最厚,叶片面积最小,被毛度大,渗透压大,气孔开放度最低,是最适
合的沙漠植物。
【详解】
A、据题表可知,C种锦鸡儿叶片厚度最厚,叶片面积最小,披毛度大,渗透压大,气孔开放度最低,所
以C种最适合作为沙漠植物,A正确;
B、渗透压升高有利于在干旱条件下吸收水分,B正确;
C、叶片厚度加大、被毛度大、叶面积减少,能使植物接受光照量减少,有助于提高抵抗高原强辐射的能
力,C正确;
D、三种植物的气孔开放度日均值不同,导致吸收的C02量不同,COz吸收量会影响光合作用强度,D错误;
故选D,
13.A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的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亲子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
减数分裂过程的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的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详解】
A、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会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
B、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B错误;
C、经有丝分裂后子代细胞与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
亲代细胞的一半,C错误;
D、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D错误。
故选A。
14.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动物组织切片显微图象表明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处于减数第
二次分裂后期、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详解】
A、据图中乙细胞可知,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该动物为雌性动物,且进行减数分裂,该组织切片来源于卵
巢,A正确;
B、甲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4套遗传信息,B错误;
C、丙细胞正在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所以其基因型为AABB或AAbb或aaBB或aabb,C正确;
D、按分裂过程判断,图中标号的先后顺序为甲T丙T乙,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5.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控制计划,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下降,二氧化硫降低
后,树干上地衣数量增加,黑化蛾容易被天敌发现捕食,因此黑化蛾频率降低。
【详解】
A、环境条件的改变对地衣进行了选择,而不是地衣主动适应环境,A错误;
B、遗传物质发生的变化是可以遗传的,B正确;
C、直接导致了黑化蛾比例的下降的是环境条件变好,污染减少,C错误;
D、环境改变使控制蛾体色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D错误。
故选B»
16.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有氧呼吸反应式:C6Hl2O6+6H2O+6O2—互-6COz+l2H2。+能量,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
C6Hl2。6上一2CzH5OH+2CO2+少量能量;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COz摩尔数之
比为1:3,据此分析。
【详解】
A、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产生的酒精量等于释放的COz量,这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
呼吸,不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
B、氧气浓度为b时,产生C02的量多于产生的酒精量,此时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
氧气浓度为d时,不产生酒精只产生C02,说明该点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
C、当氧浓度为c时,产生酒精的量为6mol,则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较=3moL同时产生6moicOz,则
有氧呼吸产生C02为15-6=9mol,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9/6=1.5mol,用于酒精发酵的葡萄糖所占比例为
训3+1.5)=羽,C错误;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均可以产生出]和ATP,D正确。
17.D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以及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突变生物的种类和周期处理的,因变量是各组处
理的不同突变类型的叶绿素含量。然后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进行设计实验。
【详解】
探究植物生物钟周期与环境昼夜周期之间匹配程度是否通过影响叶绿素含量而影响光合作用,除设置题中
的对照实验外,还需要设置突变体Z(周期节律比野生型短)和T(周期节律比野生型长)分别在T20(光
照和黑暗各10h)、T24(光照和黑暗各12h)和T28(光照和黑暗各14h)条件下的实验,测定叶片的叶绿
素含量,并进行比较,故需要设置6组实验,即D正确。
故选Do.
18.B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
的非细胞型生物。
【详解】
A、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刺突蛋白是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在宿
主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的,A错误;
B、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用于消毒的医用酒精可
以使病毒表面蛋白脱水变性,从而使病毒失活,B正确;
C、由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病毒通过囊膜与细胞膜融合后以胞吞方式进入宿主细胞,C错误;
D、有报道宠物狗和猫也确诊了新型冠状肺炎,说明新型冠状病毒也能感染动物,D错误;
故选
Bo
【点睛】
结合病毒的结构特征分析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19.B
【解析】
【分析】
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导致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受到了严重干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通过温
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使地球变暖。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包括以下八类,即家庭污水、微生
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还有除草剂和洗涤剂)、其他矿物质和化学品、水土流失的冲击物、放射
性物质、来自电厂的废热等。
【详解】
A、水土流失的冲积物、被排放到水体中的微生物病原体都属于水体中的污染物,河泥中的细菌属于生态
系统的分解者,不能笼统地说属于污染物,A错误;
B、大量猎杀野生动物、引进外来物种都可能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B正确;
C、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是温室效应的原因,全球降雨格局改变是温室效应影响的结果,C错误;
D、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是解决资源、粮食短缺问题的唯一出路,D错误。
故选B。
20.C
【解析】
【分析】
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
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
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
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
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图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为0,为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速率。
【详解】
A、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K启之前种群的增长速率较小,种群数量增加较慢,
所以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A正确;
B、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所以渔业上既要获得最大捕捞量又要使资源更新不被
破坏,应使捕捞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B正确;
C、种群数量超过K〃时,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表现增长,C错误;
D、K值取决于环境条件,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K值,从而达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目
的,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种群"S”型曲线数量增长规律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归纳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A
【解析】
【分析】
1、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
的培养基。使用选择培养基可以富集筛选目的微生物。
2、鉴别培养基是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
变化而设计。
【详解】
A、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