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施工方案_第1页
深基坑施工方案_第2页
深基坑施工方案_第3页
深基坑施工方案_第4页
深基坑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9-深基坑开挖、降水施工方案目录1编制依据 41.1主要规范、规程、标准 42工程概况 52.1基本概况 52.2结构组成 52.3.周边构、建筑物,地上地下管线概况 62.4基坑支护概况 62.5基坑开挖概况 62.5地质概况 73主要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83.1基坑降排水形式 83.1.1降水目的 83.1.2井点布置 83.1.3集水明排布置 93.1.4降水井施工工艺 93.1.5降水 93.1.6水位监测 103.1.7封井 103.1.8降、排水质量检验标准 113.2基坑开挖 113.2.1施工准备 113.2.2施工部署 123.2.3土方开挖条件 133.2.4总体流程 143.2.5机械开挖 143.2.6人工清底及砼垫层施工 153.2.7土方外运 153.2.8开挖注意事项 163.2.9土方开挖技术、质量保证措施 173.3基坑工程监测 193.3.1基本要求 193.3.2监测项目 193.3.3监测点布置 223.3.4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273.3.5监测频率 303.3.6监测报警 323.3.7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344安全管理措施 364.1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 364.2施工安全注意事项 364.2.1机械设备 364.2.2基坑工程 385土方开挖应急预案 415.1应急预案的方针与原则 415.2应急预案流程 425.3突发事件风险分析和应急措施 435.4应急准备 455.5应急响应、演练 496土方开挖对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497雨季施工 508文明施工措施 511编制依据1.1主要规范、规程、标准序号国家标准、质量验收规范编码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2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GB/T50502-20093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程GB50086-20014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65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序号行业规范、规程、标准编码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JGJ79-2002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4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180-2009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序号地方法规、规范编码1天津市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程DB29/T-86-20042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29-202-2010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管理规程DB/T29-209-2011序号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编码1施工组织设计序号其他编码1图纸、地勘报告2工程概况2.1基本概况(后附建筑总平面图)序号项目内容1工程名称津南区渌水道(双林农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B地块泓春园2地理位置北至浯水道、西至微山路、东至学苑路、南至规划支路三3建设单位天津保障住房建设投资有限公司4设计单位天津市建筑设计院5勘查单位黑龙江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6监理单位北京津京建设监理有限公司7施工总包天津住宅集团建设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8质量目标质量力争海河杯9工期目标按照合同工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10安全目标无重大安全事故,一般事故减少到1‰2.2结构组成序号建筑物编号层数地下建筑面积地上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地下地上11、2号楼及配套公建一126/301022.1427765.8928788.0323号楼及配套公建二130621.9915300.5515922.4534号楼126619.911880.2212500.1245号楼124619.910974.6611594.5656、7号楼及配套公建三124950.622633.6623584.2668号楼124555.3610974.6611530.0279号楼124555.3611880.2212435.58810号楼122583.9911410.3211994.31911号楼122583.9911410.3211994.311012、13号楼及配套公建四122950.620887.8621838.461114号楼116384.455825.246209.691215号楼116384.455825.246209.6913地下车库129848.272.3.周边构、建筑物,地上地下管线概况(附平面图)序号构、建筑物、地上地下管线名称位置、管线埋深与基坑距离建筑形式/管线规格1东侧学院路市政雨水管道距离建筑红线5m埋深为地下3m50m水泥管直径为1000mm2北侧规划之路三距离建筑红线15m埋深为地下3m20m水泥管直径为1000mm3南侧渌水道距离建筑红线15m埋深为地下3m20m水泥管直径为1000mm2.4基坑支护概况1支护形式本场地四周地势较开阔,但局部坑深较大,分布有坑底淤泥,且埋深约6.50∽11.00m段分布着⑥2淤泥质软土层,采用放坡开挖易产生坑底隆起及工程桩偏移,可采用深层桩重力式挡墙(兼做止水帷幕)进行支护、止水。在靠近东侧学苑路侧土质情况良好距离待建建筑物较远,采取分层放坡每一道坡度不大于1:1的坡度并且在两段坡度之间增加3m水平段以减少滑坡现象。2止水方式采用深层搅拌桩重力式挡墙(兼做止水帷幕)止水,本场地静止水位埋深较浅,基坑内设大口井降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降水。3支撑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形式在四个角部增设两道支撑梁尺寸为600mm*600mm2.5基坑开挖概况序号项目内容1开挖深度大面积开挖深度为5.5m局部开挖深度为7m2开挖形式本工程采取东侧分层放坡开挖,第一道坡系数为1.0采用∅6钢筋网混凝土,第二道坡度系数为1.5采用∅6钢筋混凝土进行护坡。其余有支撑体系的地库采用分层开挖,第一步深度为1.6m,第二部深度为垫层底部。3开挖工程量240000m³2.5地质概况基坑各土层物理指标、水文地质情况-从地勘报告摘录过来列表附图/表:基坑支护的剖面图与地质剖面图对应示意3主要分项工程施工方案3.1基坑降排水形式1基坑内设大口井降水,采用无砂混凝土井管。该井须在基坑开挖前作成,且须降至开挖面以下不小于1.0m处才可进行基坑开挖工作。降水井井径800mm,管径500mm,井深井数详见基坑平面布置图。降水井施工时必须进行洗井工作。基坑开挖及基础施工期间应采取适当措施保护降水井,保持其正常使用。降水井位应避开梁柱位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建议无砂混凝土井管滤料采用4~6mm等粒径中粗砂或无粉碎石屑。基坑内配合纵横向盲沟排水,将降水井用纵横盲沟连通。盲沟深、宽不小于400mm,随挖随用碎石回填。2当因降水而危及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时,宜采用截水或回灌方法,截水后,基坑中的水量或水压较大时,宜采用基坑内降水。3.1.1降水目的1、通过降水及时疏干开挖范围内土层的地下水,使其得以压缩固结,以提高土层的水平抗力,防止开挖面的土体隆起。2、在基坑开挖施工时降低基坑中的地下水位,保证基坑的开挖施工的顺利进行3.1.2井点布置数量井径深度构造降水井120800mm8m无砂混凝土管:井管内径应大于满足降水要求的水泵外径不小于50mm,井管外径不宜小于400mm,孔径应大于井管外径不小于200mm;对的、粉土、砂土含水层、滤水填料宜采用粒径(2.0~4.0)mm的级配砂石。止水料宜采用黏土,粘土球块不宜大于100mm观察井13800mm10m集水井81000mm5m钢筋笼外包滤网,回填滤水填料或砌筑砌块井壁3.1.3集水明排布置布置原则:排水沟和集水井宜布置在拟建筑物基础边净距0.4m以外。排水沟边缘离开边坡坡脚不宜小于0.3m,在基坑四周或每隔30m~40m宜设一个集水井。②排水沟地面宜比挖土面低0.3m~0.5m,集水井底面比排水沟地面低不小于0.1m。当基坑侧壁出现分层渗水时,可按不同高程设置导水管、导水沟等构成明排系统;当基坑侧壁渗水量较大或不能分层明排时,宜采用导水降水方法。当地表水对基坑侧壁产生冲刷时,宜在基坑外采取隔水、封堵、导流等措施(排水沟、挡水墙)。集水明排平面布置图附图:剖面图并注明尺寸标高3.1.4降水井施工工艺1.施工顺序(1)施工顺序井点测量定位→挖井口、安护筒→钻机就位→钻孔→回填井底砂垫→洗井→吊放井管→回填过滤层→井内下设水泵、安装控制电路→试抽水→降水井正常工作→降水完毕拔井管→封井(2)施工过程及方法打井:用SPJ-300型钻机成孔,钻孔直径900mm,成孔后,先破泥浆护壁再用潜水泵洗井清孔后快速下放混凝土井管,在混凝土井点管周围回填石子。安放井管时逐节沉入混凝土井管,外壁绑长竹片导向,使接头对正。回填石子时,要保证井点管周围均匀投放,填至井点管口下0.5m处,用粘土封堵口。成孔时,要保证成孔的垂直度和孔径,孔径控制在700~800mm。成井后,及时用潜水泵洗井,直到井底沉渣洗净。每井内吊放潜水泵一台,用铁丝吊放牢固,固定井口。潜水泵在安装前,对水泵本身和控制系统作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安装。安装完毕进行试抽水,满足要求后转入正常工作。抽水作业时,三班轮流,昼夜值班,水泵故障及时检修或更换。潜水泵在运行过程中每2小时观测一次水位,检查电缆线是否和井壁相碰,检查密封的可靠性,以保证水泵正常运转。井管使用完毕后及时封井。2.施工设备(1)降水施工系统设备排水管500m,潜水泵20台(含备用),SPJ-300型钻机2台。(2)井点系统设备井管:采用无砂混凝土管,管外径800mm、壁厚60mm、长1m。3.劳动组织及工期(1)人员:降水项目负责人1名,技术员1名,施工工人8名。(2)工期:打井6d,试抽水1d。抽水作业根据基础施工而定,本工程降、抽水总时间暂按50d考虑。3.1.5降水1降水设备水泵:采用QY15-26-2.2型潜水电泵,每井一台,配上一个自动控制开关,每两井配备一台备用泵。2降水运行管理措施①降水运行前,降水井应合理布设排水管道并便于接入施工现场排水设施降水前各降水井均应测量其井口标高、静止水位并进行相关记录;正式降水前必须进行试运行,进一步检验供电系统、抽水设备、排水系统及应急预案能否满足降水要求;试运行结果进行记录并备案,根据试运行结果,对于无法满足降水要求的部分进行相应整改;地下水要经过滤后再排入市政管网。④基坑开挖后,大口井割管时应及时测量井深,及时采取清淤措施;⑤降水停止并提泵后应及时将井封闭,补好盖板。⑥地下水位降至基底以下1.0m后方可进行开挖,并且保证在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期内,地下水位保持在基底以下不应小于1.0m。⑦土方开挖过程中,组织工人,24小时巡视降水井的安全,防止机械施工造成的损坏。3.1.6水位监测①水位监测方法、频率、预警值详见3.3基坑工程监测。②水位监测报表每天上报。及时统计降水数据,形成水位曲线,分析降水疏干运行情况。③临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减压井抽水时间应尽量缩短,按需降水。④如观察井水位出现急剧下降应立即查找原因,查看止水帷幕是否有渗漏现象,并采取处理措施。3.1.7封井封井方案1、根据设计单位的要求,封井时间定在主体工程四层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后,基坑方可停止降水,再进行封井施工。2、当本基坑挖至设计标高后,在基坑底开挖面以上50cm处,在井管外焊止水板,止水板外圈直径φ600mm;3、降水运行结束封井前,先预搅拌一定量的水泥浆,水灰比0.4~0.5;4、井管内下入1寸注浆管,注浆管的底端进入滤管深度不少于1.00m;5、井管内填入青石子,青石子的回填高度在滤水管的顶端以上2.00m左右;6、初次浇灌混凝土至底板底面以下3.00~4.00m,待混凝土初凝后准备开始注浆;7、正式注浆前井管口用钢筋作支撑将注浆管固定,然后开始注浆;注浆时要求将水泥浆通过青石子的空隙渗入底部滤水管的周围将滤水管的缝隙堵死,一般要将预拌的水泥浆注完;8、注浆完毕,水泥浆达到初凝的时间后,抽出井管内残留水,并及时观测井管内的水位变化情况。一般观测2~4小时后,井管内的水位无明显的升高,说明注浆的效果较好;9、若遇水的压力较大时,注浆完毕后用水玻璃封堵10、井管割去后,在底板顶面以下10cm处采用铁板焊封管口;11、管口焊封后,用水泥砂浆抹平井口,封井工作完毕。封井剖面详图、3.1.8降、排水质量检验标准(参考《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值或允许偏差检验方法单位数值1排水沟坡度‰1~2目测:坑内不积水,沟内排水畅通2井管(点)垂直度‰1插管时目测3井管(点)间距(与设计相比)‰150用钢尺量4井管(点)插入深度(与设计相比)Mm≦200水准仪5过滤沙砾料填灌(与计算值相比)Mm≦5检查回填料用量6井点真空度:轻型井点喷射井点Kpakpa﹥60﹥93真空度表真空度表3.2基坑开挖3.2.1施工准备1机械准备根据工期安排每日进出土为10000m3,每台运土车可运输16m3(实土),出土车辆每天按24小时工作时间考虑,现场来回及在场内挖土装车按1小时考虑,共需车辆为A÷(B×C÷D)=40(辆)基坑挖土方采用4台反铲式挖掘机取土,自卸车25辆运输。施工机械配备计划表机械名称规格型号品牌数量(台)挖掘机1神钢-300神钢3挖掘机2神钢-200神钢3运土车8450×2500×3250斯太尔402测量仪器配备计划表监测项目仪器型号产地测量系统拓普康AT—G7水准仪苏光DSZX+FS1水准仪徕卡TX经纬仪苏光JX经纬仪日本中国苏州瑞士中国苏州3劳动力配备计划表工种人数备注壮工100跟槽清理工10清理车辆散落土石架子工10搭设基坑防护4技术准备根据设计图纸,及建筑周边情况确定开挖顺序及出土路线附图:土方开挖顺序示意图、剖面图附图:车辆运输路线高程、轴线控制点引测复核完毕。3.2.2施工部署挖土顺序说明。土方开挖的顺序、方法必须与设计工况相一致,并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①现场挖土采用分层开挖,现场场地标高为m,第一层开挖m,相对标高为m;第二层开挖至距基底mm处,相对标高为m;最后200mm采用人工清底。②首先沿基坑外边线开挖一道2.0m深、3m宽的沟槽,以逐步释放因土方开挖对围护结构造成的影响,开挖时在出口处预留运土道路。③现场施工渣土随挖随运。3.2.3土方开挖条件①降水达到开挖标高以下1.0m;②基坑支护结构必须在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进行开挖下层③挖土卸土点落实;④施工道路符合挖土施工条件;⑥临近管线和建筑物的监测准备工作已落实,做到信息化施工;⑦研究制定现场场地整平、基坑开挖施工方案;⑧清除现场障碍物,对场地进行平整;⑨已到行政执法部门办理完相关手续;⑩所有挖土所需的机具设备、相应物资材料和应急物资准备就绪工作。3.2.4总体流程(参考示例5)人工清底至设计标高-7.05m,地梁承台人工反挖现场土分层开挖第一层1.5m第二层挖至-6.80m,剩余150mm人工清底现场地坪标高为-1.55m帽梁及支撑梁的开挖、绑扎、支模、浇筑人工清底至设计标高-7.05m,地梁承台人工反挖现场土分层开挖第一层1.5m第二层挖至-6.80m,剩余150mm人工清底现场地坪标高为-1.55m帽梁及支撑梁的开挖、绑扎、支模、浇筑3.2.5机械开挖①地下土方开挖量约为240000m³。②基坑开挖方法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执行,保证每步的挖土深度不得超挖,当机械在基坑内开挖时,不得损坏地基原状土。③挖土收口处,基坑边缘垫现场原土50cm铺铁板,挖土机械及运行车必须在铁板部位停滞或运行。④基坑开挖接近基底300mm时,人工配合清底,不得超挖或扰动地基土。⑤土方开挖过程中,派专人对槽内灌注桩位置撒白灰点进行标明,防止在开挖过程中,挖掘机碰撞混凝土灌注桩.在开挖过程中,随开挖随进行破桩,桩身高于土体1.2m时,及时进行破桩施工,防止一侧土压力造成桩身变形及位移.破桩桩头随土方开挖,随运出施工现场.3.2.6人工清底及砼垫层施工①人工清底机械挖土至坑底时,为防止机械挖土扰动基底土体,在离基底200高范围内采用人工挖土至槽底(梁底、承台底、集水井、电梯井底),清底后的土方采用推车运至挖掘机工作范围内,由机械装车清运。②垫层砼土方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及时浇捣素砼垫层,以避免土体暴露时间过长,扰动原状土。垫层将根据施工流程分块浇捣,挖完一块浇一块。挖土挖至基底标高后及时与相关备案检测单位联系,尽快将垫层砼施工完毕。垫层浇捣时,采用振动器振捣,长刮尺刮平,用木抹子抹平压实,抹子赶光达到找平层标准。垫层砼施工前,必须做好地基验槽工作,由业主、监理、设计、勘察及施工单位共同组织验收认可后,方可进行垫层砼施工。3.2.7土方外运现场出入口派专人指挥车辆进出,确保安全。土方车辆按顺序依次装土,出场前由人工清扫后挡板、两侧挡板沿口余土,清扫和清洗轮胎后方可出场。现场上施工车辆应按规定路线进出,各行其道确保工程顺利施工至结束。1道路防遗洒措施①挖掘机装车不得过满(运输车上土方堆放最高点不得高于槽帮500mm,边缘低于槽帮100mm);②各出入口设专人清扫车辆。③现场门口设置醒目的提示牌,以提示司机及有关人员在执行运输任务时注意防止遗洒。④车辆行进途中拐弯要慢行,防止甩土。车辆出场前由专人检查上盖,上盖关闭不严的车辆严禁出场。⑤设置冲车泵、洗车池,清洗车轮,现场及周边道路覆盖密目网,安排专人及时清扫2防扬尘措施配备一定数量的洒水车,对施工场区经常洒水,对施工道路、场地采用适当硬化或覆盖草袋等措施,消除扬尘源。3.2.8开挖注意事项①挖土过程中严格控制挖土标高,严禁超挖。在靠近桩周围留下200mm采用人工挖土,避免机械碰撞桩导致桩身破坏及偏位。机械在施工中注意对围护结构的保护,避免围护结构产生不良的影响。②在开挖过程中,密切注意地下水位及周边管线和建筑物的变化情况,一经发现较大位移和沉降时,马上停止挖土,同有关单位协商解决后方能继续。③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放坡,留设平台;④基坑边缘堆置建筑材料,或沿挖方边缘移动工具和机械,距基坑上部边缘不宜少于2m,并且不能超过设计荷载值,禁止在基坑边堆置弃土。⑤基坑开挖应采用信息化施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当监测值达到报警值时,应立即向有关单位通报,并根据设计处理意见调整施工方案,施工中出现险情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处理。⑥基坑开挖应严格控制开挖面坡度和分层厚度,防止边坡和挖土机下的土体滑动。⑦基坑开挖时应对平面控制桩、水准点、基坑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坡度等经常复测检查。⑧基坑开挖达到深度要求时,尽快施作基础垫层,基础垫层宜顶紧支护桩墙。⑨对面积较大的基坑,宜采用分块、分区对称开挖和分区安装支撑的施工方法。⑩设内支撑支护结构的基坑工程,每一工况下挖至设计标高后及时设置支撑,钢支撑的安装周期不宜超过12小时。3.2.9土方开挖技术、质量保证措施1基坑开挖以测量放线为准,严格按规范要求精心组织施工。施工中配备专职人员进行质量控制。严格控制开挖的边线和标高。挖掘过程中,不得碰围护结构等;如遇不明地下障碍物,必须及时向甲方和现场监理人员汇报,不得擅自处理。及时、准确、详细地做好各项施工原始记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随时调整施工方案。2土方开挖前,必须编制专项挖土施工方案,认真学习图纸。对确定的方案,不得随意更改,指导施工严格按照方案的工序、流程进行。3对于施工中遇到的有关技术问题,需调整方案,必须同有关单位协商解决,并要求分包按方案调整后施工。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应及时提出方案会同有关单位采取补救措施,保证工程质量。4对分包进行施工前交底工作,明确施工内容和工序。执行严格、详细、具体的书面交底。5挖土工程施工管理中,实行一级测量一级复测的测量管理制度。6在挖土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各层挖土标高,严禁超挖少挖。7认真执行自检负责制。8土方开挖工程质量验收标准项序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验方法柱基基坑基槽挖方场地平整管沟地(路)面基层人工机械主控项目1标高-50±30±50-50-50水准仪2长度、宽度(由设计中心线向两边量)+200-50+300-100+500-150+100-经纬仪,用钢尺量3边坡设计要求观察或用坡度尺检查一般项目1表面平整度2020502020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2基底土性设计要求观察或土样分析注:地(路面)基层的偏差只适用于在挖、填方上做地(路)面的基层。9防超挖措施①土方开挖时根据坡度在基坑上口放出控制点,在开挖时用水平仪随时观测。采取预留300mm厚土层,用人工开挖和修坡措施。②施工中配备专职测量人员进行质量控制,测放槽底标高控制线,并随人工清底用水准仪监测控制开挖标高。③挖土时分层均衡下挖,每挖一步检查边线和边坡,随时纠正偏差。④施工人员换班时,要求交接挖深、边坡、操作方法以确保开挖质量。3.3基坑工程监测本章内容主要摘录自《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3.3.1基本要求1开挖深度超过5m、或开挖深度未超过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均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2基坑工程施工前,由建设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监测。3基坑总包单位自行安排基坑监测的数据结果,要定期的与第三方监测资料进行比对分析,指导施工作业。3.3.2监测项目1基本要求2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3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包括:①支护结构;②相关的自然环境;③施工工况;④地下水状况;⑤基坑底部及周围土体;⑥周围建(构)筑物;⑦周围地下管线及地下设施;⑧周围重要的道路;⑨其他应监测的对象。4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建筑基坑工程仪器监测项目表红色为施工单位宜监测内容一级二级三级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应测应测应测围护墙(边坡)顶部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应测深层水平位移应测应测应测立柱竖向位移应测宜测宜测围护墙内力宜测可测可测立柱内力可测可测可测锚杆内力应测宜测可测土钉内力宜测可测可测坑底隆起(回弹)宜测可测可测围护桩侧向土压力宜测可测可测孔隙水压力宜测可测可测地下水位应测应测应测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宜测可测可测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宜测周边建筑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应测倾斜应测宜测可测水平位移应测宜测可测周边建筑、地表裂缝应测应测应测周边管线变形应测应测应测注:基坑类别的划分按照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执行。5巡视检查基坑工程整个施工期内,每天均安排专人进行巡视检查。基坑工程巡视检查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支护结构支护结构成型质量冠梁、支撑、围檩有无裂缝出现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墙后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施工工况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基坑周边环境地下管道有无破损、泄露情况周边建(构)筑物有无裂缝出现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邻近基坑及建(构)筑物的施工情况根据设计要求或当地经验确定的其他巡视检查内容巡视检查的检查方法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巡视检查应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检查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巡视检查记录应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综合分析。3.3.3监测点布置1基本要求①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并应满足监控要求。②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并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的不利影响。③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④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大的代表性部位及周边重点监护部位,监测点应适当加密。⑤应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2具体测点布置要求如下表监测项目测点布置要求基坑边坡顶部位移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围护墙顶部位移围护墙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3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深层水平位移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个监测孔。当用测斜仪观测深层水平位移时,设置在围护墙内的测斜管深度不宜小于围护墙的入土深度;设置在土体内的测斜管应保证有足够的入土深度,保证管端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围护墙内力监测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1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支撑内力监测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2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部位;4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立柱的竖向位移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地质条件复杂处的立柱上,监测点不宜少于立柱总根数的10%,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宜少于20%,且不应少于5根。基坑底部隆起1监测点宜按纵向或横向剖面布置,剖面应选择在基坑的中央、距坑底边约1/4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数量不应少于2个。纵向或横向有多个监测剖面时,其间距宜为20~50m,2同一剖面上监测点横向间距宜为10~20m,数量不宜少于3个。围护墙侧向土压力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点。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宜为2~5m,测点下部宜密;3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4土压力盒应紧贴围护墙布置,宜预设在围护墙的迎土面一侧。孔隙水压力宜布置在基坑受力、变形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竖向布置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监测点竖向间距一般为2~5m,并不宜少于3个。基坑内地下水位监测1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2水位监测管的埋置深度(管底标高)应在最低设计水位之下3~5m。对于需要降低承压水水位的基坑工程,水位监测管埋置深度应满足降水设计要求。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1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2水位监测管的埋置深度(管底标高)应在控制地下水位之下3~5m。对于需要降低承压水水位的基坑工程,水位监测管埋置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3回灌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周边环境周边环境建(构)筑物的竖向位移1建(构)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边不少于3个监测点;2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3建(构)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4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5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交接处的两侧;6烟囱、水塔和大型储仓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点。建(构)筑物的水平位移应布置在建筑物的墙角、柱基及裂缝的两端,每侧墙体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处。建(构)筑物倾斜1监测点宜布置在建(构)筑物角点、变形缝或抗震缝两侧的承重柱或墙上;2监测点应沿主体顶部、底部对应布设,上、下监测点应布置在同一竖直线上;3当采用铅锤观测法、激光铅直仪观测法时,应保证上、下测点之间具有一定的通视条件。建(构)筑物的裂缝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在基坑施工期间当发现新裂缝或原有裂缝有增大趋势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每一条裂缝的测点至少设2组,裂缝的最宽处及裂缝末端宜设置测点。地下管线监测1应根据管线年份、类型、材料、尺寸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设置;2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15~25m,并宜延伸至基坑以外20m;3上水、煤气、暖气等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直接监测点应设置在管线上,也可以利用阀门开关、抽气孔以及检查井等管线设备作为监测点;4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利用埋设套管法设置监测点,也可采用模拟式测点将监测点设置在靠近管线埋深部位的土体中。基坑周边地表竖向沉降监测点的布置范围宜为基坑深度的1~3倍,监测剖面宜设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并与坑边垂直,监测剖面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每个监测剖面上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土体分层竖向位移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同一监测孔的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内,数量与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土层中应适当加密。附各项监测监测点布置图3.3.4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1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其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①每个基坑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②工作基点应选在稳定的位置。在通视条件良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情况下,可不设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形监测点;③施工期间,应采用有效措施,确保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正常使用;④监测期间,应定期检查工作基点的稳定性。2监测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①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②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③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3对同一监测项目,监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①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②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③固定观测人员;④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4监测过程中应加强对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检测以及监测元件的检查;应加强对监测仪标的保护,防止损坏。5监测项目初始值应为事前至少连续观测3次的稳定值的平均值。6水平位移监测①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当基准点距基坑较远时,可采用GPS测量法或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②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应埋设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或利用已有稳定的施工控制点,不应埋设在低洼积水、湿陷、冻胀、胀缩等影响范围内;基准点的埋设应按有关测量规范、规程执行。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7竖向位移监测①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②坑底隆起(回弹)宜通过设置回弹监测标,采用几何水准并配合传递高程的辅助设备进行监测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mm。③水准基准点宜均匀埋设,数量不应少于3点,埋设位置和方法要求与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埋设方法相同。④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路或附合水准路线。8倾斜监测①建筑物倾斜监测应测定监测对象顶部相对于底部的水平位移与高差,分别记录并计算监测对象的倾斜度、倾斜方向和倾斜速率。②应根据不同的现场观测条件和要求,选用投点法、水平角法、前方交会法、正垂线法、差异沉降法等。9裂缝监测①裂缝监测应包括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及变化程度,需要时还包括深度。裂缝监测数量根据需要确定,主要或变化较大的裂缝应进行监测。②裂缝监测可采用以下方法:ⅰ对裂缝宽度监测,可在裂缝两侧贴石膏饼、划平行线或贴埋金属标志等,采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接量测的方法;也可采用裂缝计、粘贴安装千分表法、摄影量测等方法。ⅱ对裂缝深度量测,当裂缝深度较小时宜采用凿出法和单面接触超声波法监测;深度较大裂缝宜采用超声波法监测。ⅲ应在基坑开挖前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测定其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情况,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10地下水位监测①地下水位监测宜采通过孔内设置水位管,采用水位计等方法进行测量。②地下水位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③检验降水效果的水位观测井宜布置在降水区内,采用轻型井点管降水时可布置在总管的两侧,采用深井降水时应布置在两孔深井之间,水位孔深度宜在最低设计水位下2~3m。④潜水水位管应在基坑施工前埋设,滤管长度应满足测量要求;承压水位监测时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应采取有效的隔水措施。⑤水位管埋设后,应逐日连续观测水位并取得稳定初始值。3.3.5监测频率1基坑工程监测工作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施工全过程。监测工作从基坑工程施工前开始,直至地下工程完成为止。对有特殊要求的周边环境的监测应根据需要延续至变形趋于稳定后才能结束。2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应考虑基坑工程等级、基坑及地下工程的不同施工阶段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对于应测项目,在无数据异常和事故征兆的情况下,开挖后仪器监测频率的确定可参照下表现场仪器监测的监测频率注:1.当基坑工程等级为三级时,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要求适当降低;2宜测、可测项目的仪器监测频率可视具体情况要求适当降低;3有支撑的支护结构各道支撑开始拆除到拆除完成后3d内监测频率应为1次/1d。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加强监测,提高监测频率,并及时向相关单位报告监测结果:①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②监测数据变化量较大或者速率加快;③存在勘察中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④超深、超长开挖或未及时加撑等未按设计施工;⑤基坑及周边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道出现泄漏;⑥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大或超过设计限值;⑦支护结构出现开裂,周边地面出现突然较大沉降或严重开裂;⑧邻近的建(构)筑物出现突然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⑨基坑底部、坡体或支护结构出现管涌、渗漏或流砂等现象;⑩出现其他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4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实时跟踪监测。3.3.6监测报警(红字为参考内容)1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应符合基坑工程设计的限值、地下主体结构设计要求以及监测对象的控制要求。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由基坑工程设计方确定。2基坑工程监测报警值应以监测项目的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值两个值控制。3因围护墙施工、基坑开挖以及降水引起的基坑内外地层位移应按下列条件控制:①不得导致基坑的失稳;②不得影响地下结构的尺寸、形状和地下工程的正常施工;③对周边已有建(构)筑物引起的变形不得超过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④不得影响周边道路、地下管线等正常使用;⑤满足特殊环境的技术要求。4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应根据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的特点和基坑等级确定,可参考下表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测报警值注:1.h—基坑设计开挖深度;f—设计极限值。2.累计值取绝对值和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两者的小值。3.当监测项目的变化速率连续3天超过报警值的50%,应报警。5周边环境监测报警值的限值应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确定,如无具体规定,可参考下表确定。注:1.H—为建(构)筑物承重结构高度。2.第3项累计值取最大沉降和差异沉降两者的小值。1工程监测预警值(应以设计给定的预警值为主,若没有基坑设计应参考以上表格内容)2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警;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①当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②基坑支护结构或周边土体的位移出现异常情况或基坑出现渗漏、流砂、管涌、隆起或陷落等;③基坑支护结构的支撑或锚杆体系出现过大变形、压屈、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④周边建(构)筑物的结构部分、周边地面出现可能发展的变形裂缝或较严重的突发裂缝;3.3.7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1现场测试人员应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监测分析人员应对监测报告的可靠性负责,监测记录的数据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2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和转抄,并有测试、记录人员签字。3现场的监测资料应符合下列要求:①使用正式的监测记录表格;②监测记录应有相应的工况描述;③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④对监测数据的变化及发展情况应及时分析和评述。4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重测。5进行监测项目数据分析时,应结合其他相关项目的监测数据和自然环境、施工工况等情况以及以往数据,考量其发展趋势,并做出预报。6巡视检查的记录:①对监测项目应有正常或异常的判断性结论;②对达到或超过监测报警值的监测点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及建议;③对巡视检查发现的异常情况应有详细描述,危险情况应有报警标示,并有原因分析及建议;4安全管理措施4.1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4.2施工安全注意事项4.2.1机械设备1机械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严禁酒后作业。2操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岗位或将机械交给其他无证人员操作。严禁疲劳作业,严禁机械带故障作业,严禁无关人员进入作业区和操作室。3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执行机械有关保养规定。机械连续作业时,应建立交接班制度;接班人员经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工作。4机械进入现场前,必须查明行使路线上空有无障碍及其高度;4.1.5作业前应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技术交底检查施工现场。不宜在距现场电力、通讯电缆、煤气管道等周围2米以内进行机械作业。必须作业时,应探明其准确位置并采取措施保证其安全。5机械严禁超载作业或任意扩大使用范围。安全防护装置不完整或已失效的机械不得使用。6配合机械作业人员,必须在机械回转半径以外作业。如必须在回转半径内作业时,机上和机下人员应随时取得有效联系。7作业遇到下列情况,应立即停止作业:①填挖区土体不稳定,有坍塌可能②发生暴雨、雷电、水位暴涨及山洪暴发等情况时③施工标记及防护设施被损坏④地面涌水冒泥,出现陷车或因雨发生坡道打滑时⑤工作面净空不足以保证安全作业时⑥地下设施未探明时。⑦出现其它不能保证作业和运行安全的情况8机械运行时,严禁接触转动部位和进行检修。在修理装置时,应使其降到最低位置,并应在悬空部位进行安全支撑。9当机械发生重大事故时,企业领导必须及时上报、组织抢救、保护现场、查明原因、分清责任、落实及完善安全措施,并按事故性质严肃处理。10机械发动前应对各部位进行检查,确认完好,方可启动。工作结束后,应将机械停到安全地带。11夜间工作时,现场必须有足够照明,机械照明装置应齐全完好。12挖掘机①在拉铲或反铲作业时,挖掘机履带到工作面边缘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1.②挖土前应破碎障碍物。装车作业时,应待运输车停稳后进行,铲斗应尽量放低,不得撞击汽车任何部位;回转时禁止铲斗从汽车驾驶室顶上越过。③挖掘前,驾驶员应发出信号,使其他工作人员离开,并在确定后方可施工。④在行驶或作业中,挖掘机除驾驶室外任何地方均严禁乘座或站人。不得用铲斗吊运物料。13推土机①启动时严禁有人站在履带或刀片的支架上,无安全隐患时方可行驶。②推土机上下坡应用低速档行驶,上坡不得换档,下坡不得脱档滑行。③推土机向沟槽回填土时应设专人指挥,严禁推铲越出边缘,可以采用一铲顶一铲的推土方法。④在电杆附近推土时,应保留一定的土堆。其大小可根据电杆结构、土质、埋入深度等情况确定。⑤两台以上推土机在同一地区作业时,应设专人指挥。作业时,两机前后距离宜大于8米,平行时左右距离宜大于114载重汽车①严格遵守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及当地公安交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禁止违章驾驶,不得超载。②配合挖装机械装料时,自卸汽车就位后应拉紧手刹制动器,在铲斗需越过驾驶室时,驾驶室内严禁有人。③向坑洼区域卸料时,应和边坡保持安全距离,防止塌方翻车。严禁在斜坡侧向倾卸。④卸料后,应使车厢落下复位后方可起步,不得在未落车厢的情况下行驶。严禁在车厢内载人。4.2.2基坑工程1注意事项①基坑工程应建立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开工前进行安全交底,并留有书面记录。施工现场应设置专职安全员。②土方开挖前,应查清周边环境,如建筑物、市政管线、道路、地下水等情况;应将开挖范围内的各种管线迁移、拆除,或采取可靠保护措施。③基坑土方开挖应按设计和施工方案要求分层、分段、均衡开挖,并贯彻先锚固(支撑)后开挖、边开挖边监测、边开挖边防护的原则。严禁超深挖土。④基坑土方开挖按要求设置变形观测点,并按规定进行观测,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做到信息化施工。2基坑开挖的防护①深度超过1.5米的基坑周边须安装防护栏杆。防护栏杆应符合以下规定:ⅰ防护栏杆高度应为1.2米~1.5米;ⅱ防护栏杆由横杆及立柱组成。横杆2~3道,下杆离地高度0.3~0.6米,上杆离地高度1.2米;立柱间距不大于2米,立柱离坡边距离应大于0.5米。防护栏杆外放置有砂、石、土、砖、砌块等材料时尚应设置扫地杆。ⅲ防护栏杆上应加挂密目安全网或挡脚板。安全网自上而下封闭设置,网眼不大于25毫米;挡脚板高度不小于180毫米,挡脚板下沿离地高度不大于10毫米。ⅳ防护栏杆的材料要有足够的强度,须安装牢固,上杆应能承受任何方向大于1kN的外力。ⅴ基坑内应有专用坡道或梯道供施工人员上下。梯道的宽度不应小于0.75米。坡道宽度小于3米时应在两侧设置安全护栏。梯道的搭设应符合相关安全规范要求。ⅵ基坑支护结构物上及边坡顶面等处有坠落可能的物件、废料等,应先行拆除或加以固定,防止坠落伤人。ⅶ基坑支护应尽量避免在同一垂直作业面的上下层同时作业。如果必须同时作业,须在上下层之间需设置隔离防护措施。施工作业所需脚手架的搭设应符合相关安全规范要求。在脚手架上进行施工作业时,架下不得有人作业、停留及通行。3安全作业要求①在电力管线、通信管线、燃气管线2米范围内及上下水管线1米范围内挖土时,宜在安全人员监护下开挖。②基坑开挖的坡度和深度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当设计未作规定时,对人工开挖的狭窄基槽或坑井,应按其塌方不会导致人身安全隐患的条件对挖土深度和宽度进行限制。人工开挖基坑的深度较大并存在边坡塌方危险时,应采取临时支护措施。③开挖的基坑深度低于邻近建筑物基础时,开挖的边坡应距邻近建筑物基础保持一定距离。当高差不大时,根据土层的性质、邻近建筑物的荷载和重要性等情况,其放坡坡度的高宽比应小于1:0.5;当高差较大或邻近建筑物结构刚度较弱时,应对开挖对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计算。当基坑开挖不能满足安全要求时,应对基坑边坡采取加固或支护等措施。④场地内有桩的空孔时,土方开前应先将其填实。挖孔桩的护壁、旧基础、桩头等结构物不应使用挖掘机强行拆除,应采用人工或其它专用机械拆除。⑤陡边坡处作业时,坡上作业人员必须系挂安全带,弃土下方以及滚石危及的范围内应设明显的警示标志,并禁止作业及通行。⑥除基坑支护设计要求允许外,基坑边2米范围内不得堆土、堆料、放置机具。⑦采用井点降水时,井口应设置防护盖板或围栏,警示标志应明显。停止降水后,应及时将井填实。⑧夜间施工的作业面以及进出道路应有足够的照明措施和安全警示标志。⑨遇到六级及以上的强风、台风、大雨、雷电、冰雹、浓雾、暴风雪、沙尘暴、高温等恶劣天气,不应进行高处作业。恶劣天气过后,应对作业安全设施逐一检查修复。⑩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配戴安全帽。严禁酒后作业,禁止赤脚、穿拖鞋、穿凉鞋、穿高跟鞋进入施工现场。基坑边清扫的垃圾、废料等不得抛掷到基坑内。禁止施工人员连续加班、持续作业。5土方开挖应急预案5.1应急预案的方针与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护人员安全优先,保护环境优先”的方针,贯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持续改进”的原则。更好地适应法律和经济活动的要求;给企业员工的工作和施工场区周围居民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环境;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应急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而延误事故的应急救援;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实现应急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5.2应急预案流程根据工程的特点及施工工艺的实际情况,认真的组织了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特制定本工程发生紧急情况或事故的应急措施,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现场操作人员应急能力,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和不良环境影响。其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程序见下图: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辩识、评价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辩识、评价编制应急预案成立抢险领导小组组建抢险队、救护车配备应急物资、设备应急知识教育培训定期评审实施应急预案进行评审、修订未发生发生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程序图5.3突发事件风险分析和应急措施为确保正常施工,预防突发事件以及某些预想不到的、不可抗拒的事件发生,事前有充足的技术措施准备、抢险物资的储备,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国家财产和经济损失,必须进行风险分析和预防。根据本工程的特点、采取的支护方式及周边环境情况,施工中有可能会出现的突发事件、风险情况及应急措施如下:1基坑降水①若坑底局部地段出现冒水、涌砂现象,首先应及时通知设计、监理、及业主,分析原因,同时采取抢救措施。②若在开挖过程中井管被破坏,导致该井点失效,应及时通知监理、业主,为确保疏干降水的连续性,应立刻(1天内)组织钻机进场,尽快在原井点附近重新施工相同规格的井点,并保证其有效地投入降水工作。③进场施工前调查场地内勘察孔的位置,并需检查勘察孔是否已封孔。对未封闭的勘探孔需进行补充封孔,以免在基坑开挖时造成突涌。④若基坑局部水位无法降至预计深度,首先检查井点是否存在损坏或淤积现象,已完成洗井的降水井在降水运行期间若发生淤井,需再次进行洗井。若再次洗井仍不行,则此井放弃使用,在该井周围再重新打设该降水井。若井点质量完好,需进一步分析原因,可采用静力触探原位测试,对该处地层进行勘探,根据地层情况决定是否增加抽水量,或增加疏干井点。若该现象出现在基坑边缘,应考虑是否为帷幕渗漏所致,并加以封堵补救。2支护结构漏水①施工前期和施工过程中详细了解工程的地形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并密切注意地质条件的变化及地下水出水的迹象,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②加强对基坑外侧观察井的观测,一旦发生水位观测孔中的水位、水量变化异常、局部区域出现超降现象,立即采取相应措施。③发生渗漏,立即停止挖土及回填反压,绝对禁止冒险开挖。根据程度不同分别采用“堵”和“疏”两种方法处理。ⅰ堵:发现支护结构漏水且水量较大时,尽快确定漏水范围,并在支护结构以外采取双液注浆法进行坑外堵漏,即两台注浆机分别注入水泥浆和水玻璃,具体方法为;渗漏点桩外50~100cm处间距50cm左右分别钻孔,深度深于渗漏点2.0m~3.0m,放入注浆管,先用水泥注浆管与渗漏点形成道路后,水玻璃注浆管同时注入,封闭渗漏道路达到堵漏目的。ⅱ疏:如水量较小不影响施工,可采取坑边设明沟进行排水。④如基坑外侧因漏水出现沉降过大情况,采取注浆或坑外回灌。3边坡坍塌①出现边坡坍塌事故时,立即组织人员撤出现场,并及时进行上报。疏散人员工作要有秩序的服从指挥人员的疏导要求进行疏散,做到不惊慌失措,勿混乱、拥挤,减少人员伤亡。②各班组及时清点人员,确认有无被困人员,并集结待命,不得私自外出;③组织抢险突击队,由各工班抽调精壮工人组成;④卫生员做好准备,并视情提前与定点医院联系。⑤在发生险情时,保安应加强巡视,隔离安全地带,禁止闲杂人员围观,禁止一切人员进入危险区域,禁止闲杂人员进入施工现场;5.4应急准备1机构与职责一旦发生施工安全事故,公司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抢险,成立现场抢险领导小组。公司抢险领导小组的组成组长:沈环宇副组长:王连钦职责:研究、审批抢险方案;组织、协调各方抢险救援的人员、物资、交通工具等;保持与上级领导机关的通讯联系,及时发布现场信息。项目部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及其人员组成组长:李全下设:通讯联络组:白淑云技术支持组:王连钦抢险抢修组:李全医疗救护组:李郁后勤保障组组长:郑剑锋联系方式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备注组长副组长小组组长通讯联络组技术支持组抢险抢修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应急组织的分工职责(1)组长职责:①决定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重大紧急事故,要求应急服务机构提供帮助并实施场外应急计划,在不受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