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九上《创造宣言》-全考点总结_第1页
全九上《创造宣言》-全考点总结_第2页
全九上《创造宣言》-全考点总结_第3页
全九上《创造宣言》-全考点总结_第4页
全九上《创造宣言》-全考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上《创造宣言》-全考点总结走进作者: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歙(shè)县人。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等主张,形成了“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他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在上海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1933年,他与厉麟似、杨亮功等来自政学两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于上海逝世,享年55岁。主要作品:《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写作背景:《创造宣言》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著。在这篇课文中,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文章虽然写于1943年,但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结构脉络:21.《创造宣言》结构脉络主旨感悟:本文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郭常义、胡晓丁据日本小说家城山三郎的日文译文译为中文,有改动。有很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搞发明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的事,不相信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作者想要说明,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的人最初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普通人只要有自信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想问题,就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对文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结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本题运用议论文标题作用分析法。文题的意思是:对创造的宣告,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坚定信念。题目虽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2.为什么说“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教师的创造工作是一项集体活动,创造的成败属于集体,不属于个人,号召教师要团结协作。3.第四段结尾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4.第⑥自然段中,连用三个“单调”“无过于”有什么作用?三个“单调”“无过于”既是排比又是对比,加强语势,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有力地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5.第8自然段是如何批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这一错误观点的?是通过列举某些人对幼年研究者的蔑视,和在事实面前哑口无言的表现,来批驳错误观点的。批驳错误观点,鼓励学生勇于创造。6.第九段前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慧能的话,作为道理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7.第⑫自然段作者举“水滴石穿”的例子,有什么目的?用“水滴石穿”的例子,来告诫我们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不要因为点滴的创造小而不做,要从基础做起,积小成大,不要奢望“一口吃个胖子”。8.作者写东山樵夫断定“泰山没有东山好”的目的是什么?批评东山樵夫只注重表面现象,不会变通,不会创造。9.作者想象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有什么作用?树苗与樵夫的对话,是作者丰富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10.回树苗与茅草最后的结局是一样的,都化作了“几缕黑烟”,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用树苗和茅草相同的结局,说明没有创造的可悲,启发我们要“时时处处”进行创造。11.第⑮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作者直抒胸臆,热切呼唤,表达了渴望创造的急切心情。1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借罗丹的话,发出宣言,号召我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生字新词中伤zhòngshāng遁词dùncí鲁钝lǔdùn懦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