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优质课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优质课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优质课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优质课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优质课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7PAGE必修一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根据课标要求可知本课的重点是五四运动的史实和影响,但五四运动的“史实”这个概念范畴比较广,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把课标具体化到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关于“史实”部分本课要让学生掌握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和意义,并说明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影响”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一个是对后世的影响,尤其是五四运动精神对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能充分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材分析】《五四爱国运动》是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属于中华民族的奋起部分。本课第一目“‘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概述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北洋军阀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重点阐述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所受到的屈辱外交。第二目“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讲述了五四运动的经过,重点突出五四运动的结果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第三目“五四精神”,重点阐明五四精神的深刻内涵,揭示五四运动重大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在《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的单元主题下,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它发挥了动员广泛的群众基础、凝聚民族精神和力量、促进先进的中国人从以西方为师到以俄为师、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发生变化,进而推动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重大转型,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而且本课与必修二第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必修三第22课《新文化运动》都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课作为本单元中华民族奋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与热点之一。所以在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资料,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而获得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所要探究问题的答案要点。达到思、学、悟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对比、观察、全面思维、知识创新、是非判断等能力,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爱国精神等性格教育的培养。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特点如下:生源基础——乡镇学校,市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一般。知识基础——初中已学习过五四运动的历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基础。但学生素质比较一般,基础知识不扎实。往往其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了重点,未能将散乱的学科知识整理成知识系统。能力基础——如何从史料中提炼要点的概述能力,对高一学生来说有难度。思维基础——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深刻性日渐提高,但是还不能完全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问题。所以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个难点问题。心理特点——好奇心強,注意力集中在直观教具或有趣的历史事件上;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不轻信不盲从。情感需求——大部分同学已经加入中国共青团,他们情感丰富,爱憎分明,崇拜伟人,追求进步。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同时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当补充部分直观的感性材料,力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以此来提高他们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实现课标“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目标,真正达到学史鉴今的目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学习中理解和掌握巴黎和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精神等。2、学生在掌握五四运动相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3、学生通过学习五四运动的背景,提高形成用唯物史观综合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4、学生在挖掘和学习五四精神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学习五四运动历史背景的有关材料的过程中,把握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探索历史真实面目的方法。2、学生在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依据历史材料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五四运动的背景中,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国情,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逐步形成对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2、通过学习,认识到五四运动是一次以爱国为宗旨的救亡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也是当代青年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应该弘扬的精神。【教学重点】1、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理解五四精神。【教学难点】[1、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教学方法】本课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如讲述法、视频教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等,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即把讲、读、议结合起来。讲,要具体化明确化;读,要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取有效信息,结合相关原始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议,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所要探究问题的答案要点。讲述时用提问、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共同深入探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五月的风》这是青岛五四广场的标志性雕塑“五月的风”,它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设问:五四运动与青岛有怎样的关系呢?为什么要纪念五四运动呢?◆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做好铺垫,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新课。讲授新课分析课标,根据课标为本课确立学习目标,并设立三个小标题:国将不国——五四之因、青春无悔——五四之史、生生不息——五四之魂一、国将不国——五四之因导入:材料:在那一代青年人周围,是令人感到窒息、令人满怀悲愤的黑暗环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已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对有志气的爱国青年说来,剩下的只能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拼搏。——《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设问:通过下列六组镜头概括五四前国内和国际形势处于怎样“窒息而悲愤”的环境?◆设计意图:主要想通过此环节,使学生首先大概了解那个时代的青年是生活在国将不国的生死存亡的边缘,然后通过下面六组镜头深刻理解五四前国内和国际形势,到底是怎样的国将不国的局面。(课件展示)文字材料和图片镜头一:民国初年新注册的工厂数和中国早期产业工人的发展情况镜头二:材料:五四运动爆发前的三四年间,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的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新这场运动的领袖之一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民主与科学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镜头三:材料1:从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期货为担保。材料2:北洋军阀对人民的压榨:1912-1919年田赋增加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各地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各种反抗斗争此起彼伏。镜头四:材料1:据统计1913日本在华投资总和4.9亿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4.47亿日元;材料2: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23日,日本向德国宣战,封锁胶州湾,并以进攻青岛的名义出兵。日军在11月7日打败德国在青岛的驻军,占领青岛。……日本不仅要攫取德国在的一切特权,而且要控制整个。材料3:1915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条件,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月9日,除第五条部分内容以后再议外,称帝心切的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全部内容。这就是“五九国耻”。镜头五:材料1:俄国十月革命图片材料2:这段时间很多国家都爆发了革命,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都影响了东方的政治趋向。——周策纵《五四运动史》镜头六:播放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设问:请结合影片和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中日辩论的焦点是什么?

2.中国人民对它有怎样的期望?

3面对中国的合理要求,巴黎和会又是如何回应的?

4.从中国的外交失败,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引领相结合,然后归纳概括五四运动的国内国际背景。◆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当时国将不国的局面和更充分的认识到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又可以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而提高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件展示)五四运动的背景国内: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政治:北洋军阀实行反动统治,阶级矛盾激化国际:政治:一战时,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指明了道路外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导火线)导入:五四运动是由于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只是加速了五四运动的进程。当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时,使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中国中国人民的愤怒情绪一下子迸发了出来,这也就谱写了青春五四之史。二、青春无悔——五四之史(课件展示)五四运动的过程的表格,给学生一定时间结合课本相关知识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内容。时间中心先锋口号结果时间中心主力内容结果最后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点拨补充。◆设计意图:这部分知识不是难点,学生通过对课本相关知识的快速阅读,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件展示)文字材料材料1:中国社会各阶层在五四运动的作用1、青年学生——先锋2、工人阶级——主力3、先进知识分子——领导(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4、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参与材料2: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陆、章去。——《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学生快速阅读材料,教师引领学生分析归纳:五四运动的特点:一是全国范围的爱国运动、群众基础广泛;二是工人阶级表现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在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设计意图:通过快速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五四运动特点的了解来了解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导入:正是因为五四运动的群众基础广泛,工人阶级在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课件展示)为什么说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同位合作探究,然后学生归纳。胜利:释放、罢免、拒绝体现在口号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初步:1、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2、对内:①五四运动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②没有改变状况3、对外:五四运动没有赶走帝国主义。体现在口号上“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导入:虽然五四运动有一些任务没完成,但五四运动的意义和精神生生不息,五四之魂永存。三、生生不息——五四之魂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新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反封建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这段话反映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口号目标(任务)侧重点太平天国运动“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反封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反帝辛亥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封五四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帝反封◆设计意图:通过与以往的革命运动比较,让学生充分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课件展示)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新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反封建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新姿态”的“新”在哪里?(课件展示)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1840——1949)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革命前途资产阶级共和国——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共和国——社会主义◆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是一个难点,结合教师的图表提示,学生通过对比和思考,让学生充分理解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认识到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导入:五四运动促进民主革命的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那么五四运动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课件展示)材料一: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新姿态,这就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国主义和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材料三:解放就是压制的反面,也就是自由的别名。——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李大钊感概系之,呼喊出“试看将来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材料四: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民主革命掀开新的一页。——《人教版必修一》学生快速阅读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概述1、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2、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3、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4、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导入:五四运动又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学生一起回答:爱国、牺牲、民主、科学、进步。◆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再现,使学生可以深入体会和感受五四时期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战斗的激情以及为国家为民族不怕牺牲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为国献身的精神和情操。(课件展示)材料:其间,学生匡互生取出火柴,决定放火,法政学校的学生,认为放火欧人是超出理性的行为,对此颇有非议。学生们把章宗祥包围起来打了一顿,他被警察送进同仁医院,此后两天没有大小便,医生说他命在旦夕。梁漱溟在报上发表文章,他说:“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德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思考:你赞同为了正义的目的,使用非正义的手段吗?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爱国也要守法,理性爱国,不做暴民◆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们受到道德上的熏陶和影响,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导入:五四运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被篆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了,为了弘扬五四精神,1949年12月,我国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课件展示)材料:今天,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的新时代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前,我们年轻一代需要如何传承五四精神?课堂小结:新时期的“五四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发扬民主,崇尚科学;解放思想,勤于学习;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在顺利的时候,不骄傲自满,始终谦虚谨慎;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始终坚韧不拔;在风云变幻之际,不随波逐流,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设计意图:加深理解、提高能力。这个小课题不仅涉及本课的内容,也同学生的现实相结合,学生齐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感受到的情感、体会到的激情,使其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继续感动,充满奋斗和爱国的豪情,真正提升学生们的品德和情操,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板书设计:一、背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导火线:二、过程:时间、口号、先锋、主力、结果三、意义及精神巩固练习:1、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的是()A、废除“二十一条”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C、还我青岛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2、五四运动的最主要贡献在于()A、促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B、促使中国人民新的觉醒C、促使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D、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3、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A、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B、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D、李大钊、陈独秀的指导作用4、“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引自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条陈请回答:(1)材料中的“罢学风潮”指什么?(2)材料中的“伪说”指什么?(3)材料中的“近因”是指什么事?与所谓“远因”是否有关系?说明理由。(4)北京大学创办于什么时期?◆设计意图:加深理解、提高能力。这几个小题很简单,主要是为了理解课标所要求的重点知识。课后作业:见导学案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理念是“和谐教育”,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相互交融。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材的处理:围绕课标灵活处理教材,采用了大量的鲜活材料,材料充分的反映了历史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学生通过获取、解读材料中的信息而完成学习目标。2、学生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起一个组织、过渡、提示的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本课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3、教学方式:将三维目标紧密的糅合在了一起,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在第一轮授课结束后,发现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前后知识的衔接不够自然,对一些知识的讲解不够深刻。如:缺乏过渡语言,还有在五四精神和小结时情感渲染不够。接下来又进行了反复推敲琢磨,从而使课堂更加充实,高效。还有在一轮课中我只注重了知识的讲解,而且讲的过于多了,学生表现的比较少,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故后面的授课中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机会,适时地加入了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学以致用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在设计本课时,我力求能通过创设情境,充分再现历史,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达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知,在争论中解惑,在思考中提升。并努力创设一个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讨论、自由回答的学习氛围。总的来说这节课初步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很好的实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同时,在这节课里,我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了归纳总结与深化,能较好地落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本课在师生间的思维对话方面有不足之处,许多学生还是放不开,不敢积极、大胆地发言,发言声音比较羞涩。在以后的教学中会从这方面注意,在不断的启发、鼓励中改善不足之处。必修一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特点如下:生源基础——乡镇学校,市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一般。知识基础——初中已学习过五四运动的历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基础。但学生素质比较一般,基础知识不扎实。往往其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了重点,未能将散乱的学科知识整理成知识系统。能力基础——如何从史料中提炼要点的概述能力,对高一学生来说有难度。思维基础——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深刻性日渐提高,但是还不能完全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问题。所以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个难点问题。心理特点——好奇心強,注意力集中在直观教具或有趣的历史事件上;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不轻信不盲从。情感需求——大部分同学已经加入中国共青团,他们情感丰富,爱憎分明,崇拜伟人,追求进步。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同时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当补充部分直观的感性材料,力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以此来提高他们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实现课标“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三维目标,真正达到学史鉴今的目的。必修一第16课《五四运动》效果分析本课的教学理念是“和谐教育”,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相互交融。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高效和谐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整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创设情境,充分再现历史,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达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知,在争论中解惑,在思考中提升。并努力创设一个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讨论、自由回答的学习氛围。在讲课时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时机,并适时的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养成良好学习风气等思想观念的培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到学习中。教学环节生动活拨,形式多样,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管理得当,学生学习愉快、轻松、有序、和谐,参与度高。这节课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很好的实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必修一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教材分析《五四爱国运动》是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属于中华民族的奋起部分。本课第一目“‘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概述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北洋军阀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重点阐述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所受到的屈辱外交。第二目“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讲述了五四运动的经过,重点突出五四运动的结果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第三目“五四精神”,重点阐明五四精神的深刻内涵,揭示五四运动重大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在《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的单元主题下,它上承辛亥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它发挥了动员广泛的群众基础、凝聚民族精神和力量、促进先进的中国人从以西方为师到以俄为师、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发生变化,进而推动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重大转型,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而且本课与必修二第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必修三第22课《新文化运动》都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本课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课作为本单元中华民族奋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重点与热点之一。所以在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资料,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而获得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所要探究问题的答案要点。达到思、学、悟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对比、观察、全面思维、知识创新、是非判断等能力,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爱国精神等性格教育的培养。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必修一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评测练习教学内容:岳麓版必修一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课程标准: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评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②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③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④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提出的斗争口号初步实现了的有()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废除“二十一条”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A.①②③B.①③C.②③D.①④3.巴黎和会上中国能够拒绝签约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国外交人员出色而有力的辩论和交涉B.中国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给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巨大压力C.国际社会的普遍同情 D.中国站在正义的立场上4.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①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主权转让给日本②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③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出路④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校长发出的通知——亲爱的先生:5月26日,星期一。昨天早晨九时,你的儿子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我请你通知我,到底是你儿子自行缺席,抑或是你希望他继续荒废学业。校长:L·泰纳(Turner)——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A.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C.淞沪会战,逃避战火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新授课,所以习题的练习以巩固和理解基础知识为主要目的。但高考时历史题是材料情境题为主,所以在高一时,也应该多注意材料情境题的训练。二、非选择题6、为了纪念五四运动,请同学们围绕“弘扬五四精神,展示青春风采”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设计意图:加深理解、提高能力。这个小课题不仅涉及本课的内容,也同学生的现实相结合,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感受到的情感、体会到的激情,使其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继续感动,充满奋斗和爱国的豪情,真正提升学生们的品德和情操,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必修一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课后反思本课的教学理念是“和谐教育”,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相互交融。教学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材的处理:围绕课标灵活处理教材,采用了大量的鲜活材料,材料充分的反映了历史的生动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学生通过获取、解读材料中的信息而完成学习目标。2、学生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起一个组织、过渡、提示的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本课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3、教学方式:将三维目标紧密的糅合在了一起,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各项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在第一轮授课结束后,发现有许多不足之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