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第一节演示文稿_第1页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第一节演示文稿_第2页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第一节演示文稿_第3页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第一节演示文稿_第4页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第一节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第一节演示文稿当前第1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优选)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第一节当前第2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人际关系特点:1.个体性:角色因素退居到次位,对方是否是自己喜欢的对象成了主要问题。2.直接可感性:是人们在直接的交往中形成的,并且是人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到的。3.情感性:感情色彩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当前第3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达克等人对此前研究的评价:

1).往往局限于对大学生的友谊形成和异性关系的探讨,对其他领域的关系很少涉及;

2).将关系看作是包含着两个已定形的,完整的稳定的,独立的个体的一个静态的,铁板一块的容器,忽视了人际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也忽视了关系中的个人是开放的,不稳定的,变化的特点;

3).忽视了真实的关系是在社会,文化情境下运作的,这种社会情境规定了一种什么才是正常的,可接受的观点,此观点影响人们对关系的知觉,也影响了研究者对关系的知觉;

4).忽视了社会,文化情境对人们建立关系的过程和关系本身的影响。当前第4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本书对达克等人评价的看法:

这个评价虽然是十多年前做出的,但其中反应的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西方心理学以个体为研究重心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关系研究的进展。西方的组织行为学者对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人群互动关系的核心在于沟通和说服,有效的人群互动关系可以促使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心力,从而提高组织绩效。当前第5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际关系:梁漱溟(),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既不是个人本位,也不是社会本位,而是关系本位。当前第6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古代思想家的看法:

杨朱的生卒年代未详,但是一定生活在墨子(公元前约479一前约381年)与孟子(公元前约371一前约289年)之间。因为墨子从未提到他,而在孟子的时代他已经具有与墨家同等的影响。孟子本人说过:“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列子》是先秦时代道家著作,其中有一篇题为《杨朱》。照传统的说法,它代表杨朱的哲学。巫马子,《墨子》中虚拟的一个辩论人物,出自《墨子怒耕柱子》等文。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义,而非夫掺火者之意。”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出自《墨子怒耕柱子》一是爱人论。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墨子。二是贵己论。代表人物有巫马子和杨朱。孟子这样形容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三是无我论。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当前第7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当代中国人对中国人际关系的研究:“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费孝通先生解剖中国传统社会,使用的是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这是社会学通用的方法。在费先生之前,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就曾用“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两个概念区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费先生为更准确地区分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概念,其中“差序格局”尤可谓是费先生的独创,并被国际社会学界所接受。当前第8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关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别,他打了个比方:西方团体关系西方社会以个人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像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清楚,成团体状态;中国传统社会关系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当前第9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现代中国人对中国人际关系的研究:黄光国:“人情与面子”模式;何友晖,陈淑娟,赵志裕:“关系取向”理论;杨国枢:“社会取向”理论。等等。当前第10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关系取向理论:关系角色化: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来界定自己的身份关系的互赖性:目的之一是回报关系决定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家人关系熟人关系生人关系当前第11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一)人际关系的基本维度:最基本维度:情感上————地位上↓↓亲疏————尊卑其他次要维度:特殊主义(讲人情,做事因人而异)普遍主义(一视同仁)工作导向与非工作导向当前第12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研究表明:双方尊卑上互补(一方支配+一方顺从)+亲疏上对等(一方友善+一方友善)=关系和谐尊卑上对等(双方都支配或顺从)+亲疏上对立(一方友善+一方敌意)=关系易紧张当前第13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二)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费斯克模式:共享(communalsharing):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如家人关系,亲密朋友等。权威排序(authorityranking):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如长幼关系,上下级关系等。互惠(equalitymatching):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市场定价(marketpricing):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如商业关系。当前第14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三)交换关系与共享关系交换关系共享关系帮助对方后希望立即获得回报帮助对方后不希望立即获得回报如果没有立即回报会有被剥削感如果没有立即回报不会有负面想法关注对方对双方关系做了什么不在意对方对双方关系做了什么一般不会因为能帮助对方而愉快会因为能够帮助对方而愉快注重公平注重对方的需求当前第15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注意:如果人们在共享关系中感到不公平,可能会相当沮丧。与交换关系不同的是,在共享关系中,人们对不公平的容忍时间要长一些,容忍程度要大一些。在共享关系中,人们互信程度比较高,相信对方不会故意占自己的便宜,认为最后会达到大致的平衡,所以能够容忍一时的不平衡。相反,如果对方立即对等回报,反而会给人太见外的感觉,甚至影响关系的发展。当前第16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三,人际关系的测量(一)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学者莫雷诺(J.Moreno)于20世纪80年代最先创立的。它从群体的角度,定量的了解整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每个成员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当前第17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测量方法: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问题,让被测量者回答然后根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提问题个人品质特征:工作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道德水平笼统的判断:假若改选,你认为谁当班长更为合适?人际关系状况:你目前同哪些人关系最好?期望/倾向:你希望哪些人成为你的朋友?当前第18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人际关系图:当前第19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对社会测量法的评价:优点:可以很快发现团体内部的人际关系状况缺点:不能揭示评价者的选择动机(只反映出外部的人际关系状况,团体内部深层次的人际关系结构还无法反映:数据易受被试主管因素影响。)当前第20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参照测量法:

参照测量法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在社会测量法的基础上创立的。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了解个人的选择动机,假如直接询问人,则很难得到真实答案。动机是人际关系选择的心理机制,被人们喜欢的人,不一定就是群体中最能发挥作用和最有威信的人。通过参照测量法,可以了解群体内的一些有一定影响的权威人物,把群体内部潜藏的参照群体揭示出来当前第21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参照测量法:制作卡片进行互评汇总评价实验解释通常,人们会选择看他们心目中最有威信、最有见解、最受尊敬的人对自己作出的评价。通过提名,可以了解到群体中最具威信、最受人尊重与信赖的人。那些被大家广泛提名的人,在群体中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并处于群体中心位置的人,他们有见解,得到大家的尊重,是群体潜在的权威,多数人都想了解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评价。实施步骤:当前第22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贝尔斯测量法: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贝尔斯(Robert.F.Bales)1950年创立了一种分析群体内人际关系的方法。他根据“相互作用过程分析”提出社会行为分类理论。这个理论中,他把相互作用的类型划分得小到可以作为实验观察的单位,认为只要考察人们相互作用的全过程,就能测量出群体内人际关系的性质。他通过对人与人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把这种相互作用的动作划分为四类12项变量。当前第23页\共有24页\编于星期五\7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群体内人的相互作用类型,实际上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