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教案_第1页
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教案_第2页
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教案_第3页
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教案_第4页
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小学数学教学教案小学数学教学教案1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问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驾驭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爱好,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信任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学问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究出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驾驭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育学生类推迁移的实力和口算的实力,

3、使学生经验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育学生养成仔细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育学生主动思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驾驭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敏捷的特点。口算是计算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实力是在精确、娴熟的口算实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肯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实力的培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实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学问的基础.

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驾驭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细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留意口算联系常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育口算实力。

依据的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2

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驾驭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且对圆已有初步相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从相识圆入手,到圆的周长和面积,与直线图形的学习依次是一样的。但是,学习圆是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探讨问题的方法都有所改变。学生初步相识探讨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感受极限思想。在本单元中,本节内容支配在“相识圆,圆的周长”之后,这样可以让学生借鉴在学习圆周长时的阅历来探讨圆的面积;有利于让学生感悟学习平面图形的规律和方法。学习本节内容后,为后面学习扇形统计图、以及圆柱、圆锥打下基础;同时,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特别广泛,能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圆的特征,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已基本驾驭,但对于像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如何把圆转化成直线图形具有肯定的.难度。学生对探究学习并不生疏,但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往往是盲目探究,因此,组织学习素材,让学生形成合理猜想,进行有方向的探究也是教学中关注的问题。基于以上的思索,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和驾驭圆的面积公式,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经验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试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体验发觉新学问的欢乐,增加学生的合作沟通意识和实力,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3

一、重视审题实力的培育和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

审题实力是综合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实力,它须要以肯定的学问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须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索方法为保证。应用题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建良好的前提条件。

培育小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并形成较高的审题实力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需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来强化训练,几乎贯穿我们数学教学的始终。在起先的训练阶段,老师必需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一读题目,建立表象;二读题目,明确问题;三读题目,找出关键,并作记号。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在关键字词句下划上重点标记”这一要求。老师还可以利用时常出些“陷阱题”“刺激”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相识到审好题目的重要性,这一点还是比较简单做到。

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提高学生的模式识别实力

数学是充溢模式的。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探讨成果清晰地表明:专家之所以能很快地通过知觉找出在某一情境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因为他具备快速地把记忆中原有的学问?阅历检索出来的实力。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如能正确地识别问题的模式,就能很快地收敛思索问题的范围,为正确选择问题解决思路就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目前小学生解决实际题的实力还是相当薄弱的,主要表现为对问题的情境语言缺乏常识性的了解,不擅长利用等量关系去解决问题,即找不准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这方面就属于模式识别探讨范围内的问题。变式训练是一良策,学生可以从题目的变更中了解与应用问题亲密相关的术语,而且通过背景的变换,达到强化模式的目的。在采纳变式训练的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引导学生实现模式识别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决不能就题论题,要教方法?教思想,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肯定的发展,他们有肯定归类和上升为数学思想的实力。

数学思想较之数学基础学问,有更高的层次和地位.它蕴涵在数学学问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数学意识,属于思维的范畴,用以对数学问题的相识、处理和解决.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详细体现,具有模式化与可操作性的特征,可以作为解题的详细手段.只有对数学思想与方法概括了,才能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与方法,书本的、别人的学问技巧才会变成自己的实力。像小学数学常常会出现的行程问题,学生假如驾驭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

四、重视解题策略的回顾和反思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有肯定的归纳、概括、和策略反思的实力。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解决问题以后,再回过头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加以回顾与探讨、分析与探讨,是特别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解后不思等于不收”,“反思是收获的黄金季节”)。这是数学解决问题过程的最终阶段,也是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实力最有意义的阶段。

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阅历只有通过概括才能上层次,概括的层次越高,迁移的半径就越大),培育学生的创建精神,而这一教学目的恰恰主要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教学来实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非常重视解题的回顾,与学生一起对解题的结果和解法进行细致的分析,对解题的主要思想、关键因素和同一类型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驾驭,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五、适当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拓宽学生的学问面

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开放题和新型题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力的必要补充。可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教室等学生特别熟识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胜利的欢乐。还可以培育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变更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学问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实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的设计重视自然数、奇数、偶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敬重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基础,利用真实的生活素材开展数学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情景比较熟识,在相识自然数上并不生疏。但是奇数、偶数的特点总结方面可能会欠缺一些。设计思路通过用谜语星星引发后面的故事情景,让学生打开才智之窗。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深深体会到数学的价值。给学生供应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合作沟通,相识奇数和偶数。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景,经验相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相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能推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相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教学难点:

知道奇数、偶数;能推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课前打算: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自然数的特征。

师:老师发觉,天空有几颗特别光明的星星,它们一共是4.5颗,你觉得老师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觉得星星的颗数不能用4.5来表示。

师:那你觉得用什么数来表示才好呢?

生:我觉得用像1、2、3这样的数来表示好。

师:说的特别好!我们平常数东西的时候,就像这样1,2,3,4,5一个一个地数,这些数都叫自然数。(板书:自然数)课件出示问题:0是自然数吗?小组探讨。学生汇报结果。

小结:0也是自然数,它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师:自然数不但可以用数的形式来表示,还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的内容。)

师:请大家细致视察直线上的数,(手势)看看你能发觉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视察沟通、探讨。老师可以参加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老师指名回答。

师:这些就是我们今日要驾驭的自然数的特征,大家跟老师一起再来概括一遍,“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的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

三、相识奇数和偶数。

师:大家喜爱做嬉戏吗?我们一起来做个嬉戏。请十位同学到前面来。学生举手,老师请十位学生到前面站成一排报数:1、2、3师:请报单数的向前一步走。

师:你有什么发觉吗?学生沟通。

生1:我发觉10名同学的报数不是双数就是单数。

师:刚才我们提到了单数和双数,单数都有哪些数?双数又有哪些数?谁给举一些例子?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单数又叫做奇数,(板书:奇数),留意字的读音。双数又叫做偶数。(板书:偶数)值得说明的一点:0也是偶数。

师:现在,谁能举出几个奇数和偶数的例子呢?

四、尝试应用。

1、师: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奇数和偶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奇数和偶数?

生1:电影院的座位号分奇数号和偶数号;

生2:上体育站队报数。

2、视察数列,初探奇数、偶数的'规律。

师:我们已经相识了奇数和偶数。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试着按要求写稀奇数和偶数。

(1)写出自然数1-30之间全部连续的奇数。

(2)写出自然数1-30之间全部连续的偶数。学生在练习本上写,老师巡察指导。

师:谁情愿给大家展示一下你写的。你给大家读一下好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两组数,有什么新发觉吗?四人小组可以探讨探讨。学生探讨。

师:哪个组想把你们的发觉告知大家?

五、课堂练习。

1、下面各数中,哪些是自然数?(出示题目:6、25、1、47、0.01)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在圆圈里填上奇数偶数。

4、数字嬉戏。(学生手中拿着奇数和偶数的数字牌依据老师口令做嬉戏)

六、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学问呀?(学生沟通)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老师这有一道拓展练习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拓展练习:教室里有一盏亮着的日光灯,调皮的小明一连拉了8下开关。聪慧的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来推断,这盏灯是否还亮着?假如拉9下呢?拉100下呢?)

师:看来,自然数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都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生活中发觉数学的美吧!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驾驭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实力.

3.渗透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育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相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全部四边形之间的关系,驾驭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打算.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老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日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相识梯形.

(1)出示图形.

老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态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出示下图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沟通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相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结合图形说明,相互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依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老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觉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别状况.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探讨:依据对边平行的状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依据对边平行的状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随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接着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探讨: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亲密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相识特别的梯形)

2.对于今日所学的学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激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一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相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爱好。教学重点:

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相识负数。

1.情境引入:秭归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磨平、茅坪镇的温度。

提问: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镇的气温或两个镇气温之间的比较。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个镇气温的?

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埘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引导:磨平和茅坪镇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15℃(+15℃)-1℃

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小结并板书:“+15”这个数读作正十五,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15的前面加一个正号,“+15”也可以写成“15”;“-1”这个数读作负一,书写时,可以写成“-1”。

“零上15摄氏度”和“零下1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15”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育学生的符号感。

二、进一步体验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银行取款与存款。

师::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今日所学的学问表示取款预存款吗?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小结:存入20xx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两个量正好相反,正数表示存入,负数表示取出。

2.归纳正数和负数。

银行取款与存款,存入20xx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好处。

师引导:视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师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像+15、19、+20xx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1、-11、-7、-500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完成板书)

3.学问应用。

(1)完成第4页第2题。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2)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提问:

1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视察这些正数,你发觉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本节课是学生初次相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相识,老师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学问的内在联系。

三、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初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1、出示例3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吗?(收入与支出、盈利与亏损、方向相反??)师:下面是张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8050元和支出520元。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怎样表示?

3.推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状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四、课堂作业。(略)

世界是由很多相互冲突的事物组成的。要想相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冲突的事物入手。数学探讨亦是如此。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实的哲学思想,要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7

一、应用题的来源应具备情感化、生活化和主题化。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在导入或新授环节考虑了题材的生活化,但在练习中体现较少,或者说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没有很好的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其实从课的导入,新授,练习及发展都可以统一在一个生活化的主题之下。另外,很多老师教学应用题时,将课题命名为“应用题”,这个名称在学生的大脑中并无多少概念,过于空洞,应更为形象与详细。比如,《游动物园中的问题》、《森林探险》等,相对于平均数问题,归一问题,工程问题等课题而言,对于学生来说更简单理解与接受,有吸引力,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爱好,利于其以主动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对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强调,也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主动地运用数学学问分析生活现象、主动得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实力。即发展良好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了分数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有一天,老师带了600元钱到家具公司买家具,便望见那里的家具都在降价。突然,老师望见一套家具组合,老师很喜爱。衣柜200元,梳妆柜的价钱是衣柜的4/5,床的价钱比衣柜贵1/5。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不够?又例如,在教学了按比例安排应用题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思索题让学生想方法由自己调制成一种盐与水的浓度为1:4的溶液。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与其说是在解答应用题,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他们不再是为了单纯的解题而解题,而是在尝试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去视察生活。学生肯定会爱好倍增,主动性提高。

二、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应多样。

现实世界千姿百态,蕴含信息的方式也就多种多样,因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问题更多的则是以表格、图文形式出现的,纯文字叙述的问题很少。所以要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实力,就势必也须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类似于真实的生活的情境。而以前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为文字叙述的结构也比较简洁,总是若干个条件加上一个问题,全部的条件都用上后,正好解答出问题;解题的技巧性强,对提高学生的视察、分析、类比、推理等思维实力的帮助则不是很大。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课标》中则明确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纳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意多样的学习须要。”在教学中,老师也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纳多种多样的形式,将“纯文字化”的表达模式有机地与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情景剧表演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广泛地采纳于教学之中。这样,既直观又形象,而且还图文并茂,生动好玩地呈现出素材,提高学生的爱好,满意了多样化的学生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的时候后,我们可以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表或数据,让学生结合表格来探讨。如某一月的空气污染指数,某一个班学生测验的平均成果等等。再例如“小青买了两本练习本,一枝毛笔,共用了四元钱。其中已知了一枝毛笔是两元钱,问一本练习本是多少钱?”这种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单一而且封闭,都是文字叙述,两、三个条件再加上一个问题。假如这种题目反反复复,出现的次数多了,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厌烦。假如是那样的话,做出来的效果确定不佳。而对于同样一道例题,改用其他的方式呈现,如图文应用题。这样就使原本枯燥乏味,冷飕飕的数字排列的应用题变成了活泼生动,简单被学生所接受,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三、应用题解题的多样化、开放化。

对学生的发展而言,解决问题的学习价值不只是获得问题的结论或答案,其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体验方法,以形成策略。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不能把目光紧紧地定格在答案上,更应当关注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方法与策略。这些方法、策略的稳固与形成,将渐渐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谛视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也将是数学教化的价值所在。而传统应用题大多数结构良好,答案惟一,解题方向明确,只须要不断地重复和套用已经学过的公式和数量关系就可以解决。所以,毫无疑问,这对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实力和应用实力来说,都是欠缺的。因此,要适度地引入开放性应用题,便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带来的封闭性,便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袤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实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力。

例如,某一家服装厂接到了生产1200件T恤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还须要多少天才能完成任务?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的时候,可以依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学问之间的联系,对所给定的条件进行不同的组合,采纳不同的方法解答。所以,对于这道题目,解法有四种,即(1)3/40%-3;(2)3*[(1-40%)/40%];

(3)设还须要x天才能完成任务。40%/3=(1-40%)/x;(4)(1-40%)/(40%/3)

又例如,现在有一种含有盐10%的盐水为400克,要想得到含有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这道题目有以下三种策略:

策略一:要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则须要加盐;策略二:要使盐水中的水变少,则须要蒸发水;策略三:还可以加入含盐量高于20%的盐水。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学生找到了很多解决的方法,主动性越来越高,参加的意识也越来越剧烈,从而也就培育了学生的创新实力。再例如下面一题:小明和小方同时从家中向学校动身。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方每分钟走50米。8分钟过后,两人则同时到校。问小明和小方两家相距有多少米?由于小明和小方家的地点不确定,所以,学生就会得出各种可能的结论。这对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实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实力,培育良好的数学情感,效果颇佳。

另外,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应当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体验,探究问题的多种解法,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长短优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是唯一的,须要留意的是,这些方法中,不肯定有好坏之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当加以确定。不能仅关注解决问题的格式完整与否,答案正确与否。这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也有着重要影响。

四、应用题教学评价的全面化。

要重视解题过程的评价与反思,除了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观赏,体会胜利的喜悦等情感、看法方面的功用以外,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也是不行缺少的支持。而在目前教学中,评价教学应用题的质量的主要标准是看学生应用题考试的分数。于是,便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不少学生应用题的分数很高,但是,事实上的思维实力和解决问题的实力并不是很强。有的时候,学生一旦遇到新的问题,变手足无措了。因此,过于注意考试分数的评价方式是违反新课程理念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评价应努力实现评价考核多元化,总的趋势是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为应用题的教学指明白方向,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供应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供应给学生更多的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诸多权利,那么学生便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到胜利的时候,他们便会成长为自信而胜利的问题解决者。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相识自然数。

2.相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3.能依据已有的生活阅历来相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一些含义。

教学重难点:

相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看图编题。

出示图片、学生编题

小结:自然数0、1、2、3、4、5等,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揭示课题

相识自然

三、新课探究

(一)探究一:自然数

1.数苹果,看个数。

(1)出示:1个苹果。

提问:现在你看到了什么?

回答:1个苹果。

(板书:1)

(2)逐步的一个一个添加苹果。

提问:现在有多少只苹果?

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1、2、3、4、5

提问:这里的1、2、3、4、5表示什么?

回答:苹果的个数。

(板书:表示个数)

2.找名次,看序数。

(1)出示:刘翔110米栏竞赛后的领奖的情景

提问:谁得了冠军?冠军还可以怎么表示呢?

回答:第1名。

(板书:1)

提问:那亚军和季军又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2、3)

(2)提问:这里的1、2、3表示什么?

回答:表示竞赛的名次。

小结:竞赛的名次是一种有序的`排列。1、2、3也可以表示这样的序数

板书:表示序数

3.小结:像1、2、3这些用来表示计数编序的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被称为自然数。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化地了解自然数。

(出示课题:自然数)

4.相识自然数。

(1)提问:谁能说说看你在平常生活中的哪些状况下可以用自然数表示?

(2)学生举例回答

(3)小结:所以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做自然数。

(二)探究二:自然数所表示的6种含义

1.自学。

2.沟通反馈。

学生逐步归纳自然数的6种含义。

3.小结。

①表示序数——如第3个。

②表示个数——如3个。

③表示代码——如:邮政编码中的3,3号运动员等。

④表示量数——如:“多长?多大?多重?”。

⑤表示计算结果——如:2+1=3。

⑥表示重复计算的次数——如:2重复加3次:2+2+2=3×2=62重复乘3次:2×2×2=23=8㈢

探究三:“0”的相识

1.提问:“0”是自然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介绍说理。

(2)小结:从历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0是不是自然数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0是自然数,另一种认为0不是自然数。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始终规定自然数不包括0。目前,国外的数学界大部分都规定0是自然数。为了便利于国际沟通,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和单位》(11-2.9)第311页,规定自然数包括0。所以在近几年进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修订中,教材探讨编写人员依据上述国家标准进行了修改。即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0、1、2、3、4、5、6、叫自然数,简洁说就是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4)板书:0是自然数。

2.提问:有比“0”更小的自然数吗?

(1)回答:“0”是最小的自然数。

(2)提问:的自然数会是几?

(3)回答:没有的自然数。

(4)板书: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3.小结。

0是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0加1得1,1加1得2,2加1得3,这样接着下去可以得到随意一个自然数。而从自然数的排列依次可知,后面一个自然数比前面一个自然数多1。因此,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合并而成,所以1是自然数的单位。0可以看成是由0个1组成的自然数。自然数由0起先,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合。假如把随意一个自然数用字母n表示,那接在这个自然数后面的一个自然数可以表示成“n+1”。

板书: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四、课内练习

1.找出下面哪些是自然数。

18100.01010000000-9

2.推断。

(1)从1起先的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

(2)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都是自然数。()

(3)没有的自然数,也没有最小的自然数。()

(4)接在自然数18后面的自然数只有1个。()

(5)在4.2和8.5之间有4个数。()

3.有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可以表示为(a—1),那么另外两个自然数可以表示为()和()。

五、本课小结

提问:通过今日的学习,你对自然数有哪些深化地了解呢?

1.0是自然数。

2.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3.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六、课后作业

找找身边的自然数,说一说它所表示的含义。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9

新课程观强调: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当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洁地教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本人结合圆柱的体积一课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索。

■[片段一]

■师生共同探究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对公式加以应用。师出示教材例4(苏教版第12册P8):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由于课前学生已进行了预习,多数学生是根据教材介绍的解法来解答:

■1.5米=150厘米202350=3000(立方厘米)

■师:这道题还有其他结果吗?(学生又沉入了深思)不一会儿,另外两种结果纷纷呈现:

■①20平方厘米=0.002平方米0.00211.5=0.003(立方米)

■②20平方厘米=0.2平方分米1.5米=15分米0.2115=3(立方分米)

■师:为什么会出现三种结果?

■经探讨,学生才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

■[片断二]

■巩固与应用阶段,我将教材练习二中的一个填表题(表1)进行了加工组合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表格(表2)。

■表1

■表2

■学生填表后,师:视察前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学生独立思索后再小组沟通,最终汇报。

■生1: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是几倍的关系,体积也是几倍的关系。

■生2: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越大,体积就越大。

■师:视察后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简单说出了后两组的关系。

■学生的表述尽管不是很精确完备,但已说出了其中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正是解答练习二第17、18题的基础,又为下一单元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

■[片段三]

■教材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量一个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算出它可装水多少克?

■学生动手测量自备的圆柱形茶杯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它的体积。

■师:水的生命之源。人每天都要饮用肯定量的水,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计算自己每天须要饮用几杯水(自己的杯子)才能保证健康,并把自己对水的想法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沟通。

■[教学反思]

■细心探讨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基础

■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只不过是编者对学科学问、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和思索的结晶。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我们在执行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细心探讨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创建性地利用教材。

■1、挖掘训练空白,刚好补白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了地域、学科、时间等因素,留下了诸多空白,我们运用教材时,要深化挖掘其中的训练空白,刚好补白教材。[片段一]中的例题教学,就挖掘出了教材中的训练空白,并没有把教学简洁地停留在一种解答方法上,而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化思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从而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实力。

■2、找出学问联系,大胆重组教材。数学学问具有肯定的结构,学问间存在着亲密的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而应找出学问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学问系统。[片断二]的表1仅帮助学生娴熟驾驭体积公式,此外无更多的教学价值,而重组后的表2不仅实现了编者的意图,而且为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走出了数学教学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点教学的误区。

■落实课标理念是用好教材的关键

■能否用好教材,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落实了新课标的理念。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再以学科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动身点和归宿。教材在编写时不行能四平八稳,老师要心里装着学生,运用教材前反复琢磨,怎样的教学才能符合新理念。前两个片段就突破了学科中心和学问中心,走向了学生中心。[片断三]在教材关注学生的基础上向深层发展不仅让学生动手测量,动脑计算,而且让学生在课外绽开调查探讨;不仅关注学问技能,而且关注了看法、情感和价值观(对生命之源水的自我看法)这一片断的教学,其价值就在于渗透了人文关爱。

■学生获得发展是用好教材的标准

■有的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脱离教材,片面追求新课程的形式,而忽视了实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获得最大发展应作为我们用好教材组织教学的追求。本节课紧扣教材,以本为本,着眼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学问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索还是情感看法价值观,学生都获得了最大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10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须要比例尺。

2、通过视察、操作与沟通,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学问,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用数学眼光视察生活的习惯。

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学问,通过视察、操作与沟通,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画图产生疑问、引入新知

1、画图

师:同学们,今日我们在上新课前先来画一画图,请同学们翻开课堂练习本,拿出尺子。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

请大家在本纸上画一条长1米的线段。(生面有难色)

师:怎么不画了?有什么疑问吗?(本子没有1米长)那该怎么办呢?

(把1米长的线段缩短后,画在本子上)(生画)

2、引入新知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生:10厘米、5厘米、或1厘米长的表示(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米就叫“实际距离”。

师:但是假如把黑板上的数据1米擦去,只把本子上的2厘米、5厘米线段图给别人看,别人能知道你表示的实际距离是1米吗??那么今日,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挚友,它就是《比例尺》!(板书)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理解比例尺意义

师:大家请看笑笑同学就依据比例尺的学问画出了他家的平面图,你看他图中的比例尺是?你知道1:100是什么意思吗?同学们思索一下,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生思索沟通)

生汇报:1表示图上距离、100表示实际距离

图上的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的100厘米,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师:对,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100厘米,因此比例尺事实上就等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生读一读

2、生活中的比例尺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有见过比例尺?)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同学们看一看(出示各图,分别让学生读出图中的比例尺并说出它们表示的意义)

3、自己写一个比例尺

师:现在你们自己在本子上写一个比例尺,并向同桌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生汇报

4、总结比例尺的特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的相识了比例尺,你有没有发觉比例尺有什么样的特点?(生说)总结:是一个比;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比例尺的前项一般为1

三、运用学问,尝试解决问题。

1、解决第2小题

师:同学们,笑笑按比例尺1:100画出了她家的平面图,他想带我们看看他的卧房,请大家把书翻到30页,先请大家量出他卧房长宽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吧?(课件)

(1)量出笑笑卧房的长和宽

师:你们量出了笑笑卧房长是?宽是?那你们算出笑笑卧房实际的长和宽吗和面积吗?(课件出示)试一试,并把你的'解题思路写在练习本上。

(2)算出笑笑算一算笑笑卧房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a:学生独立完成。(师巡察)

b: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展示仪展示)

小结回顾

想一想,我们刚才在求笑笑卧房面积的过程中都经验了哪些程序?(先量出图上距离,在求出实际距离,然后才能算出面积)

2、解决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让学生探讨一下,再汇报方法,然后再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展示仪展示)

3、解决第4题

师:笑笑在设计图时还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帮她吧!

(课件出示在父母卧房的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

(1)分析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1)学生沟通想法。

(2)学生独立完成。

生1:2米=200厘米200/100=2厘米

生2:200÷100=0。02米0。02米=2厘米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特别的精彩,笑笑还为我们出了道难题,大家敢于应战吗?

4、解决第5题

(课件出示:笑笑的卧房长4米,画在图纸上,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房的长。)

1、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生:小组合作、探讨、探究、反馈汇报。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详细情境中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驾驭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亲密联系,能联系生活阅历说明连乘的模型,增加探究的意识,体验胜利的欢乐。

教学重点:

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驾驭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说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看图列乘法算式。

2、出示旋转木马图,提出问题:旋转木立刻一共坐了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我们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里相互说说。(老师在黑板上摆上4排小棒,分别是3、3、3、2。学生进行小组探讨。)

(设计意图:小棒的出现使数学由详细人到符号化的一种过渡。)

2、小组沟通解决过程。

说清晰

(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

(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听细致

(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

(2)怎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自主关键,合作是内化,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沟通,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们获得多种的解题策略。)

3、展示学生的解法,沟通探讨。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沟通看法,以达全员参加的目的;提倡并激励算法多样化,;留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阅历和生活阅历,采纳独立尝试,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熬炼提高实力;同时学会倾听,在同学的阅历上想出新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

①3+3+3+2=11②3x3+2=11③4x3-1=11等

(以上几种方法中,方法①是连加,学生在以前已经学过。方法②、③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必需要引导学生得出这两种结论。对于其它的方法,老师应敬重学生的特性差异,学生能讲出算理的都要及于确定。以培育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1)师:看黑板上小挚友做的方法,你能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考考这些小老师吗?

(2)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4、结合小棒分析意义。

3×3+2就是求比3个3多2的数。

4×3-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

5、小结:选择自己喜爱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6、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视察比较。

(1)你喜爱哪个算式,为什么?(优化方法。)

(设计意图:在复习连加学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觉3+3+3+2,还可以用乘加算式来表示3×3+2。乘加算式的发觉源自于学生的心理须要——追求简洁美,同时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方法①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叫连加。方法②、③。你给它们取个名字,叫什么好?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要学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设计意图:视察比较是一种提升)

(设计意图: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通过情境理解了乘加、乘减的意义,自然得出了计算的依次,同时为今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学习建立了感性相识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和算法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要借助有效的“表象操作”促使学生从“实物”到“算式”的过渡。)

三、巩固运用,模型内化

1、P58做一做1。

2、练习十二4。

3、练习十二5。

四、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设计有梯度的习题,层层递进。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不断提升,培育了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特殊是在例题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由的说明方法,并呈现算法的多样化,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都是具有丰富潜力的个体。事实证明,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敏捷驾御教材,新教材才能展示它深厚的魅力。)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一共坐了多少人?

3+3+3+2=11

3×3+2=114×3-1=11

912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12

(一)数与代数

学问与技能:

1、20以内的数。

2、加法的含义、减法的含义。

3、一位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4、钟面的时针、分针,整时时间。

解决问题:

1、把两类图形(物体)对齐着排一排,直观地比较哪种图形(物体)的个数多(少)。

2、应用加法的含义,解决求两个数一共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应用减法的含义,解决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学问与技能:

1、简洁的方位――上、下,前、后,左、右。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相识。

解决问题:在拼搭物体的嬉戏中,简洁应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

(三)统计与概率

学问与技能

1、简洁的象形统计图。

2、简洁的统计表。

解决问题:

1、依据种类、颜色、形态或其他特征,把若干个物体分类。

2、对分类结果统计,并做简洁的分析、推断。

实践活动:

1、好玩的拼搭(在拼搭活动中初步体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2、丰收的果园(用方位学问、1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开心的周末(用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校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1、经验数物体个数的活动,相识20以内各数,驾驭20以内数的依次,初步知道几和第几;相识数0,知道一个物体也没有要用0表示,直尺上刻度的起点是0,知道0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结合计数器初步相识个位、十位,初步知道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一,知道10个一是1个十;相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2、在分与合的活动中理解并受气10以内数的组成;联系把两部分物体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和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剩下多少的实际问题,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娴熟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联系实际问题理解连加、连减和回头混合两步计算。

4、结合钟面相识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的整时时间,会说出钟面上接近整时时间大约是几时。

空间与图形

1、通过实物和模型分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态的物体。2、在堆、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活动中,初步感受平面和曲面。3、初步相识并会运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统计与概率1、经验把物体按种类、形态、颜色、用途或其他特征分类的过程,初步感受分一分是整理、统计数据时的重要方法。

2、会用简洁的象形统计图表示分类的`结果,会把统计得到的数据填入相减的表格,会利用象形统计图和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简洁的分析、推断。

2、数学思索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数感和发展思维实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抽象出数,理解数的含义;在操作学具活动中,感受并概括出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在比较两类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具有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实力。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安排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供应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安排(2)在理解加、减法含义和学习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实力。在对实际问题进行数量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计算;通过对一位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沟通,发展计算策略,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相宜自己的算法;在计算练习中发展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敏性。

(3)在相识常见的几何形体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在物体的形态、大小、相互位置等方面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物体分一分、理一理、数一数的过程中,感受到统计是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统计结果的实力。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洁的视察、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讲解并描述实际情境或问题,具有初步的发散思维;在老师帮助下进行有条理的思索,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实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在老师的组织下,应用20以内的数描述、沟通生活中的事情。

(2)在老师的组织下,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觉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驾驭的数学学问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大致表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看法方面。

(1)在老师的激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新奇和爱好,初步喜爱学习数学,喜爱视察并提出问题。

(2)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一些胜利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念,初步具有经过独立思索相识数学学问的体验。

(3)在视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措施

1.把解决问题寓于认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2.支配了三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觉、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3.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

4.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洁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5.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较多的用实物、图形、小棒、数字表示数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并用数沟通信息。

6.通过沟通算法相互影响、相互汲取、相互评价,为学生保留较大的探究算法、沟通算法、选用算法的空间。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13

课前打算

老师打算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因为简洁应用题是一切应用题的基础,所以今日我们从简洁应用题入手,进入解决问题的复习。[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一)]

⊙回顾与整理

1.简洁应用题。

(1)明确: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洁应用题。

(2)简洁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①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找出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依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正确解答并标明单位名称)

③检验。(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及结果是否正确,假如发觉错误,立刻改正)

2.复合应用题。

(1)引导明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解决复合应用题常用的方法。

①分析法。从问题入手逆推,找寻解题条件,直至所需条件都已知。

②综合法。从题中已知条件入手,逐步推导,直到求出所求问题。

③图解法。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或其他图形表示出来,使分析的问题详细、形象。

(3)常见复合应用题的类型、特点及解法。

①“平均数”问题。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或者已知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②“归一”问题。文字中常带有“照这样计算”的'字样或暗含着单一量不变。

③“归总”问题。题中暗含着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

④“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计算路程、时间或速度。

⑤“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⑥“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⑦“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

(4)明确每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关键和解法。

①“平均数”问题。

解题关键:确定“总数量”和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

解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②“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依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解法:总数÷份数=单一量

单一量×份数=总量(正归一)

总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③“归总”问题。

解题关键:找到题中隐含的总数。

解法:单一量×份数=总数

总数÷另一个单一量=这个单一量对应的份数

总数÷另一个单一量对应的份数=这个单一量

④“行程”问题。

关键要先弄清速度、时间、路程、方向、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再依据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解答。

[结合图示,引导学生弄清行程问题的一些规律: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的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追刚好间=路程÷速度差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速度快的在前):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14

2、5的倍数的特征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1.经验自主探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推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3.培育学生的视察、猜想、分析、归纳的实力,情愿与同学沟通自己发觉的结果,增加学习数学的爱好。

通过探究发觉2、5的倍数的特征,推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嬉戏,好吗?你们随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推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出现出惊异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立刻推断出来吗?学了今日的学问,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奇妙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1.探究5的倍数特征

(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

(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

(4)视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觉?把你的发觉说给同桌听听。

(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