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厦门一中集美分校2012—2013学年上学期七、八年级历史备课组活动记录第一周2012年9月3日活动课题:“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研讨内容记录:1.人自来有喜欢寻根的天性。“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课。2.“北京人”的发现,也应以教师讲述为主。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让学生“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归结出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是,教师要强调北京人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3.打制石器和使用天然火。讲北京人的打制石器,应使用投影或幻灯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注意它与天然石块的区别:是经人工打制的工具。教师在扼要说明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的证据后,可让学生“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为什么说“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可让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议论。4.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阅读“山顶洞人”这一子目,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阅读后,可让学生互相议论,再请同学起来说一说。在议论、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分两步引导学生:第一,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显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即引导学生注意找准比较的角度,如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等方面,以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山顶洞人会制造骨针,有了装饰品。这能够说明什么?”从而自然地引出结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5.“氏族”这一概念对初一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可抓准六个字给予通俗的解释:“血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群体)、“公有”(没有私有财产)、“平等”(共同劳动,共同享用食物)。第二周2012年9月10日活动课题:“原始的农耕生活”和“华夏初祖”教学研讨内容记录:1.在学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2.可以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3.可通过媒体形式展示《黄帝》图、《炎黄战蚩尤示意图》,使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使他们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4.在讲述尧、舜、禹的“禅让”时,首先,应向学生说明“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第二,由学生阅读有关小字的材料,解答说明。第三,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要求学生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5.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涿鹿之战是怎么一回事?”要求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和思考,对征战的部落双方、征战的过程、征战的结果作出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得出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认识。第三周2012年9月17日活动课题:“夏、商、西周的兴亡”和“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研讨内容记录:1.讲述夏朝建立时,课前绘制一幅《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用投影或其他方式展示给学生,指导学生对夏朝都城建立的位置、殿堂的建筑,有较为直观的认识。随后引导学生讨论: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讲完夏朝建立后,建议教师说明,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春秋,使学生对奴隶社会有一个整体了解。2.讲述分封制时,建议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在本课小结时,将夏、商、西周三幅疆域图制成复合式投影片或计算机课件,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了解夏、商、西周疆域的不断扩展。3.教师可通过直观的手段,如计算机、投影或者挂图,向学生展示司母戊鼎或四羊方尊,使学生对商代青铜制造业的高超工艺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引发学生对青铜文明这一内容进行学习的兴趣。4.对于“三星堆文化”,教师应介绍其概况,并引导学生回忆:“在前一课中,我们所学习的夏、商、西周三代的统治中心在什么地区?”再联系“三星堆文化”主要覆盖地区,使学生得出“我国青铜文化不仅水平高超,而且分布地区广泛”的特点。5.可通过对“商朝戴枷的奴隶俑”“人牲”“殉葬”或安阳商王大墓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上这一历史结论。第四周2012年9月24日活动课题:“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研讨内容记录:1.应向学生交待清楚“东周”的概念内涵和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进而引申出王室衰微这一时代特征。建议教师举出具体、生动的事例应当说明王室衰微的情况,并指导学生思考:“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之间有何因果关系?2.讲清改革与争霸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为防止教学过程的简单化和枯燥,建议教师采取边叙边议的教法,边叙述改革措施,边与学生讨论措施的作用。最后形成对改革与强国之间关系的总体认识,可由学生去评说。3.引导学生对比城濮大战与长平大战的不同特点,不仅认识战争过程本身的不同,而且认识争霸战争体现出的不同时代特征。春秋时期的政治,就是各大国争夺霸权的政治,是大国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强权政治。战国时期的政治,就是富国强兵,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政治。因此,春秋政治是“争霸”,战国政治是“兼并”。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趋向统一。4.战国七雄的形成与诸侯国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相联系,教师讲述时要从社会发展和变革史的高度,讲明时代赋予七国兼并战争的新意义。5.“商鞅变法”一目是本课的重点。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用已学过的内容,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怎样?那时社会阶级关系有怎样的变化?到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纷纷进行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解决上述问题,由此正确理解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教师讲述其改革措施时,应让学生逐项分析它的历史作用。建议教师第六周2012年10月8日活动课题:初二历史教学中的体会内容记录: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在把握重点和难点的同时,必须对琐碎的知识点进行加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现行的历史课本一大特点就是对历史事件交待得比较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这对于作为一个新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加强对整个历史过程的了解,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初二上学期所讲的近代史部分的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使学生对知识结构有所了解,使教材内容的连贯性增强一些。历史学科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比较大,一些历史事件如果能用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间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展示一些影像资料和图片,可以拉近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同时也与时事相联系。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0年的《南京条约》及后来的瓜分狂潮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与今天的台湾问题结合起来。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第七周2012年10月15日活动课题:“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和(二)教学研讨内容记录:1.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梳理知识。本课内容琐碎,可指导学生在课后根据三个子目按类别列表格归纳学习内容,也可让学生打乱书上结构,按朝代时期总结这一阶段的文化成果。通过按类和顺时两次梳理加工知识,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2.学习本课后,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探究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等等。总之,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3.指导学生学会联系。第一,学习本课文化史内容可与同一时期经济、政治特点联系;第二,注意不同时期同一学派观点的前后承袭关系;第三,注意同一时期不同学派观点的联系;第四,可以将学生课外知识与本课涉及到的内容结合起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4.指导学生注意总结、归纳知识。本课共学习了六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内容十分庞杂。但是有些人的活动和思想是十分接近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可以利用表格进行分类总结。这样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复杂学习内容的方法。5.要让学生加强理解,避免死记硬背。本课学习内容或涉及政治,或涉及哲学,如果不理解,学习将变得十分乏味,如同嚼蜡。第八周2012年10月22日活动课题:“秦王扫六合”和“伐无道,诛暴秦”教学研讨内容记录: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运用图示逐次演示,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条理化,既便于学生记忆,又可加深理解——皇权是权力的中心。根据图示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这就是君主专制。2.讲述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的内容,教师可以事先准备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模型或用卡片准备各国同一字的不同写法,让学生观察、想象。然后提问:“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有什么意义?”适时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各抒己见。3.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引导:首先,通过教师的讲述,让学生了解焚书、坑儒两件事发生的背景(秦刚刚完成统一后不久)和动机(主观上是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其次,指出秦始皇采取的手段是极其野蛮、粗暴的,对他的这种做法应予以批判。4.通过设计秦朝刑法残酷的案例,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叙述而探求思索下去,使平淡的原始材料活跃起来,初步培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其从中体会到自己分析问题的乐趣,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5.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归纳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以加深学生对陈胜、吴广起义更深一层的理解。还可借助教材中的小字和动手动脑——计算征发徭役之数,形象地揭露秦朝的暴政,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九周2012年10月29日活动课题:“大一统的汉朝”和“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研讨内容记录:1.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本课通过三段史料的投影,旨在使学生接触几段简短易懂的古文史料,教师应帮助学生读懂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课文的理解。2.讲述汉高祖以后的几代皇帝,特别是文帝、景帝时期(前180-前141)推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景象。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请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出文景之治时的主要措施: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讲解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比秦始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与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停建露台的做法有何不同。可让学生自由议论、发言,引出“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3.讲述汉武帝的大一统内容时,再提问:“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两项措施?”学生作答后,先讲政治方面的措施: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可先请一位学生读关于梁王的课文,由此而引出“武帝时诸侯国仍有相当势力”的认识。再讲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的两种做法,最后引出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汉武帝实现政治上大一统的效果。4.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两个方面讲解:一是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和接车的发明;二是牛耕技术的改进,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法。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录像片、投影仪、挂图或模型进行讲解,增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5.关于两汉商业的繁荣情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课后思考进行讲解。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可简单解释,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不必强调。第十周2012年11月5日活动课题:研讨期中考复习与期中考命题内容记录:在期中考复习阶段,要以初中新课标《金榜学案》为主要复习材料,立足课文中的基本知识,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细心领会,补缺补漏,巩固已学知识。在历史复习中应以课文为中心,梳理并理解历史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重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对历史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期中考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题量较大,在复习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考查的重点必须是宏观系统性强的问题。因此,在复习课中要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整理,即把所学过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按照线索、阶段加以整理,从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还要关注考纲的变化,在命题过程中做出适时的调整。对于大纲增加的内容要高度重视,对于删减的内容要大胆舍弃,对于表述变化的内容要迅速适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文字表述能力,注意积累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督促学生写字要端正、清晰,不能出现错别字。第十二周2012年11月19日活动课题:“匈奴的兴起”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研讨内容记录: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可引导学生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还出现了农耕,说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劳动技术上已经有了交往。可以根据学生解答问题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说明和阐释。2.关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一目,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让学生总结出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夺。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以便理解西汉王朝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汉武帝进行反击匈奴战争的物质条件。讲述时,可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回忆西汉王朝实行休养生息后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具体情况,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3.展示地图《西域形势和张骞通西域路线》,结合地图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提出问题:“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并引出对张骞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行评价。关于张骞第二次出使,应着重讲解这次出使促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推动了西域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要求学生首先自己阅读教材,概括出“这个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新物种有哪些,汉族的哪些技术和物品传入西域”?4.关于丝绸之路,可以引导学生先看书,然后让学生在教材《丝绸之路》的地图中指出路线。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先讲清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再通过地图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路线,并指出海上这条线随着远洋技术的提高,不断地被拓展。第十三周2012年11月26日活动课题:“昌盛的秦汉文化(一)和(二)”教学研讨内容记录:1.可以先提问学生:“我国秦汉时期的文化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得出:国家的统一,封建经济的繁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等等,都是秦汉时期的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2.讲述纸的发明与改进的经过,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录像机或投影仪、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展示《汉代造纸示意图》,使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并通过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优点。3.有关文化史的课程是历史教学中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在介绍基础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认识文化现象出现的必然性,同时通过介绍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以达到丰富知识、开扩眼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标。4.有关佛教的传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制作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图,使学生对佛教的传入形成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同时,简要介绍佛教的起源和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秦汉时期的阶级矛盾引导学生理解统治者支持佛教及佛教得以传播的原因。第十四周2012年12月3日活动课题:“政权分立与了族融合”单元教学研讨内容记录:1.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2.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3.分清主要与次要。学生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可让学生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4、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之前和之后的社会经济特点进行比较,并加以阐释,尽可能让学生能直观的印象,同时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的辅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化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第十五周2012年12月10日活动课题:“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研讨内容记录:1.教师可以提问: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让学生依据自己听说的传闻或者教材的叙述来回答问题。应该注意纠正学生回答中出现的不符合史实的传闻。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讲述。2.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皇族的纷争、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等问题可以教师讲述的方式来处理。讲述内迁问题时,应注意使用多媒体画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迁的形势。3.关于江南开发的问题,可以从本课的引导框进入教学,让学生先说明汉朝江南的情况,再说明南朝时江南的情况。然后提问:“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巨大的变化?”要求学生掌握江南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因为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动脑筋和进行课后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忽略了必要的讲述和引导。4.讲述“孝文帝改革”改革内容时,可提出问题:“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关于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除了教材中提到的洛阳的繁荣与发展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迁都与民族融合以及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关系。为了缓解连续提问给学生造成的压力,教师应该在适当的地方进行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讲述,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问题,如:为什么会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一定要做到生动有趣,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或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第十六周2012年12月17日活动课题:“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学研讨内容记录:1.应认真解释本课标题。说明标题中的“承上启下”的内涵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2.应引导学生回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大发展的总趋势,思考这一历史趋势与本阶段重要科技成就的取得有何内在联系。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做必要的阐释或补充,并投影结构图示。3.可以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自己概括归纳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最主要成就。“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一目,可先让学生回忆两件中国古代在农业、畜牧业方面为世界作出贡献的史实,说明中国自古有发达的农业。然后教师先简介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齐民要术》的内容及评价。可以做些必要的补充说明。4.提示学生欣赏课文中王羲之像及《兰亭序》(摹本•局部)的插图,引发学生对王羲之端秀清新书法的喜爱,然后提出问题:“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怎样理解王羲之书法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可作适当指点。5.引导学生阅读“佛教盛行和《神灭论》”一目,思考《神灭论》内容及评价,教师画龙点睛地做简要介绍。6.指导学生讨论应当怎样对待石窟的宗教内容与艺术形式,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石窟艺术的大部分内容和统治者开凿的意图,虽是要宣扬宗教迷信,但它们却是古代艺术家和劳动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这些石窟艺术保存至今,其意义早已超出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和意识形态之局限。第十七周2012年12月24日活动课题:初二历史期末复习方法研讨内容记录:初二(八年级)上册课标要求学生达到的知识目标是:对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重要历史现象有所了解,同时又要在了解这些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近代中国呈现两条鲜明的主线: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的主线;二是中国近代化的主线。能力目标:一是要求学生能够学习阅读和整理历史资料;二是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即以历史的客观的眼光理解、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情感目标是: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弱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依据课标,明确知识点1、明确课标层次要求复习时先指导学生学会看课标。了解哪些是识记层次的,哪些是理解层次的,要求学生将理解、运用层次的课标内容用荧光笔划下来,以引起学生重视,因为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问答题都可能从这类知识点中出题。2、逐一明确课标内容,了解知识掌握的程度。复习时,让学生将课标和史实一一对应,从而加深对课标的理解。对识记层次的内容,在识记层次的内容中,学生可以将一些重要的时间、人物、事件、意义用彩笔标注出来,便于学生考试时快速找到并掌握基本史实。第十九周2013年1月7日活动课题:初一历史期末复习范围的复习要求内容记录:初一历史学科知识容量小,作为新接触的学科,学生还是比较陌生。所以我们认为复习应该抓住重点和难点,从不同角度突破的方针。我们以单元为线索,引导学生首先形成历史的整体感知,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强每一课基础知识的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落实,以课堂笔记和课堂作业形式加以落实。通过课堂的各种教学方式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复习时间:2013年1月7日至14日复习准备:1、基础题的整理,告知学生复习安排,各班根据情况,并提出具体的复习要求;2、编印本学期所有课程的复习资料和提纲,以给学生阅读识记。复习形式:课堂上,整理单元知识线索,巩固基础知识的背诵和能力的提升。课后,根据所发的单元知识基础题进行有计划的背诵。厦门一中集美分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七、八年级历史学科备课组学期总结这一学期,本备课组全体教师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小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厦门一中集美分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学科期末复习资料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约17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采集、狩猎北京人约70-20万年保留猿特征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原始群居采集、狩猎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和现代人基本一样打制石器磨光、钻孔人工取火审美氏族采集、狩猎、捕鱼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原始居民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第三课华夏之祖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黄帝——→人文初祖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1、夏朝的暴君亡国之君:夏桀夏桀;商朝的暴君亡国之君:纣纣西周的暴君亡国之君:周厉王周幽王2、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那时候,农业上已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2、我国古代稻、黍、粟、麦、豆被称为五谷。3、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青铜器;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西周青铜器种类更丰富,大量用于祭祀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3、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4、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1、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3、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明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修建后,获得“天府之国”美称的是成都平原。4、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1)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商朝人刻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3、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称“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4、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5、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6、屈原代表作《离骚》,离:遭遇骚:忧愁7、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8、《诗经》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切日期的日食现象。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2)1、孔子春秋晚期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2、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3、墨子春秋战国时期“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4、孟子战国“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保护环境5、韩非战国末期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6、孙武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第十课“秦王扫六合”1、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公元前221年,定都咸阳。2、秦始皇嬴政为了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①政治: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②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空钱)和度量衡③文化:统一文字(小篆和隶书)④思想上:焚书坑儒;⑤军事上:北筑长城,抵御匈奴,南凿灵渠,开发南疆。3、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3、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1、秦的暴政:a、徭役繁重b、赋税严重c、刑法残酷d、秦二世更加残暴导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大泽乡农民起义,在陈建设政权,陈胜为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2、公元前207年,项羽取得巨鹿之战(破釜沉舟)胜利;秦灭时,正式接受秦朝统治者投降的农民军领袖是刘邦(鸿门宴)。3、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第十二课大统一的汉朝1、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国家富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统治为“文景之治”。2、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3、西汉的首都在长安,东汉的首都在洛阳。被皇帝誉为“强项令”的东汉敢于执法的廉吏是董宣。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1、西汉时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2、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3、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是一种鼓风冶铁工具。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2、汉武帝时,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3、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促进了汉匈友好。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两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是为了加强和西域各国交往。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3、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汉武帝以后,又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4、东汉时,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但是没有成功,后来大秦派使者访问洛阳,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第十六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2、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的发明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3、东汉时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4、东汉晚期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5、东汉华佗在世界上最早制成了“麻沸散”,并编了一套“五禽戏”。6、东汉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写成《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世界三大宗教指: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2、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破产中的自由财产制度研究》
- 《用动脉灌注和Sihler染色法在多块人体骨骼肌同时展示动脉和神经的分布》
- 二零二四年度博物馆门禁安全系统安装工程合同
- 花卉保鲜与贮运技术
- 《关于商务合同英译实践报告》
- 《电针夹脊穴辅助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
- 2024年度劳动合同详细条款及劳动标的说明
- 《哈尔滨国际马拉松赛事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 《吉林省内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 《“逆向混改”影响企业杠杆率的途径研究》
- 有效教学 崔允漷 读书汇报
- 铝合金模板工程设计与施工专项方案技术交底
- 新材料产业产品和服务统计指导目录
- 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教育培训会
- 《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2012-0202)
- 肩周炎的治疗及护理
- 通信工程投标专家继续教育题库(附答案)
- 2023年01月四川凉山州木里重点国有林保护局招考聘用18人参考题库+答案详解
- 三垦变频器使用说明书SAMCO
- YBT-4190-2018-工程用机编钢丝网及组合体
- 加油站全年12月消防灭火疏散应急演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