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初探第一篇: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初探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初探[摘要]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让学生经历生活实践,规律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所以科学课程必须充分重视实验。在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一些资料的学习,对于小学实验课从实验的材料的选择,学生体验,能力培养,以及实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关键词]实验材料充分体验创造力多媒体一、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材料成了小学科学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基础,也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旧材料满足不了新需要。科学课的前身是常识课,原来的常识仪器室和实验室很自然就成了现在的科学仪器室和实验室。原来的实验材料显然满足不了新的探究活动。2、新材料无法配备齐全。由于教育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虽然财政投入了很多,但实验室和实验器材是一项耗资很大的项目,所以会造成实验器材的不足。3、教师工作量大,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小学科学教师的队伍是很不稳定的很多老师都是兼职科学教师,有的老师教语文或数学,甚至很多老师是班主任,工作量都很大,还有就是有的专职教师一个下午的课是两个不同年级段的,上完一节实验课材料还没收拾好,学生已经来了,可材料还没准备好。有时就会出现教师只准备自己的实验材料,在课堂上作一下演示实验的现象。4、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情况不乐观。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准备材料的情况不太乐观。有的学生总是忘带材料了,有的学生准备的材料不符合实验要求了,总之,问题很多,情况不太乐观。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充分利用好旧材料。师生同心、共同努力,补充、完善科学实验材料。在新材料无法配备齐全、教师工作量又普遍偏大的情况下,教师往往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提早参与探究活动,也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指导学生准备,避免材料的盲目性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探究活动,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所以许多实验材料的准备都是人手一份的。但是也有许多实验,例如《使用工具》一课中选用什么工具取铁钉、螺丝钉和图钉这一活动,如果人手一份材料的话,每位学生都要准备羊角榔头、剪刀、铁钉等许多材料,有的学生家里材料没有那么多,准备起来比较困难。而且这种活动适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进行活动比较好,所以像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让小组内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有利条件,大家就近就地分工准备。二、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过程。1、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教师的放。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在学习中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减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机会。若换一个角度把那些适合探索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由实验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承担者,在探究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构思,去实施自己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2、亲历探究过程,收集探究信息。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他们观察、测量、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3、将教材中的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教材中很多的知识点,如一些概念、性质、特征等,学生往往不容易理解。针对这些,我将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探究性实验。学生经过了自己探究活动,不容易理解的也就变得简单了许多。例如:在教学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风的形成等概念、性质时候,我都把这些设计成了探究性实验来进行。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于时间充裕、形式多样,因此更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就是在规定时间将实验室向有志于开展科学小研究的学生开放,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放手让学生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积极自主地进行动手实践,或许学生创新的火花就在这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着眼于疑,强化探索性,疑问是汲取知识的原动力,有疑惑就有探求,就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置惑营造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并驱使他们通过实验等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疑问”的作用,“想象”的作用,“假设”的作用,都应该被充分重视。四、充分利用现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在教学花的构造一课,要现场解剖一朵桃花。在解剖子房时,我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操作,孩子们清晰地看到了我的操作过程,甚至看到了放大20XX胚珠。这对孩子们的独立操作帮助很大,相对那种教师一桌一桌的演示要大大节约时间,提高了实验效率,降低了材料损耗。在实验开始前实验规则的讲述,使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也很方便。总之实验教学是提高孩子科学素养的很重要的途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在探索中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破常规思维,培养创新思维。附录[1]姜岚.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教学仪器与实验(小学版),20XX,(2).[2]王胜燕.小学科学课教学探讨.科技资讯,20XX,(7).[3]倪燕.用游戏教学激活小学科学课堂.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XX,(5).并随时测量、记录皮筋的长度变化,学会用比较的方法验证科学假想,归纳科学结论。心[5]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初探作者:王桂芝武玉福邮编:261061通讯地址:高新区山后徐小学第二篇: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材料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材料《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内容,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科学课上实验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也经常听到,一节实验课,材料准备好了,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此,课前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可以使小学科学实验课上学生的科学探究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一、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使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课程的整合功能。学生面对有结构的材料进行实验和观察时,可以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通过亲自操作有结构材料,获得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形成科学的概念。如看到电池、小灯泡、导线,学生一定能想到要让小灯泡亮起来;再如学生看到同样形状大小的木块、金属块、塑料块和装有水的水槽,就能想到试试这些物品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因为这些材料间的丰富对比性,将揭示一个规律:同样大小的物体,重的容易下沉,轻的容易上浮;又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学生要做利用挤压空气的方法使水的液面上升的实验,此时我们就要在课前为每一个小组准备好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两根长一些的塑料吸管、盛有半瓶水的瓶子、堵口用的橡皮泥、以免水洒在桌子上面用的水槽、抹布等材料,有了实验材料,学生就可以利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讨论设计怎样使水面上升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方法,之后就可以按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了。而面对无结构或结构松散的材料,孩子们往往陷入迷茫之中,活动就会五花八门,课堂就会很难控制,更不用说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了。因此,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能促进学生实验目标的达成。二、充分发挥实验材料的作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1、合作实验能两人一组的,就不四人一组科学研究通常都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现在科学课上的探究一般都以4人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这样不仅能集思广益,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几年的科学课教学,我发现课本中的大多实验都可以由两个人合作完成。同时,我们各学校都按省里仪器配备要求配备了各种仪器。因此,我认为在学生小组讨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之后,仪器数量能做到两人为一组的就不四人为一组。因为有了实验材料,才能让每个同学都能积极主动、自主地行动起来,更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仪器的作用,培养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感悟、体验、发现、启智,达到学生积极自主、合作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探究能力。2、充分利用周边材料选择、改进实验材料教材中一些实验材料是一种提示或引导,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选择实验材料,不能一味地照搬,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改进实验材料。比如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滑动与滚动》一课中的体验滚珠轴承的作用。教科书用图示加文字的方法提示我们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和如何操作来体验滚珠轴承的作用。材料和方法都很明了,但是需要我们去找合适的大瓶盖和小瓶盖、还要准备一些玻璃球、胶带纸、铅笔、橡皮泥等,比较繁琐。但是根据体验滚珠轴承的作用的目标,我发现数学学具中的塑料小球及其小盒、生活中的八宝粥桶的塑料盖都可以加以利用,完成这个任务,同时免去了我们繁琐材料的准备和一些操作步骤,能简便快捷的让学生到体验轴承的作用;再有八宝粥桶掀下来的金属盖,教师可以事先在上面融化一些蜡油,让学生实验体验热传导的现象;利用烧瓶的圆球形、以及苹果醋这种细长的高玻璃瓶灌上水来体验放大镜的作用;利用塑料矿泉水瓶、口服液小瓶来做浮沉子实验等,加强学生的实验体验,引领学生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因此教师要时刻做到心中有教材、有目标,充分利用周边材料选择、改进实验材料,达成简捷特色实验教学。三、鼓励学生准备实验材料,体验、感受学习全过程科学课上会用到很多实验材料,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实验材料是一种很好的举措。在很多实验中,都可以采取学生自己先准备,教师再“填空”配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的形式自己搜集实验材料,在上课时展示,我们会发现学生准备的材料不仅齐全,而且种类会很多。实验过程中,课堂气氛也会因为有学生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而更热烈,学生思维也会更活跃,探索热情很容易高涨。因为收集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科学学习的过程,才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四、适时呈现实验仪器和材料小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科学课上每一课都安排了两个或三个教学活动或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让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起到积极地正面作用,减少负面影响呢?很显然,我们要针对各教学环节的意图适时呈现教学仪器和实验材料以减少其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集中学生注意力。如《磁铁有磁性》一课虽然表面上是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动是研究此贴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但是这两个活动不仅用到的实验材料都很多,而且每个活动中都不是单纯的一个活动。第一个活动中,首先是学生通过对有结构的、孰料较多的材料的检测,明确认识到磁铁能吸铁,而且只能吸铁的性质,从而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进而,让学生用磁铁去辨别一些物体,分辨出哪些使用铁材料制成的,哪些不是铁材料制成的。这是从探究和应用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科学概念。可以说这是两个小活动,第二个小活动是在第一个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个环节我们要分两次呈现实验材料,使学生在认真实验检测获得结论之后,再让学生利用获得的知识专心辨别加以运用。第二个活动也是如此安排探究和运用两个分项活动,因此也需要分内容适时呈现实验材料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高效探究。实验材料准备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实验准备充分,了然于胸,在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篇: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策略●陈启千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实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科学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一、提高整合意识,开展有效教学1.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开展有效性的教学。农村各地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依据当地具体环境,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更适当的方式组织教学,自然的将科学探究与认识家乡,关注家乡的生产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实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有效统一。农村虽远离都市,没有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但农村的孩子天天与大自然相伴,生活的内容比城市的学生还多了一份精彩。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更加显露出来。2.学科间的有效整合科学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此次课程改革,强调综合性。我们不难发现,除科学课外,语文、数学、美术、劳动等许多学科的内容都有和科学课类似的地方,只是不同学科关注的角度不同而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开展横向联合,集中一段时间共同完成对着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描述、制作、概括等探究活动更具新的内涵。3.资源的有效整合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我们强调资源整合的有效性,就是要视教学的具体需要,在保障教学效率的前提下,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显然,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不加选择的统统拿来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需要教师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整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利用。二、加强科学实践活动,有效展开课内外教学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有实践性的项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科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有观察、实验、考察、饲养、种植、制作等,有在课内进行的,也有课内外结合进行的,还有的主要是课后进行的,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组织、鼓励学生开展科学课外活动研究,使课内、课外相结合,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通过学生开展的各种科学研究活动,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到信息,汲取知识,增长才能,培养他们爱好科学的兴趣,研究科学的习惯,使学生的潜在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兴趣爱好得到增强。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制作指南针、种向日葵,布置生物角等,还要多辅导学生进行各种科技类活动,如进行气象观测、能源开发、航模制作等专项辅导和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科学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科学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三、拓宽科学探究空间,提升科学活动有效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如何真正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我们科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关键,教师要大胆放手,营造一个开放的探究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为学生开发学习资源和器材,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刀真枪地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去思考,去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子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另外,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农村孩子也走进了网络世界,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拓宽科学探究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以跟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步伐。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资源,改变了以往从教师或课本获取信息的单一局面,还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尤其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不仅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日渐增强。(陈启千盐城市南洋小学)第四篇: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吴征“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谋略、手段和方法。教学策略都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同时又是众多教学实践正反经验的总结。教学策略不同于一般的教学理论,它比教学理论有更多的可操作性,从而能给教学更直接的指导。教学策略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因而具有广泛的指导性。教学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时代的要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发展而发展的。教学策略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同一学科的教学策略,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析;同一方面的教学策略,可以有不同的概括和表述。一、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般策略1.深入体会现代科学教育思想,努力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同时注意:根据教学需要,把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结合起来,把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结合起来,把探究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结合起来。2.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源于教材而优于教材。3.制定既体现学科总目标,又符合本课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符合当地教学条件,全面、具体、协调、便于评价的教学目标。4.精心设计既有科学性又有教学性和儿童性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过程完整、阶段清楚、步骤分明、连接紧密,过度自然的教学过程。5.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用教学方法,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要点,搞好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6.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用具有科学性、结构性、效果明显、安全可靠、便于操作的教学媒体,把握各种教学媒体的特点,使其达到优化组合。7.根据教学方案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推动教学发展;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处理教学中未预料的问题。8.根据教学需要确定教学组织的形式,全班活动与分组活动有节奏地进行;既有统一要求,又放手学生主动探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把握“收”与“放”的火候;既有严格要求,又有相应的方法——计划要周密,要求要明确,活动要监控,活动后要有评价;从而使教学既热烈又有序地进行。9.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要得体、得当、得法。10.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积极主动探究的教学气氛。11.重视教学迁移——既有知识的迁移,又有能力的迁移。12.重视教学评价——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评价,既有知识的评价又有能力和态度的评价,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学生的相互评价,把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二、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过程的设计策略1.了解探究式学习的基本原理,体现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把握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1)探究式学习的基本原理探究式学习是引导学生简约地重复前人认知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整个人类的认识过程,从根本上说是探究,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正确的认识到正确的认识,从片面的认识到全面的认识,从肤浅的认识到深刻的认识;从总体上说,是“实践——认识——实践”、“个别——一般——个别”、“具体——抽象——具体”、“感性——理性——感性”的过程。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就是要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带领学生简约地重复前人的认识过程,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跨越人类历史千百年的认识长河。作为小学科学课的探究式学习来说,就是要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周围事物的秘密。科学家的认识是整个人类认识的一部分,认识的过程和方法从总体上说与人类的认识是一致的,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科学家的认识更富于探究性,目的更明确,过程、方法更科学更合理,探究的效率和正确性更高。科学家的探究,浓缩了人类认识过程和方法的精华,并使其上升到更高的境界。科学探究虽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认知活动,但其精华又是很简练的,那就是:“通过观察收集事实——通过思考对事实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观察或实验对整理的结果进行验证”。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的探究活动虽有不同,但基本的过程是相似的。作为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就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探究事例,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按照科学的过程、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探究周围事物的秘密,从而使他们初步体会到什么是科学,怎样进行科学探究。明白了上述原理,我们在设计探究式教学过程时,一定要结合所探究的问题,想想前人是怎样认识这些问题的,科学家是怎样探究这些问题的,有些可以从科学史、科学家的故事中得到启示,有些可以从哲学(自然辩证法、逻辑学等)中得到启示;有些甚至可以从自己的认知经验中得到启示。这些思考,会对我们设计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帮助,它能使设计的教学过程更富于科学性和探究性,更具有逻辑基础,更合理。(2)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探究式学习是模仿前人探究活动、特别是科学家探究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具有以下特征。①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无法探究;整个探究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什么事物、什么现象、为什么、什么原因、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系、怎么办、怎样做、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证明了什么、什么结论、有什么用、有什么新的问题等。②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大体经过以下阶段:创设情境——根据情境提出探究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猜想——根据问题或猜想制定探究方案——根据探究方案开展观察、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探究活动——交流、研讨探究结果——总结结论——应用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③探究式学习过程应该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研讨等活动逐步逼近正确结论的过程,不能一探就知。例如,一提问题就符合课题,一猜想就对、一设计就符合要求、一做就成功、一观察就能获取所需要事实、一验证就符合猜想,一思考就合逻辑、一总结就得出正确结论等。探究过程应有一定的迂回和曲折,不能总是笔直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前人的认知活动和科学家的探究活动。④探究式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表现在:探究的问题、对问题的猜想和假设,应该尽可能启发学生提出;探究方法、探究材料,应该逐步教会学生自己制定和选择;观察、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取证活动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交流、研讨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范围的参与;探究的结论,要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研讨自己得出。此外还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活动的时间比例要比较大,而且要相对集中、完整(不零碎,呈“块”状安排)。(3)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教学过程根据探究式学习的原理和特征,小学科学课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过程可以大致归纳为下图。从这个教学过程的模式图可以看出:这个教学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从有关的事实中提出探究的问题——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探究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交流探究结果,归纳总结问题的结论——应用所学知识或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同时,这个教学过程也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导入——学习新课——巩固应用”;符合一般认识规律:“个别——一般——个别”、“具体——抽象——具体”、“感性——理性——感性”;符合认知规律:“新信息输入认知结构——新信息与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生成新认知结构——应用新的认知结构,解决相应的问题”。因此,这个过程体现了探究过程、教学过程、认识过程、认知过程的相互融合、相互统一,既有科学性的依据,又有教育学、哲学和心理学的依据。从这个教学过程模式图还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思路清晰、阶段分明,不仅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还有多条辅线;在同一阶段有目的相同,形式不同的多种活动可供选择,这就使这个过程具有比较高的概括性,可以涵盖小学科学课的绝大部分内容,同时可以适应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使科学探究活动既有规律可循又能机动灵活地进行——有时按直线前进,有时迂回、重复,有时压缩、跨越某个阶段,有时还可能增加某种新的阶段,从而更好地体现科学探究的科学性和灵活性,避免了探究式教学的教条主义、简单化、一般化。从这个教学过程模式图还可以看出,思维是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因素,贯彻始终,探究学习的每个阶段都有思维的参与并起决定作用——问题是通过思维提出的,假设是通过思维形成的,方案是通过思维制定的,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是在思维指导下进行的,交流、研讨更是以思维为主的活动,结论则需要经过深入、广泛的思考才能综合、归纳、概括出。探究式学习需要学习者具有相应的探究能力——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总结结论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思维能力是各种探究能力的核心。只有重视了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式学习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否则探究式学习就会流于表面、形式主义、走过场。以上教学过程只是一个基本的过程,还不是具体的可实施的教学过程;因此,它还不能作为写在备课笔记中的教学方案,它只能印在我们脑海里,作为我们设计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的指导。在这个基本过程的指导下,或者说在不违背这个基本过程的前提下,随着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具体的教学过程会有所不同。例如:教学内容的类型不同,探究的方法和思路就会有所不同,有的需要猜想,有的不需要猜想;有的应该按照分析综合的思路进行探究,有的需要按照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的思路进行探究,有的需要按照比较、归纳的思路进行探究等。这样,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主线、结构组成、逻辑顺序就会有所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设计某一课的具体教学过程时,还需要下面的策略。2.根据教学内容的认知类型设计教学过程的主线和基本结构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设计教学过程的主线和基本结构,教学过程主线清晰、结构合理、合乎逻辑,教学才能顺畅。如前所述,教学内容不同,教学过程的主线和结构会有所不同。决定教学过程主线和结构的不是内容所属的学科,而是内容的认知类型——探究客观事物的秘密和探究做事方法的认知过程会有明显的不同;同是探究客观事物的秘密,探究问题的深度、获取知识的层次不同(形态结构、概念、规律),认知过程也会有明显的不同。按照这种不同,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1)形态、构造、性质、变化。如鱼、鸽子、水的性质、各种各样的岩石、种子的构造、土壤的成分、种子的萌发过程、动物的生长变化等。(2)共同特征。如金属的共同特征、溶解、导体与绝缘体、一天中影子变化的规律、弹力等。(3)规律、原因。如热胀冷缩的规律、光直线传播的规律、雾的成因、风的成因、种子发芽的条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等。(4)联系。如自然界里水的循环、生物之间的联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水域污染的原因与危害等。(5)探究某种事情的做法。如辨认方向、制作保温箱、怎样使鸡蛋摔不破等。此外,还其他一些综合性的内容,如自行车的秘密、关于红薯的探究、玉米减产的原因等。多数课内容的类型是比较明显的。有些课的内容比较复杂,不只一种类型,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上述结构进行组合。组合可以有详略不同,中心内容、重点内容过程详尽些,次要内容过程可简略些。具体操作时,先根据所需要的主线和结构成分设计一个粗略的教学流程,大体上相当于我们写文章前先列一个详细的提纲。很显然,文章不能只有提纲,教学过程也不能只有主线和基本结构,还必须充实具体的内容和过程。这就需要下面的策略。3.精心设计各阶段的教学活动,周密考虑教学实施的相关细节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实的内容包括:教学活动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材料、教学指导、教学过渡、板书板画、实施细节(如教学材料的布放、教学环境、安全事项)等。4.对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调整(1)教学过程的理论性和思想性。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探究、自主、合作、开放、创新等),是否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基本原理、基本特征和基本过程。(2)教学过程的目的性。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是否把握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有相应措施;是否体现了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3)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教学性和儿童性。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具有科学性、教学性和儿童性,是否体现了科学性、教学性与儿童性相互统一的原则。(4)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和顺畅性。教学过程是否做到:思路清晰、结构合理(结构成分与逻辑顺序)、过程完整、阶段清楚、步骤分明、连接紧密、过渡自然。(5)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感染性。教学活动是否有趣味,是否有可能在某个环节形成教学高潮。(6)教学过程的时间安排。各个教学阶段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师生活动时间比例是否合适,整个过程在既定教学时间内是否能完成。(7)教学过程中潜在的影响因素。教学过程是否考虑得已经很周密,是否有导致教学失败、秩序混乱及不安全的因素。三、小学科学课探究式学习各阶段的教学策略1.创设教学情境认识来自实践,探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教学导入部分,要展现实践中的某种事实,激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的问题。这个阶段的教学策略如下。(1)根据探究的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讲述、阅读、谈话等手段展现相关事实。(2)展现的事实可以是周围常见的,也可以是特别新奇的。要符合以下标准:与探究的问题有内在联系,不能牵扯得太远,有趣,明显,简练,有内涵(隐含着所要探究的问题,问题是学生不了解、感兴趣、能够探究的,如果包含着多元、多层次的问题更好),不肤浅。有的教学情境设计得非常巧妙,使教学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很快带入应有的状态,很自然地导入下一个探究阶段。而那些与探究问题无关、牵扯太远、过于繁琐、太难、事实不明显的情境,会使学生一开始就满头雾水,不知道本课要干什么;那些过于简单、肤浅、乏味的情境,则会使学生一开始就没有兴趣、注意力分散。2.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这个教学阶段的意图是:体现探究从问题开始,没有问题无法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梳理问题、选择问题的能力。教学步骤及相关策略如下。(1)引导学生针对感知的事物提出问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感兴趣的问题、质疑的问题、想要探究的问题等。①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与胆量——爱动脑筋,爱提问题,敢提问题。为此,要有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正确的与不正确的,有关的与无关的,表达明白的与不明白的,已经解决的和未解决的,乃至可笑的、不可思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爱提问题,敢提问题。②要通过实际训练、教师指导、相互评价等手段,逐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提问题,广泛提问题、提与众不同的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清晰地表达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提出问题的教学阶段起到应有的作用,并使教学呈现活跃热烈的场面。③要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采用适当形式记录下来,以便对问题进行梳理。④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涵盖不了本课要探究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探究者的身份提出问题,列入学生的问题中。(2)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通过梳理,使繁杂的问题变得有条理,从而突出某些问题,为选择、确定问题做准备。①采用与学生共同研讨的方式进行梳理。②有步骤地进行梳理——将无关的问题排除,将不明确的问题明确,将相似的问题归类,将不适于探究的问题转化为适于探究的问题。③通过板书、课件等形式直观显示梳理的过程与方法。每次都这样做,久而久之,就会转化为学生的一种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确定本课重点探究的问题①采用与学生共同研讨的方式确定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如果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恰是本课要探究的问题,则按多数人的意见确定。如果问题比较分散就需要引导,通过对问题层次、逻辑、难易的分析,确定适合本课探究的问题。后一种方法虽然要耽搁一些时间,但更符合科学探究的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②把握问题的基本类型——什么样、什么构造、什么性质、怎样变化,什么共同特征,什么规律、什么原因、什么条件、哪些因素,什么联系,怎么做、怎么办。③多数课确定一个问题。有些课可以确定几个问题供学生自主选择,这样能更好地体现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多元性、开放性,并有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④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未列入本课重点探究的问题,适当阐述其理由。例如,有的问题可能在明白了本课探究的问题后会应刃而解,有的问题在后面的课程或其他年级课程中会得到解决,有的问题限于时间课上无法全部探究,可以在课后自行探究,有的问题限于条件或能力暂时还无法探究。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启示、引导探究的方向。教学中要运用以下策略。①明确哪些问题需要猜想,哪些问题需要假设。猜想需要的依据较少甚至没有。假设是从问题出发,根据掌握的事实,启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类比、演绎、归纳、想象、联想等思维方法,对问题作出预测性的判断。一般来说,看不到的事情——规律、原因、条件、联系、内部结构等才需要假设;能直接观察到的事情——性状、变化、特征等,不需要假设。②把握本阶段教学的基本步骤和实施方法。在提猜想时,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尊重学生的猜想,允许和鼓励不同的猜想,有时教师还特意充当对立面,提出不同的猜想。要与学生共同梳理猜想——将无关的猜想排除,将不明确的猜想明确,将相似的猜想归类,从而使猜想相对集中、更加明确,形成假设。通过研讨,有的课可集中在一种假设,有的课可以有几种假设供学生选择,这样更符合科学探究的实际,并能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和自主性。③注重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类比、归纳、演绎、想象、联想、分析综合等)进行假设的能力。为此,不能只注重假设的结果,还要让学生说说“理由”,借此展开假设的思维过程。只有这样,教师、其他学生才知道方法对不对、合不合逻辑,以便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和进行指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假设能力。④把最初的猜想和梳理后确定的假设记录下来,以便在反思阶段更好地回顾自己的认知历程。记录的形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绘画。4.指导学生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制定探究方案是探究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没有探究方案,探究活动无法进行。制定探究方案具有比较大的难度,它要解决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材料、按什么程序进行探究的问题,这是多种思维活动的结果,需要比较高的思维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是最重要的探究能力。实施策略如下。(1)探究方案要尽可能来自学生,根据问题难易、学生能力高低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学生完全没有探究经验的问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分步进行;对于有一定探究经验但不多的问题,可以在教师提示下学生半独立地制定;对于有比较多探究经验的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制定。(2)要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和假设设计方案,不能针对材料设计方案,更不能针对观察实验记录制定方案。否则是本末倒置的。为此,教师准备的材料、观察记录表等不能出示得太早,否则会有暗示作用。(3)探究方案是通过研讨方式制定的,根据问题难易和学生探究经验多少确定研讨的范围。一般来说,学生完全没有经验或难度特别大的、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分步制定的方案,适合在全班范围内研讨;学生有一定经验、可以半独立或独立制定的方案,只需在小组内研讨。学生虽有一定经验、但难度比较大的方案,可以先在小组内研讨,然后将各组制定的方案在全班交流,通过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取长补短,使方案更加合理、完善、可行。探究经验比较多、难度不大、只需教师提示一下就可以独立完成的方案,只需在小组内研讨,不要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否则,一是会影响探究活动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全班的方案全一样,探究没有新意;二是增加了这个阶段的教学时间;三是探究活动后还要交流结果与方法,造成内容重复、絮叨。(4)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研讨,教师要深入小组具体了解制定方案情况,根据需要给予必要指导。探究方案的制定大多要经历“没办法——有办法”“不具体——具体”“不可行——可行”“不完善——完善”逐步完成的过程。为此,不能期望学生一研讨就制定出完善的方案,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研讨,并要深入小组具体了解学生制定情况,根据需要给予必要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保证下一阶段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5)通过实际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制定探究方案的基本知识——探究方案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类型。一个完整的探究方案通常包括以下部分:按照什么思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概括等),用什么方法(观察、实验、查阅、调查等),用什么材料(实物、仪器、代用品等),按照什么程序探究,主要获得什么信息五个部分。每个部分还应有实施的细节和要点,例如:归纳法——是求同归纳还是差异归纳,或者求同、差异共用的归纳;观察——观察什么,到哪里观察,怎样观察、怎样记录等;实验——是取证式实验还是验证式实验,是模拟实验还是对比实验;材料——到哪里搜集,怎样组装、怎样操作、怎样保证效果等。根据探究内容的异同,探究方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同一类型的探究方案思路基本相同。例如:要探究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变化过程,通常是按照分析(观察、比较、分类)综合的思路进行探究,其中的观察、实验是取证式的;探究事物的共同特征,通常是按照观察、实验、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的思路进行探究,其中的观察、实验大多是取证式的;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原因、条件、因素通常是按照观察、实验、比较、归纳、概括的思路进行探究,其中的观察、实验是验证式的;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按照分析综合的思路进行探究的,分析时有链接式、环形式、辐射式、对应式等方法。不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就不能制定出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案。(6)通过实际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制定探究方案的思维方法。一般来说,制定探究方案的过程需要以下思维:根据问题和假设的类型判断方案的类型;经过演绎、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运用移植、改造、重组等方法,制定初步方案;运用发散思维,广泛地选用材料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运用集合思维,确定最佳的方法;运用演绎推理,预想观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等。(7)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制定与众不同的探究方案,不盲目效仿别人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8)探究方案只需研讨,不需要写下来。5.组织学生根据探究方案开展探究活动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四部分:(1)根据探究方案准备观察实验材料(准备查阅的书报、网络,或前往调查地);(2)开始观察、实验、查阅、调查并记录;(3)整理观察、实验、查阅、调查记录;(4)根据整理的记录进行初步的综合、归纳、概括。这四部分内容通常是在小组内独立并连续进行的。搞好这阶段的教学需要以下策略。(1)要为学生准备多样性、可供选择的材料。只有这样,探究活动才能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需要。如果猜想是多元的、方案是多元的,而材料只有一种,那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2)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需要记录和记录的方法。查阅资料、调查一定要有记录,记录的形式可以多样——摘抄、剪报、复印、摄影等。观察、实验则根据需要决定是否需要记录。需要记录的,记录方式应该尽可能简练,又不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绝不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填写记录上。(3)探究活动开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活动的目的、程序、重点、安全等;对一些新的方法、比较复杂的操作,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只有这样,探究活动才能有目的、有秩序、安全、顺利地进行。(4)探究活动中,要深入了解各组学生的探究情况,发现典型,以备重点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只有这样,探究活动和后面的交流活动才能有效进行。(5)探究活动后,教师应对各组探究情况(方法、态度等)进行简单的评价。6.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结果交流是探究活动的小结和总结结论的准备。交流得好,探究活动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总结结论才能水到渠成。实施时需要以下策略。(1)交流前,对交流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于观察实验活动,通常要求交流:探究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和材料,怎样想到这样的方法的;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对于查阅和调查活动,则要求交流:探究了什么问题,查阅了什么书、报、网络,到哪里、向谁调查,收集到了哪些资料,这些资料说明什么。总之,既要交流探究结果,又要交流探究过程和方法,更要交流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怎样想到这种方法、材料,怎样得出这种结论。②以上内容应该有层次地连贯表达,一个人说不全,同组其他人补充。③根据内容需要选择交流形式——表述、演示、展示相结合。生动的描述、精彩的演示、独特的展示(图、表格、制作),使学生的交流方向明确,交流活动丰富、深刻,并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2)交流时,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尽量少插话,并教育学生学会倾听。交流活动要点面结合,既抓住典型,又有一定广度(二分之一以上),同时注意反映不同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反映全班同学的探究结果。(3)交流后,引导学生对各组探究情况相互评价、质疑、补充、争论。这样可以集思广益,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与评价能力。7.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问题的结论总结问题的结论是探究式学习的成果阶段,根据探究式学习的要求,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问题的结论,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教学时需要运用以下策略。(1)根据问题的繁简确定总结阶段的教学步骤。多数课探究的是一个比较单纯的问题——什么性状、结构、变化、共同特征、规律,因素、联系方法等,教学时围绕这一个问题总结就可以了。有些课探究的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分解为二个或三个问题分步总结,例如:建立概念的课,要先总结共同特征,再概括概念。如《食物链》一课,先总结各种生物在食物方面的联系,然后再根据这种联系建立食物链、食物网的模型或概念。(2)把握总结阶段的思维方法和特点。①总结是以思维为主的活动,为了使总结活动顺利进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把握总结阶段的思维方法和特点。一般来说,首先要通过独立思考,对各组交流的内容进行判断、鉴别、筛选——哪些是有关的、正确的、表述得比较好的,哪些是无关的、不正确的,表述得不好的,然后对有关的、正确的、表述得比较好的内容,进行再加工。②加工的方法有时是进一步综合,有时是进一步抽象、归纳与概括,有时还需要想象。③不要期望学生一下子就总结出全面、正确、精炼的结论,大多要经过从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到正确、不全面、不简练到全面、简练,逐步形成的过程。(3)把握研讨过程的策略与技巧。①研讨开始,教师要提出方向明确、能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的问题。问题可以分为两层,先提比较概括的问题——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概括的问题有助于检验和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理解了并能进行总结,那是教学所期望的;如果学生不理解或不能进行总结,再提比较具体的问题——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物体具有什么性质、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共同特征?****变化有什么规律?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与什么因素有联系?****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提过于具体的问题,更不能提暗示性的、选择性的、填空式的问题。②研讨过程中注意以下策略。·学生发言要有一定代表面,不能有的学生说出了正确的结论马上就停止。·既要关注学生总结的结论,又要关注结论的形成过程。因此,不仅要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还要问“你是怎样想的”,借此,展开学生的思维,发现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以便相互评价和指导。·教师要尊重和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是与教师想法不一样或表达不清的发言;不要过多插话、过早表态和启发。·鼓励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结论,以及同一结论的不同表述。只有这样,学生的想法才能充分表达出来。·注意发现学生发言中的矛盾,适时引起争论。搞得好,能形成教学高潮。·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注意有关的事实,以及面对这种事实应有的思维方法,从而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朝正确的方向进一步思考。绝不能急于代替学生下结论。·引导学生对总结的结论及其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同意或不同意哪种结论,谁的想法更合理。通过研讨,多数问题应有比较明确的结论,并要求学生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不要填空式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达;结论的语言可以是儿童式的,内容应是科学的、完整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认知结构的重组和形成。8.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阶段具有检验教学成果、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实践能力的作用。实施策略如下。(1)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确定解决问题的类型。①知识迁移:举例、判断、解释、推想、预测、综合、解决、设计、制作、课后调查等。②能力迁移:用本课的探究方法解决相似的问题(2)解决问题的内容尽可能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或需要解决的问题。(3)注意运用变势,打破定势:例如运用非典型材料、事例。不能单纯重视结果,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演绎、推理、综合、发散、创新等。为此,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怎么想的。9.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的收获和表现通过反思,可以使经历的比较复杂的探究过程更加有条理,朦胧的体验变得更加清晰,不自觉运用的过程、方法、态度变得自觉。因此,反思可以提升学习的收获,特别是在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方面的收获。反思也是一种态度和能力——善于自我总结的态度和能力。(1)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确定是否需要反思。一般来说,对那些有特别典型的内容、典型的过程、典型的方法、特别有价值的活动,学生有特殊的表现的课,应该开展反思。(2)根据教学实际安排的反思内容:在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方法、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师范学院《伦理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黄山学院《报纸采编实战训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燕子课件图片教学课件
- 拖鞋黏土课件教学课件
- 淮阴师范学院《西方哲学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DB5104-T96-2024农产品监测抽样技术规范+畜禽产品
- 智能智能智能泡茶壶操作技巧分享考核试卷
- 煤炭加工工艺对造纸工业的影响考核试卷
- 玉石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底蕴考核试卷
- 2023年江西省中考物理试卷原卷附解析
- 三元地理些子法
- 零星劳务合同模板(精选7篇)
- 检验科报告双签字制度
- 北京市海淀区乡镇地图可编辑PPT行政区划边界高清(北京市)
-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幼儿园教学课件中班数学《水果列车》课件
- 小学语文五年级读写大赛试卷
- 二年级(上)音乐第四单元 单元分析
- 第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 集团公司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暂行办法
- 挡墙施工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