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1]。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共转变、共促进、共制约、共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建设生态文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战略目标的统领下是辩证统一、有机统一的,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一体两面”。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航仪和方向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价值理想和目标追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沉重代价。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发展还是粗放的、外延的、初步的,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表现得尤其明显。实践证明,那种以追求gdp为目标、以资源消耗为依托、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经济发展方式往什么方向转,就是要朝着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转。生态文明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思想理念、价值取向、评判标准、目标方向、路径选择。新的发展方式必须体现渗透生态文明的精神,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与生态权益的有机统一。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孕育新的发展机遇。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长期实践证明:即环境保护能够刺激技术创新,减少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建设生态文明为推动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建设生态文明蕴藏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以环境保护和治理为主的环保产业,以资源回收再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以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以有机无公害产品为主打产品的绿色产业,以高新技术、知识经济、总部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拓展了新兴产业的成长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空间、突破贸易壁垒的国际市场空间。建设生态文明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加大对生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研析态环境整治项目、新能源开发项目、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无论对眼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2.成都市面临的环境问题在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成都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很多的环境问题。其中以水污染,空气污染最为严重。为了成都更美好的明天,我们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照顾好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作为发展的基点和底线、追求“绿色gdp”、设立生态红线,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依照这些整体布局,并落实到实处,才能使成都的明天更加美好。2.1治理水污染、打造生态水景水是生态之基。加强对城乡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力争尽早实现全域截污和水[2]质明显改善。治理水环境,应多管齐下。开展下河口排污治理,通过雨污分流整治、完善污水收集系统等,截住污水不下河;解决污水管道错接、断头、堵塞和带压运行问题,实现管网畅通;加快污水管网的配套建设。同时,从“顶层设计”入手,抓好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水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施行主要河道出境断面水质考核制度,严格河道出境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大力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积极推动规划项目密集落地、密集实施。借力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提高水环境治理的高阶——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在着眼全域、构建水系的同时,也要对有问题的项目进行综合治理,通过防洪排涝、截污治污、生态景观建设、环境用水科学调配等,打造优美水景、恢复水域生态。2.2空气污染及改善《市政府关于我市2014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今年1-9月,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62天,达标率为59.3%。与2013年同期相比,达标天数增加55天,达标率上升20.1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so2平均浓度下降38.7%,pm10平均浓度下降17.7%,pm2.5平均浓度下降16%,co和o3浓度水平、no2平均浓度基本持平。从上数据看出,成都市空气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而我们身边的环境告诉我们:空气问题依然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危害。改善空气环境,重见蓝天白云我们要:从源头抓起、控制排放量、对有害气体进行综合治理。在强化源头控制方面。积极推进企业结构调整。重点对冶金、建材等行业的落后产能进行整体关闭或部分生产工艺设备淘汰。对钢铁、水泥、焦炭、有色冶炼等高污染项目及燃煤电厂进行重点审核。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轮窑等各种土窑。在削减排污总量方面。对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行业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同时,将控制污染物新增排放量,严格落实新建项目总量审查制度。限排还要从每个人的身边做起,主要限制机动车排气量,首先对排放量较高的机动车进行产量控制;其次要限行,从数量上对污染气体进行控制;再次,普及环保知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对有害气体进行综合治理方面。首先要提高大气污染监管能力,做到快速高效。加强大气污染预警及应急处置,完善环境空气质量检测数据、污染气象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研析据交换和会商制度,对输入性重污染进行预测预警,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体系。其次,再对过量的有害气体预警之后,我们应建立一套快速高效的处理机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迅速反应,并对有害气体做可靠的处理。这就需要提高相应的科学技术。3.小结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生产、生活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严重。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我们不但不应该限制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反要善于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提高人类活动的预见性,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危害。我们应当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内采取协调行动,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发达国家利用气候问题来干涉我们的工业化,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国家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宪法和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环境权,包括控告和检举权、监督权、参与环境决策和管理权,确保程序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强制性地规范人们的生产、消费行为,并利用适当的经济手段、合理的激励机制推进环境资源保护。此外,鼓励环境保护的公众公益活动,对人们进行长期的引导、教育并制定必要的道德标准加以规范。要在人们心目中树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唤起善待生命、关爱生物的道德良知,保护好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任何动植物的基本生存权。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发展生态文明,促使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消耗、附加值高的环境良好型发展模式转变,使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开发,大力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技术。应以研制和开发绿色产品为主导方向,大力开发高端高新生态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的利用开发技术,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绿色市场”的发育、绿色产业链的形成。此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从而缓解我国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4.参考文献[1]党的十七大报告[j].2007,(1).[2]赵一,洪继东,陈方耀,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成都版本”[n].成都日报,2014-9-30.3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对错【答案】:对【解析】:.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对错【答案】:对【解析】:西方文化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历来是比较友好的对错【答案】:错【解析】:.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主要是由于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造成许多人眼痛、头痛、呼吸困难。对错【答案】:对【解析】:5.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水俣病。经过近十年的分析,科学家才确认:工厂排放的废水中的汞是"水俣病"的起因。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和不知火海的鱼中毒,人食用毒鱼后受害。对错【答案】:对【解析】:6.全球性生态安全问题的解决任何国家和地区均可以独立完成。对错【答案】:错【解析】:7.国土生态安全是最基本的安全。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8.食品安全法确立了一系列法律制度,构筑起食品安全“新防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开端。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9.由于城市中人口集中,农村生态安全问题比城市更加脆弱。对错【答案】:错【解析】:【题型】判断题10.人口的生产是所有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人口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要素。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a111.早在一百多年前特别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a.马克思b.恩格斯c.毛泽东d.孙中山【答案】:b【解析】:【题型】a112.“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a.英国“伦敦烟雾”事件b.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c.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d.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答案】:b【解析】:【题型】a113.中国最大的生态安全问题是a.健康生态安全问题b.城市生态安全问题c.人口生态安全问题d.中国国土生态安全【答案】:d【解析】:【题型】a114.食品安全是直接关乎人体健康,中国从起已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构筑起食品安全“新防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a.2002年6月1日b.2009年6月1日c.2012年6月1日d.2015年6月1日【答案】:b【解析】:【题型】x15.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a.“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b.“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c.“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d.“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答案】:abcd【解析】:【题型】x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持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别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经济增长。但是在这样一份骄人的成绩后面,中国跨越式发展付出沉重代价a.资源代价:资源匮乏之重前所未有b.环境代价:环境破坏之大前所未有c.社会代价:家园毁坏之广前所未有d.政治代价:制度威信受损前所未有【答案】:abc【解析】:【题型】x17.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增大,主要表现在a.资源约束加大b.环境污染严重c.生态系统退化d.气候变化问题突出【答案】:abcd【解析】:【题型】x18.全球性生态安全问题包括a.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污染、全球臭氧空洞b.生物多样性的锐减c.南北极及喜马拉雅山的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沙尘暴频发d.核爆炸、核泄漏、化学泄漏【答案】:abcd【解析】:【题型】x19.中国国土生态安全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a.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生态效益低b.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土壤流失严重、沙尘暴次数和强度愈演愈烈c.水资源短缺、河流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现象频发d.生物多样性锐减【答案】:abcd【解析】:【题型】x20.危害人类健康的不安全因素有a.室内装修的污染b.汽车内的污染c.饮用水的污染d.食品的污染【答案】:abcd【解析】:【题型】x21.中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a.中国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b.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c.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年轻d.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答案】:ab【解析】:【题型】x22.非可控生物入侵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非可控生物包括a.植物b.动物c.微生物、病毒d.有害物质【答案】:abcd【解析】:【题型】x23.外来生态入侵包括两大类a.非生物因素b.外来生物c.疯牛病d.水葫芦【答案】:ab【解析】:1.20世纪是全球规模环境破坏的世纪,也是遭到自然对人类严厉报复的世纪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2.全球性生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合作,任何国家和地区均不能置身度外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经济增长战略是“经济中心论”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人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对错【答案】:错【解析】:【题型】a15.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是在那一年成立的a.1973年11月b.1983年11月c.1993年11月d.2003年11月【答案】:b【解析】:【题型】a16.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宣言书。a.1972b.1982c.1992d.2002【答案】:c【解析】:【题型】a17.中国年正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a.1985b.1995c.2005d.2015【答案】:b【解析】:【题型】a18.“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句话的讲的。a.恩格斯b.毛泽东c.邓小平d.习近平【答案】:d【解析】:【题型】a19.“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讲的。a.恩格斯b.毛泽东c.邓小平d.习近平【答案】:d【解析】:【题型】a110.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阐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a.1995年4月b.2005年4月c.2015年4月d.2016年4月【答案】:c【解析】:【题型】a112.党的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奋斗目标a.十五大b.十六大c.十七大d.十八大【答案】:d【解析】:【题型】x13.传统经济增长战略“经济中心论”,虽然使许多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经济上的较快增长,但却暴露了一系列严重的弊病和社会问题a.失业率上升b.“城市病”蔓延c.发展中国家债台高筑d.贫富两极分化【答案】:abcd【解析】:【题型】x14.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盲目发展,使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对全局和后代带来灾难性危机。a.人口b.资源c.环境d.社会【答案】:bc【解析】: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对错【答案】:错【解析】:2.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对错【答案】:对【解析】:3.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错【答案】:对【解析】:4.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对错【答案】:对【解析】:.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5.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属于自然,自然也属于人;就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对错【答案】:错【解析】:【题型】判断题6.人与自然(天然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7.全球生态文明观的确立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a18.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的关系a.人与人b.人与社会c.人与自然d.人与人工自然物【答案】:c【解析】:【题型】a19.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的态度基本上是a.敬畏自然、崇拜自然b.依赖自然、顺应自然c.征服自然、改造自然d.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答案】:c【解析】:【题型】a110.生态文明阶段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的态度基本上是a.敬畏自然、崇拜自然b.依赖自然、顺应自然c.征服自然、改造自然d.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答案】:d【解析】:【题型】a111.生态文明以为前提是a.敬畏、崇拜自然b.依赖、顺应自然c.征服、改造自然d.尊重、保护自然【答案】:d【解析】:【题型】a112.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a.敬畏自然、崇拜自然b.依赖自然、顺应自然c.征服自然、改造自然d.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答案】:d【解析】:【题型】a113.衡量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a.健全完整的经济体系b.健全完整的政治体系c.健全完整的文化体系d.健全完整的法律体系【答案】:d【解析】:【题型】x14.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建立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方式,它包括三层含义:a.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代b.社会进步的新的发展观——生态文明观c.全球性生态现代化运动——生态文明建设d.是蓝色文明时代【答案】:abc【解析】:【题型】x15.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经历过以下文明a.原始文明b.农业文明c.工业文明d.生态文明【答案】:abcd【解析】:【题型】x16.生态文明观强调地球(甚至包括整个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处理好如下关系:a.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正确处理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关系d.正确处理人与人工自然物之间的关系【答案】:abcd【解析】:【题型】x17.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二个内容:a.正确处理当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正确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c.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正确处理人与人工自然物之间的关系【答案】:ab【解析】:【题型】x18.生态文明的环境建设包括对a.天然自然的保护b.人工自然的保护c.天然自然的合理建设d.人工自然的合理建设【答案】:ad【解析】:【题型】x19.从生态文明的经济建设角度看,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生态产业建设的步伐,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包括a.生态农业b.生态工业c.生态服务业d.生态信息业【答案】:abc【解析】:【题型】x20.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是使人类建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对环境友好的,并以生态规律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a.经济观b.政治观c.价值观d.道德观【答案】:cd【解析】: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2.在自然界中,风能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而且蕴藏量巨大的能源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3.生物质能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4.生物质能是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5.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不可再生性热能对错【答案】:错【解析】:5.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不可再生性热能对错【答案】:错【解析】:6.太阳能发电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7.太阳能将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8.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9.循环经济需遵循的“减量化”原则,就是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上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10.循环经济需遵循的“再利用”原则,是指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11.循环经济需遵循的再循环原则,是指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12.为了应对伦敦严重的大气污染,1956年英国颁布了全球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主要立足点在减少煤炭用量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13.地球表层系统近400年的变化超过了以往几十亿年的变化总和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a114.可燃冰是世界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储量最大的新型能源,据现有的科技水平测算,仅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就可以供人类使用年a.200b.500c.1000d.2000【答案】:c【解析】:【题型】a115.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的反馈式流程,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a.“资源—再生资源—产品”b.“资源—产品—再生资源”c.“再生资源—产品—资源”d.“产品—资源—再生资源”【答案】:b【解析】:【题型】a116.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解决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威胁和挑战,需要的共同努力a.发达国家b.全世界c.社会主义国家d.发展中国家【答案】:b【解析】:【题型】x17.海洋能指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自然能源,主要包括a.潮汐能b.海流能(潮流能)c.海水温差能d.海水盐差能【答案】:abcd【解析】:【题型】x18.海洋能属于清洁能源。海洋能具有如下特点a.蕴藏量大b.可再生性c.不稳定性d.造价高、污染小【答案】:abcd【解析】:【题型】x19.依据来源的不同,可以将适合于能源利用的生物质分为a.林业资源和农业资源b.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c.城市固体废物d.畜禽粪便【答案】:abcd【解析】:【题型】x20.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如同冰雪的一种固态物质,具有等特点a.使用方便b.燃烧值高c.清洁无污染d.可再生能源【答案】:abc【解析】:【题型】x21.低碳经济的以特征有a.低碳排放b.低消耗c.低污染d.可再生【答案】:abc【解析】:【题型】x22.循环经济是以为特征a.循环利用b.低开采c.高利用d.低排放【答案】:bcd【解析】:【题型】x23.循环经济所指的“资源”包括a.一般能源b.自然资源c.再生资源d.绿色能源【答案】:bc【解析】:【题型】x25.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指a.减量化原则(reducing)b.再利用原则(reusing)c.再生产原则(reproduction)d.再循环原则(recycling)【答案】:abd【解析】: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摘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是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新的发展战略,我们必须认清我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建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依靠人民群众主体力量,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了迅猛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为之赞叹。然而,也应该看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在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气、水体污染严重,资源过度消耗,土地呈现荒漠化等等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越来越严重制约因素,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引来了一片质疑之声。2006年北京市沙尘暴、2008年历史罕见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特大自然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2009-2010年西南干旱,以及近几年来多地发生的水土污染、空气污染、雾霾等灾害事件层出不穷,这些历史的教训和血的现实无不警示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环境危机带来的极大挑战[1]。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顺利前行的关键所在。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在对过去工作的回顾中特别谈到了这一问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一部分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又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充分表明了我国在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突出问题上作出的庄严承诺和坚定决心,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据此,本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及其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研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目前中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严峻,表现在:水资源污染严重,全国有一半河流受到严重污染;空气污染,全国城市受到酸雨的影响;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污染严重;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人口问题形势严峻,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严重;资源危机凸显,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水资源和耕地的人均水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从政府相关部门公布的环境公报、环境质量监测年报与环境统计年报的统计数字来看,我国生态环境严峻:第一,全国主要污染排放物总量水平仍远远高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第二,从环境质量来看,一些大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但是许多城市与地区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第三,从水环境来看,全国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七大江河水系中劣质水质占41%。[2](二)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进程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能源等需求日益扩大。但是,我国仍是以追求gdp为核心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模式。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是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我国综合能效率仅为33%。[3]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必然会导致废弃物的高排放和生态环境的高污染。(三)自然灾害日益频繁,生态环境承载力低中国各地区都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系统所承受的压力有增无减,近几年来我国的自然灾害呈增加趋势,由于恶劣多变的自然条件和高强度的人类干扰导致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相对低下。[4](四)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2010年,环保部共接报并妥善处理突发环境事件170多起,比上年增加26.7%,与2005年全国突发环境事件76起相比,生态环境安全不容乐观。[2]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部分河流、湖泊污染不断加重,水资源利用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我国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仍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食品行业在原料供给、生产环境、加工包装以及销售环节的安全管理存在着问题,出现了一系列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这些关系到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大问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目前面临着许多十分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本文分别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普遍存在,公民生态意识薄弱和环境立法体系不完善三个方面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对这些问题的探析是进一步探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渠道的前提和基础。(一)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显著发展,大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本质的提高。同时,美中不足的是,我们还必须意识到经济发展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也就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在社会各个领域仍然普遍广泛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而不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生态文明构建环节中迫在眉睫的问题。(二)环境立法体系不完善环境立法,指的是。“国家权力部门遵照特定程序,拟定、认可、整合、完善以及废除每一种与保护和改善环境息息相关的问题的法律法规,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法律文件活动的总称。”[5]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多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同时,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制定和实施了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总体来说,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了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四个层面的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但纵观我国所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我们可以看出,部分环境保护立法依然存在严重缺陷,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不一致。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环境立法体系结构不完善,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环境立法行政干预色彩浓重。(三)公众消费模式不合理中国在短短的一代人时间里,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发展,从消费品的奇缺到物资非常丰富的时代。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中国出现了消费革命,进入了消费时代。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发达国家的经济一蹶不振,然而中国却大步迈入“高消费时代”。2011年,中国“千人旅游团”在美国掀起购物狂潮,中国的游客到了海外主要购买奢侈品牌,这令世界的奢侈品的生产商和经销商欣喜不已。生态现代化的实质是依靠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因此,各种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便产生并逐渐恶化。不健康、不文明、不节约的消费模式既会普遍的浪费有价值的资源能源,也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或大或小的负面作用,根本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四)公民生态意识缺乏生态意识是指人们关于生态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形成的思维方式。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以及旧式的发展观和粗放型发展方式使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非常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众非常关注与自己利益相关联的生态知识,而对其他生态知识关注严重不足;公众对生态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实用价值不够清楚;公众对环境保护没有形成很强烈的自主意识;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总体倾向是高度强调治理而对预防关注严重不够。除了上文阐述的相关问题之外,可能在具体的实施中还存在很多其他问题,而引起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却大为不同。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具体实际出发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而为探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渠道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且相当艰巨的社会工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选择和运用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的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尽早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前提下,在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最新精神的指导下,努力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对症下药,循序渐进,以此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一)创建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从源头上实现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使现存的发展方式实现重大的关键性的转变。转变当下的发展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措施:第一,要毫不动摇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次,实行适应实际情况的发展方式和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政策。最后,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2.调整产业结构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产业结构决定生态系统的状态。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就势在必行。也就是要把生态环保纳入产业结构调整的全过程,高度重视从源头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强有力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生态农业的改革发展,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根本性质的改造,清洁生产在生产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循环经济模式普遍推广和实施。(二)深化和拓展生态法制体系1.逐步完善生态法律法规只有使生态法律法规逐渐完善,才能保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环境法制建设要高度重视从源头抓起,维护大众的切身利益,履行法制体系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首先,高度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空白领域的环保立法研究。其次,大力实行政策法规的修订和完善,努力进行生态建设。最后,全方位构建完备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体系[6]。2.加大执法和监管的力度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要使环保理念完整灌输到人民的思想之中,就必须加大执法和监督的力度。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要形成环境责任追宄的基本规则,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追究制度,规范相关责任人的环保行为。其次,长期以来,环境保护的法律的执行力不够。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环保法律的执行力。再次,建立健全执法以及监管体制机制。最后,高度重视并加大对相关执行领导的监督。(三)推进科学技术的合理使用科学技术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引导科学技术创新向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强有力的支撑。科技的重大创新,关键技术的攻克,共性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带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新突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不断增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以市场导向发展壮大环保产业,大力研发、推广和应用高效绿色适应技术,着力加强新能源技术、节能降耗等战略性技术研发和储备。其次,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四)强化生态文明观念1.提升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托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因此,提升全体国民的现代生态文明意识刻不容缓。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其次,重视生态实践的教育;最后,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全面提升我国国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其实就是通过不断的教育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要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并自觉转化为实际行动。2.倡导绿色健康的消费方式自然资源的严重的透支,导致了人类社会环境的严峻形势。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远远超越了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出现了严重的生态赤字状况。因此,生活方式的转变,创造出文明的生活方式,已经刻不容缓。人类必须改变现行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一,要改变不合理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文化。第二,要大力提倡非物质消费,要追求简朴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第三,要鼓励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循环消费和可持续消费。结语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做出的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日益清晰也日益深刻。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我党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中,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进入新世纪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在重要的转折点上,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因素对未来的发展走向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继续走传统发展之路,必将使我国的经济走向衰败。为长远发展而考虑,只有加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真正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引我国的经济建设,提升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到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7],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姚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4:1.[2]杨东平主编.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81.[3]宋宗水.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中国水利出版社,2009:255~256[4]凃晨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2:25.[5]金瑞林、王劲:《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1.[6]黄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解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4,29(2):66.[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周琰2012200335随着人类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工业技术迅猛发展,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也承受了越来越大的负荷。许多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气候问题开始影响人类的生活,并且对我们的人身健康、生活环境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世界生态被破坏的大背景中,中国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生态危机。由于中国具有土地广阔、人口众多的特点,生态问题会给各地区的人们造成更大的危害,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正常生活。2010年云南的旱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地的干旱,始于2009年末,至2012年4月仍在持续,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高石哨绿塘子水库见底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广西西北部已达特大干旱等级,其中云南旱情尤为严重。2010年,云南省小春播种面积3700万亩(其中粮食1770万亩),受灾面积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绝收超过1000万亩。2009年入秋以来,云南省遭受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特大干旱,给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小春减产已成定局,大春作物难以下播,河道干涸,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直接损失突破172亿元。预计全省小春粮食将因灾减产50%以上,甘蔗减产20%以上。气象专家分析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是导致这次极端干旱的主要原因。可见,灾难的发生并不是突然来临,而是长时间对气象造成的破坏积累而成。近几年,类似旱灾这样的灾难我国屡有发生,比如像频繁的地震、流感的蔓延,雾霾现象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天灾,人为因素不可避免。正是人们大肆进行砍伐,河流水资源污染等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为灾难的发生埋下了祸根。可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比不可少,而且也必将成为以后国家工作的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我国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我国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共转变、共促进、共制约、共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具有任何已有社会的优点,与生态文明有内在统一性,彼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生态文明作为崭新的人类文明发展形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以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型、社会和谐型为重要目标。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更加提醒我们要关注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他们共同的辩证自然观。辩证自然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自然规律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认识理解改造自然价值;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的调控力量,肯定了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他提出需要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原则是“消耗最小化”,“合乎本性”,这是一种认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劳动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劳动,人和自然达到了统一。“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人类为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发展,无休止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在运作中不断加大负面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键是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合理化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就是才能展现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综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见解对于当代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具有很强的预见性,他的观点对我们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全球问题,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在工业文明所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人类却追求物质利益而舍弃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缺乏保护和建设意识,不合理利用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从而使得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这些生态问题不仅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还威胁了人类的环境安全。要解决这些生态问题,人们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研究,从而未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保驾护航。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的文明形态反映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全新的、和谐的状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就是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统一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持续发展从自然属性角度上分析,就是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要求实现不超过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要求在生存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即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建设生态文明,应在更广范围内,开发更有效地使用矿物能源的技术,提供安全而又经济的可再生资源技术来限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co2的排放,应通过恰当的技术选择,停止某些化学品的生产与使用,以保护臭氧层,逐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三、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卓越成就。毋庸置疑中国俨然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骄人的成绩背后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互联网内容分发平台建设合同
- 2024年新能源路灯采购合同
- 2024年度仓库租赁及管理合同
-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C语言程序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工程软件应用》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房产中介加盟连锁合同3篇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重磁勘探》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航空航天领域精密配件定制加工合同范本3篇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首饰课题创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工智能与安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煤炭物流园区总体规划(2016-2030)参考范本
-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教学课件
- T-CAMET 04017.3-2019 城市轨道交通 全自动运行系统规范 第3部分:接口
- 2022美丽中国双碳有我范文(五篇)
- 西游记常考知识点总结
- 《分式方程》精品ppt课件
-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含2022年修订部分)
- 镍基高温合金的简介(课堂PPT)
- 儿童国画入门(课堂PPT)
- 雕刻机参数设置说明
- (岗位职责)经营管理部经理岗位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