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_第1页
浅论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_第2页
浅论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_第3页
浅论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_第4页
浅论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消费结构

【论文摘要】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联系,而且各种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综合形成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也存在着数量比例关系。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经过了由“重、轻、农”到“农、轻、重”,再到一、二、三产业的调整优化演进过程。文章通过回顾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历程,分析其背后产生的原因,从中得到的教训,对当前指导我国如何进行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不仅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联系,而且各种资源在产业间的分配以及由此综合形成的产品产量或产值也存在着数量比例关系。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我国产业结构的现实状况及其对整个国民经济所发生的影响是长期以来许多因素层层积淀而导致的直接结果。因此,分析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廓清其问题的症结和根源所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过程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重、轻、农”产业结构指导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践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工业化,尽快建立大体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从1953年开始,以大规模工业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启动。到1957年,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上升到%。重、轻、农之比由1952年的∶∶上升为∶∶。

从1958年开始,中国进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发展被简单化为工业发展,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发展被简单化为只发展钢铁工业。工业化强攻集中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全民”强攻。

1959年初,产业结构失衡已非常严重,到年底重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上升到%。1960年,决策仍要求“大跃进”再掀高潮,集中全力保钢。到年底,轻工业产值大幅下降了%,农业下降了%,重、轻、农之比达到∶∶。

2、“农、轻、重”产业比例关系的调整

针对“大跃进”时期国民经济结构出现的严重失调,从1961年起,我国开始调整经济结构。轻、重工业的比例由1960年的∶提高到1966年的∶,农、轻、重的比例由1960年的∶∶转变为1966年的∶∶。农业重新成为国民经济中占最大份额的产业。

1965年,国民经济呈现一定的良性增长局面。出于“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工业化的方向转为以“准备打仗”为指导思想的“三线建设”。1970年,农、轻、重之比由1965年的∶∶变为∶∶。1971年,地方出现了一个“大办五小”的工业化高潮。1975年农、轻、重之比进一步失调,变为∶∶。

1976年,第五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但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导思想再次导致了急于求成。导致产业结构更加严重失调,农轻重之比为∶∶。

3、“农、轻、重”排序得到落实,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确立。从1979年开始,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了第二次全面调整。1979-1981年,中国轻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分别为%,%和%,而同期重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则分别为%,%和-%。到1981年底,轻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超过了重工业。

1981年我国开始实施“六五”计划。投资向“以能源、交通为战略重点”的产业倾斜,着力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1985年,轻、重工业基本保持∶的协调比例;农、轻、重之比为∶∶,比较合理。

4、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整个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和90年代上半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加大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培育扶持主导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结构水平。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巨大进展。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落后的状况大大缓解。三次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之比由1985年的∶∶变为1998年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劳动人口的比重由1985年的%降低为1998年的%,第二产业由%上升到%,第三产业由%上升到%。在改善基础工业的基础上,轻、重工业的比重保持了相对稳定。1997年二者比例为∶,比1985年略有下降。农业在稳定发展的同时,内部结构也在发生着合理的变化。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牧业所占的比重由1985年的%上升到1998年的%,渔业由%上升到%,种植业由%下降到%。

二、我国进行产业结构变化调整的原因

1、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的重新组合,从三次产业的发展与演变情况来看,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进而影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现代经济发展,不仅取决于各种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的投,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各种经济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和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实质上可以看作是资源转换器,通过产业间的高效运转把社会各种资源不断转化为各种产品和劳务,以满足社会需求。这一资源转换器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水平的高低。产业结构升级是这一资源转换器运转的效率和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的基础,只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才能促进经济资源在各产业间合理流动,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产业间的依赖程度和制约效应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产业结构效益的重要性也日益加大,并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综合效益,即产业间和产业内部通过合理关联与组合,使组合后的整体功能大于单个产业或单个部门的功能之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增强产业聚合效益的重要手段,是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并能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建设中有两个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言,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就意味着资源、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存在不合理性,这样就造成了各种资源的浪费。资源浪费本身就是粗放式经济的一个显着特征。

产业结构调整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条件下,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竞争。比较优势原理告诉我们,一国要想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根据自己的资源、技术、资金、劳动力技能水平等诸要素,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建立起本国的优势产业。我国的诸多产业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根据本国人民生活需要建立起来的,很少考虑国际分工原则。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加人WTO后,必须建立起本国的优势产业。我国的产业结构必须按照国际分工的原则,以提升本国经济实力为目的进行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对外贸易结构改善的前提

贸易关系是产业联系最基本的实现形式,它是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的紧密伴随者。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往往决定着什么样的贸易结构。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问题表现突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依然很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普遍不高,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我国产业结构整体水平不高。改变对外贸易结构就必须对我国的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最终促进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

2、消费结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以及相互间的质和量的关系,它直接反映了消费水平、消费特色和消费发展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消费的变动规律。产业结构的变动与消费升级密切相关,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业的发展必须适应消费需求变动的趋势,并且要善于发现潜在需求,才能成长、发展、壮大。

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变迁

市场消费需求是新兴产业形成的基础,是产业升级的直接动因。市场消费需求是社会生产的前提,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最重要因素。潜在的新需求逐步形成,对新供给形成强大拉力。在拉力作用下,生产新产品的企业逐渐发展起来,一定条件下,新企业群就可能发展为新兴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将会逐步升级,新的产业也大体上沿着这一路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轻型化”阶段、“重工业化”阶段和“高加工化”阶段分别和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相适应。

消费结构演变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次消费升级,消费结构的演变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在改革开放初,粮食消费下降、轻工产品消费上升,对我国轻工、纺织产品的生产产生了强烈的拉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并带动了第一轮经济增长。第二次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前期“老三件”和“新三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后期家用电器消费快速增加,耐用消费品向高档化方向发展,对电子、钢铁、机械制造业等行业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带动了第二轮经济增长。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住宅、旅游等方面的消费,与IT产业、汽车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相联系的消费增长最为迅速。

三、我国现阶段应采取的产业政策导向

在我国加人WTO融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应在市场调节为主,并同时辅之以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尽快使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一般是指各产业合理利用经济资源,经济效益好,产业间协调发展。就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政策导向来说,概括为以下几点。

1、积极调整传统农业结构

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耕作方式和农产品品种的竞争能力差。因此,应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土地、水、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体现规模经济,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多种经营,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的结合,大力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

2、加快传统工业结构调整

加快工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促进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过渡,将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工业的改造结合起来。要大力加强支柱产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主导产业,加强对朝阳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力度,同时做好夕阳产业的退出政策指导工作。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方面是指通过创造性的知识集约化的发展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另一方面是指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出现经济服务软化趋势。以金融、保险、咨询、信息、旅游、房地产和高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则代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应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以提升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结论

历史地描述和实证考察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认真分析和深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今后的长远健康发展都是不无裨益的。通过分析我们有以下结论:

第一,搞经济建设一定要按规律办事经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产业结构演进也不例外。

第二,要善于借鉴成功的经验,不能照搬条条框框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都是不分国界的,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第三,要充分重视并正确发挥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作用。

第四,要科学地确定主导产业。产业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关键取决于在一定的时期内,支柱产业或者说主导产业必须获得充分发展,以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上游和下游产业的相应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际上,主导产业更是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并且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主导力量。

第五,产业结构只有协调,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石磊:中国产业结构成因与转换[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刘伟:经济发展与结构转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顾钰民:当代中国经济与发展研究[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