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滑反转构造演示文稿_第1页
走滑反转构造演示文稿_第2页
走滑反转构造演示文稿_第3页
走滑反转构造演示文稿_第4页
走滑反转构造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滑反转构造演示文稿当前第1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优选走滑反转构造当前第2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与反转构造走滑反转构造走滑构造反转构造定义基本特点伴生构造识别标识与油气关系定义、分类识别形成条件与其他构造对比与油气关系当前第3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走向滑动断层(走滑断层),一般是指大型平移断层,两盘顺直立断层面相对水平滑动。当前第4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位移矢量向左的断层称为右旋走滑断层,位移矢量向右的断层称为左旋走滑断层当前第5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走滑断层基本特点(1)走滑断层带包括一系列与主干断裂带平行或微角度相交的次级断裂。(2)走滑断层常伴随雁列式褶皱、断裂及断陷盆地等。(3)走滑断层两侧的时代愈老错距越大。(4)断裂形态多呈直线或弧线,延伸远。当前第6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走滑构造伴生构造沿走滑断裂带会产生一系列伴生构造,这些伴生构造是良好的油气圈闭,在其中已发现大量的油气储量。因此对伴生构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伴生构造主要有雁列构造、花状构造、线性地堑和地垒、拉分与推挤构造、岩浆与泥底辟构造。当前第7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1)雁列构造沿走滑断裂走向,两侧的褶皱或断裂呈雁列状排布。根据雁列断层的相互排列和重叠的关系,又可将其分为左阶式和右阶式当前第8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当前第9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左阶式:各次级断层沿走向依次向左错列左行左阶式:重叠部位为拉伸区域。右行左阶式:重叠部位为压缩区域。当前第10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右阶式:各次级断层沿走向依次向右错开。左行右阶式:重叠区域为挤压区域右行右阶式:重叠区域为拉伸区域当前第11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2)花状构造是扭断裂中主干断裂和分支断裂在剖面上的特殊组合形态,包括正、负花状构造。正花状构造:收敛性(压扭);负花状构造:离散性(张扭)。花状构造是走滑断裂的重要鉴别标志之一。具体形态如下:

当前第12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地震剖面上的正花状构造当前第13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地震剖面上的负花状构造当前第14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花状构造广泛发育在走滑断裂带上,国内发现的花状构造主要分布在:郯—庐走滑断裂带;阿尔金山走滑断裂;滇西三江地区的走滑断裂;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花状构造分布当前第15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3)走滑拉分盆地与走滑推挤隆起当前第16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中国拉分盆地分布与郯—庐断裂带有关的走滑拉分盆地(胶莱盆地和下扬子区盆地等)当前第17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与阿尔金断层带有关的走滑拉分盆地(索尔库里盆地)当前第18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与滇西断裂带有关的走滑断裂拉分盆地(滇西剑川-大理和宾川等第四纪裂陷盆地群)当前第19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走滑构造的识别标识(1)剖面标志花状构造海豚效应和丝带效应走滑带内部构造和夹块剖面上的地层不连续现象(2)平面标志

线性延伸或带状展布走滑带两侧地质界线的水平错开斜列的盖层褶皱

当前第20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走滑构造与油气关系走滑作用可以是瞬时的,也可以是长期活跃的;既可以切至地壳深处,也可以仅沟通浅部地层。这些活动对走滑区油气成藏动态要素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1)促进烃类的生成规模较大的、基底卷入型的走滑断裂是岩浆、水、气的直接通道,岩浆的上涌可提高浅部地层的地温梯度,为生油物质向油气转化提供动力。据无机成因学说,岩浆、地壳和地幔中有CO2和烃类气体大量存在,并沿断裂带上升,只要其上有好的圈闭和封闭盖层即可形成油气藏。当前第21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大型走滑断裂可产生沉积盆地,称为走滑盆地。走滑盆地具有沉积速度快、相变突然、深而窄、沉积厚度大、沉积相横向迁移等特点,可形成良好的烃源岩和储层。(3)形成圈闭走滑断裂可形成雁列构造、花状构造及其他多种典型的伴生构造,这些构造都可成为良好的油气圈闭.(2)形成烃源岩及储层当前第22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走滑构造(4)改善储层物性走滑构造改善储层物性一方面表现在扭动作用造成的裂缝,另一方面表现在地层隆升导致的大规模的剥蚀、风化,再经过埋藏形成良好的储层。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在逆冲—走滑运动的联合作用下,全面隆升,普遍遭受剥蚀,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溶孔、溶洞、裂缝相当发育,大大改善了碳酸盐岩的储集性能。(5)有利于油气的排出和运移只要具备了良好的生、储、盖条件,走滑过程中的扭动力能够使生油层中分散的油气被强拧驱赶运移至储层当中。当前第23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反转构造定义

反转构造:反转构造又称构造反转或盆地反转,是由区域构造应力场改变而使先期构造力学性质(如正断层与逆断层)或构造类型(如隆起和拗陷)向相反方向转化的现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叠加构造。当前第24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反转构造分类根据伸展构造和压缩构造叠置顺序,将在伸展构造之上叠加压缩构造的地质体称为正反转构造,即区域应力场从伸展转变为同方向挤压体制下所产生的构造

,反之,为负反转构造。(1)正反转构造

正反转构造是指正断层系统控制的地堑、半地堑构造受到挤压作用后发生褶皱和逆冲构造变形。即原来沉降的盆地发生隆升。当前第25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当前第26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以下是前人总结的几种半地堑反转模式当前第27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当前第28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当前第29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当前第30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当前第31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当前第32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当前第33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当前第34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2)负向反转构造

指原来的逆断层系列,在张性应力系统下,沿原断层面形成系列的逆断层。其鉴别的特征是,原来逆断层上盘的剥蚀面上部形成了比二盘较厚的沉积层,而且有向上变细的正向序列特点。

。当前第35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当前第36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当前第37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反转构造的类型名称构造边界或构造要素的主要位移分量伸展构造的反转在原来水平伸展构造变形基础上叠加水平收缩构造变形收缩构造的反转在原来收缩构造变形基础上叠加水平伸展构造变形沉降构造的反转在原来垂直向下位移的构造沉降基础上叠加垂直向上位移的构造隆起变形隆起构造的反转在原来垂直向上位移的构造隆起基础上叠加垂直向下位移的沉降构造变形左旋走滑构造的反转在原来左旋走滑构造变形基础上叠加上右旋走滑构造变形右旋走滑构造的反转在原来右旋走滑构造变形基础上叠加上左旋走滑构造变形当前第38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反转构造形成条件①对象。先存断裂,盆地中的半地堑、地堑系统,热冷却坳陷以及造山带中的逆冲体系等构造地质体是反转构造产生的前提。

②构造体制转换。这是反转产生的关键因素,即受构造应力场的先后变化影响,对于先存控盆断裂发生应力体制转换,使得后期产生的构造与前期性质相反的复合构造。

③时空配置。早期为拉张应力场控制的地堑、半地堑断陷盆地等地质体在晚期又遭受挤压变形,形成伸展构造之上叠加压缩构造的地质体为正向反转,反之为负向反转。

当前第39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1野外实际地质情况2地震剖面解释3地化、分析测试反转构造的识别反转构造的识别当前第40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反转构造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下伏“盆形”基底。在地震剖面上,基底波明显的呈“盆状”。2)地腹地震反射为“丘状”。从地震反射特征上看,正反转构造下面的反射同相轴不可追踪,均为“丘状”和“空白带”。表现出岩性单一,可能与塑性岩层有关。3)下伏巨厚的沉积层。地震剖面上表现出正向构造是一次性形成的,由顶部到翼部各地层为等厚层,其下伏地层呈透镜状,即中间厚,向两侧变薄,以至消失。当前第41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4)顶部发育对偶正断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在正反转构造顶部发育一系列的对偶正断层,有的为“负花状构造”,甚至像“开花馒头”。这些断层的落差很小,一般不超过100m,断层走向与构造的长轴方向一致;构造消失,断层也消失。5)断层一般不断至基底,一般只出现在与反转构造有关的地层中。6)反转构造引起构造抬升,导致其顶部地层受剥蚀。7)地腹有低速层。正反转构造腹部地层一般比其上、下地层层速度低。当前第42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8)地腹有高压异常层。钻井测试和地震预测均表明,正反转构造下伏地层一般为超压层。异常压力可能是由于构造挤压抬升造成的。9)反转构造一般产生于断层的上盘,常为近断层翼陡窄、远断层翼宽缓的不对称背斜。

另外,反转构造的几何形态特征,比如零点、截断断层、背冲断层、挤隆构造、地堑外翻型逆冲断层、边缘楔状断块等,也可帮助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反转构造。当前第43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大庆长垣的反转构造地震剖面当前第44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1)走滑断层与正反转断层的对比反转构造与易混淆构造的对比分析主干走滑断层一般倾角较陡,走滑断层面与同一地层面的夹角在剖面上可能并不互补,而正反转断层通常是上陡下缓的铲式断层,断层面与同一地层面的夹角在剖面上应该是互补的。当前第45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2)负反转断层与“跷跷板”式构造对比负反转断层形成演化过程示意图当前第46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断陷盆地“跷跷板”式构造组合样式发育示意图当前第47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负反转断层与“跷跷板”式构造外部形态都呈现出反向的楔形,但是后者是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下,由断层活动性质的横向差异所致。当前第48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3)正反转褶皱与背形构造对比下凹上凸型正反转褶皱下上皆凸型正反转褶皱当前第49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3)正反转褶皱与背形构造对比正反转褶皱与背形构造外部形态都呈现出背形,但是在地层厚度、剥蚀程度、轴面及伴生构造等细节处存在差异。

正反转褶皱地层中间厚两翼薄,顶部剥蚀程度向两翼降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向褶皱高点超覆。

重力滑动堑背形是区域性张应力的大环境下局部受压的结果,所以其规模较小;

重力滑动堑背形和地层补偿堑背形地层受张性区域应力控制,地层顶部无剥蚀,且没有表现出中间厚两翼薄的特征;

底辟背形无横向应力,属横弯褶皱,轴面多直立,发育盐边凹陷及顶部断层簇等伴生构造。当前第50页\共有54页\编于星期二\14点反转构造(4)断展型正反转与滚动背斜当前第51页\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