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之魂-锣鼓经》教学设计_第1页
《京剧之魂-锣鼓经》教学设计_第2页
《京剧之魂-锣鼓经》教学设计_第3页
《京剧之魂-锣鼓经》教学设计_第4页
《京剧之魂-锣鼓经》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北京市中小学第一届“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评选2016年北京市中小学第一届“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评选#教学基本信息课题京剧之魂——锣鼓经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音乐学段: 初中 年级 初一相关领域初中: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教材书名: 《音 乐》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年1月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王卉北京市八里庄第三中施者王卉北京市八里庄第三中导者刘娜李磊刘颖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北京市第八十中学138119811551350126024313611354501课件制作者王卉北京市八里庄第三中、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本课应用“参与-体验-模仿-合作”理论,结合学情分析,组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体悟国粹京剧的程式化特点、 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二)理论依据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这一理论立足于我国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同时还应该“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这正是本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二、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京剧之魂——锣鼓经》是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京剧是我国的艺术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被誉为“国剧” 、“国粹”。在传统戏曲中,京剧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和国际性,代表着中华戏曲文化主流。本单元涉及的京剧唱段有《定军山》 、《我不挂帅谁挂帅》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及运用京剧唱腔元素创作的戏歌《唱脸谱》 。在唱段的选择上,以经典性、思想性、艺术性为原则,京剧的三个唱段以及戏歌包括了生、旦、净三个以唱功为主的行当。 《唱脸谱》是一首被人们广为传唱的戏歌,用“蓝脸的窦尔墩” 、“红脸的关公”等京剧脸谱形象以及《战长沙》 、《盗御马》等京剧剧目名称普及了京剧知识。虽是一首戏歌, 《唱脸谱》吸收了京剧唱腔的元素,以净行唱腔为主,兼收了生行和旦行的唱腔,可以说是一个让学生体验京剧唱腔韵味的好素材。本单元的课后练习涉及了京剧的场面。京剧的乐队称作“场面”或“文武场” 。其中管弦乐部分称为“文场” ,打击乐部分称为“武场”。文场中的乐器有:京胡、 京二胡、月琴、三弦、唢呐、海笛、笙等。武场中的乐器有:单皮鼓、板、大锣、小锣、铙钹等。在文武场中,鼓板由一人演奏,在乐队起着领奏或指挥的作用。锣鼓经亦称“锣经” 。京剧打击乐各种形式的泛称。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器的音响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紧张、抒情等不同的情绪和气氛。例如:长锤、四击头、急急风、冲头、乱锤、小锣长丝头等等。京剧锣鼓经的记谱方法,一般用“仓、台(的)、七、札、冬”等字作为音符。“仓”表示大锣;“台(的)”表示小锣;“七”表示钹;“切”表示镲;“札”表示闷打;“冬”表示鼓;“大”表示梆子;“令”表示小锣和小镲齐奏;“隆冬”表示鼓连打;“乙”表示空音。本课设计的冲头打法是:

京剧的特点是程式化, 单一的学唱京剧片段或欣赏不能够全面的让学生了解京剧这一特征, 同时在学生还没有对京剧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下教唱京剧选段会让学生觉得难学难懂, 反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全体学生围绕着锣鼓经“冲头”而展开的京剧程式化表演。(二)学生情况分析作为北京市普通初中校的初一学生,在小学时他们对京剧有过一些初步了解,但是很少有学生喜爱京剧并乐于去学习和探索。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享誉世界各地,全球各地都掀起了学习京剧的热潮。但是,作为京剧发源地的孩子们却并不喜爱京剧,甚至不愿意去学习京剧。我对学生做了相关的调查,同学们认为虽然京剧的扮相很漂亮,但是在舞台上京剧演员的唱腔和咬字有些晦涩难懂,动作有时又看不明白,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是借读生,孩子们说话带有方言又缺乏自信,因此就更张不开嘴去模仿,所以一说到京剧只能感叹到它是博大精深的国粹,自己却提不起兴趣。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知道京剧的四个行当,但不清楚各个行当唱腔的基本特点。不知道京剧伴奏乐器,不清楚什么是京剧锣鼓经。不了解“仓” 、“七” 、“台”等像声字,不知道这些字在京剧锣鼓经中代表的含义。能够较准确地念读节奏中的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休止符的基本组合形式,但缺少多声部形式的节奏念读练习,声部配合能力较弱。对戏歌《唱脸谱》较熟悉,能够跟唱,但在演唱中缺少力度,咬字和吐字不清楚,不曾模仿净角行当的唱腔特点演唱歌曲的第二部分。没有模仿学习过京剧的亮相动作以及出场台步等,不知道京剧的程式化特点。(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直观演示——教师展示乐器、图片,进行示范性演唱、 演奏,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启发探究——教师启发学生聆听、感受、鉴赏音乐,探究锣鼓经的特点和作用;参与体验——学生在练习锣鼓经和与同学的配合演唱、演奏中,体验京剧锣鼓经的韵味儿,体会京剧程式化的特点;口传心授——运用中国传统戏曲师傅带徒弟的方法,老师带学生、学生带徒弟,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原汁原味的感受中国传统戏曲韵味儿。(四)技术准备教师练习演奏《唱脸谱》的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录制《冲头》 、《三叫头》 、《走马锣鼓》的视频资料。准备《穆桂英挂帅》 、《锁麟囊》等相关音、视频资料。寻找相关图片,制作课件。准备京剧武场常用伴奏乐器:单皮鼓、大锣、小锣、铙钹。(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针对绝大多数初中学生对京剧作品知之甚少的实际情况, 本课在教学素材方面,甄选了流传较为广泛、学生喜闻乐道的作品戏歌《唱脸谱》 ,通过相对熟知的作品引发学生的共鸣。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歌唱或表演时通常比较拘谨, 羞于大胆表现音乐的现状,在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演奏、范唱引导学生大胆地模仿、积极地表现,在实践参与中感知音乐、体验音乐。在演唱技巧的要求方面,以往主要从歌唱的角度训练学生使用头腔、胸腔、咽腔共鸣,要求流畅、圆润、明亮的声音,在本课中,针对京剧中净角行当的声腔特点,更要强调演唱中的硬起音、 鼻腔音的演唱技巧, 体现出京剧的“字儿”、“气儿”、“劲儿”演唱出京剧的韵味儿。针对京剧程式化特点, 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让学生自发形成一个小型的锣鼓班子,在锣鼓点儿的配合下全体学生完成京剧净角行当上场——亮相——唱一句的过程,让孩子们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京剧的表演,初步展示京剧的表演形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认识京剧的程式化特点。三、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参与集体性的综合表演,体验京剧所蕴含的中国音乐的特点,能够对京剧艺术产生兴趣。(二)过程与方法口传心授法运用“口传心授”的学习方法体验用京剧的韵味儿演唱《唱脸谱》片段,感受并表现戏歌中蕴含的京剧韵味儿。2.模仿法模仿演奏京剧锣鼓经的基本节奏型,尝试综合性表演。(三)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京剧程式化的特点和表现特征,以及京剧伴奏音乐分类等相关知识。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有韵味儿地演唱《唱脸谱》中的代表性乐句。准确的击打“冲头”节奏,并配合肢体动作的表演。(二)教学难点尝试运用京剧唱腔的发声方法演唱《唱脸谱》中的代表性乐句。用所学的锣鼓经、亮相动作和学唱的乐句,师生配合,完成综合性表演。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一、导入1.介绍锣鼓经2.听辨京剧锣鼓3.“玩”乐器4.播放京剧锣鼓1.了解京剧锣鼓经2.听辨打击乐器3.“玩”乐器4.欣赏京剧锣鼓1.初步体验2.复习旧知3.激发兴趣放锣”播“鼓经音频二、新授课1.京剧锣鼓经“冲头”1.学习京剧锣鼓经“冲头”1.循序渐进体会锣鼓与演员的配合,最终达到综合性表演播放“锣鼓经”视频

(1)教授锣鼓经和上场动作①多声部念读京剧锣鼓②打锣鼓乐器③示范跑圆场、上场(2)教授锣鼓经亮相动作①示范亮相动作②念锣鼓经③示范上场和亮相动作④组织学生上台展示2.欣赏《唱脸谱》(1)示范演唱《唱脸谱》(2)教唱《唱脸谱》 B段部分乐句①关键字的演唱力度提示:硬起音的演唱(1)学习锣鼓经和上场动作①练习念读配合锣鼓②锣鼓配合练习③运用乐器配合动作练习锣鼓经(2)学习锣鼓经和亮相动作①模仿亮相动作②配合乐器练习锣鼓经③练习上场和亮相动作并熟读锣鼓经④尝试配合锣鼓经表演2.欣赏《唱脸谱》(1)听辨《唱脸谱》AB两段的唱腔特点(2)学唱《唱脸谱》 B段部分乐句①用拍手的形式体会关键字的力度检测:亮相锣鼓经与动作的配合2.通过《唱脸谱》(1)体会京剧不同行当的唱腔特点(2)体会净角行当的唱腔特点

②起唱提示:注意后半拍起唱③亮相并演唱《唱脸谱》 B段部分乐句④配合锣鼓经进行上场、 亮相加唱一句②用拍腿的方法练习起拍③尝试表演④体验综合性表演练习净角行当的“劲儿”和“味儿”检测:锣鼓经与动作、演唱的配合三、知识拓展1.播放锣鼓经视频介绍中国锣鼓经的数量、种类,程式化特点2.京剧的组成形式解京剧相关文化感受京剧演员与锣鼓经的默契配合感受京剧的博大精深播放三段京剧锣鼓视频四、综合展示组织学生完成综合性表演:上场——亮相——演唱——跑圆场下场全体同学展示复习巩固综合性的表演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一)评价方式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如对学生演唱、演奏的评价,学生自评主要体现在经过学习与练习,最后是否能够自主完成小型京剧程式化表演。(二)评价量规评价量规表格:1.演唱唱一句优秀良好合格字儿气儿劲儿味儿2.做亮相优秀良好合格

上场优秀良好合格脚步架势腰身眼神3.锣鼓冲头优秀良好合格单皮鼓大锣小锣铙钹4.配合上场亮相优秀良好合格脚步与锣鼓手势与锣鼓转头与锣鼓唱的衔接评价说明:1.能够配合演奏锣鼓经“冲头”的基本节奏型;能够较准确地有韵味儿、有精气神儿、有力度地演唱《唱脸谱》部分乐句;能够在同学伴奏的配合下进行上场、亮相的表演。能够较完整的呈现在锣鼓经伴奏下上场——亮相——唱一句的表演。七、教学设计的特点本课体现出了锣鼓经在京剧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纵向深入的感受到了京剧的博大精深。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了京剧演员与锣鼓师傅之间的默契配合,感受到了京剧演员站在舞台上所展现出的中国人的精气神儿。因为本课由浅入深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如何欣赏京剧,更埋下了渴望继续探索、更加深入学习京剧的种子。本课设计特点如下: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参与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手法多样化,口传心授、小师傅带徒弟、小组练习、全员体验等。教学重难点突出,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京剧的程式化特点展开。教学构思巧妙,通过锣鼓经的学习贯穿始末,用锣鼓经连成一条京剧表演形式的线,在锣鼓经的配合下完成上场——亮相——唱的表演。八、教学反思本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京剧最主要的特点是程式化,单一的学唱京剧片段或欣赏不能够全面的让学生了解京剧这一特征, 同时在学生还没有对京剧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下教唱京剧选段会让学生觉得难学难懂,反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重点是围绕着京剧的程式化特点展开的。本课的教学亮点如下:实践活动层层铺垫,落实学、练、演教学中能够精心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深入体验。力争用活动带动课堂,落实教学设计,做到合理有序;用活动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努力达成教学目标;用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选择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用活动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带动唱、念、做综合表演训练,以不断提高学生学科综合素养。技能训练循序渐进,围绕听、唱、奏教学中关注技能的训练,能够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水平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口传心授的方法教唱,同时模仿简单动作。从单一学唱,到边唱边做动作,遵循由简到难的教学原则。在唱与奏的练习中强调节奏节拍的稳定准确,强调声部间的配合,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