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专业建设、改革与管理的现状、目标、思路和措_第1页
八、专业建设、改革与管理的现状、目标、思路和措_第2页
八、专业建设、改革与管理的现状、目标、思路和措_第3页
八、专业建设、改革与管理的现状、目标、思路和措_第4页
八、专业建设、改革与管理的现状、目标、思路和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专业建设、改革与管理的现状、目标、思路和措施1、专业建设的整体目标与思路★专业建设的现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03年9月首次招生。在校生已经由2003年的154人攀升到现有的992人。本专业以其广泛的市场需求、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办学质量赢得了企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近两年考生报名踊跃。2005年被确定为学院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008年在我院高职高专教学水平评估时,专家组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给予了一致好评。在课程体系安排上淡化理论,突出实践环节,实行“学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把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使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更加突出,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①“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课平台和综合素质平台,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综合性的需要;能力模块包括机床操作技能、机床编程技能、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能,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该培养模式的知识平台较好的实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又考虑了学生个性发展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需要,能力模块的技能训练主要以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在实训基地参加实习、实训和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知识构建和能力训练相互融合,配套施教,循序渐进,使该培养模式显示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②校企合作,实践实训。机电一体化行业是应用性很强的行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需要较多的技能型、操作性人才。因此,把教育送进企业,把岗位作为课堂,是学校和企业为满足各自需求,谋求进一步发展的明智举措。我专业先后与海信科龙电器、现代造船厂、齐耀瓦锡兰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③企业培养。在专业实习过程中,从双赢的角度出发,与我校合作的企业对实习生的培养还注重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通过不断的强化熏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基层岗位的锻炼是在为他今后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打基础,也是走上管理岗位的必经之路。生产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创新意识,这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专业建设整体目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发展的整体目标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出发点,创出质量与效益,办出特色,创出品牌。①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在现有产学结合工作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一种由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②着力进行课程、教材的建设。争取在3年内,申报1门国家级精品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在原有2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再增加至5门;鼓励教师参编教材,并积极与企业合作,出版工学结合教材,大大促进教材与职业能力的接轨。③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争取在5年内,使我们的师资队伍梯队更加合理,其中。硕士比例达80%,高级职称达7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加大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数量,争取使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2:1。④建设集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机电一体化类专业产学紧密结合的实训基地。在现有实验室实训条件的基础上,继续增强实验实训室建设,保证教学改革中实践教学课程的进行。总之,我们力争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成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产学结合紧密、区域鲜明、对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职高专国家级示范专业,成为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训环境、服务行业和社会、校企深度融合方面的典范。★专业建设思路与措施(1)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一要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把握特色专业建设的导向;二要狠抓师资队伍建设,锻造特色专业建设的脊梁;三要注重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拔高特色专业建设的平台;四要高度重视教学实践环节,凸显特色专业建设的特点。具体做法可概括为:“一个定位、两个转变、三个整合、四个强化、五个结合、六个一流”。“一个定位”即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实践应用型定位;“两个转变”即由传统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由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三个整合”即整合教学资源、整合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四个强化”即强化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五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调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重视个性发展),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创造动态训练环境);“六个一流”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一流毕业生。(2)在建设执行中抓住以下环节①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在正常教学经费外每年保证投入80万元,用于师资培训、教材建设、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及教学科研等。②继续走产学结合之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行业科技水平带动企业发展为己任,走产学结合之路;构建与行业发展、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根本的、产学紧密结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③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熟练应用机电一体化机床为主要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90%以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一天学理论一天学实践,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④教学改革淡化理论、强化实践,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实现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上,深化网络教学,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多媒体、仿真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⑤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训、实习环境和条件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台的建设。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校外教学与校内教学同步、同序、同质,实现从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建设、实训实习、毕业设计乃至就业等方面与用人企业的“深度耦合”。在校外充分耦合的基础上探讨建立股权合作等方式的分院,实现产学一体化。⑥教学质量评价建立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的评价。学校通过考试、考证等形式,并结合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总体评价。及时采纳各企业的意见,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调整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2、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效果与进一步修改调整的打算及理由★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及效果目前,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以就业和岗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如下:①强化校企合作联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应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采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积极主动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了实习实训基地,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收益、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优秀人才。学校主要负责制定教学计划、招生、组织教学,并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而合作企业提供该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设置必备软、硬件环境,并参与实践教学与管理的全过程,学生毕业后接受企业的挑选。学生在顶岗期间完全按企业的员工要求进行管理,并获取报酬。②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操作性强,在实践课程环节上,我们注重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实践课程内容要贴近生产和管理实际,贴近生产、管理一线。针对岗位群所需的技能,借助于生产管理一线的实际,组织安排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规程和标准。借鉴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普遍实行的“三明治”教育体制,即对学生实施在校学习、企业实习、工读交替进行的教学计划。在以后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订单驱动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学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下,以公司的实习操作为载体,融合职业岗位标准,分析本专业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知识,探索订单驱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区域特征和竞争优势的既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个性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机电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方案优化调整的流程与措施具体如下表所示:序号流程措施实施要点1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8-10人,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就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调整、知识点、实践教学环节的实现、毕业生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座谈讨论。每年不得少于1次2定期走访、调研利用寒暑假进行,走访相关企业、相关岗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市场调研,进行人才需求规格分析论证,紧跟市场变化,优化专业建设思路和内涵,优化调整教学计划。每年不得少于5家企业利用每年上半年检查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基本情况,进行专业市场调研、人才规格调研,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调整提供依据。每年不得少于10家企业3随机访谈、座谈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来校讲课、讲座,主题围绕机电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要求等内容。每年不得少于1次在兼职教师来校讲授实践课程时,进行机电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要求等内容的研讨,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调整提供依据。每年不得少于1次4毕业生调查与座谈对毕业生进行问卷、座谈、访谈等形式的调查,了解毕业生就业所在单位和行业基本情况、人才需求情况、就业起薪,及对本专业应掌握知识点、专业技能的要求和建议等,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调整提供依据。。每年6月进行5召开专业教师研讨会研讨专业教学计划优化与调整,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问题。每年不得少于3次为落实方案的培养目标,现有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充分注意了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注重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现实工作及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互结合,形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学生能较好的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以及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本专业历年来所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除继续升学和个别改变专业去向以外,所有毕业生均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遍布在国际、国内许多大型机械制造业大中小型企业,很多已成长为用人单位独挡一面的骨干,在行业内特别是青岛地区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与理由:面对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需求变化,我们下一步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出进一步的修改和调整:①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适应学生就业、升学等多元化要求,适当增加文化科学基础及人文、应用技术等教学内容。②为了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以及个性化发展的要求,适当增加教学计划的弹性,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打算通过增加专业选项,采用模块式课程及模块化教学内容、配合弹性学制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③进一步加大实验、实训环节所占课时的比例、完善实习过程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拓宽校外实训基地的范围,争取和更多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④为更进一步突出高等教育的特色,从内容、体系、组织方式、训练模式、考评手段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3、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目标、思路与措施★师资队伍现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建立以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经过多年努力已建设并拥有了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人心稳定且与本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工作相应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45人,兼职教师5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占50%,中级职称21人,占42%,青年教师25人,研究生以上学历32人,占64%,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比例为86%。教师们团结协作、精干高效、充满创新活力,在本专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本专业的发展以及高职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重视师资队伍的发展与建设,注重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主要做法如下:①改进了岗前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岗前培训管理严格,实行点名签到制,保证上课时数。特别是对那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组织开展大学教育学和大学心理学教学,能够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高职教育特征,尽快转变角色,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聘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企业优秀的专职管理、业务人员做公开示范课,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观摩;聘请专家传授实践经验,介绍行业前沿动态;开设师德讲座,对岗前教师进行爱岗敬业教育。②鼓励教师在岗提高为保证日常教学正常运转,缓解师资紧缺的状况,学校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短期进修,从2007年至今我专业先后有11名教师考入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在职研究生。③注重校内培养和培训工作以定期或不定期讲座的形式,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理念;以老带新,对讲师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跟踪培养,给每一位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调配指导教师,负责对他们进行教学纪律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加强信息化建设,开设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帮助教师增强信息意识,提高课件制作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水平。④倡导并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聘请根据本专业实际情况,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各类培训,如机电一体化机床编程与操作培训、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培训、UG软件培训、CAXA软件培训、宇龙仿真软件培训等;充分利用与实习单位的合作关系组织教师到企业研修和挂职锻炼,专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并提高教师实践指导水平;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师资资源,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和一线高水平技术人才来校授课或承担实训教学任务。★师资建设目标进一步调整师资队伍结构,重点培养中间力量和青年教师。争取五年内高级职称比例要由现在的50%提高到70%,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教师占80%,双师型教师达95%。不断提高师资水平,使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比例达到50%,培养专业教学与实训、科研名师2人以上,培养教学与实训能手3-7人。聘请社会、企业名师,不少于7人。★师资建设的思路与措施①加强师资梯队建设强化现有专业带头人作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鼓励教师争当骨干,有计划、有选择地选拔青年教师参加省、市、院级各类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②实施“名师计划”建立健全教师激励制度,做好“教学名师”、“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学与实训能手”及各种优秀教师的评选奖励工作。广泛聘用社会、企业名师,担任学院兼职教师和校外教学基地指导教师。③完善专兼职“双师”素质培养和引进制度加强专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毕业于普通高校教师上岗前必须到企业、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践训练;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保证至少3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积极引进和聘用企业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改善教师素质结构。4、专项经费投入情况与计划(包括过去4年内和未来3年内拟专项投入经费的年份、建设项目和经费数额)过去4年;年份项目名称金额(万元)2007年教师引进及培训20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10实验实训室建训1502008年教师引进及培训20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20实验实训室建设2002009年教师引进及培训20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20实验实训室建设1502010年教师引进及培训20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20实验实训室设施改善500小计1150未来3年:年份项目名称金额(万元)2011年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内涵建设100聘请专家,引进、培养教师30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102012年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内涵建设150聘请专家,引进、培养教师30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202013年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及内涵建设100聘请专家,引进、培养教师40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20小计500

5、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目标、思路与措施★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现状在教材选用方面,紧扣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选用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先进、符合专业发展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技能所需求的近三年出版的,适合高职高专教学需求的统编规划教材,本专业所选专业课教材全部是近三年出版的统编规划教材;另外本专业还积极开发和编写相关教材和讲义、实验实训指导书等。在教材建设方面,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编写了《材料成型基础》、《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制图习题集》、《数控铣床加工编程与操作》等12部教材。同时我们还为所有的实验实训课编写了实验实训指导书,保证了实验实训课的顺利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根据专业特点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相关教学内容和课程,综合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①争取建设1-2门精品课程,1-2项科研项目。②提高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与授课水平,完善课程多媒体课件内容,争取专业核心课80%以上实施多媒体授课。③增加实践技能课环节,提高学生实践与科研能力。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增建2-3个专业实验室;争取在2-3专业课程中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环节;部分课程增加学期论文写作;增建5-10个学生实践基地;争取在3年级开设实践周,带领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参观,增加学生直观体验。④改革考试与考核办法,从过去单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转向知识与能力并重,从过去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转向增加平时对学生动手能力考试与考核的内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与措施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为基础,以开展教学研究为切入点,通过校际交流与学习,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教学改革:①通过国际交流、校际交流及学历教育,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争取每年输送1-2名专业教师到国内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先进院校考察、学习。②加大科研工作力度,以科研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出台科研奖励机制,争取每年有1-3名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③根据本专业教学内容与体系的要求及特点,积极组织教师编写一批适合本校特点的教材与讲义,加强多媒体课件、习题集与试题库的建设。④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围绕实践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实验能力测评体系、针对教学方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实现课程体系优化。⑤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实验教学和学生的校外考察与实习实践,切实提高学生应用理论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推行“双证制”,逐步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改革目前以课程整合为主,整合过程中,首先分析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对应的岗位群对所开设课程的要求,有机的整合为新的课程,同时,适当照顾部分同学专升本的需求,适当扩展教学范围。★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应当实现两个转变①“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创新往往产生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处。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人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客观世界的有机统一性等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通过实施综合课程,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图景(知识结构);可以消除课程繁多、学生负担过重的倾向,有助于应付知识的激增,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综合化课程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的内容糅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叫作融合课程,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一种是合并数门相近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叫作广域课程。②“统一化”课程转向“多样化”课程。传统的课程强调整齐划一,同一专业的学生都修习同样的课程,结果造成人才培养的单一化。“统一化”的课程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创造力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应尽可能开设较多的课程,除了最基本的知识实行必修课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为了保证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实行模块式教学,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具体思路和措施是:理论基础课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专业基础课要做到“广度上够用,深度上适中”;专业课要做到“内容新颖,技术先进”。6、教材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包括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图书资料等)的现状、目标、思路与措施学院新建图书馆始2010年9月投入使用,取代两个旧图书馆,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建有书库两个,现刊阅览室一个,社科及过刊阅览室一个,自然科学阅览室一个,电子阅览室一个,共有座位数1000多个,有藏书96.2万册,期刊600多种。2011年2月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图书管理先进单位”。★教材建设现状在教材选用方面,紧扣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选用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先进、符合专业发展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知识技能所需求的近三年出版的,适合高职高专教学需求的统编规划教材,本专业所选专业课教材全部是近三年出版的统编规划教材;另外本专业还积极开发和编写相关教材和讲义、实验实训指导书等。在教材建设方面,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编写了《材料成型基础》、《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制图习题集》、《数控铣床加工编程与操作》等12部教材。同时我们还为所有的实验实训课编写了实验实训指导书,保证了实验实训课的顺利进行。★教学设施建设现状本专业现有可支配多媒体教室12间,移动投影设备10台,可同时容纳1600人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技术进行授课,保证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授课的比例。图书馆主要收藏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设计制造、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工程、物流、会计学、国际贸易、外语、建筑学、艺术等基础学科图书,购买CNKI镜像数据库一个,试用开通了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万孚四六级考试平台等多个数据库,使用北邮正版melinetsⅡ图书管理系统,实现了开架借阅。图书馆web服务器,使用6T大小的存储阵列,集合了数据库、随书光盘、电子图书、视频、音频等多种资源。2008年学院购买了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等网络图书论文数据资源,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外资源。★建设目标、思路与措施①继续加强教材建设,2011年以前,在企业参与的前提下,以基于工作过程或项目教学方法为指导思想,完成3门优质核心课程的教材主编工作;继续完善并调整实训项目的内容,完善实训指导书的内容编写工作。②每年投资10万元扩建多媒体教室,争取能够使得本专业所属专业群内的所有课程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的比例达到100%。③完善机械自动化研究所职能,近三年每年投资50万元用于现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改造现有实验室,对现有的实验的仪器,设备进行维修,更新和补充,保持实验实训室的先进性,使之更加适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实验、实践教学的需要和教师、合作单位开展科研活动的需求。④建设模拟性、生产性、开放性一体的实训基地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以作业流程为导向,按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设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性、生产性、开放性,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实践性、顶岗实习性、技术服务性。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思路如图所示:7、教学管理的现状、目标、思路与措施★教学管理现状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有学生人数总计992人,已毕业1200余人,现分布在全国各地,有的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我们本着:面向大众教育,服务多元化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树立勤学苦练,一丝不苟的学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办学特色,使我们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本专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严格按照学院的相关政策制度执行,实施了教学督导的管理体制,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案,并能狠抓落实;在教学管理的实践与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在教学管理上已经做到:①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我专业共有50名教师,其中高级职称25人,占50%,中级职称21人,占42%,研究生以上学历32人,占64%。②完善的教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建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培训——双证教育——顶岗实习的一整套培养模式,在学生毕业离校前就会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零距离接触,很快适应企业的发展。③采用先进教学方法课内教学多媒体化,教学实验采用先进的实验台。在实验台上可以仿真程序运行,也可以在实验台上人为设置故障,让学生在实验台上排除故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创建得天独厚的教学环境我院拥有先进的实训中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在实训中心进行技能培训,证书考试培训;与青岛市及周边地区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管理目标①建立一整套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较高透明度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制定相关人员的工作规范并认真组织实施;②建立相对独立的由专业负责人、教研室骨干教师和学生代表参与的专业教学质量督导队伍,积极开展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教和教师评学活动;③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广泛开展与用人单位的全方位合作,从而为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机遇;④开展一年一次的专业社会调查,广泛听取产业界对学生质量的反馈,通过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不断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培养方案优化;⑤学习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本专业访学人员(不管出国还是在国内)都带着学习先进教学管理方法的任务,将比较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方法带回来,选择符合本专业情况的部分用在本专业的教学管理中,争取和国际教学管理制度接轨。★教学管理措施为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学校的实际,适时制定、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为教学管理工作科学、有序的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使教学工作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具体措施如下:①强化各级党政领导要坚持听课制度。学校、各教学单位要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各级党政领导要坚持听课制度,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所出现的情况与问题。②建立教学工作目标责任制。各级党政一把手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与教学质量的责任意识,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亲自抓教学质量。进行教学工作目标评估。教师是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加强教师的质量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开展教师教学的工作考核制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③强化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应坚持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以老带新,为每位助教落实配置一名指导教师,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④严格实施“核心教学工作量”制度,坚持教授上讲台。把教授、副教授及相应高级职务的教师讲授课程作为上岗聘任的必要条件。对于完成不了核心教学工作量的按比例核减岗位津贴;对考核年度内“核心教学工作量”不能达到规定要求的,不能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⑤切实推行导师制。对新聘任的青年教师坚持实施从事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制度;切实推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⑥建立健全教师进修、访学、培训、兼职制度。⑦建立健全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制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开展学风教育,提高学习质量。8、产学研合作的现状、目标、思路与措施近年来,稳步推进科技创新尤其是产学研合作,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的产学研主要是企业主导型合作模式,即企业为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满足市场需求,以委托我院共同开发等形式,寻求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就新产品、改进工艺等方面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技术储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产学研的定位不准确。目前没有真正把产学研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和发表科研论文等传统评价指标放在一个层面上评价,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②高校与企业的技术发展观念不同。高校科研人员在研究课题立项时,对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在实用性方面、市场需求及工厂生产条件、工艺条件等了解不够,从而导致研究出的科技成果未必是企业所需求的。企业则要求技术人员抓住通过技术创新所能带来的稍纵即逝的打开市场的机会,要求产生多少新产品、产生多少利润是企业对科技人员成功与否的唯一衡量标准。作为高校,将来的产学研要建立更多的产学研基地,与企业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与大企业合作,申请省产学研专项资金,要开展产学研前瞻性研究,鼓励引导专家学者去企业承担前瞻性合作项目,将横向课题转化为政府的纵向课题,要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团队,设立咨询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或学校自身成立学科性研发公司,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要利用青岛丰富的创新资源,与地方先进的科研机构合作,深化产学研合作程度,要探索新的人才合作模式,将引进人才与学校科研、学科建设结合起来。9、专业文化建设的现状、目标、思路与措施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文化建设是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校企合作,打造机电专业制度文化以培养学生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文化素质,如专业化的工作技能包含技术、资质和通用管理能力等等。希望通过专业文化建设,保证专业建设规范有序地开展。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完成:★在专业管理制度方面①课程管理制度:制定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开发制度、课程实施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专业课程管理制度,并很好的落实这些制度;②教师行为规范:提炼专业教风,要求教师做到“明德、循理、精业、爱生”;③学生行为规范:打造专业学风,学生应该做到“勤学、善思、强技、致用”;④教师教育培训制度:对专业教师外引内培,以培为主。开展文化素质、技术、下企业实践锻炼、业务能力的教育培训工作。★在专业民主方面①教师参与专业管理制度:保证专业内部的教学管理人员100%来自于专业骨干教师;②合理化建议活动程度:保证专业内部100%的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改革和合理化建议;③师生关系民主程度:倡导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④信息沟通度:实现教师之间教育教学信息共享、师生间知识共享,利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与本行业企业进行密切的信息交流。通过制度建设,依靠全体师生员工,使大家自觉地投入到专业建设中来,让企业化的专业文化的精髓深入到每个师生员工的心灵。10、社会服务的现状、目标、思路与措施高校社会服务的本质是为社会提供智力产品和智力服务。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为地方服务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只着眼于经济发展,逐渐转向为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由单纯培养地方所急需的专业人才,转向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由比较注重经济效益转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服务的指导思想不再单纯强调教育的经济杠杆作用,而是强调教育的经济、文化发展功能。现在我校的社会服务主要集中于提供社会培训、企业服务等,例如近几年我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高级维修电工、高级钳工等,我校也为青岛三利集团提供过机电设备维修服务等等。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办学定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方特色挖掘不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等。对于未来的社会服务,需要做好以下几点:①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一方面,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是统一的,通过科研,发展科技,促进生产发展是一种社会服务的形式,通过教学培养品德高尚、素质全面、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的人才,也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深刻牢记,高等院校在追求科研业绩和社会服务项目数量和质量的时候,始终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要充分挖掘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中的育人功能,尽量避免与教学冲突。当前,高等教育提倡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并不仅仅只是要求高校的科研和教学之外,去寻找社会服务项目,拓展社会服务的途径,发挥知识即时应用价值。更不是以社会服务项目来代替原来的教学和科研。而是指把社会服务的理念渗透于教学科研之中,发挥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的社会服务功能。②正确处理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首先,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的内容应当是有选择的,应当选择那些适合自己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要拒绝那些对社会起着负面效应的研究和项目,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是作为高等院校教师的起码良知和责任。其次,高校参与社会服务并不是一味迎合与满足社会主体对高等教育无限制的要求。再次,高校教师直接参与社会服务,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有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社会服务项目上,甚至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这也是不可取的。最后,高校的社会服务,要积极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结合时代要求,服务社会发展。③积极发展高校和企业以及相关组织的合作。在高等教育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高校与企业或者相当于企业的类似组织间的沟通与合作是重要的前提之一。高校和企业及类似于企业的相关组织的合作,一方面可以使高校的科研更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更快地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希望通过与企业合作,更好地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人才,便于学生就业。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途径加大社会服务力度,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智力产品和智力服务。11、项目建设的进程与时间安排★师资建设青年教师未拿到研究生学位的该专业毕业生,3-5年内全部拿到硕士研究生学位;加强校际之间的学术、技术交流,开展技术服务,每学期轮流派3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继续引起高水平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密切跟踪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动向,动态修正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强化能力与创新两个基本点。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探索,继续抓好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实验室建设(1)1年内完善现有的本专业实验室,增添2个实验室;(2)5年内增设以下实验室:①机电一体化系统维修实训室。购置5台机电一体化机床供学生拆装实习;②Pro/E实训室。添置40台计算机,购置正版Pro/E软件,供学生实训;③UG实训室。购置UG软件,与职业技能大赛挂钩,多方位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自动编程能力;④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工作室。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成立注册公司,开展订单运作,开展先进技术的吸收推广。★教学设施建设①教学软件本年内做计划,2年内通过自主开发、制作或选购,配备教学软件。近期建设目标是:对进行课程的全面更新和完善,建立一个基于工程训练的课程知识体系和架构,以学生实践为主体,建立“做中学”的教学体系;开拓一个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地。加强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教授为本科生讲课制度;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的机会,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参加各类型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参与企业项目合作,积累一定的软件开发经验,能更好地实施软件工程教学实践环节;在网络建设方面,将分三个阶段完善网站,并定期更新网站内容,使其紧跟软件工程领域的最新前沿:第一阶段完善机电工程学院校内各项课程网上主页,尤其是机电类专业课程主页的建设,内容包括主要的课堂教学的资料,即电子课件,教案,学生课堂作业、课外作业,作业参考答案,学生课外阅读材料,教师点评的参考资料,学生课外自学辅导材料,课堂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题样例及答案等。第二阶段完善课程辅导软件,内容包括实践环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