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导入:背景音乐歌曲《春天的故事》直接导入。(师)展示【复习目标】,指出考纲要求(生)自己大声、快速朗读复习目标,体会本课应该掌握的内容。(师)进行【考情分析】结合2011—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本专题相关试题设置情况,分析重点考查的知识点,指引复习方向。【高考链接】两道高考题的训练,进一步体会复习中的注意事项。【体系构建】一是本专题主要线索有关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调整、改革。【通史概览】结合中外大事年表,进行本专题通史线索的梳理。(生)适当进行笔记整理。(师、生)时空坐标本专题具体内容时间段划分。(师)【重点梳理】一、过渡时期(一)恢复时期(生)回答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师)近代中国经济形态发展演变示意图。前后联系相关知识进行汇总、比较。(二)改造和建设并举二、探索时期(一)十年建设时期1、中共八大(生)回答八大内容(师)2、“左”倾错误3、八字方针(二)十年“文革”【重点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中的成功和失误汇总示意图。三、改革开放(一I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二)农村(生)齐答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师)重点讲解农村改革内容:①经营体制②管理体制③购销体制④产业结构图片展示改革成就。(生)回答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有哪几个步骤。(师)分析生产关系具体的变革内容,分析、总结。(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公报截图导入。重点讲解改革内容:①管理体制②所有制结构③分配体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分析建立过程。(师、生)【中苏比较】列表比较中国改革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学生回答农村改革的相同点。四、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运用地图直观展示开放的过程、时间,最终的格局。【中外对比】列表比较近代世界三大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美国、苏联。学生齐答。【真题训练】四道高考题,当堂练习、讲解。【布置作业】学情分析高三学生经过一轮复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遗忘现象,所以还是要进行基础知识梳理,只是可以较快地推进。一轮复习后学生主要比较零散地掌握了基础知识但还缺乏知识之间的联系,古今中外的融会贯通。这也是二轮复习的任务。部分重难点知识还需要再次讲解强化,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效果分析学生听讲认真,积极思考,认真整理笔记,学习目标基本达成,总体效果良好。课件能够充分展示相关重难点知识,更为直观、明了,很好地起了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整堂课体现了平实、务实的风格。教材分析本专题内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地位及其重要。主要涉及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道路的探索等相关内容。按照时间顺序非常条理,可以分为三条线索展开。线索一1949---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新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重大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线索二1956—1976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这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这一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是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革十年(1966—1976),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线索三1978至今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主要是对改革开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南方谈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评测练习【高考链接】1、(2015全国卷Ⅰ)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2、(2014全国卷Ⅰ)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3、近代中国几种主要经济形态发展演变。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5、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6、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7、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苏俄新经济政策相同点。8、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工业化道路农业制度经济体制【针对训练】1.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2.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到户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3、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4.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八大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课后反思重点知识比较全面。注重了相关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了知识体系、时空观念的构建。紧密结合高考考题进行复习内容的设计,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复习的针对性。出于高三复习要注重实效的考虑,教师讲解有点多,整个课堂学生参与活动设计较少,可能会感觉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明显。课标分析本专题主要叙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五十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艰巨使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