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释术语演示文稿_第1页
古书注释术语演示文稿_第2页
古书注释术语演示文稿_第3页
古书注释术语演示文稿_第4页
古书注释术语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书注释术语演示文稿当前第1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优选古书注释术语当前第2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诗经·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饥”

“馑”是同义词,“切”“磋”“琢”“磨”是近义词,注解家有时用“曰”,有时用“为”,有时用“谓之”来区分它们,可见“曰”

“为”

“谓之”的作用是相同的。这种“曰”、“为”、“谓之”略等于现代的“叫做”。

当前第3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二)谓

“谓”和上面的“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是放在“谓”的前面。“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具体解释抽象,一般解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它。例如:《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杨惊注:“大谓有益于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当前第4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三)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例如:《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这样的“貌”、“之貌”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当前第5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四)犹用“犹”这个术语时,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语的意义只是近似,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如同”或“等于说”。例如:《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间”和“与”在畔参与”的意义上相近。

当前第6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五)之言、之为言用这两个术语时,要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所谓“声训”。例如:《尔雅·释诂》:“鬼之言归也。”《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鬼”和“归”的声母、韵母都相同,只有声调的差别。“政”和“正”同音,“德”和“得”同音。

当前第7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读为”

“读曰”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宇的。例如:

《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尚书·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当前第8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辩”原是辨论,借作变化的“变";“时”是时间,借作移植的“莳”。注释家就在“读为”

“读曰”的后面用本字来说明这种假借,形式像注音,实际是释义。

当前第9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例如:《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协音\叶音)当前第10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有时“读若”

“读如”的作用与“读曰”

“读为”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如:《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信”的本义是诚信,假借为屈伸的“伸”,郑玄就用“读如”这一术语。

当前第11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七)当为、当作这两个术语是用采纠正误宇的。例如:《国语·晋语》:“君好文(w6n),大夫殆。”韦昭注“文当为外(wai),声相似误也。”《周礼·考工记》:“作舟以行水。”郑玄注:“故书‘舟’作‘周’,郑司农云:‘周’当作‘舟’。”

当前第12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八)如字“如字”指的是某个字按照它常见的读音来读,并由此而确定了它的词义和词性。例如:《诗经…·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陆德明《释文》:“毛如字,郑呼报反。”

《诗经·二子乘舟》:“愿言思子,不瑕有害。”《释文》:“害,毛如字;郑音曷,何也。”

当前第13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古书的句读我国的古代文献,在宋代以前一般的都没有断句。古人在读书时,一句话完了,往往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有完,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dou)”。两者合称为“句读”。

当前第14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对古书的断句没有错误,就证明对文章的理解基本正确,如果断句有误,那就一定是对文章中某些词句没有读懂。例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按照上例的断句来理解,李氏子蟠所爱好的是古文和六艺经传,所通习的(普遍地学习)也是古文和六艺经传,这是不正确的。古文不像六艺经传有各科,无所谓通习;六艺经传是唐时必读书,内容庞杂,也不可能各种都爱好。

当前第15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正确的标点应该是: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当前第16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再如: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当前第17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上例实际上应该是两层意思,标点应当如下: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当前第18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要正确标点古书,必须要有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声韵、修辞以及古代文献、文化常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这些又必须依靠长年累月积累而成。此外,从标点古书的起码要求看,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当前第19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首先,应该做到标点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其次,应该做到标点后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最后,还应该做到标点后的语法和语音现象都和古代汉语相符合。

(一)字句必须能讲通。标点之前必须真正读懂原文,要反复考虑标点后每一字、每一句是否都能讲通。如果有讲不通的地方,很可能就是标点不正确。例如:

当前第20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如果按照这样断句“相与夫街谈巷说”就很难讲通。因此,这样的断句是不正确的。

当前第21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细细体会.原文,就会发现正确的标点应该是: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当前第22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第一句的意思是:“现在把我少年时代所写的辞赋一篇送给你。”“往”是送去之意,“与”是给予之意。不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对全句的意思也就无法理解了。当前第23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有时标点出来的句子似乎讲得通,但从句子本身,或是从上下文,可以看出这样标点所表达的内容就不符合情理,或是和上下文的意思矛盾。这样的标点自然是不正确的。例如:

当前第24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当前第25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这是《左传·鞌之战》的一段故事。綦毋张丧失了自己的兵车,请求韩蹶让他搭车。他站在韩厥的左边或右边,韩厥都用肘撞他,叫綦毋张站在他的身后。上例把“从左右”放在引号内,作为綦毋张的话,是很难讲通的。再结合上下文“皆肘之”的“皆”字也就变得无着落。而且上文还有一段文字,是说韩厥战前梦见亡父告诉他:第二天作战时不要在车上的左边或右边。所以战时韩厥本应在左边,因梦而代为御者居中,结果车上的左右都死了。綦毋张搭车后,不论是在左或是右,韩厥“皆肘之”。

当前第26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联系上下文之后,正确的标点应该是: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当前第27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三)必须符合古汉语语法和音韵

标点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规律和虚词的用法。如果标点的内容有押韵的地方,还必须和古代音韵相符。这也是衡量标点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标准。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例如:当前第28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论语·乡党》中有这样几句话,一般都是这样断句的: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陆德明《经典释文》说:“一读至‘不’字绝句。”按照这种说法断句,就可能出现:①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当前第29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显然这两种断句是错误的。王若虚在《滹南遗老集》卷5“论语辨惑”中就曾批评这种断句。他说,这样断句,意谓“圣人至仁,必不至贱畜而无所恤也。义理之是非,姑置勿论,且道世之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其于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未高乎!”王若虚的意见是正确的。

当前第30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又如: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是蒯通劝韩信反汉的一段话中的最后几句。按照这样标点“时乎,时不再来”虽可勉强讲通,但蒯通劝韩信当机立断的紧迫语气完全没有表现出来。如果了解上古音“时”和“来”字同属一个“之部”可以押韵,就会发现,这两句其实是韵文。正确的标点应该是“时乎时,不再来!”这样不但语句通顺,而且蒯通劝韩信的神情语气也就跃然纸上了。当前第31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课程结束,谢谢合作!当前第32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当前第33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地理据《尚书·禹贡》,九州是:①冀州,今河北、山西大部,河南北部,②兖州,今山东北部、西部,河北南部;③青州,今山东东部和中部;④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⑤扬州: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⑥荆州,今湖北、湖南和四川东部;⑦豫州,今河南及湖北北部;⑧梁州,今陕西,川北及川中;⑨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

当前第34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周代实行分封,建立了许多诸侯国。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春秋十二国及其都城是:①鲁在曲阜,今山东曲阜。②齐在薄姑,今山东博兴东北;后迁临淄,今山东临淄北。③晋在唐,今山西临汾西;又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晋景公迁新田,仍称绛,今山西曲沃西南。

当前第35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④秦原居雍,今陕西风翔,献公迁栎阳,今陕西高陵东北;孝公迁咸阳,今陕西咸阳东。⑤楚原在丹阳,今河南淅川;武王迁郢,今湖北江陵北。⑥宋在商丘,今河南商丘。⑦卫在朝歌,今河南朝歌;后迁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又迁帝丘,今河南濮县西南。

当前第36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⑧陈在宛丘,今河南淮阳。⑨蔡在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后迁州来,今安徽寿县北。⑩曹在今山东定陶。⑾郑在新郑,今河南新郑。⑿燕在蓟,今北京市。当前第37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春秋后期有两个强国:①吴都吴,今江苏苏州;②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

当前第38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经过诸侯的兼并,遂成战国的七国,其国名及都城如次:①秦在咸阳;②魏在安邑,今山西翼城附近;迁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又称梁。③韩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景侯迁阳翟,今河南禹县:哀侯迁新郑。④赵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邯郸,今河北邯郸。⑤楚在郢。⑥燕在蓟。⑦齐在临淄。

当前第39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齐楚燕韩赵魏秦当前第40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秦统—全国,设立郡、县两级的行政区划。这种体制,一直为历代沿用。秦初定36郡,后来逐渐增至40余郡。汉承秦制,但与郡平行的还有“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地,所以“郡国”连称。

当前第41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当前第42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除京师附近7郡外,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各置刺史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称“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其名称为:豫、兖、青、徐、冀、幽、并、凉、益、荆、扬、交趾,朔方。

当前第43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当前第44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南北朝时行政区划仍有州、郡、县三级。隋废郡,但改州为郡。以后各朝以州统县。唐代也设置监察区,称“道”,略等于汉代的州。太宗贞观时全国分为10道,玄宗开元分为15道。宋无“道”而有“路”,由最初15路逐增为23路,区域和今天的省大致相当。

当前第45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当前第46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当前第47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当前第48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唐宋时和州、郡平行的还有“府”,大州叫府,如唐时的风翔府,曾经做过陪都的;宋代的开封府,就是东京。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有“省”,明清以后都沿用。从秦到清的两千年间,除“县”没有改变外,其他一些行政单位历代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州”;汉代和以前的州辖境很大,唐宋的州相当于汉代的郡而略小,明清的州相当于县了。

当前第49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当前第50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当前第51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当前第52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当前第53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当前第54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当前第55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当前第56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当前第57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关于地理方面有几个问题要注意:①古代地理有一些习惯的称呼。如《过秦论》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当时六国,不是现在的山东省;“关内”的“关”指函谷关,不是指其他地点的关。②有异地同名的。如北京,唐五代指今山西太原,宋代指河北大名,金指今辽宁凌原。

当前第58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③有异名同地的。如现在的南京,战国时为楚国的金陵,秦改为秣陵,三国吴改建业,晋改建康,隋改丹阳,唐置江宁郡,后改舁州,北宋称江宁府,南宋称建康府,明称应天府,又称南京,清代称江宁府;它还有个雅号是石头城。

当前第59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职官

一、中央官制

秦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三公:丞相,禀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当前第60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汉初沿秦制,武帝改太尉为大司马,由外戚近臣担任,丞相权力逐渐缩小。西汉末年又改丞相为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仍合称三公。

当前第61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九卿是秦汉时期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①奉常,掌宗庙礼仪;②郎中令,掌宫廷侍卫;③卫尉,掌宫门近卫军;④太仆,掌皇帝车马;⑤廷尉,掌刑法;⑥典客,管理少数民族及外国交往事宜;⑦宗正,管理皇族事务;⑧治粟内史,管理租税赋役,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武帝时又改称大司农;⑨少府,管宫廷总务。

当前第62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九卿之中,只有廷尉、典客、治粟内史是管政务,其余六卿是管皇帝宫廷的事务;而且这六卿能够常常接近皇帝,对决定政事的作用也较大。当前第63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郎”是皇帝侍卫官的通称,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其最高者即郎中令。除议郎掌顾问应对外,其他诸郎都是“掌守门户,出充车骑。”

当前第64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汉代还有所谓“加官”,是本官之外另加官职。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出入宫廷,经常接近皇帝。汉代的加官有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常侍、给事中等。加侍中就能出入宫禁,成为皇帝的亲信;加左右曹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加诸吏就能对宫廷官员进行监察和弹劾;散骑是皇帝的骑从,常侍是皇帝的侍从;给事中在内廷行走,可以备皇帝顾问应对。当前第65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在各种加官中,侍中最贵,左右曹和诸吏最有权。所以《出师表》两次提到宫中诸官,都是以“侍中”为首。当前第66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东汉以后,尚书台(或尚书省)是行政的总负责机构。由于事务繁多,尚书台内分曹办事,每曹设尚书一人,这是后世中央各部的前身。隋代始定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属尚书台。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历代相承。

当前第67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其职责分工大致是:①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序、考绩、升降等;②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③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④兵部,掌全国军政;⑤刑部,掌刑法、狱讼等;⑧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当前第68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历代的中央机构还有监察官和谏官:监察官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谏官对皇帝进行规劝。古代中央还有一些不属于一般行政系统的官职,如翰林待诏或翰林学士,起于唐玄宗,只是等待皇帝宣诏起草文件;德宗后参与机密,成为皇帝的顾问,常常由此可升宰相。

当前第69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历代都有史官,秦汉称太史,魏晋称著作郎,唐宋以后称修撰,编修等。掌管图书的官吏历代有兰台令史、秘书郎、校书郎等名称。此外古代还有博士,助教等,秦汉时博土掌通古今,备顾问;比较重要,魏晋以后则是国子监和太学的教官,助教是其副职。当前第70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二、地方官制战国时期,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单位已经初步形成。秦统一后,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40郡,郡下设县,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任命;以后各代都以秦郡县制为基础。秦代郡的行政长官是郡守,掌军事的是尉,掌监察的是监御史,简称监。汉代郡守改称太守。和郡平行的还有国。汉武帝分全国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当前第71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魏晋南北朝刺史多带将军称号,并允许成立军府,自置僚属,权势很大。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每道派一人巡察所属州县,先后称为巡察史、按察史、采访处置史、观察史,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唐代还聚边境数州为一镇,设节度使,总揽一方军政、民政、财政和监察大权。后来内地也普遍设节度使,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宋代节度使是虚衔,元代连这个虚衔也废了。当前第72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称为“品”。汉代根据禄石的多少定官位的高低,如九卿是中二千石,刺史、太守等是二千石,县令是六百石到千石。曹魏时职官分为九品(九品中正),一品最高,九品最低,以后各代因之;明清分得更细,九品分正、从,共十八级。

当前第73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隋唐时,作为标志官员身分级别的称号,称为“阶”。以后各代都有阶官,只是名称和级别不尽相同。唐代又有酬赏军功的勋号,称为“勋”,共分十二级。明代文官也有勋号,清代勋和爵合而为一。

当前第74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旧说周代封爵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汉代只有王侯两等。三国以后,同姓封王,一般只封公侯伯子男。当前第75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姓氏和名号

一、姓氏

为什么要有姓的区别呢?班固《白虎通义》说:“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当前第76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从“纪世别类”来说,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如黄帝,姬姓;炎帝,姜姓。从“别婚姻”来说,是说同一氏族内的人不得通婚;这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就指出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他们已经知道近血缘结婚对后代不利。从“崇恩爱、厚亲亲”来说,是指在同姓氏族部落中,氏族成员享有本姓部落内部的各种权利。

当前第77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到了奴隶社会,只有贵族(称为“百姓”)才有姓,而奴隶没有姓,如《左传》中的灵辄,《庄子》中的庖丁,都是有名无姓;有姓无姓实际上成了区别阶级地位的一个标志。

当前第78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例如:子是殷人的姓,下分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姬是周人的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姓是千古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有的隔一两代变,有的本人就改变了氏。

当前第79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如周人姓姬,据说是从黄帝连续下来的。伍子胥姓伍,在吴被害,儿子逃到齐国改为王孙氏。陈完姓陈,因陈国内乱奔齐,改为田氏。除改氏外,还可以自立为某氏。有以受封的邑为氏,如解狐、臼季;有以所居之地为氏,如西门豹、南宫括;有以官为氏,如史墨、乐正克等。

当前第80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姓为了“别婚姻”,贵族妇女的姓比名就更为重要,待嫁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叔姬等。出嫁以后如果要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办法:①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如齐姜、晋姬等;②嫁给别国国君的,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如秦姬、息妫等;

当前第81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③嫁给别国卿大夫的,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赵姬(赵衰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等。④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如武姜(郑武公妻)、穆姬(秦穆公妻)等。如果不需要区别时,可以在姓下加“氏”字称呼妇女,如武姜称姜氏。这种办法在封建时代一直沿用,有的妇女连名字都没有,只称某某氏,有的冠以大姓,在解放前的农村里普遍存在。当前第82页\共有90页\编于星期二\19点二、名号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母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