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校建设方案_第1页
优质校建设方案_第2页
优质校建设方案_第3页
优质校建设方案_第4页
优质校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学院)项目申报模板第一部分——建设背景与建设基础一、建设背景(一)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与国际化发展纺织业是制造业的重要门类,不仅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更是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衣着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带动相关产业、拉动内需增长、建设生态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拥有纺织原料、中间工业品和终端消费品最大消费国的地位,纺织服装产业链完备,且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具有先期迈进世界纺织强国阵营的基础和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严峻考验。纺织行业正在推进自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生产的大规模升级,创造智能制造与“互联网+”时代的纺织新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带来不仅是产业结构和形态改变,更重要的是产业智能化、互联网化、全球化带来的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结构水平要求的变化。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发展需要专业性技术人才作为智力支持,需要更适合产业进步的科技研发作为技术支撑。江苏拥有丰富的纺织品资源和较完备的纺织工业基础,在东部地区同行业中一直位列前茅,是纺织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十三五”期间江苏还将进一步完善以轻工纺织、现代中医药为支撑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加快纤维新材料开发与应用、两化融合与智能制造、产业高端化与服务化转型、工艺与设计创新。目前有30多个县将纺织服装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江苏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将为苏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增加重要的文化内涵。(二)江苏省奋力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江苏省作为东部重要大省,进入“十三五”,全省发展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江苏省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作为东部经济大省,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阶段,市场化、国际化提升期,跨越发展、爬坡上坎关键期,必须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带一路战略、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规划、新一轮东部大开发发展规划、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的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江苏省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江苏省先后出台《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江苏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4—2020年)》《江苏省XX办公厅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确定我省产业发展重点与发展战略。作为江苏省省会,苏州是国务院确定的东部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交通枢纽和通讯枢纽,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共苏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苏州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苏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在经济、科技、文创、时尚、交通、国际交流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大力的发展。面对新形势的要求,未来五年,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需求尤为迫切。(三)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必须转型升级,增长方式要由要素支撑规模增长转变为创新驱动价值增长,而跨越中等发达国家收入陷阱的关键则在于低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由此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进入新时代,高职教育面对“求学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供给不充分之间”的新矛盾,为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东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先后出台,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与进程。《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为高职职业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能力指明了方向与目标。二、基础条件XX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39年,是江苏省XX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东部地区唯一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首批以“优秀”验收结论通过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是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智慧服装实训基地”项目建设院校,文化部、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首批执行院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江苏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省高端技术技能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院校。(一)治理体制机制健全学校是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积极发挥着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作用。成立校院两级校企合作理事会,实现学校、二级学院两级管理。完成了学校《章程》的制定和核准,已初步形成了以章程为核心的学校运行管理体制机制,部门《工作职责》《工作规程》汇编和考核体系健全。牵头成立东部服装职教联盟,“苏州·服装学院”被评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校企合作优秀案例。(二)办学基本条件完备学校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22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育教学及信息化设施齐备。学校有教授42人、副教授138人,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学校有省级教学团队4个,国务院津贴专家2名、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3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及后备人选4名、省教学名师4名。国家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7个。主持1个、参与6个国家级专业教学标准、主持1个国家级顶岗实习标准制定。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央财支持实训基地5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15门。订单、冠名、联合培养班15个,合作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3600万元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2个。学校生均财政拨款达到近1.3万元。(三)人才培养成果丰硕近五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对母校满意度高于95%,毕业三年后职位晋升率65%,在苏就业率近80%,平均月薪5000元。数学建模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教育部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互联网+”“挑战杯”竞赛省级金奖4项,银奖10项,铜奖39项,累计获奖数高职高专排名第一,是连续两届获得“互联网+”竞赛优秀组织奖的唯一高职院校。60年来,学校为个行各业培养了6万余名毕业生,毕业生当中既有院士、专家,更有大量的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他们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为国家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和江苏省经济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社会服务效益显著成立省级苏锦苏绣大师工作室和高新纺织品创新中心等十多个“公司+院部”科技及社会服务机构,是中国纺织科技创新人才东部培训中心,承接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科技项目国家级2项、省部级9项、地厅级155项。2013年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排名位列23名,近年年均科研及社会服务收入达1000万元,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全国“纺织结构调整突出贡献奖”。对色达县和武胜县XX村开展智力精准扶贫,3676户贫困家庭受益,XX村获市级“四好”村称号。(五)示范引领作用显著示范(骨干)建设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在多次中国纺织教育学会年会及省示范高职院校中交流,得到好评,被《中国教育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国教育电视台、新浪教育等多家媒体报道。服务园区模式植入国内12个产业园。依托东部服装职教联盟,指导46所中高职院校建设。近年来,XX学校先后派出师生来校学习培训,学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给予了积极的指导。2013年至今共招收82名留学生,开设23门特色国际课程,举办一年一度“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艺术周,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派出国(境)外学习交流教师400余人次,学生200余人次;2014年至今,国(境)外教师113人次、学生367人次来校交流。(六)办学经验丰富、办学特色鲜明60年来,学校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坚持特色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和国际化发展,不断探索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道路,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学校秉承“工程师才能,技工身手”育人传统,确立了“服务纺织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人民”办学理念,凝练了“德修于正学究于行”的校训精神。学校办学紧紧围绕纺织全产业链关键领域,服务国家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积极面向江苏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学校自身办学的特色。三、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一)建设必要性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生活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江苏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时尚、文创产业是苏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文化内涵要求。XX高等专科学校是东部地区唯一、全国一流的纺织类高等院校,开展优质校建设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可或缺、十分必要。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带来不仅是产业结构和形态改变,更重要的是产业智能化、互联网化、全球化带来的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识技能结构水平要求的变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XX高等专科学校是纺织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领先院校,是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优质校建设对服务产业人才需求刻不容缓、十分必要。发展更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建设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学校需要更加开阔视野,更加远大目光,继续探索更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模式与经验。开展以全国领先、国际可比为目标的优质校建设,对XX高等专科学校打造纺织服装人才培养高地,引领江苏高职教育提振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十分必要。(二)建设可行性学校拥有近60年办学基础、经验积累和文化沉淀,办学实力强,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资源,尤其是以“优秀”结论通过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表明,学校有基础、有实力、有能力建设好国内领先、国际可比的优质高职院校。学校优质校建设方案设计以“需求导向、目标量化、科学规划、重点突破”为原则,方案形成过程中广泛调查,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凝聚了纺织行业企业、教育科研机构、产业园区等专家学者智慧,在领导班子、教职工队伍和学生中达成普遍共识。学校申建优质校得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XX公司等行业协会、企业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第二部分——建设目标与预期效益一、总体目标通过三年建设,学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显著增强,学校专业结构更完善,专业群协同发展效果明显,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成为国家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中心,成为纺织服装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的重要支撑,学校服务产业与江苏省经济发展需求的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全国一流、国际可比的特色高水平优质高等职业院校。二、具体目标与预期效益2018年全面完成创新行动计划承接的各项任务,各项目接受验收;2020年全面完成优质校建设各项目,全面达成预期目标。——实现高水平的院校治理。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与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治理能力水平;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顺畅,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制度全面落实;建成学校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建成较为成熟的“成绩单制”二课堂素质教育培养体系,形成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校、企三方合作的创业学院,形成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双创教育体系。——达到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对接江苏时尚文化、新材料、现代制造、现代服务等重点发展产业,建成服饰与时尚创意、纤维新材料、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纺织贸易服务4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专业集群,形成专业集群协同发展机制。兼顾学生全面与个性化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优质教学条件和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施“成绩单制”二课堂素质教育,深化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建成一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独具特色、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可比的优质品牌专业群,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形成深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东部服装职教联盟为东部服装行业的深度产教融合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国纺织服装行业及“一带一路”东南亚地区产生较大的影响。建成4个省级以上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并在校内外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建成国家级产教融合“智慧服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东部地区服装产业智能生产示范基地。——建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成比较完整的,多维度、多层级的双师评价标准及教师发展信息管理平台,形成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建成2个与地方共建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培养5-10名省内和行业知名的学术技术领军人才,培养20名左右的高水平专业建设领军人才。——实现高水平的科技与社会服务。联合行业企业和园区共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5个,在产业急需的新型纤维材料、工装面料、功能性纺织面料、智能装备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建成省级苏绣技能大师工作室及2个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面向社会需求的5个精品培训项目,坚持智力扶贫,面向对口帮扶区县培训累计达到万人次以上,协助帮扶区县实现脱贫。——达到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欧美先进教学资源和英国QCF认证教学体系开展艺术类专业建设,以XX协议为范式开展工程类专业建设,开发与国际标准相对应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2-3个。配合纺织服装产业“走出去”行动,在非洲和东南亚开展有效的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扩大中外合作院校师生交流规模。——教育教学高度信息化。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建成综合教学管理平台,促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管理和服务全过程,完成数字校园建设,建成“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建成1个省级和若干校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7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师信息化大赛获奖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第三部分——建设内容我校优质校建设以承接的江苏省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2项任务,8类共20个项目为基础,选定标杆院校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突出问题,进行重点突破。整体建设方案内容紧紧围绕纺织服装产业链中产品创新设计、新材料研发应用、智能制造、商贸流通四大关键领域的转型升级,对接江苏时尚文化、新材料、现代制造、现代服务等重点发展产业,打造学校服饰与时尚创意、纤维新材料、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纺织贸易服务四大专业集群,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技与社会服务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应用为支撑、以国际化发展为方向,开展七个方面十个项目的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如图1所示)。图1XX高等专科学校优质校建设方案示意图

项目二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副校长执行负责人:教务处处长项目组主要成员校内成员:校外成员:一、建设背景与建设基础(一)建设背景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国际优势明显的产业,正在经历着科技和时尚的融合、生活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发展变革;在与时尚文化、新材料、信息化、物流、商贸等多个产业的交融中不断升级发展。当前江苏正围绕着“两个跨越”的目标,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苏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江苏,大力推进新兴战略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和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纺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文件精神中,也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深入推进专业群对接产业群建设。基于产业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我校积极应对制定本一流专业群建设方案。(二)建设基础十二五期间,学校以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以打造东部特色高专,争创职教一流水平为目标,深入开展专业建设,成效显著。1.创新专业合作建设机制,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培养方案合作制定、培养过程有效监控、培养质量多元评价”的专业建设机制。各专业成立由行业协会、企业组成的“专业建设与调整委员会”,建立多元合作的专业建设与调整机制,贯彻“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课程设置适应专业人才素质和技能要求”的原则,每年对专业建设进行审议,适时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人才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第三方调查和评价机制,开展社会需求分析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工作,并据此推动专业建设,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基础建设等。形成了“四合作(校企合作招生、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校企一体,职位提升”、“双向服务、工学交替”等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2.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审查机制,重构把握行业发展脉搏的课程体系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评审机制,由企业实践专家、教育专家、行业专家组成人才培养方案评审委员会,每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审。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五结合”、“基于职业技能递进”等课程体系。实施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确保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深化课程改革成效显著一是学校实施百门课程教学改革工程,出台了《XX高等专科学校关于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工程的指导意见》,从课程标准、教学团队、教学实施方案、学材、教材、讲授视频、教学现场视频、教学效果总结、教学效果评价及反馈等方面评价课程改革成效。二是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突出教学互动,积极推行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等多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三是加大开展课程建设和信息化教学改革,十二五期间共建设了八十余门校级课程,建成一门国际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9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库。4.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着力提升师资团队的“双师”素质实施“实职互派、双向兼职”的“双师”队伍建设工程,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强教师培训过程和培训绩效管理,培训覆盖到全校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十二五期间共派出1000余人次教师在国内,300余名次骨干教师到境外参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法改革等培训。通过建设学校双师教师比例达90%以上。实施“卓越人才计划”,着力培养、引进学术和专业领军人才设立专业领军人才专项基金,着力培养和引进急需的学术和专业领军人才,目前,已培养学校学术带头人14名,引进专家、名师7名。形成了以专家名师为代表、专业带头人为中坚、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的规模适当、“双师”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5.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条件和技术服务能力大幅增强。创新建设机制和管理机制,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与企业共建“共享、互补”型校内实训基地,企业投入设备总值达3365万元,建成了十余个具“产、教、研、学”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技术研究平台。学校现有设备总值达1一个亿。6.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绩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之年,学校是获得省级立项门类数最多的院校,项目数位列江苏省高职院校前列。共建设省级重点专业四个,并于2017年以3个优秀,1个合格通过教育厅、财政厅两厅分别组织的验收。立项建设了7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创新创业示范课程;不断提升办学条件建设,立项建设3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别获批江苏省首批,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二、建设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一)建设指导思想立足纺织服装产业和江苏多点多级、创新驱动、现代制造等经济建设,借助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打造一流专业群为目标,创新管理模式,推进专业学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办学模式,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深化与纺织、服装、纤维新材料、时尚创意、智能制造、商贸和科技服务等企业和地方园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学校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共同育人,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深入开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升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消化吸收国际办学经验并创造条件将专业办学经验向海外境外推广。努力将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可比高职院校。(二)建设目标紧紧围绕“服务纺织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服务人民”的办学宗旨,通过实施我校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对接纺织服装产业链中产品创新设计、新材料研发应用、智能制造、商贸流通四大关键领域的转型升级,对接江苏时尚文化、新材料、现代制造、现代服务等重点发展产业,整合服装与服饰设计、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等23个相关专业,构建核心专业优势更加突出,相关专业协同发展的跨学院服饰与时尚创意、纤维新材料、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纺织贸易服务四大专业集群。通过改革创新专业管理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改革,优化提升实训基地和科研技术服务平台,深入推进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和信息化改革建设,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建设标准,着力打造高水平的双师队伍,建设形成一批具有示范辐射效应的标志性建设成果,引领全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通过三年建设将服饰与时尚创意专业群、纤维新材料专业群打造成为世界一流专业群,将纺织服装智能制造专业群、纺织贸易服务专业群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专业群的建设目标。三、建设内容

学院国际化发展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副校长执行负责人: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项目组主要成员校内成员:校外成员:一、建设背景与建设基础(一)建设背景《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双七双五产业发展战略》科学描绘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实施,为促进江苏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前了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机遇,东部产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江苏省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处,“向西开放”、“向南开放”的桥头堡优势,成为“一带一路”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之一,战略地位明显。目前,江苏已成为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最大平台。江苏的开放合作正向高水平高端化推进,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成功承办举办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西博会、科博会、中外知名企业江苏行等国际性会议和投资促进活动,累计引进到位省外、境外资金超过5万亿元,驻苏领事馆达16家,在苏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21户,苏州机场开通国际航线100条、新增54条。2016年江苏入境旅游人数达308.8万人次。江苏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苏州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催生了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对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正从纺织大国向强国迈进,纺织产业已进入到全面转型、提升发展的新时期。一方面,产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着力于文化创意、科技进步、产业链重构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同时作为一个充分市场化和国际化的产业,纺织服装行业新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行业的全球布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江苏省”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的出台和高职院校自身国际化的必然趋势,要求作为人才供给侧的高职院校必须跟上并服务于产业的转移升级和全球布局。高职院校国际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二)建设基础学校自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来,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1.国际交流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开放工作格局学校成立了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党委对国际化工作的领导作用。学校外事办从学校办公室独立出去,并更名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成为集留学生管理、出国项目规划及管理、外籍人士归口管理等综合性部门。由校长直接分管,并设置处长一名,配有三名专职外事人员,学校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各二级学院安排专人负责学院国际交流,明确学校各部门服务国际交流的工作职责,逐步形成了“学校为主导、项目为支撑、师生为核心”的国际交流工作机制和大外事的工作格局。学校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留学生、外籍教师、教职工出国(境)、英文网站管理等制度和办法,确保学校国际交流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系统高效、规范有序展开。2.国际交流领域不断扩大,交流层次不断提升近些年来,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韩国、印尼、印度、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院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共同实施教师培训、学生交换、学历提升、联合科研等不同层次和规模的交流与合作。近年已有500余名师生前往国境外学习交流,500余名国境外专家、学者、学生来校讲学或访问。我校自开展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以来,先后派出300余名次骨干教师赴国(境)外(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香港、台湾)参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法改革等培训。受培教师充分吸纳国(境)外先进教学理念,返校后对所学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进行分享、宣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实践,极大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近几年来,学校更是加大了教师外培外交的力度,先后派出30批次教师赴包含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塞尔比亚、菲律宾、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等沿线国家在内的约2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访问交流、培训学习、科研交换、合作办学等不同层次的合作。通过学习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学校的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得到极大的提升,目前,我校引进有海外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11名,40余名教师持有德国工商学会IHK颁发的证书,15名教师持有法国巴黎国际裁剪学院颁发的实习证书。2013年10月,在省教育厅领导和德国驻苏州总领事馆总领事的见证下,我校与德国F+U萨克森公益教育机构共同设立“中德职教教师培训中心”,面向东部地区职业院校开展师资培训。学校广开渠道搭建平台,促进学生国际交流。先后组织学生赴美国茱莉亚塔学院(JC)、德国F+U萨克森公益教育机构、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印尼加扎马达大学(UGM)、印度阿佩吉大学(AID)、香港职业训练局(VTC)、台湾昆山科技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文化参访、学业交流、课程交换、带薪实习、艺术表演等国际交流活动。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学校设立“海外留学奖学金”,先后资助100余名优秀学生境外留学。同时,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泰国、印度、印尼、香港的大学生逾300余人陆续走进XX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园。学校的国际化氛围日益浓厚。3.留学生教育成效显著,受到生源国高度认可2013年,是我校国际交流工作载入学校发展史上的年份。在这一年,学校留学生招生实现零的突破,首届招收10名老挝留学生。至今,已招收81名来自老挝的留学生。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落实留学生的教学、服务和管理工作。学校出台《XX高等专科学校留学生管理办法》明确并形成了“学校统筹规划、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学院专业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2015年9月,在第八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东盟留学生汉字听写大赛上,作为参赛的唯一一所专科院校,我校老挝留学生与本科以上层次留学生同台竞技,以最高分荣获团体一等奖,李文康同学以个人第二的成绩获二等奖。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其中19人申请升入了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学校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负责任的教学态度,对老挝留学生兄弟般的诚挚关怀得到了老挝留学生及家长的称赞,老挝琅南塔省教育厅为我校第一届老挝留学生辅导员颁发了“特殊贡献奖”,老挝教育部学生司、国际司领导专程来我校感谢学校对老挝高职人才的悉心培养,充分体现了老挝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高度认可。4.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零的突破经过近两年的联系、选择和可行性研究,2016年学校成功申报中英合作办学项目1个,项目于2017年开始招生,预计招生50名。5.服务“一带一路”国家间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初见成效作为纺织服装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学校以纺织、服装、印染、艺术类专业为依托,建立了苏锦苏绣研究中心、蜡染扎染工作室、东部少数民族服饰陈列馆等技艺传承工作坊,积极开展传统苏锦、苏绣、蜡染扎染技艺和文化的保护、研究和教育培训。学校围绕苏锦苏绣、蜡染扎染和传统书画艺术传统文化等,立项建设《手工印染和数码印染》《苏锦苏绣》《手工编织》《手工旗袍定制》《手工皮具》等23门国际交流特色课程,推广传播以中国丝绸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丰富“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内容,开展中英文双语教学,面向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开放。学校先后对来自新加坡、老挝、印度、印尼、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共计200余名学生进行了特色课程的培训。课程成为印度尼西亚UGM大学长期交换生项目的必学课程,也是我校招收的老挝留学生必学课程。我校教师和学生也先后赴印度、韩国、老挝、新加坡、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访问交流,讲学授课。学校从2015年起开始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艺术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中国传统技艺文化和非遗项目,依托学校相关专业、机构和工作室,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大学师生来到我校,以“开放、交流、共享”为主题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2015、2016两年举办的国际文化艺术周,吸引了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老挝、泰国、巴基斯坦等国的师生参与,得到参与各国师生的高度赞誉,提升了东南亚各国对中国,特别是江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从2013年开始招收老挝留学生,迄今为止已招收81名,分别就读于建筑工程技术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校留学生培养效果显著,留学生在东盟留学生汉字听写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其中李文康同学获得个人二等奖,是唯一获奖的专科学生。2016届、2017届留学生中升入东部科技大学继续攻读建筑专业本科学习的比例分别是60%和70%。学校的特色与教学质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巨大的吸引力,孟加拉、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教育机构或学校均表示希望派出留学生的积极愿望。学校与印尼UGM大学、印度Apeejay大学、马来西亚沙巴艺术学院、韩国祥明大学签订了教师交换和联合科研协议,已实质派出4名专业教师。学校2013年与印尼加查玛达大学(UGM)签订合作备忘至今,持续开展了4次学生交换项目,并在此基础上签订教师交换协议,成功实施了2016年两校教师的互派与合作科研,两校交换教师合作撰写的科研论文已在国内公开发表。2017年6月,学校与XX大学签订科研合作协议。XX大学是由巴哈达尔理工学院及巴哈达尔教师学院两个高等教育机构合并而成,目前为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最大的大学,也是非洲东部唯一一所设有纺织高等教育的大学,在非洲地区的纺织行业拥有巨大的影响力。6.融入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国内节点城市学校深度参与东部服装职教联盟内各园区,包括XX家纺服装园区、乐山土主纺织园区、富顺服装产业园区、广安牛仔产业园区、广东新塘、西樵纺织园区等个产业园区建设:先后为XX市XX、广安区XX提供纺织产业咨询和产业发展规划;为园区内企业如龙洋集团、华茂集团、苏州南地水洗有限公司、万贯集团、广东黛富妮家居饰品有限公司、广安牛仔城投资有限公司等以及其他联盟内成员优先提供技术服务、产品开发与检测、项目研发、人力资源技能培训、职业鉴定等服务。2015年,学校主动响应国家新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签署了“推行一带一路战略、承接产业转移、服务园区建设”合作协议。学校相关专业人员深入“一带一路”国内经济发展区,对接纺织服装发展区,开展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服务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学校先后与云南省保山市轻纺产业园、新疆阿克苏轻纺城、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和宁夏工业学校签署合作协议,开展了园区技术服务、规划建设、纺织服装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服务工作,为区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二、建设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一)建设指导思想中央《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计划》和《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精神,《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及“双创”需求,结合江苏省“双七双五”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多点多极,以创新驱动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能力,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转化,提升学校技术创新、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结合“五大发展理念、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两个跨越”思想,提升学校开门开放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国际竞争力。(二)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建设期间,学校将继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顺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对标国际加强内涵建设;勇于担当拓展外延建设,沿“一带一路”,以服务纺织为切入点,以文化交流、人才培养为抓手,以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服务“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为目标,力争在2020年学校成功将国内服务产业园区的经验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全国一流、国际可比水平、专业获得国际认可的高等职业院校,成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高校。2.具体目标(1)打造国际水准的专业集群,建设世界领先的高职院校。(2)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海外开拓培训基地,为海外纺织园区培养、培训人才。同时在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交流、技术共同开发、成果转移和转化等。表6-1预期标志性成果表序号成果名称数量三、建设内容(一)对标国际,专业建设强内涵树品牌,提升办学水平1.以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为依托,拓展国际化办学水平以合作办学项目教师的海外培训为重点,培养一批掌握国外先进教学体系的能用英文授课的骨干专业教师;将制定政策支持教师赴海外进修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和争取相关国际资格认证。未来几年,学校还将引进一批有海外教育经历的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将国际合作交流背景和经验纳入教师评价和科研评价。进一步提升学校优势专业的国际认可度。课程对标国际标准,助推专业实质等效对接国际标准努力建设一批使用全英语、双语授课的特色课程,吸引国际学生来校学习;积极申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际优质高职教育资源,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使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接轨。争取建设3-5个可授予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努力打造1-2个经国外或国际认证组织认证的专业。时尚与文创专业群,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牵引,引进欧美先进教学资源和英国QCF认证的教学体系,努力打造1-2个经国外或国际认证组织认证的品牌专业。通过主办和积极参与国际会议、论坛加强纤维新材料专业群与日、韩及台湾地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XX协议为范式,通过专业认证的理念,加强装备制造专业群国际融通建设。通过课程引进,学分互认、教师交换等联合办学项目,提升纺织贸易服务专业群的支撑辐射能力。2.拓展科研国际合作,建立海外实训基地在与印尼加查玛达大学(UGM)目前实施的教师交换项目基础上,计划扩大项目规模,增加交换教师数量,细化项目科研内容,提高要求,突出联合科研成果向教学改革成效的转化和运用。着力解决双方就学生交换实习项目,建立旅游、英语、建筑专业海外实训基地所提出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力争于2017年签署项目协议,落实相关专业海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二)积极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1.服务“一带一路”国家间文化交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技艺,促进民心相通“一带一路”亦是文化之路,开展“一带一路”国家间文化交流,促民心相通,既配合了国家战略,又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学校纺织、服装、印染、艺术类特色专业为依托,在学校现有技能大师工作室、蜡染扎染工作室、革艺居工作室、东部民族服饰博物馆等基础之上,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合力、提升水平,传承技艺的同时更好地吸引沿线国家师生;在已立项的15门国际交流特色课程基础上,开发面向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开放的非遗培训课程包,进行中英文双语教学,开展教育培训。2.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艺术周品牌,助力中国传统文化、江苏传统技艺输出持续开展“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艺术周,依托学校各工作室,运用非遗培训课程包,探索新模式、新内容,以“开放、交流、共享”为主题开展多样化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吸引更多地沿线国家师生参与,将艺术周做成的品牌,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江苏传统技艺的一面旗帜。以“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艺术周为平台,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纺织服装类)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国际交流(非遗课程包)特色课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3.招收“一带一路”留学生,为海外企业培养本土化人才近年来,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视纺织服装业为“香饽饽”。制定了一系列振兴计划来扩大出口、完善产业链,使本国的纺织服装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中,为本国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以支撑产业的发展成为这些国家的迫切需求。学校拟以现有服装、材料两个专业高端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人才试点专业为基础,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求,试点培养应用型纺织服装本科留学生。同时继续招收老挝、孟加拉、越南等国留学生。扩大留学生生源国别和专业布局。探索在老挝、埃塞设立境外分校,纺织服装产业是老挝、埃塞俄比亚、孟加拉,越南等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向东南亚和非洲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学校拟采取分段和全程两种方式赴老挝、埃塞俄比亚等国开展境外办学项目,探索在老挝琅南塔省设立苏州海外教学基地,派遣教师赴老挝开展预科课程教学和汉语教学,完成分段教学任务的老挝留学生可以升入国内继续就读;亦拟和XX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开展纺织服装专业的联合培养,在XX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设立苏州教学点,引入我校专业课程,派遣我校专业教师,输出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4.紧跟产业转移,为“一带一路”的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提供人才技术供给解决方案“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纺织企业积极建立与沿线国家纺织行业的合作关系,寻求全产业链的合作机会。作为民生行业的纺织业,在解决当地就业问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