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论文)西南大学2009—2010学年度2期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
题目:纠结与超脱——庄子的生死哲学2010年
7月
26日
摘要:人们纠结于自然的生与死、社会的命与时、自我的情与欲之中,忧愁痛苦。庄子指出了一条不知悦生与不知恶死、安之若命与安时处顺、恬淡寡欲与寂寞无为之路,并从中超脱出来。关键词:庄子;纠结;生与死;命与时;情与欲;超脱
一、纠结的人生1.纠结于自然的生与死古往今来,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生面临的一大问题,生死是自然规律,无人可以改变。生命是可贵的,无论有多么健康、长寿,然而每个人必然走向死亡。如《大宗师》所言:“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1](P.92)也就是说“死生是命定的,如同夜日交替一样恒常,是自然的。人有不能干预的地方,都是事物固有的本性。”[1](P.93)庄子把解决人的生死问题作为其人生哲学的最重要课题之一,他认为人的死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必然规律,它是每个人一生中遭遇的一个必须要跨越的界限,纠结于生死大限必然带来苦痛。2.纠结于社会的命与时首先,庄子深深感到,有种限制力量既无法摆脱又不可抗拒,这就是所谓的“命”,它是社会和自然多种力量的凝聚、堆积,是一种内在的决定性;其次,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还有“时”的概念,就是所谓的时局、时势,包括时机在内的时势的变化,它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道德各方面全部的社会环境。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力量是不可与之抗衡的,也是人力所无法左右的,特定的社会发展状态。《秋水》中“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1](P.243)由此观之,个人的成败、福祸、好坏、善恶、贫富,人的主观意志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取决于时势。命运的好坏、国家治理得如何,不是看有没有智慧,而是由时势、时机来决定的。这种客观力量是一种外在的必然性,人们纠结于其中而无法摆脱。3.纠结于自我的情与欲庄子认为,人们除了受到自然大限和社会时命的制约外,还纠结于哀乐之情和利害之欲。人一出生,就和忧愁同生。活得越长,忧愁的时间也就相对越长。才有《至乐》中的“长寿的人昏昏迷迷,久忧不死,是多么痛苦啊!”人满足了情欲时就高兴,反之就忧愁,得到满足后又会担心失去。所以得到得不到,人都是处在患得患失的忧虑之中。人们纠结于如此多的忧愁中,“除了疾病、死亡、忧患之外,其中开口欢笑的,一月之中不过四五天而已”,甚至为此搭上性命,“小人殉财,君子殉名”。庄子将此归咎于“生之害也”、“天下之至害也”。因为它们常使人们纠结于无数烦忧之中,一些“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知北游》)也就是说哀愁快乐的来去都是人无法阻止的,人的主观意志是无法改变的,这是人自身的情感所限。同样,庄子认为人的本性还固有着追求名利的欲望,这也是人无法超越的精神枷锁。但是,无论是哀乐之情感,还是名利之欲望,只要人们纠结于其中,必然会成为精神负累、心灵锁链。二、庄子对纠结人生的超脱1.对生与死的超脱——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庄子认为,在生与死之上还有自然这个更高的客观物质存在,把人融入永恒的自然变化运动过程之中,把生死看作自然变迁。如《知北游》中“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熟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德充符》中“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天道》中“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生死只不过是生命存在的两种形式,无所谓悦生恶死,也无所谓恶生悦死。《至乐》中庄子对妻子的死鼓盆而歌,“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庄子还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天地之委形也,生命是天地之委和也”,“天地与我并存,而万物与我为一”。“把对死生的观点从肉体存在本身超越到一个更高的,更普遍的终极存在,这时死生的界限就消失了。”[2](P.156)这样一来,也就可以从生与死的纠结中超脱出来了。2.对命与时的超脱——安之若命、安时处顺庄子提出了安之若命、安时处顺的观点,要求人们面对现实生活,采取被动无为的态度,安于现状,听任命运安排,随顺事物变化,一切因之顺之,都不必太在意,“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这样无论处于怎样的境遇下,内心不会感到痛苦,形体不会遭到伤害,心境就会处于宁静的状态,精神也会体验到一种自由的满足。对待社会人事是这样,如《人间世》中:“天下有两大戒律,一个是命,一个是义。子女爱父母,这是天性使然,用不着作什么说明;臣子事奉国君,这是义,这也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哪个国家是没有君主的?这个君臣之礼是天地之间无处回避的。这就是天下的大戒律。所以子女奉养父母的,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要使之安居快乐,这便是做到尽孝了。人臣事奉君主,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君主安稳无患,这便做到尽忠了。自己修养身心的,不受哀与乐等情绪的左右,明知道这事无可奈何却能安然处之,耐心去尽力做,这便是德的最高境界了。”[1](P.62)对待自然事变也是一样,如《大宗师》中:子舆有病了,子祀前去看望他。(子舆)说:“伟大啊,造物者要把我变成这样伛偻了。……”子祀问:“你嫌恶这样吗?”答:“不,我嫌恶什么?假使把我的左臂变做鸡,我就让它给我报晓;假使把我的右臂变做弹丸,我就用来打鸮鸟烤着吃;假使把我的屁股变做车,把我的精神变做马,我就坐这辆马车,还用再坐别的马车吗?得是适时机,失是顺应变化。安于时机顺应变化,哀乐就不能侵入(心中)。这就是古时所说的‘悬解’。不能自解的人,是被外在的东西束缚住了。人不能胜天从来如此,我又有什么嫌恶的呢?”[1](P.98-99)故事中的孔子和子舆在无可奈何的变化面前,没有纠结其中,而是用了安之若命、安时处顺之法从忧愁苦痛之中解脱出来,从而保持了心境的平和,也就从命与时的纠结中超脱出来了。3.对情与欲的超脱——恬淡寡欲、寂寞无为庄子超脱了生死的精神压力,摆脱了命时的精神束缚,要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卸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绝对自由,还要从“自我”的情绪里解脱出来,那就必须先消除那些阻碍人获得自由的欲望,做到恬淡寡欲,寂寞无为。正如《刻意》所言:“夫恬苰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苰矣。平易恬苰,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1](P.228)无欲才能恬淡,无为才能寂寞,恬淡寂寞才能安时处顺,不遭祸殃。“所以说,圣人活着顺自然而行,死了因物而化,静止时和阴气同隐寂,行动时与阳气同波流……所以说没有天灾,没有外物牵累,没有人的非难,没有鬼神责罚……虚无恬淡,才合自然的德性。”再如《庚桑楚》中“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2](P.375)能够恬淡寡欲,就不会动心于尘世的功名利禄、富贵显达,就不会为了获得身外之物去争夺,那就可做到寂寞无为了。由此,庄子也便从自我的哀乐之情和利害之欲的纠结中解脱出来了。
参考文献:[1]孟庆祥等.庄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2]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责任编辑:杜红艳]
死亡现象解读课程论文(选修课)作业2010-07-2510:45:17阅读16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西南大学2009—2010学年度3期通选课《死亡现象解读——生死学引论》课程考核论文
题目:我眼中的死亡
姓名
xx
学号
xxxxxxxxxxxxxxxxxx
年级
09级
专业
地理科学(师范)
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
2010年7月
21
日
我眼中的死亡
xxx(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摘要:死亡是一朵冷艳的黑玫瑰;死亡是尘世间最残酷的美;死亡是每个人都逃不脱的人生宿命。但若我们换一个视角,则会发现死亡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最后成长阶段,一直到临终前的那个瞬间,我们的生命、生活与人生都在成长着。所以,对"死"我们不该也不能去害怕,而是要去探究,去求得死亡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我们所应该要做的仅仅在于:由思想意识上的"先行到死"和直面死亡的途径,来深刻地体察死亡、咀嚼死亡,由对死的思考来为自我的"生"确定方向,确定意义,确定价值。一个现代人在其人生中达到了这一境界,他的生存与生活才是完整的,他的生命才可能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人生才可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关键词:死亡
死亡含义
死亡演绎
死亡意义
死亡是一朵冷艳的黑玫瑰;死亡是尘世间最残酷的美;死亡是每个人逃不脱的人生宿命。很多人会对死亡有恐惧感,但庄子、亚里士多德以及“好了歌”都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4】此时,若我们换一个视角,则会发现死亡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最后成长阶段,一直到临终前的那个瞬间,我们的生命、生活与人生都在成长着。所以,对"死"我们不该也不能去害怕,而是要去探究,去求得死亡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我们所应该要做的仅仅在于:由思想意识上的"先行到死"和直面死亡的途径,来深刻地体察死亡、咀嚼死亡,由对死的思考来为自我的"生"确定方向,确定意义,确定价值。一个现代人在其人生中达到了这一境界,他的生存与生活才是完整的,他的生命才可能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人生才可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一、死亡的含义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演绎(一)、死亡的定义①一般而言,很容易查到的一种解释如下:死亡拼音为sǐwáng【英文】death(n.)美音:[d?θ]英音:[deθ];die(v.)美音:[da?]英音:[dai]【词性】动词,名词【褒贬】中性词【近义词】灭亡【反义词】生存【释义】[动词]失去生命(跟“生存”相对):因车祸死亡。[名词]指死亡这一事件:他的死亡让我们很难过。【14】②另有解释“死亡”,对自然界的生物而言,一般是指“失去其生命”,人、动物等的死亡均是如此;对人类社会中的组织机构、制度原则、风俗习惯、意识形态和学术文化等而言,是指“失去其存续下去的价值”,从而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作用。【14】③从量子力学的角度看:死亡是一个物理过程,人离开了缓光速粒子世界。④用宗教观念解释:宗教观念中的死亡又分为两种情况A、佛教观点
否认肉体的存在,认为死亡是帮助人离弃现世的一切声色,通往理想境界的必经阶梯。比方说:
万般皆瞬息,死在生中藏;
造物即为毁,悠然入静乡。
并且佛教认为人死后有三种选择:a.立即再生
b.入地狱
c.进入涅槃境界
当然这三种结果也不是我们想选哪种就是那种的,我们在选择它的时候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不是主动的地位。佛说:“这是要根据我们生前在人间的表现来划分的。”
B.基督教观点
人本永恒,魔鬼嫉妒,死亡才降临人世,于是,有了尘归尘土归土的解局。那么基督教是认为人是永恒的,但是呢?由于魔鬼嫉妒人的永恒,不想让人在那样永恒下去,所以就造成了死亡的降临。在这种观点下,死亡被分成了肉体死亡和精神死亡两种。【5】⑤用法律学来解释:法律学上认为,认定死亡的最主要标准是心跳、脉搏和呼吸停止。死亡确定迹象是僵硬和尸腐。确定死亡是否发生或发生的确切时间对于将其器官移植给活人、婚姻的终止、继承的开始和继承权、保险和社会保障及在世家属的请求有重要的意义。当然在这种解释下死亡也就很简单及指人体生命的终结。他又分为自然死亡和暴力死亡两种。当然用这样的观点解释也许会给我们一种很刻板,很中规中矩的感觉,但我想说这也是法律要强调它的强制性的一个很好的展示机会。【6】【7】【8】⑥用美学的观点来解释:美学认为死亡是“净化”原则的伟大体现,是欢快色调和肉体的一次盛宴。从这样简短精炼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学的特点和它所涉及的广泛性,即使是在描述死亡这个令人感到恐怖的字眼时也不忘展现出它最美的一面。(二)死亡在传统文化中的演绎在中国原始宗教中,中国人关于死亡的思考总是与自然或自然现象相联系。古人认为,天上是神的世界,那里是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神无生无死,是永恒的。地上是人的世界,有生必有死,地下是鬼的世界,黑沉沉、阴森森,令人恐怖。神、人、鬼各居其所。中国原始宗教的死亡观与季节相联系。如认为冬季黑暗、寒冷,大雪冰封,万物肃杀,和阴间的景象相同,是死亡的季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关于死亡的思考闪亮登场。孔子站在岸边望着滚滚东逝水,发出逝者如斯乎的感叹,这也表现出他对人生必死的无可奈何。所以当子路向他提出关于死亡问题的终极关切时,他表现出不高兴,脱口而出“未知生,焉知死”。这体现出他对生命的深切感悟。深意在于:生命是有限的,应把精力首先放在有价值的问题上,思考生比研究生更有意义,把生活的问题安排好了,死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的这句话并不表示他对死的问题的放弃,而只是一种理性的暂且搁置,但隐含了关于生死关系的思考。其实孔子也并没有放弃对死亡问题的思考,只是觉得如果你真正地认识了生,也就认识了死。所以儒家关于死亡问题的议论都是围绕通过思考生而超越死展开的。与儒家相比,道家对待死亡的态度就自由、任性得多,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如果说儒家是努力在“生”中探寻“死”,那么道家主张的就是“出生入死”,把万物归结于“道”,而“道”法自然。凡事不能强求,要顺其自然,主张“无为”。“无为”并不是消极不去为的意思,而是说要顺应自然之理,国家的治理是这样,人的生死也是这样。对人来说,生也自然,死亦自然,没什么可高兴和惊奇或悲伤的。只有那些超越“生死”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所以面对死亡不必要有生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也不需要去执着于现实的事务,而是应该按照天理和自然的法则调养好自己。既然生死是“天道”所定,所以既不要悦生,也不要恶死,要“生死齐一”。
真正把死亡描述得恐怖可怕的应算是汉代佛教。释加牟尼曾为印度王子,不受魔鬼撒旦关于万国荣华的诱惑潜入山林苦修,菩提树下冥思苦想七天七夜关于人生的痛苦和解脱之道,终于悟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的真谛,从而开创了“四圣谛”为核心要义的佛教生死观。儒教对死亡的基本观念是:人不只是有一“生”,而有无数的生死轮回,死是这种轮回不已的生的中介。人生的痛苦在于人的肉体,肉体最大的痛苦是死亡。肉体可灭,而灵魂可以转生或转型。人一生要与自己的肉体做斗争,只有战胜自己肉体的人才能享受到来世的快乐,达到“涅槃”。【9】在这里,死亡在佛教那里有了几份生存的沉重,变得明森恐怖。应该说,到了隋唐时期,人们一般能接受死亡这个客观事实,也不大相信死后世界的存在。隋文帝坚决反对神仙怪异之类的存在,陶渊明选择了“自然无为”的人生观,只要今生今世生活得安逸,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就行了。“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明代思想家吕坤对死亡的理解更为深刻:“呼吸一过,万古无轮回之时;形神一离,千年无再生之我。”认为死后看风水,请阴阳先生是“舍我本身,求之枯骨”。当然越到后来,人们对死亡的看法就更多更多了。二、死亡的意义及启示一般人皆认为,死亡是最无意义的东西;而且,它还进而吞噬掉了所有的人生意义。但是,人们若明白了人之生必然相伴于死,庄子曰:“熟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也。”【1】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便步入了走向死途的过程,那么,我们在生的过程中就应该去体验死,去沉思死,去由对死的扣问而让自我的生命获得长足的发展,建构出一个健康正确有意义的人生观,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价值。这种方法可称之为"生死相长"。
首先,死亡的存在,以及我们对死亡的沉思,可以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这就能使我们能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让生命中的每一段都充满内容,都可以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可见,"死"的存在不是使"生"毫无意义,而是更凸显出"生"的意义与价值。当一个人能够牢牢抓住生活,不浪费人生中的宝贵时光,努力地从事各种创造的活动,珍惜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并尽可能多地品尝种种人生的滋味,那么,人们就能在死亡来临之际,毫无恐惧,心安理得,并为自己即将永久地安息和为别的生命之诞生做基础而欣喜不已,这就达到了生死两相安的最佳境界了。可见,由"死"可以反观出"生"的真正的意义所在。任何人在"生"的阶段时都应该生机勃勃,奋发努力;而到了死时,则应该心安坦然,无所牵挂。
其次,死亡的存在使我们能够拥有更健康的人生观。在现实生活中,常可看见许多人埋首于求这求那,总以为拥有得越多就越好;在为人处世时,刻薄、吝啬、毫无怜悯心,无所不为。也许他的确成功了,拥有了很多很多,可是他在这个世界上不爱别人,不帮助别人;当然别人也就不会爱他,也就不会帮助他。因此,他在现世的生活就肯定相当的孤独;而当他面对死亡时,他会因为所拥有的一切都将永久地丧失而痛苦万分。人之生死的吊诡性就在于:人们生前拥有的少,死时就丧失的少,其痛苦也就相对要小;人们生前拥有的越多,死时就丧失的越多,按一般的逻辑,痛苦就必然会大。对于那些在人世间一心只知攫取者而言,这一生死的规律实在是太不利了。所以,为了避免死时的更大痛苦,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人生观做极大的改变。为了生活和生存,我们当然要去谋生,要去赚钱;但我们不能以赚钱为唯一的人生目的,不能以聚财为全部生活中关注的唯一追求。要明白一个深刻的生死之理:人世间的物质性拥有不是人生的一切,甚至不是人生中最主要的东西;人活着时最重要的还是一个情字,是和谐的关系,是温馨的亲情。所以,我们在世间生活,对物质性的东西要拿得起放得下,要以与人和谐生活、爱和助人为乐作为人生中最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并发而为实际的生活准则。这样做的结果,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得到他人的爱和帮助,由此我们便由对死亡的体认而获得了做人的正确立场。
再次,死亡的存在还能让我们拥有更好的人生态度。人们若只是沉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对什么都十分地执着。你的我的他的,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让别人从自己这里取得一丝一毫,什么都得分得清清楚楚,不仅执着于己的,更盯着他的,还渴望取得你的。而且,对那怕是一点点的损失也无法忍受,那怕是吃上一点点的亏也是坚决不干的。这样的话,人们在生活中一定累得很,苦得很,无奈得很。如果我们能够从日常的生活中超脱出来,学会由死观生的方法,心胸便会豁然开朗,意识到:我们生到这个世间时,是一无所有的来;而我们死时离开这个世间也将赤条条的去。生前的所有,都为暂时而已,我们又何必执着?实际上,我们又何能执着?而且,我们在世间走一遭,与各种人结成各种的关系,实在都是有缘。这些人际的关系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故而是弥足珍贵的。因此,我们何必执着于你的我的他的呢?又何必因此而形成你我他之间的紧张关系呢?所以,我们如果在生的过程中,稍稍去想想死的问题,生活中的许多东西便会想得更开一些,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湖北省随州市高一下学期2月联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 深入了解视觉传播设计小自考考试内容及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公招试题及答案
-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CPBA考题研究试题及答案
- 市场创新与新产品小自考试题及答案
- 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2022-2023年三年级下学期英语第二次学习成果监测(含答案)
- 妇科主管护师试题及答案
- 古代文学史演绎选择题及答案
- 移动互联网技术考题及答案
- 2025年医学类单招试题及答案
- 3.1《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节选)》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讲堂(高教版2024拓展模块上册)
- 连乐铁路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 2025年河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招考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销售业务员劳动合同(新车与二手车)
- 2025年电力电缆安装运维工(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备考试题库资料(含答案)
- 《外科学》教学课件:创伤课件new
- 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2024版)
- 沪教版(五四学制)(2024)六年级下册单词表+默写单
- 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八下英语译林版】八下英语 Unit 4 单元知识点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