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课前自主学习要求1.自读文本,积累生字难词,了解余光中。2.勾画文章中表达感情的句子,小组合作交流,使这些语句成为一段连贯的文字或形成一首诗。3.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问题,分类:第一组:文章表达了什么感情?(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主题是什么?……)为什么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也算是安慰?为什么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为什么要专门写在日式的古屋听雨?为什么是“那”冷雨?第二组:为什么反复引用诗句?为什么用《辞源》或《辞海》的例子?为什么会提到宋朝的书画?为什么要写美国西部的景色?第三组(第一课时探讨部分,第二课时继续):文中多次写到“他”,“他”是谁?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会使用大量叠词?叠词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为什么“听听”冷雨,而不是“看看”冷雨?第四组(第二课时):为什么说中国历史是一部“黑白片”?作者化用蒋捷的词的目的是什么?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把握主旨。2、反复诵读,品味并鉴赏语言。课堂流程:一、导入:(课前问题反馈入手)同学们普遍认为文章很美,又很难,像一个神秘的美男,能看到他才貌双全,卓尔不凡,可就是读不懂、参不透他。其实他在文中多次表露心迹,只是因为你迷失在他绝美的外表里,不曾留意。结合《荷塘月色》和《赤壁赋》两篇散文的阅读方法,我课前建议大家通过从文本中找寻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深入文本内里,探寻他的神魄。二、整体感知,寻找雨“意”。1、小组展示本组摘录并进行了后期加工的感情句,推荐小组成员有感情的朗读(两个小组)教师展示个人摘录的语句,并有感情朗读。听听那冷雨穿过台北厦门街的长巷短巷/依稀回到厦门——我的故乡那点点滴滴的雨啊/滴落下来/滴落在我的心上打湿了我的记忆/让岛上的我/凄楚又迷惘它铿铿敲在屋瓦上/轻轻重重轻轻/奏出古中国才有的音响二十五年了/离开古老的大陆/岛上的瓦屋中听雨/成了唯一的欣慰/似幻似真仿若在摇篮里听母亲吟哦的亲切/仿若江南的黄梅雨绵延到心底从少年听到中年/听不厌那缠缠绵绵的乐曲可是啊/古屋不再/瓦的音乐似一只蝴蝶/飞入历史的记忆古屋不再/何处听雨小结:文本的“思乡”(“乡愁”)主题,联系余光中的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此主题的理解。2、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作者自己也说,“当年离开内地,乃此生最大伤痛……”沉重的思乡之痛已然品读出来,那么故土文化的濡染,在文中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表达。(诗句、汉字、宋朝书画)哪些诗句?(共同吟诵几首)作者写这些对象想要表达什么呢?(即学生的第二组问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眷恋)板书。余光中称自己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老师试着将他左手的散文,换成了右手的诗歌,试着读一读,看它是否能传达作者的心意。学生读诗。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淅淅沥沥在清明时节纷纷飘飞滴在渭城的客舍是千百年来的游子对漂泊之苦的诉说听听,那冷雨点点滴滴滴成中国的方块字写出浸润中华儿女灵魂的诗打湿了宋家的山水画氤氲出古中国才有的风景美国洛基山的雪峰冷得清清醒醒怎能赶得上中国冷雨的厚重听听,那冷雨……小结:这个临风听雨的美男,因为思恋故土而凝愁蹙眉,他的眼中常含泪水,是因为对这土地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带上对他的理解读一读,赏一赏他“美在何处。投影(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或语句读、赏、析)3分钟。三、涵泳美读1、4-5名学生美读与赏析,教师点评,并择要板书。(配音:钢琴曲《雨的印记》)小结:可谓步步莲花,字字珠玉,绝无冷场,当你靠近他时,是不是也有想要修饰自己的冲动?2、美句美仿,加深对优美语言的体会。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一个。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青岛(或者济南、烟台、北京等你熟悉的一个城市)的秋天,。四、总结:美的东西总是能够浸润人眼睛,触动人的心灵,一篇散文,繁花满眼,字字珠玉,需要我们细细的品味方可领悟它的妙处,课下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进行鉴赏。《听听那冷雨》学情分析上课班级是理科倾向班,语言鉴赏和表达能力都相对较弱。学生对文中精美的语言很感兴趣,愿意带着感情诵读并品味妙语佳句,但本文也像一座精美的迷宫,很容易让学生迷失在优美的语句中,而难以探看它的全貌及精髓。高一的学生对于散文有较多的阅读体验,初中也阅读过余光中的经典诗歌《乡愁》,要在较短时间内深入理解文章,必须在课前充分的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疑惑,课堂上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化长为短,化繁为简,相信他们能深入其里,吃透文本,并学会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听听那冷雨》效果分析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学习重点时借鉴了《赤壁赋》的阅读方法——勾画表达感情的语句,以此来理解文章主旨;同时通过交流发现第二组问题暗含着答案。课堂上学生表现比较踊跃,说明大家想要交流与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听听那冷雨》的诗化语言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在余先生的风格影响下,进行仿句训练。仿句的当堂训练4分钟,大约80%的学生完成,其他学生对于写哪三个合适的近义词感到为难。整体上学生能够迅速抓住句式特点,找寻青岛秋天最直观的感受,在较短时间内写出优美的诗句,余光中先生的语言影响可见一斑。《听听那冷雨》教材分析《听听那冷雨》是鲁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中的一篇文章,它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品,写于1974年,当时作者离开大陆已有25的时间。这篇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有难以排解的浓浓乡愁。它的纵横捭阖的语句、古典诗词的意趣、横贯中西的空间感使文章充满奇妙之感。文章较长,又有难度,根据学生课前自学情况,确定课堂学习重点为:1.理解文本,把握主旨;2.反复诵读,品味并鉴赏语言。而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文章的精髓是一个难点。《听听那冷雨》评测练习仿照下面的句子,另写一个。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青岛(或者济南、烟台、北京等你熟悉的一个城市)的秋天,。学生仿句:青岛的秋天,无论是疾风打黄叶,或是微风拂面颊,听去总有一点温暖,温馨,温润。青岛的秋天,无论是滴雨落秋叶,或是细雨润万家,听去总有一点清和,清润,清雅。青岛的秋天,无论是秋叶满山路,或是清雨映蓝天,听去总有一点淡然,悠然,悄然。《听听那冷雨》课后反思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反映这是一篇难教难学的文章,我查找了许多资料,试图突破难点,但发现他人的思想只能是一种借鉴,难以拿来为己用。最后只对一句产生了思考,“余光中先生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既然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对诗歌进行联想和想象后改写成散文,为什么就不能将一篇较长的散文压缩改写成诗歌呢?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会抓取表达感情的句子理解散文的方法,又能让他们模仿余先生的语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鉴于这种思考,就设计了这篇文章的教学。另外,对此散文,很多学生反映读不懂,提出了很多问题,经过梳理,发现问题与问题相遇,就自然出现了答案,所以将与第二组问题相关联的语句串联起来,又成为一首诗,也很好的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很棒,积极鉴赏文章、解决问题、表达交流。老师本人的话还是有点多,需要改进。《听听那冷雨》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