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科技楼汇报_第1页
初级中学科技楼汇报_第2页
初级中学科技楼汇报_第3页
初级中学科技楼汇报_第4页
初级中学科技楼汇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评审汇报上海延安初级中学新建科技楼(★★)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上海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2014年07月主要内容项目基本概况绿色建筑措施介绍自评估结论项目基本概况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校园内,地处市区繁华地带由于延安初级中学的快速发展,原有校内设施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拆除校园内原有图书楼,在图书楼位置新建科技楼建设单位: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设计单位:上海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咨询单位: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项目基本概况项目概况申报范围新建科技楼为绿色二星级申报的主体根据其建筑用地与学校其他建筑的关系,以延安中学北侧与西侧围墙线、科技楼东侧与南侧校内道路中心线为界,所划出的相对独立的区域作为绿色申报用地范围申报范围用地面积为1939m2项目基本概况项目概况技术指标总建筑面积:3449.1m2建筑基底面积:521m2场地绿化面积:263m2层数:地下1层,地上4层各层主要功能地下1层:藏书室、设备间地上1层:门厅、总务办公室地上2层:实验室、电脑室地上3层:办公室、会议室地上4层:多功能厅项目基本概况项目概况科技楼周边环境北侧:市区主干道延安西路南侧:原有的多层教学楼西侧:社区卫生服务站及住宅东侧:校园入口广场科技楼绿色建筑策划按照二星级公共建筑标准设计,实现资源节约和良好的室内环境适当的绿色建筑技术展示示范,为学生提供绿色建筑宣传教育主要内容项目基本概况绿色建筑措施介绍自评估结论节地与室外环境主要技术措施满足5.1.2条:建筑场地选址无洪涝灾害等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对场地土壤氡浓度进行检测,场地范围内以间距10m选择共106个检测点,各测点土壤氡浓度在786-3275Bq/m3之间,均不大于20000Bq/m3,满足《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的4.2.3条中可不采取防氡工程措施的标准要求,达到安全要求本项目所在地为学校内部,原址为学校图书馆,场地安全、不受危险源与自然灾害的威胁,同时也不是抗震不利地段,选址合理土壤氡浓度检测光污染防制室外风环境屋顶绿化适宜的绿化种类便捷合理的公共交通地下空间利用室外透水地面节地与室外环境主要技术措施项目本身为科技楼没有日照要求,根据日照分析规定日照阴影扇形区内无客体建筑,因此也不会对周边住宅日照产生影响满足5.1.3条: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建筑采用窗墙体系,无玻璃幕墙,不会对周边造成光污染景观照明采用节能灯、LED灯,确保无直射入空中的光线,限制溢出被照区光线,设置自动开启关闭的控制措施,避免照明光污染草坪灯壁灯(节能灯)投射灯(LED)土壤氡浓度检测光污染防制室外风环境屋顶绿化适宜的绿化种类便捷合理的公共交通地下空间利用室外透水地面节地与室外环境主要技术措施本项目位于上海市中心区域,周边建筑密度较高,有利于冬季室外风速的降低本项目满足5.1.7条:建筑周围人行区风速不高于5m/s,有利于舒适性与建筑通风土壤氡浓度检测光污染防制室外风环境屋顶绿化适宜的绿化种类便捷合理的公共交通地下空间利用室外透水地面对建筑整体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冬季西北风平均风速下场地人行区域最大风速为3.4m/s,夏季主导风东南偏东风向平均风速下,最大风速为3.0m/s,过渡季主导风向东北偏北风向平均风速下,场地最大风速为3.3m/s,均不超过5m/s。冬季风速云图夏季风速云图过渡季风速云图节地与室外环境主要技术措施除平均风速条件,也分析验证了各季节主导风向下10%机率的最大风速下,场地人行区风速也均在5m/s以下,室外风环境均较舒适夏季与过渡季建筑前后立面所受风压:夏季一层窗口高度前后风压差大于5Pa,四层风压差大于6Pa;过渡季一层窗口高度前后风压差大于10Pa,四层风压差大于9Pa;均超过1.5Pa的自然通风要求,通风条件良好满足5.1.7条:建筑周围人行区风速不高于5m/s,有利于舒适性与建筑通风土壤氡浓度检测光污染防制室外风环境屋顶绿化适宜的绿化种类便捷合理的公共交通地下空间利用室外透水地面10%大风条件下风速云图冬季4.8m/s夏季3.9m/s过渡季4.6m/s夏季风压云图过渡季风压云图1.5m(一层)标高1.5m(一层)标高13.6m(四层)标高13.6m(四层)标高节地与室外环境主要技术措施在屋顶上设置乔、灌、草相结合的屋顶花园,位于多功能厅上部屋顶。主要植物有:垂丝海棠、榆叶梅、山茶、狭叶十大功劳、蚊母、毛娟、栀子花、百慕大+黑麦草等屋顶绿化范围满足5.1.8条: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屋顶可绿化面积552m2,屋顶绿化面积220m2,占可绿化屋面的39.9%可绿化范围土壤氡浓度检测光污染防制室外风环境屋顶绿化适宜的绿化种类便捷合理的公共交通地下空间利用室外透水地面节地与室外环境主要技术措施场地绿化采用乡土植物,均符合国标《环境景观-绿化种植设计图集》03J012-2中上海地区的适用植物种类选择要求,并采用乔、灌木的复层绿化形式乔木:女贞、罗汉松、桂花、红叶李、鸡爪槭、腊梅、樱花、香樟、桃花等灌木:珊瑚、红叶石楠、茶梅、萱草、金森女贞、南天竹、瓜子黄杨、洒金桃叶珊瑚、金叶石菖蒲等满足5.1.9条: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土壤氡浓度检测光污染防制室外风环境屋顶绿化适宜的绿化种类便捷合理的公共交通地下空间利用室外透水地面乔木灌木节地与室外环境主要技术措施本项目位于校园北部,校园车行出入口设在北侧延安西路上,车辆进入校园后沿东侧直道行驶;科技楼北侧另设有主次两个对外人行出入口,且科技楼主入口朝向东侧,与车行道之间设有小片广场,人车分流,交通组织合理。项目位于市中心区域,500m步行范围内有2个公交站点,设有57、71、76、925路车等共8条线路,公共交通出行便利。满足5.1.10条:场地交通组织合理,到达公共站点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土壤氡浓度检测光污染防制室外风环境屋顶绿化适宜的绿化种类便捷合理的公共交通地下空间利用室外透水地面场地到公交车站距离示意场地出入口示意车行入口人行入口人行入口建筑主入口节地与室外环境主要技术措施满足5.1.11条: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项目指标地上建筑面积2654.1m2地下建筑面积795m2建筑占地面积521m2地下建筑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之比152.6%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之比30.0%地下空间主要功能藏书室、变电所、设备用房土壤氡浓度检测光污染防制室外风环境屋顶绿化适宜的绿化种类便捷合理的公共交通地下空间利用室外透水地面地下平面功能节地与室外环境主要技术措施本项目申报范围内室外地面除绿化与架空部分地面外,均铺设了灰色钢渣透水混凝土砖,面积约704m2申报范围内绿化总面积约263m2室外总透水面积967m2,占室外面积(1418m2)的68%满足5.1.14条: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等于40%土壤氡浓度检测光污染防制室外风环境屋顶绿化适宜的绿化种类便捷合理的公共交通地下空间利用室外透水地面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自评全部满足标准要求类别编号标准条文自评判定控制项5.1.1场地建设不应破坏当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和其他保护区。√5.1.2建筑场地选址应无洪涝灾害等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5.1.3不对周边建筑物带来光污染,不影响周围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5.1.4场地内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5.1.5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影响、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自评达标情况注:达标(√)、不达标(×),不参评(〇),设计阶段不参评不计入(—)节地与室外环境一般项:二星级要求满足4项本项目自评满足5项自评达标情况类别编号标准条文自评判定一般项5.1.6场地环境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5.1.7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应不高于5m/s,不应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和建筑通风。√5.1.8建筑应合理采用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5.1.9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且采用包含乔、灌木的复层绿化。√5.1.10场地交通应组织合理,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5.1.11建筑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共6项二星要求4自评达标5注:达标(√)、不达标(×),不参评(〇),设计阶段不参评不计入(—)节地与室外环境优选项自评满足1项自评达标情况类别编号标准条文达标判定优选项5.1.14建筑应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5.1.15应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5.1.16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应不小于40%。√注:达标(√)、不达标(×),不参评(〇),设计阶段不参评不计入(—)节能与能源利用主要技术措施排风热回收部分负荷调节全空气系统可调新风能耗分项计量太阳能热水高效的照明系统满足5.2.10条: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本项目为学校办公建筑,寒冷季节及炎热季节,几乎不使用,根据投入产出经济计算,使用热回收不合理,故地上部分新风系统未做排风热回收;地下藏书室由于过渡季节无法依靠自然通风调节,空调开启时间相对较长,采用由带回收性能的全热交换器,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冷和预热处理,以降低新风负荷热回收机组的交换器全热效率为72.3%,风量为3500m3/h,投资回收期为6.1年。全热交换示意图节能与能源利用主要技术措施排风热回收部分负荷调节全空气系统可调新风能耗分项计量太阳能热水高效的照明系统B1~3层采用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每台室内机设有控制装置,可对单台室内机进行个别控制,可选择不同的运行模式,对温度、风量进行独立调节。四层采用独立的屋顶式风冷热泵系统,机组具备完善的控制设备,可根据室内负荷的变化调节冷量的输出;新风比例可以调节,过渡季节可以实现全新风运行。负荷比例性能系数(W/W)100%3.87975%5.27650%5.49125%5.159IPLV5.065满足5.2.12条: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节能与能源利用主要技术措施排风热回收部分负荷调节全空气系统可调新风能耗分项计量太阳能热水高效的照明系统满足5.2.11全空气空调系统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本项目四层采用独立的屋顶式风冷热泵系统,屋顶机位于屋面层。屋顶机新风口吸风面积满足全新风运行时的面积,新风比例可调节。系统设置CO2浓度监控装置,可通过CO2浓度来控制新风量的比例;冬夏季可按最小新风量运行,过渡季节可按实际需求放大新风比例,并实现全新风运行。节能与能源利用主要技术措施满足5.2.5条: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该项目通过安装分类和分项能耗计量装置,采用远程传输等手段实时采集能耗数据,具有建筑能耗在线监测与动态分析功能分项能耗为电量,按照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公共建筑用能监测系统工程技术规范》(DGJ08-2068-2012),分项包括空调系统主机耗电、空调末端耗电、照明及插座系统耗电、动力系统耗电和其他用电等监控主机放置在一层总务办公室,对建筑用电状态和能耗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能耗监测系统图排风热回收部分负荷调节全空气系统可调新风能耗分项计量太阳能热水高效的照明系统节能与能源利用主要技术措施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供科技楼卫生间洗手用热水屋面布置U型管集热器,集热面积为24m2,采用集中集热-间接换热-分散储热方式的提供热水,电加热系统辅助加热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生活热水利用比例为39.3%太阳能热水系统流程图太阳能集热器辅助电加热系统排风热回收部分负荷调节全空气系统可调新风能耗分项计量太阳能热水高效的照明系统节能与能源利用主要技术措施满足5.2.19条: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按现行国标《建筑照明设计标准》规定的目标值设计照明功率密度室内一般照明光源选用细直管形三基色荧光灯(T5)及节能灯,水泵房及卫生间选用防水防尘型高效节能灯,辅助用房及走廊等选用高效节能灯,大空间选用大功率节能灯,荧光灯管配高功率因数(大于0.95)的电子镇流器多功能厅以集中控制为主,其它区域以分散控制为主,楼梯间采用延时开关控制,小会议室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并充分利用自然光的照度补偿室内照明房间类型设计照度值(Lx)照明功率密度(W/m2)实际值目标值办公室2948.39电脑室2677.69多功能厅1485.96门厅9635变电所1945.187卫生间972.85走廊483.24排风热回收部分负荷调节全空气系统可调新风能耗分项计量太阳能热水高效的照明系统控制项自评全部满足标准要求类别编号标准条文自评判定控制项5.2.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5.2.2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第5.4.5、5.4.8及5.4.9条规定,锅炉热效率符合第5.4.3条规定。√5.2.3不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5.2.4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现行值。√5.2.5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自评达标情况节能与能源利用注:达标(√)、不达标(×),不参评(〇),设计阶段不参评不计入(—)一般项:二星级要求满足5项本项目自评满足7项,2项不满足,1项不参评自评达标情况类别编号标准条文自评判定一般项5.2.6建筑总平面设计有利于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夏季利于自然通风。√5.2.7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外窗总面积的30%,建筑幕墙具有可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5.2.8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4级要求。√5.2.9合理采用蓄冷蓄热技术。×5.2.10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共10项二星要求5自评达标7节能与能源利用注:达标(√)、不达标(×),不参评(〇),设计阶段不参评不计入(—)自评达标情况类别编号标准条文自评判定一般项5.2.11全空气空调系统应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5.2.12建筑物处于部分冷热负荷时和仅部分空间使用时,采取有效措施节约通风空调系统能耗。√5.2.13采用节能设备与系统。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第5.3.26、5.3.27条的规定。√5.2.14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建筑所需蒸汽或生活热水。×5.2.15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节能与能源利用注:达标(√)、不达标(×),不参评(〇),设计阶段不参评不计入(—)优选项自评满足2项自评达标情况类别编号标准条文达标判定优选项5.2.16建筑设计总能耗低于国家批准或备案的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5.2.17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5.2.18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水量不低于建筑生活热水消耗量的10%,或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5.2.19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节能与能源利用注:达标(√)、不达标(×),不参评(〇),设计阶段不参评不计入(—)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主要技术措施雨水利用系统节水灌溉水表计量设置节水器具雨水收集屋面246m2硬化屋面的雨水进行收集,经弃流后进入雨水收集池,经处理后回用于屋顶水景补水、绿化灌溉和道路冲洗雨水蓄水池有效容积6m3,雨水回用清水池有效容积2m3屋顶景观水池和屋顶绿化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主要技术措施雨水通过弃流+自动砂滤器+NaClO自动消毒进行处理,出水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要求。在雨水收集池和清水池中均设置溢流口,在降雨过大或是液位控制系统故障时可进行溢流。清水池中设有市政补水,通过电磁阀控制补水,补水进水管口最低点高于溢流边缘空气间隙150mm以上。雨水处理利用系统与城市给水管道严禁直接连接,并设置明显标识防止对非传统水源的误接误用。雨水处理流程满足5.3.5条:使用非传统水源时,应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严禁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雨水利用系统节水灌溉水表计量设置节水器具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主要技术措施雨水收集系统每年可以年可回用雨水量184.47m3,提供65m3景观补水(满足100%的景观补水需求),并可提供7.69m3道路冲洗用水(占全部道路冲洗用水的44.37%)和111.78m3绿化灌溉用水(占全部绿化灌溉用水的82.65%)。项目水量平衡图满足5.3.6条:项目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及利用方案满足5.3.7条:绿化用水、景观补水等用水应采用非传统水源雨水利用系统节水灌溉水表计量设置节水器具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主要技术措施雨水利用系统节水灌溉水表计量设置节水器具节水喷灌系统分布平面图灌溉系统:系统采用喷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方式在科技楼东侧和南侧共设置6块喷灌灌溉区域和屋顶绿化喷灌系统灌溉总面积为195+220=415m2绿化总面积为263+220=483m2占总灌溉面积的比例为85.9%满足5.3.8条:绿化灌溉应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主要技术措施雨水利用系统节水灌溉水表计量设置节水器具水表编号用水用途安装位置表1生活用水总表地块西侧表2消防用水总表地块西侧表3雨水回用总水表地下室表4雨水回用水景补水水表地下室表5雨水回用绿化及道路浇洒用水水表地下室表6预留暖通专业用给水管地下室表7家长等候区给水地下室表8雨水回用清水箱自来水补水地下室表9低区给水总表科技楼东北侧表10高区给水总表科技楼东北侧系统主要水表位置项目中自来水、雨水分别计量,不同分区分开计量,塔楼各层均设置计量水表满足5.3.10条:项目应对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单位的供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水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主要技术措施节水器具名称节水器具水量节水率坐便器一次冲洗水量为6升≥8%感应式延时自闭水龙头水嘴流量是0.15升/秒≥8%感应式节水型小便器一次冲洗水量不大于2升≥8%系统节水器具使用情况满足5.3.4条:项目应选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和设备节水器具节水量1209.6m3/a本项目综合节水率达9.00%(包括非传统水源利用节水量184.47m3/a)雨水利用系统节水灌溉水表计量设置节水器具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控制项自评全部满足标准要求类别编号标准条文自评判定控制项5.3.1项目应在方案、规划阶段制定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5.3.2项目应设置合理、完善的给水、排水系统。√5.3.3供水系统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5.3.4项目应选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和设备。√5.3.5使用非传统水源时,应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严禁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自评达标情况注:达标(√)、不达标(×),不参评(〇),设计阶段不参评不计入(—)自评达标情况类别编号标准条文自评判定一般项5.3.6项目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积蓄、处理及利用方案。√5.3.7绿化用水、景观补水等用水应采用非传统水源。√5.3.8绿化灌溉应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5.3.9非饮用水采用中水时,应优先使用市政再生水,附近不具备市政再生水供水条件时,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建筑中水水源和处理技术。×5.3.10项目应对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单位的供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水表。√5.3.11办公楼、商场类建筑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应低于20%、旅馆类建筑不应低于15%。×共6项二星要求4自评达标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注:达标(√)、不达标(×),不参评(〇),设计阶段不参评不计入(—)一般项:二星级要求满足4项本项目自评满足4项,2项不满足自评达标情况类别编号标准条文自评判定优选项5.3.12

办公楼、商场类建筑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应低于40%、旅馆类建筑不应低于25%。×优选项:自评无满足项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注:达标(√)、不达标(×),不参评(〇),设计阶段不参评不计入(—)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主要技术措施女儿墙高1.05m,未超过规范要求的2倍满足5.4.2条: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建筑造型简洁预拌混凝土可再循环材料土建装修一体化室内灵活隔断建筑外观造型简洁,无装饰性构件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主要技术措施建筑造型简洁预拌混凝土可再循环材料土建装修一体化室内灵活隔断满足5.4.4条: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根据沪建建(97)第0193号文,项目所在地上海从1997年4月1日起必须使用预拌商品混凝土。项目中所有的现浇混凝土全部使用预拌混凝土,砌筑砂浆采用商品砂浆。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主要技术措施建筑造型简洁预拌混凝土可再循环材料土建装修一体化室内灵活隔断满足5.4.7条: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可循环材料主要包括成型钢筋、铝合金型材、木材、门窗玻璃、石膏板等。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有建筑材料总量的10.25%。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主要技术措施建筑造型简洁预拌混凝土可再循环材料土建装修一体化室内灵活隔断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建筑、结构专业与机电专业一体化设计,充分考虑预留洞口等交叉内容室内装饰设计和施工与土建各专业一体化,减少了装修过程中的重复施工和材料浪费满足5.4.8条: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避免重复装修。装饰平面建筑平面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主要技术措施建筑造型简洁预拌混凝土可再循环材料土建装修一体化室内灵活隔断满足5.4.9办公、商场类建筑室内采用灵活隔断,减少重新装修时的材料浪费和垃圾产生。内隔墙材料部分采用120厚的水泥空心条板,采用金属件与结构相连,板缝采用密封胶填缝,拆除时可拆除金属锚固件清理密封胶后再进行使用;会议室部分区域采用玻璃隔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灵活隔断的比例为45.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控制项自评全部满足标准要求类别编号标准条文自评判定控制项5.4.1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18580~18588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的要求。—5.4.2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自评达标情况注:达标(√)、不达标(×),不参评(〇),设计阶段不参评不计入(—)一般项:二星级要求满足3项本项目自评满足4项自评达标情况类别编号标准条文自评判定一般项5.4.3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60%以上。—5.4.4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5.4.5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5.4.6将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并将其中可再利用材料、可再循环材料回收和再利用。—5.4.7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材料的可再循环使用性能。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5.4.8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避免重复装修。√5.4.9办公、商场类建筑室内采用灵活隔断,减少重新装修时的材料浪费和垃圾产生。√5.4.10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比例不低于30%。—共5项二星要求3自评达标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注:达标(√)、不达标(×),不参评(〇),设计阶段不参评不计入(—)自评达标情况类别编号标准条文自评判定优选项5.4.11采用资源消耗少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5.4.12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优选项:自评无满足项注:达标(√)、不达标(×),不参评(〇),设计阶段不参评不计入(—)室内环境质量主要技术措施室内背景噪声控制自然通风可调节空调末端自然采光无障碍设计可调节外遮阳室内二氧化碳监控满足5.5.5条:宾馆和办公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中室内允许噪声标准中的二级要求;本项目主要噪声源是基地北侧城市道路(延安西路高架)的交通噪声外墙采用250mm厚蒸压砂加气混凝土砌体结构,外窗采用6mm玻璃+12Air+6mm玻璃的隔声,内墙采用200厚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120mm厚轻质水泥空心条板隔墙综合建筑外窗、外墙对各频段噪声的组合隔声量计算,并结合室内吸声及空调运行影响的考虑,本项目隔声最不利空间三层办公室室内噪声值在关窗状态下为41.17dB(A),满足学校辅助用房中办公室的运行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不大于45dB(A)的要求室内环境质量主要技术措施室内背景噪声控制自然通风可调节空调末端自然采光无障碍设计可调节外遮阳室内二氧化碳监控该项目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为39.7%,主要功能区域通过平面布局的优化能够形成南北通透的气流线路,故夏季和过渡季节可开窗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在春秋过渡季节和夏季典型工况下,科教楼所有主要功能房间的换气次数均在2次/小时以上,超过80%的房间的通风换气次数超过10次/小时。二层典型房间1.5m高度风速分布过渡季夏季过渡季夏季一层典型房间1.5m高度风速分布满足5.5.7条: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室内环境质量主要技术措施室内背景噪声控制自然通风可调节空调末端自然采光无障碍设计可调节外遮阳室内二氧化碳监控满足5.5.8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B1~3层采用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调系统,室内设置控制器,可控制室内机的运行模式,实现室内温度的调节设定。四层采用独立的屋顶式风冷热泵系统,室内送风口参数可根据负荷变化由机组控制系统进行调节。室内环境质量主要技术措施室内背景噪声控制自然通风可调节空调末端自然采光无障碍设计可调节外遮阳室内二氧化碳监控各楼层进深设计合理,各朝向均有较大窗墙面积比例,玻璃较高的透射比值,室内的自然采光效果良好,经自然采光模拟计算,85.54%的主要功能空间的采光系数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满足5.5.11条:办公、宾馆类建筑75%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要求室内环境质量主要技术措施室内背景噪声控制自然通风可调节空调末端自然采光无障碍设计可调节外遮阳室内二氧化碳监控四层多功能厅屋面设置4套导光管,将室外自然光引入,室内采光效果得到提升。地下室设置两个阳光房,设计天窗进行采光。根据计算分析,阳光房采光效果较好,地下藏书室临近阳光房区域自然采光得到了明显改善,整个藏书室的平均自然采光系数达到1.12%。满足5.5.15条: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或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室内环境质量主要技术措施室内背景噪声控制自然通风可调节空调末端自然采光无障碍设计可调节外遮阳室内二氧化碳监控依据《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对东面主出入口等公共区域部位进行无障碍设计,以人性化的设计尽量的满足残疾和行动不便人士需要一层卫生间设置无障碍残疾人专用厕所,室内外高差以斜坡过渡无障碍部分(包括走道、地面、门、侧位等)二次装修严格按照《无障碍设施设计规范》(DBJ08-103-2003)进行设计。护门板、扶手等均按照无障碍进行设计。满足5.5.12条: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设有无障碍设施室内环境质量主要技术措施室内背景噪声控制自然通风可调节空调末端自然采光无障碍设计可调节外遮阳室内二氧化碳监控本项目南向外窗采用电动外遮阳卷帘。遮阳装置在冬季可全部收起不影响日照,夏季则可以全部放下遮挡太阳辐射,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电动卷帘的降落位置,不影响自然采光和视觉效果,控制装置安置于室内,由使用人员根据需求来进行控制。满足5.5.13条: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改善室内热环境室内环境质量主要技术措施室内背景噪声控制自然通风可调节空调末端自然采光无障碍设计可调节外遮阳室内二氧化碳监控满足5.5.14条: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对人流量变化较大的四层多功能厅设置CO2浓度监控系统,调节室内新风量,在保证室内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约空调系统能耗在四层空调区的回风管设置1个CO2浓度传感器屋顶空调机组控制装置中集成了CO2浓度检测智能控制装置,可以根据室内CO2浓度控制空调机组的新风量CO2浓度监控点布置图屋顶空调箱一次回风系统自控原理图控制项自评全部满足标准要求类别编号标准条文自评判定控制项5.5.1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风速等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5.5.2建筑围护结构内部和表面应无结露、发霉现象。√5.5.3采用集中空调的建筑,新风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设计要求。√5.5.4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中的有关规定。—5.5.5宾馆和办公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中室内允许噪声标准中的二级要求;商场类建筑室内背景噪声水平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GB9670的相关要求。√5.5.6建筑室内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有关要求。√自评达标情况室内环境质量注:达标(√)、不达标(×),不参评(〇),设计阶段不参评不计入(—)一般项:二星级要求满足4项本项目自评满足5项自评达标情况类别编号标准条文自评判定一般项5.5.7建筑设计和构造设计有促进自然通风的措施。√5.5.8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空调末端。√5.5.9宾馆类建筑围护结构构件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中的一级要求。〇5.5.10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应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5.5.11办公、宾馆类建筑75%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要求。√5.5.12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动空间应设有无障碍设施。√共5项二星要求4自评达标5室内环境质量注:达标(√)、不达标(×),不参评(〇),设计阶段不参评不计入(—)优选项自评满足3项自评达标情况类别编号标准条文达标判定优

项5.5.13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改善室内热环境。√5.5.14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5.5.15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室内或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室内环境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