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1《故都的秋》同步练习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D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
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
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
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
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
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
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3)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
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
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
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
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
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
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
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4)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
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
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
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5)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
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6)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7)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
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
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
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8)“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9)“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10)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1)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
上,娃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
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
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
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12)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
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赘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
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
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
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
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
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
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
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
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13)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
潮,普陀山的凉雾,茄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
正像是黄河之与白千,稀饭之与馍馍,婚姑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4)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
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1.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
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了了
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2.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
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
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
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3.题目是故都的秋,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试分析。
4.本文是写景散文,为什么在第(12)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
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
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
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跋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一
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
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
容。直到了十余年后的现在,我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还会打一个寒颤而吐一口清气,如
同在钓鱼台溪旁立着的一瞬间一样。
北平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与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
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兄弟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
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所见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
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有几宵因为屋外面
风紧天寒之故,到了后半夜的一二,点钟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会说出索性坐坐到天亮
的话来。像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像这一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
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得像如此的
悠长。
总而言之,北平的冬季,是想赏识赏识北方异味者之唯一的机会。这一季里的好处,
这一季里的琐事杂忆,若要详细地写起来,总也有一部《帝京景物略》那么大的书好做;
我只记下了一点点自身的经历,就觉得过长了,下面只能再来略写一点春和夏以及秋季
的感怀梦境,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
春与秋,本来是在什么地方都属可爱的时节,但在北平,却与别的地方也有点儿两
样。北国的春,来得较迟,所以时间也比较的短。西北风停后,积雪渐渐地消了,赶牲
口的车夫身上,看不见那件光板老羊皮的大袄的时候,你就得预备着游春的服饰与金钱;
因为春来也无信,春去也无踪,眼睛一眨,在北平市内,春光就会得同飞马似的溜过。
屋内的炉子,刚拆去不久,说不定你就马上得去叫盖凉棚的才行,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
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京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
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
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
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
厥过去。
从地势纬度上讲来,北方的夏天,当然要比南方的夏天来得凉爽。在北平城里过夏,
实在是并没有上北戴河或西山去避暑的必要。一天到晚,最热的时候,只有中午到午后
三四,点钟的几个钟头,晚上太阳一下山,总没有一处不是凉阴阴要穿单衫才能过去的:
半夜以后,更是非盖薄棉被不可了。而北平的天然冰的便宜耐久,又是夏天住过北平的
人所忘不了的一件恩惠。
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
段比较的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
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
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
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了一道了,所以在这里不想再来重
复;可是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象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
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
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
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
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
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
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
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
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Summer或叫作
小春天气而已。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运用对比手法来写北平冬天的寒冷,先是与南方的冬天作对比,后与春夏秋三
季对比,认为春夏秋三季连成一片,比较温暖,与冬的寒冷相对立。
B.文中说“聊作我的对这日就沦亡的故国的哀歌”,表明作者对北平的无比眷恋,但北
平的沉沦境况在作者心里投下了阴影,流露出作者感时忧国之心境。
C.文中写北平的春抓住短暂葱茏的特点,表现对绿色生命的挚爱;”洪水似的新绿''比
喻形象新巧,写出北平初春绿满城厢内外的情景,突出绿之多之新。
D.文中写出了北平四季的不同特点,而重点写北平的冬季,略写春夏秋三季,是因为
冬季最能体现北方的特点、北方人的生活面貌以及北平的人事境况。
6.文中为什么说“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请简要
分析。
7.本文和《故都的秋》都写到北平的秋天,有何异同?请结合这两篇文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故都的秋(节选)
郁达夫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②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涧,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
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
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
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③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
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
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
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
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使作陪衬。
④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
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
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
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⑤秋蟀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
嘶叫的秋蝉,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8.文章①②段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写出了故都秋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
情?
9.③④⑤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
10.“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
从听觉、觉和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静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
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
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
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
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
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
既觉得细赋,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
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岬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
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
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1.“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这一
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A.蓝、白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紫黑色次之”与作者当时失意绝望的心情相符。
D.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12.选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和“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样写的作用是()
A,两种声音的描写表现北国之秋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作者实录下来了。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13.对选文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这三段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
秋天的热爱之情。
B.这三段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
还是各有侧重。
C.在写北国之秋时,作者每段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
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段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表达方式,使得
行文活泼不呆板。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
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
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
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
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
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
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
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
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
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
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
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
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
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
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
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
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
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
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
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
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
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
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
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
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
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
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
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
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
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
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
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
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妒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
之一的零头。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1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南国的秋天与北国的秋天平弊不现无论是秋的色、秋的味,还是秋的意境与姿态。
②炎热盛夏,荷花竞相绽放,一簇簇地点缀湖面,静静地伫立,穹博哪账既典雅别致
又富有韵味。
③作者置身于月下荷塘,看那脉脉的流水、薄薄的青雾、淡淡的月影,不禁如坐春网,
心旷神怡。
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员干部应做到履职尽责,在为人民服务的过
程中容不得半点敷衍。然而,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工作中津津泄也。
⑤通观近期经济表现,我们认为,对待市场经济只有实事求是一种态度,不能事不缨缈。
⑥月下的荷塘是宁静的、祥和的,荷花的粉红的面庞,在喳哆纱的的月光里舒展着迷人
的微笑。
A.①②⑥B.②④⑤
C.①③④D.③⑤⑥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阅读文章,常常是把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取观点,或搜集论据,
或感受文章情感。
B.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
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
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及深切的眷恋之
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D.朱自清最初以抒情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巨大轰动,被认为是“五四”以来无论在意
境上还是技巧上都超过了当时水平的力作。
16.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
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豌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对比比喻)
D.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
般。(比拟)
17.北国之秋让作者魂牵梦萦,是哪些秋景让作者眷恋?请概括出五幅故都秋景图。
18.文章的标题是《故都的秋》,为何要写江南之秋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
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
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
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
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
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
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
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
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
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
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
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9.文段主要选取了哪些场景来描绘故都的秋?
20.作者认为牵牛花“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理由是什么?
21.作者既是要表达对故都之秋的思念与向往,为什么还要写南国之秋呢?
22.请分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
觉”的表达效果。
二、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起紫土豆很多人以为是近年才有的新品种,其实紫土豆并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儿,
它是秘鲁的一个古老品种,明朝的时候就从国外引进种植,不过因产量不高,才逐渐被
淘汰。
紫土豆种植创业者彭洁告诉记者,“紫土豆中富含花青素和硒元素,营养价值极高,
与现代人的饮食需求正好契合”。看清市场需求后,虽然,彭洁还是借款开
始试种紫土豆。收获后,彭洁并没有别人的做法——到市场上贩卖,而是拿
着样品找订单。让彭洁没想到的是,她一下就以普通马铃薯7—8倍的价格,拿下深圳
一家公司300吨的订单。接到订单后,彭洁,欢喜紫土豆销售前景广阔,
()。在与对方协议三年内完成订单后,彭洁便带领创业团队在四川古蔺县箭竹乡建
立基地。
对紫土豆了解越多,彭洁就越兴奋,她一头扎进了紫土豆创业大潮。至今,她和团
队已经近7年从事了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前景开展调查
和研究。“花青素对人身体的益处人们都已,紫色马铃薯中富含花青素,并
且口感好,非常受欢迎。”现在,彭洁正带领当地的乡亲们大踏步地走在脱贫致富的路
上。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清二白如法炮制喜忧参半耳濡目染
B.一穷二白上行下效悲喜交集耳濡目染
C.一穷二白如法炮制喜忧参半耳熟能详
D.一清二白上行下效悲喜交集耳熟能详
2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忧虑的是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还有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
B.但忧虑的是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
C.但忧虑的是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还有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
D.但忧虑的是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订单,种植基地还没有规模
2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她和团队已经近7年从事了马铃薯的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市场前景和高营养
价值开展调查和研究。
B.她和团队已经从事了近7年的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
前景开展调查和研究。
C.她和团队已经近7年从事了马铃薯的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
前景开展调查和研究。
D.她和团队已经从事了近7年的马铃薯研究工作,对紫色马铃薯的高营养价值和市场
前景开展研究和调查。
三、语言表达
26.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抓住典型景物,刻画了故都北平的秋“清、静、悲凉”的特
点,文中也对比分析了南国之秋“慢、润、淡”“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等特点。文末又总
结道:(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然鱼之于
大蟹,黄犬之于骆驼。”请根据文意,仿照这个句子,使用相同的修辞,选取三组对象
阐述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特点。(句子字数可以不一致)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妒鱼之于大
蟹,黄犬之于骆驼,,
四、文学类阅读一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
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
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
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
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使作陪衬。
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
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
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
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③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
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
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
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④“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⑤“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⑥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⑦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
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删改)
文本二:
①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爱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
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
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②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涧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
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
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枪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
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
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
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
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③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
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
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造
题目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④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
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
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
树枝槎柱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
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
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
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
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
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⑤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
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
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①
(节选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有删改)
文本三:
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
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昧似
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
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是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
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而好作品少的一个
原因。试想想,你有多少诗意,有多少情要发?其实很多作家并不是纯写抒情散文的,
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味,散文要写
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语言、节奏等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
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得清楚之后又说些可有可无的话,但是,
这些话恰恰对主题是不可或缺的。
(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有删改)
【注】①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当时的中国一片混乱,郁达夫用日记记录十二月的情
形,''今为杭市防空演习时,路上时时断绝交通:长街化作冷巷,百姓如丧考妣家国
沦丧,小民乏食
2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二中芦花、红叶、柏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春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
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B.在作者笔下,“都市闲人”的悠闲也融入了故都的“秋味”中,即使作者笔下暗含着对
这些“闲人”虚度光阴的不满,但仍旧表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
C.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详写故都旧院的秋。故都旧院在北平最具家的代表意义,它
固有的清、静以及沧桑味,配合着北国自然的秋景,使秋意表现得更为浓烈与普遍。
D.文本二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
益彰。
2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在写景状物方面极其精彩,作者对“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疏落的秋草'’等只
作寥寥数笔的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秋天的清、静、悲凉之中。
B.郁达夫的散文很讲究揣词度句,善于运用适切的词语使语言活泼自然,富有生气;
同时多运用长短变化、对偶的句式,使文章的呈现疏密有致,和谐流畅。
C.文本三中,作者认为“散文要写得有趣味,要有形式、语言、节奏等原因“,文本一''雨
后话秋图''中都市闲人互答的细节描写就非常好地印证了这一特点。
D.文本二中,作者在描绘“微雨寒村图”时,运用正面实写手法,将自然风景和人物生
活图景巧妙裁剪,着意点染,绘就了一幅气韵生动、立意隽永的水墨画。
29.文本一、二都表达了相近的审美趣味。请结合文本,从意象选择、色彩描摹、情感
表达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郁达夫散文的审美趣味。
30.文本三中贾平凹说,"闲话''指"可有可无'’却"对主题又不可或缺”的话。请结合此观
点,分析文本二中画线的这句闲话为什么“不可或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
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
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
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
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使作陪衬。
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
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
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
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③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
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
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
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④“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⑤“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⑥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⑦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
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删改)
文本二:
①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爱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
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
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②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
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
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
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
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
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③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
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
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造
题目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④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
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
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
树枝槎枇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
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
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
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
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
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⑤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
坐不住。空言不加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下
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节选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有删改)
文本三:
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
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昧似
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
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是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
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而好作品少的一个
原因。试想想,你有多少诗意,有多少情要发?其实很多作家并不是纯写抒情散文的,
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味,散文要写
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语言、节奏等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
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得清楚之后又说些可有可无的话,但是,
这些话恰恰对主题是不可或缺的。
(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有删改)
【注】①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当时的中国一片混乱,郁达夫用日记记录十二月的情
形,“今为杭市防空演习时,路上时时断绝交通;长街化作冷巷,百姓如丧考妣”“家国
沦丧,小民乏食
3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1E项的一项是()
A.文本一在写景状物方面极其精彩,作者对“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疏落的秋草''等只
作寥寥数笔的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秋天的清、静、悲凉之中。
B.文本二中,作者在描绘“微雨寒村图”时,运用正面实写手法,将自然风景和人物生
活图景巧妙裁剪,着意点染,绘就了一幅气韵生动、立意隽永的水墨画。
C.文本三中,作者认为“散文要写得有趣味,要有形式、语言、节奏等原因”,文本一”雨
后话秋图''中都市闲人互答的细节描写就非常好地印证了这一特点。
D.郁达夫的散文很讲究揣词度句,善于运用适切的词语使语言活泼自然,富有生气;
同时多运用长短变化、对偶的句式,使文章的呈现疏密有致,和谐流畅。
32.文本二在描写江南冬景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完善下列表格内容。
序号内容作用
1①________突出江南冬天明朗的情调
2江南的寒郊散步与德国的寒郊散步对比②__________
33.文本一、二都表达了相近的审美趣味。请结合文本,从意象选择、色彩描摹、情感
表达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郁达夫散文的审美趣味。
34.文本三中贾平凹说,"闲话''指"可有可无”却“对主题又不可或缺”的话。请结合此观
点,分析文本二中画线的这句闲话为什么“不可或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
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橡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
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
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
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使作陪衬。
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级。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
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
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
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③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
秋蟀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⑤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
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
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
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⑥“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⑦“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⑧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乙
①提起秋,人们会马上联想到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相去甚远。
②从枫的红到银杏的黄,红叶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直接来自这些色彩的感触和对
深沉专注的秋的感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城市里也许不是这样,只要踏进乡间一
步,你会看到山裾树林的红叶,田野稳熟的金黄的农作物,红彤彤的照射着日脚……
③当你一一抽出来单独静观的时候,就会发现,毋宁说他们是属于残署的,不是真
正的秋的领域。
④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
④没有活力的红叶,经一夜冷风,散落而去。只有这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从飘
落到庭院的一枚桐叶,到林中飞舞的无数的树叶,或者多半经霜打枯的田野的草叶,都
浓浓地涂抹着秋的气韵。踏着莎莎作响的落叶,走过林中小径时,人最深切地感受着秋。
⑥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微风中,常绿树的病叶和落叶树的红叶,是那样毫无反抗地自
然地从树梢飘到了地上。
⑦大自然窃窃私语:让地上的回到地上去。而落到她上的那个枯叶,却依然无法在
原地安住,被风四处吹散开去。经霜打枯的草丛,结籽的杂草茎静静地迅速生长。人的
心,被自身的寒气和寂寥所驱使,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
淡梦般令人憧憬的世界。
⑧秋是寂寞的,因为秋真实。秋将所有的外皮,不用的或必需的全部的外皮自行剥
光,使万物赤裸裸地伫立着。
⑨这毫无遮挡的光线,是如何将光和影鲜明地投射到地面上啊!看到这番情景,人
们尤其深深感到了秋。落叶上的树影,田亩上的草影,原野上的鸟影,还有,即使是狭
小的城镇里,那长满苔葬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还有那映在格子门窗上的树枝的清荫,
所有这一切都和明丽的日光区分得清清楚楚,人们见了会在心中涌起一丝难以名状的震
颤。
⑩这震颤正是秋所具有的本来的感觉。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里,清晰地显现出
明暗的区划,直接迫击着人们的心扉,在那赤裸的心里,也鲜明地投射着光与影。人在
不知不识间,进入了凝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纯的、不纯的,清澄的、污浊的,所有
这一切,都毫不含糊地现出了原形。
(节选自日本丰岛与志雄《秋的气魄》)
35.下列关于甲乙两段选文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氐顿的一项是()
A.甲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将南国秋和故都秋对比;乙文将红叶代表的秋和
落叶、败叶、病叶中表现的秋进行对比。
B.甲文中作者'‘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
柘寺的钟声”,是因为他们最能代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味。
C.乙文对秋之气魄的描摹细腻可感,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秋是寂寞的,秋是真
实的,秋是一个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
D.乙文的景物描写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景物描写和对心灵的凝视,以及由此产生
的真实、震颤、专注思考结合起来。
36.有评论家说,郁达夫的散文既具文人特质又含平民姿态。请结合甲文从语言风格角
度加以分析。
37.“一枝一叶总关情”,请赏析乙文划线句子,从表现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
不少于80个字的评点。
38.乙文“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与甲文所写的牵牛花底
需要“秋草”做陪衬,都体现了怎样的审美心理?请结合两篇选文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
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
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
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
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
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3)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
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
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
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
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
作陪衬。
4)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
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
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
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
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5)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
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1)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
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
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题申报书:港澳大中小学生国情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 课题申报书:福利治理与残疾人家庭的社区支持体系研究
- 课题申报书:非语言媒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 课题申报书:法国侵略南海诸岛研究(1930-1947)
- 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妇产科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三》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立达学院《色彩风景写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学术训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多媒体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水微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最新VTE指南解读(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护理指南解读)
- 湘教版劳动教育初中第八课生炒柠檬鸭教案
- (格式已排好)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专)》终结性考试大作业答案任务一
- 已安排论坛-树脂基复合材料工艺仿真软件pam rtm教程
-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PPT通用课件
- 丽声北极星分级绘本第一级上 I Can See课件
- BUCK电路的Saber仿真设计说明
- word公章模板
- 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
- 小学五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期末试卷及答案
- 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续签申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