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问题第一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一、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存在规律吗
——市场化与经济区域关系的分析第二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一)关于市场化与经济区域的关系1
——“经济区域”的存在条件分析区域地理区域、行政区划、社会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地方经济县域经济几个基本范畴第三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地理区域:由自然的或地理的因素决定而形成的区域:山区、流域区、高纬度区社会聚落:由民族、信仰、语言决定而形成的区域:法语区、东正教区行政区划:由行政的管理的因素决定而形成的区域: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域经济区域:由社会分工和经济联系决定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圈、沿江经济区为什么会不协调?第四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经济区域
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市场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特定地域范围内资源要素和产品、产业相对密集分布和联系的空间性经济活动的总体。
陈鸿宇《区域经济学新论》
(1998.7)第2页第五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经济区域是一个系统
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中,通常认为,至少需要同时存在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三个要素,才能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经济区域。人口分布不均匀下的市场区分布(廖什和艾萨德)第六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经济核心经济腹地经济网络
珠江三角洲第七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经济中心
是市场经济下区域经济要素空间聚集运动的结果:
(1)交换活动的空间聚集——为节约交易成本而聚集(2)工业活动的空间聚集——为节约生产成本而聚集生产要素地域集中和交换行为的空间重叠,因而使城市具有聚集经济效应,这是经济中心形成的动因。第八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九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十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十一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经济腹地地理学上看,是指相对于更大的地域整体以内的纵深地区。经济学上看,是经济区域内指依附于经济中心并与其形成紧密联系的地域。经济中心的经济实力,是决定其经济腹地宽窄的主要因素。第十二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经济网络:
交通网络、市场网络、信息网络
表示经济联系的渠道表示经济联系的系统表示经济联系的组织因此,经济网络的发育程度与整个区域的市场化程度。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联系的紧密程度正相关。第十三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剖析市场化与经济区域诸构成要素间的互动关系,是认识区域经济圈层结构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动因的理论入口。
第十四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二)关于市场化与经济区域的关系2
——区域产业选择和梯度推移发展的依据分析影响区域圈层结构基本形态的因素分析:地理因素、资源因素、人文因素关于经济中心、经济腹地与经济网络三者互动关系的理论描述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是区域圈层变动的依据第十五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1.影响区域圈层结构基本形态的因素分析
地理因素:河流、山川平原、海岸线——直接影响区域圈层的发展形态第十六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广州城市组团的生长形态东进南拓西联北优中调第十七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资源因素: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交通资源等
——直接影响区域圈层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第十八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人文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历史因素、制度因素、人才因素、政策因素
——直接影响区域圈层的生长方向和生长效率。深圳澳门第十九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市场法则:MR=MC,成本最低区域产业选择
经济梯度:地理、资源、人文三大要素的集聚程度市场法则:MR=MC,成本最低区域产业选择
经济梯度:地理、资源、人文三大要素的集聚程度第二十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三)关于市场化与经济区域的关系3
——产业的集聚与扩散与区域一体化依据分析香港的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是珠三角区域圈层形成的基本动因第二十一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产业集聚与扩散的现实基础
——为了尽可能多地节约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规模收益(集聚)区域内的利润最大化区域间的利润均衡化(扩散)第二十二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标志区域经济运行中的基本矛盾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障碍)产业结构与生产力空间布局的矛盾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的矛盾
(市场边界与政策边界的矛盾)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矛盾
第二十三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志
在区域经济的运行中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生产力布局之间基本统一;市场边界和政策边界基本重合;政府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干预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第二十四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市场化、工业化与区域梯度推移发展规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律)“核心——边缘模型”区对区域圈层结构变动的描述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的相互关系一体化与“后核心区”区域圈层结构的优化形态:沿海城市带和沿海经济带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圈层结构形态:多圈和多核、叠加和整合
第二十五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核心——边缘模型”对区域圈层结构变动的描述(J·弗里德曼,1957)第二十六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从上表引伸的3点重要推论区域定位问题: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哪一个发展阶段,处于核心区还是边缘区?不能超越所处阶段或落后于所处阶段去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一体化”。区域梯度推移发展问题:经济梯度高并不是指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域,二是发展潜力大、发展远景好的地域。必须以非均衡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大都市区(都是连绵带)多核多圈问题: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区域一体化的一般形态。第二十七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关于经济梯度
——非均衡配置资源的依据
与周围地域相比,“经济梯度”较高的地域,也就是同时具备了资源引力、科技动力、管理能力和市场压力的地域,因为这些地域也是市场机制比较容易发挥作用的地域。在经济梯度较高的地域集中地配置资源,有利于迅速形成推动区域圈层发展的合力。第二十八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可见,按经济发展梯度配置资源要素。要获得区域经济按梯度发展的对应效果,还要看该区域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升级进程)的哪一个阶段。因此,一区域中的核心区和边缘区,在工业化起飞阶段,可以近似地视为两个经济发展梯度高低不同的地域;但在工业化成熟期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阶段,对经济发展梯度高低的判别标准,更侧重于未来的发展潜力。
第二十九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四)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区域圈层结构形态
——多圈和多核、叠加和整合第三十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整合的动力、机制、速度、层次和方式都发生质的变化,区域经济的分工合作已远超出传统理念,经济中心、经济腹地与经济网络间的关系呈现了更为活跃因而更为密切的和稳定的互动关系。第三十一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经济中心膨胀速度显著加快,次核心区(亚核心)数量显著增加,多核多圈的大都市区成为区域圈层结构的主导形态。第三十二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经济中心的分布突破地点局限形成相对分散地区布局,与经济腹地合作层次深化,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经济区域界线模糊化。
新兴产业对于环境的要求更高,软环境在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只要该地区对人才具有吸引力,基础设施完善,软环境良好,都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中心。第三十三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该城市带长965公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该区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第三十四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美国大型大都市区(人口百万以上)的快速发展时间197019902000大型大都市区114047人口数3490万1.33亿1.47亿占全国总人口比例25.5%53.4%57.5%第三十五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开始摆脱单纯的依附性,区域圈层之间的叠合现象更为普遍。
经济腹地第三十六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前提: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交通手段的重大变革。经济腹地开始摆脱单纯的依附性,在对区域发展的贡献中,技术性、制度性要素的比例不断提高。核心区资源要素扩散方式(产业整合和转移的深度、力度、速度)发生重大变化。经济腹地较为容易发生质变而成为经济中心。第三十七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经济腹地的开放与区域圈层的重叠
经济腹地在完善的市场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基础上,不一定完全依附于某一特定的经济中心,可以按照“比较优势”指向,自主地将其拥有的资源,以多种方式分别与不同的经济中心发展紧密联系和合作,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叠合的区域圈层结构。第三十八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经济网络对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的发展更加具有决定性意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运用,以极为低廉的成本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从而减少交易中的博弈动机,降低交易成本,增进经济主体的信任感,形成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经济网络的基本形态和功能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第三十九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
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的互动关系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成长期工业化成熟期后工业化时期经济中心城市化城市集群大都市区大都市连绵带经济腹地依附式的被动发展稳定的要素和市场贡献开放性的产业承接主动性的多维发展经济网络市场主体间稳定的交易网络市场主体间简单的有形网络有形和无形网络并存自觉的有序的组织第四十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二、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究竟要协调什么?第四十一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一)问题的提出统筹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予以高度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通过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第四十二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在阐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时,将“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作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第四十三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报告还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第四十四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报告对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新农村建设三者的内涵和相互关系的阐述,应该是我们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真心实意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第四十五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二)关键在“协调什么”关于区域协调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相互间的内在关系是什么,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多维的、全面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第四十六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理论准备的不足,往往导致实践的盲目和顾此失彼。从实践效果来看,在政府具有无限能力和权力和工业化、城镇化无极限的预期下,地方政府“一阵哄”、“一阵热”式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虽然能取得一些短期成效,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差距继续扩大和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因此,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问题,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带有全国性的问题。第四十七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居于全国经济发展的前列,工业化、城镇化进展较快。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理念长期被扭曲,今日广东成为城乡间、区域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极不均衡的省份之一。(三)广东的经验与教训第四十八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立足广东的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传统的被扭曲了的“工业化”“城镇化”理念的桎梏,准确把握区域协调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构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长效联动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我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四十九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上,广东作为全国的缩影,又因已积累了相当厚实的经济实力,有必要也有条件率先探索如何逐渐提高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第五十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三、我们要什么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构建统筹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第五十一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一)“三条道路”的理论本质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关于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从理论意义上来看:(1)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问题,是有限的资源要素的空间合理配置问题;(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问题,是工业化阶段性历史进程中,人口等资源要素与产业在时间维度上合理集聚与扩散问题;第五十二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3)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问题,是要素与产业在在不同的主体功能区上合理集聚与扩散问题;(4)具有社会公平和正义意义上的区域、城乡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人口等资源要素在空间地域间合理流动和配置的基本前提与制度基础。第五十三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因此,区域协调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问题,从本质上就可以归结为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约束下,资源要素、产业要素时间上和空间(不同功能区)上的多重聚集、扩散和再集聚的问题。
第五十四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二)偏差出自何处近几年来,在统筹区域、城乡发展方面,广东和全国一样,出台了许多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也取得一定收效。但从根本上看,区域、城乡发展仍然不平衡,科学发展的理念还未能被一些县市的党政领导所接受。分析其思想根源,主要是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理解出现了偏差。第五十五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1)将“工业化”错误理解为就是办工业企业、抓工业产业,将发展工业错误理解为“发展工业大项目”;(2)将“城镇化”等同于“城区化”、“非农化”,误认为“城镇化率”(城市化率)是没有极限没有边界的,可以无限扩展;第五十六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3)由于发展理念上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重扭曲,实践中有些地方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基本靠“土地财政”支撑,客观上是以牺牲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不断强化城乡“二元结构”、牺牲社会长久和谐为代价的,这样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不可永续的。第五十七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因此,构建区域发展联动机制,统筹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首先必须从扭曲的片面发展观、扭曲的“工业化”、“城镇化”理念中解放出来,使工业化、城镇化的实践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第五十八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三)关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辨析工业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化是指全社会的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提升到工业社会的水平,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都与社会化、国际化的大工业生产紧密相连、融为一体,是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普遍化。工业仅是工业社会生产方式这一“长链条”的中间几个“链节”,工业化是全社会的生产函数质上的普遍提升。因此,不能把工业化简单理解为办工业企业,更不能理解为就是抓工业大项目。第五十九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城镇化(城市化)的本质是工业社会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普遍化。从时间维度上看,城镇化的一般发展形态应是“城镇化——城市集群——都市区——大都市连绵带”,城市化率是存在极限的,当城市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都市区”和“大都市连绵带”都是以“夹城夹乡”、“夹山夹水”、“夹工夹农夹三产”为基本形态的,这是城镇化的一般规律。第六十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条件不成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下,人为地通过“农转非”、“村改居”、“镇改街”来提高城市化率,是片面发展观和扭曲的“政绩观”的表现。
第六十一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三)现实意义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十七大强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二者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更加深入贯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精神,建立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内在机制;第六十二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可以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融合的路径,从产业、区域、要素多重聚集、扩散再集聚的内在要求出发,落实“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可以将正确评估不同空间地域的综合承载能力,探索其增强(而不是静态的适应)综合承载能力的不同路径,探索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路;可以有助于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探索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身份、户籍和提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第六十三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四、怎样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促进区域、城乡的协调发展第六十四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一)整体思路的创新由于传统的被扭曲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无法解决“三农”问题、无法解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协调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区域协调发展长效联动机制,才能实实在在地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第六十五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必须明确的是,加快薄弱产业、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扬长”固然必要,“护短”、“补短”“扶短”更为重要。第一,要十分重视“三农”问题,要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高度,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和地位。第六十六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二、要重点培育欠发达地区的内生发展机制,引导和扶持后发地区的全民创业,形成的“满天星斗”的“草根企业”发展态势和产业集群,与“大项目布点”形成交相辉映的发展格局。第三、在区域产业选择方面,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特别要注意从现实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注意发展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第六十七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二)突破难点:普遍提高城乡、区域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最直接的举措,就是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入手,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六十八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建设新农村的本质要求是城乡之间的“等值化”,即投入农业和投入其它产业的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等)的回报应基本等值;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等;城市常住人口和农村常住人口的社会地位完全平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人口等资源要素才能跨区域合理配置,珠三角城市群才能真正卸去流动人口无序集聚和沉重的公共服务的负担。
第六十九页,共七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普遍提高城乡、区域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首先要科学界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测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04版年度企业形象策划与设计合同
- 2024年度企业vi设计及实施合同
- 2024年度北京品牌授权合同
- 2024年度建筑施工合同(含设计和监理)
- 2024年度供应链管理合同标的描述
- 2024年度环保工程承包合同申请
- 2024年度幼儿园食堂食材供应合同:质量与供应量
- 2024年度声学工程设计与施工合同
- 2024年度版权许可使用合同:甲方版权人乙方使用方
-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日新班)政治试卷(含解析)
- 24年追觅在线测评28题及答案
- 《陆上风电场工程概算定额》NBT 31010-2019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一)
- 新版中国食物成分表
- 《关于早恋教育》主题班会上课版1
- 河北建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新型环保材料水煤浆添加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MODF架跳纤规范_图文
- 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量表)
- 煤矿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 和易充智能充电系统(PPT课件)
- 30MW光伏项目送出系统工程施工组织总设计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