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_第1页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_第2页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_第3页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_第4页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3《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序言旅游业拥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但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落后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旅游消费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根据中国文旅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高,从2011年的26.41亿人次,升到2019的60.06亿人次,总体增幅127.41%,平均增幅10.96%,旅游收入保持稳固增长,收入从2011年1.93万亿,增长到2019年的5.73万亿,总体增幅196.89%,平均增幅11.29%。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综合产业,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旅游产业更是一个形象产业。旅游业的开展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相互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旅游服务和管理的质量关系着一个地区的形象和声誉,关系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这对旅游服务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022年,宜宾市成功创建了第六批精神文明城市,城市的整体形象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旅游行业增长势头越来越明显。那么旅游行业对专业的管理和服务人才的需求状况如何,怎样设置科学合理的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以满足旅游业对专业管理和服务人才急速增长的需求等问题,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了全面了解近年来我国及四川省旅游服务与管理行业的发展现状,全面、真实地掌握旅游行业具体的运行状况与人才需求情况,加快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步伐,把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成为示范专业,本次调研针对目前本地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基于旅游行业的职业要求和岗位特点,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了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调研,通过行业数据、资料分析,归纳总结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的建设建议,为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一、调研目标(一)总体目标全面、真实地掌握我国及四川旅游服务行业的需求情况和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概况,确立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方向,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确保我校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二)具体目标1.了解旅游服务行业及相关服务行业在全国、四川省的发展情况和行业需求情况。2.了解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把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现状。3.调查并了解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训设备等情况。4.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下一步发展建议。二、调研思路与方法(一)调研目的及思路1.调研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尊重行业用人单位对生产与服务一线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结合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从业现状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的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把握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探索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新思路和新方案。2.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紧紧依靠行业、企业,深入与本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行业协会、旅行社、酒店和其他职业学校等单位进行调查和沟通,从宏观上把握行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用人标准、用人层次、招人途径、内部人才培养途径以及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及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认识、人才需求情况、人才的岗位分布、人才岗位能力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及专业化方向等,提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改革思路和建议,凸显我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二)调研时间2022年7月——2022年8月(三)调研方法1.取样。本地旅游服务类企业的一线员工(接待、导游、客房、财务、人事、后勤)、企业领导(人力资源部总监、企业资源部经理以及旅游服务类企业相关负责人)、学校校长和老师等。2.调研方法。调研主要采用座谈讨论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其中座谈讨论由精心设计的访谈提纲作引导,各旅游服务类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共同发言讨论,相关人员对过程作详实的记录,共计形成4份访谈记录。问卷调查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是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共计发放100份问卷,回收了82份,回收率为82%,其中无效问卷3份,问卷有效率为97%;二是企业领导,共计发出领导问卷10份,收回1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无效问卷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主要的调研过程具体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归纳——信息分析——改革建议——专题论证——信息补充——定稿。第一部分行业人才需求调研一、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全国旅游行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活动,我国与国际的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声誉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到中国旅游和观光,我国已成为世界旅游爱好者的重要目的地。同时,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很多人已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条件的改善,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喜欢外出旅游,甚至出国游玩,以增长见识,丰富节假日的生活。1.国内市场稳步发展根据中国文旅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9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平稳增长;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首次突破50亿人次,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突破60亿人次,达到60.06亿人次,较2018年同比增长8.43%。2010-2019年,我国旅游业总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0年旅游总收入为1.57万亿元,2019年国内旅游总收入为6.63万亿元,创历史新峰,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7.36%,较2018年同比增长11.06%。2.中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稳中有升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作用,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的大小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观察的重要指标。2019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11.05%,是自2014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从2014年的6.61%到2019年的11.05%,中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稳中有升。中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稳中有升,一方面反映出中国旅游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并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旅游业为拉动内需提供动力。3.旅游产业逐年增长(1)旅行社数量增长再创新高2016-2019年第三季度末,我国旅行社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全国旅行社总数为38433家。2019年,旅游市场良好,保守估计年底旅行社数量约39000家;2022年中国旅行社数量有望突破40000家。(2)旅游酒店发展在波动中提升2011-2019年我国酒店业市场规模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2014年增速逐年上升,2017年起增速逐年放缓。2019年我国酒店业销售收入市场规模为6770亿元,同比增长2.72%。2019年全年,我国星级酒店营业收入为1907.77亿元,同比下降12.93%。从2022年文旅部公布的星级酒店数据来看,在疫情的冲击下,我国星级酒店2022年收入同比下滑幅度达到57.76%。10月8日,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七天长假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酒店行业与旅游,商旅行业密切相关,因此酒店行业的市场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与旅游、商务相同。疫情对中国影响逐渐减弱,酒店市场也将迎来复苏的机会。(3)旅游资源丰富,吸引性强东部区域旅游景区资源最为丰富,占全国旅游景区资源的34.8%,西部区域占全国34.2%,中部和东北区域则分别占22.1%和9.0%。旅游景区的规模和吸引力与各地区的旅游景区发展指数,山东、浙江、四川、江苏、广西和安徽等位居全国前列。甘肃、西藏、天津、宁夏、海南等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但旅游景区发展指数较低,未来应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进一步提升。(二)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趋势1.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1)由于受疫情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长较以往有所放缓2022年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比2019年下降52.1%。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数下降幅度更大,达到53.8%,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数下降47.0%。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全面复苏,旅游经济预期相对乐观。但也要看到,境外输入压力依然较大,局部地区零星散发疫情仍有发生,旅游市场复苏仍存在不确定因素。(2)国际旅游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国内旅游成主要推动力众所周知,旅游具有高级消费属性,是一个对消费能力要求较高的产业,涉及旅游者的经济条件和外部经济大环境。中国在发展旅游业之初选择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带动全国旅游业的发展,其收入主要依靠入境旅游,但国内外疫情以及欧美金融债务危机对中国旅游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中国未来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在短期内难以靠自身因素恢复,国内旅游消费市场未来将成为主要推动力,基于内需的旅游服务业(含酒店、住宿和餐饮)仍然有望继续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未来,如何把握中国旅游内需市场这个独一无二的战略机遇,克服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无疑将是中国旅游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3)中国旅游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2022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将负增长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负增长20.6%,全年旅游收入减少1.18万亿元。2022年底,全国游客人数下降至50.74亿人次,全国旅游收入降至4.55万亿元。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消费主体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可观。因此前瞻预测,至2025年,国内旅游人数将突破83亿人次,旅游收入接近10万亿元。(4)新兴旅游产业逐渐兴起,为产业完善调整结构一是工业旅游。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工业企业很少对公众开放,90年代后工业旅游悄然兴起。例如五粮液酒厂对外开放了一条白酒生产线,让游客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了解酿酒流程。我国工业旅游的出现,填补了我国旅游产品中的一页空白,拓宽旅游业发展渠道。工业旅游,宣传了工业企业的产品和品牌,提高了工业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也满足了旅游者对工业品牌的需求,使旅游者对现代工业内涵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工业旅游越来越受公众的青睐,它将成为新世纪旅游活动新的热点。二是农业旅游。中国广大地区地处农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国农业旅游的潜力会逐渐挖掘出来。中国旅游内需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未来广大农村地区将成为全国旅游的一个增长点。我国农业旅游在大中城市郊区兴起,目的在于让久住城市的居民体验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使单调的上班生活造成的压抑心情得到一定的放松。双休日、“五一”、“十一”、“春节”和国家近年来恢复的“清明”、“中秋”、“端午”等节假日制度,使人们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农业旅游的队伍中,这将促进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并成为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新热点。21世纪中国农业旅游将出现以下几个新趋势:一是森林公园热。它以森林公园中鸟语花香的环境,清洁新鲜的空气,秀丽浓密的林木,来吸引旅客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二是农业公园热。它以展示种植业、养殖业和饲养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为主导方向,如农业生态园、科教农园、植物园等。三是民俗乡情热。它是利用具有地域文化、民俗习惯、民族风情的村庄,让游客住进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充分感受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三是休闲旅游。休闲旅游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休闲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它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做了新的延伸。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多,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人们旅游项目的选择以放松精神生活的休闲式旅游为主。近年来,我国的休闲旅游业发展相当快,休闲旅游有望成为未来二十年旅游消费的主要形式。四是文旅融合、生态旅游发展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旅游行业结构逐步进入了从初期单一景点景区观光服务转变为景点景区服务和配套娱乐场所、休闲设施和购物中心相结合,从集中于行业链下游转变为行业链上下游相结合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品质化、便利化、定制化需求不断提升,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将促进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等发展。从总体上看,我国已形成了以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古迹为主要旅游项目的发展模式,在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文化参与度稳步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在升级。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市、县、地区都在因地制宜地发展,将旅游与文化、康养、生态保护、研学旅行、乡村振兴、主题乐园等新项目融合在一起,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效益日渐凸显,形成了一大批有特色、有较强市场效应的旅游品牌。近几年,部分革命老区抓住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和发展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旅游景点,吸引了相当多的国内外游客。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的城市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积极打造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和品牌,城市旅游、著名企业生产基地旅游、乡村旅游等新型特色旅游逐渐兴起,成为旅游收入的一个强劲增长点。(5)西部旅游业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亮点我国的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6%,自然风光独特,拥有如四川的九寨沟、贡嘎山、稻城亚丁等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有着辉煌的历史,藏着灿烂的古代文化,特别是宝贵的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这些都是非人力所能为,非技术力量所能再造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垄断性。所以西部地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是西部地区参与国际旅游业竞争最重要的“资本”。21世纪以来,国家投巨资建设西部地区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电讯网等基础设施,并运用科技手段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木,退耕还林,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染。西部地区十一个省市都无一例外地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规划,把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未来二十年,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西部地区资源品位高、独占性强、特色浓厚的旅游资源将成为未来旅游业开发的重要资源。2.入境旅游发展趋势由于近年国际经济不景气,特别是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以及欧洲部分国家的债务危机,加上国际地区间的一些动荡,以及疫情的影响,2011-2019年,我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自2015年起我国入境旅游人数不断上升。2018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增长至1.41亿人次,同比上升1.2%。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约1.09亿人次,同比增长4.7%,虽然入境旅游发展受到疫情的影响,旅游外汇收入出现一定的波动,但来华旅游的人次总体呈现增长的态势。(三)四川旅游行业发展现状随着全球经济的日趋复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四川作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中心地位的确立,强内涵提质量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四川旅游业地位的不断提高,旅行社数量全国排名第十一,酒店数量全国排名第二,旅游资源吸引性全国排名第三,给四川旅游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四川旅游资源富集,数量大,种类多,品位高,其中很多资源是独一无二的,开发价值极高;旅游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讯便捷,各类旅游接待设施齐全,发展迅猛且空间极大;人口众多,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对旅游的消费需求很大,市场规模巨大,未来发展旅游的潜力有望得到进一步挖掘。1.旅行社数量全国排名11截至2019年,旅行社数量在2500家以上的有5个地区,分别为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山东。四川地区旅行社数量1204家,全国排名第11。2.四川酒店业设施及酒店数排名全国第二从全国酒店业城市级别分布的总体情况来看,一线城市酒店、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酒店、其他城市酒店这三大区域的设施数分别是2.1万家、6.2万家、19.6万家,所占比重分别是8%、22%、70%。其中,从省一级行政区酒店业设施的酒店数来看,四川酒店业设施及酒店数排名全国第二。3.四川旅游吸引力全国排名第三综合测算旅游景区的规模和吸引力和各地区的旅游景区发展指数,其中四川旅游景区体系排名全国第三,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马蜂窝大数据显示,2018年,四川省的旅游热度在西南地区位列第一。同时,四川旅游在大基数的基础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旅游热度同比上涨127%。目前,全省已构建“511”(5大区域、10大旅游目的地、10大精品旅游线路)旅游发展新格局。5大区域包括:成都平原核心旅游区,川西北旅游区,川东北旅游区,攀西旅游区,川南旅游区。10大旅游目的地包括:大成都国际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大峨眉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大九寨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国道318/317川藏世界旅游目的地,大香格里拉—环贡嘎世界高山生态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大香格里拉—环亚丁世界山地旅游目的地,秦巴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嘉陵江流域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目的地,攀西阳光度假旅游目的地,川南长江流域度假旅游目的地。10大精品旅游线路包括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线、九环世界遗产线、成乐文化生态度假环线、国道318/317川藏最美景观旅游线、香格里拉文化与生态旅游线、蜀道三国文化旅游线、嘉陵江山水人文旅游线、秦巴南国冰雪旅游线、攀西阳光康养旅游线、长征丰碑红色旅游线。(四)四川旅游行业发展趋势根据四川“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规划要求,在十四五期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文旅发展拓展了空间,也对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一个智慧旅游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以“文旅+网络”为特色的文旅模式在改变人们原有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旅游企业也在加速线上化和智慧化,在困境中寻求新的突破。文化、生态和民俗,将成为四川旅游快速发展的三大动能。1.推动旅行社转型升级地方财政将加大旅行社转型升级支持力度,支持旅行社整合优势资源,加大产品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旅行社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发展新动能。2.推动星级饭店转型升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将进一步推进星级饭店国家标准修订与实施,力争用3至5年时间,使我国旅游住宿业结构更加优化,集团化、品牌化、特色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服务质量和宾客满意度水平持续提高,行业形象与美誉度迈上新台阶。3.大力打造特色名宿建设旅游民宿评定专家队伍,放宽旅游民宿市场准则,培养一批优秀旅游民宿主人,打造一批等级旅游民宿,推动旅游民宿持续规范发展。4.在线旅游行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支持平台企业承担旅游服务新基建功能,引导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以产品和内容为载体开展创新融合,赋能中小旅游企业创新发展,推动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预约出行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轻点手机屏幕,了解出行景区最新情况,预约出行,节约时间。目前游客和市民不仅能在成都各大博物馆、景区的网站和公众号完成参观预约,还能在网站完成登记预约、购票等,门票预约、产品预售、线上预览等形式不断被挖掘,成为释放旅游动能的最佳助力。5.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企业、产品和服务深度融合。支持文艺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与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和重点旅游目的地加强合作,打造一批具有示范价值和社会效应的旅游演艺项目。鼓励游戏游艺设备生产企业和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深度合作,相互赋能。推广实施文化主题旅游饭店标准,充分发挥旅游饭店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中的窗口作用。二、旅游人才需求现状分析(一)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构成分析本次调研中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四川省内特别是本地旅游服务类企业的负责人及员工。就单位的业务领域来看,分析10份问卷数据可以发现,被访单位的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点等。1.数量分析。根据访谈资料获悉,旅游服务类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差异较大。在被访的10家企业中,从业人员数量从23人到215人不等,其中少于100人的企业有7家,其中数量在50人以下的有4家,50-100人的有3家,从业人员数量100-200人的有2家,200人以上的有1家。2.技术等级分析。9家旅游服务类企业负责人普遍表示,该单位在招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时对技术等级没有明确要求,也就是说90%的企业负责人不看重职业资格证书,仅有1家单位表示它们希望招聘具有中级、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企业访谈资料中仅有2家企业对其从业人员的技术等级进行了界定。3.年龄结构分析。调查表明,旅游服务行业对年龄有明确要求。整体来看,4家企业员工的年龄构成均在20至30岁之间,仅有1家企业的员工年龄构成中有大于四十岁的。数据显示,旅游服务类企业员工的年龄段主要集中于30岁以下,这一阶段的员工人数占据员工总数的70%-80%。30岁以上的员工主要集中于30-40岁之间,所占比例为18%-28%,50岁以上的员工仅占总数比例的2%。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年龄构成表年龄段30岁以下30-40岁40岁以上所占百分比70%-80%18%-28%2%4.学历层次要求分析。被调查的10家企业共计972名员工,其学历层次分布各异。整体情况是旅游与服务类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集中于较低层次,高学历人才占有量较少,旅游服务类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的学历水平有待提高。972名员工中,本科与大专生共计25人,占总人数的2.5%,中职与普高类学历人数为838人,占总人数86.21%,高中以下学历者数量是109人,占总人数11.29%。5.月收入分析。调查表明,旅游服务与管理行业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该行业员工收入水平大致分为三种标准: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以上三类工资构成所占百分比分别为79.6%、15.3%、5.1%。旅游服务行业的人均月收入约2000元。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要提高自己的收入,需要提高自己的学历,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校应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同时要扎实他们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注重岗位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基础文化课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二)旅游服务行业招聘情况分析1.旅游服务行业招聘渠道和取向分析被访谈的企业负责人表示他们主要的招聘渠道有:内部推荐、网络招聘、学校推荐、员工介绍和人才市场招聘等。从招聘取向上看,旅游服务类单位招聘旅游管理技能型人才倾向于中职学校的有3家,倾向于选择高职学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数量也为3家,有4家则表示中、高职毕业生都是他们的选择对象。这表明用人单位不十分看重聘用人才的中、高职学历层次,只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中职毕业生同样受用人单位欢迎。2.旅游服务行业近三年招聘中职毕业生数量分析在对企业负责人提供的访谈中了解到,过去三年,4家单位中有3家招聘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职毕业生的数量分别为25人、30人、和76人,占其总招聘人数的11%、10%和30%。领导问卷的数据则显示,近几年招聘过我校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单位仅有3家,人数分别是5人、7人、13人。而其余7家单位在近几年都未曾到我校招聘过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未来三年,旅游服务类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8家企业都明确表示有人才需求。这表明,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但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本专业毕业生认可度不高,认为他们的专业技能不理想,实践动手能力差,对客服务意识有所欠缺,为适应未来岗位工作需要,今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在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毕业生的英语口语、协调能力方面也有待加强。3.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分析(1)岗位需求分析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场所是各类旅游服务类企业。为了掌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应的具体工作岗位,我们走访了10家企业,通过毕业生问卷调查,分析出目前四川省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职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以下四类:a.接待、客房、前台;b.文员、行政、收银、会计;c.导游、营业员、销售;d.其他。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应的主要就业岗位群是服务员、接待、客房、前台。根据调研发现,84.62%的旅游企业最为迫切需求人才的岗位为基层服务岗,46.15%的企业选择最为迫切需求的人才是营销人才,尤其缺乏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新技术进行营销策划、管理的专业人才。34.62%的企业选择管理岗位、外语人才岗位为紧缺人才岗位。有少数企业的需求岗位是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办公文员。旅游企业基层服务岗是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工作岗位。在与管理者交谈的过程中了解到,一线是创收的主要部门,也是人才需求量最大的部门。但由于旅游企业劳动强度大,突发事件多,工作难度大,很多人不愿意选择一线工作岗位。实际上一线是最锻炼人的工作岗位,很多优秀的管理人才,都是经过基层的历练,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坚力量。(2)岗位能力分析被访谈的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选拔人才注重的职业素养有工作经验、职业道德、职业热情、实操技能、沟通技能、职业形象、学历、心理素质、计划执行能力和专业知识。88.46%的企业认为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是重要职业素养,69.25%的企业认为沟通能力是从业人员必不可少的职业素养,53.82%的企业认为职业形象是影响员工职业发展的重要职业素养,重要性位居前五位,46.15%的企业认为实操技能是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就是吃苦精神(92.31%)、敬业精神(65.38%)、动手能力(61.54%)。55.6%的企业要求专业人才具有1-2年的工作经验或者是实习经验,其余企业虽然没有硬性要求,但也希望能够招聘到技术熟练的、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酒店企业最重视人才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优秀的酒店员工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形象,还要拥有良好的敬业精神,热爱企业,忠诚职守,同时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应届毕业生恰恰最缺乏这些优良的职业品质。三、旅游管理服务类人才需求趋势分析(一)全国旅游管理服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随着我国旅游业呈现的集团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旅游市场迅速扩大,服务管理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不仅缺乏高层次的酒店部门管理、景区管理人员,也缺少大量专业从事基础性服务的人员。截止至2022年,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由“十二五”末的2798万人增至3300万人,专业旅游人才的实际需求量将达到800万人,旅游人才的缺口至少是200万人,今后这个缺口还将以每年20万人的速度递增。与此同时,我国酒店业也随之快速发展,酒店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据统计,目前对国内星级酒店来讲,其人才的缺乏数量已经高于10万人,特别是管理岗位,满足率还达不到1/2,人才缺口已成为抑制我国酒店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二)专业导游需求增加情况专业导游是指承担景区景点讲解,为工农旅游和休闲旅游提供专业讲解服务的人才。专业导游承担入境旅游游客的带队及外语讲解和港澳台赴内地旅游的带队以及普通话讲解和方言讲解,并承担出境旅游的带团,景区讲解及同当地旅游部门沟通等工作。专业导游在旅游景区景点会展和旅行社组团出境旅游岗位中占30%,是目前需求量较大的旅游人才。专业外语导游、专业普通话和方言导游在旅行社工作人员专业岗位中占40%,其中各类外语导游占15%,普通话和方言导游占25%。随着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大量兴起,专业导游人才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加。(三)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分析1.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备受青睐无论是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还是酒店住宿业,缺乏的正是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一线服务人员。此类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能够熟练地独立进行基本服务操作,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较强的服务意识,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2.具有综合性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抢手过去,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只需要具备基本的旅游知识即可,而现阶段则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专多能”成为对从业人员新的基本要求。法律法规、品牌建立与维护、经营与管理、国家及地域文化、宗教以及财会金融等各方面的知识,都需要从业人员去了解和掌握。此类人才综合素质良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既在某一领域有独到见解和造诣,又具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拥有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3.对于高阶新能力的需求已初现端倪新的历史时期,专业的旅游人才不仅要具有基本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能力,还要更多地衍生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阶新能力。例如: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沟通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善于学习发现并不断更新完善自我的能力;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新能力等。4.新兴领域成为人才需求一大缺口在现有的旅游行业结构中,中高层旅游人才稀缺,尤其是缺少兼具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的人才。而新兴的业内领域,如会展管理服务、康养休闲度假、旅游信息整合、项目开发规划以及旅游品牌的维护和拓展人才已成为旅游市场人才需求新的缺口。第二部分专业建设论证一、调研情况综述(一)调研目的为全面了解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总结人才培养经验,我校对校企合作企业、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旅游行业协会、高职院校展开在线问卷调研,在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总结专业人才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将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四川领先、国内一流的省级示范(特色)专业,以更好地促进学校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引导学生多样成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二)调研方式为充分了解我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现状、人才培养质量、未来发展规划,强化与社会的沟通与联系,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逐步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调研主要采用现场访谈和问卷调研两种方式,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分析得出学校的经验做法、存在问题,以此提出改进建议。本次调查问卷主要面向毕业生、在校生、教师、家长和雇主展开调查,问卷编制与发放采用专业的调研系统,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发放问卷,实现在线填报,自动回收和数据处理。(三)调研样本情况2022年7月,学校针对校企合作企业、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旅游行业协会、高职院校四个群体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调查对我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摸底。本次调研共回收调研样本26份。调研样本量统计序号类别样本量(份)占比(单项问卷回收量/问卷回收总量)1校企合作企业830.77%2旅游行业主管部门623.08%3旅游行业协会934.61%4高职院校311.54%合计26100%二、调研背景(一)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作了“四川是产竹大省,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发挥好蜀南竹海的优势,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的重要指示。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好宜宾市竹林资源丰富的优势,明确提出要将蜀南竹海打造成为又一张名扬天下的宜宾市名片,以重点景区旅游带动全域旅游,整体提升宜宾市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南向开放”战略部署。宜宾市委第五届七次会议提出要紧紧围绕加快建成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在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攻坚”行动,设立“蜀南竹海兴文石海生态旅游文化示范区”,为宜宾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工作指明了方向。21世纪,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中国旅游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2005年的6%,到2022年有望达到11%。中国已有20多个省提出了“旅游强省”“旅游兴省”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行业。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在2022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旅游强国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旅游精才。宜宾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有着2000多年建城史、3000多年种茶史、4000多年酿酒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中国白酒之都。拥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34处,其中有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一的蜀南竹海、世界地质公园兴文石海、神州琼浆五粮液十里酒城等世界级旅游资源3处。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5218.36万人次,同比增长21.99%,实现旅游总收入538.72亿元,同比增长28.03%。宜宾市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批行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与之相适应。(二)学校专业建设背景我校地处有着山水俱美之称的成都,旅游兴盛。全县有景区景点110余处,有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4个,其中蜀南竹海正在创建5A级景区。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为我校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了保障。我校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于1993年开办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2006年9月被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旅游局批准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2010年宜宾市教育体育局以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龙头组建了由35个理事单位、20个特邀企业组成的“宜宾市现代服务业集团”。2016年底“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成功列入四川省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二十六年的办学历程,积淀较厚的专业文化和较明显办学效益。随着本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成都正在举全县之力创建“天府旅游名县”,长宁旅游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这为本专业后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支撑。三、调研基本情况(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1.调研对象类型学校抽样调查26家单位,其中校企合作企业8家、旅游行业主管部门6家、旅游行业协会9家、高职院校3所。调研对象类型2.调研对象规模调研对象中,规模为1-50人的单位占到调研样本总数的42.31%,51-100人的单位占比19.23%,101-500人和1000人以上的单位占比均为19.23%。调研对象规模(二)调研对象人才需求情况1.旅游专业人才需求度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对旅游专业人才有需求的单位占到96.15%,其中需求较大的占到38.46%,显示出当前旅游行业依然保持着较盛的人才需求。调研对象旅游人才需求度2.调研对象急需的旅游专业人才类型对于各类旅游专业人才,调研对象单位认为景区讲解员和导游员是目前最急需的,该两项选项占比分别达到32%和28%。急需的旅游专业人才类型3.调研对象倾向的深度校企合作方式对于与学校之间开展深度校企合作,调研对象最倾向于师生顶岗实习和专业认知实习,分别占比60.87%和47.83%,而有近40%的单位表示愿意与学校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相比较而言,倾向于订单培养的企业相对较少,占到26.06%,说明目前多数旅游行业单位与中职学校之间的校企合作仍然以传统形式为主。调研对象倾向的深度校企合作方式(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情况据调研结果显示,抽样调研单位中有11家接收过我校旅游专业毕业生,15家尚未接收。针对11家已接受过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单位,学校就毕业生质量进行了进一步调查。1.岗位胜任情况对于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有30%的调研对象认为所有毕业生都能胜任岗位,70%的调研对象认为大多数毕业生可以胜任其岗位要求。毕业生岗位胜任情况2.毕业生整体素质满意度据调研,我校毕业生接收单位对于毕业生整体素质满意度达到90%,其中持很满意态度的占10%,持比较满意态度的占80%,另有10%的单位持一般态度,无不满意情况。这显示出用人单位对我校旅游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整体素质较为认可。毕业生整体素质满意度3.对学校毕业生的看法学校调研接收单位对旅游专业毕业生的看法,60%的调研对象反映毕业生“仅有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说明学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调研对象对学校毕业生的看法情况统计4.毕业生各项能力及职业素养总体评价调研结果显示,调研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能力及职业素质的总体评价中,计算机应用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专业技能等满意度较高,满意度均在70%以上。不满意的方面集中在吃苦耐劳精神、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说明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注重学生人格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塑造。调研对象对学校毕业生的看法情况统计5.本专业毕业生需要加强的能力接收过学校毕业生的调研对象认为我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应加强待人接物能力(占比80%)、动手操作能力(占比60%)、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占比60%)。另有50%的单位认为毕业生还应注重口头表达、文字表达和组织协调的能力,提升敬业精神。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需要加强的能力(四)对学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意见及建议1.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26家调研对象认为,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团结协作精神(占比78.26%)、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69.57%)、身体素质(65.22%)、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60.87%),以及吃苦耐劳精神(52.17%)。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2.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岗位能力对于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岗位能力,调研对象突出反映服务接待礼仪和旅游服务心理学知识尤为重要,分别占比56.52%和52.17%。其次,调研对象较看重的是旅游概论、导游基础知识(两项占比均为43.48%)和导游业务知识(占比39.13%)。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岗位能力3.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所必需的课程调研结果展示,在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中,旅游政策法规知识、旅游基础知识、旅游市场销售、服务接待礼仪和旅游业务知识的重要性排在前列,选项占比分别为65.22%、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所必需的课程情况统计4.旅游专业人才所必需的能力据学校调研,调研对象认为中职旅游专业人才要具备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中职旅游专业人才所必需的能力(五)职业资格证书看重情况1.招聘时是否看重毕业生考取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91.30%的调研对象反映看重毕业生是否考取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其中39.13%的调研对象表示尤为看重相关证书获取情况,52.17%的调研对象表示一般看重。招聘时是否看重毕业生考取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2.旅游专业需要考取的证书类型学校就旅游专业学生需要考取的证书类型对调研单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导游资格证书(占比69.57%)、外语导游资格证(占比56.52%)、普通话证(占比56.52%)居于前列。此外,有39.13%的调研单位表示旅游专业学生还应当考取英语等级证书。旅游专业需要考取的证书类型统计(六)对学校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1.适用于本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调研对象认为,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场景教学法是最适用于旅游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其选项占比分别达到69.57%、60.87%和60.87%,此外有43.48%的调研对象认为岗位教学法也适合于该专业的课堂教学。更适用于本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2.学校旅游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应做的重点改革根据学校调查,调研对象认为对于我校旅游专业来说,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最需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拓宽。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强化教学的实习、见习和社会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应用能力。不仅如此,还应加强学生在人生观、职业道德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学校旅游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应做的重点改革四、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一)课程设置不科学近几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一些调整和改革,但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于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通过“重新组合”国内外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有关课程来确立自己的课程体系,套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标准,缺乏自身的特色,与旅游行业岗位需求脱节,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行业的具体岗位。我校对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先期的改革,按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的要求,将课程结构改为职业素养(人文素质、能力素质、行为素质)、岗位能力(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岗位拓展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实训技能培训和仿真实训的力度。但在具体工作的落实中表现出一定的极端性——极端地强调单一技能,而忽视或弱化了对学生职业素质与市场适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仍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各门课程都按照自己的学科体系,自成体系,互不衔接,导致越讲越多,越讲越泛且内容重复。学生学的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轨,不能适应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导致学生越学越畏惧,甚至产生厌学现象。(二)教学方法有待提高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从某种程度上仍然沿袭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忽视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有脱节现象,滞后于市场需求,更难以与国际接轨。在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要求下,教师主要是教会学生一定的书本知识(只是极少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以完成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辅导学生,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绩考核主要是一些以记忆为主的知识或简单的操作,而不是旅游行业迫切需求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传统的讲授法与演示演练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引入更生动的项目教学法与仿真实训法等教学方法。在专业技能课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旅游行业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宽的知识面、高尚的职业道德、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娴熟的服务技巧,最不可或缺的是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准、人际沟通能力、热情且富有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及应对挫折的能力等内容。教学方法上过于看重专业知识,轻思想道德、情商等,培养出来的学生难免因自负、孤傲而得不到企业重视,使学生在工作中感到压抑并最终流失。(三)师资力量薄弱调研发现,我校专业师资队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学校的专业教师中,已获得的技能及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有所不同,等级也存在差异。二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观念仍在一部分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教学理念和手段与时代脱节,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三是随着学校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招生人数的变化,使一些专业教师疲于应付日常教学,难以有时间进行专业与教学能力提高的研究,更不用说深入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四是学校普遍缺乏能胜任理论与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的教师。外聘教师教学虽可以及时补充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率高的知识和技能,但由于是外聘,教师的教学责任心还有待加强。师资力量的薄弱造成了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实践方面出现短板,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导致就业情况不佳。(四)实训设备有待更新实训教学在中职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已具备一定的实训设备,提供了相关的实训渠道,学生可以按照教学进度及时参与一定的实训活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该专业的实训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训教学资金和设施投入不足;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不匹配;学科建设滞后,实训缺乏科学性;缺乏有经验的资深实训教师;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要促使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必须找到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和落后的方面,有针对性地创新、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中职教育的实训培养模式。(五)校企合作效果不佳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得到一定的资金支持,很多中职学校选择与企业进行合作,但由于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培养,还会影响企业自身运营节奏,导致很多企业对校企合作没有兴趣,甚至不欢迎学生实习。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在正式进入社会前得到提高,进一步降低了就业率。(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到位中职学校毕业生因年龄和心理成熟度的限制,对社会的残酷竞争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初入社会易受到打击而退缩,中职学校也没有对学生做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导致学生心理准备不足。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在中国旅游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背景下,我市确立了以重点景区带动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趋势日益增强。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智慧旅游、出入境旅游等的蓬勃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必备的旅游业等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跨专业多学科综合素质,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分析、解决问题和自我提升、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过程也需要对接行业要求,根据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主要从思想、业务和能力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将服务意识、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一)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对接岗位需求,推行工学交替,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全程工学交替”即通过企业认知、企业体验和企业顶岗三个阶段,做到校企融合、全程合作、共同育人。(二)对接行业需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以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开展调研、收集信息。在此基础上,对旅游行业管理和服务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论证,把实际工作任务中重要的、出现频率高的工作任务分成三级能力共计18个岗位,依此构建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1.课程体系的构建思想以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的顺序为原则,每一岗位的技术能力由一个系列的课程教学、实践实训进行培养,形成系列而交叉的课程链。2.课程体系的三大模块第一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培养学生高职教育文化水平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并且要兼顾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第二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培养旅游服务与管理技能专业人才所必需的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第三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必选)、专业选修课(自选)培养学生本专业所必需的技能应用能力,强调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的同时,针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教育,使教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社会适应性,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质量。3.课程开发的四大步骤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开发方法主要包括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和学习情境设计四个基本步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完成三次转变,即从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导出,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和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具体转化。四个基本步骤是:(1)进行任务分析。我们通过“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旅游服务和管理职业与工作过程之间的关系,确定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等级和顺序,并对其内容进行描述。(2)行动领域设计。确定和统计该职业所涵盖的职业行动领域的数量和范围,描述和界定所确定的各个行动领域的功能,所需的资格或能力,根据统计结果和结论,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尤其是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并选择行为方法。(3)学习领域设计。将所选择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根据行动领域的内容,对各个学习领域进行扩展和描述,给出学习目标、内容和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排列,完成学习领域设计。(4)学习情境设计。利用学习领域具体化来扩展和表述学习情境。在整个专业的每个学习领域框架内,设计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使之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教学过程和职业行动情境中的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反映。(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深入开展“理论教学—操作实物仿真—服务性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改革;推行“小模块技能教学法”“情景模块化”“仿真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以实用性为目标,以兴趣为引导,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1.建立专业委员会,把握教学方向。以行业为依托,聘请由旅游企业、餐饮娱乐企业和职业教育专家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和发展,通过分析、研究、研讨和咨询等活动,制订本专业具体的培养培训计划及实施培养方案,对教育教学进行监控和评估,并对毕业生就业提供必要的指导。2.优化教学过程,采用先进教学模式。采用国际上“行动导向”模式,创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条件,努力实现个性化教学。探索出一套多模式的教学模式,将理论课、实践课、在线学习课融为一体:理论课讲授专业知识,实践课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和操作能力。采用多模式的教学方法和突出个性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与应用工具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提升职业素质。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企业项目实训。3.改变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思想,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应重点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教学过程应在职业行动及多样性的思维操作中完成,学生通过多次完成自主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的完整工作过程;针对任务开展计划、实施和评价。使学科体系与行动体系相互结合,并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师角色。完善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聘用与管理机制。现有教师要定期到本专业相关行业实习,实现教师的“2+1”。特别注意聘请本行业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