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单元配套练习02第二单元_第1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单元配套练习02第二单元_第2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单元配套练习02第二单元_第3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单元配套练习02第二单元_第4页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单元配套练习02第二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精练

补充阅读:

《毛诗》与中国礼乐制度

马庆洲

中国古代的典籍汗牛充栋,但真正的“经典”却屈指可数。其中以《五经》最为重要。

《诗经》是《五经》之中最特殊的一种,它既是“经”,也是“诗”;它也是《五经》之中

最重要的一种,出现时间最早,最为可靠,”精金美玉,字字可宝”(梁启超语)。“五

四”以后,《诗经》因其自身的特质而更多地被视为“文学”,而纵观两千余年的经学历程,

我们不难断言,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一点,还应当说是其“礼乐教化”的功能,

以及由此所造就的“诗教”传统。

形成于西周初年的制礼作乐,旨在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相传由孔子编订的《诗经》

三百余篇,其内容丰富,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因而其“诗教”意义,也是多层次、全方位

的。

秦始皇三十三年,《诗经》遭遇“秦火”,但仍得全。汉兴,传诗者有鲁、齐、韩、毛

等诸家。经过东汉前期的今、古文斗争,《毛诗》流传渐广,又因郑玄总结诸古文经师的成

果,兼采今文经说,为毛氏《诗诘训传》作笺,终于大显于世,成为后世诵习《诗经》的主

要读本,也可以说是唯一的版本。

《毛诗》之所以能够超越“三家诗”,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其《诗序》的存在,

及其“依序解诗”的朴实学风,最终“把《三百篇》做了政治课本”(闻一多《匡斋尺牍》)。

《毛诗》之“序”,是诗经学史上最为错综复杂、也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宋代以后,

对“序”的态度,成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重要的分水岭。而“五四”以后,不少学者甚至

将《诗序》视为《诗经》研究的最大障碍。当今也有学者《诗大序》明确提出的“故正得失,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将《诗经》对于社会安定与世俗教化方面的巨大功用,提高

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诗大序》对诗教的规范做了明确的总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遍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日风。”

在汉代确立其地位的《毛诗》及其“诗教”传统,中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在唐代得到

系统性的强化,汉唐诗经学也由此达到顶点。唐人在汉代“美刺”观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

发挥《毛诗》的“雅”“颂”之政教功能,并将其用之于日常政治活动之中。同时,唐代的

科举考试,也突出雅、颂的作用和意义。宋代以后,理学大兴,但《诗经》的政教功能一直

不曾弱化,其影响依然不减。科举时代,“五经”取士,《诗经》是学子必读的教科书。

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典章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它规定着人们的行为方

式、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几千年来,中国这片土地虽也饱经灾难,但社会依然

能够保持一种平和之气,百姓“温柔敦厚”,经典的教化和滋养,不能说没有功劳。注意一

下紫禁城坤宁宫里“日升月恒”的匾额,老百姓婚嫁时“琴瑟和鸣”的对联,我们不能不感

叹经典“日用而不知”的伟大所在。

(选自《中华读书报》2015年2月25日第19版)

“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用

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工匠精神”,

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

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

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

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

“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

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

了广逝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

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

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

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

眼,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言治骨角者,既切之

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

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

事之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

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鹫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

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

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

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

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

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一、基础积累

1.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把讲义夹(jiG)放在田填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

的目光停留在一免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B.生命诞生以来,从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海洋到陆地,简单与复杂并

存,繁盛与灭绝交替,奏响了一篇篇跌宕起伏的演化乐章,其间洋溢着生命诞生与繁盛的欢

颂,伴随着物种灭绝与衰落的悲怆(chuGng)。

C.张秉贵为革命站柜台的先进事迹广为传诵,多年来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赞扬,

1977年以来就收到200多封热情洋溢(yi)的信件。

D.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

户最挑剔(ti)眼光的检验。

2.下列选项中,横线处词语填写恰当的一项是()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了的雄蕊。

他抬头售货,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随时顾客的要求和意见,

不断解决顾客的询问。

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强域而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

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A.退化倾听必须B.蜕化倾听必须

C.蜕化聆听必需D.退化聆听必需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采米莒(茂盛的样子)博言采之(轻微,少)

B.雨从头上湿到甲(肩胛)薄言■之(取得,获得)

C.唤舞朝餐歇半霎(他)薄言耀之(拾取,摘取)

D.秧根未牢村未匝(移栽、种植)薄言精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4.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传达了袁隆平发现

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作者再配以“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更详尽地彰显了

袁隆平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B.钟扬妻子回忆“被胁迫”领结婚证一幕,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了钟扬性格上的外向

热情,为人处世的雷厉风行,也为后文写钟扬执着于植物学事业做了铺垫。

C.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不知累”,可下班后“有时连上楼都要扶

着墙”,这一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突出了作为售货员的张秉贵对平凡工作的热情、

耐心与周到。

D.《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观点鲜明,论证严密,文章结合时代特点阐释了

工匠精神的内涵,同时也对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短视心态予以了批判。

5.下列选项中,有关新闻知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传记式、特写

式、群像式。《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属于传记式人物

通讯。

B.人物通讯的结构通常可分为纵式结构与横式结构,另有纵横交叉式结构、浓缩式结

构、系列式结构等。《“探界者”钟扬》一文主要采用横式结构。

C.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

是非的一种议论文体,它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社会公器。《以工匠精

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正是对社会热点“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意义的评论。

D.人物新闻也应强调客观事实,但在新闻客观性的基础上往往还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新闻的倾向性贵在适度。适度的倾向性既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也符合报道者的身份与立场。

二、专题阅读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6〜9题。

米营

《诗经•周南》

采采茶营,薄言采之。采采茶首,薄言有之。

采采米莒,薄言掇之。采采未莒,薄言捋之。

采采米莒,薄言祐之。采采米莒,薄言襁之。

文氏外孙①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霍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酷②劳苦辛。

闭腹③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

①【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②【村酷(gU)】农家自酿的酒。骷,酒。

③【一(网】粮仓。

6.下列选项中,关于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紫甘》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全诗三章十二句,却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

祜、裾”,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紫甘》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

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

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霭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

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7.对于《琴营》一诗,王鸿绪等《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引:“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

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试从诗歌情感这一角度出发,就《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作简要

阐释。

8.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紫苜》一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

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

而神之何以旷”。全诗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富有生活气息。你能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

诗中,读出哪些乡村生活的气息?请简要分析。

9.除了《紫莒》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古人劳作场景的诗歌还有不少,请说

出以下两首诗歌各自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劳动图景。

(1)《国风•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这(洗,浸泡)麻。彼美淑姬,可以

晤歌。东门之池,可以返芭(芭麻)。彼美淑姬,可以唔语。东门之池,可以返菅(菅草)。彼

美淑姬,可以晤言。”

劳动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

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劳动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则人物通讯,完成10〜14题。

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

王光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被人们誉为“当代毕昇”。他研制的汉字激光照

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他主持开发的华光

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占据国内99%的报业市场和90%的书刊(黑白)出版业市场,以及海

外80%的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韩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58年,王选教授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并留校在无线电系当了助教。在此后的3

年里,王选一直在计算机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然而,1961年他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作

了重大的调整,以他的话来说,是“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而是从事软硬件相结

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当问及调整研究方向的原因时,王选说:“当时我阅读了国外许多文献,50年代国外

有名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使我赞叹不已,同时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

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我试图寻找创造的源泉,即那些创新构思的背景,逐步领悟到程序和

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软件,才算真正懂得计算机。后来的实戡证明,我

的选择是正确的。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是我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

素。这一选择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就像控制论发明

者维纳说的那样'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硕成

O

1974年8月,我国制定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工程”)。北

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

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在调研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决策:跨过日本流行

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

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

对于这一创造性想法,王选有他自己深刻的思考。经过对国内外状况细致的调查分析,

他坚信数字式存储(第四代机)将是代表技术发展的方向。科学研究有时可以采取这种迂

回策略,用创新的设计,绕过按常规方式发展会遇到的巨大困难,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往

往能够走出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选常说,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几十年来,他淡

泊名利,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

1975年王选开始研究激光照排时,正病休在家。为了解国外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

他常拖着病体到中国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项目经费。王选常为节省

5分钱的公交车费,提前一站下车;为节省复印费,许多资料都是手抄。而在此后长达18

年的科研道路上,王选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

但王选从来没有埋怨过生活,他深知科研的乐趣在哪里。他十分推崇这样一句话:“献

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不少乐趣,但

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几十年的科研攻关,有三件事让王选教授兴奋不已:

一是在攻克技术难关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觉,忽然一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使

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用,这种成就

感是金钱所买不来的,是最大的酬报。三是发现年轻的杰出人才并委之以重任。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3年,56岁的王选又一次做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年轻

人。他说:“今后看我贡献的大小,主要看培育出多少个年轻人。”

有些人开始又不理解了,人家60多岁的老人在一线搞科研的也很多,王选是不是想“见

好就收”?但王选心里很清楚,他深刻地意识到并非每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欢迎年长者。计

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具有明显的优势。他说自己的两次创造高峰——1964年从

事软硬件研究和1975年研制激光照排项目,分别只有27岁和38岁。

慧眼金睛,识千里良驹。在王选教授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

到了科研前沿。1993年方正研究院任命肖建国(36岁)、阳振坤(28岁)、汤炽(28岁)三位年

轻人担任研究室主任。肖建国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中文彩色报纸编排系统,汤炽提出并主持实

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新一代排版软件;而阳振坤博士也领导完成了由我国独立研制的

PostScriptLever2照排系统。王选教授杰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大批年轻的科

技工作者。他们正在为我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才智。

(选自《光明日报》)

10.人物通讯往往会选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品格,本文主要择取了三个典型事件对王

选院士进行了报道,请分别拟写小标题来加以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同人物通讯《探界者“钟扬”》一样,本文也多处引用了主人公王选院士所说的话,

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2.细节描写是人物通讯用来表现人物而采取的方法,课本中所选的《心有一团火,温

暖众人心》等三篇通讯都着力刻画了一些细节。请在《当代毕昇:记两院院士王选》一文中

也找一处,并加以赏析。

13.新闻强调客观报道,但也时常会有一定的作者立场。请举例来说明本文所体现的作

者立场,并简要阐释你对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的认识。

14.如果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王选四人,都获评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楷模人物”,

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四个人物进行评论。不少于60字。

三、表达运用

(一)语言运用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语句语意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匠心,即能工巧匠之心,它是指精巧、精妙的心思,本质上就是(甲)O

成语中的匠心独运或独具匠心,指的就是这样的灵明独到之心。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第一位要

素,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和灵魂。因为(乙)。古人强调:“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可见,心是神明,心是主宰。反之,失却匠心,(丙),精神也

就随之贬值,沦为低阶的、不足为道的存在。换言之,工匠精神如果抽掉了匠心的内涵,只

剩下形而下的操作,恐怕离匠气也就不远了。

(选自光明网《践行工匠精神的四个维度》)

甲:乙:丙: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2019年8月9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的90岁生日。这

位“90后”老人,提起水稻良种培育等科研项目时,笑着表示自己还要继续奋斗,“健康

快乐超百岁”。

请你为袁隆平院士设计一个蛋糕造型,既能表达对袁老的生日祝福,又能彰显袁老为世

人所做的贡献。不超过60字。

(二)作文

17.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72分钟,韩

国42分钟,法国30分钟,而中国小学生只有12分钟。的确,当下国人的劳动教育是弱化、

软化、淡化的。学生“明知该做而不愿做”,家长“明知该让孩子做而舍不得要求”,学校

“不敢做不会做”。

对于劳动教育,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不少于600字。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

套作。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B

解析:A.讲义夹(jia)C.广为传颂D.挑剔(tT)

2.A

解析:退化:功能减退,由优变劣;蜕化:虫类蜕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向变化,多指

腐化堕落。聆听:用心思考,仔细地听,一般多用于教诲、报告、演讲等;倾听:身子向前

用尽细心听取,含有尊重的意思,一般多用于民情、意见、心声等。“必须”为副词,意为

“一定要”,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是主观要求;“必需”为动词,意思是“一定要

有的,不可缺少的”,是客观要求。

3.A

解析:薄言采之(薄,助词,无实义)

4.C

解析:此处细节描写并非彰显张秉贵的热情、耐心与周到,更多体现的是张秉贵对工作

的忘我与坚守。

5.A

解析:《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并未完整地讲述人

物一生的主要事迹,将之归属于传记式人物通讯,不够恰当。

二、专题阅读

6.C

解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并未详细描写劳动场面。

7.“欲收新麦”“赖有诸孙”,这是劳作之时孙辈可替的欣慰之喜;'‘三夜阴霭”“一

竿晴日”,这是久雨忽晴、宜事农桑之喜;“急炊大饼”“多博村酷”,侧面展现劳作之热

烈,表现了劳作时的饮食之喜;“闭縻归来”“赋诗怜汝”,这是对文氏外孙繁忙劳作而归

的赞美之喜。

8.“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中浓浓的亲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