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的教案设计_第1页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_第2页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_第3页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_第4页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把握题中的数量关系。依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把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方

法。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思想,培育学生利用已有学问迁移到新

学问的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能够用线段图正确表达题意,并在此根底上进一步理解题

中的数量关系。

2.在搞清数量关系的前提下,依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正确解

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备

1.谈话、提问。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这两道题你能否不计算就比拟

出哪个算式的乘积大?

为什么呢?

分5份后取其中的2份是多少。)

当一个数乘以分数时求的是什么?

(一个数乘以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口述以下算式的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3.列式。

(二)学习新课

1.出例如1。

2.分析题意。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分析已知条件。

①谈话提问:

题中有两个已知条件,其中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是已知学校买来

那么它表示什么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争论下面的问题得出

结论。

③汇报争论结果。

均分成5份,吃了的占其中的4份。)

④那么我们应把谁看作单位1?(100千克)

⑤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求吃了多少千克,是求

哪局部?

3.列式解答。

(1)依据刚刚的分析,你能用已学过的整数乘除法来解答吗?

10054=80(千克)

1005求的是什么?再乘以4呢?

(2)刚刚是用了整数乘除法的解答方法,怎样直接用分数计算呢?

所以把谁看作单位1?(100千克)

依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应怎样列式?

答:吃了80千克。

4.课堂练习。

队的有多少人?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3)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展分析,并画出线段图,解答出来。

(4)反应。

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分析思路及解答方法。

是多少。)

5.小结。

刚刚我们解答的两道题,都是已知单位1是多少,求它其中的一局部

即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分析含有分率的句子,找准单位1,再依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列式解答。)

6.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道题,看看它与上面的题有什么不同?

(1)出例如2。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确定从哪儿入手分析。(小强身高

(3)分析、画图。

①你怎样理解这个条件?(把小林身高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8份,

小强的身高是这样的7份。)

②这道题中涉及到几个数量?哪几个数量?(小林的身高、小强的身

高。)

③为了区分,画图时要用两条线段来表示。先画谁呢?(小林的身高)

再画谁呢?(小强的身高)怎样表示?

⑷看图列式。

少。)

②怎样列式解答?

7.改动上题,你能独立分析吗?

米?

(2)画图分析解答。

(3)提问反应:

①把谁看作单位1?

②小林身高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③求小林身高就是求什么?

求一个数的几倍,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课堂总结

例1、例2有什么一样点和不同点?

(四)稳固反应

(画图,解答)

球价格多少元?

3.比照练习:

少元?

(五)布置作业

20页第1〜5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教案的设计着重让学生把握分析方法,解题思路。培育学生分析

问题的力量。

例1的讲授,通过让学生分析已知条件,以线段图为手段找到题中的

数量关系。在明确数量关系的根底上得出,求问题就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是多少。从而很自然的由旧学问迁移到新学问。

例2的讲授,既要让学生明确两例题的区分,又要让学生统一到都是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为了防止学生消失思维定势,在练习的设计

上,通过变换关键句使学生敏捷分析解答,易于学生把握解题的关键。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同意用题.

2.培育学生分析推理的力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力量.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一.说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不计算

①修路队5天修路400米,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

②一个篮球场,长24米,宽45米,面积是多少?

③汽艇每分钟行驶840米,它的速度是帆船的3倍,帆船每分钟刑事

多少米?

④一个生产小组每天生产200个零件,要生产6400个零件需要多少

天?

二.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在解答出来

24乘什么数得960?

什么数除以38得50?

提问:你解答这两个题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谈话引出课题:今日我们连续学习乘法各局部间关系的实际应用.

板书课题:应用题.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例如7:一个篮球场的长是28米,面积是420平方米.篮球场

的宽是多少米?

(出示图片“例7”)

教师提问:

(1)题目中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你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算

出结果?

教师板书:4204-28=15(米)

(2)你是怎么想的?

(3)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乘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来解答呢?依据是

什么?

教师板书:设篮球场的宽是米.

28X=420=420+28=15

2.练习

育民小学四年级学生参与浇树活动,平均每人浇树12棵,一共浇了

468棵.四年级有多少学生参与浇树?

教师提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谁能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你是依据什么列出的等式?

全班同学一起解答,教师请同学板书:

设四年级出名同学参与浇树.

12X=468=468+12=39

三、稳固练习,把握新知.

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1.向群文具厂每小时能生产250个文具盒,多少小时能生产10000

个?等式,

2.爷爷今年72岁,正好是小华年龄的9倍.小华今年多少岁?

3.一座电视塔高120米,是电视台大楼高度的4倍.电视台大楼高

多少米?(两种方法解答)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今日所学的学问和以前有什么联系?

五、布置作业

1.四年级同学去植树.把一批树苗平均分给8个小队,结果每个小

队分到16棵.一共有多少棵树苗?

2.新星小学修建了一个长方形体育场,面积是4200平方米.长是

100米,宽是多少米?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3

教学内容课本101页例3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熟悉什么叫做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初步学会解答一半用

图画一半用文字表达的应用题,为正式学习解答文字表达的应用题做预备,

图文应用题。

教具预备

主体图和小棒

教学重难点

解答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3=9-4=19-9=9+6=9+8=9—9=10-9=9+9=

2.9+7,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完成课本102页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填在书上。

二.新授课

1.出示课本101页的例3的主体图。

(1)提问:图中告知我们有什么?(乐队有5人)又告知我们什么?

(唱歌的有9人)要我们求什么?(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这道题里不管是用图画表示,还是用文字写出来,都把它叫做

已知条件。题目中要我们求什么叫做问题。

提问:这道题的第一个已知条件是什么?其次个已知条件是什么?问

题是什么?

教师:我们现在已学过的题目,一般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

请大家同桌的相互说一说题目中的两个条件和问题。

(2)要求一共有多少人,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为什么?(由

于是把唱歌的人和乐队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小学数学教案《图文

应用题》。)

列式:9+5

教师:我们今日学的这种一半用文字表示的应用题叫图文应用题。(板

书课题)

小结:我们以后做这样的应用题时,都要首先看清晰题中告知我们已

知条件,问题是什么。然后再依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

算。并列出算式来。

(3)9+5怎样计算呢?

请同桌的同学用摆小圆片的方法,争论9+5怎样计算。

9+5=14(人)

教师:在14后面写有“(人)”,这“(人)”是单位名称,应用题解答

完后都要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

2.完成课本101页的做一做。

出示主体图。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画面的内容。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南瓜。”图中告知我们什么条件?

(原来有9个,小朋友拿来6个南瓜。)

请大家把这道题的两个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南瓜。”该怎样列式。

列式:9+6—15(个)

提问9和6分别表示什么?得出15个,这15个表示什么?15后面

括号里的“个”表示什么?

三.稳固练习

1.完成课本102页的第1题。要求学生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列式:9+3=12(只)你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课本102页的第3题。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争论:我们今日学习的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和以前学习的图画应

用题比拟,有那些地方一样,那些地方不同?

汇报:一样点:都有2个已知条件和1个问题,都是依据加法的含义

列式计算的。即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不同点:图画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都是用图画表示的,比拟简洁。

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是用图和文字来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图画应用

题难一些。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4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用比例学问

解应用题

一、教学内容:

P113例5,练习二十三。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并把握解答正反比例

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四、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育学生应用学问进展分析、推理的力量,进展学生的思维。

五、教具预备:

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自我增减

一、复习:

1、推断比例关系练习

出示一块小黑板,指名学生答复以下数量关系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

例?并说明理由。

(1)、汽车行驶的速度肯定,行驶的路程与行驶的时间。()

(2)、把一袋大米平均分装成小袋,每小袋装的数量与装的袋数。()

(3)、一段大路的长度一定,已经修完的长度与还没有修的长度。0

(4)、总产量肯定.每天的产量与生产的天数。()

(5)、一本书的单价肯定,售出的本数与总价。()

(6)、长方形的面积肯定,它的长与它的宽。()

2、说出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

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

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二、复习用正比例学问解同意用题

1、教师出示

例5:“修一条大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

计算,修完这条大路还要多少天?”

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否成比例?假如成比例,

成什么比例?

生:分析、争论、沟通并汇报。

师:巡察并提示学生,题里问的是修完这条大路还要多少天?而不是

求一共用多少天。在设未知数时要怎样设?列方程时应当怎样列?”

(1)、学生动脑想、动手试做。

(2)、学生相互沟通并说解题思路。

(3)、教师分析并讲解解题思路。

①设修完这条大路还要X天:②设修完这条大路一共要X天。

=(直接设未知数)=(间接设未知数)

(4)、分析比拟两种不同的解法。

一是在列方程时,要使等式的每一边都是对应的量相比。如,在第(1)

种解法中,等式右边的分母是修完这条大路还要用的天数X。上面的分子

就要用还要修的长度来对应是12T.5而不是120

二是在第(2)种解法中,列方程求出的是一共要用多少天,还要减去

已经修的3天,才是还要多少天。

2、引导学生用算术解解答。能用几种方法?讲出每种方法的解题思

路。

3、与算术方法解答联系比照。

教师概括:“用正比例关系解答的应用题,就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归

一问题'。假如题目中没有限定解法。用哪种方法解答都可以。

三、复习用反比例学问解同意用题

例:一艘轮船从甲港驶往乙港,每小时航行25千米,12小时到达。

假如每小时多航行5千米,多少小时可以到达乙港?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学生尝试做题。

四、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2、3题。

做题时先让学生推断题中的数量关系成不成比例?假如成比例,成什

么比例?”

教师巡察,个别指导。假如有时间,还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和方法。

五、总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4、5、6、7题。

自我加减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培育学生初步规律思维力量。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教学难点:解答问题时对速度和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预备:演示软件、实物投影机、幻灯机。

教学过程:

开场白:

同学们,过去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有关行程问题的学问,今日,我们要

在过去的学问根底上,把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为更好地把握新学问,

现在我们把一些相关学问进展复习。

一、复习铺垫:?

口答: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65X4=260(米)

提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在学生答复的同时板书:速度义时间=路程。并由学生说明:张华行

走的速度是每分钟走65米,时间是4分钟,求一共走多少米?就是求张

华所走的路程。

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钟,

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展计算。

二、新授:

1、导入新课:刚刚我们复习了一般的求路程的行程应用题,它是由

一个物体运动完成的。下面我们讨论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

2、出示预备题:

①读题看演示,初步理解题意。

问:题中告知我们,张华和李诚是怎样动身的?他们行走的方向又是

怎样?(两人同时从家里动身,向对方走去)

板书:两地同时动身相向而行?

②边演示边带学生填写P58表格的数据,并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状况表。我们看看1分钟的状况

(演示1分钟的状况)教师问:张华1分钟走60米,李诚1分钟走70米,

那么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现在两人的距离是多少?怎

样计算?下面请同学们按表中的四个要求填写2分、3分的路程变化状况。

学生翻开课本第58页填写。(教师巡察)

师生连续填写完这个表格,边演示边让学生答复2分、3分时的状况。

填写完后,教师指表的第4列问:纵观此列,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

距离有什么变化?(缩短了1个60+70米)当两人距离为0米时,说明两人

相遇了,这时他们用的时间都是3分钟。板书:相遇。问:相遇时,两人

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正好相等)。学生答复后板书: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两地间的距离。

3、小结并提醒课题?

像这样,两人从两地同时动身,相向而行,最终相遇,他们所走路程

之和正好等于两地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

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应用题。

4、讲授例5。

①出例如5,教师读题,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问:小强和小丽是怎样运动的?(两人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也就

是从两地同时动身,相向而行,经过4分,两人怎样?(相遇在学校门口)

②启发学生学习第一种解法

演示后提问:a、小强小丽走的路程各是哪一段?用色段表示。

b、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相距的米数有什么关系?(正好相等)

c、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可先求什么?(先求两人到校时各自走的路程)

再怎样?(将它们合起来)就得出时各自走的路程)再怎样?(将它们合起来)

就得出两家相距的米数。

指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5X4+70X4?=260+280?=540(米)

问:65义4和70又4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要相加?

③启发学生学习其次种解法。

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让学生列式计算。

指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5+70)X4?=135X4?=540(米)

问:65+70求出什么?乘以4表示什么意思?请讲出你的解题思路。

相遇时,两人是否一共走了4个65+70米的路程呢?我们演示来验证

一下。(演示)

④小结: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一种是先求出两个物

体各自走的路程再将它们合起来求得总路程,另一种是先求每分钟两人所

走的路程的和,即是两人的速度和,再乘以相遇时间,就等于总路程。边

说边板书:速度和X相遇时间=总路程,学生齐读关系式。?

⑤学生看第58页的例5o

三、稳固练习:

1。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钟走54米,小龙每分

钟走52米,经过5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教师巡察,订正答案。

2o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

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

千米?

让学生自选一种方法解答。

3o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

44o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

千米??

出示题目,请一名学生读题,演示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也就说明两辆汽

车背向而行,两辆汽车开出后有没有相遇?(没有)求经过3小时,两车相

距多少千米?能用相遇问题的解法吗?(能)为什么?(由于甲乙两车每走1

小时,两车之间的距离就拉开44。5+38o5千米的距离,3小时后,两

车就拉开3个44。5+38o5千米的距离,也就是两车相距的米数。)

小结:当两个物体同时从一个地方背向而行,它们的结果是相距,两

个物体所走的路程的和等于两地间的距离,同样可以用速度和乘以经过时

间,求得相距路程。

4、思索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

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全班读题,演示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师说:求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可以把铁路分为两段,

一段是甲开出1小时单独行驶的路程,另一段是两车2小时共同行驶的路

程。

还有不同的解法吗?师生共同分析不同解法。

引深:假如甲车开出后2小时,乙车才开出,又该怎样列式呢?指一

名学生列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行程问题,其中求路程的解答

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先求出两个物体各自走的路程再将它们合起来求得总路程;

二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得总路程。

五、作业:

P61第1题,P62第12题。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种解题方法的比拟,学生对两种方法的区分与联系更加

清晰,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2、培育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3、渗透多角度思索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敏捷运用两种解题方法,选择最正确解题方案。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选择最正确方案。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说一说、

“一个缝纫组运来98米布,做儿童服用了48米,做婴儿装用了45

米,还剩多少米?”要求学生独立思索并动笔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用两种

方法解答),教师课堂巡察,然后请两名学生板演(每人一种方法)

学生甲98—48=50(米)学生乙48+45=93(米)

50—45=5(米)98-93=5(米)

学生解答后,教师可请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说说解题思路和每个

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设疑激发兴趣、

教师谈话:刚刚这道题同学们用两种方法进展了解答,很好!但是在

实际中我们一般只要求同学用一种方法解答,那么这里就有一个方法的选

择问题,就是选择比拟简便的解答方法,怎样选择呢?下面请同学们讨论

两道题,请你分别选择一种简便方法进展解答、

1、光明小学艺术小组做了96个风车,送给第一幼儿园16个,其次

幼儿园38个,还剩多少个?

2、妈妈给小红买了一双鞋25元,又买了一双袜子5元,给售货员

50元,请你算一算应当找回多少元钱?

经过仔细思索审题后,大局部学生第一道题选择第一种方法解答,如

下:

96-16-80(个)80—38=42(个)

答:还剩42元、

其次道题选择其次种方法解答,如下:

25+5=30(元)50—30=20(元)

答:应当找回20元、

学生解答后,教师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及每

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以加深对两种算法的理解和把握,提高敏捷运用学问

的力量、

为了提高学生识别力量,教师可再出一组题让学生独立选择方法做。

3、王教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

应当找回多少钱?

4、河里有40只鸭子,先上岸7只,又上岸13只,这时河里有多少

只鸭子?

教师要求同学全体动笔,列式计算解答、教师课堂巡察,尤其要照看

一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否也把握了、最终请中、下等水平学生说一说解

答过程、

三、稳固进展

1、食堂有38筐萝卜、午饭吃了9筐,晚饭吃的萝卜的筐数跟午饭同

样多,还剩多少筐?(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比拟哪种方法简便)

请同学们做在课堂练习本上,然后分别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可

以补充。

如:学生可能做出如下几种解法、

学生完成后,教师请同学分别说说选择算法的依据和解题思路,对于

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学生要赐予鼓舞。

2、铅笔每支4角钱,小刚买了3支,给售货员5元钱,应找回多少

元钱?请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在课堂练习本上。

同学们可能做出以下几种方法:

学生完成后,进展订正,并请同学们表达每种解法的解题思路、同时

在比拟中指出解法二为最简便解法、

四、比拟沟通联系

通过上述几道题的讨论可让学生争论一下两种解答方法的区分与联

系(第一种解答方法是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即两次求剩余;先减去

第一个数,再减去其次个数、其次种解答方法是减去两个数的和,即先求

和,再求剩余、两种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回事,即从一个数

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其结果不变、这

一学问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减法性质),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和把握,

提高解题力量。

五、试着做一做

1、一支铅笔4角钱,一块橡皮2角钱,小华买了2支铅笔,一块橡

皮,一共用了多少钱?

2、铅笔每支4角钱,小红有1元钱,要买3支,还差多少钱?

3、看图解答下题。

(想一想,怎样解答比拟简便)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综合练习课,重在提高

学生的解题力量,因此课堂设计从整体设计上留意:通过详细实例让学生

在亲自思索解答中比拟两种方法区分与联系进而加深和理解两种解答方

法的算理和算法,提高解题力量,培育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课堂设计用了四个教学环节完成上述任务,即,“做一做、说一说”,

“设疑激发兴趣”、“稳固进展”、“比拟沟通联系”,从而使学生在逐步理

解、比拟中强化解题思路,提高解题力量。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四册,教材第84页,完成“做一做”中的练习和练习二十

三第5〜8缓?/SPAN)

教学目标:

1.把握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

系。

2.正确解同意用题,培育学生仔细审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3.渗透数学意识,使学生知道用数学学问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必要性,

进展学生的思维力量。

教学重点:

把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把握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学具预备:

投影仪、投影片、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操作学具,稳固所学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例如9。

2.小组活动。

(1)议一议两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教师出示图片或投影片。

(2)通过谈论和看示意图,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两道题都是红花多,黄花少。

(3)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一样点,有什么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第一个已知条件一样;不同的是第一题的其次个条件是

其次题要求的问题,第一题要求的问题是第2题已知的第2个条件。

第一题用减法计算,其次题用加法计算。

3.独立解答

(1)填空。

(2)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稳固进展

1.完成84页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学生谈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了解数量关系,口头计算。

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习什么,留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例9:(1)有黄花36朵,红花54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54-36=18(朵)

答:红花比黄花多18朵。

(3)有黄花36朵,红花比黄花多18朵。红花有多少朵?

36+18=54(朵)

答:红花有54朵。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8

教学理念

在学习中培育让学生自己发觉、自己讲解、自己动手、自己小结的思

想,培育他们主动的学习意识和制造精神,平均数的综合运用。

预设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平均数应用题的根本数量关系,能

正确求某一种相关数量的平均数。

2、通过实际计算,进一步知道平均数这个统计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

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把握平均数应用题的根本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学生择优意识的培育。

教学预备

课件、卡片、作业纸。

教学板块

教与学的预设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爱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

2.小明的爸爸今年暑假预备带全家参与春秋旅行社组织的鹿鸣山风

景一日游。安排小明去买票,小明来到旅行社售票处,只见窗口写着:

鹿鸣山风景一日游门票价格:

甲方案:成人每位120元,小孩每位40元。

乙方案:团体5人以上每位80元。

3.这两种不同的买票方法你理解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假如你是小明,预备怎样买票?

二.引导探究,优化选择。

1.出例如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方案。

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引起参加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先尝试发表意见,初步知道选择买票的方法不同和参与旅游的

人数有关。

(1)成人7位,小孩3位,怎样购票合算?按甲方案购票平均每位

多少元?

(2)成人3位,小孩7位,怎样购票合算?按甲方案购票平均每位

多少元?

2.首先,你要明白这两种方案的主要区分是什么?(团体购票与个人

购票)

3.怎样计算甲方案平均每位多少元?

4.假如按甲方案购票,以下各种组队状况平均每人多少元?

请大家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的表格一。

5.怎样比拟两种方案?

6.什么状况下按甲方案买票省钱?(小孩人数多,成人人数少)

什么状况下按乙方案买票省钱?(成人人数多,小孩人数少)

7.除甲乙两种方案以外,还有什么另外的方案吗?

三.稳固练习,应用规律。

完成练习纸作业。

四.课堂小结,深化提高。

1.这堂课我们学了什么?

2.依据给出的优待措施,买票时一般状况下要考虑哪些因素?(总

人数及团体的构成)

3.学了这堂课,你有什么体会?

小组合作,分开计算,再把不同方案的计算结果集中在一起,交换检

查,观看比照,想想各种状况下用哪种方案省钱。

引导学生得出最合算的方案。

练一练的题目,先让学生推断各种应采纳的方案,再计算。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9

教学内容:教材第115页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练

一练,练习二十二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更清晰地熟悉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特征,能正确推断成正

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的量。

2.使学生进一步把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

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进一步培育学生分析、推理和

推断等思维力量。

教学过程:

一、提醒课题

这节课,复习正、反比例关系和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

复习,要进一步熟悉正、反比例的意义,把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

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更正确地推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量,正确

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提问:假如用x和y表示成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X、

y是相关联的量)那么,什么状况下成正比例关系,什么状况下成反比例

关系?想一想,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有什么一样点和不

同点?指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一样点是:都有相关联的两种量

(x和y),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点是:成正比例关系

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的比值肯定,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中相对应数值

的积肯定。

2.推断正、反比例关系。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提问:推断是不是成比例和成什么比例的依据是什么?

(2)做练习二十二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

3.推断x和y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⑴y=8x(2)y=

指出:我们依据正、反比例关系的特点,可以推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

什么比例。假如一道题里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应用

比例的学问,依据比值相等或者积相等的数量关系来解答。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做练练第2题。

让学生读题,推断每题里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问:这道题成正比例

或反比例的关系,各要依据什么相等来列式解答?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

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突出列式的等量关系是比值还是积肯定。

2.启发学生思索:

你认为正比例应用题实际上是我们过去学过的哪一类应用题?反比例

应用题是哪一类应用题?怎样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指出:用比例学问解

同意用题,要先推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假如成正比例,依据比

值相等列等式解答;假如成反比例,依据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成正、反比例的量各有什么特点?成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要怎样解

答?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2题。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

题。

2、培育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力量和学问迁移的力量。

3、培育学生的推理力量。

教学重点:

培育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力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动身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

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3x2-5

=6.5-5

=1.5(千米)

依据:路程X相遇时间一甲速度=乙速度

(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除以相遇时间=速度和

总路程除以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引新

刚刚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教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

件转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3小时)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动身相向而行,经过2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3、质疑:观看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

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一样: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一样;

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

4、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1.5小时后两车在

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教学例2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其次次运了70

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依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找到等量关系。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第一次+其次次

2、列式解答

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X千克

方法二

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

4、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

五分之一,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三、稳固练习

(一)写出以下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

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2.5小时后两

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

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非常之一,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三分之一,其次次截去2.5米,还剩

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

3千米,乙每小时行4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

四、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的和以前所学的学问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分?

五、课后作业

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0.9吨.运来橘子多

少吨?

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三分之一,上衣和裤

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有关9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

度.

2.渗透简洁应用题的构造,为正式学习文字应用题做预备,加深理

解“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

3.初步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

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识图,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9以内的加减法.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请一组同学来算,其他同学当裁判.

(2)学生抢答.

2.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出示教材50页的荷花图(不注明条件和问题)

师:你能结合这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指名答复,教师板书:6+3=99-3=6

3+6=99-6=3

问:这两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左边的6朵荷花和右边的3朵荷花合并起来,一共是9朵荷

花.)

这两道减法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9—3—6表示从9朵荷花里面去掉右边的3朵,就是左边的6朵.)

(9—6—3表不从9朵荷花里面去掉左边的6朵,就是右边的3朵.)

师:假如题中标明白条件和问题(板书:6朵、大括号和?朵),这

幅图该怎样理解呢?

二、探究新知

1.看荷花图自己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说.(左边有6朵荷花,右边

有3朵荷花,一共有多少朵荷花?)

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集体订正.板书:6+3=9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要求一共有多少朵荷花,就要把6朵和

3朵这两局部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2.出示小鹿图.

学生相互说图意,然后指名说.(草地上一共有9只小鹿,跑了3只,

还剩几只?)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板书:9—3=6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要求还剩几只,就要从原来的9只里面

去掉跑了的3只,所以用减法计算.)

3.做一做

投影出示50页的葡萄图和鱼图.

师:你能自己看懂图意吗?请你独立完成这两道题.

学生在书上完成后集体订正.板书:5+4=9

问:第一题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想法吗?(假如列成4+5=9

也是正确的.)

板书:9—1—8

问:谁说说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质疑

师:今日我们讨论的是什么?做图画应用题肯定要看清图中告知了我

们什么和什么,让我们求什么?只有弄清了数量关系,才能正确地解答.

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稳固提高

1.学生独立解答教材53页的第15题.

出示53页的两组企鹅图,集体订正.

比拟: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答复.

问:为什么第1题用减法,其次题用加法?

假如把第1题的“?只”移到右边来,怎么列式?

2.投影出示58页的萝卜冬瓜图(图中一局部被盖住,不能数出来的).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听题列式解答

教师口述题目,学生举手答复.

(1)街道两边各种了3棵树,一共种了几棵树?

(2)小明叠飞机,先用了3张纸,又用了6张纸,小明一共用了几

张纸?

(3)小红要写9行字,已经写了5行,还要写几行?

(4)妈妈买来4个苹果,买来的梨和苹果同样多,妈妈一共买来多

少个水果?

板书设计

关于9的图画应用题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把握解同意用题的一般步骤,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能正确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提高学生分析、解同意用题的力量.

3.初步培育学生仔细审题和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解答过很多应用题,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今

日我们连续学习解答较简单的应用题,并归纳出解同意用题的步骤和检验

的方法.

教师板书: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一个服装厂规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

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1.学生分组争论思索题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意?如何分析数量关系?

(3)怎样分步列式?怎样列综合算式?

(4)怎样验证是否正确?

2.汇报争论结果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1(出示摘录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及线

段图)

(2)提问:要求剩下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要先求出什么?后3天

做了多少套怎么求呢?已经做的套数怎么求?

(3)学生列式

分步:755=375(套)

660—375=285(套)

2853=95(套)

综合:(660-755)3

=(660-375)3

=2853

=95(套)

(4)教师小结检验过程.

方法一:根据原来的题意,依次检验每一步列式和计算是不是对.

方法二:把最终结果当做已知数,根据题意倒着一步一步地计算,看

结果是不是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

3.规纳概括

(1)课件演示:一般应用题2

(2)教师提问:这四步你感觉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哪一步上?哪一

步最重要?

(3)小结:解同意用题时,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解题意上,由

于解题思路是依据题意确定的.其次步是最重要的,它打算着思路是否正

确.

三、稳固练习

(一)四年级和五年级要给500棵树浇水,四年级每天浇50棵,浇

了4天;剩下的由五年级来浇,浇了5天.五年级每天浇多少棵?

(二)李小胜拿3.2元钱买文具,买了4支铅笔,每支0.6元.剩下

的钱买图画纸,每张0.2元,可以买几张?

(三)新丰农具厂赶制540件农具,前10天平均每天制32件,余下

的要在5天完成,平均每天要制多少件?

(四)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

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能装订完?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出示不同算法,请同学争论是否正确.

四、质疑调整

1.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审题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检验呢?解同意用题为什么

要检验?(争论)

五、课后作业

(一)学校买来280千克大米,规划吃7天,实际每天比规划少吃5

千克,这批大米实际吃了多少天?

(二)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大车从甲地到乙地规划行6小时,

实际每小时比原规划多行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

(三)装订小组规划装订一批书,每小时装订180本,10小时可以

装订完.假如每小时比原规划多装订20本,几小时可以装订完?

《应用题》的教案设计13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2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力量,把握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

题。提高学生的应用力量。

教学重点:把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⑴某毛纺厂有男职工25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4倍。

A.女职工有多少人?

B.男女职工共有多少人?

C.女职工比男职工多几人?

(B、C两问要让学生思索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说说分析的思路)

⑵养鸡场有公鸡120只,母鸡的只数比公鸡的5倍多32只,

A,有母鸡多少只?

B.公鸡、母鸡共有多少只?

(让学生试试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二、创设问题情景

每年的“六一”节前怡园小学生都要向山区同学捐书,今年大队部对

三、四、五年级捐书状况统计如下:

三年级说:“我班捐书36本。”

四年级想了想说:“我班捐书的本数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大声说:''我班比三、四年级捐书的总数少8本。”

你们知道五年级捐书多少本吗?

三、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索。

2、独立完成后同桌沟通,看是否正确。

3、汇报、板演。

36*2=72(本)综合算式:36+36*2-8

36+72=108(本)

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