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质运输的途径》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针对本部分的内容要求是: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由于这节课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体循环、肺循环于一体,既是对对前面所学的消化、吸收、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一、知识目标1.掌握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相互关系及意义;(重点)2.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课标要求),能说出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难点)二、能力目标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讨论、比较及其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懂得关爱自己,关爱生命。《物质运输的途径》学情分析1.学生学习基础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必须要依靠血液循环完成,也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对人体的消化和呼吸系统的知识掌握也较好。但是本章知识内容较难,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对知识的梳理和拓展能力较差。2.学生思维特征分析:从思维特点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应创造条件,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提供形象化、多样化、层次分明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方案。3.学生起点能力分析:七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物质运输的途径》评测练习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经过对学情的进一步分析,在课堂的最后特别设计了达标反馈这一环节(即评测练习)。在这一环节中,我认真研究了各地市的中考题,选取了有代表性的5道题目。第1—4题为选择题,第5题为看图解答题。既有基础性较强的题目(如第1、2、3题),又有拓展性提高的题目(如第4题),还有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如第5题)。难度虽然不大,但学生对中考却有了初步认识。此练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认真审题,耐心答题,提高学生答题正确率。附:达标反馈练习题:1.(2014·德阳)体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A.左心房、右心房B.左心房、右心室C.右心房、右心室D.左心室、右心房2.(2015·资阳)在人体血液循环中,下列选项中发生物质交换的部位是()A.主动脉和肺动脉B.全身各毛细血管C.左心室和右心室D.上、下腔静脉3.(2015·荆州)经过组织处的气体交换后,组织处的血液就变成()A.含氧多,二氧化碳少的动脉血B.含氧多,二氧化碳多的动脉血C.含氧少,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D.含氧少,二氧化碳少的静脉血4.(2015·娄底)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路线的共同规律是()A.心房→静脉→器官→动脉→心室B.心房→动脉→器官→静脉→心房C.心室→动脉→器官→动脉→心房D.心室→动脉→器官→静脉→心房5.(2015·福建)如图是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作答:(1)图中的④是__________,⑥是__________。(2)血液由②射出,流经⑤、⑥到③的循环途径叫_________,血液由④射出流经⑦、⑧到①的途径叫_________。(3)由于在组织细胞处发生气体交换,M→N处的血液由___________血变成了__________血。《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材分析《物质运输的途径》是科学技术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的第三节。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本章的前三节密切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从运输的载体、管道、途径三方面进行介绍。这节课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动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由此可见:本节课同时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血液循环的途径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弄清了这个知识点后,既能对前两章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又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相互关系及意义;(2)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课标要求),能说出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讨论、比较及其运用知识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懂得关爱自己,关爱生命。教学重点掌握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相互关系及意义。教学难点1.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2.能说出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录制微课、下载视频资料等。学生:复习旧知,预习新知。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屏幕出示心脏模式图,指名学生说明心脏四腔及相通血管。概括上房下室,房连静室连动。2.根据图示中血液流动方向,判断三种血管。指出血液在三种血管里的流动为:动脉→毛细血管→静脉。3.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4.16世纪,英国医生哈维大胆提出了一个设想:血液可能是在体内循环的。这与当时的言论格格不入,他被认为是疯子。后来的事实证明,哈维的理论与现代的理论完全吻合。那么,血液如何在体内循环呢?【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已知内容,为学习新知识打基础。二、学习概念,初识目标1.血液循环的概念:在心脏的推动下,血液在血管中按一定的方向不停的流动的过程称为血液循环。2.血液循环的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设计意图】通过解释“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让学生对两条循环途径有初步的认知,为后边学习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三、按图索骥,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认知体循环和肺循环观察课本P74血液循环模式图,阅读P75文字部分,思考解决下列问题。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各是什么部位?2.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成分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各在哪里?3.写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要求:独立阅读,自主识记。用重点词在学案上加以概括。(时间:3分钟)自主学习后,教师精讲点拨。1.体循环:出示体循环途径、播放物质交换视频和微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2.肺循环:出示肺循环途径、播放物质交换视频和微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3.播放“血液循环及物质交换”视频,综合认知两条循环途径。【设计意图】血液循环途径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对该知识点的处理我采用了“总—分—总”的教学设计。并用自己录制的微课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辅助手段,诱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在不知不觉中将难点突破。在对“左心室壁最厚,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的思考中,培养学生逐渐树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二)学习任务二:对比体循环和肺循环对比分析体循环和肺循环,完成下列问题。1.体循环和肺循环是交替进行还是同时进行?2.它们在哪里汇合?3.概括总结它们共同的途径。要求:先自学,如需合作,要做到分工明确、积极主动。组内可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时间:3分钟)众人拾柴火焰高假如你是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离开心脏旅行后,能否再回到左心室?你认为旅行的路线是怎样的呢?你自己有哪些变化?(请利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自己的经历。)要求:先自学,再合作。派代表汇报成果。【设计意图】此环节中,通过对比两条循环途径,区别个性,找出共性,更好地巩固学习效果。学生利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假如自己是一个红细胞的经历,分析总结血液循环途径中物质的变化,加深学生对血液循环意义的理解。(三)学习任务三:“测”心率,关“心病”1.血液循环的意义:血液循环的进行保证了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不断地将营养物质和氧气送到组织细胞,同时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那,心脏自己呢?2.介绍心率的概念,形成初步认识,了解其重要性。心率是指单位时间(1分钟)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心率和脉搏(动脉随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搏动)的次数是相同的。3.技能训练: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4.了解冠脉循环,关注心脏疾病【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学生学生探究和参与,并观看视频《关注先心病,让孩子早日回家》,学会关爱自己,关心他人。四、概括内容,总结提升【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共性概念,学会概括知识。五、达标练习,拓展提高1.(2014·德阳)体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A.左心房、右心房B.左心房、右心室C.右心房、右心室D.左心室、右心房2.(2015·资阳)在人体血液循环中,下列选项中发生物质交换的部位是()A.主动脉和肺动脉B.全身各毛细血管C.左心室和右心室D.上、下腔静脉3.(2015·荆州)经过组织处的气体交换后,组织处的血液就变成()A.含氧多,二氧化碳少的动脉血B.含氧多,二氧化碳多的动脉血C.含氧少,二氧化碳多的静脉血D.含氧少,二氧化碳少的静脉血4.(2015·娄底)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路线的共同规律是()A.心房→静脉→器官→动脉→心室B.心房→动脉→器官→静脉→心房C.心室→动脉→器官→动脉→心房D.心室→动脉→器官→静脉→心房5.(2015·福建)如图是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作答:(1)图中的④是___________,⑥是____________。(2)血液由②射出,流经⑤、⑥到③的循环途径叫_____,血液由④射出流经⑦、⑧到①的途径叫_____。(3)由于在组织细胞处发生气体交换,M→N处的血液由___________血变成了__________血。【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巩固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认真审题,耐心答题,提高学生答题正确率。教有所思个人认为做得还可以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取的是自主探究和合作共学相结合的模式,力争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2.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在课前准备中,我搜集了“血液循环及物质交换”等视频;对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和体循环中的物质交换,我录制了微课,帮助学生一目了然地解决了难点问题;课堂中学生们思维活跃,能够将抽象的、零散的知识点整理、归纳很好的识记。大部分同学都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3.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在课件中,链接了“关注‘先心病’让孩子早日回家”的视频,让学生学会关爱自己,关心他人。有优点,也有遗憾。由于本节课内容多、复杂,所以给学生留出的练习时间较少,一部分学困生没能将知识好好消化再解决问题,所以部分练习题出错。总结收获,改进不足,在学习中教学,在教学中学习,让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物质运输的途径》效果分析通过《物质运输的途径》的学习,学生收货比较大,主要表现在:1.改变了单纯的讲授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发挥了自主学习的潜质,提高了主动探究的意识。2.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为解决血液循环途径和物质交换这个难点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积极性加强,表现欲提高,充分实现“头脑风暴”的有效目标。3.课后练习达标率高:通过对学案练习题的批阅,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全队,教学效果好。《物质运输的途径》课后反思个人认为做得还可以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取的是自主探究和合作共学相结合的模式,力争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2.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在课前准备中,我搜集了“血液循环及物质交换”等视频;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