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研课程_第1页
社会心理学考研课程_第2页
社会心理学考研课程_第3页
社会心理学考研课程_第4页
社会心理学考研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考研课程1第一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这是针对考研的复习材料,里面涉及的内容是考研所需要的内容而不是社会心理学的全部内容,所以如果不是你所想要的内容,请不要下载,不要随便给差评,拜托。第二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一、单项选择题,第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18.许多人认为,坐火车比乘飞机更安全。这种社会判断的成因是()。A.调整性启发B.可得性启发C.代表性启发D.参照点启发19.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无偿献血属于()。A.本能的亲社会行为

B.纯粹的利他行为C.纯粹的利已行为

D.间接的互惠行为3第三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二、多项选择题:第66-7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均不得分。4第四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三、简答题:76~80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77.有一次数学考试中,王强得了满分,赵明不及格。问及原因时,王强说是自己的刻苦学习的结果,赵明认为是自己缺少“数学细胞”。请结合维纳归因理论分析他们今后数学学习可能的行为表现及原因。5第五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四、综合题:81~8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6第六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2011-2012真题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社会心理学部分:7分)7第七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一、单项选择题,第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18.让吸烟上瘾的人扮演因吸烟患肺癌接受治疗,之后他戒了烟。其戒烟起作用因素是()。A.相似性

B.可说服性

C.卷入

D.心境19、自我服务偏差的主要成因()。A.利用认知捷径

B.团体极化C.维持和保护自尊

D.可得性启发8第八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二、多项选择题:第66-7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均不得分。67.在斯腾伯格的爱情理论中,其基本要素包括()。A.信任

B.亲密

C.激情

D.承诺9第九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三、简答题:76~80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10第十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四、综合题:81~8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11第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推荐教材:《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侯玉波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十三院校编,南开大学出版社。《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2第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一部分社会思维(社会认知)1.自我2.归因3.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4.社会态度5.内隐社会认知13第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一部分社会思维(社会认知)1.自我自我(self):自我;自我意识。14第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的“自我”概念:自我(self)是个体所拥有的身体、特质、能力、抱负、家庭、工作、财产、朋友等的总和。WilliamJames1842—1910经验自我(theempiricalself):每个人“试图用‘我’(me)来称呼的一切”。包括物质自我(materialself)、社会自我(socialself)和精神自我(spiritualself)三种成分。纯粹自我(I):体现“个人同一性”(personalidentity)的自我,又称为能动自我或主动自我。15第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米德(G.H.Mend)的“自我”概念:自我是一种社会存在,个体的自我只有通过社会及符号互动才能产生和存在。自我由“客我”(me)和“主我”(I)共同构成。GeorgeHerbertMead(1863~1931)16第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库利的“镜我”理论:“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TheLookingGlassSelf)。”我看人看我。CharlesHortonCooley,1864~1929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17第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自我系统的认知方面。自尊:self-esteem,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自我价值(self-worth)的积极评价与体验;自我系统的情感方面。自我图式(self-schema)::self-schema,关于自我的认知结构,是自我概念的组成要素(H.Markus,1977)。18第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自我概念的三个功能:自我引导。保持自我的内在一致性,引导个人行为。自我解释。决定个人对经验的解释。自我期望。决定着人们的期望,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19第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罗杰斯的自我理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CarlRansomRogers1902-198720第二十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一部分社会思维(社会认知)1.自我单项选择题:一个学生因为误拿了同学的文具被揭发,并被指责为小偷,于是后来放松了对行为的自我约束,破罐子破摔,成为品行不端的孩子。这是因为自我概念具有()功能。A、保持自我的内在一致性B、决定个人对经验的解释C、决定期待,预言自我实现D、引导成败归因A21第二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一部分社会思维(社会认知)2.归因归因(attribution)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22第二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海德(FritzHeider,1958)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素朴心理学(Naïve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人的归因有两种:环境归因(situationalattribution),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如他人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度等。个人归因(personalattribution),将行为归因于个体自身,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FritzHeider,1896-1988美国格式塔心理学家,归因理论的创始人23第二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罗特根据控制点(locusofcontrol)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倾向于将成败归因于个人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外控型的人倾向于将成败归因于他人压力、运气等外部因素。JulianBernardRotter1916-24第二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韦纳(BernardWeiner,1972)的在海德及罗特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成败的三维归因理论。BernardWeiner1935~原因的三个维度:原因的部位(focusofcausality):

内部——外部原因的稳定性(stabilityofCausality):

稳定——不稳定原因的可控性(Controllabilityofcausality):

可控——不可控25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成败原因稳定性内外在性可控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26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归因偏差:(一)过高估计内在因素(基本归因错误)观察者把原因过多地归于行为者本人。此为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attributionerror)。原因:1.文化中的归责倾向2.行为者比背景(环境)突出27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归因偏差:(二)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行为者:倾向于外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内归因28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三)忽视一致性信息凯利的理论: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信息归因偏差:29第二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GeorgeAlexanderKelly1905-1967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cubetheory)认为,个体归因时同时考虑三种信息:区别性信息:行为者的反应是否是针对于特殊刺激物的。一致性信息:行动者的反应是否与其他人的一致。一贯性信息:行动者的反应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30第三十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L.McArther(1972)的归因实验:主体:玛丽事件:玛丽看小丑表演时大笑不止。任务:判断玛丽大笑的原因。协调因素信息特点区别性(与自己比较)高玛丽没对其他小丑发笑。一致性(与他人比较)高观众都对此小丑发笑。一贯性(与自己比较)高玛丽总是对此小丑发笑。31第三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L.McArther(1972)的归因实验:主体:玛丽事件:玛丽看小丑表演时大笑不止。任务:判断玛丽大笑的原因。协调因素信息特点区别性(与自己比较)高玛丽没对其他小丑发笑。一致性(与他人比较)高观众都对此小丑发笑。一贯性(与自己比较)高玛丽总是对此小丑发笑。外归因61%的被试归因于小丑的表演。32第三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L.McArther(1972)的归因实验:主体:玛丽事件:玛丽看小丑表演时大笑不止。任务:判断玛丽大笑的原因。协调因素信息特点区别性(与自己比较)低玛丽对其他小丑也发笑。一致性(与他人比较)低观众很少对此小丑发笑。一贯性(与自己比较)高玛丽总是对此小丑发笑。33第三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L.McArther(1972)的归因实验:主体:玛丽事件:玛丽看小丑表演时大笑不止。任务:判断玛丽大笑的原因。协调因素信息特点区别性(与自己比较)低玛丽对其他小丑也发笑。一致性(与他人比较)低观众很少对此小丑发笑。一贯性(与自己比较)高玛丽总是对此小丑发笑。内归因86%的被试归因于玛丽本人。34第三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L.McArther(1972)的归因实验:主体:玛丽事件:玛丽看小丑表演时大笑不止。任务:判断玛丽大笑的原因。协调因素信息特点区别性(与自己比较)高玛丽没有对其他小丑发笑。一致性(与他人比较)低观众很少对此小丑发笑。一贯性(与自己比较)低玛丽以前不对此小丑发笑。35第三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L.McArther(1972)的归因实验:主体:玛丽事件:玛丽看小丑表演时大笑不止。任务:判断玛丽大笑的原因。协调因素信息特点区别性(与自己比较)高玛丽没有对其他小丑发笑。一致性(与他人比较)低观众很少对此小丑发笑。一贯性(与自己比较)低玛丽以前不对此小丑发笑。外归因72%的被试归因于情境。36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举例:主体:销售员A事件:销售员A推销住房业绩不佳。任务:销售员A推销住房业绩不佳的原因。协调因素信息特点区别性(与自己比较)高销售员A推销其他商品业绩尚可。一致性(与他人比较)高其他销售员推销房产业绩普遍较差。一贯性(与自己比较)高销售员A推销房产业绩总是不佳。外归因37第三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举例:主体:销售员A事件:销售员A推销住房业绩不佳。任务:销售员A推销住房业绩不佳的原因。协调因素信息特点区别性(与自己比较)低销售员A推销其他商品也业绩平平。一致性(与他人比较)低其他销售员推销房产业绩还可以。一贯性(与自己比较)高销售员A推销房产业绩总是不佳。内归因38第三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举例:主体:销售员A事件:销售员A推销住房业绩不佳。任务:销售员A推销住房业绩不佳的原因。协调因素信息特点区别性(与自己比较)高销售员A推销其他商品业绩尚可。一致性(与他人比较)低其他销售员推销房产业绩尚可。一贯性(与自己比较)低销售员A以前推销房产业绩还不错。外归因39第三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归因偏差:(四)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服务偏差(自利偏差,self—servingbias),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而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自我贬损:即自我设障(self-handicapping),制造失败原因,掩盖责任(M.B.Smith)40第四十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一部分社会思维(社会认知)2.归因简答题:7.有一次数学考试中,王强得了满分,赵明不及格。问及原因时,王强说是自己的刻苦学习的结果,赵明认为是自己缺少“数学细胞”。请结合维纳归因理论分析他们今后数学学习可能的行为表现及原因。(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简答题10分)41第四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一部分社会思维(社会认知)2.归因单项选择题:9、自我服务偏差的主要成因()A、利用认知捷径B、团体极化C、维持和保护自尊D、可得性启发(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单项选择题2分)C42第四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一部分社会思维(社会认知)3.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社会知觉:SocialPerception:对人或社会性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包括对自我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和对人际状况的知觉。43第四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社会知觉中的认知偏差:光环作用:haloeffect,即晕轮效应,根据他人某种品质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相似假定作用:similarityassumption,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似之点。类化原则:generalization,按一定标准将他人分类。积极偏见:positiveprejudice,也称积极性偏差(positivitybias),宽大效应(leniencyeffect),人们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显得特别宽大。(person-positivitybias,D.O.Sears,1983)。44第四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社会知觉中的认知偏差:隐含人格理论,recessivepersonalitytheory,人格假定。首因效应:primacyeffect,先入为主的信息对印象形成具有强烈影响。因此,“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最后信息对印象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刻板印象:stereotype,人们对某一群体中的成员形成的一种概括性的看法。45第四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社会知觉中的认知偏差:负向效果:negativityeffect,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消极信息的作用远远大于积极信息的作用。人们更相信建立在消极品质基础上的评价。证实偏差:confirmatorybias,人们总是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那些能证实自己既有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此为认知证实偏差;人们也倾向于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期望或图式,此为行为证实偏差,实际上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后视偏差:hindsightbias,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准确。这种“事后诸葛亮”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记忆歪曲。46第四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一部分社会思维(社会认知)3.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社会判断:(socialjudgment):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社会行为和事物进行的评判、推论等认知过程。47第四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A.Tversky&

D.K.Kahneman(1973)提出了三种认知启发式(cognitiveheuristics)。人们常常通过启发式进行社会判断。代表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heuristic,也称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已知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作出判断。获得性启发:availabilityheuristic,也称可用性启发,人们根据某种信息容易被回忆起来的程度作出判断。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heuristic)或称锚定启发(anchoringheuristic):先设定一个锚定点以降低信息的模糊性,然后逐渐调整自己的判断。在社会认知中,这个锚定点常常是自我。48第四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图式的功能:①解释新信息,从而获得有效的推论。②提供某些事实,填补原来知识的空隙。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的预期加以结构化,以便将来有心理准备。但是图式化的处理也有不足之处,它使人们觉得不需要去详细分析与解释特质。49第四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一部分社会思维(社会认知)3.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多项选择题:有些管理部门在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时候往往优先考虑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应聘者,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图式能够帮助人们()。A、解释新信息,从而获得有效的推论B、提供某些事实,填补原来知识的空隙C、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的预期加以结构化,以便将来有心理准备D、避免对人或事件的特质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ABC50第五十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一部分社会思维(社会认知)3.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单项选择题:8.许多人认为,坐火车比乘飞机更安全。这种社会判断的成因是()。A.调整性启发B.可得性启发C.代表性启发D.参照点启发(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单项选择题2分)B51第五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一部分社会思维(社会认知)4.社会态度态度(attitude)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JonathanL.Freedman)。52第五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态度的ABC模型(affection,behavior,cognition):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念(生活信念与信仰)和评价。情感成分。伴随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过程的情绪体验,如尊敬与鄙视、喜欢与厌恶等。行为倾向成分。意向、倾向、偏好等,行为选择的准备状态。53第五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卡茨(D.Katz,1960)认为,态度具有如下功能:工具性功能(utilitarian):也叫适应功能,与他人要求一致并与奖励联系在一起。认知功能:有助于我们组织有关的知识。自我防御功能:有助于人们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价值表现功能:有助于人们表达自我概念中的核心价值。54第五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态度的维度指向。态度的方向,指人们对于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还是否定指向。强度。一种特定态度倾向于某一指向的程度。深度。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对象上的卷入水平。向中度。一种态度在个人态度系统和相关的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外显度。态度主体在一种态度上所表现的外露程度。55第五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态度改变的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balancetheory,F.Heider,1958)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dissonancetheory,L.Festinger,1957)社会交换理论: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56第五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一部分社会思维(社会认知)4.社会态度单项选择题:18、让吸烟上瘾的人扮演因吸烟患肺癌接受治疗,之后他戒了烟。其戒烟起作用因素是:A、相似性B、可说服性C、卷入D、心境(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单项选择题2分)C57第五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一部分社会思维(社会认知)5.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SocialCognition):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一些个体不能回忆的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具有潜在影响作用,是更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Greenwaldetal.,1995)。58第五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内隐社会认知的特征:社会性:包含社会、文化影响。积淀性:社会历史事件和生活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无意识性:自动、无意识的过程。启动性:旧有的经验和认知对当前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59第五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内隐社会认知的主要研究方法:补笔法阈下条件法反应时法内隐联想测验(IAT)60第六十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一部分社会思维(社会认知)5.内隐社会认知多项选择题:关于内隐社会认知,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内隐社会认知具有无意识性B、内隐社会认知可以直接测量C、IAT测验是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常用方法D、反应时法不可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BD61第六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二部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2.亲密关系3.偏见与歧视4.利他行为5.侵犯行为62第六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二部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心理联系。63第六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人际关系的特点:个人性。角色关系退居次要地位,个人间的情感关系成为主要方面。直接性。直接的交往和接触,伴随以积极的或消极的体验。情感性。不同的情感是吸引或排斥的重要依据。64第六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舒茨(W.C.Schutz)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三种人际关系需求:包容的需求控制的需求感情的需求65第六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人际关系由浅入深进程的四个阶段(I.Altman&D.A.Taylor,1973)定向阶段。最表面的自我暴露。情感探索阶段。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感情交流阶段。自我的许多方面的暴露。稳定交往阶段。深层次的自我暴露。66第六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二部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换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67第六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人际沟通的工具(一)语言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系统:verbalsignsystem:口头语言,oralspeech书面语言,writternspeech(二)非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non-verbalsignsystem以动作、表情、实物、环境等形式的符号组成的系统。68第六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AlbertMehrabian的公式:信息传递的100%=7%的语言+38%的语音+55%的姿势69第六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沟通过程(communicationprocess)的七个要素:信源信息信道接收者反馈障碍背景L.L.贝克尔:《沟通》,198770第七十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人际沟通的功能协调作用保健作用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作用71第七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二部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单项选择题:日常生活中,一些特别优秀的人往往让人敬而远之,而当他犯了一点小错误时反而显得更容易亲近。这与以下()因素有关。A、相似性B、互补性C、能力D、熟悉性C72第七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二部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单项选择题:在人际沟通中,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身体语言是()。A、面部表情B、目光C、姿势D、空间距离B73第七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二部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2.亲密关系Levinger和Snoek(1972)把两人之间的关系分为四种:一是零接触(zerocontact),两个人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彼此无任何关系。二是知晓(awareness):一个人知道另一个人的信息,但末发生任何直接接。三是表面接触(surfacecontact):两个人开始互动,如通过谈话或书信来往。四是共同关系(mutuality):两个人的依赖程度增加。在共同关系中,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closerelationship)。74第七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亲密关系主要包括:依恋(亲情)友谊爱情75第七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亲密关系有三个特点:一是两人有长时间频繁互动。二是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三是两个人相互影响力很大。76第七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依恋的类型(儿童依恋与成人依恋):安全型逃避型焦虑/矛盾型77第七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给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自我暴露是用来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如交朋友)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78第七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爱情三角形理论斯坦伯格(R.Sternberg,1973)爱情是由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RobertJ.Sternberg(1949-)79第七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80第八十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所有的爱情都应含有三要素: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诺(commitment)。三角形的面积越大,代表爱情的程度越深。三角形的形状越不像正三角,三要素中的其中一个要素特别突出,这种爱情越不均衡。81第八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Romeo&Julieteffect):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会使恋爱的双方情感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德瑞斯考尔等人(R.Driscoll,1972)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82第八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人们对待亲密关系不满的四种策略(C.Rusbult,1984):真诚(loyalty):耐心等待、祈求,希望自己的真诚能使对方回心转意。忽视(neglect):故意忽略对方,在无关问题上挑剔对方的缺点。退出(exit):主动的、破坏性策略。表达(voice):双方讨论所遇到的问题、寻求妥协并尽力维持亲密关系,是一种主动的、建设性的方式。83第八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二部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2.亲密关系多项选择题:7.在斯腾伯格的爱情理论中,其基本要素包括()。A.信任B.亲密C.激情D.承诺(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多项选择题3分)BCD84第八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二部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3.偏见与歧视偏见(prejudice):对他人或群体所持的不公正、不合理的消极否定态度。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方面。85第八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二部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3.偏见与歧视歧视(discriminate)是指不公正地看待和对待某个特定对象,其核心是将特定对象看得比自己低劣,并使自己的压迫、强制、剥夺对方的行动合理化,造成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不平等。86第八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产生偏见和歧视的原因(一)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二)社会化(三)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87第八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消除偏见和歧视的途径: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激发共同命运意识以合作奖励代替竞争奖励88第八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二部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3.偏见与歧视单项选择题:阿多诺(Adorno)通过对“权威性人格”的研究发现,30年代德国人的反犹太情绪与他们将对某些犹太人的敌意扩大到一般犹太人身上有关。这一研究支持关于偏见的()。A.团体冲突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心理动力理论D.认知理论C89第八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二部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3.偏见与歧视单项选择题:偏见和歧视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A.情感方面B.认知方面C.强度方面D.行为方面D90第九十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二部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4.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91第九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二部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4.利他行为助人行为(helpingbehavior)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分为:利他行为(Altruism):专指那些以助人为目的、不期望精神或物质报偿、有时甚至会给自己造成损失的、自愿的行为(Batson,1987)。纯利他主义(pure-altruism)取向的助人行为。自我利他主义(ego-altruism)取向的助人行为。以利己为目的的助人行为:行为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92第九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助人行为原因的理论解释:社会生物学的观点社会交换论的观点社会规范论的观点;交互性规范;社会责任规范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交互利他行为理论;社会契约理论93第九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二部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4.利他行为单项选择题:19.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无偿献血属于A.本能的亲社会行为B.纯粹的利他行为C.纯粹的利已行为D.间接的互惠行为(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单项选择题2分)D94第九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二部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5.侵犯行为广义侵犯行为:有动机的伤害行为。根据是否违反社会主流规范,可分为反社会的攻击行为(antisocialaggressivebehavior)亲社会的攻击行为(prosocialaggressivebehavior)被认可的攻击行为(receivedaggressivebehavior)95第九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二部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5.侵犯行为狭义侵犯行为:个体违反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96第九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根据侵犯动机,分为:报复性侵犯,retaliatoryaggression工具性侵犯,instrumentalaggression根据侵犯方式,分为:言语侵犯,verbalaggression动作侵犯,behavioralaggression97第九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挫折—侵犯理论及其实验研究多拉德等人的最初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挫折必然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一对一的因果关系。侵犯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的关系;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98第九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米勒(N.Miller,1941)的修正:挫折会引起多种反应,侵犯是其中的一种。一对多的因果关系。99第九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伯克威(L.Berkowitz,1978)的修正:挫折使个体处于侵犯行为的唤起状态;侵犯的实施还有赖于侵犯线索。情绪唤起达到足够强度也可以直接引发侵犯行为。100第一百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侵犯行为的转移与消除(一)宣泄,catharsis(二)习得的抑制社会规范痛苦线索对报复的畏惧:侵犯的代价(三)置换(四)寻找替罪羊101第一百零一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二部分社会关系(人际关系)5.侵犯行为多项选择题:引起和强化侵犯行为的因素很多。下列选项中()会影响侵犯行为:A.去个体化B.黑色C.温度D.匿名性ABCD102第一百零二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部分社会影响1.说服2.从众与服从3.去个体化4.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5.群体极化与群众思维6.合作、竞争与冲突7.文化及其影响103第一百零三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部分社会影响1.说服说服(persuasion):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方法之一。通过言语沟通引导他人形成新态度、深化已有态度或改变原有态度。104第一百零四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的模型(四个要素):传递者沟通信息接收者情境因素105第一百零五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态度改变的三个阶段(H.Kelman):服从(obedience)。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作出非自愿的行为。认同(identification)。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相一致。内化(internalization)。把他人的态度完全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106第一百零六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㈠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① 传递者的威信② 传递者的立场③ 说服的意图④ 说服者的吸引力㈡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① 信息差异② 畏惧③ 信息倾向性④ 信息的提供方式107第一百零七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㈢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① 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② 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㈣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① 预先警告② 分心③ 重复108第一百零八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部分社会影响1.说服单项选择题:凯尔曼(H.Kelman)认为,态度改变要经历三个阶段,依次为():A.认同-服从-内化B.认同-内化-服从C.服从-认同-内化D.服从-内化-认同C109第一百零九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部分社会影响2.从众与服从从众(conformity):个人的认知(知觉、判断、观念、信仰等)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110第一百一十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从众的产生有两个原因(M.Deutsch,H.Gerard,1955):一是信息性的社会影响(informationalsocialinfluence)二是规范性的社会影响(normativesocialinfluence)111第一百一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从众的影响因素1.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2.情境因素刺激物的性质时间因素112第一百一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从众的影响因素3.个体因素性别年龄个性特征知识经验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113第一百一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部分社会影响2.从众与服从服从(obedience):由于受到外界压力(来自社会规范、权威人物等),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服从他人服从规范114第一百一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影响服从的因素命令者的权威性他人支持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权威的靠近程度行为后果的反馈115第一百一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部分社会影响2.从众与服从多项选择题:影响从众的因素很多。实验发现()。A.群体人数越多从众越容易发生B.团体凝聚力越大从众越可能发生C.团体的社会支持不影响从众D.公众自我意识强的人更容易从众BD116第一百一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部分社会影响2.从众与服从多项选择题:米尔格拉姆(S.Milgram)的服从权威实验表明()。A.他人支持会降低服从的可能性B.道德发展水平处于科尔伯格道德判断测试第三、四阶段上的被试比处于第五、六阶段上的被试更可能拒绝服从C.拥有权威主义人格的被试更容易服从D.被试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了解越少越容易服从ACD117第一百一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部分社会影响3.去个体化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又叫去个性化,个性消失,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LeBon,1986)118第一百一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去个性化的主要原因:匿名性anonymity责任分散diffusedresponsibility自我意识下降119第一百一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部分社会影响3.去个体化多项选择题:去个体化危害很大。去个体化的原因主要包括()。A.匿名性B.自我意识下降C.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D.个体责任感丧失,对团体行为的敏感度增加AB120第一百二十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部分社会影响4.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社会助长(socialfocilitation):即社会促进,他人在场使个人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主要包括:•结伴效应(N.Triplett,1897)• 观众效应社会抑制(socialinhibition):即社会干扰,他人在场使个人的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121第一百二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的理论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R.Zajonc,1965):动机激活优势反应评价与竞争观点(R.Martens,D.M.Landers,J.L.Freedman):评价焦虑与竞争意识唤起分散冲突理论(Sanders,1983;Baron,1986):注意观众与注意任务的冲突生理心理反应模式(J.Balscovich,etal.,1999):激励模式与威胁模式的冲突122第一百二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部分社会影响4.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社会惰化(socialloafing):又叫社会懈怠,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123第一百二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社会惰化的理论解释评价焦虑降低(Kerr,Bruun,1981;Harkins,1989)群体努力模型(Karau,Williams,1993)对群体的奖励(Shepperd,Wright,1989)124第一百二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社会惰化的预防单独评价提高认识控制群体规模125第一百二十五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部分社会影响4.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单项选择题:关于社会助长和社会抑制有不同的理论解释。扎荣克(Zajonc)用()来解释这一现象。A.评价恐惧B.他人在场C.分心冲突D.生理心理反应B126第一百二十六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部分社会影响4.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多项选择题:社会惰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关于社会惰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社会惰化主要由责任扩散引起B.社会惰化只发生在群体之中C.设法让被试感受到更多的参与及责任有助于克服社会惰化D.社会惰化即社会抑制ABC127第一百二十七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部分社会影响5.群体极化与群众思维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也叫团体极化,是指通过讨论,群体的初始观点逐渐加强以致走向极端。包括风险转移(riskyshift)和保守倾向。128第一百二十八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群体极化的理论解释:社会比较理论(规范性社会影响)说服性辩论的观点(信息性社会影响)129第一百二十九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部分社会影响5.群体极化与群众思维群众思维:groupthink,也叫团体思维,群体思维,小集团意识。它是指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导致团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的评价。130第一百三十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群体思维产生的先决条件(Janis):决策团体是高凝聚力的团体。团体与外界的影响隔离。团体的领导是指导式的。没有一个有效的程序保证团体对所有选择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考虑。外界压力太大,要找出一个比领导者所偏好的选择更好的解决方式的机会很小。131第一百三十一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部分社会影响5.群体极化与群众思维多项选择题:在以下现象中,()不属于群体极化。A.群体决策比个人单独决策更为冒险B.群体决策比个人单独决策更为保守C.高凝聚力群体在决策时往往追求内部一致D.在群体决策时,经过讨论成员的观点最终整合为群体共同的观点CD132第一百三十二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部分社会影响5.群体极化与群众思维多项选择题:关于群众思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群体思维应尽量避免B.群体思维通常是为了大家好,不会有偏私,所以常常是正确的C.通过群体思维大家集思广益,所以考虑问题很全面D.要克服群体思维的危害,需要加强领导的主导作用BCD133第一百三十三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第三部分社会影响6.合作、竞争与冲突合作(cooperation):不同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134第一百三十四页,共一百五十一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日合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两个以上的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