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自然灾害-高中地理必备核心知识全归纳(人教版2019)_第1页
第六章自然灾害-高中地理必备核心知识全归纳(人教版2019)_第2页
第六章自然灾害-高中地理必备核心知识全归纳(人教版2019)_第3页
第六章自然灾害-高中地理必备核心知识全归纳(人教版2019)_第4页
第六章自然灾害-高中地理必备核心知识全归纳(人教版201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1节、气象灾害知识点83、洪涝灾害1、洪涝灾害的分布(1)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热带季风区、亚热带季风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2)从地形因素看,主要分布在平原区、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3)由图甲可知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2、洪涝灾害产生的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2)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3)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人畜饮用水困难等。(4)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5)洪涝过后易引发瘟疫,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因此洪涝灾害后要注意疫情防控。(6)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3、洪涝灾害的成因(问答题4-7)(情景:短期内,来水太多,滞洪手段缺乏,泄洪不畅)自然原因:①气候:暴雨集中,持续时间长,下渗率低,大多转化成地表径流;(影响来水)②流域: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汛期集中;(影响来水)③地形:地势低洼,流速变慢,排水不畅。(影响泄洪)人为原因:④植被:滥伐森林,使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作用减小;(影响滞洪)⑤河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塞河道,河床抬升,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影响泄洪)⑥湖泊:围湖造田、湖泊淤塞,面积缩小,调蓄洪峰功能下降。(影响滞洪)⑦工程及安全:水利工程设施、排水系统和预警系统不完善。措施(针对泄洪、滞洪能力):工程措施:①堤坝:修筑堤、坝;(例:长江大堤、三峡大坝)②蓄洪:修建水库或分洪区;(例:荆江分洪区)③植被: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例:长江水土保持林)④居民转移:迁移居民点到高处。⑤退耕:退耕还湖。(例:洞庭湖、鄱阳湖)⑥河道:疏浚河道,截弯取直,加快泄洪。⑦排洪:完善水利设施、排水系统。非工程措施:④洪泛区土地管理(开展建设需审批);⑤建立洪水预警系统;⑥拟订居民撤离的应急预案;⑦实行防洪保险等。思维扩展:东北春汛引发的涝灾:冬季降雪多,来水(春季融水)多,排水不畅。[分析模式的应用]黄河、淮河、长江洪涝成因的比较:黄河洪涝成因:①季风气候显著,夏季暴雨集中;②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抬升,泄洪能力差;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多凌汛。措施:上游修建水库;中游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下游加固堤防。淮河洪涝成因:①季风气候显著,夏季暴雨集中;②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抬升,泄洪能力差;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④流域大,支流多、汛期集中;入海通道淤塞严重。措施:上游支流修建水库;中游洼地修建蓄洪工程;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长江洪涝成因:①季风气候显著,夏季暴雨集中;(气候)②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抬升,泄洪能力差;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长江中下游平原)④流域广、汛期长、支流多、水量大;(中国之最)⑤河道曲,泄洪能力差。(荆江段)⑥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洞庭湖、鄱阳湖)措施:上游支流修建水库;中游洼地修建蓄洪工程;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4、误区:洪水不等于洪灾洪水只是河、湖水位超过河滩地面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溢流现象或堤坝溃决导致的水流下泻,只有洪水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时,才能形成洪灾。如果洪水发生在无人区,则不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这样的洪水不会形成洪灾。知识点84、干旱灾害1、概念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干旱与旱灾的区别: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长期无降水,或降水稀少→干旱(不能满足生,产生活、植物生长需要,阻碍经济发展)→旱灾2、分布: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来看,非洲、大洋洲、亚洲的内陆地区是旱灾频繁发生的地方,其中非洲最为严重。中国: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是旱灾多发区。思考:为什么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但并不是我国旱灾最为严重的地区?提示: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多为荒漠景观,工农业生产活动较少,受灾体少,造成的损失少,干旱并不意味着旱灾严重。3、危害(1)造成农业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2)对畜牧业的影响表现在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4)严重时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5)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干-湿-干交替)等灾害。4、旱灾的成因(比水资源紧张更严重,影响生产生活)(问答题4-9)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的季节或年际变化大;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或晴日多,日照强,蒸发旺盛;②生态:生态破坏,气候恶化;③地形: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气温偏高;④生物:植物的蒸腾作用强;(桉树、杨树)⑤水源:河流水量少,地下水水位低人为原因:农业土地利用、种植结构、城市建设、人口增长、生产水平及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⑥农业的土地利用和种植结构决定了需水量的大小;例:如果一个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是需水量较大的农作物,则易发生干旱灾害。⑦城市规模越大,需水量越大;⑧人口越多、生产水平越高,需水量越大,易发生旱灾;⑨水利工程的供水能力不足,易发生旱灾。⑩水资源浪费严重,易发生旱灾。措施:管理措施①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工程措施②水利建设: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物措施③植被:植树种草,提高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技术措施④品种:改革耕作制度,选择耐旱作物;⑤科技: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⑥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等;[分析模式的应用]华北春旱现象成因:①降水:气候我国华北地区春季少雨;②气温:春季升温快,增发量大;③大风:大风日数多;④农业需求:春季正是华北地区小麦返青的季节,农业用水量大。措施:①修建水库蓄水;②跨流域调水;③发展节水农业;④人工降雨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伏旱])自然:全球变暖,气候恶化,蒸发加剧;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天气炎热干燥、日照强烈,蒸发旺盛。人为:生产生活,尤其是农业用水量大、浪费严重。珠三角及海南岛(冬季)自然:全球变暖,气候恶化,蒸发加剧;受冬季风影响,降水稀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人为:生产生活,尤其是农业用水量大、浪费严重。云贵高原(冬春季节)自然:全球变暖,气候恶化,蒸发加剧;暖湿气流势力弱,降水较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缺失;土层薄,水源涵养能力差。人为:生产生活,尤其是农业用水量大、浪费严重。5、我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的年际变化是形成我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夏季风强的年份,雨带迅速推移到北方,北方降水多,形成洪涝灾害;南方降水少,多旱灾。夏季风弱的年份,雨带向北挺进慢,北方降水就偏少,雨带长期控制南方,南方降水多,形成涝灾(如图所示)。知识点85、台风灾害定义: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1、构成由图甲可知,台风由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2、台风的形成条件(1)热力条件:比较高的温度(海洋的温度至少要保持在26℃以上)。(2)水汽条件:源源不断的充沛的水汽。(3)动力条件:南北半球信风相遇处,垂直方向上空气强烈辐合上升,水平方向上受强烈地转偏向力作用。(4)气压条件:950百帕以下;问:印度尼西亚为什么没有台风?(因为赤道穿过,无地转偏向力)3、不利影响(1)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2)暴雨: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有利影响: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4、台风减灾措施(出现频率:★★;记忆难度:☆☆☆)①加强台风的监测和及时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②提高公众的防灾害意识,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③修筑、加固防潮干堤,提高防洪泄涝能力④建立沿海防护林工程⑤启动灾后应急预案,做好社会保障5、我国台风的时空分布由图乙可知,西北太平洋是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6、影响我国的台风登陆路径:向西、向西北、向北(成因:西太平洋副高顺时针流动)路径移动路线登陆地区西移路径从菲律宾以东洋面西移,进入南海在我国广东、海南沿海或越南沿海登陆西北路径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岛和琉球群岛在我国福建、浙江、江苏沿海一带登陆转向路径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后,转向东北袭击我国东部沿海、日本群岛和朝鲜半岛知识点86、寒潮灾害1、定义: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降温快、温度低、来势猛、势力强、规模大、范围广。思考: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能形成寒潮吗?提示:不一定。形成寒潮的冷空气活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强冷空气,即冷空气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二是所经地区温度较高,冷空气袭来后降温幅度达到寒潮标准。2、寒潮的“功”与“过”寒潮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但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具体如下图所示:3、影响我国的寒潮灾害时间分配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高峰期初春或深秋时节;春季高峰期:3~4月;秋季高峰期:10~11月;空间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源地源地形成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北方大陆、冰雪洋面的极地冷气团,气温很低,干冷空气堆积,形成高密度冷气团,发展成为冷高压后,在西北气流引导下大举南侵。路径偏西路径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偏中路径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东北路径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影响差异山体北侧山体北侧阻挡南下冬季风,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山体阻挡南下冷气流,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轻影响范围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寒潮灾害影响农业低温、大风对北方农牧业有重大危害地区差异北方地区因秋末寒潮带来的初霜使晚秋作物遭受冻害,牧区因寒潮霜冻使牧草和牲畜受灾寒潮天气北方天气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南方天气降温、冻害、雨雪影响程度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第2节、地质灾害知识点87、地震灾害1、定义:当积累起来的_地应力_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_地震波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地应力:是指当物体(岩石)受到外力作用,其内部会产生一种抵抗力。2、地震的要素(1)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_一个_震级。(2)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_震源深度_、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因素有关。(3)震源:地震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4)震中:地面正对着_震源_的那一点。(5)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6)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7)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3、地震形成机制与成因:板块交界处4、地震的分布(1)地震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极不稳定。(2)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3)我国的地震灾害①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②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5、危害(问答题:情景记忆)(1)造成房屋倒塌。(2)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3)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5)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6、不同地区灾情大小的分析方法灾情的大小是指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的程度,灾情的分析主要依据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致灾因子强度和受灾体特性确定。受灾体特性包括防抗灾能力和经济密度,而影响受灾体特性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如下表所示:因素影响致灾因子致灾因子强度越大,灾情越大;强度越小,灾情越小。例如泥石流的致灾因子有地形的陡峭程度、松散物质的多少、降水量的多少等,如地形坡度越大,灾情越大受灾体特性防灾意识人们的防灾意识强,人员的反应能力较强,能减小灾情抗灾能力抗灾能力强,能减小灾情受灾体特性经济密度经济发展水平高,密度大,经济损失大,灾情较大易损程度受灾体不易受损,能减小灾情。例如地震中房屋抗震能力强,不易受损,地震的灾情较小人类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人类进入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灾情会“放大”,人类撤出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灾情则“缩小”。例如发生滑坡或泥石流时,人员及时撤出危险区会极大地减小灾情知识点88、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成因(问答题2-16)公式:泥石流=陡坡+水流+破碎;滑坡=陡坡+暴雨+断层滑坡泥石流形成条件①地形:山区面积广大,山高坡陡;②内力作用:岩体比较破碎、山体中断层发育;③气候: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人为原因:④植被:对植被的破坏;⑤工程:工矿、交通工程建设①地形:山区面积广大,山高坡陡;②外力:风化严重,岩石破碎,有丰富的松散物质;③气候:多暴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人为原因:④植被:对植被的破坏;⑤工程:工矿、交通工程建设多发区多发区:西南云、贵、川地区。(地形特点:高山峡谷、地质状况复杂)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2、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滑坡泥石流不同点发生部位山地斜坡上山地沟谷中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较大较小是否必须有水的参与可以无水的参与必须有水的参与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破坏力极强;④人类活动、地震等皆可诱发;⑤突发性强;3、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各种地质灾害具有各自形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同时各灾害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地壳活动强烈,导致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若逢降雨集中,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壳活动强烈,也可能导致地震频发,造成地裂、火灾、海啸等次生灾害,同时地震也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上述各灾害又会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或疫病蔓延等。其关联性图示如下:4、我国的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有明显的季节性,与集中降水的时间相一致;滑坡四季都可发生,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第3节、防灾减灾知识点89、防灾减灾手段1、防灾减灾手段2、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2)工程性防御措施就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从各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改变地表环境(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岩、土体改造工程和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通过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耕地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防洪抗旱加固房屋建筑,增强抗震性能3、非工程性防御和工程性防御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防御,即非工程性防御。工程性防御措施是修建防灾工程,例如,兴建水库、加固大堤等工程。(2)联系知识点90、自救与互救1、灾前准备(1)在洪涝、台风多发地区,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备,这对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2)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往往是突发的,较难准确预测,但做好灾前准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地震为例,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防灾应急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2、灾中救助(1)若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2)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3)如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3、灾后自我保护(1)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热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2)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思考:地震和洪水中的救助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提示:地震中救助的重点在于自救,因为地震的发生是瞬间的,只有先救己才能救别人;而洪水中救助的重点在于互救,因为洪水的发生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转移过程中的互救显得尤为重要。第4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1)定义: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大众化应用——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知识点91、遥感技术(RS)甲卫星遥感技术原理示意 乙2008年5月14日四川北川县城遥感影像1、概念:利用装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的光学或电子设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感知的地理信息技术。2、工作原理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3、工作环节(图甲)4、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能够实现地物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如图乙实时监测震后地表事物的动态变化。5、应用(1)实时监测洪涝、台风等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预报、预警。(2)快速识别地震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并对灾情统计、灾害救援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3)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农业方面(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知识点9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1、概念:是一种地理信息技术,它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导航。2、组成:主要由卫星星座(空间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