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基本病变CT诊断_第1页
头颅基本病变CT诊断_第2页
头颅基本病变CT诊断_第3页
头颅基本病变CT诊断_第4页
头颅基本病变CT诊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CT(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术,ComputerizedTomography),分为:常规CT:扫描速度较慢,成像效果欠佳;多层螺旋CT:X线管经过滑环构造作连续旋转,检查床继续送进,形成无间断地体积扫描。可避免由于呼吸所引起的体动,微小病灶不易遗漏,且提高了检查速度。当前第1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常规扫描与螺旋扫描方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得到的是二维信息,而后者得到的是三维信息,并使CT血管成像(CTA)成为可能。当前第2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CT窗口技术人体各种组织结构不同,X线衰减差异较大,形成各种不同的CT值,因此可以利用CT值来鉴别组织的性质。一般认为空气对X线的吸收为0,故空气的CT值为-1000;而骨组织的X线衰减是水的2-4倍,故相应的CT值为+1000;水的CT值为0。当前第3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

当前第4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组织器官产生各种病变时,CT值亦相应变化,然而有时病变与正常组织呈等密度时,可以应用增强扫描来加以区别。当前第5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CT读片原则扫描位置与层次的判断:首先了解人体横断面解剖,观察扫描图像位置是否正确,各脏器是否包括,扫描计划是否恰当。当前第6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异常影像的观察:病变影像的部位、大小与数目、边缘、密度、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的关系等,如为复查则需对病变进行动态描述。分析与判断:诊断的基础是首先了解正常影像解剖,并对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有深入的了解,再结合病史、主诉做出正确的判断。当前第7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正常头颅CT解剖常规扫描与听眦线(OMBL,为外耳孔中点与眼眶下缘的连线)成15°或20°角,层厚10mm,层距10mm。一般自颅底至顶部分为11个层面。当前第8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1、颅底蝶鞍颅前窝底部:眼眶或眶顶、筛窦、蝶窦、鸡冠及前床突。颅中窝:前界:蝶骨;后界:颞骨岩部(岩骨);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外缘:颞骨;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当前第9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颅后窝:前缘:岩骨;后缘:枕骨;鞍背后方:脑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呈凹面向后的马蹄形,后面的凹陷邻接小脑蚓小结(圆形稍高密度影)。第四脑室后方沿中线区有时可见小脑谷(纵行低密度带,前通第四脑室,后连枕大池);其两旁为小脑扁桃体(密度较高影);脑桥:位于第四脑室与脑桥前池之间。当前第10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当前第11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2、鞍上池层面颅前窝:额叶;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前界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呈五角星形或六角星形。其前角连于纵裂池,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第6个角(后面)位于后缘中央,是脚间池。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常可见到“V”形视交叉。颅后窝:小脑半球及第四脑室。当前第12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当前第13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当前第14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3、第三脑室

下部层面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外侧缘:基底核的尾状核头;之间:胼胝体膝部的下方,稍后方为前连合及穹隆柱;前方:额叶;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后方为中脑脚与丘脑连接的部位。颅后窝:“Y”形或“V”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小脑上蚓部)在内侧,幕上结构(枕叶)在外侧。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呈新月形或马鞍形。当前第15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当前第16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4、第三脑室

上部层面可清晰显示基底核、丘脑。内囊前脚(前肢):位于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及脑岛;四叠体池:位于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前与第三脑室连接,后方为小脑上池(大脑大静脉池)。当前第17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当前第18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5、侧脑室

体部层面

此层大脑由额、顶、枕叶构成。两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核和体部;此层仍可见内囊后脚及内侧的丘脑;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脉络丛钙化;中线部可见大脑纵裂池及大脑镰。当前第19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当前第20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6、侧脑室

上部层面内侧壁侧脑室体部由胼胝体分开,侧脑室体部外缘可见窄的稍高密度带为尾状核体部,其旁为低密度的白质纤维放射冠。侧脑室体部的外方为顶叶。顶枕沟及中央沟将大脑分为额、顶、枕叶。当前第21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当前第22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7、大脑皮质

下部层面在胼胝体和侧脑室上方,大脑镰自前向后贯穿中线。白质部分为半卵圆中心。中央沟的位置大约在大脑半球凸面前1/4和后3/4交界处;该层面额叶范围缩小,顶叶所占比例扩大,枕叶基本消失。当前第23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当前第24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8、大脑皮质

上部层面已近颅顶,大脑镰清晰可见,其旁的脑灰质和脑沟显得十分清楚。顶叶较大,额叶较小。当前第25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当前第26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基底节和基底节区基底节:又称为基底核,指从胚胎端脑神经节小丘发育而来的神经核团,是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一些灰质核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屏状核;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基底节区:概念不清,可能包括基底节、丘脑、黑质、红核及其周围白质区域。纹状体:指尾状核、壳核和伏隔核三者构成的整体,是基底核系统的主要输入通道。当前第27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胼胝体膝部侧脑室透明隔穹窿柱脑岛(岛叶)丘脑间粘合(中间块)丘脑穹窿脚胼胝体膝部脉络丛胼胝体压部尾状核头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豆状核的壳核部分豆状核的苍白球部分第三脑室外囊屏状核内囊的晶状体后部分尾状核尾部海马及海马伞侧脑室后角松果体缰部松果体当前第28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当前第29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内囊:是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是由上、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膝部有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听辐射和视辐射;当内囊损伤广泛时,患者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和偏盲(视辐射受损)“三偏征”;内囊的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的垂直分支豆纹动脉,管腔纤细,管腔压力较高,极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就会破裂出血。所以,内囊是脑出血的一个好发部位。当前第30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当前第31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外囊:是位于屏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带,主要由岛叶发出的皮质被盖纤维组成;外囊出血为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裂支破裂所致,血肿多较局限,高血压是主要病因。外囊出血临床表现较轻,神经功能障碍主要是血肿及继发的脑水肿压迫内囊所致,而较少破坏性症状。一旦血肿或水肿消退,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当前第32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当前第33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放射冠:是指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不同功能的各种投射纤维在其间的空间排列规律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当前第34页\共有39页\编于星期四\17点半卵圆中心:胼胝体上方,由左右大脑半球髓质形成的有髓纤维,对称位于大脑镰两侧区域,呈卵圆形;包括三种纤维: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放射冠;②联络纤维:连接一侧半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