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后感(常用版)_第1页
全球通史读后感(常用版)_第2页
全球通史读后感(常用版)_第3页
全球通史读后感(常用版)_第4页
全球通史读后感(常用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球通史读后感(常用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

全球通史读后感(常用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拉荷尼亚去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二.内容概要

第一编主要讲述史前人类,从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种族的出现以及农业的出现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向读者大致勾画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指出了当今种族分布的根源。作者尤其高度评价了农业出现对人类的影响: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1](P23)由于史前离当今时间相去甚远,众多问题皆无定论,作者对众多问题并未妄下结论,而是尽量顾及多种观点,让读者自己裁决。

随着农业的产生,文明也随之而生。在第二编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汤因比)以文明为单位研究世界历史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首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总述。接着分别对各个文明(包括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进行说明,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论述得相对详细,而对印度、中国文明的很多问题则未作说明。例如,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说明,分期也相对明确,而对印度和中国文明的形成几未提及,分期也甚为模糊。这大概与作者的知识构成有关吧。令笔者困惑的是,作者对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仅是简要带过,而不曾给予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初文明足够重视,这一困惑时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在接着的第三编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世纪欧亚大陆的文明作了阐述。包括伊斯兰教的兴起,突厥和蒙古人的征服,传统的拜占廷文明以及儒家文明。作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只有西方完成了向近代思潮的重大转变。”[1](P236)而其他文明要么被征服,要么因为封闭而趋于停滞。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具有深远的意义——欧亚大陆联系的紧密以及中国技术发明的大批西传,促进了欧洲新文明的形成。在谈及儒家文明时,作者认为中国在6世纪到16世纪的这1000年中,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正是由于稳定而使中国趋于保守,最后被西方势不可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1](P253)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同样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在19世纪面对西方的入侵时,日本之所以能够做出比中国积极、有创造性地反应,是因为日本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帝国结构。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没有就此问题进行个更深入地分析。

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对地理大发现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鲜有描述。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在本书第四编中专门给读者展示了地理大发现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的历史。斯氏1

认为一部世界通史应该包括全人类的历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不仅如此,作者还高度评价了非洲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美洲人为全人类培养的大量农作物。

第五编中作者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研究世界史应从公元1500年开始?为什么偏偏是西方人在16世纪的巨大发现和惊人探索中起了主要作用?[1](P344)第一个问题斯氏并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甚至在读完他的书后仍然不知道答案所在,作者称在第18章已做出回答,但笔者实不知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上述问题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第二个问题倒是回答得简单明了:中东和中国的高度发达和富足使得他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以至没有适应变化的世界;而与此同时西欧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与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现代文明,从而开始了所谓现代化的进程,并决定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这一编是本书的过渡环节,现代文明的出现,预示着西方崛起时代的到来。

西方的崛起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势必伴随扩张而来。在第六编中,作者论述了西方崛起时的扩张,分为伊比利亚阶段,荷、法、英阶段以及俄国在亚洲的扩张。斯氏认为伊比利亚扩张主义的根源是传播宗教,而后,控制香料路线就成了扩张的首要目的,而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则是他们在经济上对西北欧的长期依赖。这也就导致了荷兰、法国、英国后来居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与此同时,俄罗斯人则在大陆上进行横贯亚欧大陆扩张,并最终造就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这些扩张,使全球统一性开始了。

第七编作者论述是西方具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公元1763-1914)。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洲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以及政治革命,不但论述了各革命的原因、历程,而且对其意义和影响作了详细地分析。以工业革命为例,作者不仅考虑到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财富的增长,新的消费观念和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等),也认识到对欧洲世界的深远影响,促进了美洲、澳洲的欧化。作者的视角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西方,斯氏对这一时期的非西方社会(包括俄国、中东、印度、中国和日本、非洲等)也给予了足够关注。本编最后,作者通过对比,令人信服的接受了这一时期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的优势。随着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渗透和传播,全球统一性进一步得到巩固。

在最后一编中,作者讨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来龙去脉、西方诸帝国的终结以及冷战及其后果。斯氏在写这本书时力图跳出“西方中心论”的束缚,然而他在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仅对欧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作了描述,而对有重大意义的中国战场只字不提,只在谈论二战的影响时轻描一句:中国伤亡1500万人。这恐怕使中国读者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也与他试图跳出“西方中心论”这一框架相矛盾。不过作者认为在冷战问题上美国应负主要责任,杜鲁门是冷战的始作俑者。另外一点让笔者感到新鲜的是,作者将二战后的科技革命视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与我们将这一革命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传统看法不同,不知作者是出于何种考虑。在笔者看来,以电力广泛的应用为标志的科技革命的影响大大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也不亚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于今日人们。最后,作者既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对人类的未来表现出担忧。

三.读后感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2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虚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中。开始从历史中寻求原因,由此树立其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历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化装饰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从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3

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必须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

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己决定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4

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的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日趋紧密。2007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同期全球贸易亦呈现下降的趋势。2021年以来,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美国内需可能缩减,通胀压力将不断提高,全球资本市场动荡继续加剧。这均将加重世界经济整体下滑的态势,进而进一步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

我们常常为近代以来世界的飞速发展而惊叹。世界在近代以来才开始真正地成为一个世界,在近代之前只不过是孤立的洲和孤立的国家而已。在世界逐步一体化的过程中,国际贸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达伽马第一次登陆印度之后,当地人问他为何而来。达伽马简洁地回答:“基督徒和香料。”达伽马追求基督徒的努力并未对世界带来显而易见的变化,但达伽马追求香料的努力则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并在以后的时间里逐渐发展起来,为整个世界的一体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时的香料贸易是早期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

一、国际贸易对世界的影响

(一)推动世界一体化

国际贸易之所以能够对世界产生别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产生的影响,是因为国际贸易有利益的驱动而能够持续。持续的国际贸易将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东方的香料和瓷器被运到了欧洲,而欧洲的工业品则来到了东方,更重要的是,欧洲的文化也伴随着贸易者来到东方。如果不是因为贸易的缘故,欧洲也不会强行打开中国和日本的大门,如果不是英法的入侵,中国可能直到现在还是被清王朝统治。

对外贸易使世界变得更加紧密,但却不必然会使世界变好。对外贸易对于世界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主要看贸易者的贸易方式和贸易者的目的。当非洲的黑人成为贸易对象被当作奴隶从非洲运到美洲时,国际贸易变得不好了,这样的国际贸易有利于欧洲和美洲人的生活却伤害了非洲人的生活。但是我们看到,国际贸易只是一种工具,它无所谓好坏,只是看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国际贸易这个强有力的工具,通过促进国与国正当贸易的进行,从而改变两国人民的生活外,也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影响,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外部性。

二、国际贸易带来的正外部性

(一)国际贸易有助于文化的传播

一般很少人到别的国家去传播自己国家的文化,因为这种文化传播的方式是不盈利的,而且是需要较高成本的。所以,通常只有富有的教会支持下的传教士才有这个财力不计盈利地到外国传播耶稣的福音,同时传播本国的文化。但是国际贸易则不同,国际贸易以利益为纽带,国际贸易商人由于具有盈利从而可以使国际贸易持续下去,于是不同国家的商人便有了更加频繁接触的可能性,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器物文明,国家制度等等东西在不同的国家得到了传播。旅游是国际劳务贸易的一大种类,通过国际旅游,人们可以到达不同的国家,了解到各种各样的国家的人民的生活方式,理解不同的国家的文化风俗,同时将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带到外国,也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传播到外国。从而使得不同的国家的文化相互交融。另外,现在国际贸易之中有专门的国际信息传播。比如我们现在用的经济学教科书很多都是外国的学者所写,由翻译家翻译出版的。外国人的思想可以通过翻译到达中国,对中国的现实的改变产生影响。中国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相似的途径到达国外,从而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有助于防止战争。

历史上,首先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曾经依靠依靠武力打开许多国家的国门,目的就是向这个国家销售商品。中国曾经就有着这样的遭遇。由这些例子,或许我们会得出国际贸易引发了战争的结论。从某些方面来说是这样,但是就我们所看到的现代世界的现状来说,事实并非如此。国际贸易的精神就是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不能最有效率地生产出5

自己的国家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因此本国居民的部分产品需要外国的工厂来供给。国际贸易的发展程度越高,国与国之间的国际贸易额越大,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关系就越强烈。所以我认为贸易使国与国彼此依靠,而不是彼此敌对。当然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之中,经常会出现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但总的趋势是,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与国之间的依靠越来越紧密。这种彼此依存的关系,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在这种互相依靠,互利共赢的关系中,任何一方的损失也将给另一方带来损失。

(三)国际贸易有助于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

一国国内可以上产的产品种类是有限的,但是如果这个国家能够通过国际贸易使得其国民能够消费到别国的产品,那么这个国家会享有更多样的消费选择,使得国民的生活水品更高。中国的传统饮料是茶,而非洲和南美则盛产咖啡,美国人则创造了可乐。在没有国际贸易的状况下,非洲人和南美洲人只能喝一辈子的咖啡,中国人则只能喝茶到老,美国人就只能喝他们的可乐,到死也别想享受咖啡的浓香和茶淡淡的清香。但是有了国际贸易,一切因此而不同。通过贸易,中国人能够享受到三种饮料,美洲人和非洲人也同样可以享受三种饮料。事实也是如此。现在,美国的可乐已经不出口到中国,美国的可乐公司直接在中国建立了生产可乐的工厂,直接为中国消费者生产。而咖啡也成为一种越来越受到欢迎的饮料。

(四)国际贸易有助于技术和知识的传播。

在国际贸易中,有一类贸易的交易对象是生产技术,这就是国际贸易中的技术贸易。通过技术贸易,人类的创造得到了传播。于是,一项技术通过贸易得到了传播,进而造福全世界。在国际贸易的进行中,各国的文化和思想也进行着碰撞和交融,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增进了了解。

(五)国际贸易有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怎样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那就是把资源给对它评价最高的人。国际贸易通过市场机制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从而使资源实现自己的最高价值,从而改善全世界人的福利。

三、国际贸易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

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我看到了全球一体化的全过程。当哥伦布跨出他的那登上南美大陆的第一步时,地球告别了一个旧时代,而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原来世界只是彼此分离的一块块大陆,而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世界渐渐地变为一体了。早期西方开拓殖民地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掠夺式的,就是在新发现的大陆上,通过掠夺获得金银财富,带回国内,然后加以挥霍;另一种方式则是贸易的方式。当然在这种形式中,也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奴役。但其并不是赤裸裸的掠夺,而是这种方式中的国家向别的国家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通过扩大自己国家的产品销售的方式来增加国家的财富。

国际贸易不只是在历史上,而且在今天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如一个链条,将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从此唇齿相依,从此彼此离不开对方,从此优缺互补,从此而变得不同。

在国际贸易的驱动下,世界改变了它本来的面貌,显示出全新的景象。有了国际贸易,世界才最终真正成为一个世界。

6

马基雅·维里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政治家,外交家。被称为“近代政治学之父”,著有《君主论》,是世上第一个公然宣称应该把道德观念从政治上摒弃出去的政治家,认为君主共和制度是最好的政体,批判“君权神授”,反对教皇教会干预政治。教皇子午线西、葡两国为争夺殖民地、市场和掠夺财富,长期进行战争。为缓和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1494年经教皇仲裁,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世界上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在大西洋中部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闵采尔是德国宗教改革的激进派领袖,也是德意志农民战争领袖。提倡信仰得救,否定《圣经》是唯一的启示,认为信仰来源于人的理性。反对诸侯,领主,城市贵族,强调公有平等,主张建立公有制基督教公社。《九十五条论纲》是马丁·路德于1517年10月31日张贴在德国维滕堡城堡教堂大门上的辩论提纲,被认为是新教的宗教改革运动之始。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卒于西班牙。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4次出海远航发现了美洲大陆,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耶稣会为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1534年由西班牙西班牙贵族军官伊格纳修·罗耀拉创立。耶稣会最主要的任务是教育与传教,在欧洲兴办许多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除是耶稣会人才外,也活跃于政界与知识份子阶级。圈地运动15世纪末开始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封贵族使用暴力剥夺农民土地的过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国呢绒业发展,于是贵族地主强行占有公有地和农民的份地作为牧场和出租用地。大批丧失土地和家园的农民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清教运动16世纪中期英国圣公会内部的改革运动。因主张清除英国国教会内残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文缛节,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故名。清教运动的发动者为卡特赖特。运动分为温和派与激进派。前者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以实现净化教会为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后者主张采用长老制,简化仪式,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运动对英国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权利法案》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性文件。规定国王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废除法律,不得征税,不得招募和供养常备军;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议会经自由选举产生,应经常集会;议员有议事自由,不受任何传讯或干预等。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大抗议书大抗议书是英国国会与专制主义斗争的最重要的文件,形成于1641年。主要内容有:揭露了查理一世的暴政,指出天主教复辟的严重危险,提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要求,如要求工商业自由,进行议会改革,要求建立对议会负责的政府等。光荣革命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因为这场革命未有流血,故称之为“光荣革命”。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发生的北美殖民地波士顿人民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的事件。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垄断了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运销,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英国政府派兵镇压,导致1775年4月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声枪响。《独立宣言》是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独立的纲领性文告。1776年7月4日,在费城召开的第二次大陆会议上由出席代表共同签署,是日定为美国国庆日。宣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政治愿望。但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也暴露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和人权的局限性。掘地派运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派别。代表贫雇农和一部分城市贫民的利益。该派主张把土地交还给人民,人民共同耕种、共同生活;要求社会政治平等、财产平均,消灭土地私有制;反对使用暴力。1650年春掘土派运动结束。华盛顿,美国开国总统,美国独立战争大陆军总司令,领导北美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为美国的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1787年主持召开费城制宪会议,制定联邦宪法。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并于1793年再度当选。被尊为美国国父。潘恩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他出生在英国,1774年来到美洲。正值北美人民反英斗争风起云涌,人们的君主制观念还根深蒂固。在这样的形势下,潘恩发表小册子《常识》。公开提出美国独立问题。痛斥世袭君主的罪恶。为美国独立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网球厅宣誓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因反对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会议,封闭了会场。第三等级代表即在会场附近的网球场举行宣誓:在宪法未制定以前,决不离散,史称“网球厅宣誓”。《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雅各宾俱乐部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政治组织。因常在雅各宾修道院开会议事,故名雅各宾俱乐部。参加者有自由派贵族、大工商业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对革命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794年热月政变后,雅各宾俱乐部被封闭。1799年解散。《拿破仑法典》又称《法国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产物,于1804年公布施行。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财产所有权的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后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巴贝夫平等派运动督政府在法国执政时期,法国社会极不稳定,国库空虚、物价飞涨,市场萧条,人民群众十分不满。农民出身的巴贝夫组织平等派,目标以暴力推翻督政府,建立革命专政,以此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最终,起义计划被截获,。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专政,丧失民心,失去群众基础。1794年7月27日爆发推翻雅各宾派罗伯斯比尔政权的政变。因发生在共和2年热月9日,故名。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派的统治,宣告了法国大革命中市民革命的结束。雾月政变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以解除雅各宾派过激主义威胁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借口,开始行动,他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这一天是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故名。1.文艺复兴的背景及本质背景资本主义萌芽(物质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古罗马,古希腊的世俗文化是反封建教会的天然素材;新兴资产阶级还无理论体系,因此需要借助古罗马,古希腊文化。本质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完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2.文艺复兴始于意大利的原因资本主义最早在意大利萌芽,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适宜宽松的政治环境;古典文化的历史背景,意大利保有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教皇,教会势力衰落意大利人才辈出,汇集一处3.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及过程背景1.源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于发展,是新兴资产阶级对于海外商贸利益无限追逐的结果。2.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对东方商品需求的市场容量不断增大,东方商品价格上涨,1453年,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通商要道,不仅抢劫商旅,还课以重税,因此,西欧商人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道路。对黄金的追求是另一经济动因,《马克·波罗游记》在欧洲流传,欧洲人把东方特别是中国看成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所以纷纷到中国实现黄金梦。3.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他从一开始就以博爱人类为宗旨,并以全人类的宗教自命。4.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也起了积极作用,人文主义思潮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和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海外冒险的思想动力。过程1487年,迪亚士(葡),到达非洲西南端好望角1497年,达·伽西(葡),绕过好望角,1498到达印度1492年,哥伦布(意),发现新大陆1519年,麦哲伦(葡),环球航行4.地理大发现的后果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地理大发现也是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引起“价格革命”,改变了西欧社会各阶层之间经济力量的对比。资产阶级利用“价格革命”,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提高了自己的经济地位。而靠固定收入生活的工人因物价上涨处境恶化日益穷困化。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使科学和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西欧工商业的空前发展,又促进了日益腐朽的封建社会内部革命因素的增长。因此地理大发现敲响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丧钟。5.宗教改革的背景1.宗教原因天主教会的弊端。罗马教皇任人唯亲,教士不学无术,天主教会对广大人民的严密精神统治,激起了以资产阶级为首的广大人民冲破封建神学思想体系的束缚的迫切愿望和要求。14世纪后,教会权力逐渐衰落。2.政治原因随着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式和君主权力的加强,王权同罗马教皇的矛盾日趋尖锐,把教会至于王权的控制下成为时代的要求。3.经济原因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强大,他们对教会占有巨额财富并享有征税特权十分不满,为追逐利润,他们需要剥夺教会的经济特权。4.精神原因文艺复兴揭露封建教会的黑暗是宗教改革的精神动力(西欧政治经济发展是宗教改革的根本根源)6.德国爆发宗教改革的原因1.中世纪德国在政治上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2.15世纪末16世纪初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经济发展的分散性使其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在中世纪后期,一直处于经济发展分散和不平衡状态。3.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大肆搜刮由来已久,德国是受天主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4.德国社会各阶级矛盾尖锐。在这种矛盾中,摆脱教廷压迫束缚成为德全民族的使命。德国本身的特殊情况及教会对其的剥削使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7.马丁·路德的宗教政治纲领P47-48宗教纲领:因信称义,即灵魂得救在于内心信仰,信仰来自于遵循《圣经》而非依从教会。政治纲领:主张取消罗马教廷在德国的政治经济势力,实现民族独立,号召德意志贵族联合起来,反对教皇,解放德国。要求建立脱离罗马教廷的民族教会,教职由德国人担任。8.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1.在“因信得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预定论”,一个人获救与否,上帝在前世就是预定的,并不由教会决定。若一个人在现实世界里事业成功,经营致富,就是上帝的“选民”,否则就是“弃民”。(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为其提供宗教上和理论上的支持)2.提出由教徒选举长老的民主教会,反对教廷任命主教的教阶制度,取消罗马教皇的特权和封建等级制。3.倡导勤勉节俭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标准。9.简评克伦威尔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共和国成立前的克伦威尔应基本肯定,后期应基本否定。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阶段,他贡献空出,用武力击溃了王军主力,镇压王党叛乱,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制;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逐渐走向反动,远征爱尔兰,并对爱尔兰进行大肆掠夺。他镇压民主派运动,发动一系列的商业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10.简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1)限制王权时期(1689—1714)《权利法案》1.国王王权废止法律2.不得侵犯议会征税权3.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组织常备军4.国王不得干涉议员言论自由,不能因政治原因拘禁议会5.必须定时召开会议《书包检查法》从法律上保证出版和言论的自由《王位继承法》1.王位继承人必须是新教徒2.直接依附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院议员3.国王签署的法令必须有相关大臣附署方为有效,而所以大臣必须执行议会决议4.国王任命法官的权力移交议会5.议会谴责定罪的人,国王不能赦免。(2)内阁制的确立(1714—1742)在威廉三世时期,经常召集枢密大臣在小密室召开会议,经常在下院多数党中选任枢密大臣。小密室就成为内阁代名词,而下院选任的枢密大臣就成为阁员。此后,从下院多数党中选任内阁大臣就成为英国内阁制的惯例。但这一时期,行政权仍在国王手中,到乔治一世时期,内阁会议有一位大臣主持,议会行政权大增。1721年开始,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常主持内阁会议,居内阁大臣之首,为实际首相。开创多数党领袖任首相的惯例。1742年,沃波尔内阁政策遭议会反对,沃波尔辞职,形成首相遭议会反对便辞职谢罪的惯例。责任内阁制确立。(3)内阁制的完善(1783—1784)1783年时,小彼特内阁遭下院反对,但内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新成立的下院中,多数人支持继续组阁,创下内阁可以解散议会,提前进行大选的惯例。进一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建立英国式资产阶级代议制。11.谈谈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的原因,意义,特点原因建国之初的美国,虽然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但百废待兴。此时,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经济困难;2、政局不稳;3、松散的邦联体制。“邦联”体制使新生的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与政治危机,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宪法来加强中央集权。为达到通过法律或政权把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巩固下来的目的,他们制定了1787年宪法。意义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它的确立,标志着美国从此走上独立和统一的真正历史舞台。第一,这部宪法包含有许多民主因素,它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创造现代联邦制国家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二,它调和了保守派与民主派的矛盾、中央集权派与地方自治派的矛盾、大小州之间和南北之间的矛盾。总之,它有利于团结各州人民,巩固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加快资本主义发展。但是这部宪法也存在局限性,它不仅没有否定南方的奴隶制度,反而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各州的人口总数。同时,选举资格也作了财产和文化程度上的限制,剥夺了劳动群众、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的选举权。特点1.美国宪法确认了某些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包括:分权与制衡原则,有限政府原则,代议政府原则,2.美国宪法显现的某些反民主内容。包括:公开承认奴隶制,轻率对待公民权利。12.评价罗伯斯皮尔法国革命家,法国大革命时期重要的领袖人物,是雅各宾派政府的实际首脑之一。领导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8年,法国面临经济政治危机,罗伯斯庇尔发表了《致阿图瓦人民书——论改革阿图瓦三级会议的必要性》,要求召开三级会议。他在三级会议及制宪会议期间共发言276次,他在演讲中支持男性公民普选权、反对国王否决权、支持赋予犹太人民权、呼吁废除奴隶制和死刑,反对新闻审查,这使他获得了“不可腐蚀者”的称号。1793年5月,在罗伯斯庇尔的提议下,国民公会通过了“粮食最高限价法案”,并通过新宪法,保障公民享有人身、信仰、出版、请愿、结社的自由,有受教育和受社会救济的权利,规定如政府侵犯人民权利,人民有权起义。同年7月,在罗伯斯庇尔的领导下,法国开始“雅各宾派”专政。1794年,热月政变,“雅各宾派”专政被颠覆,他被处死。罗伯斯庇尔在法国和世界历史上影响深远,19世纪很多欧洲革命家都对他怀有敬意。一些批评者则认为雅各宾专政是从法西斯到共产党等独裁专制政权的前身。13.分析雅各宾派政权瓦解的历史必然性雅各宾派政权的性质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变化注定这一政权的失败。雅各宾派政权基本上是肩负着破坏旧制度任务的政权,它代表的小资产阶级有强烈的反封建要求,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其弱点是政治上缺乏是社会稳定的经验,经济上也不掌握发展经济的巨额资本,先进技术及成熟的管理经验。1794年后,法国的历史进程从主要是破坏旧制度的政治动荡转向建设新社会的经济运动时,雅各宾派就已完成其历史使命。雅各宾派的许多政策法令措施已超过资产阶级所能容忍的程度。雅各宾派政权专政初期,由于革命政权与成果遭受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威胁,整个资产阶级需要雅各宾派政权,还能容忍雅各宾派专政对自己利益的损害。一旦危机解除,大资产阶级,工商业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暴发户就联合起来制止小资产阶级把革命引向深渊。雅各宾派的资产阶级性质决定了他不可能永远保护人民利益,雅各宾派在取得平叛抗战的胜利后,就把打击的目标转向劳动群众,失去了群众基础与摆脱危机的能力。雅各宾派内部分裂成为政权垮台的重要原因。共分为三派:一是代表小资产阶级下层利益的埃贝尔派(左派),二是代表革命中暴发户利益的丹东派(右派),他们反对现行政策,主张取消革命专政,维护既得利益。三是代表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罗伯斯皮尔派,主张维护现行政策。并打压另两派,大大削弱雅各宾派的核心力量。14.比较英美法的资产阶级革命相同点:1.根本原因: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得到显著发展,另一方面,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封建王朝统治或殖民统治的束缚。2.根本任务: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或殖民同统治,发展资本主义。3.革命文件:都通过了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或独立要求的法律文件或纲领性文件。4.领导阶级:三国革命都是资产阶级为领导阶级。5.革命主力:广大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6.结果:都建立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联合的专政国家,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7.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8.获胜主要原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不同点:1.原因、表现形式:①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封专制统治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社会矛盾激化。②美国:英国的殖民统治压制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③法国:波旁王朝专制统治,第三等级处于无权的地位,对封建专职不满。2.爆发途径①英国:利用议会同国王进行斗争。②法国:通过“三级会议“有特权等级发生冲突,借助人民力量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③美国:以大陆会议组织人民,开展武装斗争。3.革命过程特点:①英国:是革命与反革命、复辟反复辟斗争交织在一起,具有长期性、曲折性。②法国:革命具有阶段性和彻底性。③美国:独立战争与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一致性。4.结果:①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②美国:建立联邦政府国家,实行总统制。③法国: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5.意义:①英国;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第一次重大胜利它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②美国:摧毁了英国殖民枷锁,实现了国家独立。③法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15.工业革命首发于英国的原因及影响原因1.英国的最大优势也失去他国家缺少的,便是存在许多无家可归的流动人口,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自由”的劳动力。2.海外殖民掠夺提供原始资本,原料及市场。3.在人才方面,也是其他国家无能望其项背的4.英国有比其他国家更发达的国内市场5.在英国行会制度薄弱,所以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更顺利的发展6作为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全国各地区距离海岸线都不远。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设在沿海岸的河口上。此外,国内公路网和贯穿全国各主要工业区的运河,大大促进工商业的发展。7.1688年政变确立新贵族与资产阶级联合政权,经过一个世纪的时间,在英国建立了完善的君主立宪政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8.18世纪中叶,手工工场不但在英国普及发展,基础水平也不断提高,为工业革命提供成熟的技术条件。同时,技术分工精细化为实行机器生产创造条件。生产工具专门化使发明代替人手的机器成为可能,也培养了大批具有技术专长的工人和技师,为机器的发明使用提供决定性的条件。影响1.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社会主义运动发展。3.工业革命还引起了近代城市的兴起,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4.密切了世界各国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对外侵略扩张,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一体,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最终确立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5.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旧思想和旧制度。16.美德工业革命的特点美国1.有优越的国内外环境。封建束缚薄弱,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较早,远离欧洲战乱动荡2.有充足的资本来源。早欧洲战争中采取中立政策大发战争财;从英国传统的奴隶贸易中获利;靠掠夺印第安人土地,在西部进行土地投机,并低价收购国债。3.广阔的国内市场。4.充足的劳动力。5.正确的工业政策。6.符合本国国情的工业化战略德国1.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在国内。2.通过赎买封建义务的方式来解放农奴,然后再通过农村的分化,剥削农民的土地,使其沦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从而解决工业所需劳动力的需要。3.通过经济统一的方式解决国内市场的分裂问题(1834年,建立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关税同盟)。4.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德国不像其他国家那样从棉纺织业入手,而是抓住了兴起的铁路建设的契机,从建设铁路入手,然后带动其他工业部门,促使德国工业发展的重点迅速从轻工业转移到重工业。及时建立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完整的工业体系。5.政府积极干预工业革命进程。(1)实行高关税改革,保护民族工业,兴办国营企业,资助私营企业(2)派人出国考察先进经验,招聘外国科研人员,建立科研体系,发展高科技产业(3)组织铁路建设,统一铁路布局,增强铁路网络效益(4)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1、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历史地位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文明,可以上溯到距今六千年以前,在时间上实早于埃及。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古文明的奠基者。在文字方面,早在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人就创造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楔形文字逐渐成为西亚各国通用的文字体系。在宗教方面,两河流域各地的宗教都是各民族所建国家的民族宗教。世界上的一些重要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从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中吸收、继承了一些因素。在天文历法上,苏美尔人创立了星期制度及太阴历。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历法。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规律的观察,制定了太阴历。在数学上,古代巴比伦人是具有高度计算技巧的计算家,其计算程序是借助乘法表、倒数表、平方表、立方表等数表来实现的。代数方面巴比伦人有丰富的代数知识,他们解二次方程的过程与今天的配方法、公式法一致。几何上巴比伦的几何学与实际测量是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已有相似三角形之对应边成比例的知识,会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简单立体体积。把圆周分为360等分,也应归功于古代巴比伦人。同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还建造了许多雄伟瑰丽的建筑物,像大家熟知的空中花园,巴比伦城等,充分体现了当时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人类的智慧。史诗中,《吉尔伽美什》是古代巴比伦文学的代表作,是已知的世界文学中最早的史诗。史诗写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之一。汉莫拉比法典,制定于公元前18世纪的汉莫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成文法典,其立法技术队后世影响巨大。埃及可以确定的是埃及文化中有些特定的因素来自苏美尔和巴比伦尼亚。我们知道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贸易往来——肯定是通过苏伊士地峡,也有可能是通过埃及在红海的一些河流的出口处进行的。埃及极易受苏美尔的影响。尽管埃及人从两河流域吸取了不少东西,但不久这些东西就会融到埃及的独特文明中;埃及文明仍然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最伟大、最高雅、最有吸引力的文明之一。印度、伊朗、埃兰,一项最新考古发掘证明,遥远的东方印度河谷地文化,显然和苏美尔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废墟中也出土了大量印度形制的印章。既然这两种文化在农耕、建筑、艺术、商业、行政、语言文字等方面是相似的,并且彼此间相互了解,所以,认为古老一点的苏美尔文化影响了年轻的印度河谷地文化从逻辑上讲是完全合理的。美索不达米亚对它同时代的埃及、伊朗、印度和赫梯的影响,不管多么重要,却未能持久,也就是说,它的影响并未能在它的近邻中生根。奇怪的是这种影响却在西方生了根。从巴比伦之囚时起,犹太教充满着宗教者,他们拥有未来人类启示的观念。著名的东方学者说:“众多的异教的想象,有的甚至完全是神话进入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文学。”他说,比如洗礼仪式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宗教信仰,同样基督生平的许多传说因素也可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宗教信仰。特别重要的是,Albright认为处女诞生说,受难的主题,下地狱,三天后又复活最终升入天堂等等也可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的宗教当然是异端而多神的,因此和一神的犹太教、基督教有着不可逾越的精神鸿沟。2、为什么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一、光荣属于希腊。希腊的文化非常繁荣,而且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其中的一个城邦雅典在伯利克里时代更是达到了奴隶制民主的顶峰,对西方的民主有所启迪。光荣属于希腊是说其文化繁荣。公元前8世纪左右古希腊文明开始发展,实行城邦制度,这时候的希腊属于小国寡民,随着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雅典的民主政治也在不断完善,首先雅典出现一位伟大的改革家,采取中庸之道,进行一系列改革,但是由于他是站在地主阶级进行改革的,平民没有彻底摆脱无法参与政治的命运,贵族阶级的利益受到很大损失,而地主阶级却凭借财富进入政治领域,引起了平民与贵族的不满,最后梭伦被放逐,但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随后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一步步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到伯利克里时期达到顶峰。雅典为古希腊的代表城邦,古希腊的光荣就在于民主政治,这种民主制度为现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也使当时的古希腊繁荣昌盛,民主、文化氛围浓厚,培养了一批伟大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国家认为,他们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最早就是源于古希腊时代,所以他们说光荣属于希腊。二、伟大属于罗马。罗马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其法律——罗马法以及建筑对后世影响深远。伟大属于罗马是说其帝国的庞大。在于它的法律罗马法和曾经辉煌的历史。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几经波折,在公元1世纪后期,罗马的征服领域横跨亚非欧.后又分为东西罗马,东罗马一直延续到公元15世纪,公元6世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设计专门机构汇编《民法大全》。罗马法在西方国家的发展中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现代西方的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大都源于罗马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在许多法律都是援用与古代罗马的万民法,青铜十二表法等等,他们认为他们的法律制度源自于罗马,所以他们说伟大属于罗马。正像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指出的那样,希腊人也许是更优秀的雕塑家、雄辩家和思想家,但唯有罗马人才懂得如何统治一个帝国。的确,希腊人始终没有解决城邦之间的政治冲突,英明的亚历山大大帝除了暴力,也毫无其他解决种族冲突的办法。在这一点上,罗马人相当伟大。罗马人发展了一种在整个帝国范围内普遍适用的“万民法”来超越狭隘的城邦制政治框架。光荣在希腊,伟大在罗马。古希腊带来了民主政治;罗马带来了法律制度。这些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3、中世纪是黑暗的吗?基督教对西方文明有何影响?不是。很多人都认为在辉煌的希腊罗马文明之后持续千年的中世纪,是蒙昧的教会统治的黑暗时代,直到意大利文艺复兴,西方的文明才开始崛起,重现辉煌。但实际上“黑暗的中世纪”这个观点早已被西方学术界抛弃了,原因在于学者们对中世纪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发现,中世纪其实并不黑暗。中世纪是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时代,是十字军的时代、城镇兴起的时代、西方最早的官僚国家形成的时代。12世纪罗马式建筑步入顶峰,哥特式建筑开始兴起,方言文学开始出现,拉丁古典著作、诗歌和罗马法走向复兴,吸收了阿拉伯人成就的希腊科学和大量希腊哲学得到了恢复,并且诞生了第一批欧洲大学。这就是继8世纪加洛林文艺复兴之后的12世纪文艺复兴。这个世纪本该是不容历史学家们所忽视的,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普遍视中世纪为黑暗落后的时代,而对上述伟绩或予以否认,或不以为然,或讳莫如深。现代研究也表明15、16世纪发源于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不是一蹴而就、没有源头的,中世纪没有我们以前认为的那么黑暗和停滞不前,而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也没有我们以前认为的那么光明和突然。恰恰是所谓黑暗的、沉沦的千年中世纪,才包含了大量形形色色的民族、制度、文化形态,展示了历史发展的许多进程,蕴含了现代文明许多方面的起源。宗教信仰在西方国家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又以基督教为西方国家最庞大的宗教体系。(1)基督教对西方各领域的积极影响:基督教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贡献。由基督教和古希腊形而上学的结合而形成的超验伦理,在西方文明中具有超越世俗功利的绝对价值,并逐渐演变为互助、慈善、克制、苦行等普遍有效的公德标准。所以说,基督教的出现使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萌芽,从而为西方文明乃至人类世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信仰与理论基础。基督教对“法制”思想的影响。基督教对法制的影响体现在“原罪”思想上。这实现了一种从“人治”到“法治”的飞跃。统治者用法律来统治归根到底还是“人治”,而“法治”则是由法律来全权代理,不掺杂任何人性善恶影响法律公正的可能性。基督教对西方哲学、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在哲学领域,基督教奠定了近代西方的哲学思辨传统。基督教哲学形成了以上帝为核心、神学为基础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这对后来的思辨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最能加以说明的就是如今多如繁星的大学了。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是创建于1087年的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其创建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神职人员,为教会服务的。在艺术领域,西方文明处处都透露出基督教文化的痕迹。如果从音乐发展史的角度加以考察,便会发现1600年以前的音乐,除了流传于世的世俗歌曲中悲歌、颂歌、饮酒歌、恋歌、婚礼歌等会自发地抒发感情外,主要是宗教音乐中的经文歌、弥撒曲、安魂曲和圣赞歌。(2)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消极影响:基督教维护奴隶制。早先基督教认为使用奴隶是不公正的,而且破坏了自然律,到了《彼得前书》则说:“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要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他。”而在西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会由于经费匮乏,一改对富人的排斥态度,以在他们身上开辟新的财源。《罗马人书》训诫说:“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凡掌权的,都是上帝所任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上帝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可以说这是一种奴性思维的灌输。十字军圣战、异端裁判所代表了基督教对人性的迫害。基督教早期,为了对抗回教,成千上万的战士、武士动员起来组成了十字军,前往驱逐圣城的异教徒。他们到达耶路撒冷后,大开杀戒屠杀当地居民,除了杀掉所有的回教徒,还有许多犹太人。总之,基督教在西方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同时也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我们不但应该看到基督教文明对西方社会产生的进步性的影响,还应该从这种正面影响中看到与之对立的消极影响,以一种怀疑精神审视其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可能性,并吸收其中的精华拿来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服务。4、为什么大航海发现新大陆后,人类就被西方世界的文明所引导前行?哥伦布处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商业资本主义发展和封建制度瓦解的转变时期,他对美洲的发现顺应了欧洲资产阶级掠夺新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要求。美洲的发现和殖民,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大量金银流入欧洲,扩大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崩溃。同时,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在拉丁美洲建立起殖民奴役制度,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哥伦布的航行与发现,向欧洲殖民者与探险家们吹响了第一声号角,促使他们掀起一个纷纷走向新大陆的浪潮,从而开启了人类全球化的过程。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德国、英国以及荷兰等国探险家的足迹很快踏遍整个新大陆。追随哥伦布足迹的麦哲伦于1522年9月7日完成绕地球航行一周,证明了地球是圆的,美洲为另一个大陆。虽然哥伦布的航行客观上促进了世界一体化和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但哥伦布等人并不是作为和平的使者来到美洲的,而是作为殖民主义者和征服者的急先锋来美洲寻找和掠夺财富的。所以,他们的到来,对美洲的印第安人文明是一个极大的灾难。哥伦布与其同时代的其他基督徒一样,认为不信奉基督教的一切民族,都没有天然权利,可以采取最坚决的手段迫使他们皈依基督教,如果顽固不听,就可以采取最严厉的手段加以处罚,包括处以酷刑和杀害。哥伦布在海地就是这样做的。到了1496年,也就是哥伦布来到海地的第4个年头,海地的土著泰诺人就从30万人锐减到20万人,有些人是被驱赶而累死病死的,有些则是被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屠杀的。哥伦布这一创时代的举动所带给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影响无疑在人类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往后的每一历史时代对他的评价都会有所不同,但他开创新时代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5、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方文明的影响?文艺复兴是一次逐渐发展的时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和事件。但文艺复兴使当时的人们思想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战争。后来的启蒙运动以文艺复兴为自己的榜样。19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都是源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前提。文艺复兴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一个前奏曲。宗教改革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斗争。文艺复兴的实质、核心思想与巨大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人文主义”的兴起,艺术风格的更新,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发展,印刷术的应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等等。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新经济要求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首先,是人的发现。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其次,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为这个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权威,在当代人中间唤起了对天主教会及神学的怀疑和反感。第三,文艺复兴打破了以神学为核心的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为以后的思想解放进步扫清了道路,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第四,否定了封建特权。在中世纪,封建特权是天经地义,门第观念根深蒂固。文艺复兴则使这些东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丧失了过去的重量。人的高贵被赋予新的内涵。第五,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新风气。第六,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无价的瑰宝。西欧近代现实主义艺术从此发端。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1)重视人的价值。(2)重视现世生活。(3)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4)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深层次的,是巨大而深远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促进了西欧各民族思想的解放。这场宗教改革是跨国界的,主要涉及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路德教派的传播、加尔文教和瑞士宗教改革、法国的宗教战争、英国的宗教改革、清教同国教的斗争等相关的系列运动。纵观宗教改革的系列运动,它为后来新兴经济的发展及新的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人们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宗教改革的主要矛头是针对日益腐朽的天主教会,建立一个与当时社会相适应的新的基督教,奠定一套与近代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神学体系。由于罗马天主教会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路德为此而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从而揭开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序幕。路德通过研读《圣经》原文,从原始的基督教和奥古斯丁的宗教理论中汲取了丰富思想内容,并结合时代需求注入了新的内容,提出了“因信称义”学说,认为“善行”对于人的得救是无用的,人的得救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努力。这正是对罗马天主教会“善行称义”说的否定。他的“因信称义”说旨在揭示信仰是获救的唯一准则,灵魂获救也完全是个人信仰的事。加尔文的“预定论”宗教思想继路德之后同样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且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推进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宗教改革运动不仅对宗教神学作了深入的批判,而且提出了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神学体系,即新教教义。其核心内容是“信仰得救”和“预定论”。这种新型的宗教观认为,《圣经》是教徒信仰的唯一依据和权威,人的灵魂得救依靠对基督的信仰,从而推翻教会长期鼓吹的善功救赎论和教皇最高权威论。这一带有颠覆性的改革运动,虽然,树立了新的权威,但也搅动和活跃了欧洲文明进程。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各国摆脱了教廷的政治干涉和经济剥削,国家机构走向世俗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