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第一次模拟卷(附答案)_第1页
江苏省常州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第一次模拟卷(附答案)_第2页
江苏省常州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第一次模拟卷(附答案)_第3页
江苏省常州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第一次模拟卷(附答案)_第4页
江苏省常州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第一次模拟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常州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第一次模拟卷(附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经验证明,要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其森林覆盖率要达到()

A.10%B.20%C.30%D.40%

2.群落常规速度的特点是()。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B.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C.演替越来越慢D.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3.下列矿质元素中,属于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的是()

A.氮B.磷C.钾D.铜

4.影响冬小麦春化的主导因子是()

A.光照

B.水分

C.温度

D.氧气

5.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石油B.天然气C.水能D.煤

6.鱼类的集群是一种()集群。

A.暂时性B.季节性C.稳定性D.经常性

7.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A.以微观层次为主B.向微观和宏观发展C.以个体层次为主D.以宏观层次为主

8.下列选项中是群落发育过程中良好发育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的是()。A.优势种B.亚优势种C.建群种D.伴生种

9.某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老年个体比例增大,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这个种群的结构类型是()。A.增长型B.稳定型C.下降型D.不规则型

10.下面属于非密度制约的因素是()

A.营养状况B.寄生C.食物D.竞争

11.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猫”传递时,体内该有毒物质浓度最高的生物是()。A.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C.鱼D.猫

12.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景观

13.下列关于优势种和稀有种的论述正确的是()

A.稀有种的存在决定了群落物种的多样性,从而有利于群落的稳定

B.稀有种由于其数量少,在群落中不重要

C.群落中优势种的数量占绝对优势

D.稀有种在群落中的物种数少,个体也少

14.时间短、范围小、开放式的循环是()。A.地球化学循环B.生物循环C.沉积型循环D.气相型循环

15.厄尔尼诺现象范围的扩大,导致全球大范围气候异常的原因是()

A.太阳黑子运动B.地球温室效应增强C.热带气旋D.臭氧空洞导致紫外线增加

16.非洲鳄鱼在繁殖期产卵孵化出的小鳄鱼数量众多,但能长成大鳄鱼的却很少,原因是()

A.适者生存B.遗传和变异C.过度繁殖D.生存斗争

17.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温度昼夜变化B.湿度昼夜变化C.食物的变化D.光照昼夜变化

18.通过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提出著名“十分之一”定律的生态学家是()。A.奥德姆B.林德曼C.谢尔福德D.克列门茨

19.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表现在()。

A.由于温度的影响,蜗牛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

B.土壤富含石灰质,云杉的数量会增多

C.由于森林能够阻碍气流,所以能改变风速但不能改变风向

D.由于光的作用,高山上只生长着矮小的植物

20.根据生物类型生态学可分为()。

A.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

B.分子生态学、细胞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C.陆地生态学、水域生态学

D.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山地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

21.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22.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E五级,按饶基耶尔(Raunkiaer)频度定律,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的群落中,属于五个级别频度的种类的物种数的关系是()。A.A>B>C>D>EB.A>B>C>D<EC.A>B<C<D<ED.A<B<C<D<E

23.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自身呼吸消耗掉,余下的能量即为()。A.总初级生产量B.净初级生产量C.总初级生产力D.次级生产量

24.林业上常使用“层积法”进行种子处理,其作用是

A.筛选种子B.打破休眠C.保存种子D.促进后熟

25.生态学的分支科学分类法有()。

A.四种B.五种C.六种D.七种

26.根据食物链富集原理,DDT在体内浓度最高的是()。A.浮游生物B.小鱼C.食小鱼的大鱼D.食大鱼的水鸟

27.在生态农业中,稻田养鱼体现了()原理。

A.整体效应B.生物种群相生相克C.物质循环与再生D.生态位

28.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的科学家是()。A.海克尔B.坦斯利C.马世骏D.竺可桢

29.莲藕的通气组织属于()

A.内环境B.外环境C.微环境D.区域环境

30.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大约只有10%~20%能够流通到下一个营养级,其余的则为()所消耗。

A.同化作用B.异化作用C.合成作用D.呼吸作用

二、填空题(20题)31.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称为______。

32.由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携带,将某种生物带人新的适宜栖息繁衍的地区,使其快速扩展,不利于原有物种的生存,这种现象称为______。

33.生态学的发展时期可分为萌芽时期、建立时期、_______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34.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

35.犬科、猫科和啮齿类动物把含有特殊气味或外激素的粪尿或身体的其他分泌物涂撒在比较暴露的地方,如树干、石头、草丛上。这种行为是动物的______行为。

36.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称为______,又叫栖息地。

37.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______相互关系的科学。

38.种群的调节功能是通过种群的增长潜势和共同作用的。

39.我国生态学家______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学科,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40.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称为__________。

41.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是________。

42.利用化学能的细菌在合成有机物时,利用的不是______,而是利用某些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43.根据降水量的不同,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以划分为三个等雨量区,植被类型也相应分为三个区,即森林区、______和荒漠区。

44.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南坡的水分不足以维持森林植物生活的需要时,就为________占据。

45.他感作作是______中生存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并且种内关系中也有。

46.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______关系。

47.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变化,使污染物浓度或毒性逐渐降低,恢复到受污染前的洁净状态,这种现象说明水体有______能力。

48.种群的数量随时问的变化而上下摆动的情况称为______。

49.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分为冷害和_______两种。

50.种群的分布型一般可分为_______、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

三、判断题(10题)51.生物的偶见种可能是由于其他生物或外来因素偶然地带到陌生种群中的,是这个种群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生物种类。()

A.正确B.错误

52.硫(S)属于气相型循环。()

A.正确B.错误

53.相对于限制因子来说,改善主导因子获得的效益最大。()

A.正确B.错误

54.随着生态演替的发展,生物小循环加强。

A.正确B.错误

55.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营养物质循环变慢。[]

A.正确B.错误

56.竞争会使群落中物种占有的实际生态位变窄。()

A.正确B.错误

57.营养物质循环变慢是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

A.正确B.错误

58.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

59.种群内调节的结果能够使种群趋于稳定,因此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没有差异。()

A.正确B.错误

60.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

四、简答题(5题)61.什么是温室效应?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62.生态平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63.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4.简述土壤组成及其特性。

65.描述种群数量特征的统计学指标有哪些?

五、论述题(5题)66.论述人工选择在种群进化与适应中的作用。

67.简述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68.论述食物网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69.论述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

70.论述植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六、单选题(0题)71.地中海果蝇的生物学零度是13.5℃,完成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是250日·度(d·℃),则其在日平均温度26℃条件下完成发育所需要的天数是()。A.20天B.30天C.40天D.50天

参考答案

1.C

2.D

3.D

4.C

5.C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水电(能)、风能、太阳能等。

6.B解析:鱼类因为具有相同的生活习性,在同一季节中出现集群,因而是一种季节性集群。

7.B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宏观方向发展到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微观方向主要表现为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的兴起。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研究生态学的现象,大大提高了生态学的科学性。

8.C生物群落中的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

9.C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窄,而顶部比较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10.A

11.D

12.D

13.A

14.B生物循环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循环的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的循环。

15.B

16.D

17.D

18.B

19.D

20.A

21.A

22.B

23.B

24.B

25.C

26.D越接近食物链的最高级,有毒物质在体内的浓度越高。

27.D解析:稻田养鱼充分利用了农田的空间生态环境,体现了生态位原理,即物种在生态系统时空上的位置及相互关系,故选D。

28.B

29.A

30.B

31.性比性比

32.生态入侵

33.巩固时期

34.太阳辐射能(或太阳)太阳辐射能(或太阳)

35.标记领域

36.生境生境

37.环境环境

38.环境阻力环境阻力

39.马世骏马世骏

40.社会等级

41.绿色植物

42.太阳能太阳能

43.草原区草原区

44.草原

45.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46.种间种间

47.自净

48.种群波动

49.冻害

50.均匀型均匀型

51.A

52.B

53.B

54.A

55.A

56.A

57.A

58.Y

59.B

60.Y

61.①大气中的某些痕量气体具有吸收近地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称之为温室效应具有这种作用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②大气中的CO2和水蒸气等可以让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进入地面但对其散发的长波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这是自然温室效应它为地球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可能。随着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的破坏等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从而人为地导致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增强。①大气中的某些痕量气体具有吸收近地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称之为温室效应,具有这种作用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②大气中的CO2和水蒸气等,可以让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进入地面,但对其散发的长波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这是自然温室效应,它为地球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可能。随着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的破坏等,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从而人为地导致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增强。

62.答案见解析(1)系统结构的优化与稳定;

(2)系统的能流、物流收支平衡;

(3)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的保持。

63.(1)群落有一定的种类构成或称生物组合具有一定的结构状况和一定的物质生产量;(2)群落有一定的相对一致的外貌这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生长型和相应的群落垂直分层现象表现出来并随时间的演替而表现不同的季相;(3)群落有一个或几个生物种或类群为生物优势种在群落中能大量控制能量流及对其他物种和环境起着强烈的影响作用;(4)群落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表现为群落随坏境梯度、时间演替、空间变化的地理分布特征;(5)群落有一定的营养结构和代谢方式。由不同的生物形成一定的食物网关系和生产、消费、分解的特点。(1)群落有一定的种类构成或称生物组合,具有一定的结构状况和一定的物质生产量;(2)群落有一定的相对一致的外貌,这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生长型和相应的群落垂直分层现象表现出来,并随时间的演替而表现不同的季相;(3)群落有一个或几个生物种或类群为生物优势种,在群落中能大量控制能量流及对其他物种和环境起着强烈的影响作用;(4)群落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表现为群落随坏境梯度、时间演替、空间变化的地理分布特征;(5)群落有一定的营养结构和代谢方式。由不同的生物形成一定的食物网关系和生产、消费、分解的特点。

64.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包含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以及特定的微生物区系。土壤的特性:①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母质、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②土壤化学性质:土壤有机质、土壤无机质、土壤酸碱度;③土壤生物性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65.(1)种群密度。(2)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3)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4)种群的年龄结构。(5)种群的性比。

66.人工选择是人为定向地使生物发生遗传变异,即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人为手段(定向培育、杂交选育、基因嫁接、克隆技术等)来改变生物的遗传性,或者通过改变和影响环境等环境胁迫的作用来影响生物生长和繁殖等。人工选择已经成为种群进化适应的强大动力之一,因此,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种群的进化与适应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遗传变异的结果。人工选择不可避免地会有有害类型的产生,如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导致农药越用越多,而害虫种群越来越大。

67.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有三个阶段。①裸地形成。没有植物生长的地面称为裸地,它是群落形成的最初条件。裸地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四类:地形、气候、动物牧食和人类活动。裸地的共同特征是环境条件比较极端,或者潮湿,或者干燥,常常盐渍化程度严重,等等。原生裸地的条件比次生裸地更为严酷,一般群落形成的速度比次生裸地缓慢。②物种传播。群落形成过程中物种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物种向群落内的扩散过程。物种扩散有被动扩散和主动扩散两种类型。植物主要以被动形式扩散,主要依靠风力传播。被动扩散的动力还有水、人和动物的活动。有些植物的繁殖体具有钩、刺、芒、黏液,可以依附在动物体上传播。有的则种皮坚硬或是浆果,靠动物吞食后到处扩散。主动扩散一般针对动物而言。为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动物总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断地向新的区域扩散,如飞行和洄游。有些植物的繁殖体也能进行主动扩散,有些植物则依靠根茎向外蔓延。③物种定居。生物扩散到一个新区后,定居成功的可能性和扩散距离及对新区域环境的适应程度有关。最迅速定居成功的是扩散力很强、对环境条件忍受幅度大的物种。先锋物种有开拓新区的能力。在原生裸地最初形成的只能是地衣群落。而在次生裸地,一般最早形成苔藓群落或杂草群落。随先锋植物进入新区的还有昆虫、螨类等开拓性动物。

68.(1)食物网实际上是复杂化的食物链它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食物网愈复杂表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愈复杂系统的稳定性越强。(3)当系统中的生物消失一种不会引发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1)食物网实际上是复杂化的食物链,它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食物网愈复杂,表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愈复杂,系统的稳定性越强。(3)当系统中的生物消失一种,不会引发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

69.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到成熟期的演替发育过程的主要特征是结构趋于复杂和有序多样性增加功能完善以及稳定性增加具体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流动。幼年期的生态系统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大于1接近于1。净生产量减小。(2)群落结构。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均匀性趋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和营养结构的复杂化是生物种间联系盘根错节、种间竞争激烈的反映并由此导致生态位分化物种的生活史复杂化食物网复杂化。(3)营养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到成熟期的演替发育过程的主要特征是结构趋于复杂和有序,多样性增加,功能完善以及稳定性增加,具体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流动。幼年期的生态系统,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大于1,接近于1。净生产量减小。(2)群落结构。在演替过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