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1页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2页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3页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4页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解析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龙华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调研测试试题语文试卷(2023.05)说明:1.本试卷共8页,24题,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2.本卷试题,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规定作答;凡在试卷上、草稿纸上作答的,其答案一律无效。答题卡必须保持清洁,不能折叠。答题前,请将考生信息用规定的笔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注意:本卷设置全卷卷面书写3分。请你在答题时做到书写正确、规范、美观,保持卷面整洁。学校准备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月系列活动,请你参与。【阅·知文化】一、基础梳理与积累(25分)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你看,那大气cūguǎng①_________的书法印玺,A.振聋发聩的圣贤箴言,是千年文明的承载;你听,那奔放雄健的陕北民歌,B.栩栩如生的黄梅戏曲,是千年民俗的回响;你品,那兼济天下的浩然正气,独领C.风骚的浪漫情怀,是千年精神的D.激荡。时光流转,历史的形迹与人文的风华xiāngfǔxiāngchéng②_________,滋润着每一位华夏儿女。(1)根据拼音,将正确的汉字填写在相应位置。①_________②_________(2)结合语境,选出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A.振聋发聩 B.栩栩如生 C.风骚 D.激荡【答案】(1)①.粗犷②.相辅相成(2)B【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字形。①粗犷(cūguǎng):粗鲁强横,粗率豪放;②相辅相成(xiāngfǔxiāngchéng):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A.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句中用于形容圣贤箴言唤醒人们,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句中用于形容黄梅戏曲生动逼真,使用对象错误,使用不正确;C.风骚:《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泛指文化。句中用于形容中华文化的浪漫情怀没有谁能与之相比,符合语境,使用正确;D.激荡:因受冲击而动荡。句中用于形容中华文化精神受千年冲击而动荡,符合语境,使用正确;故选B。◎常识篇2.以下是知识科普小手册中的四个词条,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谦辞古人在日常交谈和书信往来中表示谦虚的言辞。比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家君”。B.律诗通常每首四联,一般说来,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比如《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就是对仗句。C.排比古代散文有时运用排比手法增强文章气势。比如《<孟子>三章》就使用了大量排比句,使得文章极富气势。D.表表,是古代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卑微、恳切。比如《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综合。D.有两个错误:第一,写作的主体有误,“表”是向古代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而不是古代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第二,表的言辞往往恭敬、恳切;而非卑微;故选D。◎民俗篇3.请任选你熟知的一种民俗,仿照划线句,补写句子。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一扎一绞,如画作般,云南扎染描绘美好的期待;一抛一接,如穿线般,壮族绣球串起两人的姻缘;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示例:一划一喊②.如鱼儿般③.莞邑龙舟游向胜利的彼岸。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形式上,使用“一(单音动词)……一(单音动词)……,如……,(独特民俗)……”的句式,内容上,选择一种独特的民俗,用比喻的形式,写出其特点。示例:一扎一糊,如鸟儿般,潍坊风筝放飞童年的梦想。4.班级组织实地考察家乡民俗的活动,请你完善考察步骤。考察前:查阅资料,了解民俗准备笔记本、相机等工具了解交通路线,联系向导考察中:详细记录,摄取音像采访____尊重民俗活动,保护环境考察后:整理资料,做好分类汇总采访笔记、照片等资料讨论分析资料,撰写报告【答案】示例:民俗的传承人/民俗相关的专家/参与民俗活动的民众/民俗活动的组织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综合实践活动。根据“考察家乡民俗”的主题,完善活动内容即可。解答此题,需要根据平时的活动实践去完善内容,找出和“民俗”相关的采访人。示例:民俗相关的活动宣传人员,民俗活动的继承人等等。5.“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请根据“孝”的宣传资料夹,猜一猜“孝”字的本义是什么。甲骨文“老”字甲骨文的“子”字甲骨文的“孝”字提示:“孝”是会意字,是由两个独体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字。【答案】参考答案:儿女扶持(帮助/赡养)自己年老的父母(家里的长辈/老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义。“孝”字最早见于商代,其古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用扶侍老人来表达“孝”的原意。“孝”是会意字,是由两个独体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字。“孝”上为“老”,下为“子”,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子承老形,意为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或家里的长辈/老人)。6.家与国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是两位同学关于家国关系的讨论,请你把空白处内容补充完整。小龙:我认为“家国”二字中核心的字眼是“家”,国之本在家,家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归属。木兰代父从军远征万里,立下赫赫战功,亲情和家人是她最坚实的铠甲。小华:你说的有道理。但我认为_______。要求:①观点明确;②紧扣议题;③文明表达。【答案】示例:“国”更为根本,没有国哪来的家,只有国家强盛了,家才能安稳。疫情期间,国家的强大给予了我们安全的生活环境,让每家每户在疫情期间依然可以正常地生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补写。根据题干“是两位同学关于家国关系的讨论”的提示,可知,补写的是辩论词,结合“小龙:我认为‘家国’二字中核心的字眼是‘家……”可知,补写的观点,应是“国”是核心,应先摆出观点,再阐述,最后事实论证。示例:“国”是核心,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延续。叙利亚战争期间,国家派军舰撤侨,让旅居海外更多的家得以保全。7.诗文名作往往承载着丰厚的民族精神文化,请你完成下面的古诗辑录。【家国情怀】是木兰“万里赴戎机,____”的奔赴;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的愿望;是陆游“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壮志。【以和为贵】是《论语》中“______,不亦君子乎”的宽以待人;是苏轼《定风波》中“____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自适豁达;是《大道之行也》中“选贤与能,_____”的和平安宁。【自强不息】是《龟虽寿》中千里马虽然老去,依然有着“______,_________”驰骋千里的志向;是《行路难》(其一)中虽然千磨万折,仍然葆有“______,______”的坚定信念。【答案】①.关山度若飞②.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③.僵卧孤村不自哀④.人不知而不愠⑤.回首向来萧瑟处⑥.讲信修睦⑦.老骥伏枥⑧.志在千里⑨.长风破浪会有时⑩.直挂云帆济沧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背诵。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若、庇、士、俱、僵、愠、萧、睦、骥、枥、长、沧”等字要正确书写。二、阅读(47分)阅读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于谦)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辞曰:“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固辞,不允。谦性故刚,遇事有不如意,辄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亨①功不加谦而得世侯,内愧,乃疏荐谦子冕②。诏赴京师,辞,不允。谦言:“国家多事,臣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臣于军功,力杜侥幸,决不敢以子滥功。”(节选自《明史·于谦传》有删改)【丙】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注:①亨:人名,指石亨;②冕:人名,指于冕,于谦儿子。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 B.固辞固以怪之矣C.亨功不加谦大王加惠 D.宜乎众矣宜多应者9.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国家多事,臣义不得顾私恩。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比较,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情感。B.甲文以菊与牡丹衬托莲的品质,乙文中是以石亨的做法衬托于谦的精神。C.乙文中“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以/裨军国”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D.丙文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之气贯长虹,朗读时结尾要读出磅礴气势。11.你认为乙文中的于谦可以称为“君子”吗?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的看法。12.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能更好地传情达意。请你参照示例,品评丙文语句。出处原句品评甲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巧用反问,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乙文辄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巧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将于谦内心无奈和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丙文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_______【答案】8.D9.(1)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2)国家事故繁多(动荡不安)的时候,我遵从道义不能顾及私人的恩惠。10.C11.示例:于谦可以称为君子。甲文中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代表了清廉自守的君子品性。乙文中,于谦对于皇帝赏赐的住宅坚决推辞,也不接受赐予儿子的高官厚禄,体现了于谦清廉自守的君子品性。

12.巧用对偶和双关的手法,“惶恐”“零丁”一指地名,二分别指:艰难时事,忧惧不安;自己战败被俘,孤苦无依,对仗工整,表达了一腔爱国的悲愤之情。【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益:更加/好处;B.固:坚决/本来;C.加:超过/给予;D.宜:都是应当;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1)予:我。独:只,仅仅。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长出。淤泥:污泥。染:沾染(污秽)。(2)臣:我。义:名词作状语。在道义上。顾:顾及。私恩:私人的恩惠。【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说法不正确。“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以裨军国”意思是: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不闻举一幽隐”动宾结构,应在“隐”后停顿;“拔一行伍”动宾结构,应在“伍”后停顿;因此断句为: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以裨军国,而非“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以/裨军国”。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看法。结合甲乙两文谈出于谦可以称为“君子”及理由即可。于谦可以称为君子。甲文中莲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它所代表的君子品性是正直而不攀附权贵。乙文中官居高位的石亨举荐于谦的儿子,以此来拉拢于谦,于谦坚决地推辞,坚守大义,展现了正直而不攀附权贵的君子品性。【12题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意思是: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惶恐滩”是地名,惶恐又说的是自身当时的感受:艰难时事;“零丁洋”也是地名,零丁又说的是自己的孤苦伶仃,忧惧不安。惶恐滩和伶仃洋是两个名词,惶恐和伶仃是两个形容词,以险恶的地形暗示诗人艰危的处境,表现了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这里巧用双关的手法,且对仗工整,蕴含着作者一腔爱国的悲愤之情。【点睛】参考译文:【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乙】于谦自己奉行俭朴节约,所居住的房子只能遮蔽风雨。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住宅,他坚决推辞,皇帝不允许。于谦品性非常刚直,每遇事不如意的时候,于谦就拊胸叹道:“这一腔热血,想要洒在什么地方呢!”石亨的功劳没有超过于谦,却得到世袭侯爵,内心有愧,于是上疏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皇帝下诏让于冕到京师,于谦推辞,皇帝不准。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我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私人的恩惠。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阅读以下论坛帖子,完成下面小题。九(1)班同学在“传统文化论坛”中邀请了4位嘉宾,就“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开展了一次圆桌讨论,请你参与。【材料一】2022年11月8日-2023年1月8日,我在凤凰网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题问卷调查,主题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共17059人参与,大家看看如下数据:(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1月11日,有删改)【材料二】我认为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至今仍在广泛传颂,其中蕴藏着很多生活的智慧。时间的智慧。按季生产、顺时而食,按季生产,是充分利用自然光、热、水等资源的生产模式,也就意味着能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顺时而食,在节气饮食文化中的重要表现是“尝新”“尝鲜”,即产即食,不仅食材新鲜营养,还能避免食物存贮等造成的资源浪费。保健的智慧。惊蛰时节,气温迅速回升,百虫纷纷“惊而出走”,因此民间有抖席子、被褥、衣物的习俗;谷雨除蝎、禁蝎;入梅日将器具置于高阁、以防霉坏;入伏日“洗百病”等,呈现着人们跟着节气过日子的健康生活方式。守护的智慧。中国节气文化反对“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自然资源取用模式,很多地区都流传着“清明前后,挖坑种树”的农谚,鼓励人们植树造林,守护绿水青山。二十四节气还包含着许多有关爱护野生动植物的文化传统,在云南鹤庆,当地会在清明节和冬至日举行“祭鸟节”,当天,人们会喂食鸟儿,绕山踏歌,赞颂鸟儿给人类带来的诸多益处。(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1月22日,有删改)【材料三】资深网民在网络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早就荡然无存了。网络用语早已“溢出”网络边界,从“帅锅”“美眉”到“yyds”“绝绝子”,脱胎于网络的新词汇、新句式、新用法层出不穷,被人们广泛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近日,浙江大学汉语言研究所发布《近期互联网语言文字规范调查报告》,调研了过去三年,国内互联网平台上出现的语料约500万汉字、500幅图片和500个视频,发现“不规范表达”高达61%,如“YYDS”、太“尬”了;临时构造新词也占到了13%,如“懂王”“鸡娃”。在抖音中,“多少米”(多少钱)“G家”(国家)等变体表达层出不穷。日常的语言文字都无法坚守住,何况深远的传统文化呢?(选自《新京报》2022年11月17日,有删改)【材料四】网络文艺研究大咖网络就冲击传统文化么?我认为未必!不信,你翻开时下的网络文学作品,“你这张画临的可是北宋许道宁的《关山密雪图》?”“如果不用‘关公巡城’的手法来斟茶,茶水能好喝到哪里去?”一不留神,传统文化就直逼你眼球。我也同样有数据,《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网络文学主动调动传统文化宝库和古典文学资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结合。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网络作家的自觉追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研究》显示,诗书剑酒茶、琴棋书画、江湖人生等文人传统意趣,同样借网络文学焕发新活力。如美术史专业出身的网络作家漠兮说的作品《枕水而眠》以国画为题材,让传统文人笔墨情怀跃然纸上。恰恰相反,我认为网络文艺与传统文化是可以相互赋能的。一方面,网络文艺可以推动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据抖音年度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该平台书法类短视频播放量累计达1074亿。不仅书法,很多技术门槛颇高的非遗技艺,也通过网络视听文艺走向千家万户。如跟着短视频流连于斫琴工坊、制陶作坊,成为休闲娱乐新潮流;唢呐、二胡、洞箫等传统乐器,成为新晋网红;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是网络文艺采之不尽的题材富矿、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近年来,不少“国风国潮”作品成为爆款。仅2020年至2021年,就有50余首国潮音乐播放量过亿;哪吒闹海、白蛇传等传奇故事,在网络电影中得到新的解读;8K中国风水墨动画影片《立秋》,在传统水墨之美的包装下传递当代精神意蕴,为广大网友所喜爱,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12月23日,有删改)【梳理探究】13.小华梳理了四位嘉宾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的观点,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凰网小编”持积极的态度,认为大部分人对传统文化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兴趣度。B.“传统文化爱好者”持积极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C.“资深网民”持消极态度,引用调查报告说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规范表达过多。D.“网络文艺研究大咖”持积极的态度,认为网络文艺和传统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赋能。14.小龙用思维导图探究传统文化的生活智慧,请你根据材料二,选填一个词,并简述理由。A.顺应自然B.健康生活C.和谐共生【评价反思】15.综合以上材料,你对当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持积极还是消极的态度,为什么?【迁移运用】16.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接触、了解和运用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拟一份面向在校中学生的“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的倡议书。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为了让传统文化在当下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倡议: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九(1)班班委会2023年5月10日【答案】13.C14.单点思维:选A示例1:选A,按季生产、顺时而食,展现出人们顺应自然的规律进行生活。示例2:选A,按季生产、顺时而食;惊蛰时节,抖席子、被褥、衣物,谷雨除蝎、禁蝎等,都展现出人们顺应自然的规律进行生活。多点思维:选B示例1:选B,按季生产、顺时而食;惊蛰时节,抖席子、被褥、衣物,谷雨除蝎、禁蝎等,都展现出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示例2:选B,按季生产、顺时而食;惊蛰时节,抖席子、被褥、衣物,谷雨除蝎、禁蝎,都有利于健康的生活;而守护自然,有利于自然的发展,最终也有利于人们的健康生活。关联思维:选C示例:选C,按季生产、顺时而食;惊蛰时节,抖席子、被褥、衣物,谷雨除蝎、禁蝎等,展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而守护自然,则体现了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因此,展现出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15.示例:我持积极的态度,大部分人对传统文化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兴趣度,且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说明传统文化传播范围广而且程度深;同时,传统文化能够与当先的网络文艺相互赋能,说明传统文化在当下有发展和创新。虽然,在网络中人们的语言表达不够规范,但这只是传统文化的文字语言这一方面,不能完全否定传统文化的发展。示例:我持积极的态度,大部分人对传统文化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兴趣度;传统文化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传统文化能够与当先的网络文艺相互赋能,只是在网络中,人们的语言表达不太规范。示例:我持消极的态度,网络上的语言表达很不规范,语言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正如“资深网民”所说,如果人们连基本的语言规范都无法传承,又怎么传承深远而博大的传统文化呢?示例:我持消极的态度,网络上的语言表达很不规范,不能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16.①.第一,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走进传统文化博物馆,参与民俗活动等方式接触传统文化;②.在日常生活中,阅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络文学作品,观看传统文化的网络宣传视频,以此深入了解传统文化;③.第三,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传统文化,比如遵从顺时而食的智慧,顺着节日过日子,入伏日“洗百病”等。【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C.“引用调查报告说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规范表达过多”梳理不正确。结合【材料三】“国内互联网平台上出现的语料约500万汉字、500幅图片和500个视频……在抖音中,‘多少米’(多少钱)‘G家’(国家)等变体表达层出不穷”可知,“资深网民”持消极态度,列举日常生活中人们语言不规范的现象说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规范表达过多。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运用材料内容。结合【材料二】“时间的智慧。按季生产、顺时而食,按季生产,是充分利用自然光、热、水等资源的生产模式,也就意味着能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因此民间有抖席子、被褥、衣物的习俗;谷雨除蝎、禁蝎;入梅日将器具置于高阁、以防霉坏;入伏日‘洗百病’等”“守护的智慧。中国节气文化反对‘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自然资源取用模式,很多地区都流传着‘清明前后,挖坑种树’的农谚,鼓励人们植树造林,守护绿水青山”可知,按季生产、顺时而食,展现出人们顺应自然的规律进行生活;惊蛰时节,抖席子、被褥、衣物,谷雨除蝎、禁蝎等,都展现出人们顺应自然的规律进行生活;守护自然资源,鼓励植树造林,守护绿水青山都展现出人们顺应自然的规律进行生活的理念,故可选“顺应自然”这一理念;结合【材料二】分析可知,按季生产、顺时而食,惊蛰时节,抖席子、被褥、衣物,谷雨除蝎、禁蝎等,都有利于健康生活;守护自然资源,鼓励植树造林,守护绿水青山有利于自然的发展,最终也有利于人们的健康生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故可选择“健康生活”这一理念;结合【材料二】分析可知,按季生产、顺时而食;惊蛰时节,抖席子、被褥、衣物,谷雨除蝎、禁蝎等;守护自然资源,鼓励植树造林,守护绿水青山都展现了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故可选用“和谐共生”这一理念。【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发表看法。结合【材料一】的图表数据可知,大部分人对传统文化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兴趣度;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可知,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结合【材料四】“《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网络文学主动调动传统文化宝库和古典文学资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结合。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网络作家的自觉追求”可知,传统文化能够与当先的网络文艺相互赋能,说明传统文化在当下有发展和创新;据此可得出看法“我对当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持积极态度”;结合【材料三】“资深网民在网络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早就荡然无存了”“国内互联网平台上出现的语料约500万汉字、500幅图片和500个视频,发现‘不规范表达’高达61%”“日常的语言文字都无法坚守住,何况深远的传统文化呢”可知,网络上的语言表达很不规范,不能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据此得出看法“我对当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持消极态度”。【16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与运用。围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接触、了解和运用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践行者”而提出有效的倡议。示例:第一,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热爱中国文化,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自觉做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第二,在日常生活中,铭记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用心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努力做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第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方式,走近、了解我们当地的传统文化,自觉运用传统文化,争取做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演·穿古今】同学们把《一人一指一梅花》改编为戏剧,参加文艺汇演,请你参与,完成下面小题。一人一指一梅花李朝德①城市扩张蔓延,咚咚的破拆之声响彻上空,昆明北郊龙泉镇小窑村处在极度焦虑与烦躁中,村民杨晓荣的焦虑无人能懂。②两年以来,他一直想请我写写他院中的蜡梅花,我没有应承:世间有无数的蜡梅花,世间更有无数籍籍无名之人,一株花木哪有文字记述的必要?③他一路无言,引着我穿过家中一个偌大的花园,走到园子正中间,在一株枝繁叶茂的蜡梅花前停住了,然后用手一指:“这是林徽因的蜡梅花!”我一时有些蒙:林徽因的蜡梅花怎么会在这里?④林徽因自然是喜爱梅花的。现存的三张经典照片,一张是梁思成在盆栽梅花旁的沙发上认真读报。另外两张与梅花合影的都是林徽因,一张是阳光通过窗棂斜斜照射进屋子,林徽因对着窗子在静静沉思;另外一张是她微微侧身抬头仰望,含苞待放的梅花与一代才女交相辉映,很具美感。⑤现世安稳,岁月安好,但人生却是瞬息万变。战事一起,国将不国,家将不家。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林徽因一家决定南迁。但老的老,小的小,当家人梁思成腰有沉疴,林徽因身体虚弱多病,兵荒马乱,上千公里,老弱病残一家人南迁,路途茫茫未可知。⑦曾有亲友问:“你们为什么那样心情激动南迁呢?即使成立自治政府,那又怎么样呢?”林徽因在给好友费慰梅的信中回答了所有问题:“如果我们民族的灾难来得特别迅猛而凶暴,我们也只能以这样或那样迅速而积极的方式去回应。当然会有困难和痛苦,但我们不会坐在这里握着空拳,却随时让人威胁着、羞辱着我们的脸面。”⑧什么叫铮铮铁骨?什么叫文人气度?什么叫梅花的傲然独立?一个战争离乱中女子的这番话做了最好的注脚。⑨后来,林徽因全家迁到相对安全的昆明北郊龙泉镇麦地村暂居,选中了本村富户李荫村的私家花园的一个角落盖房载梅。1940年,梁、林离开昆明,辗转流离,旧居自此破落,蜡梅花在瓦盆中,像个流离失所的孤儿。⑩但梁思成、林徽因旧居中的花园在棕皮营,离小窑村的杨晓荣家有近800米的距离,蜡梅花如今怎么会在杨家院子?⑪原来,1998年,杨晓荣以6000元从塌败的李家园子购得这株无人照管的蜡梅花。6000元,在当时的昆明就是一年的工资,买蜡梅简直疯了。村民杨晓荣自我安慰,蜡梅花不稀奇,但林徽因栽的蜡梅就稀奇了,整个昆明,甚至整个中国,难有第二株。⑫如半个世纪前,漂泊离乱中的林徽因来到了昆明郊区陌生的小村落栖身,这株蜡梅花就这样也在陌生之地安定下来,在杨家小院子里安稳生长了20多年。⑬现在,昆明地铁2号线离小窑村口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城市已经延伸到脚下。轰轰烈烈的拆迁开始了,咚咚的机器破拆声震得人坐卧不安。我问他:如果拆迁了,这株蜡梅花怎么办呢?他把茶盅端在手里,思考了半晌说,肯定没有能力再把它带走了,我当年把它移栽来,不能让它死在我的手里。⑭我说,当年你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又养了20年,有什么考虑呢?他晃了晃茶盅,唉的一声,叹了口气。我们都默不作声,一口接一口地喝茶。反正要有个好归宿,蜡梅死在我手里,后人再也看不见,对不起历史。补偿呢?我问。他竖起一指头。一万?十万?他忙接上:值吗?怀揣其玉,像寻找识宝之人那样的渴求眼光。当然值,况且,20多年前你花了6000元呢!⑮他的指头在空中重重点了点,又摇了摇:说对一半,错一半。第一,肯定值,但不是钱的问题;第二,再穷,也没人卖儿卖女。他叹了口气,唉!只要有个好的出路,就像嫁自家姑娘,不要一分钱也不会计较。他又接着说,我虽是一农村人,没多少文化,但我敬重林徽因。说到林徽因,他陡然竖起一个大拇指。⑯这株蜡梅花的主人林徽因在困厄时期怎么谈安身的呢?1944年适逢抗战最艰苦的时候,那时尚且幼小的儿子梁从诫问母亲林徽因:“如果日本人真打进来,我们打算怎么办?”林徽因告诉儿子:“要真的打进来了,我们也顾不得你了,中国的读书人总还有最后一条路,我们家门口不是有扬子江吗?”什么叫“士可杀不可辱”?什么叫中国人的气节?一个如花一样的弱女子掷地有声地告诉了我们答案。⑰站在这株蜡梅花下,凝视着它的一枝一叶,透过历史的层峦叠嶂,我似乎看到了谜一样的女子林徽因。她抱手而立,站在谜一样的蜡梅花下。(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6期,有删改)17.(改编剧本)请你根据文章的两条线梳理剧情。杨晓荣(明线)①→请我写梅→②林徽因(暗线)③→盖房栽梅→离开昆明18.(舞台说明)请你任选一句台词设计舞台说明,提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并说明理由。A.反正要有个好归宿,蜡梅死在我手里,后人再也看不见,对不起历史。B.中国的读书人总还有最后一条路,我们家门口不是有扬子江吗?19.(舞台布景)蜡梅是林徽因两次出场的重要舞台布景。结合蜡梅两次出现时的具体情境,想一想:蜡梅两次出现的具体形态相同么?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林徽因的出场说明第一次出场:1940年,梁、林离开昆明,蜡梅在瓦盆中像个流离失所的孤儿第二次出场:“我”仿佛看到谜一样的女子林徽因站在谜一样的蜡梅花下20.(宣传海报)宣传组设计了四张宣传海报,你认为哪一张最合适?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一说为什么选这一张。ABCD21.(导演阐述)戏剧演出后,现场安排了导演阐述。为此,同学们查阅了相关资料。请联系所学,结合文章和资料笔记,补写导演阐述。资料笔记笔记一:蜡梅开在寒潮最猛的腊月,经历小寒到大寒,天更冷、风更大、雪更厚,蜡梅就开得更欢。它的香是一种暗香,忽隐忽现,却又芬芳馥郁、幽远绵长,沁人心脾。笔记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以梅花的自然特征赋予其相应的象征意义。主要的象征有三:一是象征志士、贞士;二是象征美人、仙子,三是象征隐者高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梅花也会衍生出新的象征意义。我之所以选择这一篇文章改编剧本,是考虑到文艺汇演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篇文章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__________【答案】17.①6000元买梅/杨晓荣买梅(“买梅”“购买梅花”“购梅”等意思相近的答案均可)②为梅找归宿/忧虑梅的归宿(讲到梅的“归宿”“出路”等意思相近的答案均可)③举家南迁/迁往南方/搬家昆明(讲到“搬家”“搬迁”等意思相近的答案均可)18.示例一:选A,舞台说明:杨晓荣表情严肃坚定,看向院中枝繁叶茂的蜡梅。理由:小院将要被拆迁,蜡梅的生存面临危机,杨晓荣很焦虑,但同时心中很坚定,一定要为蜡梅找到好的归宿。因此,他的内心是严肃而又坚定的。示例二:选B,舞台说明:林徽因表情严肃坚定,目光看向门外,似乎看向远处的扬子江。理由:抗日最艰难的时期,面临成为亡国奴的危机,林徽因一腔爱国的愤慨,但同时心中很坚定,怀着宁死不屈的决心,誓不做亡国奴。因此,她的内心是严肃而又坚定的。19.示例:两次出现的具体形态不同,从文中“像个流离失所的孤儿”,可以看出第一次出场蜡梅是瘦弱的;而第二次出场,两个“谜一样”,看出蜡梅跟林徽因合二为一了,蜡梅就像林徽因一样是美丽的、繁盛的、充满活力的。作者以蜡梅喻人,蜡梅流离失所,林徽因也辗转流离各地;林徽因就像蜡梅一样,敢于与寒冬抗争,傲然独立。20.层级一:能够全面地分析问题,并能梳理归纳现象得出结论;选D,从标题来看,一人一指一梅花,指的是林徽因、杨晓荣和腊梅树。从文中的主旨来看,文章的主人公是林徽因,文章用杨晓荣的口吻,讲述了林徽因在抗战时期展现出的铮铮铁骨、傲然不屈的精神,就像一株蜡梅一样,傲然独立。正是她对国家大爱的精神感染了杨晓荣,让杨晓荣花6000元移栽腊梅,虽然她的故事以插叙的形式讲述,却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层级二: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但能梳理归纳现象得出结论:选B,从文中的主旨来看,文章的主人公是林徽因,文章用杨晓荣的口吻,讲述了林徽因在抗战时期展现出的铮铮铁骨、傲然不屈的精神,就像一株蜡梅一样,傲然独立。正是她对国家大爱的精神感染了杨晓荣,让杨晓荣花6000元移栽腊梅,虽然她的故事以插叙的形式讲述,却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层级三:能全面地分析问题,但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得出错误的结论:选C,从标题来看,一人一指一梅花,指的是林徽因、杨晓荣和腊梅树。杨晓荣的故事是明线,而且杨晓荣是故事的讲述者,文章也以杨晓荣作为开篇,因此,文章的主角应该是杨晓荣。层级四: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又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得出错误的结论:选A,杨晓荣的故事是明线,而且杨晓荣是故事的讲述者,文章也以杨晓荣作为开篇,因此,文章的主角应该是杨晓荣。21.这篇文章很好地展现了象征的手法。蜡梅开在寒潮最猛的腊月,凌寒开放,且天更冷、风更大、雪更厚,蜡梅就开得更欢,象征着不屈的志士、贞士,越是艰难,越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寄寓着林徽因在抗战时期的宁死不屈的精神,这是对传统梅文化的传承;同时,蜡梅有着幽远而沁人心脾的暗香,蜡梅的香气是不张扬,却又能感染人的;写出了林徽因宁死不屈的志士精神对杨晓荣的感染,象征着精神传承,是梅花在这篇文章中衍生出来的新象征意义,展现了梅文化的发展,契合本次文艺汇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杨晓荣(明线):在“请我写梅”之前,根据文章第⑪段“原来,1998年,杨晓荣以6000元从塌败的李家园子购得这株无人照管的蜡梅花”可概括为:6000元买梅;后遇到拆迁问题,根据第⑭段“反正要有个好归宿,蜡梅死在我手里,后人再也看不见,对不起历史”可概括为:为梅找归宿。林徽因(暗线):在南迁到昆明之前,根据第⑥段“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林徽因一家决定南迁”可概括为:举家南迁。意思相近即可。【18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分析。结合语境,分析人物在说这句话时的心理,再依据此心理安排与之对应的表情和动作即可。A句“反正要有个好归宿,蜡梅死在我手里,后人再也看不见,对不起历史”的语境可根据第⑬段“轰轰烈烈的拆迁开始了,咚咚的机器破拆声震得人坐卧不安”以及第①段“城市扩张蔓延,咚咚的破拆之声响彻上空,昆明北郊龙泉镇小窑村处在极度焦虑与烦躁中,村民杨晓荣的焦虑无人能懂”可知,此时的杨晓荣为蜡梅的生存面临危机感到很焦虑。但他也说了“反正要有个好归宿”可知他内心非常坚定地要为蜡梅找一个好的归宿。故表情是严肃坚定的,动作就是看向院中枝繁叶茂的蜡梅;B句“中国的读书人总还有最后一条路,我们家门口不是有扬子江吗”可根据第⑯段“1944年适逢抗战最艰苦的时候”知道语境是抗战艰苦时期,林徽因谈到安身的问题,她的态度是宁愿投身扬子江,也不做亡国奴,体现“士可杀不可辱”的中国人气节。故人物内心的坚定的,愤慨的,严肃的,满怀一腔爱国热血。故其表情是严肃坚定,目光看向门外,似乎看向远处的扬子江。【19题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第一次出场:1940年,梁、林离开昆明,蜡梅在瓦盆中像个流离失所的孤儿。照应当时的环境——梁、林离开昆明,辗转流离。以花喻人,用花的瘦弱、孤独、像个流离失所的孤儿来表示人的流离失所;第二次出场:“我”仿佛看到谜一样的女子林徽因站在谜一样的蜡梅花下。照应的语境是第⑯段林徽因谈在困厄时期的安身问题——宁死不屈,绝不做亡国奴。这时的蜡梅是美丽的、繁盛的、充满活力,也是以花喻人,写出林徽因就像蜡梅一样,敢于与寒冬抗争,傲然独立的精神品质。结构上,两次蜡梅的出现也形成呼应。【2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海报的标题是“一人一指一梅花”,指的是林徽因、杨晓荣和腊梅树。四幅海报的差别在于,A一蜡梅和杨晓荣为主,B以林徽因和蜡梅为主,C三者都有,但依然以杨晓荣为主。D也是三者都有,但以林徽因为主。结合文章的主旨,文章以杨晓荣的口吻,以蜡梅为线索讲述了林徽因在抗战时期的态度、抉择,用蜡梅凌寒独自开的傲然正气象征林徽因在抗战时期展现出的铮铮铁骨、傲然不屈的精神。而杨晓荣做这一些的根本原因是第⑮段“我虽是一农村人,没多少文化,但我敬重林徽因”,可见文章的写作中心是林徽因,正是她对国家大爱的精神感染了杨晓荣,让杨晓荣花6000元移栽腊梅且不遗余力地想要给蜡梅一个好的归宿。故整篇文章的核心是蜡梅的精神、林徽因的精神在杨晓荣身上得到了传承。故D图最合适。【21题详解】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将资料笔记“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以梅花的自然特征赋予其相应的象征意义”与文章记叙的两个主要人物——林徽因和杨晓荣所体现的精神品质相结合分析,故本文属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体现中国传统“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梅花的自然特征与其象征意义:开在寒潮最猛的腊月,天更冷、风更大、雪更厚,蜡梅就开得更欢,象征一种志士品格,不屈,坚贞,力量强大;它的香是一种暗香,芬芳馥郁、幽远绵长,沁人心脾,象征一种不张扬、不傲气的品格,同时这种品格又能潜移默化地感染人们,有着巨大影响力。文章中林徽因的品质与蜡梅的相似之处,结合文章第⑦段“我们不会坐在这里握着空拳,却随时让人威胁着、羞辱着我们的脸面”,第⑯段“中国的读书人总还有最后一条路,我们家门口不是有扬子江吗”可知她在抗战时期的宁死不屈的精神,这是对传统梅文化的传承;杨晓荣的品质与蜡梅的相似之处,结合文章第⑮段“第一,肯定值,但不是钱的问题;第二,再穷,也没人卖儿卖女”“我虽是一农村人,没多少文化,但我敬重林徽因”,他呵护蜡梅将之视为“儿女”不为钱财,只为对林徽因的敬重,他坚定地要给蜡梅一个好的归宿只为历史能够被铭记,林徽因的精神能够传承下去,可见其被林徽因感染,展现了梅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文化传承。【逐·文化脉】学校举办“文化脉动·追光经典”专题讲座,以下是其中的三张PPT,请你完成下面小题。22.(1)请你将“追光笔记”中A、B两处空缺补充完整。(2)《海底两万里》是“软”“硬”兼具的科幻作品。请你根据阅读该书的经验,选择相关的情节或人物,理解其中蕴含的“软”和“硬”。23.请你结合《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简·爱》这三本书,从中再找到一个能够启迪人生的“追光密码”,进行简要论述。【答案】22.①A.圣甲虫B.从刚柔并济角度作答(包含“刚”“柔”两面即可)

②示例一:情节蕴含的“软”和“硬”:

诺第留斯号触礁被困时,尼摩船长先用探测器探测选定冰层最薄处后指挥大家凿冰墙,体现了“硬”科学;面临窒息危险,所有人严格遵守纪律,换班凿冰墙,将有氧气的气箱交给同伴,谁也不超出指定时间,体现了“软”人性。示例二:人物蕴含的“软”和“硬”:尼摩船长领导船员击沉一艘又一艘战舰,亲眼看着爆炸的战舰及受难者一点点沉到海底,展现了尼摩船长的“硬”,冷漠而不近人情;看到采珠人被鲨鱼袭击时,又奋不顾身和鲨鱼搏斗拯救采珠人,并且送给他一袋珍珠,展现了尼摩船长的“软”,善良而悲天悯人。23.示例:追光密码:初心不改,坚定追求的信念。《西游记》中,孙悟空决定跟唐僧西天取经,期间历经重重磨难,却从不改取经之心;即使被唐僧驱赶,心中依然向往取经之路,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让他最终成为斗战胜佛。

【解析】【22题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识记。《昆虫记》十八章圣甲虫:它属于一种食粪虫,身材小巧玲珑胖乎乎的,乌黑油量。圣甲虫头部像戴了一个帽子,而且身上散发出一种微微的香气。最好笑的是——它的食物竟然是动物的粪便!看完书我才明白:原来马、牛、羊等动物的粪便中仍留有许多未消化的残留东西,圣甲虫就把这些残留东西加以利用,慢慢吸收里面的营养,直到最后把营养颗粒消化掉为止。而且,圣甲虫一旦把粪球运进地窖中,就日夜不停地吃着。并且后面还不断地排泄。排泄物像一条黑色细线,如同鞋匠的细腊绳!哈哈,好玩吧!圣甲虫真是一个有趣的虫子!它虽然成天与粪便打交道,但却赢得了一个美名——大地的清洁工。A.根据“文化脉动·追光经典”专题讲座左边PPT中的“地窖已挖好……宴会厅里全都登峰造极”可知,是圣甲虫。沈琼枝:《儒林外史》人物,出场于第四十回、第四十一回,常州才女,善诗书、重名节。因不从盐商宋为富,父女遭迫害,只身流落金陵,以卖诗顾绣为生。后参殿试,中同进士。其性格特点是:1、精明干练,有勇有谋。(宋家本应明媒正娶,却只想纳其为妾,沈父无措,沈琼枝却要将一切事情原委弄个究竟后再做打算。)2、泼辣、直爽的大侠风范。(进宋家后,用证据反抗宋为富的婚姻“诈骗”行为,面对盐商的不肯出现,她以退为进,侍机行事,后逃之夭夭。)3、乐观,从容镇定。(逃出宋家后,于南京落定,只靠手艺与才艺自养,即使当时社会容不下她的抛头露面,她依然义无反顾地奋力抵抗命运。)4、、伶牙俐齿,泼辣怒骂。(面对社会的恶势力,她用伶牙俐齿、泼辣怒骂当作维护自身尊严的武器。)5、淑女般的知书达理,处身自重。(为了考虑杜少卿的英名不能因自己而遭到一丝一毫的玷污,只有确定了杜夫人也在南京,她才去其府邸求救。)B.示例:“软”的一面:淑女般的知书达理,处身自重;“硬”的一面:精明干练,有勇有谋。(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和人物理解。从《海底两万里》情节和人物角度任选一个方面,结合作品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软”和“硬”即可。示例:情节蕴含的“软”和“硬”:土著的巴布亚人发现了我们,他们追赶到沙滩,后来还划来独木舟围住鹦鹉螺号,企图向我们发起进攻。尼摩艇长将电通到艇外壳,土著人触电后吓得魂飞魄散退走了。体现了“硬”科学。艇长带我们来到五彩缤纷的珊瑚王国,把一位因伤而死的艇员安葬在珊瑚墓园里。体现了“软”人性。人物蕴含的“软”和“硬”:一个采珠人正辛苦地采珠,突然一头大鲨鱼向他发起进攻,艇长舍身相救,与巨鲨展开殊死搏斗。展现了尼摩船长的“硬”。艇长把采珠人救到小船上,并赠送一袋小珍珠。展现了尼摩船长的“软”,善良而悲天悯人。【23题详解】本题考查名著理解。从《西游记》《红星照耀中国》《简·爱》三部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自己感悟最深的一个点,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即可。示例一:追光密码:坚定的信念。《红星照耀中国》中,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