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怀疑与学问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怀疑与学问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怀疑与学问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怀疑与学问_第4页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怀疑与学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新课导入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论证结构,理解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的方法。2.品味语言,分析和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18怀疑与学问第一课时1.了解作家、作品,学习文中生字、词。2.理清文章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课时目标【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代表作】《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顾颉刚民俗论著集》《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等。

程颐

譬如

步骤

懒惰

塾师

大儒

停滞

虚妄

墨守腐草为萤

(yí)(pì)(zhòu)(duò)(shú)(rú)(zhì)(wàng)(mò)(yíng)正音释词虚妄:墨守:不攻自破:辨伪去妄:流俗:停滞:大儒:

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荒诞无稽。固执拘泥,不会变通。辨别虚假的,去除不合理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停下来,滞留不能进行。旧时指学问渊博而著名的学者。●点我朗读

议论文知识回顾一、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_____、

。二、______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_____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_____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三、论点要______、_____,_________。四、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和_____论据。

五、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论点论据论证事实道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点论据论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请判断以下哪是论点,哪是论题。(1)敬业与乐业()(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实战演练论点论题论点都不是●论点和论题的区别: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结构式是词语或词组。整体感知阅读课文,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2)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二部分:(3—6)阐明总论点,这是本文的论证部分。第一层:(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第二层:(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如何概括论点:1.看位置;2.看句式;3.看文意)整体感知●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一篇文章有时可以有几个论点,其中一个论点是主要的,即中心论点;其余的论点就是分论点,分论点要服从中心论点,从几个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一般有并列、正反对照和层进三种。2.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3.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怀疑与学问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分论点: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证明18怀疑与学问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2.理解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3.品味语言,分析和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细读感悟

阅读第1、2段,说说作者引用学者名言的作用是什么?“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①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作用:

②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研读第一、二段:1.这段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如何?试划分层次。

研读第三段:

因果关系

①②③︱④2.第三句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举例论证3.概括第3段主要内容。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有时却需要靠它做学问。(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4.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入。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研读第四、五段:1.什么是怀疑的精神?2.第四段举例论证有何作用?4.引用名言有何好处?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简明易懂。3.第五段是怎样论述正确对待书本、学问的态度的?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先正面说,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部以后,这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然后从反面说,如果不是这样,就是盲从,就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名言,使论证更有力。从典型性、代表性、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上考虑。5.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第④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⑤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④段,又写第⑤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

第④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⑤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2.②③④⑤四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第②③④⑤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第②③句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研读第六段:1.第①句在文章中起何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3、4、5段分论点,后半句引出本段的论点。3.第⑥⑦⑧⑨⑩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五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第⑥⑦⑧三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论点。第⑨句属道理(引用)论证。第⑥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第⑦⑧⑨⑩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的事例和笛卡儿的话来证明第⑥句的小论点和第①句的全段论点。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5.第(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

(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4.第(11)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6.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第①句提出论点。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⑥-⑩句举例论证论点。第(11)-(13)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1.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说说其作用。探究论证方法

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什么?

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第6段为了论证什么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实论据?作用如何?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什么?

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3.找出文中的对比论证。(1)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了什么?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2)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了什么?(3)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